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佘姓
佘(Shé)姓源出有二:1、出自余氏音變後轉化而來。據《姓氏尋源》載:「古有餘無佘,余轉韻為遮切,音蛇。」在漢代以前無佘氏,因此在周、春秋、戰國時代都無「佘」氏的記載。後來「佘」字是從「余」字音變後轉化而來的。那麼「佘」氏也應是有一些余氏的後人改變而來的,遂形成佘氏。2、出自以地名為氏。漢後有佘山(今上海市青浦縣東南),居住在佘山的周圍的居民,其中就也有以山名為姓氏,稱為佘氏。據古書記載,佘姓人多住於江西省南昌。錢大昕曰:「佘姓音蛇,即漢書荼恬之荼,省文。」
得姓始祖:由余。春秋時秦國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為晉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初在西戎任職,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便留秦國為相,很得穆公信任。時秦作為眾多諸侯國之一,其地位並不顯要。由余為上卿後,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謀劃攻伐西戎之策,滅國十二,拓地千里,而稱霸西戎,最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為秦國富強、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引以為榮,遂以其字為氏,尊其為余姓的得姓始祖。佘姓的得姓始祖,當同餘姓一樣,是為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富強基礎的由余。
二、遷徙分布(缺)佘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從歷史文獻看來,佘姓是余姓轉化而來的。佘姓,初見於南朝宋人何承天的《姓苑》。據《姓苑》上記載,佘姓起源於南昌。而《通志·氏族略》上記載,佘氏,音蛇,從示,唐開元年間太學士佘欽,是南昌人。另從《姓氏尋根》上追溯,古時沒有佘姓,只有餘姓,余轉韻讀蛇。佘與余,這兩個寫法十分相近的姓氏,它們之間也確有關係,從古人楊慎的筆記可看出其大概。清代學者張澍在《姓氏五書》上也指出,古代有餘寫作佘,音蛇。從這兩書記載可知,佘、余兩姓關係同出一源。從《姓苑》介紹的主要繁衍於新安,也就是現在的安徽歙縣帶的情況考察,二姓可能是一家。在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學博士佘欽。佘欽為南昌人,由此推測,佘姓的播遷時間較早。佘姓的得姓始祖,當同餘姓一樣,是為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富強基礎的由余,有關情況,可參閱前已介紹過的余姓。余、佘二姓後來在安徽和江蘇成了大姓。聚集地:據宋朝時候的古書《姓苑》上說,佘姓人多來自南昌那一帶。在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學博士佘欽。佘欽為南昌人,由此推測,佘姓的播遷時間較早。唐宋年間,余姓佘姓先後進入莆田、仙游、泉州等八閩大地,江西、江蘇、湖南、廣東也留下他們遷徙足跡。佘姓宗氏祠堂往往刻有「雁門衍派」字樣,說明他們源於山西佘太君一族。有關情況,可參閱前已介紹過的余姓。余、佘二姓後來在安徽和江蘇成了大姓。佘姓望居新蔡(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新鄭(今河南省中部新鄭縣)。
三、歷史名人佘 欽:歷史上第一個佘姓名人是唐代太學博士佘欽,他的籍貫就是南昌,由此判斷,從安徽繁衍到南昌的余氏,因某種緣故使自己的姓氏變成佘氏,極為可能。佘太君:原名佘金花,是河北省義安人,《楊家將》中人物,也稱楊令婆。北宋名將楊老令公楊繼業之妻,精通韜略。其八子及一孫,多數殉國。在西夏侵擾時,她已百歲高齡,仍身挂帥印,率領楊家十二寡婦征西,集中地體現了楊家將的愛國精神。她以一老婦人而享有高度的威望,是古典作品中少見的人物,在民間廣為流傳。佘熙璋:清朝著名書畫家,祖籍江蘇省楊州人,居直隸宛平縣。能做詩、做文章,而以書法和繪畫和繪畫特別出色,擅長畫竹,他的圖章也刻得很好;他的書畫作品中,有著詩歌、文章里的那種氣息,在當時社會中評價很高。佘國觀:祖籍江蘇省楊州人,居直隸宛平縣,佘熙璋之子。字容若,號竺西,又號石癲、石顛。父熙璋善畫,為麓台高弟。佘石癲能世其學,善篆刻,尤工蘭竹兼鐵筆。印作曾被選入於《飛鴻堂印譜》。
