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完了,想好下一步該怎麼辦嗎?
年過完了,想好下一步該怎麼辦嗎?孫志超02月24日 15:33(轉自:百度百家)摘要 : 人生是豐富多彩的,人生的真正意義,也許就在於實實在在地去度過自己的每一天;而人生的真正滋味,也許就在於你所親歷的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之中。我最多的希望,不過是你讀過以後能夠心有所思,若有所得。在2015年春節之後,把與人生選擇相關的隨筆匯總一下。序:寫在雞湯邊上作為隨筆,就是隨便寫的意思,隨心情寫,隨感覺寫,有時候也就既有形式上的隨便,也有內容上的隨便了。但隨便中就有不隨便的因素,那都是客觀限定了,比如環境、際遇、閱歷、知識、思維、性格,都成為感覺的基礎。即使對寫不出的感覺的書寫,有些意猶未盡或話題似乎走得有些遠了,那也只是因為功力不逮。歸類的話,發現表達出來的問題也就那麼幾類。其實人生如學,初入是有些神秘甚至龐雜感的,前途漫漫,前途也渺渺;學習深透了,融會貫通了,卻也覺得結論是極簡單明了的。如同一部書,雲遮霧罩,讓讀者很有些透不過氣來,及至走出來,發現僅僅闡述了一個觀點甚至一個觀點也還闡述得不怎麼透徹。人生如是耳,但讀透人生的人,已經是人生無多的人,所謂"天命"與"耳順"者,有幾多人生呢?所以,所謂的明白人就感覺「難得糊塗」,而真正糊塗的人也就索性不搞明白了,抱著車到山前必有路的信念,任其自然地朝前走。說來初衷,從來不是為了熬一些勵志的雞湯。日本的雞湯比較強調「品格」,似乎跟武士道精神一脈相承,美國雞湯最愛談的則是「積極正面的思維」,自尊才有一切。而我們國家流行的雞湯往往只是某個作家臆想出來的「總結」,別說科學,連理論都不是。更何況,即便是科學的勵志,也不見得就能一錘定音地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對很多問題科學家也不知道答案。人生的複雜就在人生的過程,人感興趣而又要探討的也似乎正是這過程的龐雜。雖然看景不如聽景的道理盡人皆知,但人生的興趣點仍然在看景,所以,人生註定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了。對於個體生命而言,都必須首先人世,然後才能夠為人。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在世的過程中就往往會因有心於人而為人所挾,有心於物而為物所蔽,在人云亦云,追名逐利的生存過程中迷失了方向,喪失了「真我」的存在。蘇軾在解讀《莊子》時就曾說:「故學道能盡死其人,獨存其我者,寡矣!可見、可言、可取、可去者,皆人也,非我也;不可見、不可言、不可取、不可去者,是真我也。」(《廣成子解》)人生是豐富多彩的,人生的真正意義,也許就在於實實在在地去度過自己的每一天;而人生的真正滋味,也許就在於你所親歷的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之中。山路/沒有一條是直的/爬山的人/都有九曲迴腸的經歷/通向深淵的路/省力/但走這條路的人/只能與魔鬼共舞真正讓我們痴迷的,總是那些打動心靈的詩句,「閱世走人間,觀身卧雲嶺」(《送參寥師》)。紅樓夢中的寶釵太冷靜、太現實,是閨中良師,是人生指南,卻不是能讓你魂牽夢縈的愛人,誰會愛上一本人生指南書呢?我最多的希望,不過是你讀過以後能夠心有所思,若有所得。一、如何證明你的選擇是正確的?年輕人做選擇的時候喜歡以「正確」為標準進行判斷,而正確與不正確兩個選擇似乎無法概括我們內心的感受,似乎可以分為:正確、沒有「正確」、沒有「不正確」、不正確。與「正確」相對的是「沒有正確」,而非不正確;與「不正確」相對的是「沒有不正確」,而非正確。比如說你選擇了做碼農,加班多工資低,感覺選擇「不正確」。工資高有福利,就感覺「沒有不正確」,但不會因為這你就感覺「正確」。當獲得了成就感、晉陞、伴隨公司成功、引領創新、自由發展、遠大前程等等時,才會感覺「正確」。有隻公豬,擔心母豬被拉出去宰了,每晚為她放哨,日漸消瘦;某天,他聽到主人在跟屠夫商量,要把肥胖的母豬殺了賣掉……於是,他每天搶著把東西吃完,倒頭便睡,並命令母豬給他放哨……母豬覺得他不在乎她了,傷心失望,日漸消瘦,一個月後,主人帶著屠夫來到豬圈,把公豬拖走了……對待選擇的看法,身在其中者和旁觀者的關係就如同公豬和母豬的關係,糾結錯位。傳統文化影響下的我們總是過於看重結果。一個大官,存了大筆錢,移民海外,子女成才,頤養天年,於是人人羨慕;若是另一個大官犯了事,得了個死刑或無期,便說還是不要當官好。以此類推,升學、婚姻、創業……大家的看法皆是如此。我們都知道有一種愛情叫做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即愛上施虐者。這聽上去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卻有深刻的進化根源。原始生物以生存為第一,面對孤寂和恐懼,一旦遇到異性就毫不選擇地撲上去,絕無精挑細選一說。稍微進化之後,資源變得稀缺,生存競爭的壓力產生擇偶,以優化後代,也就是種群。人類內在差異巨大,外在差異卻極小,很難判斷優劣,擇偶便越來越挑剔。不管是哪一種複雜的評價體系,最終陷入最優原則的魔咒。信息不對稱和未來的多變,使得最優原完全是夢幻泡影。於是選擇錯誤帶來的無奈、遺憾、後悔、鬱悶成為人生的必修課。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就是用「被虐的痛苦」,替代了「選擇的痛苦」。雖然被虐待,但是不用再承擔「選擇的痛苦」。不用看有沒有車、房、父母,心甘情願被虐,這是對最優決策原則的躲避。選擇是痛苦的,追求最優的選擇,最痛苦,為減輕痛苦,人類智慧中出現了決策科學,要求我們只追求滿意,不追求最優。然而,並非所有人都遵循該指示,更多的人,被最優原則壓抑得異常扭曲。突然,你遇到了一種外力,把你從選擇的痛苦中解救出來,忽然覺得無比輕鬆。這也是為什麼邪教不告訴你為什麼,只告訴怎麼樣,如此你就沒有了選擇的痛苦。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看上去很理智的人選來選去卻選擇那個最糟糕但是最簡單粗暴的選擇。經濟學認為,幸福=效用/期望值,即人們常說的「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正確選擇帶來的結果,應該是知足而不滿足,能明白這一點一切就豁然開朗。以上都是解釋,沒有實際的作用,下面說點有用的。事實上,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我作為一個loser,回憶過去的二十年,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而沒有作對選擇的原因不是出在選擇那一剎那,而是因為完全沒有重視選擇本身。正確的選擇是如此重要,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的人面臨選擇的時候竟是如此草率。就像我花在影響自己未來命運的工作選擇上的精力,甚至不如選擇在玩一局星際爭霸開始時選擇種族所花的精力,這是一件多麼奇怪的事情,尤其是明明很多事情都依賴於工作。沒有人會故意做出一個不利於自己的決定。很多人在這裡問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工作,他們的工作總是換來換去,希望能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但許多年過去了仍然很迷惑。這完全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認真」地去做每次選擇。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沒有選擇對明確地方向以前,單純的談速度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甚至有時等待優於行動。沒有明確選擇的行動就是平時所說的瞎折騰,瞎折騰的結果就是無序導致無效。選擇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很難一下子就作出完全正確的選擇,能學會的只是選擇正確的方向。生涯之初,個人選擇餘地非常的狹小,並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決定,但是有志者事竟成,無論如何,總是會有一定的選擇餘地。慢慢地,總能最終把握有效的選擇權,路才會越走越寬,選擇餘地也才會越來越大。人生價值觀決定了生活態度,從而決定了價值取向並導致了做出各種的選擇,這種選擇決定了他的各種境遇從而也決定了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又最後決定了人生幸福感。一個人之要想成功,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同時確實按照這個價值觀過其人生。就像那些職業上有著良好發展的人士都是因為他秉持他自己的價值觀念,而一些不太順利的人士大多思想混亂,要麼是秉持錯誤的價值觀念,要麼是根本沒有,隨著社會大眾的輿論搖擺不定。內在連續性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保持你資源的不斷升值增值,而不是把精力浪費在不同的方向上。其實就這麼簡單。二、人生蠻荒十記本文的緣起,因為幾年前帶的一位實習生,現在在鵝廠工作得不開心,來尋求建議。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光後知後覺,進過坑爹團隊,做過坑爹產品,項目被砍過,創業失敗過,被老闆忽悠過……這就像是今年金曲獎李宗盛《山丘》的歌詞:越過山丘 雖然已白了頭喋喋不休 時不我予的哀愁所以……我能給予的建議不會是高大上的光輝引領,更多是蠻荒生長中的些許教訓。1、選擇有人曾經問我:「你是如何度過你每次的挫折與失敗?」這個問題,我也同樣問過別人,一位年紀較大的成功人士。當時他看著我,用開朗又懷念的口氣說:「我是鄉下出生的小孩,家裡的兄弟姐妹又多,所以當初我考上大學的時候,爸媽其實是很擔心的。他們為了讓全村第一個大學生可以順利念書,到處借錢把學費湊出來給我。即使他們這麼努力了,但還是無法湊齊所有的學費,所以我大學的時候必須靠家教負擔生活費以及部分的學費。有一次買必須的書用掉了我身上所有的錢,距離家教日還有一周,我又不好意思跟家教的家長先預支薪水或跟同學借錢,再加上室友對我也不太友善,我只好每天深夜去食堂蹭剩飯,打算這樣度過整個星期。你能想像年輕人的飢餓嗎?我真的覺得很痛苦。比起絕大多數同學,我家裡的經濟狀況真的很糟,我在大學四年甚至沒有自己花錢在學校外吃過一次飯。我感到自卑,問自己為什麼家庭不如人?同時又感到失落,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地念大學。那星期的家教結束後,我走了10站公交的距離回到宿舍。在走回去的路程中我突然領悟到一件事,現在的我是過去的我「做選擇」所造成的,所以現在的我也正在「選擇」未來的我。很多事情我們真的沒有辦法選擇,包含我們的出生背景、爸媽的薪水、以及整個大環境對我們友不友善。但相反的,我們可以選擇的事也很多,我可以選擇繼續怨天尤人,也可以選擇奮發向上。我知道這聽起來是很無聊的說教,所以我直接跟你說重點,重點是,忽略掉那些你無法選擇的鳥事,專註在你可以選擇的事情上,因為你正在選擇未來的你。過了若干年,當我大約30歲時,因為公司內部的疏忽造成嚴重的虧損。那時候身上所有的卡都被我刷爆了,公司戶頭內剩下不到6萬元,我再過兩天就要發出總共9萬元的薪水,我離開辦公室在車水馬龍的路上走著。