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姓氏
姓和氏有什麼區別? 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把各個氏族區分開來,「姓」即應運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說文》),姓字從女從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緣關係,清楚地說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也是母系氏族社會同一血緣關係人群的標記。這一時期,實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間不能通婚,因而姓還起著「別婚姻」的作用。我國最早從女而成的原姓十幾個,如姚、姜、姬、姒等,它們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圖騰。 由於人口不斷地繁殖,一個氏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姓、氏則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標記。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氏以別貴賤」,氏成為貴族男子的專稱。命氏之法主要有: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卿大夫以所賜的采邑為氏,有的以職官為氏,有的以居住地為氏。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近親結婚會產生不良後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因而在貴族女子稱謂中則著之以姓,因為「姓」可表明她出生於某個氏族,起到「別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姓氏制度也出現混亂,姓氏逐漸混同。到兩漢時,姓已基本確立,與現在通用的姓大體相仿了。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發生。
中國古代姓氏的來源和分類
如唐氏,堯帝初封於唐(其地為中山唐縣),周代又封其後裔為唐侯(其地在魯縣),以奉堯嗣,故其子孫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為司徒,封於商,子孫以國為氏,是為商氏。周初大封諸侯,各諸侯國子孫以國為氏的情況更為普遍,如齊、魯、衛、晉、管、蔡、霍、曹、陳、楚、鄭、吳、韓、魏、許、呂等均是以國為氏。姓氏的類別和內涵
上古時期,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後來不少圖騰演變為姓氏,如夏祖女志夢見流星貫地,化為神珠薏苡(車前子),吞之而生禹,故以薏苡為圖騰,姓「姒」氏,「姒」即由「苡」字演化而來。再如周之始祖母姜嫄因「履大人之跡」而生稷,所謂「大人之跡」是指巨大的足跡,實為熊的足跡,故周人以熊為圖騰,以「姬」為姓。又如東夷部族以鳥為圖騰,史稱「鳥夷」,有不少鳥類的圖騰演化為姓氏,如鳥氏、鳳氏、爽鳩氏等。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至於少數民族地區以圖騰為姓氏的例子更多。如雲南彝族括扒人以「蕎」為圖騰,故姓蕎氏;拉祜族以虎為圖騰,故姓虎氏。此外如水鳥氏、瓦雀氏、野貓氏、孔雀氏等,均由圖騰演化而成姓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以國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以國為氏,大體有四種情況。一為以古封國為氏。如唐氏,堯帝初封於唐(其地為中山唐縣),周代又封其後裔為唐侯(其地在魯縣),以奉堯嗣,故其子孫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為司徒,封於商,子孫以國為氏,是為商氏。周初大封諸侯,各諸侯國子孫以國為氏的情況更為普遍,如齊、魯、衛、晉、管、蔡、霍、曹、陳、楚、鄭、吳、韓、魏、許、呂等均是以國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以國為氏的第二種情況是古代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小國歸化後,以國為氏,如漢代西羌滇國,於漢武帝時降漢,後人稱為滇氏。唐永徽初,有吐火國遣使來獻大烏,留居中國,稱為吐火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以國為氏的第三種情況是異國人來華定居,以其國名為氏。如東漢時安息國太子出家修行,遊歷中原,定居洛陽,遂稱安氏。隋唐時,西域有個米國(今俄羅斯境內),其國人來華定居,人多稱為米氏。印度古稱天竺,有國人來華留居,自稱為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以國為氏的第四種情況是漢代以後,受封郡國的諸侯王,以郡國為氏,如漢代景丹封采陽侯,趙謙祥封周陽侯,張敖封信都侯,其子孫均以所封郡國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迎訪問西部藥學論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以封邑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自周代實施分封制度之後,各受封於天子的諸侯國可在自己的封地內對公族卿大夫及有功之士賞賜大小不等的封地,俗稱「封邑」,作為受封者的食采之地,故封邑亦稱「食邑」、「采邑」。後人因以為氏,如溫、元、蘇、毛、甘、樊、祭、尹、陸、欒、酈、邴等。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與封邑性質類似,而所封采邑較小的「五等之封」,通常封於鄉。其子孫以鄉為氏,如裴、陸、龐、閻之類。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以地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以地為氏有三種類型:有封土者以所封之地為氏,無封土者以所居之地為氏,也有以所生之地為氏的。如神農氏生於姜水,因而取姓為姜;虞舜因居於姚墟,因而取姓為姚;商代名相傅說因築居於傅岩,故稱傅氏,再如東郭、西郭、北郭、東門、西門等,均以生地或居地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另外,也有以當地名山大川為氏者。如鮮卑族人居賀蘭山之陽,後人稱「賀蘭氏」;越王無疆次子居歐余之陽,後人稱為「歐陽氏」或「歐氏」。再如伏羲氏有一支後裔,遷徙到川東巴水上游,子孫留居此地,稱為「巴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以族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以族為氏者,可分兩大類型:一是宗族、公族(主要是卿大夫、王公、大族)分支為氏。如楚有三族:昭、屈、景;齊有左、右公子,故分左、右兩族。二是古代少數民族,以部落、部族為氏。如漢代鮮卑族有慕容部,後人稱慕容氏;古匈奴有唿衍部,內附中原後,稱為唿衍氏,也稱唿延氏;古遼東有宇文部、完顏部,後人稱宇文氏、完顏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以官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以官為氏者,多以其所任官職之職能、性質為氏。如春秋時,管理市場的官員稱為「褚師」,宋、衛、鄭、魯等國均有此設置,子孫世襲此職,稱「褚氏」。帝堯時,皋陶擔任執掌刑獄的大理職務(司法官),子孫世襲此職,稱「理氏」。商紂王時理利貞因直言進諫,獲罪懼誅,避難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生」遂改「理」為「李」。周人夫辛有,二子在晉國任「董史」(管理晉國典籍的史官),後代以官為氏,稱「董氏」。周代官廷中專管藏冰的官員叫「凌人」,後代稱為「凌氏」。再如司馬、司徒、司空、司寇、司工、司城、司土、司功等姓,皆系以官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以爵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以爵為氏者,多為王侯公室等貴族後裔。如皇、王、公、侯、公孫、公士、庶長等姓氏,均以其始祖爵位封號為氏。但同姓未必是同源同宗,如王姓,有「姬姓」 (周代王族)之王,如「太原王」;有子姓之王,如「汲郡王氏」(商代比干後裔)之王;有「媯姓」之王(舜帝之後);有「虜姓之王」(由少數民族漢化);也有亡國後的王孫公子改為王姓者,由於姓源較多,故王氏人口眾多,成為中國大姓。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在以爵為氏的同一姓氏中,又區分「族系」,衍生出:「以爵係為氏」的一種複姓類別。如「王氏」派生出「王孫氏」、「王叔氏」;「公氏」則有「公子氏」、「公孫氏」的區別。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以名、號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此類姓氏的來源,大都來自古代帝王、名臣、名人,如伏氏為伏羲氏之後,有氏為有巢氏之後,軒轅氏為黃帝之後,禹氏為大禹之後,湯氏為商湯之後,員氏為楚名臣伍員之後,金氏為少昊金天之後,甲氏為商王太甲之後等。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與「以名、號為氏」相同的另一類別是「以字為氏」。如白氏為秦國大將白乙丙之後(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宋國大司馬公孫嘉,字孔父,其子遂以父字為氏,稱為孔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以謚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 謚法起於周代,所謂「生有爵,死有謚,貴者之事也」,多為帝王、名臣死後追封加贈的褒獎之詞,後世子孫引以為榮,遂以謚為氏。如庄氏為庄王之後,康氏為康叔之後,武氏為宋武公之後,桓氏為齊桓公之後,文氏為周文王之支系等。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以技藝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古代百工技藝多子承父業,世代相傳,相沿既久,遂以為氏。如以陶冶為業者為陶氏,以屠宰為業者稱屠,以卜巫為業者稱巫氏。此外,如工氏、農氏、葯氏皆為此類。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以德行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以德行為氏可分為兩類:一是以「吉德」即優良品德為氏,如趙大夫趙衰對人熱誠溫厚,有如冬天的太陽般可愛,故稱為「冬日氏」。二是以「凶德」即劣行、罪惡為氏。此類姓氏多為歷代統治者懲罰敵對勢力或有罪臣民而強加於人的。如漢代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兵敗被殺。因其早年曾受黥刑(臉上刺字),其族人被貶為「黥氏」。楊玄感因起兵反隋,被隋煬帝貶為「梟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迎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以事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以事為氏者多含有紀念意義性質。如夏代少康帝的母親為避寒浞的追殺,懷著身孕從後牆一洞穴中逃出,回娘家生下少康。少康中興恢復帝位後,為紀念此事,便命小兒子改姓「竇」氏,「竇」即洞穴之意。再如漢武帝時,丞相田千秋以年老,每奉旨入朝議事,特詔乘小車出入宮中,以示尊老之意,時人稱之為「車丞相」,其子孫遂以「車」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以物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古人常以祥瑞之物作為姓氏。如前秦符洪家,池生菖蒲,長五丈,其形五節如竹,當時的人稱之為「蒲家」,後人便為「蒲氏」。再如長柳氏、長梧氏、長桑氏等均因家園有此祥瑞之物而以為氏。 歡迎訪問西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以任所為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以擔任某地職守而為氏者,在春秋戰國時較為盛行,是以封邑為氏的一種變相衍生。如楚國蘭氏、權氏、沈氏、鄢氏,魯國之匡氏等,均因其祖上曾分別擔任蘭縣、權縣、沈縣、鄢縣及匡縣縣尹而得姓。 歡迎訪問西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賜姓、冒姓、改姓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此處的賜姓,是狹義的專指賜姓,不同於三代以前的「因生賜姓」,而是秦漢以後封建大統一的***國家形成後,為褒賞籠絡臣屬的一種政治手段。賜姓多為歷代帝王賞賜有功之臣為皇室姓氏,統稱「國姓」,賜姓之制始於漢代。漢高祖劉邦為表彰婁敬、項伯的功績,賜婁、項二氏為劉姓。唐代賜予有功之臣和歸附的番邦異族為「李姓」者多達十六族。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賜外甥李文忠、養子沐英、何文輝等為朱姓。南明隆武帝也賜鄭成功為「朱姓」,人稱「國姓爺」,以示榮寵。皇帝賜姓於臣屬,並不都是褒獎、恩寵,對於政敵、叛臣,也賜兇險姓氏以示懲賞。如武則天稱帝後,強令中宗皇后王氏改姓「蟒」,將起兵反對她的李姓諸王賜姓虺(音毀)氏。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冒姓之現象多發生於魏晉、隋唐,由於「九品中正制」及其以郡望門第評品人物,選官任職,出身寒門者往往有冒姓,攀附之現象。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改姓多為避仇、避難或避諱時,改稱它姓。如東漢時有個聶台,和人結下怨仇,為逃避仇人追殺,改為張姓,隱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他的後人張遼,是三國時名將。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諸種複姓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中國複姓由來已久,尤其是在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中複姓更為普遍。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宋代鄭樵在其所著《通志.氏族略》中,將複姓列為「代北複姓、關西複姓、諸方複姓、代北三字姓」四個大類,實際上複姓多至四字、五字以至七、八字的也還不少,尤其是宋代以後,經遼、金、西夏、元、清幾代,中華各民族之間接觸、交融日益頻繁,奠定現代民族團結的大家庭基礎。上述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姓氏,隨著歷史的進化和民族的融合,大部已簡化、漢化,只有一小部分仍保留著複姓的原貌,如清朝的「愛新覺羅氏」等,一直沿用到現在。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其它姓源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中國姓氏龐雜繁多,姓氏來源千奇百怪。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如古代有一種「吹律定姓」的特殊方式。《白虎通.姓名篇》說:「古者聖人吹律定姓,以記其族。」因古代母系氏族社會,人多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有同祖而異姓,有同姓而異祖」,或因避仇改姓等,相互錯雜。為區分族別,故有「吹律定姓」之法,即依據古代韻律而定姓氏。如《漢書.京房傳》記載:「房本姓李,推律自定為京姓」。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此外,有以古都名為氏者。如少昊建都芬桑,後人有芬桑氏:黃帝建都於有熊,後人有有熊氏;周故都在岐,子孫留居者,稱為岐氏。也有以古朝代名為氏者,如夏、商、周、秦、漢等。還有以鄉為氏、以亭為氏、以姓為氏、少數民族與漢族混姓、簡化改姓等等多種姓源,紛繁複雜,難以一一列述。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中國的姓氏來源及其類別,雖然千頭萬緒,五花八門,若從現代生活的角度和科學體系看,可歸納為四大特色: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第一,地域性,是以人類出生,居住,生活的地方為姓氏來源。如以國為氏,以邑為氏等即屬此類。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第二,紀念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名字、徽號、謚號為姓氏來源。如以字為氏、以名為氏、以族為氏、以謚為氏、以爵為氏等,皆屬此類。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第三,職業性,是以先祖所從事的工作、官職、技藝等作為姓源。如以官為氏、以技藝為氏、以事為氏、以職為氏等皆屬此類。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第四,歷史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圖騰崇拜或與生活、生存發展緊密相關的古老的姓氏,及少數民族的姓氏,大多屬於此類。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和人口的繁衍增長,姓氏日益增多,姓源也日益複雜,甚至發展到「姓隨人便」的程度。如在革命戰爭年代,地下工作者改用化名;一些著名作家和藝術工作者取用藝名;獨生子女成婚後,兼用夫妻雙方姓氏為後代取名等。另外,涉外婚姻中兼用中外姓氏者也比比皆是。凡此種種因素必然導致中國姓氏日益豐富多彩。 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歡迎訪問西部藥學論壇http://www.westyx.com/bbs 中國姓氏雖然源源流長,但歷代由於受到地域、交通、通訊等多方面的限制,人們很難全面了解和調查各個姓氏的情況,也難以做出全國性的統計。因此雖然歷代都有專人、專著整理這方面的資料,大都停留在姓氏的多少及部分姓氏的起源方面。姓氏文化在文字學、歷史學、民俗學、心理學、教育學、民族學以及政治、經濟、宗教等學科中的歷史作用和社會功能,尚有待於進一步發掘、整理和系統研究。 http://www.xici.net/u10471818/d48791581.htm鏈接:百家姓常識之一 姓氏總說:新陳代謝 中華姓氏知多少作者:西秦斗木中華姓氏源遠流長,古代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開始使用姓氏。先秦時期,「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男子稱「氏」,女子稱「姓」;貴族有「姓」有「氏」,平民有「姓」無「氏」。秦漢以後,「姓」與「氏」逐漸合流,「姓氏合一」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那麼,現在有多少姓氏呢?