四、郡望堂號1、郡望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即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蔡國自蔡遷此,故名。晉新蔡郡即治新蔡。北齊改廣寧郡。新鄭縣:公元前806年,周封宣王之弟友於鄭(今陝西省華縣東),曰鄭桓公,此鄭建國之始。東周初鄭武公遷都於此,曰新鄭(即今河南省中部,北靠省會鄭州,距鄭州市38公里),以別於原陝西省之鄭地。戰國韓滅鄭嘗都此,時為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57)秦置新鄭縣,又分置苑陵縣,同屬河南郡。晉省新鄭人苑陵.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新鄭縣,大業初省苑陵入新鄭,後不復變。唐宋以來或屬鄭州、或屬開封府、或屬鈞州,時有變動.明清兩代隸屬關係亦多有變動,自乾隆六年(1741年)又改屬開封府,後直至清末不再變。民國初,屬開封道,以後撤道,直屬省轄。2、堂號佘姓的主要堂號有:「慰忠堂」、「佑啟堂」等。============================================================【佘姓宗祠通用對聯】〖佘姓宗祠四言通用聯〗泉山詩酒;父子丹青。——李文鄭撰佘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銅陵人佘應龍,終日沉湎於典籍中,以古人自許。後隱居泉山,以詩酒自娛,著有《泉山集》。下聯典指清代佘熙璋、佘觀國父子,祖籍楊州,居宛平,均善畫,佘觀國又長於篆刻。闔門聚義;博士成名。——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佘起闔族一千三百餘人聚於一門。下聯典指唐·佘欽為太學博士。-----------------------------------------------------------------〖佘姓宗祠五言通用聯〗雁門綿世澤;豸府振家聲。——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安徽省銅陵縣大通鎮佘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北宋佘太君夫楊繼業曾率楊家將鎮守雁門關、抗擊契丹入侵。後來楊門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佘太君領陣禦敵,傳為一時美談。下聯典指佘氏為當地望族,「豸府」,指官府。宋代有佘起,一門聚義一千三百餘口,子孫以科第顯名;明代有佘可材,歷官襄陽府學訓導、吏部驗封司主事、通政司左通政,人稱「佘天官」。-----------------------------------------------------------------〖佘姓宗祠七言通用聯〗三朝元老賢丞相;開閩金科第一人。——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石獅市石獅港邊村佘氏宗祠聯。上聯失考。下聯典指明代福建閩南佘姓之祖佘梅江,尊稱梅江公,大明年代,南京吾金衛(可能相當現在的軍長級別)。============================================================附錄:【佘姓典故、趣事】〖佘家遵循世代相傳祖訓,為明朝將軍袁崇煥守墓〗明朝最冤最屈的愛國將領——袁崇煥袁崇煥,廣西藤縣人,明萬曆47年(1619年)中進士,授福建邵武知縣,「為人慷慨負膽略」,「以邊才自許」。萬曆45年,努爾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關。天啟二年(1622年),明軍廣寧大敗,13萬大軍全軍覆沒,40多座城失守,明朝邊關岌岌可危。就在這一年,袁崇煥挺身而出,投筆從戎。四年之後,袁崇煥帶兵1萬人駐守寧遠,努爾哈赤率兵13萬,前來攻打,大敗而回,努爾哈赤被明軍大炮打傷,不久死去。這是雙方長期交戰中,明軍取得的首次勝利。後來,袁崇煥又接連擊敗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聲名大震。崇禎即位後,拜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崇禎2年(1629年),皇太極率領大軍,繞過袁崇煥駐防的遼東,直抵北京城下。袁被迫千里馳援,以九千士兵與皇太極10多萬大軍對陣於廣渠門外,袁本是儒將,但此時也披上甲胄,臨陣督戰,並擊退後金軍隊。世傳皇太極施反間計,捕捉兩名明宮太監,然後故意讓兩人以為聽見滿清將軍之間的耳語,謂袁崇煥與滿人有密約,皇太極再放其中一名太監回京。崇禎皇帝中計,以為袁崇煥謀反。但是一些學者(如:金庸,在《碧血劍》後所附《袁崇煥評傳》中)傾向於相信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並非是皇太極的反間計得逞。由於袁崇煥是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時激憤誤殺。事實上,擅殺毛文龍一事,就足以使崇禎皇帝決心殺之。 