突然間,我覺得好像又回到大學時絕望的那個我,只是我那時候是走在冷清的郊區,現在是身處熱鬧的市區街頭。相同的困境,我能做的選擇就是回家洗個澡,想法子找錢;或是選擇就此撒手不管,讓公司倒掉。走在冷清小路上的那個我,選擇了繼續奮發向上。所以我後來完成了學業,畢業幾年後娶了一個不錯的老婆,組織了家庭。我也累積了一些資本,所以嘗試著自己創業。你可以說我在20多歲時的選擇,造就了走在市區街頭的那個我;而當初走在市區街頭的那個我所做的選擇,成就了現在這個我。」他跟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公司市值已經過億。與之對比的是,一直擁有很多選擇,但總是選擇其中最不用操心的選項,則造就了後來跌跌撞撞的我。很多人難以做選擇,往往是選擇太多,而不是選擇太難。遊戲最大的優點,在於只提供單一的目標,你只有玩下去/放棄的選擇,只要選擇玩下去,總有通關的希望。不過對於很多人而言,剛才的故事過於極端,更常見的情況是有很多看上去都很好的選擇,無法抉擇孰者最優。但看上去很好,真是個深深的陷阱。說個老段子——你身邊有三個女生都對你有意思(這個假設很多人應該挺開心)。其中一號很漂亮、二號很聰明、三號很有錢。但是漂亮的那個不聰明而且沒有錢,聰明的那個不漂亮也沒有錢,而有錢的則不漂亮也不聰明。你現在只能選擇一個,會怎麼做?多數男生最終選擇的是:胸部最大的那個。人生中比較麻煩的抉擇,確實很少是三選一、四選一的多選題。選項多了,總有明顯的優劣,而方向上截然相反的二選一才是最折磨人的。就算一開始眼前有多重選項,通過消除法也好、排序法也罷,最後面對的總還是艱難的二選一,彷彿冠亞軍決賽一樣。一個小鎮上若只有一間旅館或者多間旅館,遊客都還容易選擇。但若鎮上只有兩間旅館,大家就會開始困惑了,不管選了哪間,都不免會想著另外一間。我該回國還是不回國兵?我該跟現任男(女)友分手嗎?我該不該離開現在的公司呢?我該不該買房子呢?……選Android還是iOS呢?法國哲學家布里丹曾經講過一個寓言:有隻驢子好幾天沒吃飯了,肚子餓到不行。結果主人拿了兩捆看起來一樣多一樣鮮美的草料放在牠眼前。這頭驢一下子難以決定該吃哪一邊好,猶豫了好久竟然就這樣餓死了!你看,遇上這種抉擇有時候還會要人命哪!處境不同、目標不同,答案自然也不相同。職場、愛情、學業、人生每個人要的東西不一樣,面對抉擇當然也不會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二選一」難就難在,一旦做出了抉擇,往往不允許重來。而且我們也難以回頭檢視,當初若選了另一條路會不會更好?畢竟時間永遠是條不能回頭的單行道!提供幾個我總結的思考策略,或多或少能幫助釐清思緒並找到方向,尤其是針對二選一的難題:1、好的選項該為你帶來更多機會,而不是讓你的選擇變少抓蟲子有個秘方,先準備一個口小身大的酒瓶,裡面裝些糖水,蟲子受到糖水吸引飛進去就出不來了,連瓶蓋都不需要。拿職場來做比方,安定、福利好、公司名聲對我們來說都是吸引力,但更聰明的辦法是該想想這份工作會為我個人帶來哪些成長機會?幾年後我要是離開,在市場上會不會更搶手?選擇是否變更多?還是會變成可憐的小蟲一樣,唯一的選擇就是困在瓶子里,無奈地吸著殘存的糖水?除非職場生涯已經接近尾聲,或者對這份工作的安定性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則就該小心陷入安逸的陷阱當中。2、選擇那個讓你得到更多的,而不是那個讓你失去較少的所謂兩難,就代表兩個選項都有各自的得失利弊,所以才難.遇到這種情況,盡量去選那個「有機會讓我得到更多我沒有的東西」的選項,而不是那個「可能造成損失較少」的選項。當我們面臨兩難處境時,如果只是順著直覺走,我們往往會偏向比較安全的一端,而流失未來的潛在機會!請別忘了,人生多數抉擇都是要付出時間成本的,如果純粹以「那一邊損失較少?」作為衡量基準,就像在賭場只玩勝率極低的吃角子老虎一樣,沒錯,你一次只損失幾個銅板,但最終多半是要輸光的。你看賭神都玩什麼?勝率高的撲克牌。這是一種先假設自己什麼都沒有(沒有可失去的東西),然後比較哪個選項凈值較高的思考方式。3、問自己:如果先把恐懼與擔憂放一邊,我會選哪個?有些時候,兩個選項真的難以決定時,我會建議一咬牙選擇那個比較有挑戰、比較困難、比較少人選擇的!人的恐懼心理往往蒙蔽我們的理性。這樣的想法並不是「自討苦吃」或是「標新立異」,而是試著讓自己掌控更大的成敗,非把成敗交給命運或其他人手中。就像是兩台自行車一台有輔助輪另一台沒有,不會騎車的小朋友多半會選擇前者,但要是有位小朋友主動選擇沒輔助輪的那台,你知道他一定比其他人更快學會騎車。4、如果我是某某某,我會選擇那一個?這裡的某某某就是你崇拜的對象。摹仿是一種很棒的學習方式。在某個領域讓人尊敬的達人,就好比燈塔一般,遠處的我們未必能完全看清楚它的模樣,我們的目的也並非到達燈塔下方,但在漆黑的海上燈塔卻是最佳的指引,幫助我們一邊參考大方向,一邊走出自己的路。多了解優秀人的經歷和選擇,多與你認為的優秀人士交談,通過你對他們思考方式與行為方式的理解,逐漸找到自己的定位,遇到人生叉路口時就有私人顧問在一旁幫助你。人生原本就是由一連串的大小決定構成,誰也無法確定每個決定的結果都一定令人滿意。美麗少得可憐,哀愁時時可見。但唯有通過每次抉擇,建立屬於自己的思維方式,才能讓我們成為人生這齣戲的導演,而不僅僅是依照他人指示演出的龍套角色。就像現在很多人來創業,只是因為太多人是因為別人和他說這個行業不錯,挺賺錢,就因此而進入了一個行業,或者進入了某家公司。殊不知,這是你本人的選擇嗎,你知道如何選擇嗎?成功路上,很大一部分跟風者,因此被淘汰,成為行業過客。2、捷徑《漢書 · 馮唐傳》有一記載,馮唐身歷「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時,終於有人舉薦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後世就以「馮唐易老」來形容一個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遺憾。「 李廣難封 」 的典故則說的是漢代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才略過人,一生與匈奴打了大大小小 70 多仗,威名遠揚,。而當時李廣與弟李蔡一起事漢,李蔡的為人在中下,名聲比起李廣差甚遠,然李廣卻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品,而李蔡為列侯,位至三公。於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個成語,用來寬慰失意之多數人,也許就包括你。也許你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但人生的貧富得失本就是常態。每個人都要有理想目標,也要體認剛開始一定有的孤寂與不順,不應該遇到挫折就氣餒,還遷怒別人害他或是怪罪環境不景氣,所有的一切「結果」還是自己的宿命所致,那是自己能耐的證明,不管是任何可令大家折服的理由,都是自我安慰而已,結果就是自己要面對的報應。這就是上一篇所提到的選擇。當然,TED有場廣為流傳的演講「選擇的藝術」,說的是讓自己選擇或是選擇太多都會導致不幸福的人生,有時候,聽天從命至少可以讓人心緒平和。人浮躁,就容易走捷徑,比如說「裝」。「我負責那個項目」——你我應該常聽到這種大話吧?有一次面試的時候,這個項目的真正負責人坐在我旁邊,這下真是糗大了。大多數情況下,人還是要老實、踏實、誠實,才不會發生始料未及的窘境。有些人為了要提升自己的氣勢,所以講話常會誇大些,這是難免,平常人之正常心態,但差別在於「次數」,以及誇張「程度」,大家都會幹這種事,主要在於,你動機上有沒有惡意的欺騙?有個不太熟的同行,每次遇見他,未等我發問,他就迫不及待的吹噓說自己正在忙哪些案子。有次他主動提到一個很熱門的大案子,「不錯哦~這案子是你接的?很大哦。」 同時我心裡想:「這案子這麼大,你是怎麼接的?」當然我沒問,因為我不相信,也跟我無關,反正他也是不來找我合作的,所以沒興趣知道。第二天,碰到老朋友,我問他:「近來忙啥?」他的回答讓我真噴飯,「老闆接了一個大案子……」這不是昨天聽到的那個么?繼續追問細節,果然是同一個,我很自然的問:「你這個案子不是說××做的么?」對方笑了出來,說:「他說這案子是他接的?」我回「是呀!」對方很有修養,他說的很含蓄,「這個案子很大,他那邊是小機構,不可能接的,他只是其中一部分項目的外包。」不問也知道是這樣,但是也沒必要拆穿。一個人為何要過度吹捧自己,這是自卑感所致,如果對自己很有信心,通常是會低調的,越有實力的人更是不想太張揚,反而會客氣。這也是我的體驗。老實說,寫別人的糗事,不是看戲的心態,反而是帶著贖罪的心情去寫下的。因為我不寫,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麼恐怖,我也是自己體會出來的,在這之前,不知道已經鬧過多少被人家看笑話的糗事了,想起了就一股冷汗。你要跟人家說「這件事是我乾的」,你一定要確定這全部真是你乾的,不要亂攀關係,別說假話。世界太小,隨時會遇到本尊。如果讓你回憶起往事,剛剛說的故事一定感到涼風颼颼,好吧!冷靜,都過去了,以後,該怎麼面對這種事? 誠實說,保守說,五分話只說三分就好,剩下兩分留在關鍵時刻,看狀況才說,這就是低調,這是很內斂的高人才作得到的一種修行。不必想要偽裝,就算你偽裝的很好,也是一時的,撐不永久的;如果你有內涵,你會形之於外,言談舉止都會很自然的顯現,而且隨著年紀增長,這種氣質越陳越香,這就是所謂的真功夫。裝資歷之外,還有一種裝,叫做裝熟人。常常看到新聞上有人結婚後才說自己被騙了:「明明是高中畢業,騙我說是博士。」這實在太扯了,我不是說這個騙子說的謊很扯,是你會被人家這樣騙,你真的很扯;這不是少數,還真的常常見到。有個也許聽起來是笑話的實在話,如果你要充分了解一個人,你一定要跟他睡上一晚,這樣子才能知道他是男的還是女的。記得我以前也常常愛跟人家「裝熟」,尤其是那句「我跟他很熟」,後來聽到別人跟我說這句話時,才驚覺:「真的熟嗎?可不能隨便說!」認真區分,「很」熟是有多熟? 說看看,見過幾次?如果你說「我跟他吃過飯」,那是單獨跟他吃飯?還是一堆人、十幾桌的交際飯?這真的差很多,代表的也是你們熟不熟的親密度。對於「熟」的問題,有一種清晰的分類標準來回答,這樣的回答也才不至於被誤導,造成之後的不必要困擾。最高S級的交情是認識超過十年,或有實際共事過至少一個項目或公司,或者是曾經單獨(或少數幾人)相處過好幾次,這樣才真的算很熟很熟。可以算很熟的A級交情則是對方可以叫得出你名字,還能說「這個人我認識」,這樣你才有資格跟別人說「我跟他認識,有一點點熟」,但是,仍然應該補充一句「但沒多深的交情」。嚴格說,B級的交情已經不能說「熟」這個字眼了,你若是夠成熟,要小心謹慎用詞,明確的回答:「認識,但是不熟,沒交情。」否則人家請你介紹一下,不就成了狐假虎威?很多人尋求捷徑,往往是成功慾望太強,或者看到有些人投機取勝,心裡憤懣,遂順應其道。這其實是心態的問題。心態不好,說穿了,什麼都是不好的,而且會口出惡言,你生氣,是因為自己不夠大度;你鬱悶,是因為自己不夠豁達;你焦慮,是因為自己不夠從容;你悲傷,是因為自己不夠堅強;你惆悵,是因為自己不夠陽光;你嫉妒,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不如意的人總會以為,是國家政策不好,是大環境不好,是老闆不好,朋友都不幫我,所以使得我過的不好。其實一切向內求,把你自己變好,你的世界就跟著變了,這樣的心境,就是「你若盛開,蝴蝶自來」。有位上市公司的副總在出事後被迫離職,自己創業開起公司,想要借著過去的人脈關係,發展自己的事業;他沒想到走到哪裡都不太順利,對方潛台詞都是:「你現在又沒有平台,跟你合作也沒有作用。」碰了好幾次釘子後,他才領悟自己過去的風光全是因為他那個位子,不是他這個人。且不說別人,我自己在大公司的時候和自己創業的時候,也同樣天壤之別。