1987年,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杜若甫、袁義達搜集的數據顯示:正在使用和曾經使用的用漢字記錄的姓氏共有11969個,其中單字姓氏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氏1615個,四字姓氏569個,五字姓氏96個,六字姓氏22個,七字姓氏7個,八字姓氏3個,九個姓氏1個。另外,還包括異譯、異體字姓氏3136個。到了2006年,袁義達搜集的姓氏達到23000個左右,這也是迄今為止最新的統計數據。
這麼龐大的姓氏數量主要產生於這樣幾種方式:
以古姓為氏。如姬、姜、姒、任(妊)等,這些帶女字旁的姓氏多是母系社會時期產生的。另外還有古姓風、子、伊等。先秦時期,同「姓」的人是不可以結婚的,《論語》中記載,魯昭公(姬姓)娶吳女(姬姓)為妻,當時人指責他「不知禮」。魯昭公為此改稱吳女為「吳孟氏」,而不說「姬孟氏」。而孔子說昭公知禮,被陳司敗藉此好好嘲弄了一番。
以國作為姓氏。這種方式產生的姓氏最多。韓、趙、魏、齊、魯、蔡、曹等這些現在常見的姓氏,多是源於周代分封的諸侯國。另外,一些少數民族小國歸化後,也以國為氏。漢武帝時,西羌滇國歸降,其後人就稱為滇氏。安息國太子在洛陽定居,其後以安為氏。
先秦時官職多為世襲,以官職名作為姓氏也很普遍。周代專管藏冰的官員叫「凌人」,其後代就以「凌」為氏。春秋時期,管理市場的官員稱為「褚師」,子孫後世以「褚」為氏。史、倉、庫、司馬、司徒、司空等姓氏也由此而來。
現在的大姓「李」的由來也與此有關。帝堯時,皋陶擔任執掌刑獄的理官職位,其子孫就以「理」為氏,此後因「食木子得生」,改「理」為「李」。
以祖先的名、字、謚號、封地等為姓氏。比如,現今譜系保存最完整的孔氏就是以先祖的字為氏。宋國的公孫嘉,字孔文,其後人就以孔為姓氏。另外這種方式產生的姓氏還有皇甫、戴、蘇等。
賜姓,也是姓氏產生的一大方式。李唐王朝大量賜姓李,朱明王朝賜姓朱。這樣不僅顯示皇恩,也造成了這些姓氏的大繁榮和大發展。賜姓也成為李、朱、劉等姓氏成為大姓的重要原因。
賜姓意味著改姓,而改姓是姓氏發展的常見方式。古代因避諱、避禍等原因,往往改變姓氏。如晉朝避諱司馬師,「師」姓只好缺筆改為「帥」姓。其他的如「丘」與「邱」等。
甚至一個姓氏會變成多個姓氏,如司馬遷的後人為避禍,將「司馬」二字分開填筆,形成「同」姓與「馮」姓。
除此之外,還有以居住地作為姓氏,如東郭、西門、南宮等;以排行、時序作為姓氏,如孟、仲、叔以及甲、乙、丙、丁等;以圖騰崇拜對象為姓氏,如馬、牛、羊、龍、鳳等。
可見,姓氏的產生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並且一個姓氏會有多種產生方式。同姓並不一定會同源。比如安徽績溪「七支胡」中的明經胡氏源於李姓。這樣形成的23000多個姓氏中,現在使用的姓氏僅有4100多個。也就是說,在幾千年的發展中,近20000的姓氏不再使用或者消失了。
而這4100多個姓氏絕大多數是單字姓,大多是常見的漢字。其中,不少姓氏是很新奇的,比如「東」、「南」、「西」、「北」。這四個常見的漢字也是姓氏。目前東姓在江蘇、黑龍江、河北、甘肅等地都有分布;西姓在山東有分布;南姓在河南一帶很多;北姓在河北、山西、四川都有分布。這些姓氏的數量是很少。這種漢字常見,姓氏卻不常見的還有「油」、「鹽」、「醬」、「醋」等姓氏。
而在姓氏的發展中,隨著一些姓氏的消失,也生成新的姓氏。
當下流行的「張王」、「劉陳」等姓就是一種姓氏發展的新姓氏。這種姓氏在福建、廣東較多,是由父母的姓氏合在一起形成的。甚至,為了給寶寶起個好名字,有些父母使用「新」的姓氏。比如,選「一」作為姓氏。
對此,2007年公安部研究起草的《姓名登記條例(初稿)》中做出硬性規定:子女可以採用父母雙方的姓氏按照雙姓起名,但是不算做複姓。百家姓常識之二 新舊《百家姓》:五百字影響上千年2009-04-23 11:05 作者:肖茂紅 編輯:楊天樹
百家姓尋根園。位於廣東省肇慶市北嶺山南麓盤古坑的盤古風景區里,在這裡可以找到姓氏的起源、分支、遷移以及最具權威性的姓氏始祖畫像。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四字歌謠,只要是中國人,哪怕目不識丁,都知道是《百家姓》的開篇之句。《百家姓》雖然流傳極廣,婦孺皆知,但它系何人所作?何時出版?這些問題卻至今沒有確切答案。 《百家姓》的排序每句只有最後一個字講究押韻,琅琅上口,其他姓氏的位置沒有特別講究,但首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的選擇卻是有緣故的。據宋朝學者王明清的研究,《百家姓》是由北宋初年一「錢塘老儒」所著。錢塘即今浙江杭州,當時屬於吳越國,北宋建立以後,吳越國依附了宋朝,得以繼續存活了十幾年。因為宋朝皇帝姓趙,作為當朝國姓的「趙」,理所當然列為首姓。「錢」是吳越國國主的姓氏,得以排列第二。「孫」是時任吳越國國主的錢俶正妃之姓,排第三。「李」既是十代時南唐國主之姓,江南大族也多李氏,排第四。至於次句「周吳鄭王」四姓,都是吳越國開國以來歷代后妃們的姓氏。由此可見,「趙」姓被冠以首位,乃是出於「尊國姓」的原因。「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排為首句,也打上了強烈的權力烙印。 事實上,《百家姓》的出現並不是始於北宋,早在唐代,就已有《百家姓》的出版,但也許是宋代以後才開始被大多數人所熟知,因此,說到《百家姓》,包括許多學者在內,大家一般都認可是北宋「錢塘老儒」所著。
雖然名為「百家姓」,但它並不僅僅收錄一百個姓氏。據統計,北宋「錢塘老儒」所編的舊《百家姓》常用版本收錄有507個姓,其中單姓447個,複姓60個,全文共568個字。雖然只有五百餘字,但它並沒有因為簡短而被人忽視,相反,它歷久風行,長盛不衰,影響極為深廣。它因為事關人們的姓氏郡望而受到普遍歡迎,而且它的文字幾乎不重複,兼之押韻,十分適合做兒童讀物,從而成為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啟蒙學教材。 《百家姓》從誕生之後就不停的被改編。不管是元明清時期,還是當代,《百家姓》的版本一直在不斷的流變之中。究其原因,元明清時代的改編主要是因為《百家姓》為了「尊國姓」而以「趙」開篇,帶上了強烈的的趙宋皇室意味,這是為其它朝代的統治者所不能接受的。比如,明朝改編的《百家姓》就有以明朝國主之姓「朱」字起頭的。清朝時,由於皇帝是滿族人,以「愛新覺羅」為國姓,一時難倒不少有興趣編姓氏的人。後來,康熙皇帝下旨編訂《御制百家姓》,巧妙地用萬世師表的孔子姓氏「孔」字開篇,化解了這道難題。雖然改編版本種類有很多,在表現格式等方面也花足了功夫,但它們卻都無法取代原稿。 到了當代,隨著電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的發展,為統計各姓人口提供了可能。《百家姓》的排序也迎來了新的突破。 1982年,我國進行了全國人口大普查。1987年,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對中國姓氏進行了抽樣統計,它抽樣調查的依據為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的0.05%隨機抽樣資料(約57萬人),以及1970年台灣省的人口情況。統計結果顯示排在前十的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這十個人口大姓。此次的抽樣統計影響很大,被稱為新《百家姓》。 雖然1987年的新《百家姓》已經大致能看出中國姓氏人口分布的概況,但是由於抽樣調查的人口數量有限,其科學準確度也自然有限。到了2004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姓氏研究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深圳市鼎昌實業有限公司對中國人口姓氏進行了一次更大規模的調查。此次調查歷時兩年,涉及全國一千多個縣市,得到的人口數量為2.96億,有關姓氏為4100個。根據此次調查結果出爐的2006年版的新《百家姓》,很快取代了1987年版的《百家姓》。這次大規模的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前十位的姓氏分別是:「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從排在前十位的姓氏來看,兩次調查結果的差別並不大,只有「趙、黃」二姓調換了位置。但事實上,在100大姓中,只有李(1)、王(2)張(3)、劉(4)、陳(5)、楊(6)、周(9)、吳(10)、徐(11)、孫(12)、謝(24)、蕭(30)蘇(41)、任(59)這14個姓保持了位置不變,其它的均有變動。 2007年4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根據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計分析,排版出了最新的《百家姓》。最新結果顯示,姓氏人口總數在兩千萬以上的有十個,分別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其中,王姓由第二位升為第一位,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李姓9207.4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19%;張姓875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前100個姓佔全國總人口的84.77%。 新版《百家姓》藉助現代科技,按人口多寡進行排序,為人們更好的了解姓氏知識提供了方便,它們與《百家姓》原稿相得益彰,得到了人們的普遍接受與認可。 附錄一:北宋版舊《百家姓》常用版本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諸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 皮卡齊康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 項祝董粱 杜阮藍閔 席季麻強 賈路婁危 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 鍾徐邱駱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 咎管盧莫 經房裘繆 干解應宗 丁宣賁鄧 郁單杭洪 包諸左石 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 裴陸榮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儲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 車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宮 寧仇欒暴 甘鈄厲戎 祖武符劉 景詹束龍 葉幸司韶 郜黎薊薄 印宿白懷 蒲台從鄂 索咸籍賴 卓藺屠蒙 池喬陰鬱 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 譚貢勞逄 姬申扶堵 冉宰酈雍 卻璩桑桂 濮牛壽通 邊扈燕冀 郟浦尚農 溫別莊晏 柴翟閻充 慕連茹習 宦艾魚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終 暨居衡步 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 廣祿闕東 毆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師鞏厙聶 晁勾敖融 冷訾辛闞 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 養鞠須豐 巢關蒯相 查後荊紅 游竺權逯 蓋後桓公 万俟司馬 上官歐陽 夏侯諸葛 聞人東方 赫連皇甫 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 宗政濮陽 淳于單于 太叔申屠 公孫仲孫 軒轅令狐 鍾離宇文 長孫慕容 鮮於閭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車 顓孫端木 巫馬公西 漆雕樂正 壤駟公良 拓拔夾谷 宰父谷粱 晉楚閆法 汝鄢塗欽 段干百里 東郭南門 呼延歸海 羊舌微生
岳帥緱亢 況後有琴 梁丘左丘 東門西門 商牟佘佴 伯賞南宮 墨哈譙笪 年愛陽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終 附錄二:2006版新《百家姓》 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 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 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 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 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 余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 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 顧侯邵孟龍萬段章錢湯 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 |
http://hi.baidu.com/lyxszp/blog/item/53bc15f6056b192a720eec86.html百家姓常識之三 姓氏來源:五百年前是一家?作者:聽濤楚隱編輯:楊天樹
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和一個陌生的朋友寒暄,第一句肯定會問:「您貴姓啊?」答曰「免貴姓李」,如果問的人恰恰也姓李,就會高興的說「哎呀,太巧了,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啊!」
其實「五百年前是一家」云云,多半只是一句客套話。從百家姓的起源來看,兩個姓氏相同的人,五百年前未必真的就是一家人,比如李姓,其來源甚廣,有數百之多,最早出自「嬴」姓,春秋時期流行以官位作姓,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為姓氏,直到理利貞「食木子而得李」。唐朝時期李姓為國姓,而開國元勛諸將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於、張、阿布、阿跌、舍利、董、羅、朱邪共16姓被賜於李姓,由此李姓人丁大增。在後魏時期,鮮卑的複姓也有改成「李」的。其實,中國所有大姓的來源都很複雜,同姓並不意味著五百年前就是「一家子」。
李姓族譜中收錄的理利貞畫像。由於缺乏史料記載,理利貞的生平撲朔迷離,後人只能根據傳說來推測理利貞如何改姓為「李」,肇始李姓。
相反,兩個姓氏不同的人,五百年前倒真的有可能是一家。比如陳姓和胡姓歷史上很長時間都保持「陳胡不通婚」的習俗,因為他們本是「一家人」。原來,虞舜後裔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地。他死後,謚號「胡」,葬於陳,其子孫一支以其謚號為姓,即為胡姓,另一支以國為姓,即為陳姓,媯滿則被尊稱為胡公滿、陳胡公或陳胡公滿。
媯滿出生和去世的時間,史書上都沒有記載。
相傳,媯 滿 受封,是因為父親 遏父制陶有功,另有一種說法是,因為 他沒有 跟著商紂王一起淫亂,並且和周比較親近,所以周武王在滅掉了商朝之後就把陳賜封給他。