當時北京百姓恨之入骨,明末散文家張岱的《石匱書後集》有詳細記載:「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腔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嚙,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據史料載,在行刑過程中,袁崇煥長嘆不已,雖然皮骨已盡,但「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他那血肉模糊的頭顱,被懸於高桿之上「梟首示眾」。就是在這天晚上,被袁崇煥部下的一位佘姓謀士(佘幼芝的先祖)冒誅九族之險,將袁崇煥準備「傳視九邊」的首級偷回家中,掩埋於自家後院。142年後,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翻案。《清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案情始末終於真相大白。當時很多明朝史書,為了美化變態的明朝皇帝,竟然惡毒污衊袁督師是漢奸,這些書都被乾隆大帝統統燒掉或者改掉了,只保留乾隆大帝親自修訂的《明史》。372年守墓史曲終人散——佘幼芝袁崇煥的忠義令後人扼腕,佘氏家族對忠義之士在天之靈的守護也是義薄雲天。佘義士自偷葬袁崇煥首級後,就辭官不做,臨終前給後世子孫留下了遺訓:一不許再回廣東老家,要世世代代為袁大將軍守墓,二不許做官,三不許不讀書。從此,佘家後人開始了對袁崇煥墓的秘密守護,直到乾隆年間袁崇煥平反後,守墓才轉為公開,他們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2002年5月21日傍晚,佘幼芝老太太說,三百多年來佘家的17代輩輩單傳,但是每一代都記著忠義二字,都恪守祖訓,與袁大將軍墓朝夕相伴,沒有離開半步。佘:那沒有,就說是冒著滿門抄斬的危險,趁夜黑的時候,把袁大將軍的屍首從菜市口的旗杆子上盜下來,偷偷地埋在我們家的後院里。我們遵循先祖的遺願,一直守在這裡,到我這一代已經是第17代了,從1630年8月16日(袁崇煥的忌日),到現在是371年。也是在乾隆年間,袁墓得到修繕;民國初年,由康有為出面,各界人士在袁墓旁建立袁祠。建國後,毛澤東曾批示保護袁墓,不得動遷,當年北京市政府還撥款修飾。厄運在「文革」期間降臨。袁墓被「紅衛兵」砸得了無痕迹,由於傳言墓中埋的人頭是金子做的,有人甚至將墓地翻了底朝天,結果什麼也沒有找到;十幾戶不同背景的人家擠進了袁祠,使這個專門用來憑弔的地方變成了一個大雜院;墓園被闢為學校操場;佘幼芝一家也被趕至原先的羊圈裡居住了。1978年,佘幼芝開始為修復袁墓袁祠奔走,請求有關方面遷出借住人員,修復重建袁墓袁祠。1984年,袁墓袁祠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這是她多方奔走的第一個結果,但是袁祠依然是大雜院,並且越來越擠,而袁墓則仍然蕩然無存。也就在這個時候,她和丈夫焦立江之間產生了矛盾。焦立江說他想搬出袁祠,離開袁墓住到別的地方。但佘幼芝堅決反對。「我在勁松、萬壽路、北池子等地看了好幾個地方,也把她拉去了。我問她房子怎麼樣,她說不錯。我問那咱搬不搬,她說不搬。我向她施加壓力,她就是不同意。我們倆都到了鬧離婚的地步。」當時的佘幼芝心灰意冷,寫下一首詩,其中有一句「苦守靈園三百載,誰知我氏心中情」。現在,夫婦二人回憶起這一段時,欷歔不已。是不斷上門憑弔和訪古的各方面人士改變了焦立江的看法。他說:一開始我在旁邊聽著,不插嘴。來訪者身份不一樣,我聽多了,才知道這前前後後幾百年的事情,她很少跟我說啊。我後來就幫她寫材料,一起向上跑。我白天講課晚上備課,等孩子們睡覺了,再開始整理材料,實在忙不過來,就把我弟弟找來。我弟弟看了袁將軍的歷史資料,哭了,他就一邊哭著一邊幫著我們整理反映材料。1992年,文物部門撥款5萬元,在原址重建袁崇煥墓,佘幼芝倍感欣慰,文物局要僱人清掃墓地,她說那樣國家還要花錢,還是由她自己清掃。今年(2002年)春節前後,佘幼芝和老伴焦立江得知政府要遷出袁祠內的18家住戶,全面整修袁祠,壓抑多年的心情開始輕鬆起來。但是5月9日,有關部門找他們交流意見時,告訴他們袁祠修復後,要開放接待遊客,佘家人不能住在裡面了,考慮佘氏家族300多年守墓的義舉,文物管理部門打算聘請佘幼芝為袁祠袁墓終身顧問。5月21日下午兩點,佘幼芝習慣性地在脖子上掛上月票,由老伴陪著去拆遷辦簽訂拆遷協議。協議規定,5月24日之前,佘家必須從居住近400年的袁祠搬走。當工作人員把協議在桌上鋪開讓她簽字時,在桌邊站著的老人搖晃著,兩手摩挲著桌面,慢慢地而又很快地哭了起來,老伴焦立江在一邊急急地說:「你看你看,我們原先不是說好了嗎?你怎麼又這樣了?」佘幼芝和焦立江反覆說,重修袁祠袁墓,是佘家的夙願,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他們跑了24年,等了24年。但是,當這一天真正到來,而他們又必須搬走時,作為佘家後人,他們知道延續近400年的家族事業自此而休。佘家為袁崇煥世代守靈的事有假?訪談者問(下簡稱問): 問:那你們家對先祖怎麼盜頭的事有沒有傳下什麼故事來? 佘:...剛盜了屍首之後什麼都不敢修,葬也是我家草草葬的,只有我們一家知道。誰也不敢往外傳。