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與帝王「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的「免死牌」管用么?
看歷史看世界
好塢
編者按
在周星馳版的《鹿鼎記》中,當多隆拿出尚方寶劍要斬殺平西王吳三桂和他的世子吳應熊時,這倆完全不顧父子親情,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拚命爭搶只有一塊的「免死金牌」。
這父子倆當時爭搶的,是一塊黃澄澄的金牌,上鑄「免死」兩個大字。劇中,吳三桂和吳應熊煞有介事地拚命爭搶,似乎搶到了這個玩意兒,就搶到了自己苟活的機會。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免死金牌」到底長啥樣兒?一牌在手,真的就可以免死嗎?
「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其含義我們大家都知道。為什麼「拉鉤」還要「上吊」?吊,在古代是「錢串子」的量,比如:一吊錢。古時銅錢不好保管,人們就用繩子串起來,就不會掉了。這個上吊就是比喻把某件事說定了,不改了的意思。
這是古代民間一種許諾方式,尤其流行於兒童和戀人之間,可帝王承諾的方式,當然就不像民間這樣兒戲了。
我國古代一些帝王為了犒勞籠絡重臣貴戚,會頒發一種「鐵券」,在上面以文字註明,可讓被賜予者獲得一些優待或減免減輕刑罰,如免除死罪——民間稱之為「免死牌」「免死金牌」。頒賜「鐵券」的制度最早始於漢高祖劉邦,其後的封建王朝陸續都有過。
通常來說,鐵券是鐵制的,外形如筒瓦狀、覆瓦狀,鐵券上的詞句最初是用丹砂填字,稱為「丹書鐵券」,也可稱為「丹書鐵契」。到南朝梁時,用銀粉填字,稱為「銀券」。隋朝時用金砂填字,稱為「金券」。而歷史上大部分時期,都是以「丹書鐵券」形制呈現為多,因其可以世代相傳,又被稱為「世券」。
史叔說:
【劉邦的這塊牌雖然沒有明說能免死,但承諾了其功臣和子孫可以世世代代分享榮華富貴。可是短短五年後,韓信謀反,劉邦就出爾反爾的把他給殺了。不僅如此,其他功臣也沒有富貴可享,相繼死於非命。司馬遷做過一個統計。漢朝初期有百餘人受到封賞,後來僅剩五人活著,所以說漢朝的丹書鐵卷可信度不足5%。】
《資治通鑒》卷206記載,則天后聖歷二年(699年)六月,武則天年紀大了,擔心自己去世後,皇太子李顯會處罰作惡多端、驕橫跋扈的武姓娘家人,於是要求皇太子等李姓主要皇族,發誓與她娘家親戚們和平相處,「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為誓文,告天地於明堂,銘之鐵券,藏之史館。」雖然有「海誓山盟」,天地作證,雖然有「免死」鐵券,實際上,武則天死後,幾乎所有身居要位的武姓親戚都被處斬。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涇原鎮士卒兵變,朱泚反叛,叛軍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並被叛軍包圍。統兵大將李懷光前往救援,擊退朱泚叛軍,然而,唐德宗聽信心腹大臣的挑唆,不讓他入朝,於是他心懷怨恨。李懷光反叛之心逐漸顯露,唐德宗為了籠絡他,興元元年(784年)「加(李)懷光太尉,增實食,賜鐵券」,給他晉爵加祿發「免死牌」。李懷光當著朝廷使者的面,毫不客氣地將「鐵券」摔在地上,惡狠狠地說:「聖人(指皇帝)疑(李)懷光邪?人臣反,賜鐵券;懷光不反,今賜鐵券,是使之反也!」其後,李懷光反叛,攻擊唐軍。貞元元年(785年),李懷光兵敗被殺。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宋高宗趙構的兩位禁衛軍將領苗傅、劉正彥突然發動宮廷政變,逼迫趙構讓位皇子,他倆把持朝政,挾持天子向各路將領發號施令。但到底是幹了叛逆之事,犯下殺頭滅族之罪,做賊心虛,加上各路勤王軍隊陸續前來討伐叛逆,苗劉二人向趙構的母親皇太后請頒「免死牌」,條件是把軍政大權歸還趙構,經過一番權衡交涉之後,皇太后「賜(苗)傅、(劉)正彥鐵券」。兩位叛軍將領以為有了「免死牌」可以安然躲過一劫了,然而3個月後,他倆就先後兵敗,被朝廷處死。
