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台灣黑幫史

黑幫從哪裡來?

三教九流,大行其道

台灣黑社會組織繁多,但是按照來源可以分為三類:一個是日據時期跟隨日本殖民者地痞流氓形成的地方角頭勢力,「芳明館」、「牛埔幫」、「華山幫」都屬於這一類;一個是隨國民黨敗退到台灣的大陸幫派分子,主要是「青洪幫」,幫中不少成員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比如杜月笙的徒弟擊京士、潘士浩都擔任過「立委」,萬墨林擔任過「國大代表」等;其餘的則是由社會不良分子和眷村子弟新創立的幫派,比如「廈門幫」、「小九龍」、「四海幫」、「竹聯幫」等。

如果按照成員來源,則可分為「外省掛」、「本省掛」以及「縱貫線」三大類。「竹聯幫」、「四海幫」都被稱為「外省掛」,其實裡面成員中有不少是台灣「本省子弟」。

而「本省掛」指的是台灣各地「角頭」組成的幫派,一般固守台灣本島,但將黑道「事業」合法化和多元化,如涉足建築業、影劇娛樂業以及有線電視和網路,在台灣各項選舉中影響力很大。部分台灣基層「民意代表」、村里長就是由「漂白」的「角頭大哥」擔任的。

「縱貫線」指的是台灣中部的首要黑道勢力。他們以剽悍聞名,擁有強大軍火,由過去的包賭包娼、恐嚇勒索、收保護費等生存之道向合法行業擴張。現在台灣的工程公司、唱片公司、傳播公司、房地產中介等行業,都可以看到「黑色」的影子。

到底有多少黑幫?

登記在冊1000多個,三大黑幫最負盛名

1973年,台灣首次辦理幫派解散登記,登記在案的幫派有568個,成員3334人;1978年,第二次辦理登記時,有189個幫派解散,961人宣誓脫幫。

1984年初,台灣展開為期4個月的幫派「自清運動」,共有651個幫派、3000多名幫派分子辦理自首解散。同年底,登記在案的幫派組織達1236個,成員10582人,達到一個高峰。同年10月「江南命案」發生,台灣當局據此展開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掃黑行動,即所謂的「一清專案」,一大批黑社會分子被抓、被關,台黑幫活動一度陷入低潮。但多年後,隨著這些黑幫人物的陸續出獄,台灣黑幫重新抬頭,在綠島獄中還成立了第一個跨全島的本省黑社會組織「天道盟」。

為打擊黑社會勢力的再度蔓延,台當局於1990年展開了「治平專案」與「迅雷專案」的掃黑行動,並在1996年發動代號為「A10」的全島大搜捕行動。大哥級黑道人物如「竹聯幫」老大陳啟禮、「白狼」張安樂與「四海幫」老大趙經華、楊光男等紛紛逃到境外。

1996年6月,台灣「警政署」首次公布各縣市黑社會幫派普查情況,台灣幫派組織共計1000多個。最有名的有台北的「竹聯幫」、「四海幫」、「牛埔幫」;台中的「大湖幫」、「十三兄弟幫」,高雄的「七賢幫」、「西北幫」、「十二煞星幫」,桃園的「鐵鷹幫」等等。人數最多的分別是「竹聯幫」(600多人)、「四海幫」(500多人)、「天道盟」(400多人),但這只是警方「列管」的黑幫情況,實際的黑道人物至少達數萬人之多。在這麼多幫派中,最負盛名的就是「竹聯幫」、「四海幫」、「天道盟」,被並稱為台灣三大黑幫。

黑幫的生存之道為哪般?

介入選舉,與政要關係曖昧

黑道與白道本水火不容,但為什麼台灣黑幫卻如此之多,並如此逍遙?他們是如何與台灣當局周旋,其生存之道為哪般?