因為沒有大公司背景的資源替我罩著,人家跟我合作必然盤算「有何好處?」在商言商,不能怪人家。如果你有權力,別人崇拜的只是你的權力,不是你,你誤會了別人崇拜你。當失去了權力,你就會被拋棄,別人崇拜的只是他們的需求,不是你。真正的情義在於對方能看得懂你。有人問畢卡索:「你的畫怎麼看不懂啊?」畢卡索說:「聽過鳥叫嗎?」「聽過」。畢卡索問「好聽嗎?」「好聽」;然後畢卡索說「你聽得懂嗎?」其實,「好不好」往往就是人自己在解讀的,所以我很不喜歡跟人家吵架,爭論什麼好不好、對不對。你是老大,你錢多,你拳頭大,你講話大聲,你的人多,你說的就是對的。現在的社會不就是這樣?這些年遇到不少認可、鼓勵我的朋友,他們認為我值得交往,或許他們沒有在我身上撈到有形的好處。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向你們致敬,發表感謝的話,更希望我可以回報你們一票,表示我對你們的感恩。你們是智者,也是仁者。至於沒有看好我的……我就不說了。有一個搞了兩年的老闆,有點心灰意冷,我跟他說了幾句話,他說:「奇怪了?為何你幾句話就讓我不那麼低沉了。」後來他又說:「其實你說的已經有人說過了,可是我都沒有感覺,你說的卻讓我很觸動。」是啊!同一句話要看誰來說,有的事情經歷過,就是不一樣。我始終覺得,要學理論不需要找老師,應該是要去找課本,既然要找老師,就是要聽老師的經驗談,尤其是當面聽老師本尊現身說法,那種吸收是很刻骨銘深的。雖然我沒走過什麼捷徑,或者走過「偽捷徑」掉到了坑裡,但我不希望後人跟我一樣花大力氣,走冤枉路;所以我提供一些真正的捷徑給大家:第一個捷徑是「找對平台」。無論你是才華橫溢,還是滿懷理想,你只有把自己放對了地方,你才會是對的人,否則你就如龍困淺灘,縱然有壯志也難伸。因為,人是環境的產物。 沒有好環境、適合你體質的環境,你也會虎落平陽被犬欺,呼天不應,呼人也沒人理你。有的成功人士,任職過若干優秀企業,每一家企業都帶來很豐富的體驗,這也是他們能夠步步高升的好基礎;至於我,沒有成為白痴,也依賴於呆過一些不同背景的公司,儘管並非都是好地方。所以真的建議大家一定要找對平台。何謂「好平台」? 就是氣場很旺的公司,或者是迎合潮流的通路,亦或是人氣超強的老闆,這些是你要攀住的肩膀。第二個捷徑是「交對朋友」。即便是非常天才的人才,若是沒有好搭檔,也是只有一顆腦袋、一雙手腳而已,這是很難成大器的。但是龍交龍、鳳交鳳,物以類聚。跟誰交朋友,找到誰來合作,將決定自己是否能如虎添翼。第三個捷徑是「跟對貴人」。我常常發現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的潛能,因為是看不見,又是當局者迷,所以當然不了解。但是人的潛能是可以被激發出來的,前提是要靠你的伯樂。這位伯樂在哪裡?他是誰?你有在找嗎?伯樂也就是貴人,可以教育你建立正確思維、正確價值觀、正確人生理念,可以幫你理順思路,建議你明確努力方向,更可以修正你的行為。攻擊你的敵人也可以當成是貴人,因為他的那一拳,你才知道自己的弱點,你才會思過,你才會更謹慎,所以你要正面看待所有對你的指導,尤其是批判。最後一個捷徑是「選對路徑」太多人都是很努力、很努力地花心思在「錯的事情」或「錯的方式」上,每天很忙,但原地踏步。有位金融業的老闆和我分享他第一份工作的經驗:「我剛進去公司時,每個人都很努力的瘋狂打電話找客戶,他們可以瘋狂到不把電話筒放下。但這些時候我都在閑晃。」我揚起眉毛說:哈?他很得意的笑著說:我雖然一開始進公司的時候啥都不懂,但常識就是一個銀行家要賺大錢只能靠大人物,所以我從一開始目標就鎖定他們,我也不怕我沒資歷,因為他們夠聰明,我講到一兩個重點,他們就會懂。那些老闆都很早起,且早上的時候才是他們最放輕鬆不會拒絕他人的時刻。所以我都早上5、6點起床,開始打到10、11點,因為那時後開始他們通常會開會,那就是我開始放鬆的時間了。這樣的方式讓我輕鬆就拿到幾個很大的客戶。重點是他們這些大人物,會很欣賞我們這些小嘍啰跟他一樣有很早起的精神(殊不知他是昨天晚上去夜店到早上都還沒睡……),很多人還要約我一起去晨跑,跑一跑我又成交了一大筆。然後,我也會在周日辦公室沒人的時候,進去瘋狂打一整天,因為那些大老闆們都在等太太做頭髮,做指甲,有時候聽到我的聲音還覺得我是救星哇!除了用這些聰明的方式以外,他還有「冒險但卻謹慎評估過」的策略 ,例如那時候每一個業務背後都有很多產品可以賣,有基金、期貨、股票等,但他從業績掛零一個月後的第二天,決定只賣股票,不賣其他產品。所有人覺得他瘋了,因為一個業務,當然擁有越多產品越好銷售。但他以這個方試了半年,成為公司業績成長幅度最快的業務。他說:「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標籤,我選了股票專家作為我的個人品牌標籤,不需要產品混淆我的定位,而且畢竟股票承載大多數人想要快速致富的期待,最容易有賣點。」大家體會體會。3、識己有人來找我,希望我能介紹機會,我會問:「你有哪五項優點?從個性上、從專長上來說,各說五項來讓我聽聽。說出來,這樣我才敢介紹你給別人。」這個問題很小,卻難倒很多人,平常沒人這樣問法,自己也就不曾好好想過,對不?我這個嚴厲的問題,其實就是每一個年輕人的問題,你要是沒一個專長,沒有自傲的本事,你是站不出去的,就算給你一個位子,你也呆不久。有次我參加一個座談會,我一眼就看見一位年輕人很醒目,問了他的資歷,他最後用很自信而不自傲的態度給我一句話:「我這一招,你也一定需要的。」我說:「我當然需要!」他告訴我:「你要排隊,因為我手上有幾個人比你早說了,我得先忙他們的。」我一時無語。你真的有本事,就應該告訴我有哪些。 而且你要很有把握的告訴我「很少人會這招」,就算你這招不稀奇,到處有人會,最重要的是,你跟別人有何不同? 值得我挑你,非你不可?假如你真的可以講出五項,我還沒有問完,請繼續說你有哪五項缺點? 從個性上來說。如果你自己都沒搞清楚,怎能讓自己明確的掌握住自己? 又休怪別人不了解你,然後怪別人老是格格不入,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對不?其實一般人最常見的缺點有共同幾項,只是程度大小不同,第一是「做錯了不好意思認錯」。不願意認錯而會拚命說理由,那是因為自己在被罵時,頭腦還圍繞在「過程」,一直在想「這是怎麼發生的」,而沒有去想「結果有多糟糕」,如果第一時間可以去想到「結果」而不是「過程」 ,就會對於「造成別人的失望」有所愧疚,然後會「勇敢的認錯與道歉」;如果一直沒去思考結果,而把重心放在「奇怪?這是怎麼發生的?」那就會一直解釋「我沒有啊!這不是我的錯啊!」這就是心理上的問題。一般人的第二缺點是「好逸惡勞」,我有很深的體驗,很多年前我接到一家出版社的書記翻譯工作,我基於賺錢的需求,覺得自己也算懂行,就爽快的答應了,高高興興的回家準備開工。出版社給了我一本厚厚的原版書,看懂,翻譯出來,再潤色文字,做了三天,好難! 每天都搞到半夜兩三點,眼睛都花了,越看越煩,後來乾脆丟在一邊,直到後來出版社來催,我說「能不能延遲一段時間,不然我不幹了,實在完不成。」出版社的總編輯很嚴肅的跟我說:「開什麼玩笑?版權簽了,就等著書出來,不然怎麼跟版權放交代?」我那時候傻傻的不敢再說,只好咬著牙繼續幹下去,後來終於完工,這證明人的潛力絕對是被逼出來的。現在很多人年輕人被分配工作,覺得老闆在利用他們,其實他的領導也許也可以完成工作,只是要讓他們去嘗試看看,一方面也給他們一點小收入,怎麼誤會老闆在利用他們了?一般人的第三個缺點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這就是人的智慧,不是年紀問題,而是一種「知性、善解人意的敏感力」,有的人就沒有將心比心去考慮他人的感受,所以老是發生奇怪的行為,讓自己常常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物。看不懂的事情太多了,沒關係,就不要開口,靜靜觀察,然後少說話,多聽多看,然後與前輩檢討剛剛有何心得體會。人生是無盡的學習,你會發現自己的成長是因為被糾正而被激勵出來的,有很多年輕人太早當老闆,而失去了很多被教導的機會,所以進步也停滯了,這很可惜!於是第四個缺點是「容易放棄」。人生不要總想著贏,要想著「不能輸」。不求120分只求80分,但80分並不代表懈怠,而是學會把人生資源分配在整體的人生上。很多人因為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或者想轉行但發現知識極度欠缺,便早早放棄。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自學」的東西,往往學得比較好。許多人自修自學出來的技藝,相當有機會比傳統科班正統出身的還要厲害兩倍,而時間又只花人家一半!到底是為什麼?我覺得,主要是心理因素。有位文科背景的頂尖工業設計師朋友就透露,當她自修、自學工業設計的時候,她周邊的那些學法律的、學財務的,學的都不是這個;因此,她一開始只是興趣,碰一點點,但很快的就累積了一種神奇的「優越感」,加上機會,就讓她越學越快。既然自學這麼強,當初念大學,是不是在浪費時間?不。就是因為有這些沒興趣的科系,反而讓這個人,更加的珍惜那些不需要讀討厭東西的時光。白天要上討厭的課,但更期待晚上,去自修那個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白天要上討厭的班,更期待晚上,去自修那個自己真正夢想的未來。換句話說,就是因為有這些沒興趣的專業,你的自修,就學得更好了!所以,一點也不奇怪,自修出來的能力,反而成為後來此人最強的能力。自修,讓自己覺得與眾不同;而其他科目,則負責襯托,讓自修的時間更加迷人。4、說服以前我老闆找我組部門的時候,曾經和他一起面試新主管。我們一共面試了兩位新主管。第一位,從一家很出名的公司出來,他說他曾經做過不少的豐功偉業,譬如辦過那場活動、製作過這些網站,還發明了某某現在琅琅上口的關鍵字……聽完之後,老闆問我,有什麼問題?我說,我沒什麼問題。心想,這個人實在是太強了!就他了吧!不過,老闆眯著眼,再看了一次對方的履歷表,然後開始告訴對方,我們這個新的部門,打算做什麼事、發展什麼方向……「這些新產品,很特別……」老闆說。不過,沒等老闆說完,這位應徵者就說,「嗯,這個東西,我以前就做過了!」老闆再講了另一樣東西。這位應徵者也說:「這個東西,我以前也接觸過。」他不但舉例,也詳細說明,但因為我很了解我們公司做的東西,而應徵者並沒有這麼了解,所以,隨著老主管一直問、一直問,應徵者一直答、一直答,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這位應徵者,竟然愈來愈像在「強辯」。因為他雖然說他做過,但他口裡講出的東西,和我們做的事情差異很大。但每件事他都仍然堅持要說他很厲害,他有經驗,每件事他都做過,而且每件事都可以做得比我們原本做得還好!我其實很欣賞這位主管,但隨我們老闆愈問下去,我覺得他的面目愈來愈「猙獰」。就這樣,送出第一位,來了第二位應徵的主管。第二位主管,也是先講自己的豐功偉業,曾經外派出國,曾經創下多少的業績,也曾經創造過某品牌在前幾年的輝煌……和第一位一樣。老闆也是先問我,怎麼樣?這一次,我就不敢先說話了。我開始問她問題。「你做過,我們現在在做的這一種東西嗎?」我問。「嗯,沒有。」她說:「請問那個東西是做什麼的?」我就解釋給她聽。然後再問她一次:「如何,類似這種東西,你以前有任何經驗嗎?」她思考了一下。頓了大概5秒鐘左右。相當久,顯然她在思考、構築這些東西。「其實你剛剛講的三件事,我大概只有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碰過,」她謹慎的說:「不過,第三件事我覺得也不難,因為我以前有過這樣的訓練且很有興趣。」我問,你確定嗎?她再想了一下,說:「有把握。」面試結束後,老闆問我,覺得哪一位比較好?我知道我們老闆在想什麼,毫不猶豫的說:「第二位。」老闆繼續問,為何第二位比較好?我說,是因為她配合度較高,不像第一位,趾高氣昂、拽到天上去了。