為什麼我們要隱姓埋名呢,就是因為這個案子一直沒有破。崇禎皇帝他得查呀,誰給盜走了就說明他跟袁崇煥是一派的,也得遭一樣的迫害。 聽父母傳,因為我們是廣東人,凡是住在北京的廣東人死了以後就埋在我們這兒來,就把我們後院開闢成廣東義園,那時沒有碑,都是墳頭,你也不知道哪個是袁崇煥的。那時牆高著呢,人家就知道我們是看墳的,看廣東義園的。 問:那清朝當政者就不知道這事? 佘:過了155年才知道,一直到乾隆當政的時候。乾隆皇帝當政以後,發現袁崇煥是個忠臣,一方面他要籠絡人心,一方面他也要標榜他的先祖皇太極善用計謀,這樣他就下詔找人,說誰要找到袁崇煥家裡的人,他願做官,給他官做,他願經商,給他錢讓他做買賣,願意種地,給他貼地讓他種地,誰要找到是誰盜的頭,也給予表彰。----------------------------------------------------------------------------1.明朝對處死之後罪犯的屍體的處置也是懲罰的項目之一,如"傳首九邊,懸首示眾,如果政府沒有明確處置方法,是允許任親友收葬的.並非斬首就要懸首,所有關於處死袁崇煥的聖旨,根本沒有懸首示眾的處置,自然沒人去給袁崇煥懸什麼首示眾.翻遍天下的所有史書,連滿清編的偽書,包括親袁派余大成程本聲等人的以袁為名的小說算上,也沒有崇禎給袁崇煥懸首示眾的處分。2,佘家說了,歷史上發生了丟失懸首的首級,並且崇禎進行了追查,這可算得上是轟動京城的大事,和重大的欽命要案了,這種事,所有的歷史記錄,明朝的史料不說,也把滿清的偽史,當時親袁者的小說算上,也完全沒有這樣的記錄.說白了,我現在明白了,所謂佘家守墓之說,就是佘家的神侃而也,<北京晚報>當時的派出所已經查證了3.余家自己在前面也說了,所有親袁派,反袁派,含北京居民都不知道所謂佘家以頭下墓的事,只有佘家自己知道.既然如此,那個全聾紅痢十壞老頭是如何訪到呢?也就是說,除了佘家自己出首,那麼完全沒人能知道了,於是乎,這裡佘家知道全聾是要用袁崇煥來一方面他要籠絡人心,一方面他也要標榜他的先祖皇太極善用計謀,佘家還是毫不猶豫的出賣了他們守護的抗奴的袁崇煥的墓,為了願做官,給他官做,他願經商,給他錢讓他做買賣,願意種地,給地讓他種,誰要找到盜頭的,也給予表彰,就出賣一個他們自以為是英雄的墓地,呵呵,這樣的人家也有臉稱忠義. 綜上所述,我完全相信<北京晚報>關於佘家原是旗人的報道.--------------------------------------------------------------------------------【中國人民解放軍佘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佘積德少將佘積德(1916-1981),安徽省金寨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5軍73師218團宣傳隊長,紅31軍第91師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長征和山城堡戰鬥。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1團特派員,太行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部保衛科科長,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響堂鋪戰鬥、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部長,第五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安陽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參加了上黨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平原軍區安陽軍分區副政治委員,華北軍區炮兵政治部主任,1952年入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指揮所政治部主任,志願軍炮兵政治部主任。回國後,1956年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任福州軍區炮兵政治委員,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1981年1月24日逝世,終年65歲。--------------------------------------------------------------------------------【中國人民解放軍佘姓高級將領、革命英烈生平簡介】佘惠烈士佘惠(1897-1932),湖南省慈利縣人。出生於一個殷實農民家庭。1904年7歲時入學讀書,先後就讀於慈利縣立初級中學、長沙明德中學和上海大學。北伐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轉入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學習。