再比如,今天台灣、東南沿海一帶有些地方,洪、江、翁、方、龔、汪六姓之間也有互不通婚的禁忌,因為這六姓屬於所謂的「六桂宗親」,原來也屬一家人。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為避國亂,攜眷歸隱莆田竹嘯庄,生有六子,分姓洪、翁、江、方、龔、汪六姓,同列進士,被譽為「六桂聯芳」。翁乾度特意留下家訓:六桂宗親是一家,相互不通婚。
六桂宗親是一家
同姓異源,異姓同源,這反映了我國姓氏來源的複雜和分化變遷的劇烈。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兩個單音詞。「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組成的,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秦國刻石《詛楚文》中,始見姓字為「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這一字形最終被漢代人許慎定形,成為會意字。「氏」字的出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在其名著《說文通訓定聲》中,釋「氏」字本意為「木本」,是植物之根,為象形字,後來被轉注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姓產生於原始氏族社會。若干民族組成一個原始部落,部落內各氏族又獨立存在,同時,各氏族之間又有著密切的婚姻聯繫,姓就作為識別和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記符號應運而生。中國最早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姜、媯、姒等,可以推斷早在母系氏族時期,姓已經形成,是由母權制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所決定的,其作用就是便於通婚與鑒別子孫後代的歸屬。同姓內部禁止婚配,異姓氏族之間可以通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姓為姓。
「胙土命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坐像,位於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景區內
氏最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形成。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出現了氏。夏、商兩代,也有少量的「氏」產生。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後把土地分封給兄弟、親戚及異姓功臣等,建立了71個封國,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貴族40人。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據統計,由周王室同姓封國得氏的有48個,由異姓封國得氏的約有60個。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法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即大夫的後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稱為氏,如田、白、鮑、費、范、屈、鍾離、邯鄲等。經過層層分封,以封國、封邑名稱為氏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所以說,周朝是我國氏的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而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氏的繁衍滋生越來越多,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起源較早,形成後也較為穩定;氏起源較晚並不斷發生變化。《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總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分野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所以,清初學者顧炎武在《田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 可見,秦漢時期姓與氏已經走向合一。姓氏合流之後,從古到今,中國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說是由姓派生出來的氏演變來的。
百家姓尋根園。位於廣東省肇慶市北嶺山南麓盤古坑的盤古風景區里,在這裡可以找到姓氏的起源、分支、遷移以及最具權威性的姓氏始祖畫像。
從姓氏的形成源起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2.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順序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職官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巫、屠、優、卜等。
7.以祖上謚號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
9.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恆,凡恆性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為帥氏。
10.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中華民族的「龍」圖騰
可見,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不斷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情況十分複雜。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還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因此,僅僅從姓氏上去判斷五百年前是否是「一家子」其實沒有多大意義。所有的中國人其實都是一家子,因為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炎黃子孫,或者說「龍的傳人」。 百家姓常識之四 「姓」與「氏」:從大相徑庭到合而為一2009-04-23 11:04 作者:歲月痕迹 編輯:楊天樹
「姓」與「氏」原本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現代人說起「姓」和「氏」,往往混為一談。事實上,從姓氏的初義來看,二者大相徑庭。 中華民族的姓氏,源遠流長。在古代,「姓」和「氏」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女子稱「姓」, 男子稱「氏」。到了秦漢時期,「姓」與「氏」逐漸合一,今天所說姓氏的概念就確定於秦漢。 早期的姓氏起源,往往和自然界關係密切。比如大名鼎鼎的伏羲、女媧為風姓,遍嘗百草的神農有後裔為雷姓;為人熟知的圖騰崇拜,也成為許多姓氏的來源,多和現實生活常見的生物有關,如以虎、熊、羊等動物為姓,以花、草等植物為姓。 《說文解宇》說:「姓,人所生也」。「姓」字可以拆解成「女」和「生」,姓在母系社會時期就已經產生了,主要用來標記出生時的血緣關係,具有一定的自然屬性。我國最古老的一些姓,如「姬」、「媯」、「姒」、「姜」、「嬴」、「妘」、「姞」等多數都與「女」有關聯。 當社會發展到父系制度後,姓轉變為以父系血緣來傳承。這時出現的姓帶「女」字旁的就少了。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分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依」。這十二姓中除「姬」、「姞」二姓還保有女字旁外,其他十姓都沒有女字旁了。 「氏」則是產生於父系社會之後,是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於人口繁衍,遷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職業的變化,同一祖先的後代子孫,便逐漸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個特殊的號來做標誌,這就是「氏」。因此,「氏」主要用來標記家族的身份、職業,社會地位,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到了周朝,禮法制度趨於完備,「氏」標示身份地位的作用非常重要,周朝貴族男子普遍稱「氏」而不稱「姓」。 單就內涵而言,「姓」與「氏」是截然不同的,而在作用方面,兩者也是天差地別。關於姓氏的作用,古人有過一些解釋。宋朝的劉恕在《通鑒?外記》中記載:姓主要用來追考祖上是出自哪一系,而氏則用於子孫區別身份地位。班固在《白虎通?姓名》中記載:氏主要用來區分貴賤,從氏可以判斷一個家族功德的高低,財富的多寡等。宋朝的鄭樵則認為:氏是用於區分家族貴賤,姓是用於區別婚姻的。清代的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則認為:氏主要區別男姓的地位,姓則區別女子的出生。 據此,可以看出,「姓」的作用主要為:別種族、明世系、別婚姻。《國語?晉語》中說:「同姓不婚,惡不殖也。」 我國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近親結婚會導致後代有生理缺陷。為了辨別男女雙方在血緣上是否有關聯,從而決定婚娶與否,在貴族女子稱謂中加上姓是非常必要的。 而「氏」的作用一是表明父系血緣關係,二是區別個人身份的貴賤。周代宗法制度嚴格,只有貴族男子才有資格稱氏。當時的男子一般不稱姓,因為姓是與生俱來的,比較久遠,已經不能表示這個男子所在家族現有的身份;而氏則代表這個男子所在家族近期的地位和身份,非常關鍵。 可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姓」與「氏」是相互分離的。直到戰國時期,周朝的禮法制度出現動搖,戰亂頻繁,社會動蕩。周朝的一些貴族開始沒落,有許多還淪為平民甚至奴隸。所以「氏」用於標明貴族身份的作用漸漸削弱,秦漢之後,姓和氏便合而為一了。 在先秦只有貴族有姓氏,一般平民和奴隸是沒有姓氏的。漢朝以後,平民也可以有自己的姓了。所以,「百姓」這個詞,在周和周以前指的是貴族,「百姓」即「百官」的意思。漢朝以後,百姓才指普通平民。 |
百家姓常識之五 "名"與"字":曾經各有所指 現在混為一談
作者:歲月痕迹編輯:楊天樹
「名」與「字」,中國姓氏文化中的重要範疇,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根」。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名字是一個常用辭彙,其意思與姓名大體一致。然就最初的內涵而言,「名」與「字」其實是兩個分離的概念,不可混為一談。
「名」與「字」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的重要範疇,歷史均十分悠久。「名」,大體誕生於氏族社會時期,用於辨別個體、區別他人的一種文字元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其便有明確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也就是說,在黃昏天黑之後,由於不能辨清對方面貌,便以代號相稱,「名」由是產生。
在今天,當一個小生命還在娘胎之時,其名字基本已由長輩商議確定。而在古代,則並非如此。據《周禮》所述「婚生三月而加名」,即在嬰兒在三個月之後,父母才會為他取名。取名如此之晚,大概源於當時生活條件相對惡劣,營養匱乏,且醫療水準較低,很多新生兒在出生不久便告夭折,過早取名並無必要。
取名,必然有一個標準和原則問題,而這也歷經了一個由簡到繁的過程。早期(夏商時期)取名還是比較簡單的,當時的商王幾乎全都以曆法中的天干為名,於是諸如太乙、外丙、太庚、盤庚、武丁、武乙、帝辛此類名字開始出現。當然,世俗權力的發展,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的格局已然開始顯現,天干唯君主才能取用,其他人頂多可以選取地支名。而西周之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語言文字的進步,禮法制度的確立完善,古人對起名越來越講究,於是起名也成為了一門學問。《左傳》有云:「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即以出生時的情況命名為「信」,以道德品行命名為「義」,以某一物命名為「象」,借用某一物體命名為「假」, 用和父親有關的字眼來命名為「類」,此即所謂「五條」。而在《周禮》之中,又規定了所謂「六不」,即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取名。待到封建專制制度確立之後,出於加強專制統治的需要,統治階級對取名限制越來越多,一些諸如君、王、帝、天等帶有濃重帝王色彩的字嚴禁使用。此外還要避諱,避帝王、聖賢、長輩乃至長官的名諱。為此,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不少把人名地名等改頭換面的現象,造成了不少文獻記載前後相左,不利於史料的解讀。就如戰國時期儒學大師荀子,因與漢宣帝劉詢的名諱諧音,時人為了避諱,曾一度改稱其為孫卿。當然這種繁瑣的取名限制,待到封建制度走向終結之後,徹底煙消雲散。
伴隨著歲月的積累,時人對於命「名」傳統的日益重視,「名」由一開始的語言文字元號逐漸演化成一種長輩對晚輩的期待、寄託乃至祝福,這種期待祝福一般與當時的社會風氣、面貌、精神狀態密切相關。如封建時代,傳統儒家中仁義孝悌之思想,時人對富貴權祿的追求,使得仁、義、禮、智、信、福、德、貴這類字在「名」中應用得極其頻繁。而在後來那個火紅的年代裡,諸如保家、衛國、愛軍、建軍這類頗具時代特色的詞語亦曾風靡一時。
相比於「名」的較早出現,「字」出現的相對較晚,相傳始於商朝。《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儀禮·士冠禮》則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也就是說只有男子成年或是女子出嫁之時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表示尊重,避免他人直呼其名。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而後可以走出家門,進入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娘家而出嫁,未出嫁的叫「未字」,也可叫「待字」,所謂「待字閨中」便是由此得來。
