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聚焦|天下儒士盡朝魯 ——在濟寧『遇見』李白與孔孟
古樸沉靜的太白樓如今已成為濟寧繁華深處的別樣風景「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台灣詩人余光中曾著有《尋李白》一詩。火熱的七月里,在山東濟寧,來自中國畫報協會的編輯、記者們也開始一場耐人尋味的尋李白之旅。古城濟寧,在盛世大唐被稱為任城,京杭大運河穿任城而過,詩仙太白的居所太白樓就坐落在古運河北岸。千年時光已然逝去,古樸沉靜的太白樓如今已成為濟寧繁華深處的別樣風景。7月26日,採訪團成員踏上了這座歷史名樓。作為我國唯一有明確史料可考的李白故居,太白樓建於唐朝開元24年(736年),歷經滄桑,幾經修復,鐫刻下詩仙李白珍貴的濟寧往事。公元736 年,李白帶著家人一路風塵,從湖北安陸遷至此地。此後漫漫23載時光里,「我家寄東魯」,李白於此處購置田產,添丁進口。太白樓成為李白把酒會友、體察社會、揮灑詩篇的歷史見證。太白樓以及它所處的任城,給了李白太多難以割捨、魂牽夢繞的理由。不管李白受廟堂寵愛或是被冷眼放逐,這座小樓、小城對李白的情誼一如最初。後來,太白懷揣著不羈的靈魂仗劍走天涯,任城便小心翼翼地守護著他的女兒平陽、兒子伯禽,轉眼十幾載時光,不改初心。於是,任城便成了李白走心入夢的另一個家鄉,以至於後來離開數年之後,他還作詩曰「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寄東魯二稚子》)。
在任城寄居的李白,曾乘一葉扁舟順水而下,來到今天的太白湖在太白樓上,李白留下了《行路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傳世墨跡。每一個站在太白樓上憑高遠望的人,都難免思緒萬千,雖然詩仙已去,但彷彿依然能夠感受到唐風遺韻的悠長。濟寧,讓狂放不羈的詩仙增加了多少繾綣和柔情,詩仙又讓這座重情重義的小城平添了多少浪漫和風情!「遇見」孔子,成為李白在任城歲月中最意外的收穫。李白與孔子,一個狂放不羈,一個溫良中庸,兩者性格迥異,隔著一千多年的時空,至聖先師卻成為詩仙太白惺惺相惜的莫逆之交,成為他筆端出現最多的人物。李白一千多首詩篇出現過460多個歷史人物,其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就是孔子,達30 多次。胸懷非凡用世之心和治世之才,卻始終懷才不遇最後回歸自我,命運如此這般相似,李白一次一次地拉近著與孔子的心靈距離。愈至挫敗困苦之時,愈至暮年夕照之時,這種感覺越是強烈。孔子身上到底有哪些神秘的文化基因和密碼,讓詩仙都與其惺惺相惜?游悟曲阜謁孔子
杏壇前的思索與凝望從李白寄居的任城往東四十多公里,就是孔子故里曲阜。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如果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只尋找一位文化代言人的話,非孔子莫屬。孔子把他之前的中國文化集中在自身,他之後的中國文化又由他生髮出來。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對華夏民族性格塑造、氣質生成產生最大影響的人,也非孔子莫屬。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體和根基,是人類文明寶庫中東方智慧的瑰寶。孔子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延續了兩千五百多年並將繼續延續下去的精神燈盞,深刻影響了兩千五百多年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孔子的故里——曾經的魯國都城曲阜,已成為中國最具歷史價值的地方之一。曲阜城裡最著名的就是儒家文化的地標性建築——「三孔」(孔廟、孔府、孔林)。7月30日,採訪團一行來到了「三孔」。「三孔」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孔廟,孔廟是建築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文化建築群。伴隨著聲聲鐘鳴,採訪團成員從金聲玉振坊、欞星門信步走進孔廟。足下綠草如茵,身畔古柏蔥鬱,步移景易間,時針彷彿被撥到二千多年前,回到那個文明覺醒的「軸心時代」。西方的蘇格拉底用思辨哲學開闢了西方文明,而中國的孔子,則在世界的東方寫下中華文明的遺傳密碼。採訪團成員在大成門仰望先師手植檜,在杏壇前遙想先師弦歌講學的情景,在大成殿前感受千年文脈的不息傳承……徜徉在這座中國儒家文化的「主題公園」內,行也不止,思也不止。
「三孔」是儒家文化的地標性建築
於孔廟「金聲玉振」坊前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作為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孔廟的深厚底蘊給大家帶來了極大震撼。在人類歷史上,作為人類遺迹,從存在之初,經近兩千五百年的風雨歷程,雖朝代更替,卻不曾撼動其歷史獨尊地位,並成為一個民族文化的厚積的,也只有曲阜孔廟。除了孔廟,孔子的思想更是能夠穿越2560 年風雲的華光,成為另一種雋永。兩千多年前,他在竹簡上寫下的「德不孤,必有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等價值觀念,仍是今人汲取智慧的源泉。採訪過程中,編輯、記者們了解了「三孔」有關牌坊、碑刻、古樹和孔子世家譜等情況。於行走和思悟中,編輯、記者們完成了一次向聖哲大師致敬的過程,完成了一次向傳統精神境界回歸的過程,契合濟寧市旅發委主任楊鳳東為此次活動定下的主題和基調——「游·悟」。但若溯源「游·悟」這一濫觴,又算是說對了地方,曲阜「地產」的孔夫子,可謂遙遠時空里的「游悟達人」,研學旅遊的先師。兩千多年前,他周遊列國,率領弟子們在艱難困頓中遍踏山川都邑,傳播禮樂文化、考察政風民情的同時,也汲取著各國思想家們不同的治世經驗,進而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儒家學說思想體系。時光流轉,兩千多年後的濟寧「研學旅遊」「修學旅遊」項目如火如荼,激活了古老的文化脈動,開啟了現代社會裡通過旅遊讓人增長見聞的全新模式。無論是親歷一次歷代帝王無比重視、經過沉寂又得以「復活」的、隆重的祭孔儀式,還是感受一回「晨鐘暮鼓」舊時作息下的古城風情,都能讓人感受到難得一見的傳統風貌。孟母碑前思「母教」