後被分配到國民黨南昌市黨部任秘書。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大革命失敗後參加南昌起義。隨起義部隊南下途中,因病被送往上海治療。病癒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繫,為躲避敵人的搜捕,曾一度潛入天津新編教導五師政治部任秘書和轉赴《河南日報》當編輯。1929年7月與中共黨組織取得聯繫。被派往南寧廣西省綏靖司令部任教導總隊政治教官,秘密從事兵運工作。配合張雲逸在連隊秘密發展中共黨員,建立中共黨組織,為中國共產黨掌握這支部隊打下了組織基礎。同年12月11日,參加鄧小平、張雲逸等領導的百色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紅7軍政治部秘書處長,並代理第1縱隊政治部主任,參與起草《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目前實施政綱》、起義軍布告和告群眾書,並在全縱隊進行整頓改造工作。1930年2月,隨部赴隆安作戰,負責傷員的搶救工作。同年10月任紅7軍19師55團政治委員,先後參加攻打柳州、桂林的戰鬥。1931年1月隨部轉戰於桂北、湘南、粵北一帶。同年春進入湘贛邊根據地後,立即投入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戰鬥。1931年7月,所部編入紅三軍團建制後,繼任紅7軍55團政治委員(一說為第20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戰。1932年在中央蘇區「肅反」擴大化運動中被錯殺,時年35歲。1945年中共中央在延安為其平反昭雪,並追認為革命烈士。--------------------------------------------------------------------------------【中國共產黨佘姓高級領導人、革命英烈生平簡介】佘巨源烈士佘巨源(1905-1931.4),湖北省公安縣人。1924年在武昌中華大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4年畢業於武昌中華大學。在學校學習期間,積極探求真理,參加學生運動。1925年3月受中共黨組織派遣到石首新場,以教書為掩護,秘密發展了一批黨員,創建了石首第一個黨小組和第一個黨支部。還在石首北一區秘密組建了農民協會,為黨在石首開展革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年5月,受中共黨組織派遣到武昌學習,9月結業後,分配到宜昌從事地下工作。1927年春,因工作需要,調江陵縣郝穴人民自衛團任分隊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江陵、石首一帶發動群眾開展農民運動。1928年4月,又一次到宜昌工作,化名宋愛國。同年底在宜昌被捕。1931年犧牲於獄中,時年26歲。佘立亞烈士佘立亞(1897-1927.5),湖南省長沙縣人。出身於封建地主的富裕家庭。1922年加入了旅法(國)青年團組織。1924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時期,1919年求學時,受「五·四」運動和學校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懷有改造中國的志向。自費赴歐洲留學,參加了勤工儉學和學生愛國會活動的實踐,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1922年加入了旅法青年團組織。大革命時期,1925年奉調從法蘭西回國,先後任中共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書記、中共鄭州地方黨團書記等職。後調到上海負責鐵路工人運動,在吳淞地區恢復工人夜校,組織「友誼社」(吳淞機廠工人俱樂部),開展愛國主義的教育。英籍廠主為之震驚,驅使警察遭逮捕。中共地下組織及時營救,並調到小沙渡工人區工作,任中共小沙渡工人區部委書記。發動紗廠工人組織**同盟總罷工,打擊了日商恣意欺壓中國工人的囂張氣焰。日商與上海反動當局相勾結,收買工賊,破壞工會,迫害工會領袖和工人。後經黨組織同意,組織「打狗隊」,懲治了一批劣跡昭彰的日商翻譯、包打聽、工賊和叛徒。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時,帶領工人英勇作戰,在攻佔警察局後還趕赴火車站,投入對直魯軍閥部隊的最後決戰。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不畏艱險,堅持鬥爭。5月下旬,日商特務刺探到滬西區工聯和黨的秘密機關,隨即與部分工會骨幹被逮捕,押解到豐林橋(後改為楓林橋)國民黨駐滬特務處。