錯過2歲親子依戀期,再好的媽媽都沒用

俗話說「母子連心」,孩子與媽媽的關係有著天生的親密感,但也有一些孩子跟媽媽關係冷淡,即便離開媽媽情緒波動也不會太大,相比媽媽,甚至爺爺奶奶更能讓他們有依賴感和安全感。

為什麼呢,為什麼孩子不跟自己親近呢?

因為,你的親子依戀關係出了問題。

什麼是親子依戀?

所謂親子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幼兒和他的照顧者(主要指媽媽)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聯繫。

依戀從生理角度來說是獲得生存,從心理角度來說就是獲得安全感。

按照兒童心理學家鮑爾比的研究結果,孩子的依戀形成會經歷三個階段,明確依戀關係是在半歲-2歲之間。

第一階段0-2月:孩子從出生前2個月,沒有基本的判斷力和認物認人能力,出於生存的本能,他們會用啼哭的聲音來尋找幫助,這時候媽媽的回應(如哺乳、換尿布、微笑)會跟孩子形成一種親密連接。

第二階段2-7月:這個階段他們會習得跟人交往的基本規則,如注意力、反應能力。為了讓自己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滿足,孩子會將自己的行為與媽媽的行為相互配合,形成跟媽媽獨特的溝通交流方式。媽媽們常說,跟孩子呆久了,只要孩子一哭,就能分辨出他是餓了還是拉了,其實,這就是親子連接初期的體現。

第三階段7-24月:通過半年的感情鏈接,孩子會明確媽媽是第一依戀對象。通常孩子在7、8的時候會開始表現認生,粘媽媽;這是孩子在發展依戀關係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依戀對象的確定。

親子依戀,說簡單一些就是孩子和你建立的親密關係,孩子在0-3歲是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重要時段,這也是為什麼說3歲以前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的原因。

親子依戀類型

孩子的依戀模式理論上能夠分成四種:安全型(優)、迴避型、矛盾型、混亂型。

孩子的依戀模式佔比最大的是安全型,一般佔比75%左右,其他的三類佔比較少,但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危害,尤其是混亂型的依戀關係。

對於孩子依戀關係的分類研究,專家們主要採用的是「陌生情境實驗」,實驗的內容大致是在一個充滿玩具、讓人開心的房間內,觀察孩子和媽媽相處是對周邊環境的探索,比較媽媽離去、有陌生人在場、媽媽返回等其他情境下孩子的反應。

安全型:

即便是在陌生環境中,只要媽媽在,他們就能隨心所欲的探索周圍的環境,只有當遇到陌生人讓他們感覺到不安時,孩子才會自動連接上媽媽尋求庇護。即便媽媽離開了,他們雖有不安,但重聚時還是能積極迎接媽媽。

迴避型: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在媽媽離開後回來時,都會表現地較為平靜。但實際心率監測下卻表現的焦慮、痛苦與安全型依戀的孩子一致,這種表面上的冷漠以及實質上依戀行為的缺失,反映出孩子一種防禦性的適應,他們認定了自己想要得到的安慰和照顧的任何主動表示都毫無用處,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放棄了要求。

矛盾型:

矛盾型孩子因為對媽媽過於迷戀,對媽媽的離開會表現出淹沒性的悲傷,勢頭之猛常常會迫使分離情境中斷。和媽媽重聚後,孩子可能會在媽媽的懷抱中大發脾氣,也可能在想跟媽媽聯接和對媽媽表示拒絕中來回搖擺,總之矛盾型孩子和媽媽的重聚是不愉快的,重聚並不能環節孩子的悲痛,也不能阻止他們對媽媽行蹤的擔憂。

混亂型:

混亂型的孩子在分離重聚情境中的表現會較為怪異,在與媽媽重聚時,他們可能向後躲開媽媽,站在那裡一動不動,癱軟在地,或者陷入一種茫然的、恍惚的狀態,出現混亂型的依戀關係與生物學上的「兩難境地」有一定的關聯,當媽媽不僅被孩子體驗為安全的港灣,也被體驗為危險的來源時,便有可能出現混亂。

不同依戀類型造成的結果

不同類型的孩子步入成年期後,會出現不同的思維狀態,與之對應的是:

自主型(安全型):這類人能夠坦然的別人討論自己的童年經歷,對於過去好的不好的他們都能正面接受。生活中積極大方,社交關係順暢。

排斥型(迴避型):這類人似乎和童年的情緒割裂開來了,他們尤其否定自己過去的童年經歷,性格易怒、孤僻。

執迷型(矛盾型):這類人會過於沉迷在自己的回憶中,表現的鬱鬱寡歡,自卑感極強。

混亂型:混亂型的孩子年幼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心靈創傷,這類人一般會表現的無法重建自己的精神生活,他們會表現的冷漠、恐懼、畏縮。

決定孩子成為哪種類型,取決於媽媽早期對孩子需求的反應敏感性。

如果媽媽在餵養、遊戲或者壓力等情景中積極及時回應孩子,表達出了對孩子的關注和在意,那麼大多數的孩子會成為安全型。

相反,如果媽媽面對孩子需求時,反應不敏感,甚至不予以理睬,態度冷漠,不同程度的漠不關心,會養出迴避型和矛盾型孩子。

現實生活中,極少部分孩子會被變為混亂型,能成為這類孩子在幼兒時期會經歷一定程度的虐待和無視。

如何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中國式養娃,爸爸媽媽在孩子3歲以前,總覺得孩子還小,就把孩子全權交給了家裡老人或者保姆帶,然後當上了甩手掌柜,等孩子大了,才發現孩子跟自己不親,才來抱怨孩子怎麼這麼難管,跟自己總是對著干,殊不知,原因就是在孩子最初的三年,沒有給予足夠的陪伴,沒有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所以未來才會出現那麼多父母口中的「問題孩子」。

孩子3歲前,建立良好親子依戀關係,幾點實用的建議:

●儘可能母乳餵養,在哺乳過程中,寶寶躺在媽媽的懷裡可以感受到安全感,餵養的時候不要玩手機、做其他事情,專心陪伴寶寶吃奶,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盡量自己帶孩子,不要隨便調換帶寶寶的人。

●儘可能的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讀懂孩子的哭聲,及時給予回復。

(孩子一哭就抱,這是對及時回應錯誤的理解,媽媽需要正確解讀孩子哭的原因,對於真正的需求的哭予以回應,無理取鬧的哭可以忽略。)

●爸爸要多陪伴孩子,爸爸很重要。

●不要在陌生人剛來的時候,突然離開你的孩子,或把孩子交給他人抱。

●不能用恐怖的表情和語言來嚇唬孩子,更不能把工作中的怨氣發泄在孩子身上。

媽媽對孩子的愛雖是本能,但也有關鍵時期。孩子出生的頭三年里,是孩子性格養成、智力開發、親子關係建立非常重要的時期,就如鮑爾比所說:「錯過孩子建立依戀對象期,如果推遲到2歲半以後,再好的母親撫養都沒用了。」


推薦閱讀:

洋物課堂:咖啡點單全攻略!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點錯了!
少問「爸爸好還是媽媽好」
猶太媽媽沙拉·伊馬斯來渝講述「狠心」教育經/圖
爸爸帶孩子的獨家法寶,媽媽不服不行

TAG:親子 | 媽媽 | 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