老闆搖搖頭:「不,很多人才都是很拽的,那代表他真的有一些能力。」我繼續說,因為她個性比較務實,不會浮誇的亂開支票,凡事都很謹慎。「不,有些主管就是要衝,太務實的人無法成就大事業。」老主管反問我:「第二位難道只有不拽和不浮誇兩個優點嗎?」我:……老闆說:「他們的差異,就在於……」我洗耳恭聽。「第一位,一碰到事情,第一步,就忙著說服別人,」老闆說:「這是當主管的人經常犯的錯誤,讓他無法走到下一步。」「第二位,」老闆繼續說:「則懂得說服自己。她才可以和我們公司一起成長。」為何有一些公司,到最後都淪為只會說、不會做、推來推去?就是因為,大家都自認為擁有很多的厲害的地方,每個人都擺出一副方方正正有菱有角的架勢,想辦法說服部屬、同事、或老闆,他真的很厲害。當每個人都擺出這樣的姿態,人才無法融合,公司無法進步。有一些人,雖然爬到很高、經驗豐富,但他不會下意識的花時間「說服」其他人,而是花時間去「說服」他自己。即便他加入一份新職務,也是先說服他自己,他需要融入這個新環境。這點很有意思。小時候念書,經常需要死背,我其實總是都能背得很好、練習得很好,但一考完,幾乎就都忘光光了。後來,碰到一門艱深的學科,我不再強迫自己硬學;第一件事,我會先想辦法「說服自己」。「這個以後會有幫助!」我和自己說:「學這個東西,我會有收穫。」當我成功的說服自己了,我就可以順利將它念得融會貫通。唯有說服自己,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那些只願意說服別人、不願意修改自己的人,若運氣好,能在正確的時機說服別人,就能成為一個成功的理想家或創業家或超級業務員,但運氣不夠好,那就卡在職場中間,無法再上一層──他只願意靠一張嘴再去說服別人,卻越來越沒有說服力了!最好的主管,不會想辦法說服別人,而把時間省下來說服自己;這樣,你的臉上不會濺滿他的口水,而多了從心發出來的互映的光亮。5、答案最近和幾位朋友聚餐,有一個朋友說,他又離職了。大家覺得有點意外,半年前他剛得到這份工作時,記得他還告訴我們,這家公司很器重他過去的所學、經驗,讓他覺得發揮空間很大,當時大家都很羨慕他。沒想到,半年後卻要離職了?「到底發生什麼事?」眾人問他:「老闆沒給你發揮空間嗎?」「唉,老闆給的發揮空間真的很大,」朋友說:「不過,工作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做的。必須和好幾個同事一起,才能設計出來,但,一起工作的同事,叫不動。」原來,他以為可以一展長才的工作,需要同事一起配合才行。雖然老闆放手讓他去做,但他身為新主管,和舊同事還沒打好關係,想做一些改變,卻動不了!「結果就是,」朋友繼續說:「我一直加班、一直加班。」因為那些同事沒辦法配合,他又想好好乾一場,所以,有些不應該他來做的工作,變成他自己來做。眾人都這樣勸他:「那應該會越來越好吧!都已經熬了半年了,別這麼快放棄?」「我還沒講完,」朋友說,「最令我沮喪的是,我雖然發揮空間大,卻沒有人事處理權。」原來,他的頂頭上司,也就是告訴他「你的發揮空間很大」的這個人,雖然給他發揮空間,卻不幫他換人;這位朋友希望換掉原本的同事,換成和他同樣想發揮、一展長才的人,主管卻不允許。這位朋友後來健康出問題,只好遞出辭呈。很可惜。因為這真的是一份空間很大的工作。「沒關係啦,你這麼優秀,再去找下一個發揮空間大的工作吧!」我們笑著安慰他。結果,這位朋友的答案,意想不到的堅定──「我不會再找所謂空間很大的工作了,因為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發揮性很大的工作!」大家駭然望著他。「因為,所謂發揮空間很大,只要有其他人就不可能。只有「自己一人」能全部完成的工作,才是真正高發揮性的工作!」這很有道理。原來,真正有發揮性的工作,是要自己一人就能做起來的,才叫做真正的發揮性。很多時候,並不是老闆說說給你發揮空間就真的可以發揮的,別天真的搞錯了──譬如,有的工作需要團隊的(像我朋友這個工作),受制於下屬,不可能有多大發揮空間。需要大量資本投資的、需要昂貴工具的,也沒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或者,需要目標配合的(譬如,商業分析的工作,要有好案子才能分析),也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程序員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自己一人就可以輕鬆的將一個新點子給做出來,直接可用。這才叫做真正的「發揮空間很大」。這件小事,卻讓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有一位女性朋友,30幾歲了,父母一直催婚,她很煩惱。她說,「我並不是不想結婚,只是下不了決定。」什麼決定?沒錯,現在的她,一共有兩個結婚對象!一位是畢業前就開始交往的男友,已經10年了,但這位男友已有多次劈腿記錄,她每次狠下心,和他分手,過了幾個月後又會回去找他;而她早就知道,他似乎越來越在意她,彷彿她消失了也沒關係,但,她卻無法沒有他。她知道,這個男人雖然嘴上沒承認,但種種跡象顯示,他並不愛她。10年就這樣過了。大約一年前,經過長輩的介紹,她認識了一位條件也不差的男生,幾次出來約會,男生猛烈追求,送花、送卡片……噓寒問暖、樣樣不少,也展現出誠意,帶她回家見親人,更是在上星期某個朋友聚會中,竟然當眾跪下來和她……求婚!當時,礙於場面,她勉強答應了。回家以後,氣憤自己太糊塗,沒想清楚,兩天來都沒有接這位剛剛求婚的新男友的電話。於是某一天,這位女性朋友在一個公開場合,將她人生的困境,簡化為一個非常直白的問題——「今天要結婚,你會找一個愛你的人,還是你愛的人?」大家嘩然。多麼現實的問題啊!有一位學妹搶先發言,嚷著:「當然是我愛的人啊,我無法接受和一個沒感覺的對象結婚!」一位剛度過結婚7周年的學姐,噗嗤笑了出來,冷冷的說:「等你結婚以後就了解了,再怎麼樣有感覺的人,結婚後都變成沒感覺了。」眾人哄堂大笑。學妹反駁:「可是選一個他愛你、你不愛他的人結婚,不會太自私了一點?」有道理!有些人表達同意,紛紛說這樣是不是等於「騙婚」,寧可不要結婚算了?此時,餐廳的胖老闆聽到了我們的爭執,湊過來也發表了他的高見——「哎,看看我,」他操著濃厚口音,大聲起來:「和我老婆已經結婚了三十年了。」大家看著胖老闆那一臉滿足。「我愛她,她也愛我,所以你難道不能找一個『你愛他、他也愛你』的對象結婚嗎?」大家一邊覺得肉麻噁心,一邊也有人表達贊同,對啊,要這位女性朋友再等一下,不要急著選。所以,這段討論就這樣結束,沒有結論。但是你知道嗎?或許在場的朋友們沒有答案,但其實這個問題,早就有了答案。甚至從一開始,這個問題根本不是一個「問題」。表面看起來,這個女性朋友,現在遭遇了困境,但因為以前她曾經用十年來選擇了一個她愛而對方不愛她的傢伙,這表示未來的十年她依然會繼續傾向找一個她愛的對象。這是一個習慣。一種性格。有的人一直以來會聽自己的聲音,一直只去和「我愛的人」在一起。她不只用這樣的堅持去找伴侶,也用這樣的堅持找工作、找主管、找合作夥伴,甚至用這樣的方式決定要不要和鄰居打招呼、要不要和超市店員說話。而有的人比較辛苦,習慣了追求「被愛」,因此她會傾向去找「愛我的人」,因此,每個人對她的差別在於對她好或不好。她很敏感,只要對她不好立刻甩掉,直到找到一個真正對她最好的伴侶、鄰居、公司、工作……才會停止,也因此她的身邊都是很照顧她、很友好她的人。所以重點在於,愛我的人 vs 我愛的人,兩者皆好。因為我們很有可能都已經定型,只會尋找其中一種,沒辦法改了。它不是困境,分明是命運。而重點則是之後的「經營」,讓生命一切順自己習慣的方式走。或許,那位胖老闆也是這樣走過來的。或許,覺得發揮空間不大的人,註定早晚的結局要麼是創業,要麼是失業。6、代溝很多朋友現在做到主管或自己開公司,常常聽到的是:「現在的90後很難管!」「現在90後定性差」「現在年輕人在想什麼我們都不懂!」想一想,這個趨勢很令人驚訝,我們這群公司主流人不過也是30幾歲、40幾歲而已,就已經認為這些只年輕10幾年的年輕人有如另一個世界的人。於是,出現了很多非90後寫的,探討90後思想的文章。事情有那麼複雜嗎?請看一位母親和她小孩的對話:仔:我可以去殺人嗎?母:殺幾個就好。仔:好。母:得饒人處且饒人。仔:呵呵。母:盡量不要用刀子。仔:呵呵。現在有的少年最喜歡玩的遊戲是槍戰遊戲,但市面上真正流行槍戰遊戲都還好,沒有腦漿四溢、斷頭斷臂的。這樣的母親,已經算是非常開明。即便沒有擁有同樣的思考方式,其實這就足夠了。遊戲,不僅僅影響到幼兒,也影響到老年人。在賣場曾經碰到一位大媽在問手機上有什麼遊戲。大媽說每天廣場舞以後家人會去吃夜宵,在旁邊等燒烤的時候很無聊,可以玩手機里的遊戲。有人居然在為燒烤時如何打發時間做準備,十年前來看,也算是奇事一樁。這個時代是很奇特的時代,所用、所聽和所玩的都已經是在過去想來只有外星人才會有的。每五年就是一個世代,就會有代溝,這是實情。既然如此,反正都是小時代,也不用太刻意要跟上時代,太累人了。現在是五年,難保以後不是每隔一年就會產生代溝。沒跟上也好,聽不懂也好,能接受,能理解最重要。無論是70後、80後,還是90後,只要在職場當中,最想得到的東西,都是維持競爭力。只不過70後可能想的是在原公司升遷,80後想的是在下一家公司換到更好的薪水,90後想的或許是可以最終創業要麼存點錢去做點比較酷的事情。現在的職場既然「跨時代」,就應該好好利用。過去都是由資深的帶資淺的,資淺的向資深的認師父,都是師父在帶徒弟,沒聽過徒弟也能反過來教師父。但現在變了,因為90後極熟練的互聯網化、平等化、多元化的思維,應該想辦法讓它傳承給老一代的人,而老一代的人也可以繼續將這個業界的經驗,傳遞給下一代的人。以前的職場只有兩個派別,一個叫「老人」,一個叫「新人」。很多人從來沒有意識到,如今在老人和新人中間,就像三明治一樣早就多出了好幾層,上層的看不起下層,30歲的覺得20歲迷戀的那些東西都是幼稚兼神經。我們倒並不需要也迷戀,只是要講出一個道理,年輕人迷的是什麼?它背後的意義是什麼?30歲已經講不出來了。40歲更講不出來。每一個世代,真的都有可以當老師的地方。讓一個30歲的人去拜20歲的人為師,失的是面子,贏的是里子,因為90後自我主義很強,一進公司,事實上自己早有一套想法,當他有機會變「老師」,也更了解到學習的重要。也就是說,老人先拜了師,年輕人也更看到老人也有學習之處。90後擁有真正的價值,是未來明日職場的價值。任何年輕的行業,向資深人士挖寶不見得挖得到什麼新鮮物,現在,要向年輕人挖寶。挖到寶,也挖到了心。不懂90後的領導者,只是會不斷設定各種鬧鐘,讓底下的員工,幾月幾日必須做什麼、幾月幾日幾點幾分又必須完成什麼。完成之後,也就只是「完成」。而領悟到訣竅的領導者,則永遠不讓鬧鐘響。沒有鬧鐘的工作,就是不斷的做更好、做更好。其實本來就有鬧鐘,只是老闆從來不讓它響。有位父親分享他如何叫孩子起床,很有意思——「鬧鐘響了,再睡五分鐘!」爸爸說。五分鐘還沒到,鬧鐘都還沒響第二次,這位爸爸又到床邊,提醒一下小孩。「還有四分鐘哦!」小孩翻了翻身,哀鳴。過了一會兒,爸爸又走到床邊。「還有三分鐘哦!」過會又走到床邊。「還有兩分鐘!」其實五分鐘早就到了,但鬧鐘並沒有響過。因為,這位爸爸故意讓它永遠不會響第二次。「還有一分30秒!」這時候孩子已經自己起床了!這位爸爸說,鬧鐘不響,在孩子的心中,他是「自己」起床的,而不是「鬧鐘逼他」起床的。這樣做,讓孩子養成以後事先做完、主動做完、而且得到成就感的好習慣。於是,孩子會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自動自發的好小孩!在每一次痛苦的起床之後,更確認自己是一個自動的好小孩。這股自信,會陪伴他的人生。永遠不讓鬧鐘響,讓對方覺得是自己主動去做好一件事情,而不是別人逼的。這個方式,是管理90後最上乘的藝術,只是,有幾個老闆會懂?7、地位我們都知道有個詞,叫做「人微言輕」。在任何互動中,權力較大者專註於注視他人的程度皆低於其他人,同時也有更多打斷別人說話或獨佔談話時間的傾向。