可見「字」的誕生,是為了表示尊重、恭敬的需要,用於晚輩稱呼尊長等。如果說,取「名」是為了區分彼此,那麼用「字」則是為了辨清尊卑。一般來講,「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是解釋,所謂「名之與字,義相比附」便是此意。縱觀整個歷史長河,眾多人物所取得「名」與「字」大多有著相近、相反抑或是相互補充的關係。如漢末時期亂世之奸雄曹操字孟德,其中操與德內涵相近。而「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字退之,愈與退含義正好相反,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字鵬舉,飛與鵬又相互補充關聯。
與「姓」、「氏」不同,「名」與「字」,取單復字均可,無論平民貴族均可享有,並未在一開始專屬貴族。無論是在兩者在歷史長河中的誕生時間,還是在個人成長的出現的先後順序來看,都是先有「名」而後有「字」。兩者各有其作用,名區分彼此,字辨別尊卑。而除了上述區別之外,名與字又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並未有嚴格的界限。正因為此,在民國時期,為了避免起名字的繁瑣混亂局面,名與字逐步合一,並演化成為今天的概念。百家姓常識之六 取名用字:教子一藝 不如起個好名作者:西秦斗木編輯:楊天樹
名不正則言不順,名字很關鍵
姓甚名誰,這是大家常說的一句話。姓名,本質上不過是一個符號,但是對於起名之事,古今人都很重視。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就說:「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而一個好名,不僅寓有或美好或深刻的涵義,也深受時代環境的影響。
姓名由姓和名組成,俗稱名字。「姓」在母系社會時期就已產生,主要用來標記出生時的血緣關係;「名」的出現晚於「姓」,主要用於辨別個體、區別他人;「字」的出現就更晚,相傳始於商朝。姓名、名字主要的功能就是區分辨別。許慎在《說文解字》說:「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由此可見,「名」的顯著特點就是望名知義。夏商以前古人取名用字即是如此。《禮記·月令》疏云:「自少昊以上,天子之號以其德,百官之號以其征;自顓頊以來,天子之號以其地,百官之號以其事。」比如,炎帝神農氏,力田於農,所以稱神農氏;以火德王,故稱炎帝;因居於烈山,又名烈山氏。夏商時期,帝王多以天干地支作命名,其中殷商時期最為明顯,如滅夏桀的成湯名叫天乙,最後一位君主紂王名叫帝辛。而從父丁鼎、兮甲盤等青銅器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臣民也可以用天干取名。到了周代,命名方式開始制度化,講究「五則六避」。「五則」指的是:信(出生時的生理特徵)、義(非凡的相貌)、像(外貌的象形)、假(生時發生的事情)、類(生日和父輩雷同)。六避指的是:不用國名、官名、山川名、隱疾名、牲畜名、器幣名來命名。「五則六避」成為後世取名用字遵守的制度,「六避」更是成為避諱的濫觴。
先秦直到三國時期,大多為單字名。以三國人物為例,從《三國演義》可以看到:出場的人物幾乎全為單字名,如張飛、陸遜、郭嘉等等。兩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盛行,玄、道、之、法等字在名字中大量出現,特別是「之」字成為這一時期的標誌。如:王羲之、王獻之、顧愷之等。唐代取名用字也出現了一種風潮,即名與字相同,比如:郭子儀字子儀,孟浩然字浩然,李白字太白。從宋代開始,雙字名大量增加。這樣命名時,選字的空間擴大了,並且因文化的高度發展,取名用字盛行引經據典,透出很強的文化感。其中,五行生剋命名法頗為盛行,如秦檜的兒子名叫秦熺,孫子名叫孫堪,祖孫三代採用木生火、火生土的方式命名。另外,隨著宗族觀念的加強以及譜學的興盛,同姓同族的人大多採用字輩來命名。明清以後,以族譜派語字輩來命名成為取名的重要方式。
近代以來,取名用字的時代特點更加凸現。甲午戰爭失敗後,救圖存亡成為仁人志士的迫切要求,「強華」「覺民」等名字出現。新中國成立後,「建國」「解放」等名字,50年代的「抗美」、「援朝」、「躍進」,60年代的「文革」、「保紅」、「革命」等名字都成為時代的體現。
取名用字離不開時代環境的影響,而且姓名多由父母長輩起的,也寄託著長輩親人的祝福寄託。乳名、寄名的出現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
乳名,也叫小名、奶名,是嬰兒初生時父母長輩起得非正式的名字。如漢武帝的陳皇后乳名為「阿嬌」,慈禧太后的乳名叫「蘭兒」,表示長輩的愛憐。乳名取字方式常見的有:以排行取名,如梁元帝蕭繹排行第七,乳名就叫「七符」;取字或前或後加通行字,如曹操乳名「阿瞞」,劉禪乳名「阿斗」,石崇乳名「齊奴」,劉裕乳名「寄奴」,通行字為「阿」、「奴」;還有疊字而成,如小小、盼盼等。另外,因怕小孩子不能順利成長,乳名有著越鄙俗越好的特點。如,用畜生名這樣不合「六避」的字取名成為一種常見方式。如司馬相如乳名即為「犬子」。這種命名方式一直持續到現在,如常聽到的「狗剩」、「丑小」等。
寄名,就是父母把孩子寄托在某人、某物、某鬼神之下,祈求兒女得以健康成長,請僧道取名、讓小孩子佩戴寄名鎖即使如此,如魯迅先生的寄名為「長庚」。另外,認「乾親」也是「寄名」的一種方式。
到了當下,取名用字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僅聽起來要好聽,更要與眾不同,以至於出現了「齊樂融融」、「張弛有度」等很有個性的名字。並且有的父母用雙方姓氏為孩子命名,出現了「諸葛夏侯仁之」這樣的名字。
對此,2007年公安部起草的《姓名登記條例(初稿)》做出規定:起名可以採用父母雙方的姓氏,但是不算做複姓,並且規定姓名字數,除少數民族外,不得超過6個漢字。百家姓知識之六-姓氏遷播的轉送站 在北方,許多人提到自己姓氏的由來,往往會說,我的老祖宗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的。他們把洪洞奉為尋根謁(ye)祖的聖地。 原來,歷史上的連年戰爭,使北方許多省份人口嚴重流失。明太祖朱元璋為此決定,大規模移民。主要來自山西境內,轉移去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甘肅、陝西等地開荒屯墾。洪洞縣是移民主要聚散地或轉送站。古老的大槐樹於是成為移民記憶中最深刻的標記。所以洪洞縣並不是所有移民的原籍。與山西洪洞大槐樹具有相似意義的移民「聖地」,還有客家祖地-福建寧化不璧村;粵港百姓的祖地-南雄珠璣(ji)古巷;南遷百姓的祖地-河南固始;「湖廣填四川」的集散地-湖北麻城和孝感。在上述地方大多立有紀念性建築,以供百姓慎終追遠,緬懷先祖。
百家姓常識之七 郡望:門當戶對 《西廂記》中的愛情障礙2009-04-23 11:02 作者:聽濤楚隱 編輯:楊天樹 戲曲《西廂記》作為古典版男女愛情的千古絕唱,它在敘說愛情故事的同時,還提出了一個與姓氏有關的話題:姓氏郡望,或簡稱「姓望」。
元劇《西廂記》 扮相
王實甫(1260年-1336年),字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西廂記》的作者。《錄鬼簿》把他列入 「 前輩已死名公才人」 ,有一首追悼他的〔凌波仙〕詞約略提到有關他的情況:「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鴦花寨明飈飈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所謂「風月營」、「鶯花寨」,是藝人官妓聚居的場所。王實甫混跡其間,可見與市民大眾十分接近。 話說唐代大詩人元稹,與崔家小姐鶯鶯一見鍾情。但由於鶯鶯的母親嫌棄元稹既有鮮卑族血統,門戶又太低,以「門不當戶不對」為由棒打鴛鴦。元稹以這段失意的感情為基礎寫成傳奇《鶯鶯傳》,元代雜劇家王實甫將其進一步演化,是為《西廂記》。 不少看過《西廂記》的讀者難免有些納悶:張生的父親是尚書,鶯鶯的父親是宰相,相差並不大嘛,怎麼就「門不當戶不對」了?其實當時的「門當戶對」並不是看官職高低,而是看姓氏郡望,即是否出生於名門望族。崔老太太所說「崔氏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也是事實,因為鶯鶯的父親源自博陵崔氏,母親源自滎陽鄭氏,都在天下四大名門望族之列,而張生源自西洛張氏,並非海內望族,因此張生就無法和鶯鶯匹配。於是鶯鶯就由父母做主,被許配給了名門望族滎陽鄭氏。
元稹(779一831),唐代文學家。字微之,河南(屬今河南洛陽)人。貞元九年(793年)明經及第,官至同中書下平章事,後借重宦官排擠名相裴度。其創作以詩成就最大,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作有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為後來《西廂記》故事所由。有《元氏長慶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 卷。 所謂郡望,其實就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開始於先秦、盛行於秦漢、魏晉時期的一種行政建制、行政區劃,在唐朝以後逐漸被廢除。「望」指的就是「望族」,即有聲望的姓氏大族。「郡」、「望」合一最初的含義就是指一個郡中的望族。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在某個固定州郡之中,因代出英才、門庭顯赫而為當地人所敬重和仰望,成為該郡望族,故稱「郡望」。隨著時間推移,「郡望」還被用來指稱「一個家族的根源和發源地」,即一個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這個姓氏或家族所發源的那個郡。一般小姓有一到幾個郡望,大姓則郡望較多,如王姓有21望,張姓則號稱43望。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把姓氏郡望作為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重要依據,不同郡望品級的人不能當同樣的官,不同郡望品級的人也不能通婚,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世族,豪門大族)」的局面。在國家譜牒中搶佔顯要地位的名門望族控制了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生活,有時候連皇帝也得看這些世族大家的眼色行事,因為皇帝的廢立也是他們說了算。如東晉時期的琅琊王氏、陳留謝氏先後控制朝政,所謂「王、謝與馬(皇族司馬氏)共天下」。 高門望族為了維護其特殊地位,往往在高門之間自為婚姻以保持「血統」純正。南朝梁武帝時北魏大獎侯景歸降,被封為河南王,顯赫一時。為了在江左站穩腳跟,他求婚於王、謝兩家都遭到拒絕,最後請梁武帝出面也無濟於事。梁武帝無可奈何的對他說:「王、謝門第太高了,你高攀不上,還是道朱、張以下的望族中去挑吧。」其實在東晉南朝時期,王、謝、桓、庾這些高門大族相互通婚,水潑不進,連皇室求婚還得看他們給不給面子。 北魏時官方準備對漢姓重修譜籍,「隴西李氏」派人快馬趕到洛陽,準備設法打通關節以便進入一等四姓,但還是沒爭過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唐朝建立後,為此耿耿於懷的唐太宗李世民於是命高士廉等人重修氏族志,結果清河崔氏被列為第一,李世民大怒道:「我隴西李氏貴為天子,難道還要屈居崔氏之後嗎?」不識趣的高士廉受到嚴厲斥責,只好乖乖地將隴西李氏列為第一。自此,李姓成為天下第一大姓,隴西與趙郡李氏也躋身天下七大望族(另五個即為清河與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之列,他們之間相互通婚。唐高宗時,出身寒微的宰相李義府為兒子求婚於七大望族,不但處處碰壁還受到羞辱。李懷恨在心,便說服皇帝下詔禁止七大望族子女相互通婚。七大高門不甘心受此束縛,又不敢公然抗旨,只好偷偷的議婚論嫁,取消馬車送親、執扇吹奏等一系列排場儀式,改為天黑後弄一乘花紗遮蔽的「檐子」(肩輿)抬新娘到男家。為了杜絕這種瞞天過海的伎倆,高宗與文宗又頒布禁止乘坐「檐子」的詔令,但都只能起一時之效。中唐以後,「檐子」迎親居然成為一種有身份的標誌,七大高門之外的人家貪慕虛榮紛紛學樣。到了宋朝,「檐子」送嫁轉為公開,「檐子」也開始被刻意裝飾,俗稱「花檐子」,以後再流變為花轎,並逐漸形成大姑娘出嫁坐花轎的習俗和納妾收房、寡婦再嫁不得乘花轎的禁忌。可見,這些民俗其實與姓氏郡望都不無瓜葛。
「花轎」的來由與姓氏郡望有關 由於郡望與一個人的政治生活、社會交往、婚喪嫁娶都密切相關,故而受到時人特別關注。不少人千方百計都想擠進等級較高的姓氏郡望中,稱為「冒籍」,但一旦被查出將會受到嚴厲處罰。例如南齊時有個著名的譜牒學家賈源,由於接受傖人王泰寶的賄賂,將其族冒入江左第一大高門琅玡王氏譜。事情敗露後,倒霉的賈希鏡馬上下獄,按律當斬,由於其子向皇帝叩頭流血乞免,才僥倖撿回一條老命。 由於隋唐推行科舉制,到唐朝中期以後,郡望與姓氏等級的政治意味逐漸消退,更多的表現出一種自我炫耀的身份象徵。唐代士人好標郡望、多題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詳細考辨人物多家鄉籍貫,而姑且題署郡望了事,時風所在,竟成為所謂修史之「原則」,造成了歷史人物籍貫的極大混亂。唐著名史學家劉知幾曾參與纂修國史,在寫李義琰傳的時候如實寫道:「義琰,魏州昌樂人也。」結果監修官竟指責他違背了寫史原則,要他照李氏郡望改為「隴西成紀人」。例如「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自稱韓昌黎,也就是說他是韓姓最有名的郡望昌黎郡人氏。但實際上他的籍貫應該在河陽,即河南孟縣。由此可見,郡望高低的社會影響之大,連韓愈這樣品行高潔的士大夫都不能免俗。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那麼,郡望為何會成為家族社會地位的標誌呢?鄭樵《通志·氏族略序》說:「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姓所以別婚姻」、「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可見,先秦時期的社會地位標誌是「氏」,奴隸和平民有名無氏。動蕩、變革的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等級制度受到極大衝擊,「氏」作為「別貴賤」的作用逐漸淡化乃至消失。秦漢時期,「姓」與「氏」逐漸合而為一,伴隨著士族(又稱世族、門閥地主)制度的形成,「郡望」就成為彰顯各世家大族社會地位、高低貴賤的標誌,並將同一姓氏中的士族與庶族、豪門與寒門區別開來。 由於西漢中後期劇烈的土地兼并,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豪強地主勢力,在東漢時開始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兼并土地、經營莊園,發展成為士族地主集團。曹魏、西晉時期統治階級推行「九品中正制」,頒行各項法令,從制度上維護士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特權和地位。東晉士族門閥勢力達到鼎盛,因為司馬氏政權完全是依靠以王、謝、庾、桓為代表的北方大士族和處於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士族的聯合支持才得以偏安江東。 東晉後期至南北朝時期,士族制度由於士族自身的腐朽才逐漸走向衰落。隋唐時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原因是隋唐科舉制的實施使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過考試參加到政權中來,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礎;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的推行抑制土地兼并、保護自耕農,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經濟基礎,加上黃巢起義的打擊,存續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終退出歷史舞台。宋代以後,人們提起郡望,一般只是表示某一姓氏支族的來歷,很少再有身份地位的意味。 時至今日,姓氏郡望的政治意義早就蕩然無存,但人們仍然重視自己姓氏的來歷和郡望,因為它是一種血統的延伸,是一種文化的延續,是一種尋根念祖的傳統思想意識。當今台灣2200萬人中,幾乎每一個姓氏都保留著傳統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對故土先人的眷戀之情。台灣同胞每遇紅白之事,多在門前懸掛標有郡望的燈籠,以示世人。寓居異國他鄉的華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譜視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來聯宗認親。尤其近年來隨著全球尋根熱的興起,海外炎黃子孫紛紛歸國,旅遊觀光,尋根問祖。姓氏郡望成為他們追尋家世淵源,謁祖朝宗的重要依據。 |