史叔說:
【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比較管用的免死金牌?還真有。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建立了國運達300多年的大宋王朝,是為宋太祖。由於趙匡胤是從後周柴氏手中奪得江山,他當皇帝後,第一件事就是優待後周恭帝柴宗訓母子,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後來,還頒發了一塊免死金牌給柴氏:「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趙匡胤說到做到。
柴宗訓沒有當皇帝了,也只是降格當了鄭王,依然過著悠哉樂哉的生活,善始善終。他死後,趙匡胤「聞之震慟」,「素服發哀,輟朝十日」,謚曰「恭皇帝」,歸葬於後周世宗慶陵之側。柴宗訓的長子柴永崎也被封為鄭國公。
有宋一代,柴氏家族都很興盛。古典小說《水滸傳》里,小旋風柴進就是因為家裡藏著一部丹書鐵券,才會活得那麼滋潤。柴進因此才敢包庇宋江等人,還誇下海口:「任他捕盜官軍,不敢正眼兒覷著小庄。」
趙匡胤不單單送了一塊免死金牌給柴氏,還給全天下讀書人一塊免死金牌。
那就是著名的「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儘管,這只是趙匡胤傳給子孫後代的一條家規,可在宋朝300年間,這條家規得到了徹底的執行。大宋皇帝們,從來不因大臣、讀書人批評朝政而大開殺戒。甚至連士大夫犯了其它罪行,也因為這一條規定而得到赦免。
比較著名的是蘇東坡「烏台詩案」。
當年,宋神宗發起變法,蘇東坡在詩歌中對變法進行了批評,激怒了宋神宗和被批評的大臣們。在大臣們一片喊殺聲中,宋神宗清醒過來,他想到「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祖訓,按捺住怒火,寬大處理了此案。
蘇東坡保住了腦袋。他只是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做團練副使,過上了閑散的生活。就在這裡,他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還留下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書法《寒食帖》,流傳至今。
】
明朝歷史更顯示出「免死牌」的戲劇性。洪武三年(1370年),賜鐵券的公爵有六人,侯爵有二十八人。明成祖永樂初期,靖難功臣也有賜鐵券的。實際上,這些得到「免死牌」的功臣們沒有一個真敢拿「免死牌」當回事,依然是小心翼翼地夾著尾巴過日子。
明代天啟年間大宦官魏忠賢排除異己專斷國政,最得勢的時候號稱「九千九百歲」,「鐵券疊頒」,就是說當時朝廷頒發了好幾塊「免死牌」給他。但是,魏忠賢罪大惡極,崇禎皇帝一上台就治他十大罪,命逮捕法辦,魏忠賢嚇得上吊身亡。
細細翻檢史籍,歷朝歷代頒發的「免死牌」不在少數,但好像根本就沒有起上作用的。實際上,太平年代,遵紀守法,自然平安無事,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免死牌」。兵荒馬亂的動蕩時期,即便有塊「免死牌」,也形同廢鐵。古代歷史上,處心積慮謀求「免死牌」的角色,本自心中有鬼,那些頒發「免死牌」的帝王皇家,也十有八九用的是權宜之計、障眼大法。更而且,「免死牌」的「免死」不是絕對的,「所謂免死者,除謀反大逆」(《萬曆野獲編》),對於帝王認為的謀反大逆之罪,「免死牌」是不起絲毫作用的。
本文系《看歷史》2018年四月刊原創內容。
古今見識 天下情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