如果你有在看電視新聞或電視辯論的話,相信你已經看過非常多次這樣的狀況了。權力與地位是相對的,根據你與誰接觸而定。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官員揣摩上意很厲害,卻常常感受不到百姓的痛苦。於是大家學到一件事情:所謂偉大的創見或革新是那些大人物的事,反正我「人微言輕」,發揮不了什麼影響力的,只能繼續隨波逐流。然而,所有對人類影響重大創新與創見,從來都不是由上而下產生的,往往都是由下而上慢慢建構形成的。四個最有影響力的現代人物:達爾文、馬克思、佛洛伊德和愛因斯坦,都是學者而非學界人士。在組織機關下,很難真正做出不朽的作品來,自古皆然。所以,如果你有個酷斃了的點子,全世界最糟糕、最浪費時間的事,莫過於試著向別人,尤其是被你地位高的人「推銷」你的想法。這麼做只會讓你看到,自己在體制內是多麼人微言輕。上司,就是非常熟悉組織里正統的辦事規則,然後遵守那套規則獲得升遷的人。換句話說,組織派這些人來捍衛過去。牛逼的新想法,天生就是與正統辦事規矩唱反調,就是直接攻擊今日當權者神聖不可輕犯的權威。所以,人微言輕反而是你由下而上發揮影響力的最大助力。它通常是來自老闆管不到的工作範圍,也就是說,既然他們看不到,當然也就扯不了後腿。正所謂天高皇帝遠是也,大老闆們每秒鐘幾十萬上下,哪有時間管小人物,而這就是權力所在。事實上,就算哪位有智慧的高管想要改變,反而會顯得綁手綁腳施展不開,因為當你是眾所矚目的焦點時,每個人都會用顯微鏡觀察你的小動作,你連一點嘗試錯誤的空間都沒有,更不用說還要討好各持不同意見的陣營。如果你是小人物,便可以在所有交辦工作中自由發揮,盡情移山倒海扭轉乾坤,上邊完全看不到你在搞什麼鬼。既然如此,所謂的「爛差事」就是你盡情揮灑的最佳舞台。你可以自告奮勇的接下和工作無關、其他人避之唯恐不及、老闆絲毫不在意的爛差事,例如員工聚餐、出遊、生日派對……或某些不屬於任何人工作的行政流程改善計劃。但是,千萬要忍住!在你的點子具體可行之前,最好都待在雷達偵測範圍之外,不要曝光。在組織權力中心,有趣的點子無可避免會淪為泛政治化而遭打壓,所以離得越遠越好。同樣地,人微言輕力量大的道理也不只運用在個人身上,在企業組織的層次也一樣適用。規模小,不見得贏不了;後進者,不一定就吃虧。任何公司都可以用10大競爭策略直接挑戰產業里的龍頭老大:◎【薄冰險境】千萬別在巨人的地盤上對決,而是把巨人帶到你選擇的戰場上,將對話轉移到巨人不能或不想前往之地。在巨人收穫不大、也少有時間經營的領域裡爭奪地盤。◎【唯快不破】速度絕對不是抄捷徑,而是快速整合、迅速行動,進而終結內部爭論、付諸行動。只要你的速度比巨人快、更有機動性,就能勝過身陷於成功流沙里的巨人。◎【笑到最後】讓巨人花錢提高用戶興趣,你只要在用戶下定決心、準備購買前的那一刻攔下顧客。切記,認知與興趣並不等於購買,聰明的運作或品牌能善用巨人的投資,把用戶掏出來的錢中途攔截到自己的口袋。◎【小人之戰】挑一場你必勝無疑的戰爭,向巨人宣戰。即使身處弱勢的立場,只要能善用槓桿施力,也能以小搏大、創造優勢、扭轉乾坤。◎【膽大包天】運用智慧、結構、財務、邏輯或情緒上的優勢,做出讓巨人想都想不到的行動或巨人無法仿效的作為。記住,在巨人根本不想參賽的賽局裡,勇於加碼下注。◎【催眠大師】超越「要花多少錢才能讓用戶掏錢」的思維。想辦法丟出一個心理開關,啟動用戶的「購買鍵」。◎【劍走偏鋒】勇於不同、精益求精,創造有意義的區別,就能脫穎而出。讓人注意到你的關鍵特色,強迫用戶做出有意義的選擇,讓你和巨人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搶灘登陸】在第一線讓用戶注意到你的存在,成為不可或缺的主角。你可能是唯一和用戶談話的人、唯一預見顧用戶需求的人、唯一告訴用戶如何實現自我的人。◎【奮力一擊】聚焦在擅長的領域,集中火力發動猛攻。不要想在每個領域都能獲勝,但是,你必須在關鍵領域裡大獲全勝。◎【展現聲勢】當你比競爭對手更好時,別害羞,大聲說出來!盡己所能充分善用競爭優勢,用讓人厭倦的執著,重擊巨人的弱點,成為巨人不想面對的競爭對手。當產業老大面對新興品牌或是規模較小的競爭者時,如果贏了,其實對巨人沒什麼好處;但是,如果輸了,事情可就嚴重了。對於巨人而言,失敗是大災難;對於新興品牌來說,並沒有什麼好失去的,然而,一旦贏了,好處可多了。我們非常樂於默默無聞,正因為我們不是名人,所以才能在網上批判或是大話,反正也不會有人來注意我們。對我們而言,人微言輕再好不過了,因為我們只想影響少數人,位高權重或高知名度對我們而言反而是一種阻礙。就像《天路歷程》中真理劍客所說的:「我的劍留給能揮舞的人。」8、挫折雖然我沒有拿的出手的創業經歷分享,但依然經歷了許多創業者走過的三個階段:第一段:窮逼第一段生命旅程是「窮怕了」。畢業以後不務正業遊盪了幾年,毫無收入直到有一天發現口袋裡一個銅板都沒有了。就這麼簡單,所有虛無的人生觀一秒鐘煙消雲散。逃避人生,還自認為老莊,絕對是一種虛妄。那些去了龍泉寺的師弟們,我倒是很理解他們,真正的大智慧可遠觀但不可褻玩焉。接下來困厄的生活環境,卻也意外奠定我什麼都放的下的特點。借宿過同學家的地板,擠過研究生的上鋪,住過筒子樓也住過地下室,一年搬了五次家。飢一頓飽一頓,吃過一個月的醬油伴挂面。這純屬無妄之災,因為幾年的封閉生活,毫無賺錢意識也不認識任何人,所以只能一步步走出來。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學會了:「第一、珍惜我現在所擁有的」;「第二、感恩任何人的幫助」。「第三、再難也能活下去」。因此,當我後來面臨創業抉擇時,我一想到之前的經驗,我也就沒什麼好怕的;既使創業失敗了,最差、最差的狀況,一定不會比身無分文的時候還糟。第二段:學習第二階段的生命旅程是「社會求學階段」;從上班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多看、多學。進入遊戲行業以後,我把互聯網上能找到的資料都看了一遍,甚至主動給國外的設計師寫郵件交流。我知道這些對手頭工作沒有作用,但很清楚要的是「多看且爭取更多學習的機會」。別的項目的情況,也會儘可能地去了解和學習。在進入行業之前,我只玩過電腦遊戲,為了了解遊戲,迅速成為了全機種制霸,面對骨灰級玩家可以有了充分的交流話題;同樣,之前連傳奇都沒有玩過,但進行業以後,通宵玩遍了各種網遊。這些東西說起來都沒有大的用處,但當時只有一個念頭,我要多學一點,只要肯做、就會有更多學習的機會。第三階段:挫折第三階段的生命旅程是「創業初期的挫折」;挫敗的經驗卻讓我有了危機感,並更能掌握對「機會的敏銳度」。我在第一次創業之前在最大的遊戲研發公司之一上班,產品是公司內成績第三的產品。因為家庭原因,很輕鬆地離開了,在堪堪年終之前,也是期權兌現之前。鬼使神差地,居然選擇了去創業。工作的順遂,讓我以為創業很簡單;殊不知我已經踏入另一個挫敗開始。創業初期其實沒有我想像的順遂。我依舊很努力、具備肯學習的精神;不過當一個職員OK,當一位創業家就不一定能受到業界的肯定。回憶當時創業,投資人很直接問我:「哪個遊戲是你做的?」儘管我回答,過去任職時曾參與過XXX,並反問:「你不把機會給我,我永遠沒有第一個產品。」對方只是微微一笑。儘管我相當有心創業,卻連第一步都沒有走出;儘管在不發工資的情況下找到了近十人,但有經驗者聊聊無幾。從剛開始坐飛機去邀請朋友到足足過去5個月的時間,一個像樣的demo都做不出來。本來就單薄的家底連基本費用都扛不住。人員開始散去,投資杳無音信。到後來過日子。當時,真得快撐不下去了,最後已經是蒙頭睡覺不願意醒來面對。可是,創業初期的挫折,使我有一種危機感,督促我找新的方向。這些經驗一直影響我的生命歷程,讓我清楚意識幼稚和激情之間的差別。回顧早年的一些經歷,最大的感觸莫過於——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認識自己!」只要了解自己、不斷學習便能開創機會;認識自己的能力到哪裡,才能避免我執。北極熊在北極很厲害,但是到赤道就變狗熊。換言之,我們要敏銳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的脈絡;那麼,你這顆「明珠」即使從糞坑裡拿出來依然閃耀;同樣地,若你這顆石頭不努力學習孕育,再怎麼研磨,終究是石頭、也不會具有價值。只有認識自己才能知道真正的目標是什麼。讀書的時候,你知道第二名的更上一層,當然就是第一名。但「你工作的更上一層是什麼?」卻沒有多少人能回答得出。是……更高的頭銜嗎?還是更高的薪水?或是更輕鬆、更閑的養老職位?或工作根本不重要,重要是生活?聽起來,好像我們的選擇更多了,但事實上我們失去了目標。成年人,漸漸的,沒有什麼好比的,這時候每個人追求的東西就不一樣了。好消息是,你可以選擇你想追求的東西。壞消息是,大多數的人也「失去」了想要追求的東西。上班族之所以不快樂,壓力、加班、鬥爭、錢不夠、和女友/男友吵架……都是其中之一的原因而已,最主要的原因是,恐怕很多人都已經回答不出「你工作的更上一層是什麼?」這個問題,這才是不快樂的主因。但另一方面,現在的年輕人,總是在換工作,追求滿意的工作。常換工作,可能是因為太傷心,或是因為太貪心,總之,一定有足夠的自信去想像下一個工作會更好,才敢換工作。但完美的事情我們永遠都追不到!我們在追夢的時候,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不斷的追夢,就表示我們也是一直在撲空;我們自以為追夢少年多麼浪漫,但大大忽略這過程中不斷的撲空對自己的負面影響,這種不斷而來的挫折感,讓自己的傷心,默默的開始累積下去,隨著你的夢想,一步一步的在你身後累積成一股龐大的怨氣。最可怕的,在於人們對夢想有不同程度的「毅力」去追逐。越是正面樂觀的人,「毅力」就越大,直到彈盡糧絕、沒有力氣為止。這簡直就是「樂觀撞牆循環」,樂觀的人看不到,反而只有以下兩種人看得到:第一種人:本身悲觀的人,一開始就猜到。第二種人:已經成功的離開這個循環,不需要在其中繼續換的人,回過頭來才看到。請注意,如果將以上的「工作」二字,替換成「愛情」二字,也是一樣的道理。許多朋友,對象一換再換,在某程度上表示他/她有足夠的自信,但也因此反而一直定不下來。換句話說,就和換工作一樣,對未來未發生的事情過於樂觀,一直不滿意現在這一位。永無止境的追尋,耐心也在默默的損耗當中。可怕的是,如果此人真的太有信心?那麼他會更無止境的去折騰,直到那種挫折感已經大到無法避免,他才轉頭一看,發現身邊的人每一個人都比他快樂,而他原本是最樂觀、最陽光、最有未來的,最後他卻是最落魄的!也許你認為自己已經嘗過了許多挫折,但很可能你還沒有真正認識自己、明確目標,只是在「自尋」挫折。雞湯的價值,就像讓你習慣性叼根煙,卻不點燃它,把致命的東西掛在嘴上,卻不給它傷害你的能量。前提是你喝下去並且消化成了營養。或許當你收回一點點被現代社會的自由給予你的盲目樂觀,反而能找回本來應得的幸福與快樂。9、自戀很多人在受到「傷害」後會發出憤怒的情緒,但在憤怒的背後,總是含有自怨自艾、自憐自戀。平常我們對於皮外傷的處理,很可能是草率地消毒傷口,即不去管它。在情緒上的處理也常常如出一轍,忽略自己受傷害時真正的感覺,不自覺地繼續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並發出:「我受傷了,你來哄哄我吧!」的訊息。有的人相聚論道,交換情報,互較實力,既為敵又為友,合作又競爭,為的是「磨銳」;有的人相約取暖,互相抱怨,偶而出賣,既溫暖又空虛,相憐也相貶,為的是「安慰」。我有一個很優秀、出色的大學同學,大二失戀,一直到畢業三年時間,卻始終沒有從失戀的情境中走出來,還好他並沒有得憂鬱症,只是一直處於失戀的狀態。有一次我問了他一句話:「你想想看失戀三年來,得到什麼好處?」他非常驚訝地否認,失戀哪來的好處,儘是壞處。我告訴他,失戀一定會為帶來某些好處,否則他不會陷在裡面三年走不出來。她想了想,承認在扮演「失戀者」角色的三年里,可以在酒後盡情發泄沒有顧慮,周遭的朋友怕他無聊,也經常約他,所有人的關心都湧來。