百家姓常識之八 祠堂:祠堂文化內涵的演變及其當代命運2009-04-23 10:58
作者:瀟湘子 編輯:楊天樹
曲阜孔廟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我國社會曾長期處於宗法制度的統治之下,家族觀念十分深刻,祭祀祖先成為我國傳統社會的民間信仰。祠堂反映著我國人民對先祖的崇敬與懷念,同時也打上了封建等級制度的烙印。 早在周朝,我國的宗族制度就已經很完善,按照那時的祭祀規定,只有士以上的人才能建廟祭祖,庶人是沒有這個權力的。能建廟祭祖的這些特權階級,也根據他們的身份劃分成5個等級:周代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分別對應不同的祭祖禮制。這一時期被稱為宗廟制。 隋唐時期,官員祭祖的家廟祭祀制度盛行,官員按照官職大小劃分祭祀享用的級別,從國家禮儀的高度對此作了規定: 「凡文武官二品以上,祠四廟;五品以上,祠三廟;六品以下達於庶人祭祖禰於寢」。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下層官員和庶人祭祖只能在「寢」,也就是生活的房子里進行,而無權建廟祭祖,依然充斥著嚴重的等級制度。 宋代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徹底確立,官員家廟祭祀制度開始走向衰落,以祠堂、族長為核心的祭祖新形式——祠堂祭祀制度開始興起,庶人階層由此有了建祠祭祖的權利。 祠堂一般分為家祠和宗祠。家祠是家人祭祀近代祖先的場所,一般不出五服。而宗祠則是族人祭祀先祖的地方。由於統治階級的提倡,這種建立宗祠祭祀祖先的風氣在清朝康、雍、乾三朝達到了頂峰,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祭祀由專門的家廟制度轉變成庶人祭祖的宗祠制度。 宗祠的功能 康熙九年(1670年),清朝廷頒布的《上諭十六條》,對宗祠的功能作了如下規定: 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黝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做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餌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 綜合歷史上宗族祠堂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 (l)基本功能:祭祀祖先 我國傳統觀點認為,一個沒有人祭祀的先祖,肯定是家道衰亡或沒有後代,因此,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十分重視祭祀先祖,這也成為祠堂的首要功能。在祭祀先祖的過程中,還能凝聚宗族,是維繫封建家族關係的一種重要工具。 祭祀主要在春冬兩季進行,春祭「清明」,稱「清明會」;冬祭「冬至」,稱「冬至會』。祭祀過程中,一族的男子備好牲禮等祭祀用品,歡聚宴飲。有勢力的族人還是搭台唱戲,以供全族歡樂。這種祭祀活動,在崇奉祖先的同時,也達到了後代人祖歸宗的目的,確立了每一個人在宗法社會裡的血緣歸屬。 (2)宗祠的延伸功能 ①獎懲、教化族人 在祭祀祖先的過程中,許多宗族會向族人宣讀「族譜」、「族規」,講述祖先創業的艱難、祖上的榮光,教育、勉勵後代子孫奮發圖強,不辱祖德。《族規》一般都附有獎懲條例,族人在犯規時,會依據《族規》的規定在宗祠對其實行懲罰,在古代社會,犯事嚴重的甚至會在宗祠加以殺害。而對於揚名立萬,堪為楷模的族人,也會對此加以褒獎,樹立榜樣,激勵族人。 ②聚會、議事 祠堂還是族人聚會、議事的重要地點。在族中遇見重大事情如選舉族長、修建祖墳、與鄰族產生糾紛事,就可以由族長召集族人,在宗祠聚會,互相討論、選舉,解決問題。 ③藏譜、修譜 族譜是家族起源、世系傳承、遷徙、風俗人情及家族人物等情況的歷史記錄。古時,修族譜是一個宗族的大事,不僅耗時長,涉及人員也多,需要有專門的修編場所。因此,宗祠就成了修譜的辦公場所。而族譜修好後,還要將其備份存放到宗祠中,由專人看管。 ④助學 一般的祠堂都有田產,田產的收益除作祭祀、修譜、宴飲、辦會、修繕之 用外,還用於族中子弟的助學。如「凡族內有清貧學子可造者,應予募捐補助 其學費,或由本會撥款伸資鼓勵其父兄而便栽培其人材。」 宗祠在當代社會的命運與走向 宗祠是我國封建宗法社會的特殊產物,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宗祠的命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宗祠常常被挪作它用,如改作成貧民住房、供銷社、學校、倉庫等等,宗祠的文物遭到嚴重破壞。但真正讓宗祠遭受滅頂之災的,還是文革的到來,隨著「破四舊」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宗祠作為封建遺存被大量損毀,裡面的楹聯、匾額、雕塑等珍貴文物都被大量銷毀。倖存下來的宗祠,也要麼被挪作它用,要麼廢棄不顧。 改革開放以後,雖然文革中發生的人為組織性的破壞被停止,但我國社會開始了城鎮化的步伐,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傳統的宗法制度遭遇挑戰,人們的宗族觀念越來越淡薄,宗祠,成為一道漸行漸遠的風景。 九十年代以後,全球華人掀起尋根熱潮,在這個浪潮的推動下,許多宗祠得以修復。宗祠的某些功能如懲罰族人已經消失,但其認祖歸宗、聯絡同族的功能卻被繼承下來。 同時,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宗祠的這部分功能也得到凸現。許多有名的宗祠成了經典旅遊地,為當地經濟帶來可觀收入。如:成都武侯祠、曲阜孔廟、太原晉祠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隨著宗祠旅遊價值的挖掘,各地政府對此也加大了投入,使部分宗祠迎來了一個新的面貌。 |
百家姓常識之九 堂聯:「百姓」堂聯及其文化內涵
作者:肖茂紅編輯:楊天樹
祠聯又稱堂聯,是貼在祠堂門柱或家中神龕上祖宗牌位兩側的對聯,內容多和姓氏的起源發展、興旺變遷等等有關。但堂聯又不完全是祠聯,而只是祠聯中的一類,它們之間是包含與包含於的關係。
祠堂門柱上一般都貼有對聯,即祠聯。
祠聯分為通用祠聯與專用祠聯。
通用祠聯是各姓祠堂都可以通用的楹聯。通用的性質,決定其內容不會和某個具體姓氏的特徵產生關聯,而是從一種普遍意義上的、對各姓都適用的內容上著手,比如對祖先的崇拜及承繼祖風、光耀門楣等都可以入聯。「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樹發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萬派」、「祖德振千秋大業;宗功啟百代文明」都是比較典型的姓氏通用楹聯。
與通用祠聯不同,專用祠聯只能用於某個姓氏家族的祠堂,其內容和該姓氏的歷史淵源、姓氏名人等緊密相關,打上了該姓氏強烈的姓氏特徵,它具有「專一性」,比如:「道德猶龍,名起柱下;文章倚馬,系出隴西」,上聯談的是老子李耳,下聯指的是李白。我們一看就知道這是李氏專用對聯,不可以挪作其它姓氏的楹聯,否則就是產生張冠李戴的效果,貽笑大方。
祠聯和堂聯在內容上的這個區別,也帶來了它們在使用上的區別。一般來說,祠聯中的通用祠聯只適合在祠堂使用,而專用祠聯即堂聯不僅可以在本姓祠堂上使用,還可以被用於家族個人的居所或其它公共建築如學堂等。在使用範圍上,通用祠聯比較「專」,專用祠聯反而較廣。
堂聯的文化內涵
堂聯的產生,伴隨著後人對祖先的懷念與崇敬,記錄著本姓的輝煌與榮耀。每一對堂聯的背後,都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堂聯,由此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探本溯源,崇拜故土祖根。
人都有探本溯源,追問自己「根在何處」的天性,中國是一個有幾千年歷史的農業社會,家族觀念深入人心,受此種文化的影響,中國人歷來重視自己的來龍去脈,對自己的祖先十分崇拜和懷念。幾乎每個姓氏都把「尋根聯」作為本姓堂聯重要的組成部分,缺此不可。
很多「尋根聯」都是追尋本支的開基始祖與發祥地,如:「天序有倫,自昔一衾常棣樂;水源在渭,於今遠派竹林春」,這是台灣新竹縣北埔鄉的姜氏家廟聯。上聯說的是東漢廣戚人姜肱與兩個弟弟十分友愛,常常同蓋一床被子,「常棣」比喻兄弟;下聯說姜氏起源於渭水支流姜水。全聯不僅追述了祖上名人,也指出了本支姜氏的起源遷徙。
還有的「尋根聯」會一直追蹤到上古的始祖甚至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黃二帝。如王姓堂聯:「遷史前槽桿笑由來遵遠祖;明圖可按姬王自昔證同宗」,王氏出自姬姓,尊太子晉為得姓始祖,而其祖根一直可上溯至黃帝軒轅氏。
二、表彰先賢,炫耀祖德。
這類堂聯都是通過記錄本姓先賢的豐功偉業,樹立本姓的赫赫聲望,以振奮本姓正氣。可稱之為「史跡聯」。這類堂聯所佔比重最多,涉及名人萬千,彙集在一起,就是一部簡明的家族發展史或歷史名人彙編。略舉一二:
謝姓堂聯:「程門道學;江左風流。上聯典指北宋謝良佐,為理學家程頤四大弟子之一。下聯典指晉謝安,風流洒脫,人稱風流宰相。
李姓堂聯:經傳道德;名重滴仙。上聯指春秋老子李耳道德經,下聯指唐代大詩人李白。
張姓堂聯:煙波徒釣;橫渠理學。上聯典指唐張志和隱於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下聯典指北宋張載,居郿縣橫渠鎮,精研理學,世稱「橫渠先生」。
三、勸誡後人,勉勵後人進取。
「史跡聯」也有訓勉後人,激勵進取的作用,但主要還是著力在反映家族聲望,光大家族歷史上。第三類堂聯的著力點則是鼓勵後人珍惜本族聲望,奮力進取,不要辱沒祖德。它或回憶家族往昔艱難,或直接訓勉後人。如江西省《張氏六支族譜》所載堂聯:「忠厚近魯愚,畢竟傳家在是;勤儉似艱苦,須知奮進由斯」。這類堂聯可稱之為「訓勉聯」。
四、心系華夏,不忘故土。
炎黃子孫遍布天下,不管身處何方,對祖國、對故土的思念不會改變。他們身在遠方,為表達對故土先人的懷念,常常訴諸筆端,堂聯就是其中的一種表達方式。這類由海外華人創作的堂聯,字裡行間,寄寓著海外華人深深的木本水源之思,故國祖根之情。
如泰國王氏堂聯:「系出周暹,萬派同源傳佛國;親聯中泰,四鄰合德耀南天。上聯指泰國古稱暹羅,是佛教之國。下聯指王姓華僑、華裔遍布東南亞。
附:
依據2007年公安部公布的新百家姓,編寫以下姓氏簡表,以供參考。選取姓氏為前一百大姓,所列各姓堂號以郡望堂號為準,只選取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堂聯也只選取一幅,並且只擇短制,未選長聯。
1王一一太原堂。王明學術,逸少風流。
2 李一一隴西堂。經傳道德,名重滴仙。
3張——太原堂。煙波徒釣,橫渠理學。
4劉一一彭城堂。阮稽作友,豐沛發祥。
5陳——穎川堂。三君詡漢光喬梓,二阮扶唐駕竹林。
6楊——關西堂。四知足畏,三喜同時。
7黃——江夏堂。汪洋叔度,孝友庭堅。
8趙——天水堂。風高琴鶴,圖繪麒麟。
9昊——呈郡堂。人中驥驥,天上麒麟。
10周——汝南堂。軍推細柳,品合愛蓮。
11徐——東海堂。南州世澤,東海家聲。
12孫——太原堂。兵家祖,循史宗。
13馬一一扶風堂。雲台列像,銅柱標功。
14朱一一吳郡堂。鵝湖世澤,鹿洞家聲。
15胡——淮陽堂。壽齊九老,名列四真。
16郭——汾陽堂。織女賜詞,汾陽壽考,郡主好禮,真定芳徽。
17何一一東海堂。家傳三桂,學貫六經。
18高——渤海堂。女中堯舜,學本程朱。
19林——齊鄒堂。勵志禁煙,御夷留恨;血書求救,為夫解圍。
20羅——豫章堂。詩耽鄭女,曲感趙王。
21鄭——榮陽堂。古之遺愛,號為司農。
22梁——安定堂口眉齊鴻案,老踞龍頭。
23謝——洛邑堂。東山系望於蒼生,西堂自誇夫奇夢。
24宋——京兆堂。廣平守法,皇嗣延師。
25唐——晉陽堂。帝堯啟緒,唐叔振封。
26許——許昌堂。萬卷畢覽,五經無雙。
27韓——穎川堂。名高三傑,文冠八家。
28馮一一領川堂。父號萬石,子通四經。
29鄧——南陽堂。雲台首列,諫院知名。
30曹——濟陰堂。人稱誘虎,自慶接鶯。
31彭——大彭堂。作柱下史,封長平侯。
32曾——魯國堂。南豐撰史,西府迎親。
33蕭——蘭陵堂。收圖興漢,輔政匡君。
34田——北平堂卜孟嘗好士,被直知兵。
35董—隴西堂。千秋良史,一代儒宗。
36袁——陳郡堂。揚風仁政,卧雪清操。
37潘——河南堂。功推武惠,績著司空。
38於一一邢城堂。當代清官,救時宰相。
39蔣——蔣鄉堂。為社櫻器,具文武才。
40蔡——濟陽堂。紙造桂陽,橋留松蔭。
41餘——新安堂。靈尾負閣,釣魚列屯。
42杜——京兆堂。書成通典,名列渡洲。
43葉—南陽堂。書成海錄,賦就雲官。
44程——安定堂。衡陽主簿,河洛淵源。
45蘇——河內堂。眉山三傑,滄浪一亭屯
46魏——矩鹿堂。書屏志畫,圖像表功。
48薛——河東堂。三鳳媲美,五雋齊名。
47呂——南陽堂。老棄釣竿榮佐帝,少交中散喜多才。
48丁——濟陽堂。飛鬼馴伏,化鶴歸來。
49任——任城堂。西川智士,南海名臣。
50沈——汝南堂。四聲作譜,三善名堂。
51姚——吳興堂。爵封梁國,派衍桐城。
52盧一一范陽堂。盛唐四傑,大曆十才。
53姜——東齊堂。平江保障,白石清歌。
54崔——清河堂。五原賢守,四皓齊名。
55鍾——穎川堂。詩書悅性,山水知音。
56譚一一弘農堂。七歲能登上第,三子盡作大夫。
57陸——河南堂。河北三虎,洛下雙龍。
58汪——平陽堂.壯元甘雨,童子春風。
59范——高平堂。沼吳歸隱,述漢成書。
60金——彭城堂。淡侯世爵,仁山隱居。
61石——渤海堂。傳載純臣,詩歌聖德。
62廖——汝南堂。綠荔名族,紫桂書堂。
63賈——武威堂。篇陳訓話,策上治安。
64夏——會稽堂。塗山啟瑞,梁國授徒。
65韋——京兆堂。望出京兆,源自高陽。
66付——清河堂。蘭台名宰,版築肖形。
67方——河南堂。巨山名翰,正學孤忠。
68白——南陽堂。青衫司馬,紫清真人。
69鄒——范陽堂。魯郡為鍾靈地,鄒屠乃遷善鄉。
70孟一一平陵堂。孝著恭武,道傳孟柯。
71熊一一鍾陵堂。西山廉士,東閣直臣.
72秦——天水堂。聖徒樂善,蜀吏辯才。
73邱——河南堂。文雅希范,像立昭凌。
74江——江陵堂。刻炬成詩,夢筆生花。
75尹——天水堂。中興良輔,東海名臣。
76薛——河東堂:鼎鐺重望,竹邑名公。
77閻——天水堂。撫士得死力,諫役慰民心。
78段——武威堂。平姜錫士,夢鳳呈祥。
79雷——馮翔堂。帝妃後裔,石室奇緣。
80侯——上谷堂。霓龍節度,矩鹿經生。
81龍一一武陵堂。伯高敦厚,經德文章。
82史——京兆堂。直躬如矢,忠諫伏蒲。
83陶——潯陽堂。行是知之始,學非問不明。
84黎——京兆堂。修沙陽志,開孝義門。
85賀——河南堂。四明狂客,一代儒宗。
86顧—一會稽堂。姿推三絕,扇藉一揮。
87毛——西河堂。捧檄而往,脫穎而來。
88郝——太原堂。夫人家法,宰相襟期.