「修學游」讓今人感受到古老文化的脈動
孟子繼孔子之後,將儒家學說發揚光大,圖為孟子廟古風猶存德未衰。位於曲阜正南約50公里的鄒城,亦被儒家文化浸染了兩千餘載。兩千多年前,孔子曾「登東山而小魯」,這裡的「東山」,指的就是鄒城的嶧山。至聖先師在嶧山上凝神眺望,驚鴻一瞥。巧的是,誕生於孔子身後一百多年的孟子,就出生在嶧山腳下。不知是否因承襲了先師深邃的目光與思想,孟子成為儒家文化中的另一位影響至深之人。在孔子故去的百餘年時光里,儒分八派,孟子在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成為孔子後學中最能領會和繼承孔子思想精髓的學者。孔子提出了「仁」的學說,孟子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把孔子思想進一步構築成傳統政德思想大廈的框架。長期以來,孟子被人們尊為「亞聖」,儒家思想也因此被稱為「孔孟之道」。正是因為有了曲阜、鄒城這樣讓人不可小覷之城池,濟寧才擁有了孔孟誕生地、儒家文化濫觴的地位。2500多年前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歷經滄桑卻仍在浸潤著這塊聖地人家的日常生活。7月28日一大早,採訪團成員個個行色匆匆,不同於參觀「三孔」時先廟後府的順序,參觀孟府成為鄒城第一站。在鄒城市委宣傳部部長王永玲的陪同和帶領下,編輯、記者們大步流星地走在孟府的青石板路上,「童蒙之學,始於衣冠;先正衣冠,後明事理。」未見其景,先聞其聲,編輯、記者們步入孟府習儒館後,發現一場精彩的傳統「開筆禮」儀式正在依序推進。近20名幼兒園畢業生身著漢服、頭戴冠巾,正衣冠、學禮數,對孔子像行拜師禮、點硃砂開智、擊鼓言志……雖滿臉稚氣但每個步驟都認認真真、一絲不苟。
藝術的力量從不因歷史的演變而頹然,孟府人像彩繪的線條看似簡潔,勾勒出的卻是獨屬於東方文化的神秘魅力
採訪團成員與參加「開筆禮」的小學童合影留念
從孟府走出後,採訪團又來到鄒城金鼎實業公司,其高科技產品引發了採訪團成員的關注(楊一一/攝影)
不僅是攝影師,更是攝影師鏡頭下的模特據現場的老師介紹,在古代,「開筆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一種啟蒙教育形式,俗稱「破蒙」,與成人禮、婚禮、葬禮並稱為人生「四大禮」。這場精彩的開筆禮,展示的其實是鄒城特色的「修學產品」。作為孟子故里,鄒城理所當然地擔當起發掘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價值的重任。據濟寧市旅發委王友鵬介紹,鄒城對中國青少年的傳統禮儀活動全面挖掘、整理,形成人生歷程中開筆禮、成童禮、成人禮等完整的修學游產品體系。行走孟廟,來自畫報協會的編輯、記者們一方面了解了孟子對孔子開創的儒學所做的「繼往聖,開來學」式的突出貢獻;另一方面通過流傳千古的「孟母教子」故事了解了中國的「母教文化」。採訪團成員們紛紛表示,在鄒城,最大的收穫是接受了一次「母教」的生動教育。
採訪團成員用鏡頭記錄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開筆禮」
在孟廟感受「母教」文化
聚焦
中華成人禮古人云:「賢母使子賢也。」孟母仉氏作為古代「四大賢母」之首,其「三遷擇鄰」「斷織喻學」等教子有方的故事廣為流傳、影響深遠,是中國古代最成功的育人典範之一,在世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孟母三遷處」「孟母斷杼處」「母教一人」碑前,採訪團成員佇立良久。對民間流傳已久的「孟母三遷」「 孟母斷杼」的故事,每個人聽了或許不止一遍,但一旦身臨其境,便感覺一切傳說都活起來了。站在碑前,彷彿可以聽得到那位「最偉大的母親」嚴厲、慈愛、循循善誘地教導兒子的聲音。史載,孟軻很小時父親就去世了,孟母仉氏走上獨自撫養兒子的艱途。為了給兒子創造好的學習環境,仉氏先是把家從鄒國北邊的鳧村搬到20里外的戶營村,後又從戶營村搬到10里外的子思書院附近,引導兒子走上求學之路。現在看來,20里、10里的路程不算多遠,但在交通不便的古時候,足以看出孟母的遠見卓識。此外,孟母還以身作則,為了完成無意中對兒子許下的一個承諾,在家庭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還決然給兒子買肉吃(買肉啖子)。而在兒子對學習有所倦怠時,她還以「斷機」( 割斷織布機上的經線) 為喻,告誡孟軻要堅持不懈(斷機教子)。傳統文化馥郁孟子故里,鄒城積極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近些年來,鄒城爭創母教文化品牌,深度挖掘母教文化內涵。
孔廟裡的杏壇講堂
採訪團還來到了位於兗州的興隆塔文化園,感受了佛教文化圖/ 王勉勵 文/ 公曉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