像這樣的情況,其實也是虛假、操弄的一部分。我們常因為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尤其是在衝突的過程中感覺自己受傷時,就覺得天下人都對不起我們。於是,我們想辦法替自己療傷,將所有的情緒都發泄給外界,把同情花在自己身上,一點都不感到虛妄。其實這也算是好處,只是我們不自覺。我們很容易在衝突中學會扮演失敗者或受害者的角色,然後在角色里佔盡所有的好處。表面上,好像得到不少好處,實際上,我們卻沒從中獲得成長。人常常扮演這樣的角色,沉浸於自憐自艾的情緒中,表現於外在就像受害者。當對方用不符合我們期待的方式對待,就忘掉一切自己可能的差錯,高調地發著脾氣,甚至理直氣壯地認為一定要把自己心裡的話說出來。受害者去傷害對方,認為這是自衛,是為了要保護自己,是對方逼得我們沒有辦法,只好出手反擊,所以攻擊別人時更加名正言順了。可是冷靜想想,此時說出來的話傷人很深,自己也未必好過。如果可以清楚認知自己的行為模式,並從此不想再扮演受害者角色時,我們才有可能從固定模式中走出來。但是,這需要勇氣,因為模式的背後是一個很大的承擔。換句話說,生命是屬於自己,要如何過日子,其實別人左右不了我們,只有自己能左右。如果自己選擇扮演被害者的角色,別人也拿我們沒辦法。所以,我們必須要反問自己,要不要這樣繼續下去?如果不要的話,只有拿出很大的勇氣與決心來改變自己。如果我們對於自己的感覺不靈敏,對於別人的反應,自然就會用受害者或是既有的模式去解讀。當用這樣的角度去解讀感覺時,很可能就已進入負面思考的模式中。此時,就算表面上沒有發生任何衝突,其實心裡已產生疙瘩。所以,要脫離被害者的角色,很重要的是,不但要「擁有」感覺,更要了解該如何「解讀」感覺。其實,「受害者」的角色只是跟自己玩遊戲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反其道而行,先去解開問題的關鍵:「我們擁有真正的感覺嗎?又該如何解讀自己的感覺呢?」挫折能帶來什麼?比如失戀,比如被炒魷魚,當你還期待著自己在襁褓中等著被餵奶的時候,結果突然被無情得甩了出來。你肆無忌憚得表達你的看法,期待得到無條件認同和鏡映的時候,沒想到對方卻拋來不同的看法甚至沉默。 你覺得你一覽眾山小,群臣無條件呼應的時候,卻發現沒了你,被人照樣運轉,甚至更好。從年少輕狂到平凡之路,就是一個人的自戀不斷被挫敗的過程。這個世界並不會圍繞你轉動,別人也不是你手裡的鞭子,熙熙攘攘,滄海一粟,當你剛出門準備迎接聚光燈的時候,卻無奈現實對你說:讓一讓,閃一閃,去做最後一排。當你準備讓大家追隨你大幹一筆,無法接受老闆把你辭掉,埋怨著自己懷才不遇。帶著這份自戀的優越,只是在穩固自己自戀式的強大想像而已。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區區二十字,往往需要二十年的洗鍊。你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你曾經擁有著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如果我們真的希望自己的「心性」成長,唯有反求諸己。如此一來我們便會發現,當自己能夠成長時,周圍的人也會因而受益;當他人受益時,自己自然也會有所成長。當注意力都回到自己身上時,便要問自己:「為什麼我的念頭是這樣子?」並不停地去找自己那個胡思亂想的源頭,慢慢地開始注意到原本的模式:自以為是、倔強、不肯認輸、太在乎別人的看法……這時我們會發現原來「自己」這麼大,希望是「受害者」的自己是這麼大,然後開始一點一滴地去反省、整理自己,漸漸地,才真正知道何謂安定。現代人最不缺的是熱鬧,最缺的是獨處。只有獨處時,方能觀照到內心,看見自己的內在,並一步步整理自己。面對最浮躁、沉重、虛偽、假道學的世界,應該要以最輕盈、冷冽、犀利的態度批判。「刻意假裝擁有某些特質,比真正擁有該特質更顯荒謬可笑。」福柯所寫下的,是如你我的世人在表象底下難以承認的永恆真實人性。10、未來有人問我:「你說了很多內容都是跟創業相關。可是若我未來沒有打算創業,有沒有什麼合適我一個上班族的策略?」無論你打算創業、或是打算待在大公司中,都需要自我強化。唯一的問題,只是大公司中任一職位的保障度可能越來越低,所以必須增加自我競爭力,讓自己被別人需要。 而這概念並不需要自己創業。我又問他:「你是做什麼工作的?」他回答我說他在一個中型的遊戲公司擔任財務,做一些簡單的會計工作。因為公司分工很細,他只有機會接觸自己手上的一塊。我就跟他講了一遍「工匠」的概念,畢竟財務也是有機會成為獨當一面的工匠的。或者多接觸一些其他部門,最終發展成為CFO也不一定。然後我問他有沒有部門內輪調的可能?他說公司沒有這樣的機制,要接觸更廣的業務似乎是很困難。於是我再問:「那你現在做的事情,是處理公司某個完整流程,比方說跑國稅局、準備財報、報稅等等去了別的公司也適用的事情?還是只是處理公司中某種特定傳票、蓋印章、準備某個表單,公司大流程的某一細碎工作?萬一哪天公司變動不需要你了,或是公司倒掉了,別的公司也做一樣的事情嗎?它們會需要你的技能嗎?」他說是後者,只是處理公司特定流程中的一個步驟,而且這工作非常小,又是針對公司業務所設計,去別的行業應該不是這樣做事情。我就問他,難道沒有考慮跳到其他公司?他露出猶豫的表情……我話鋒一轉又問他:「那我再問你,想想你目前的主管,十年後若你升遷到他那位置,他現在做的事情是你想做的嗎?」他馬上回答:「我們公司很扁平。我的上面就是部門經理,然後就是大老闆了。公司上層流動很慢,都是老人了,幾年內我是絕對不太可能升上去的。」我說:「那二十年吧! 二十年、或是三十年後,假設你願意待的久,或許有一天你會升上去。只是,你會想變成他那樣嗎?你會羨慕他現在的工作嗎?你若得到他的位置,你會覺得滿足與快樂嗎?」他想了想,對我說:「不會……」我繼續追問:「你好像還很年輕,最起碼還有機會要工作四十年。你覺得你們公司能維持現況四十年不變嗎?」他說,對此沒把握。我說:「那你該小心了!用投資來比喻,你現在陷在一個風險無限,但是獲利有限的投資項目里。你想想看,你持續安分守己的待在這裡,把時間投資在這職位上,將來最好的報酬已經看得到,就是得到你現在主管的位置。可是那工作內容你既不喜歡,薪水似乎也沒高到讓你滿意。所以最好的結果完全不吸引人。可是相反的,如果未來有任何時間經濟大勢不好、公司經營不善、老闆打算把公司賣掉、老闆打算搬去別的地方、業務萎縮等等等的理由,都將會讓你失去一切。而且一旦這樣的事情發生,這對你而言可說是毀滅性的!因為你只是公司特殊規格的螺絲釘,出去別的地方還根本用不上,積累的經驗對別的公司而言跟毫無經驗的新人完全沒有不同。所以很顯然你不該繼續下去。 要麼換去一個能接觸更多事務的部門,不然就該想想是否要換個地方。總而言之,我鼓勵你該現在好好思索一下,要做什麼變動趁早做。不然安逸越久你會越不想動,也越不敢動,就只能每天禱告公司不會倒、公司不會拋下我。」其實一直以來,很多人在不同場合問過我:「你覺得我去做某某事好不好」?我畢竟沒辦法未卜先知,他們個人的細微狀況也不清楚,所以很難直接給好或不好的解答。只能建議對方「理性」的重新分析一下。為何強調「理性」呢?實在是太多人「過度放大收益」,甚至對這收益放入太多的「想像」與「期待」,然而對於將來可能要承擔的風險又想的太少。大部分人在工作不滿意情況下仍遲疑不動的原因,在於常會自我安慰:「事情應該會慢慢不同的吧。反正現在工作還沒什麼問題,我就再看看好了。萬一狀況真的不好,我再來想辦法應該還來得及」。但這就跟散戶買股票一樣,明明股票一路走低,公司財報也不見起色,很多人卻還是期待「既然都跌這麼久了,或許哪天會突然出個好消息而反轉」,於是不斷把錢投入逢低攤平,甚至越跌越買還借錢來買,就一心期待有奇蹟發生。有人會說:「我只是繼續待在目前的環境並沒有加碼啊,跟散戶投資股票還是不同!」 但人生的每一選擇中我們其實都投資了時間,持續不變動就表示你持續在那選項上加碼投入時間。 在一個未來已經很難看到有收益的選項中投注時間,怎麼樣都很難稱的上是理性。 這樣確實就是在賭博了。當然,我也不是說人不該賭博。 就像買彩票付出的代價不高,而且很明確。 風險有限、報酬無限,那小賭怡情倒是無妨。可是很多人生選擇,若現在已經發現未來賭贏的收益將微不足道,但過程要承擔的代價並不小,那這賭博不就不成比例了? 此外,代價還不單單只是考慮直接投入的金錢與時間,連機會成本也得想清楚。 對這位年輕人而言,待在一個收益有限的地方不單單只是付出時間,甚至還有別處機會成本的損失,這些也都得考慮進去,細算算其實會發現成本往往非常高。當然,沒人說你不能去賭不確定性,搞不好公司哪天被大公司收購他會變成大公司的財務經理。只是這機率到底有多高? 自己是否能做些什麼促成這事情發生? 還是只是一個毫無理由的期待? 如果自己無法做些什麼來促成那可能性,目前又看不出那種極端狀況發生的徵兆,那最後失望的機率通常是極大的……所以在選擇任何選項前,自己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收益及其機率」,「風險及其機率」,四個要素都考慮過,這才是正確且理性的決策方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個人在30歲前,不用在意和同輩比高薪,反倒應該盡量讓自己進更好的公司,把自己的能力圈和眼界擴大,甚至超過自己的能力都好。如果把職場也看做一個競賽,就規則來看,它其實比較類似拳擊或跆拳道這類搏擊運動,而不是比分數的射箭遊戲。能在拳擊場上拿到冠軍,代表這名選手在所屬的「量級」中是最強的,不同量級的人基本上不會相互競爭。所以多數選手在比賽前都會節食,讓自己的體重盡量減輕,以分配到比較低的量級,增加自己的優勢。想要在這類遊戲中拔得頭籌,應該要取得區域內的「相對優勢」,而不是努力「跨越門檻」。這也正是職場的遊戲規則。其中便涉及到深度與廣度的概念。深度能讓你在一個職位上紮根、往上爬、並擁有安穩感,但缺點在於,長期而言你往其他領域(甚至同公司其他職位)的切換彈性會減小。當你開始當一個小主管後,可能就得開始廣度的訓練(尤其是管理知識)。如果你能在30歲前培養這些經驗、能選到一個上升趨勢的產業、又能處在一個核心職位上,你就有可能比幾乎一半的同齡人更有競爭力了。職位轉換雖然想像起來難度似乎很高,但機會上有著實質上的差異。比方說,有十年經驗的資深工程師要轉業務,雖然實際上是很難的;但一般人會覺得應該有可能,公司也通常會願意給你這機會。但十年經驗的業務要轉去技術部門,一般人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有那能力,公司也未必敢給。 所以選擇一個彈性大的進入點,始終是非常關鍵也重要的一件事。需要提醒的是,別太早提升廣度。 如果一隻腳沒站穩,卻有太多不同工作的經驗時,往往會造成後面工作的妨害。所謂30歲只是我的比喻,每個人心中都該有自己的計劃表。至於是不是每個人都要當將軍、升總裁,人生才叫做成功?當然不是,「工作」只不過是人生的一部分,家庭幸福和自我成長絕對是更重要的事。但既然我們多數人無法擺脫職場,甚至一生都得投入很大比重的時間精力在工作上,我們就該試著弄清楚這套遊戲規則,讓自己取得更有利的位置,獲得更多人生的自由。11、結語:重新出發《人生五章》——Portia Nelson第一章我走在街上.在人行道上有個深坑我掉進去了我很迷惘??我好無助那根本不是我的錯誤呀我費了好大的勁終於找到出路第二章我走在同一條街上在人行道上有個深坑我假裝沒看到它我又掉進去了我無法相信 我竟會掉到同樣的地方但那不是我的錯誤呀我仍然花了好多時間才找到出口第三章我走在同一條街上在人行道上有個深坑我看到它在那裡我仍然掉了進去…那是一種慣性我睜大了眼睛我知道我在哪裡了也知道那是我的錯誤我立刻就爬了出來第四章我走在同一條街上在人行道上有個深坑我從旁邊繞過去 避開它了第五章我改走另外一條街當我看到美國作家Portia Nelson這首動人的詩作時,心裡被深深的撞擊,看似平淡的文字卻餘韻悠長,讓我幾乎落淚。出神時會想起自己年少時的光景,若是能回得去,大部分人都會很願意回到那個時光里。