89龔——武陵堂。荊楚仙范,渤海清風。
90邵一一博陵堂。種瓜高隱,修竹盈鄉。
91萬——扶風堂。忠實二字,經史一家。
92錢一一彭城堂。澤承周府,名並錢郎。
93嚴——天水堂。天水世澤,富春家聲。
94覃——會稽堂。授九歲太子,傳各齡儒生。
95武——太原堂。武班尚留遺墓,皇后竟號則天。
96戴——誰國堂。破琴示節,學禮刪文。
97莫——鉅鹿堂。雄雌墨陽劍,衍源鉅鹿堂。
98孔一一東魯堂。東山振鐸,北海傾搏。
99向——河南堂。宗開上古,秀毓河南。
100湯——中山堂。文廟從祀,孝感動天。百家姓常識之十 堂號:宗族的標誌 尋根問祖的文化符號2009-04-23 11:00 作者:聽濤楚隱 編輯:楊天樹 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號」。高大寬敞的廳堂上,懸掛著書寫「堂號」的匾額,每逢年節喜慶之日,還在門前掛起書寫著「堂號」的大紅燈籠。當地的老百姓談論某一家族時,喜歡以「某某堂」來稱呼。例如:吳昌碩祖家被稱為「三讓堂吳家」、瞿秋白祖家被稱為「八桂堂瞿家」、惲代英祖家被稱為「承蔭堂惲家」、李四光祖家被稱為「立本堂李家」等等。
山西「王家大院」門口大紅燈籠高掛 所謂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由於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幾代同堂,或者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幾處廳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這一同姓族人的共同徽號。為了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族、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兼有祠堂名號的含義。 堂號是郡望的進一步分化與發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支族的稱號。它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的一種特有現象,不僅是尋根意識和祖先崇拜的體現,也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人文內涵。 堂號可分為兩大類:地域性堂號和非地域性堂號。地域性堂號又分兩類:一類與姓氏的地望有關,或以其姓氏的發祥祖地,或以其聲名顯赫的郡望所在,作為堂號,也稱「郡號」或總堂號;一類與姓氏的郡望無關,是姓氏支系以所居地或祖先所居地的地名作為堂號。非地域性堂號也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以各姓先人之德望、功業、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等命名;另一類是沒有姓氏特徵,主要起教化作用的堂號。 「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產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揚祖先的功業道德,二是顯示家族宗親的特點,三是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之餘烈。由於歷史文化習俗的影響,人們在談到和自己同姓氏的歷史名人時,往往流露出一種尊崇、自豪之情。 依據各姓氏堂號的來歷、特色,可分為以下幾大類型: 1、以血緣關係命名堂號 中國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現出來的社會心態就是對血緣關係的高度重視,不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個或若干)堂號,而且有血緣關係的不同姓氏,也會使用同一堂號。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閩粵一帶洪、江、汪、龔、翁、方六個姓氏共同的一個堂號。據文獻記載,這六個南方家族,雖然姓氏不同,但卻是一個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後裔。
湛江南山鎮(原五里鄉)的五里村,慈義廟前的六角石,六角弧弦,制工考究,意蘊「六桂飄香」 2、以地域命名堂號 地域觀念命名的堂號,最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關,也就是以郡號或地名作為堂號(參見文後附表)。如隴西李、趙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張、安定張、河內張等皆是其例。再如諸葛氏,系出葛伯,望於琅琊,發祥地是山東諸城,後世遍布全國各地的諸葛氏,絕大多數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陳氏的「穎川堂」、徐氏的「東海堂」、歐陽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為堂號。
台灣新屋鄉後湖村徐家東海堂 3、以先世的嘉言懿行為堂號 中國人向有慎終追遠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號,千古留芳。如弘農楊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東漢太尉楊震的美德作為堂號。據文獻記載,楊震為東萊太守時,道經昌邑,縣令王密深夜求見,以黃金十斤賄賂楊震。楊震嚴詞拒絕說:作為故人知交,我對您是了解的,而您怎麼對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說:我深夜而來,無人知道這回事情。楊震回答說: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說是無人知曉?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楊氏後代子孫為尊崇和懷念這位拒腐蝕,不受賄的先祖楊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為堂號。
山西弘農楊氏「四知堂」 而范氏「麥舟堂」則是來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濟危扶困的典故。有一次范仲淹遣子純仁,至姑蘇運麥,舟至丹陽,遇石曼卿無資葬親,純仁即以麥船相贈。純仁回家後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許。故後世以此為典,以「麥舟堂」為堂號。 4、以祖上的功業勛績為堂號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個姓氏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湧現出一批功勛卓著,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後人往往以此作為堂號。如東漢名將馬援,戰功卓著,名聞遐邇,「馬革裹屍」便是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後因功封「伏波將軍」,馬氏後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為堂號。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閭大夫,屈氏遂以「三閭堂」為堂號。
【圖左】:廣西橫縣的伏波廟大門 【圖右】:伏波將軍馬援座像。馬援很像一位消防隊員,東漢王朝哪裡燃起戰火,他就立刻前往撲救。 再如唐代宗時郭子儀,因平安史之亂,屢立戰功,出將入相二十餘年,是維繫李唐王朝的功勛大臣,被封為「汾陽王」。其後世子孫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陽堂」為堂號。至今海內外郭氏子孫,也多以「汾陽郭氏」為榮。 5、以傳統倫理規範為堂號 在封建宗法社會,各個家族常以傳統的倫理道德規範為堂號,以勸戒訓勉後代子孫。如李氏「敦倫堂」、張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劉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劉氏「重德堂」、鄭氏「務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許氏「居廉堂」等,都體現了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在各氏自立堂號中,十分普遍。 如唐代鄆州壽張人張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間唐高宗祭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家,問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處。張公芝於紙上連書百餘「忍」字,道出其中訣竅,全在於百事忍讓。故堂號名之為「百忍堂」。
峽陽張氏百忍堂 6、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風亮節為堂號 在封建社會中,有一批文人學士,才氣橫溢,品格清高,深為世人所推重。其後代族人也引以為榮。
廣西桂林市北郊32公里的靈川縣青獅潭鎮江頭洲村愛蓮堂 如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品格高雅,酷愛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處為「愛蓮堂」。其後人遂以此為堂號。晉代陶淵明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遂辭官歸里,賦「歸去來辭」以明其志。因陶淵明號五柳先生,其後人以「五柳堂」為堂號。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自號「青蓮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蓮堂」堂號。
江西鎮江五柳堂 7、以祥瑞吉兆為堂號 古代人對祥符瑞兆十分重視,常認為是上天預示吉祥的徵兆,往往以之為本族堂號。如宋代王祐曾手植三槐於庭院,言其子孫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會,三公對槐樹而立,故以三槐象徵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當政十餘年,深為朝廷器重。其後人便以「三槐堂」為堂號,成為中國王姓中名人輩出的名門望族,與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並列為王氏三大支派。
山西洪洞三槐堂 8、以先世名人的廳堂別墅為堂號 為表示對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廳堂,居處為堂號。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年隱居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其後人便以「香山堂」為堂號。
河南登封與新密交界處為了紀念白居易修建的香山廟(白居易號香山居士)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當權,時事已不可為,乃自請罷相,在洛陽午格創建別墅,起浩涼亭暑館,植花木萬株,綠蔭如蓋,名為「綠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綠野堂」之堂號。 9、以家族中科舉功名為堂號 在封建社會,一些名門望族人才輩出,科第連綿,為世人稱羨,遂以之為堂號。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稱州牧),門庭顯赫,世人敬仰,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為其堂號。再如宋人臨湘人徐偉事迹至孝,隱居教授於龍潭山中,有子八人,後皆知名,時稱「徐氏八龍」,後人即以「八龍堂」為其堂號。 10以垂戒訓勉後人的格言禮教為堂號 此類堂號在各姓氏自立堂號中較為普遍。如「承志堂」、「務本堂」、「孝思堂」、「孝義堂」、「世耕堂」、「篤信堂」、「敦倫堂」、「克勤堂」等等。 11、以良好祝願為家族堂號 此類堂號也較為常見。如「安樂堂」、「安慶堂」、「紹先堂」、「垂裕堂」、「啟後堂」等。 12、以封爵、謚號或旌表褒獎為堂號 此類堂號為歷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賞、恩賜、旌表而來。如「忠武堂」、「忠敏堂」、「節孝堂」、「孝義堂」等等。 堂號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在傳統宗法社會中,它對於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中國傳統社會的終結,祠堂在中國大陸不是成了歷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號不可能再產生,但是,舊有的堂號卻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們的記憶中。 近年來,隨著中國 開放改革進一步擴大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大陸宗祠被恢復,族譜被續修,因此,堂號再一次被人們抬了出來。不過,今天的堂號,已經沒有了封建宗族主義的色彩,有的只是給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後人的積極意義。堂號對於加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對於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有著特殊的文化整合功能和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附:總堂號 總堂號也稱「郡號」,郡是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因此立「堂號」而為信。「堂號」究竟有多少,已難確知,依據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邀請專家研究整理,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堂,二百六十七姓,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點如下: 01、濟陽堂:丁、卞、江、柯、卻、陶、庾、蔡。後漢設濟陰國,晉改濟陽郡,在山東定陶縣地。 0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漢時的郡名,今綏遠鄂爾多斯地方,即山西離石縣。 03、河南堂:於、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陸、褚、廉、種。今河南陽縣。 04、東魯堂:孔。孔子生於魯,地因人而名,故叫東魯。 05、雁門堂:文、田、童、農。戰國時為趙地,漢為郡,地當山西舊代州,寧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帶。 |
百家姓常識之十一 家譜:中國人的根 另一種意義上的身份證2009-04-23 11:03
作者:歲月痕迹 編輯:楊天樹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其重視宗族觀念、世系傳承的族群,源於對祖先的崇拜、對名人的推崇、對家族世系的辨清以及政治經濟方面的需要,家譜作為一種表達方式應運而生。與其它任何一種文化載體類似,家譜凝結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燦爛文明,並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而在今天,家譜儼然成為了眾人靈魂世界中「根」的代名詞,體現了一種對家族凝聚力以及民族、文化歸屬感的訴求。 家譜,又稱譜牒、族譜、宗譜、家乘、房譜、世譜等,是家族起源、世系傳承、遷徙、風俗人情及家族人物等情況的歷史記錄。將家譜定位為家史,也許並不為過。在某種意義上講,家譜是人另一種意義上的「身份證」,一種證明自己家族歸屬的身份證明。