據研究分析,台灣黑道有社會型黑道、經濟型黑道與政治型黑道之分,但都與政治關係緊密,都會介入政治選舉,只是方式有所不同,而且,各黑道與政要的關係向來曖昧。

社會型黑道以勒索、恐嚇、威脅等索取金錢為主,給候選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是選舉血腥暴力的主要來源;經濟型黑道則多從事非法與合法的事業,介入助選則是以威脅、強迫等方式進行買票、盯票與護票,對選舉結果影響甚大;政治型黑道由社會型、經濟型黑道發展而來,是台灣黑道發展的高級形態,這些黑道兄弟不是具有刑事前科或犯罪記錄,便是曾被地方警察局列管的黑道分子,其介入政治的途徑就是通過參與選舉進入地方政壇。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黑道滲入台灣政治的同時,政治人物為了獲得黑道勢力的支持,需要經常與黑道大哥往來建立親密關係。而這種「曖昧關係」平時還保持得相對隱秘,但在台灣與黑道人物相關的紅白喜事中,這種關係就暴露無遺了。

在黑道大哥的葬禮中,前來祭奠的台灣政要之多,不亞於任何一個重要政治人物的葬禮。

「四海幫」:位列老二名亡實存

「四海幫」是僅次於「竹聯幫」的台灣第二大幫派,也是台灣最早具有企業化、公司化的幫派。

1953年,馮祖語與一群學生和眷村朋友以「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訂立幫名,以「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打平台北市」為口號,成立了台灣首個最具規模的青少年幫派組織,其成員多為富家子弟。不久便在台北西門町、台大、北商一帶打出字型大小。

1960年,人數近萬人的「四海幫」被台當局視為打擊的重點對象。在警方的大力掃蕩下,「四海幫」1962年面臨強制解散的危機。其他的黑社會勢力與幫派更趁機攻擊並瓜分「四海幫」的實力版圖(「竹聯幫」趁此取代「四海幫」),更讓「四海幫」顯得衰弱而一度解散。

沉寂數年後,1971年「四海幫」由蔡冠倫、陳永和、劉偉民三人率領,對外號稱「四海三大家族」。後在第三任幫主陳永和主導之下,「四海幫」實現組織企業化,更加穩固和強大。

1988-1989年是台灣房地產、股市全盛期,「四海幫」此時獲利很大,並陸續辦起建築公司,營造廠、煤氣批發公司、運輸公司等,形成「以企業養兄弟」的模式。

「四海幫」在台灣黑白兩道頗具影響。1997年「四海幫」內的大老董克誠以副幫主的名義自稱,帶領七位「四海幫」成員至台北市刑警大隊,並以代幫主的名義宣布解散「四海幫」,此舉是為了專為躲避政府監控與攻擊,但實際上「四海幫」依舊暗中持續活躍。

「天道盟」:幫主曾當選「立委」

「天道盟」屬於「本省掛」幫派,是台灣三大黑社會組織中地緣關係最強的角頭聯盟,也是台灣發展最快的幫派組織。1984年,台當局「一清專案」掃黑行動後,被掃入獄的台灣各地方角頭不滿「竹聯幫」仗勢欺人,獄中角頭提議共組「天道盟」,成立宗旨即強調「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羅福助被推為總聯絡。

成立初期正值台灣經濟蓬勃,在羅福助、楊登魁及吳桐潭等代表人物的領導下,短短几年,「天道盟」不但有「民意代表」撐腰,幕後更有財團金援。

1990年代的「天道盟」逐漸自我「提升」,轉而介入公共工程圍標、股票炒作、房地產、媒體,後因股市獲利轉向船運、期貨證券、娛樂及影視業等等,並成功介入政治選舉。1990年,台灣警方正式認定「天道盟」是不法的黑道幫派組織,隨即展開「迅雷掃黑」行動,對「天道盟」重要成員與其他黑幫進行全力打擊,黑道重量級大哥以及盟主羅福助紛紛逃往海外。

1995年回台投案的羅福助以無黨籍身份當選「立委」,崛起政壇長達6年,「天道盟」勢力大幅擴張。

2002年,「天道盟」領導結構出現變化,領導地位被陳仁治取代。陳時代提倡「和解共存」,與昔日宿敵握手言歡,導致部分老會系不滿而自立門戶。2005年,陳仁治更借江湖大老「蚊哥」的喪禮展現其江湖實力,自許為新一代「黑道領袖」。


推薦閱讀:

《台灣滷肉飯》來襲,請注意!
下流的提線木偶政治
台灣「民主化」的30年,深度剖析台灣民主。
一年來,蔡英文當局兩岸的「答卷」答得怎麼樣了?大陸是否還有耐心?
老照片:台灣二十世紀風雨曆程——台灣的興衰變遷

TAG: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