而今執念的地方越來越多,尤其身為男子,在如今這個年紀倘若沒有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時不時便食不甘味,雖然也會恨恨地去抱怨幾句,卻也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消磨了志氣。其實且不說成功定義的多種多樣,大部分人到了一定年紀早就明白了什麼是自己應該去爭取,而什麼又該是自己放棄的。偏偏過去投入的也多,愛的那份感覺更像是「過去那麼努力付出的自己」而非成功本身。追逐的目標也忽遠忽近,知道每天都要奮進卻說不清自己想要的物事究竟為何:每天大老遠的奔波為的可不只是帶著一份薪水回家而已!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領域積累起自己一萬小時的經驗,用自己對工作細節的準確把握使自己工作體面,回報豐厚。在空閑的時間他們生活中產,收穫了旁人艷羨。或者是心懷理想,只要衣食飽暖,他們便願意去做一切能夠實現自己夢想的事,比如北漂尋夢的年輕人,也許是電影里的一個鏡頭,也許是一個商演一展歌喉的機會,對他們來說,首先對自己的天分深信不疑,加之刻苦耐勞,更寄望於一朝成名天下知之後的回報。就像《藝術家》里的女主角一樣,因為我們知道這個機制已經成立,而總有人會中大獎,所以總有人前赴後繼,就好像城市裡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命不凡的感覺一樣。這樣的認知失衡很容易發生在我們的周圍,因為我們不再是茹毛飲血的個體,我們幾乎可以隨著科技做到過往完全不可能想像的事情,而依賴著科技產品,我們的感知能力都得到了延伸,漸漸覺得這一切都是個體所能做到的。只要你願意你可以在懸崖峭壁上一躍而下而毫髮無傷,只要你願意你可以隨意地將一個信息傳到千里之外而無需像周幽王博美人一笑而國破身亡——要知道你如果不拿起手機回復女朋友發給你的微信的話才真的有可能要你的老命。這種天長日久的移情,慢慢使得我們內心不自覺地膨脹,開始認為自己在這第一視角的世界中是唯我獨尊,就好像我們老祖宗認為我們一直是天朝上國一樣。當然還有一類人他追求的東西比較簡單,不管你怎麼去劃分他的需求層次,概括起來無非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精」,坦白說價值觀念如果不同不在一個體系之中會很難評價,但是毫無疑問這其中也會有人成功實現自己的目標,因為即便是閉著眼睛選一條路,小概率事件依然意味著有發生的可能。於是我們試圖把興趣和賺錢結合起來的人更容易首鼠兩端。只追求財富顯然不是我們能說服自己去努力的方向,沒有那種強烈的慾念本身就很難成事,同時你又受到現實的打壓,最最要命的便是我們只會盯著那些在自家的果園裡開始收穫的人。想要不推倒重來去追求捷徑很難,因為在你猶豫的當下無數人在干你還沒有下決心去乾的事情,他們之中很多都成功了。當你醒悟過來的時候已經如同在股票市場中接了最後一棒。如果上來就拋棄自己過去的堅持,又是一件前景明晦不定的事情。而且這又算什麼?經濟學已經歸納了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這些詞,每每的衡量都會讓人有種長夜痛哭的衝動。如果還想有所作為,那麼想想自己希望達到的事業的上限與下限:一個是我們的人生頂點,一個是我們的安全紅線。這樣你可以得到很多人生的成功區間,加以標註後我們便容易找到自己所能承受和欣賞的範圍。年過三十,重新出發。最後,將人生五章的原文附貼於下,供朋友們欣賞。《Autobiography in five short chapters》By Portia NelsonCHAPTER ONEI walk down the street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I fall inI am lost … I am helplessIt isn"t my faultIt takes forever to find a way outCHAPTER TWOI walk down the street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I fall inI pretend I don』t see itI Fall in againI can』t believe I am in the same placeBut isn"t my faultIt still takes a long time to get outCHAPTER THEREI walk down the street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I see it thereI still fall in ……..It』s a habitMy eyes are openI know where I amIt is my faultI got out immediatelyCHAPTER FOURI walk down the street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I walk around itCHAPTER FIVEI walk down another street三、知心大叔的回復作為從來沒有做過職場規劃的大叔,總能收到很多關於職場詢問的私信。這類問題其實我在文章中已經提了一次又一次,歸結起來就是——只要方向對,繞點遠沒什麼;如果沒下海,永遠不會游。但多數人還是擺脫不了「恐懼」。那我就裝作知心大叔的樣子,再統一回復關於職場選擇的問題,下次如果再問的話我就變身牛夫人了。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想當然,選對好的公司就能平步青雲,選錯了萬劫不復,這是新人最常見的執念。但回憶一下,小時候,父母是不是對你說,只要考了100分,你就是最聰明最優秀的人了?於是……你蠻拼的了。或者你在大學裡,看見每天早睡早起的學霸是否也隱約覺得早睡早起的人都是精英?然而TED Talks的演講者,神經科學家Russell Foster的話總可以相信吧?「早睡早起讓人健康、富有、有智慧?嗯,這錯得可離譜了 。沒有證據顯示早睡早起可以讓你更富有,在社會地位上也沒有差別。依我的經驗,早起和晚起人的差別只是那些早起的人會沾沾自喜。」就像私信所說,「這些人脈關係是否有助於進入名企?」,要我說,當然有助於。但進入名企的意義為何?臉上有光或是追求待遇?長遠發展還是短期跳板?沒有目的的選擇不啻於沒有做過選擇。不過對於我來說,我認同馬雲說的,「這世界最不可靠的東西,就是關係。」我能夠理解剛上班的人總是會害怕「 這個工作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還沒有真正接觸之前,永遠不知道那件事情或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愛的。就像喜歡一個女生,但沒交往之前一切都是自己的幻想,所以既然有機會利用自己所學的東西跟一家公司「交往」,Why not give it a try?選擇公司和「你怎麼知道你喜歡什麼樣的對象?」一樣,遇到才會知道。當你遇到了,你會知道你「想要」做這件事情。如果你「想要」的程度夠強烈,任何事情你都有辦法去做,但不代表你一定會成功。這跟談戀愛一樣,在交往之前一切都是自己的幻想,但如果對於一個女孩或是一件事情你連幻想都不會去做的話,那又哪來的動力說服自己要去追她或是追夢呢?當你喜歡一個女孩子,你隨時隨地都想要跟他在一起。此刻,我想大部分人應該不會在意周圍有多麼羨慕你或是批評。如果在意,那代表你不是喜歡他這一個人,而是喜歡她所帶來的價值(身材,臉孔,名聲,利益等)。而這個也是大部份的人嚮往名企,高薪資,可以有車有房等等「成功」的工作。也許你確實一時衝動進入一家公司,而一兩年後想法跟現在一定會有差別,這又有什麼關係?所以就先全心全意投入,之後等時機到了,你所在的環境和擁有的經驗自然就會告訴你自己想要什麼了。這世界是存在地心引力的,如果我們的人生是一架飛機,只想維持在空中平穩不動,也得持續努力來對抗地心引力,否則就會逐漸下墜。「選對就有了一切」的心態只會讓你收起了油門,引擎熄火,在抵達目的地之前跌個踉蹌。中國人的教育都強調「不要輸在起跑點」,卻很少強調「追尋長遠的目標」。中學開始學英文,於是家長就急忙送小學生去英文補習班,這不但短視,還有點投機的味道。這種策略隱含一個假設,人生就是百米短跑賽,你比別人先偷跑個幾秒,當然會先達到目標!但問題是,人生其實經曆數十寒暑,更像長跑而非短跑……此處省去一萬字,不想寫下去變成網路段子。我認為如果有機會,任何人都應該體驗與日本或德國人共事的機會。我們常說這兩個民族很機械無趣,但更精準的說法,其實是他們設定的終點與我們不同。我們很多開發者的目標就是準時完工並且賺錢,所以一開始大家就搶快開工,想盡辦法讓人員設備越早到位越好,邏輯很簡單,越早開始,越早完成。但日本團隊不同,開工數周,多數的工程師仍在辦公室里進行規劃、計算、模擬。他們當然也希望如期如預算完工,但他們更看重的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過程中若是出現人為疏忽再來彌補,這是難以忍受的不專業行為。所以他們寧可多花時間在準備階段,把每個步驟確認清楚,就像導演等演員把劇本都背熟了,再喊開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多做遊戲的團隊只有在前一兩個月進度超前,後面就因為不斷改正、重工,導致進度落後。剛學開車的人,眼睛總是緊盯著馬路上的標線,車子卻總是開不直。教練一定會提醒你,開車時要望向遠方的固定目標,若只盯著車頭前方的標線,是一定開不直的!就像優秀的學生不會只看考試分數,而會思考未來的學習方向;優秀的專業人士也不會只看薪資福利,而會思考自己的市場價值。為什麼「我應不應該選擇XX」這種問題亘古不絕,因為我們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壓力甚至於恐慌。這一點也不足為奇,年輕人對於未來的不安而煩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三四十歲的人也同樣會有這樣的壓力,只是在意的點不同罷了。「確定性」無時無刻影響我們的工作以及生活,因為它給我們帶來安全感。我們知道天不會塌,2014什麼也沒有發生,世界上沒有巨人,即便有,也跑不進城牆,所以我們可以專註在工作、學業以及生活。人人都想確定自己的選擇是好的。想確定自己買的股票會漲,在新工作上有一番作為,選擇的對象是靈魂伴侶。最好是可以看見未來,知道何時何處何事會發生,人生就可以無憂無慮。但如果所有事物都確定,那人活著也沒什麼樂趣了。賭博會上癮不是因為贏錢,而是「不確定性」所帶來的興奮。如果你知道每場必贏,那賭博對你而言只是跟呼吸一樣,既不會興奮,也不會快樂。談戀愛或做愛也是一樣。似乎就在眼前,卻捉摸不定,似乎看得到,但若隱若現的那種不確定性也是使得令人興奮的原因。因為不確定,所以會想盡辦法去追。因為不確定,所以會發揮想像力去妄想。我們需要「確定」維持穩定的心態來過生活;但也需要「不確定」來讓人生更加充實精彩。世界上沒有人可以生活在杜絕「不確定」的生活,但也因為如此,才有改變世界的人。或許「這個職業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這樣的疑問,並不是什麼可以改變世界般的偉大問題,但如果它是一個「疑問」,為何不花點時間去找到答案呢?只要全心全意投入,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答案,讓自己可以走下一步或是更上一層樓。四、要有愛每天都能接觸到成功的、不成功的;年輕或年長;青澀或成熟的創業者,通常我並不期待能產生什麼業務聯繫,而更希望產生交流,互換感受。