劉氏宗譜 有關家譜之起源,由於年代久遠,已不可考。但根據部分史料記載,我們可大體推算出家譜早在先秦時代便已有了初步雛形。在原始氏族社會,區分族群、辨析血緣等觀念業已深入人心,而這極有可能便是家譜誕生之根源。「瞽蒙主誦詩,並誦世系」則在某種程度上佐證了口授家譜的存在。當然確切的證據來源則要推後到周代,宗法制的實施,王位、爵位繼承之需要,使得釐清王室、諸侯、卿大夫的確切傳承世系顯得尤為關鍵。在這一時期,專門的譜牒編纂制度已經初現端倪。《周禮·春官》便有明證:「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繫世,辨昭穆。」而最具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便是《世本》的誕生,它記錄了自黃帝到春秋時代各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的世系傳承,堪稱中國譜牒專著的開山之作。當然,此時的家譜是由官方編修且只為王室貴族服務,在內容上大體只有一個傳承世系圖並附帶簡略說明,較為單一。 秦漢時代,是中國譜牒發展轉變的一個重要醞釀、調整期。伴隨著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的出現,出於把持權柄的需要,他們開始將幕後黑手伸向了察舉選官制度。於是乎,選官的考察依據不再是才學、品德而是家世、族望。順應形勢的變化,家譜纂修在內容上開始了初步地調整,單純的世系傳承圖表顯然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在此時,其居住所在的州郡、家族之門第、官位爵位等等內容,漸漸被補充到了家譜之中。 魏晉南北朝,是譜牒之風極盛的一個時期。九品中正制的誕生、門閥制度的確立,對於世家大族地位的極度推崇,使得譜牒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官之選舉,必由簿狀;家之婚姻,必由譜系」,家譜已逐漸成為政府選官、家族聯姻的根據。家譜實際上左右了一個人的仕途、婚姻等方方面面。由於家譜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上的突出作用,家譜在內容上又有所增加。地望、家世、官爵、婚配等方面的情況,成為家譜著重記錄敘述之處。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北朝後期,源於戰亂、人口遷徙及江南庶族地主勢力的抬頭等多方面因素制約,門閥制度逐漸走向了沒落,家譜文化即將迎來了它的變革期。 自隋唐開始,士族制度的衰落,科舉取士制度的施行,使得家譜原本承擔的選官之使命逐漸淡化。而家譜一旦失去了以往選官出仕等方面的政治功能,也就失去了官修的意義。也就是在宋代,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令被打破。彷彿在一夜之間,民間修譜的熱情被完全點燃。此時家譜的功用被最終定格在推崇祖先、弘揚家族文化、提高家族凝聚力上。官方禁令的放開,雖有利於家譜事業的繁榮,卻也不可避免出現一些問題。好面子的古人有時為拔高自己,附會一些原本與自己家族並不相關的名人,致使很多家譜在世系傳承上出現了不少問題。此外,家譜修撰的體例上種類繁多,且多不固定,加劇了閱讀即後世續譜的難度。 明清時期,家譜無論是在編纂體例還是內容上都已基本定型。一般而言,家譜分為以下幾個部分:譜序、題辭、家譜圖像(包括始祖、祠堂及其它標誌性建築)、家族起源遷徙、世系表(以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立的歐體與蘇洵創立的蘇體最為流行)、家訓、家族人物傳記、藝文著述等等。並且也是在明清之際確立所謂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續譜原則。在明清時期,家譜編修無疑迎來了一個輝煌期。 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初以及後來的文革時期,由於時局的動蕩,且曾被認為是一種封建文化糟粕,中國的家譜文化一度飽受摧殘,逐步走向了低谷。而隨著國家現代化的進程,城市、交通的發達,在某種層面上加劇了地緣方位的優勢,而使得血脈親情在這種潮流中被分割得支離破碎。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呼喚家譜文化的復興,在今天不少農村地區,家譜續修之風再度興起。然而,中國家譜文化事業要真正蓬勃發展,就必須積極走向城市、走向年輕化。 |
百家姓常識之十二 複姓:姓氏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走向單姓化2009-04-23 10:55
在我國,絕大部分人的姓只有一個字,如王、李、張、劉、陳等,我們稱其為單姓。當然也有人的姓有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字,如上官、東方、主父、諸葛、歐陽等,這種姓我們就稱之為複姓。今天我們所要講得就是複姓。
位於河南新鄭的黃帝塑像,黃帝出生於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他的一支後裔後以軒轅為氏,由此誕生了「中華第一姓」軒轅。軒轅便是複姓之一。 複姓,作為姓氏的一種,其誕生歷程並不特殊,它與單姓同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形成發展的結果。就來源來看,複姓有以下幾種: 以國為姓:代表姓氏有鍾離、淳于等。在周朝時期,伯益的後人在今安徽省鳳陽市一帶建立了鍾離國,後在春秋時期被楚國所滅。為了紀念故國,其國人遂以國名為姓,鍾離由此得姓。而淳于國乃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小國,同樣在亡國後以淳于為姓。
左圖為大陸演員蔡國慶在電視劇《八仙過海》中扮演的鐘離權。右圖為新加坡演員范文芳在《我愛鍾無鹽》一劇中扮演的齊國奇女鍾離春。 以邑為姓:代表姓氏有令狐等。相傳在西周時期,一位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周王在論公行賞時,將他封到了令狐邑,後來其後裔以邑為姓,得姓令狐。此外,段干、梁丘、上官、羊舌這些複姓也屬於這種情況。 以居住地為姓:代表姓氏有閭丘、東郭等。齊國有一位名嬰的大夫居住在閭丘,時稱閭丘嬰,後人遂以「閭丘」為姓。南門、西門、南宮也屬於這種情況。 除了以上幾種得姓方式外,複姓還有些從由官名、爵系、山水之名、職業而來。如司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便是從職官名而來。公孫、仲孫等複姓則是由爵系而來。而澹臺則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南遊長江,居於澹臺山(今山東省嘉祥縣)後以山名為姓而來。
左圖為大陸演員修慶在《大旗英雄傳》一劇中扮演的司徒笑。右圖為香港演員苗僑偉在《天師執位》一劇中扮演的司徒文武。 應該來說,複姓在我國的姓氏舞台中一度佔據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中國古代,複姓是極其常見的姓氏,東方朔、上官婉兒、西門慶、諸葛亮我們可謂耳熟能詳。縱觀整個歷史長河,複姓的名人更是不可勝數。在宋代人編製的《百家姓》五百零三個姓氏中,複姓就有六十一個。而在明朝甘為霖所著的《廈門音新辭典》近兩千餘個姓氏中,複姓也佔據了三百一十七席。 然而自明代以後,在複姓單音化的趨勢下,大部分複姓簡化成了單姓,如「歐陽」簡化為「歐」、「申屠」簡化為「申」、「公孫」簡化為「孫」、「馬服」簡化為「馬」等等。正是在簡化思想的主導下,我國的姓氏文化遭到了極大的摧殘。直至今日,我國現存的複姓僅有81個。就今天而言,複姓人口只佔我國人口總數的極少部分,在按人口多少而定的新百家姓中,複姓更是沒有一個入圍。 伴隨著中國計劃生育這項政策的推行與繼續,中國原本就很少的複姓人口將會越來越少,而這極有可能就是中國複姓文化的滅頂之災。如果現在不加以保護與扶持,流傳數千年的複姓文化恐怕將極有可能走向終點。 附錄: 1、我國現存的81個複姓 歐陽、太史、端木、上官、司馬、東方、獨孤、南宮、万俟、聞人、夏侯、諸葛、尉遲、公羊、赫連、澹臺、皇甫、宗政、濮陽、公冶、太叔、申屠、公孫、慕容、仲孫、鍾離、長孫、宇文、司徒、鮮於、司空、閭丘、子車、亓官、司寇、巫馬、公西、顓孫、壤駟、公良、漆雕、樂正、宰父、穀梁、拓跋、夾谷、軒轅、令狐、段干、百里、呼延、東郭、南門、羊舌、微生、公戶、公玉、公儀、梁丘、公仲、公上、公門、公山、公堅、左丘、公伯、西門、公祖、第五、公乘、貫丘、公皙、南榮、東里、東宮、仲長、子書、子桑、即墨、達奚、褚師。 2、中國古代複姓大全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陽 B白馬 百里 柏侯 鮑俎 北宮 北郭 北門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陽 賓牟 薄奚 薄野 C曹牟 曹丘 常濤 長魚 車非 成功 成陽 乘馬 叱盧 丑門 樗里 穿封 淳子 D答祿 達勃 達步 達奚 淡台 鄧陵 第五 地連 地倫 東方 東里 東南 東宮 東門 東鄉 東丹 東郭 東陵 東關 東閭 東陽 東野 東萊 豆盧 斗於 都尉 獨孤 端木 段干 多子 E爾朱 F方雷 豐將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餘 浮丘 傅余 G干已 高車 高陵 高堂 高陽 高辛 皋落 哥舒 蓋樓 庚桑 梗陽 宮孫 公羊 公良 公孫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斂 公梁 公輸 公上 公山 公戶 公玉 公儀 公仲 公堅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龍 古孫 穀梁 谷渾 瓜田 關龍 鮭陽 歸海 H函治 韓餘 罕井 浩生 浩星 紇骨 紇奚 紇於 賀撥 賀蘭 賀樓 赫連 黑齒 黑肱 侯岡 呼延 壺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J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連 季孫 茄眾 蔣丘 金齒 晉楚 京城 涇陽 九百 九方 睢鳩 沮渠 巨母 K勘阻 渴侯 渴單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老陽 樂羊 荔菲 櫟陽 梁丘 梁由 梁餘 梁垣 陵陽 伶舟 冷淪 令狐 劉王 柳下 龍丘 盧妃 盧蒲 魯步 陸費 角里 閭丘 M馬矢 麥丘 茅夷 彌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萬俊 昌頓 慕容 木門 木易 N南宮 南郭 南門 南榮 O歐侯 歐陽 P逄門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寧 破丑 仆固 濮陽 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連 祁連 乞伏 綺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陽 丘麗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盧 屈同 屈門 屈引 R壤四 擾龍 容成 汝嫣 S薩孤 三飯 三閭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師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猶 勝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孫 士貞 叔孫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鴻 司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孫陽 索陽 索盧 T沓盧 太史 太叔 太陽 澹臺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統奚 禿髮 塗欽 吐火 吐賀 吐萬 吐羅 吐門 吐難 吐缶 吐渾 吐奚 吐和 屯渾 脫脫 拓撥 W完顏 王孫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溫孤 溫稽 聞人 屋戶 巫馬 吾丘 無庸 無鉤 五鹿 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鑰 西鄉 西門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宮 戲陽 瑕呂 霞露 夏侯 鮮虞 鮮於 鮮陽 咸丘 相里 解枇 謝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魚 徐吾 宣於 軒轅 軒丘 閼氏 Y延陵 罔法 鉛陵 羊角 耶律 葉陽 伊祁 伊耆 猗盧 義渠 邑由 因孫 銀齒 尹文 雍門 游水 由吾 右師 宥連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遲 樂羊 樂正 運奄 運期 Z宰父 輾遲 湛盧 章仇 仉督 長孫 長兒 真鄂 正令 執頭 中央 中長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壘 鍾離 鍾吾 終黎 終葵 仲孫 仲長 周陽 周氏 周生 朱陽 諸葛 主父 顓孫 顓頊 訾辱 淄丘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車 子陽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盧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師 左行 劉文 額爾 達力 蔡斯 浩賞 斛斯 夾谷 揭陽 |
百家姓常識之十三 趣味姓氏: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是姓
作者:瀟湘子編輯:楊天樹
中國的姓氏數以萬計,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姓氏,常常讓人捧腹不止。比如,某次開會,某局長姓傅,主持人在介紹時說:「下面有請傅(負)正局長講話……」下面的人忍不住竊笑。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朱(豬)司令、苟(狗)排長、牛班長等。
更讓人更覺得好玩的是,據調查,「油米醬醋茶」、「一二三四五」居然也都是姓氏,讓人不得不嘆服中國姓氏文化的奇妙和博大精深。
這麼有趣的姓氏,是怎麼產生的呢?難道是有人喜歡另類,喜歡與眾不同?當我們把這些姓氏分門別類,探究其背後的故事,或許能恍然大悟。
數字姓氏:一二三四五……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在其著作《古今譚概》里講了這樣一個笑話:某縣令的夫人姓「伍」,平日里驕橫跋扈。有一次會見丈夫下屬官員的妻子時,她指著其中一個問道:「你貴姓」,下屬官員的妻子回答:「免貴姓陸」。縣令夫人聽了心裡很不高興,心想,你丈夫官職比我丈夫的低,我才姓伍,你居然敢姓陸!於是,她就又指著旁邊一位女子問,你姓什麼?這位女子回答:「我姓戚」。這下,縣令夫人受不了了,她跑到丈夫那裡,劈頭大罵:「我才姓伍,你下屬官員的妻子卻姓『陸』姓『戚』,說不定還有姓八姓九的呢……」
這位縣令夫人雖然無理取鬧,但她還真是說對了,在我國,不僅有人姓「一二三四五」,也有人姓「六七八九十」,甚至百、萬、億、兆這些計量單位都是姓。這就是我國姓氏中很有趣的數字姓氏。
作為數字姓氏的「一二三四五……」,探究起源,很多實際上卻並不是和數字有關。比如「一」,以前少數民族有姓「一那簍」的,後來在簡化姓氏的過程中,就變成了「一」姓。「八」也是古羌族土方部捌氏部族以氏族部落名稱為氏而來。這些姓氏之所以有趣,那是因為把這些相關聯的姓氏組合在一起看,如果單看某個姓氏,其趣味就會降低很多。
除了有姓「一二三四五……」的,更有意思的是,居然還有人姓「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據記載,劉邦在奪取政權以後,對前朝的遺老遺少進行遷徙,遷徙過程中,為了方便官府就把這些人編上編號,從第一一直編到第八,共八個家族。這八個家族人口不一,有些漸漸就滅絕了,有些卻延續下來了,其中最興旺的是「第五」家族,《百家姓》中的最後8個字就是「第五言服、百家姓終」。據調查,在台灣和北京都還有姓「第五」的。「第八」也還能找到,其他的卻未必能找到了。
日常生活用品:柴米油鹽醬……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這些字也能入姓嗎?在一次媒體調查中,居然把這七個姓全找出來了。有些人數還不少,像柴姓,全國有八十多萬,據說是春秋時期,齊國貴族中有一個叫高柴的人,他的子孫以他的名為姓,形成柴姓。