敵人利誘收買不成就用酷刑拷打,始終剛強堅定,忠貞不屈。無計可施的敵人就把遍體創傷的佘立亞押赴刑場。就義前,望著豐林橋前荒地上一個個患難與共的戰友倒在鮮血流淌的大地上,不禁悲憤填膺,義正詞嚴地痛斥國民黨反動派,敵人瘋狂地撲上去,慘無人道地施以腰斬。殉難時30歲。佘希洵烈士佘希洵(1889-1927.8.20),祖籍湖南省瀏陽縣人,出生於台灣省。1893年4歲時,因身為清軍將領的父親在與侵台日軍作戰時壯烈犧牲,隨母回到湖南省瀏陽縣原籍。1908年19歲起做長工,後到白沙橋當造紙工人。1926年在瀏陽縣白沙橋共產黨人的引導下,成為瀏陽縣白沙紙業工會主要負責人之一,並任工人糾察隊隊長。不久參加瀏陽工農義勇隊。1927年奉命去銅鼓招募新兵。面對銅鼓猖獗的反動勢力,巧妙地打出「江西省防軍」的旗幟,設法克服重重困難,積極做好群眾的思想動員工作,使招募工作進展順利。後因行動引起敵人的懷疑,遂率領新兵撤離,途中不幸遭到敵人的襲擊而被捕。在獄中,任憑敵人酷刑折磨,始終堅貞不屈。1927年8月20日,被敵人殺害於瀏陽縣東門市,犧牲時38歲。--------------------------------------------------------------------------------【中華人民共和國佘姓高級領導人生平簡介】佘靖副部長佘靖(1946.12),女,河北省束鹿縣人。196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參加工作。1982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中醫系。1998年晉陞為中醫主任醫師。歷任北京市崇文醫院護校教師,北京市普仁醫院中醫師、副院長,崇文區人民政府副區長,中共北京市衛生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兼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北京市聯合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副書記等職。2000年4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中共衛生部黨組成員,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中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分管人事與政策法規司、醫政司工作。是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會長。--------------------------------------------------------------------------------【近代民主革命佘姓高級將領(領導人)、革命烈士生平簡介】佘英將軍佘英(1874-1910.2.27),原名佘俊英,字竟成,四川省瀘縣(今瀘州市龍馬潭區)小市鎮人。出身於貧民家庭,少好練武術。早年當過學徒、船工,加入袍哥義字。1894年20歲時考上清末武秀才。任袍哥大爺、瀘州衙堂勇管帶。後因不滿清末政治腐敗而辭職。為人重義疏財,好交朋友,被人稱為豪士。1897年參加哥老會,被推為舵把。1906年8月加入中國同盟會。1904年受《革命軍》、《警世鐘》等書影響,常宣傳革命,被同盟會四川負責人黃復生邀赴日本。1906年4月抵東京,受孫中山接見。8月改名佘英,表示與清廷一刀兩斷。孫中山器重其才,委以重任:「西南大都督,負責聯絡川、滇、黔三省哥老會眾,組織武裝起義」。1907年初返回瀘州,密設同盟會於小市,聯絡黨人,發展組織。先後在永寧、江安、瀘州、隆昌、敘府(今宜賓)等地發動起義未成。幾次險些被捕。但沒灰心,重往日本購買武器回川,以圖再舉。1909年先後在廣安、嘉定發動起義未成,便率隊赴屏山與熊克武等謀取敘府,沿途與清軍遭遇,腹背受敵,彈盡糧絕,傷亡殆盡。遂率會黨數人,至川滇邊境豆沙關,又遭敵圍擊。自知不能脫險,乃向清軍曉以革命大義,慨然被捕,囚於木製籠中,沿途仍向群眾宣傳革命,押至敘府。在獄中,痛斥清廷腐敗無能、喪權辱國的罪得。1910年2月27日遇難,犧牲時36歲。臨刑前吟成就義詩一首:牡丹初放卻先殘,未搗黃龍死不甘。我本為民兼為國,拼將熱血灑紅氈。1919年被孫中山追贈為陸軍中將。1938年國民政府明令給佘英公葬,後又撥款修建紀念碑(碑刻「追贈陸軍中將佘先烈俊英字竟成紀念碑」字樣)。1946年再被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中將,《清史稿》補編二十一革命黨人列傳四有《佘英傳》。碑塔至今矗立在瀘州市忠山腳下市文化宮內。
推薦閱讀:
※【轉】成親王草書《百家姓》
※書法百家姓
※2016年的百家姓重新洗牌,最新中國姓氏排行榜
※百家姓第十八篇
※田英章楷書《百家姓》欣賞*
TAG:百家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