姓「米」的人也有三十多萬,散布在全國各地,據說是隋唐時,西域有一米國,後其居民移入中原,後代便以米為姓。其它的姓人口就很少了,像油姓、鹽姓都是只有百千來人。
這些姓本來已經十分有趣,姓這個姓氏的人,起的名字更奇特,配合在一起,讓人哭笑不得。在姓「醬」的人當中,湖北省有兩個人同名都叫「醬豆腐」。而醋姓,在南京河海大學有人名叫「醋院科」的,在南京理工大學還有個人名叫「醋波濤」。
方位姓氏:東南西北……
方位姓氏也十分有趣,不僅有姓東南西北的,也有姓上下左右的,這些姓氏中,還不乏名人,比如左丘明、左宗棠在我國歷史上都是鼎鼎有名的。
追蹤方位姓氏的起源,還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常常是自複姓演變而來,比如東門、東宮、南宮、西門、北郭等複姓,後來逐漸簡化成東南西北。
上下左右這四姓中「左右」還是比較常見的姓,「上下」二姓就較為少見了,但也是存在的。「上」除了由上官這些複姓演化而來,它還有自己單獨的起源,據說黃帝時代,有一個人叫上之登,由此可見,雖然人數不多,但「上」姓的源起還是很悠久的。「下」姓是從「下門」這個複姓簡化而來,有些可能是來自「夏」姓,也有可能來自其它姓氏的誤讀。總之,一個姓氏常常會有好幾種起源。
珍貴姓氏:金錢富貴……
平常我們結交朋友,初次見面時,常常會客氣地問:「您貴姓?」,對方就會回答:「免貴姓某某」。中國人自古就講究禮節,但有時這樣的客氣大可不必,因為有些姓氏本來就很貴氣,比如「金」、「錢」、「銀」、「富」、「貴」等。
動物姓氏:豬馬牛熊……
還有些姓氏是以動物名為姓的,或者聽起來像動物,比如:朱(豬)、牛、苟(苟)、楊(羊)、呂(律)、馬、熊、鮑、侯、袁(猿)、鹿。
我們平常在稱呼別人時,熟人之間,常常喜歡加個「老」或「小」,這樣就會形成「老牛」、「小熊」這樣的稱謂,聽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除了以上這些,有趣的姓氏還有許多。比如五官為姓:耳鼻牙……;時間為姓:春夏秋冬陰陽日月秒分時旬季年歲……;干支為姓: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五常為姓:仁義禮智信;行業為姓:工農兵學商藝師陶房醫稅勞……;顏色為姓:赤橙黃綠青藍紫紅黑白……;氣候為姓:風雲雷電雨雪……;中國各民族名稱入姓:苗蒙回土怒壯……
還有一些姓氏,本身可能並不是很有趣,但一經組合,就其妙無窮了。比如姓傅的做了局長,就叫『負』正局長,作了科級幹部,變成了「婦科」;要麼來個姓費的部長,就可以簡稱為「肺部」了。
還有一些夫妻間的姓氏,組合在一起,也是妙趣橫生。比如姓牛的和姓馬的結婚,就打破了風牛馬不相及的老話。姓吳的跟姓賴的結婚,就變成了「無賴聯婚」。更糟糕的還在後頭,如果史廖兩家聯婚,前去祝賀的朋友入席前恐怕要不安分地聯想起臭氣熏天的東西。
有些姓氏湊在一起,實在好玩,試舉幾例:
罵人型: 王巴聯姻;虛實型: 甄賈聯姻;屠宰型: 沙朱聯姻;貴族型: 王孫聯姻
動物型: 牛馬聯姻;陰森型: 閻王聯姻;倒賣型: 黃牛聯姻;歡洽型: 魚水聯姻
迷惑型: 魏何聯姻;實惠型: 魏錢聯姻;急迫型: 馬尚聯姻;武俠型: 江胡聯姻
形形色色的百家姓,衍生出一個個有聲有色的故事,探究它們背後的故事,更是韻味無窮。幾千年華夏文明,姓氏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仔細探索和研究。 百家姓常識之十四 改姓:從「胡李不婚」談中國的改姓文化2009-04-23 10:56 在中國民間,至今流傳著所謂「胡李不婚」之說。這種初聽上去頗為荒誕不經的禁令,實際上卻確有其事。
昌翼工畫像 原來,在唐朝末年,皇室衰微,軍閥割據不休。權臣朱溫手握重兵、獨攬朝政,弒主篡位之心路人皆知。當時身處皇位之上的唐昭宗自然戰戰兢兢,成天擔驚受怕。為避滅門之禍,保留家族一絲血脈,他偷偷將出生不久的太子李昌翼託付給了自己的親信胡三公。事出緊急,胡三公連夜就將太子送回老家,並將其改姓為胡,作為親子養育。昌翼自小便在胡三公的鞭策下勤奮讀書,憑藉其出眾的才華,很快他便笑傲科舉場,高中明經科進士。然而高中的喜悅卻很快被自己離奇的身世所稀釋,絕望傷心之下,他隱居於考川,後人稱明經先生,其後裔也因此被稱為「明經胡氏」。為避免兄妹之間的姻親,銘記改姓源流,昌翼便從此立下胡李不婚的祖訓。 「胡李不婚」之說不僅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悲情的故事,還提出了一個與姓氏密切相關的話題——「改姓」。 俗話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任何姓氏均源於自己的祖宗,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會變動。然而諸多外力的影響,卻使得改姓現象極其頻繁。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姓氏在不斷的創造、集中,中國的姓氏文化也呈現出了一種別樣的魅力。 源於賜姓、避諱、避難、少數民族漢化、入贅、收養、字體簡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改姓幾乎貫穿了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始終。 賜姓,乃是改姓現象的重要原因。人有三六五等,姓分高低貴賤,一個人的姓氏往往代表了他的身份與地位。享有一個高貴的姓氏,對古人來講無疑是一種榮耀。因此早在上古時期,統治者便利用賜姓之制,來籠絡人心,維護和加強統治的需要。
大禹治水圖。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虞舜賜姓「妣」。 虞舜統領四方之時,大禹便因治水有功被「賜姓曰妣」。到了夏朝,劉累因養龍有方,被夏王孔甲賜姓為御龍氏。進入封建時代之後,皇帝賜姓現象愈加頻繁。今天李姓人口如此之多,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李唐王朝的「瘋狂」賜姓。 一般而言,賜姓大體可以分為三類:賜國姓、賜他姓、賜惡姓。無論在哪一朝代,國姓必然是最為尊貴的姓氏。只有那些對國家作出重大貢獻,抑或是對國家舉足輕重的人物,才有可能被皇帝賜以國姓。大唐開國元勛徐世勣、杜伏成、安抱玉等因卓越戰功被賜姓為國姓「李」;明末時期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也因「屢建奇勛」而被賜姓「朱」,後被稱為「國姓爺」。當然,對於那些夠不上賜國姓的功臣,統治者也可以賜以他姓以示恩寵。如漢武帝時期,便曾賜來降的匈奴休屠王后裔為金,後來這一支的金日蟬還一度坐上了顧命大臣的位置。而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鄭和,原本姓馬,但因為在「靖難之役」中鄭村壩(今北京東壩一帶)一戰立下大功,被明成祖賜姓為鄭。與恩寵相反,統治者為了以示懲戒,往往會賜以「虺、蟒、蝮」意為毒蛇、蟲這一類的惡姓。隋煬帝時期,權臣楊玄感起兵作亂,氣急之下的隋煬帝便賜楊玄感族人為梟姓。而武則天為發泄私憤,也曾將高宗的原配王皇后和寵妃蕭良娣分別改姓為蟒和梟。垂拱年間,博州刺史李貞、豫州刺史李沖等起兵討伐武則天,後被鎮壓。武則天便將這些李姓諸王及其後裔通通賜為虺(意為毒蛇)姓。 除了賜姓之外,避諱也是改姓的重要原因之一。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所謂避諱,就是避帝王、聖賢、長輩乃至長官的名諱(同音字也要避免)。為此,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不少把人名地名等改頭換面的現象。漢武帝名劉徹,結果姓「徹」的人都要改成姓「通」;漢宣帝名劉詢,當時姓「荀」的都要改稱姓「孫」。於是在西漢時期,那位早已躺在棺材裡的儒學大師荀子被冠以孫卿的名號。而清朝的時候,因避諱孔子(孔子名丘),當時的雍正皇帝便下令將「丘」改為「邱」。 當然,在中國避禍改姓的例子也是相當之多。政治鬥爭的失敗、戰爭年代的動蕩歲月,為了保全自己及族人,不少人選擇了改姓這條路。北宋時候著名宰相呂蒙正因被奸臣陷害,為了躲避追殺,他將幾個兒子改為高、盧、江等姓氏逃往台灣,這才逃過一劫。五代時期,時居莆田的候補官員翁乾度為避戰亂,遂隱居鄉野,後又將自己的六個兒子分姓洪、翁、江、方、龔、汪。北宋初年,他的六個兒子均高中進士,後被譽為「六桂聯芳」。 上述原因之外,少數民族漢化、入贅、收養、字體簡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的改姓進程。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幾乎所有的鮮卑姓氏均被改為漢姓。如皇族的拓跋姓便被改為元姓,獨孤姓被改為劉姓。而「贅、收養改姓」在歷史上也為數不少。唐玄宗時期最為得寵的宦官高力士,原本姓馮,後來被個姓高的宦官收養之後,才改姓為高。新中國成立之後,字體簡化的浪潮,亦使得諸如蕭、傅、閻這樣的姓氏被竄改為肖、付、閆。 在今天,封建制度的煙消雲散,依託於封建等級制度的賜姓、避諱現象徹底終結。而出於民族多樣性的需要,少數民族的姓氏漢化現象也越來越少。因此,改姓逐步走向沉寂乃是不可阻擋的大勢。 改姓,原因紛繁複雜,但它們都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中國姓氏文化的繁榮。但不可忽略的是,正是在改姓的客觀作用下,中國的姓氏日益集中。大姓越來越集中,小姓則漸漸走向消亡。 |
百家姓常識之十五 著姓、國姓、大姓:姓氏的馬太效應2009-04-23 10:57
中國人見面寒暄時,常說:「你貴姓啊?」對方往往會說:「免貴姓×」。舊時,國人還會說:「賤姓×」。這是一種禮貌的問答方式,「貴」表尊稱,「賤」表謙稱。不過,在中國歷史上姓氏還真是有貴與賤、高與下之分的。
大詩人屈原,羋姓、屈氏。圖為清殿藏本。 姓氏的貴賤之分在上古時代就已存在。在前面幾講中,我們知道三代(夏商周)之時,「姓」與「氏」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明婚姻,「氏」別貴賤。這裡的「氏」就是貴族所特有的,平民頂多有個「姓」。「氏」也就成了貴族的一種標誌,比如大家熟悉的屈原,「屈」只是他的「氏」,他的「姓」是羋(音米)。隨著社會的發展,秦漢以後「姓」與「氏」合一,統稱為「姓氏」,「氏」別貴賤的作用也就自然消失了。但是,姓氏的貴賤、高下之分,不但沒有消亡,反而愈演愈烈。 門閥制度下的姓氏即是如此。所謂門閥,也就是門第閥閱,是指那些世代顯貴、影響大的姓族家門,因顯赫無比並世代傳承,被稱為「高門」、「著姓」。它源起於西漢末年,盛行於南北朝時期,此時「舉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選」。這「四姓」指的就是以王、謝、袁、蕭為代表的「僑姓」,以朱、張、顧、陸為代表的「吳姓」,以王、崔、盧、李、鄭為代表的「郡姓」以及以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為代表的「虜姓」。這「四姓」出身的子弟就算是一個酒囊飯袋,白痴低能兒,仍可以高居要職。而與之相對的「寒門」、「庶姓」子弟即便是滿腹才華,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只能出任低級官吏,還不能升遷,沉淪一生。
唐代傳奇《枕中記》中,窮困潦倒的盧生頭枕道士呂翁的瓷枕,在夢中享盡了榮華富貴。在這場「黃粱夢」中,盧生迎娶的便是「著姓」清河崔氏女子。圖為邯鄲市黃梁夢呂仙祠中的盧生雕像。 當然,上面提到的「王、謝、袁、蕭」等姓是指特定的郡望姓氏。鄭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說:「三代之後,姓氏合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也就是說,「氏」別貴賤的功能只是被「地望」(郡望)所取代。北魏時期,孝文帝拓跋宏(後改漢姓稱為元宏)就於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詳定姓族制度,確立門閥序列,其中,范陽(今河北涿州)盧氏、太原(今山西太原)王氏、滎陽(今河南滎陽)鄭氏、清河(今河北清河)崔氏以及隴西(今甘肅臨洮)李氏最為尊貴,被稱為「五姓」。到了唐朝,這五姓加上博陵(今河北安平)崔氏、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合稱「五姓七家」。這五姓世代顯赫,比如,兩支崔氏在唐代出任宰相的多達27人,五品以上的官員有400餘人,時人稱之為「宰相之姓」。在民間也流傳有「崔家醜女不愁嫁,皇家公主嫁卻愁」的說法。事實上,「五姓」之間互通婚姻,並以與其他姓氏聯姻為恥,包括皇室。唐憲宗為愛女歧陽公主選駙馬時,曾打算從這些高門中挑選,可當他話剛出口,這些著姓的大臣們都以「疾辭」,擺明不屑與皇室聯姻。宰相鄭覃寧願把孫女嫁給九品芝麻官崔皋,也不願許配給當朝太子,對此唐文宗也毫無辦法,只能感嘆:「我家二百年天子,還比不上崔、盧嗎?」可見此時「五姓」的顯赫與高貴。
李姓成為「國姓」,鯉魚也成為國家的保護動物。 唐文宗因「五姓」拒婚而感嘆不已,但他家兩百年的天子沒白當,李姓也是尊崇無比的,因為這是「國姓」。「國姓」,顧名思義,就是王朝皇室的姓氏了,夏朝的姒姓、商朝的子姓、周朝的姬姓、漢朝的劉姓、宋朝的趙姓等都是。既然是國姓,地位自然非同一般了。在唐朝,李姓不僅被唐太宗欽定為天下第一等姓,並因「李」與「鯉」同音,天下人還被禁止吃鯉魚了。 另外,為收攬人心,歷代帝王還把「國姓」賜給異姓大臣,這可是一項殊榮。比如,漢朝賜有功之臣劉姓,並規定凡是劉姓人家免除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級官吏待遇。唐朝更是賜姓的範圍進一步擴大,漢族的徐、邴、安、杜、胡、弘、郭等姓,少數民族的鮮於、阿布、舍利等姓都被賜為李姓, 這種「賜姓」對於中國姓氏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由此帶來人口學上的「馬太效應」,國姓逐漸變成大姓。唐代,由於賜姓李姓得到大發展,大詩人李白曾自豪道:「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到了宋代,李姓已有560多萬人,約佔當時全國人口的7.2%,為宋朝的第二大姓。除了李姓外,趙姓作為國姓在宋代就排名第三,僅次於王姓、李姓。 這裡王姓雖然不是國姓,卻排在第一位。這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著姓」了。身處「高門」「著姓」之列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成為帶動王姓人口大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張姓的發展與此相同。
新舊百家姓對照(新百家姓為2006年數據) 據記載,宋代人口排名前四位的是:王、李、趙、劉四姓。2006年的數據顯示,前四位是李、王、張、劉。趙姓雖排第九位但是仍在前列,而王、李、劉僅僅排序發生些變動。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千餘年前人口姓氏的格局就已經形成,而因國姓、貴姓得到發展的姓氏成為大姓。 此後,隨著庶族地主的興起以及科舉制度的盛行,士族階層逐漸消失。而伴隨著封建社會的終結,國姓、貴姓也退出了歷史的舞台。現今,在涉及到人名先後排序時,開始採用「按姓氏筆劃為序」或 「按拼音為序」的方法,中國姓氏排序也無大的變化。 在最新公布的2007版《百家姓》中,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其中王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李姓有9207.4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19%;張姓有875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其餘8個姓氏的人口也都在2000萬以上。這些姓氏之所以能擁有這麼龐大的人口數量,是因為它們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的 「國姓」或者「著姓」。 http://hi.baidu.com/lyxszp/blog |
百家姓知識之八 -堂號、楹聯、郡望百家姓知識之七 --聯宗未必同宗 百家姓知識之六 --姓氏播遷的轉送站百家姓知識之五 -趣味百家姓 百家姓知識之四 ——姓氏由來的方式 百家姓知識之三 --炎黃子孫 百家姓知識之二――姓與氏有何區別 百家姓知識之一--百家姓有多少個姓 百家姓知識-系自「三皇五帝」的一百個姓氏
推薦閱讀:
※呂秀芝身上號碼布寫的LU,不應該是LV嗎?
※成年後自己改姓(不隨父或母)是什麼體驗?
※你接觸過的英美人士有哪些奇怪的姓或名?
※你遇到過哪些很好聽的男生名字?
※在社交中,焦姓的人怎麼得體地回答「您貴姓」的問題才能避免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