這就像我寫的東西並不是為了教育或是輔助,而是希望透過文字與你對話。「你的文章太棒了」或是「你的文章太爛了」並不是我期待的回饋。同樣,如果我遇到挫折狀態很差,也不喜歡別人抱著我說:「沒事了!不要難過,我了解你的感受。」如何沒事?你又不是我,你又如何能了解我此刻的感覺?安慰的本質是陪伴,不一定是感同身受。知乎自選集上線以後,有人評價為雞湯,讓我有點尷尬,因為在我看來,內容中隱含透露的負能量甚多,和「雞湯」還是有些差距。所以我決定抒發一篇真正的雞湯,動於心止於情的雞湯。1、愛,就做。在年輕的時候,我知曉了自己的某些特質。例如說某些弱點,比如體質,我的耐力、爆發力、柔韌度通通很差。而且,我也頗不擅長並行處理繁雜的細碎事務。但我知道自己也有擅長的事。我擅長理解複雜的情況、整理各種資訊,找尋可能的方案,進行分析和方案思考。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我們對某些事情,比較有感覺,做起來比較快,但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這樣。背後的原因也許很複雜。有些可能是生來如此,真正的決定於遺傳和 DNA。另一部分,很有可能是因為早年的經驗、教育、訓練,影響了腦部、神經、身體的發展,錯過了早年的培育,後來就難以學習。例如,世界上幾乎沒有技術一流的小提琴家,是在二十歲之後才開始學琴。也幾乎沒有人,是從二十歲後才開始學中文,卻能用以中文寫作成為文學家。這些天生而來以及培育而來的特質,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日漸明確。每個人特質之間的差距也漸漸拉大,而且受教育的過程往往加大了這些差距。例如,擅長邏輯思考的人,可能選擇工程、科學領域,也就在邏輯的部分不斷訓練、不斷加強。在那些具有優勢特質的領域,我們可以用合理的時間、合理的力氣,就做到相當高的水準。但是那些缺乏優勢,或比不上多數人的部分,我們雖然可以用很多力氣去彌補加強,最後可能是達到一般水準。如果在你的事業中,大部分的時候決定表現優劣的主要工作內容,是運用你所擅長的特質,當然更容易做得出色,更容易有成就感,受到肯定與重視 -- 這些,都是我們在追求的。而且我發現,通常,我們擅長的事情,通常我們也就喜歡,尤其那些先天、早年就擁有的敏銳特質、才能。如果我從小唱歌好聽,從小唱歌就被稱讚、得到糖果,我對唱歌這件事,就建立了正面的連接,想到唱歌,接觸到唱歌相關的事情,就引起我的愉快感受。這件事,心理學家在20世紀初就發現了,而且在動物、人類身上都不斷找到證據。另外,如果我從小唱歌好聽,這表示我的耳朵可能格外靈敏,或是我的大腦關於聲音、節拍、弦律上特別敏感。這通常也顯示如果我聽到優美的音樂,我的感動會比別人強烈——噪音帶來的不悅,也會特別難受。因此,我會特別想要在一個充滿美妙音符的地方工作——不用等到發薪水給我,樂音本身就讓我開心。而且,如果我創作了、表演了優美的歌曲,我自己就能從中得到感動。這些,就是所謂的「內在報酬」——做某件事的本身,就讓我們開心愉悅,而不是等「賺錢的那一刻」才得到回饋。許多領域,最優異的人做出最優異的事情,都是因為至少伴隨著那一份「內在報酬」。牛頓發現定理時的喜悅,必然不是來自換算成現金之後的結果,而是來自他的心靈,解答了困擾的疑惑,體會到自然中的合諧與奧秘。古代沒有版稅,沒有稿酬,古代詩人,從屈原到李白,從蘇軾到鄭板橋,他們創作除了抒發情懷之外,沒有從中得到金錢上的好處。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許多藝術家、工程師、教師、科學家、廚師、文學家的身上。另一個方向來說,我看到太多人每天工作的主要內容,是他們特質上本來就較弱、較缺乏敏銳度的事。他們每天挫折,常常焦慮,沒有辦法滿足上司、顧客、同事的期待。他們浪費自己的人生,也浪費公司和機構的資源。另一方面,他們也不能花時間去做自己喜愛的、有感觸的事物,無法發揮長處,社會損失了多少,根本無法估計。他們之中,有些人會離開,找路、闖蕩。最可惜的是某些人竟然就此相信自己平庸、低劣、一無事處——最後,他們常常也真的變成這樣的人。這一信,可能就是大半輩子。2、不愛,就不做。人生中的轉彎往往在我們沒有預料到的時候就來到,或者是我們預期應該要轉彎了,而眼前除了筆直的馬路以外,左右兩邊什麼都沒有。我們對於自己的未來要往哪裡去也許有一個模模糊糊的方向,但該怎麼往那個方向前進、究竟可以前進得多快多遠,似乎只能不斷地摸索並修正出一條道路,希望不至於偏差太遠。更別提我們當中還有為數不少的人,會在走了好一段時間以後,才發現預計要去的目的地不是自己真正一心嚮往的。而不快樂的人生,受委曲的往往不只自己,往往毀壞了你最想守護的事物。有一位朋友曾經這樣和我描述他的童年到少年的家庭生活——「在比較小的時候,一直認為我爸是個很暴躁、易怒的人。我和妹妹都很怕爸爸,他總是板著一張臉,隨時不開心。常常晚回家,晚回家通常表示會喝醉。如果我們的成績不太好,他就更不開心,有時候會打,大部分時候只有罵。一個星期總有一次兩次要和媽媽吵架,有時只是口氣不好的拌嘴和冷戰,有時候就是吼叫和對罵、丟東西。有幾次,還以為他們要離婚了。所以,我一直很不喜歡爸爸,一直不喜歡我的家庭。我常希望生在另一個家庭,或者,如果我有一天當爸爸的時候,我一定要當個好爸爸。後來,爸爸年紀大了,我長大了,慢慢覺得,其實爸爸個性本來不是個暴戾的人。我自己開始有工作經驗,並且片片斷斷地知道了爸爸年輕到中年的工作歷程。知道他在生意上曾經被出賣,曾經待在一個對他苛刻的公司,曾經和同事互相鬥爭,曾經好幾次不成功的工作轉換,他的目標和企圖心一次次被打擊和消磨,他要面對曾經對他寄以厚望的妻子、家人、娘家、老朋友、舊同學…我慢慢理解他為什麼好多年都板著一張臉,為什麼他容易為了小事和媽媽爭吵。這不只是事業順利不順利的問題,更是每天都面對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處境,什麼樣的場合。他每天受很多委屈,受很多攻擊,他也只好把這些帶回家裡。過去二十幾年的時光無法重來,關係與感情也許很難變得很親密。但是,現在,我比較不怪他了,也許是轉換成了同情。」我們人生中將近有四十年的寒暑,每天最精華的時間、大部分的時間和心力,會用在事業上,你會熟悉與事業相關的事;與事業無關的事,可以說是從你的人生之中放棄了。你的事業樣貌,決定了你是否周末放假,或是平日排班;決定了會和什麼樣的人接觸,和什麼樣的人搭不上話;決定了能否去接小孩,或是能否和他們說晚安;決定了你容易靜脈曲張、過勞致死,或是容易飲酒過量;決定了你每天是精疲力盡,或者還有些餘裕讀書、約朋友、陪小孩……有些人帶回家滿身的酒氣,聲色場所的香水粉味。有些人帶回家滿心的挫敗、滿腔的不如意,滿口的怨言與控訴。當我們從學校離開的時候,只想著我要有工作、要被僱用、要有薪水,薪水要比別人多一些——我們常常沒有想到,我們一步步在決定了我們的事業和人生。事業的面貌,高程度地決定生涯的悲、歡、離、合。每一次工作的選擇,都會決定你接下來可能勝任什麼,或是難以勝任什麼。例如,如果你擔任了某公司的設計人員,你日後應徵別的公司設計人員,可能容易一些,但對於要成為表演者,可能幫助很有限。正因為此,對你的前途,若沒有一個較完整,較長期的前瞻、準備,你越容易走到某一天,發現工作與生活無法兼顧,發現你對當時每天的生活厭煩,並且發現看向未來,感到路越來越狹窄,通向一個陰暗的沼澤。如果你面對這個感覺得時候還年輕,還可以選擇壯士斷腕、一切打破,從頭來過。如果那時候,你的年紀大了點,有經濟壓力,有孩子要養,自己和家人沒有冒險的本錢與勇氣,也許,你就只能選擇咬牙隱忍。這一忍,可能就是大半輩子。我在混沌當中走了很多年,所幸因為些許的自知之明才沒有墮入深淵。而讀者你,完全可以從現在開始,眼光放遠,視野放寬,慎重思考,讓自己的每一步都踏得更穩當。人生就像一場遊戲,需要不斷的累積經驗升級,才能達成目標。在這場勇者的征途中,將出現許多阻礙,而影響最大的,莫過自卑或是自大所形成的心魔。從二十多歲到六七十歲的人生之中,到底什麼會讓我們高興、開心、自豪,什麼又會讓我們傷心、難過、自卑呢?我們會如何衡量自己與別人的人生?最後,附上知乎自選集的序言——-------------------------------------------------收到知乎的私信詢問自選集時,先是覺得很新奇,之後便開始撓頭。之前在知乎上回答過很多遊戲相關的問題,但回顧時發現:大部分內容都過於行業向,對於非遊戲從業者簡直面目可憎。最後,只能面向普通讀者而挑選出一些淺顯易懂的文章,批閱增刪,輯成一冊,大致都是些遊戲相關或創業相關的內容。我曾經問一個讀者,我說的內容其實很粗淺,為何你會點贊。他回答的也很有趣。他說,因為別人都是說虛話和好話,而我在說實際的情況和不好的事,我覺得好笑,不過想想也對,不過我不是故意的,知乎並非行業論壇,我的回答也多半很業餘,但我的確希望大家不要被外界的聲音洗腦,不要無一技之長抑或衝動過頭。作為一個曾經的遊戲人,我鼓勵大家做一個專業的遊戲人,創業的話就勇敢去追求你心中的夢想。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曾是一個超級樂觀而且神經大條的人,我不喜歡和人爭,知足常樂,一輩子只有第一份工作是自己找的,其他都是工作來找我,所以有朋友都笑我好像什麼都無所謂。創業艱難的經驗,我想讀我文章的人,想必已經被疲勞轟炸的不只好幾輪了吧。人一生的順境,花了好幾十年的時間玩過,而逆境幾年,就像濃縮版的電影,一次演完幾十年的故事。當然,我也喜歡讀書,但現實世界本來就和書上寫的大有出入。很大一部分書籍是學者教授寫的烏托邦式的理想文章,現實上根本行不通。而網路上的所謂「乾貨」有時候更加淺薄而單調,他們不說真話,或者不了解真相,隨意寫作,浪費別人的生命。我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沒有什麼真正值得拿出來說的東西,至多是說一說我作為曾經的從業者,對於遊戲產業的些許理解;以及加入創新工場從事投資之後觀察行業得來的一些可與人分享的經驗。也許它們能幫一些人避掉一些不該犯的錯誤,多一些成功的機會。在觀察很多人創業的過程中,我學習到:要打造一個新事業,需要勇氣跨出第一步,需要夢想,需要被激勵,要靠大大的正面能量,但跨出第一步後呢?還是過於單線條思考,就等著被負面的力量打敗。了解真實的世界,讓認知更全面,你的夢想才有可能前進。無論你在職場上打拚還是在創業路上披荊斬棘,我希望你早日成功。不過,成功不容易,獃頭獃腦,會掉下橋去,這本自選集便是我樸素的表達。-------------------------------------------------五、必須殘忍,才能善良。很久沒寫專欄了,在火車上睡覺,睡醒時回顧這些年的碰撞,在家庭事務中,因為沒有足夠的擔當帶來很多本沒必要的糾葛和痛苦;也目睹很多年輕人在創業時和配偶、父母或者岳父母產生的對立,記錄下此文。獨立,有很多解讀,比如「不管別人的眼光,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夢想」、「保持個人特色,不盲目跟隨人潮」。舉例來說,一個很有自己想法的人,他不在乎社會怎麼評價他、也不在乎可能會貧窮一輩子,他想追求夢想、成為一個街頭藝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過下半輩子。但他的父母並不有錢,而且處在傳統家族之中,他們認為街頭藝人是低賤的工作,因此父母每次在親戚聚餐時都抬不起頭來,每個親戚都會"關心"他們,小孩子還在做那個工作嗎?有沒有考慮去找份正當、穩定的工作來做?假如這個小孩是個孝順,會為父母著想的人,那麼他還能無所顧慮的去做自己嗎?又或許有些人喜歡平凡、沒有閑錢但是悠閑幸福的過一生,他不怕社會上的任何人瞧不起他,也不稀罕榮華富貴。但假如他的妻子和父母和他有不同的價值觀,認為一定要有成就、有積蓄,才有安全感、才是成功的人,若他沒有達到這些要求,他們會覺得不安、擔心。這樣子他還能夠堅持自己「簡單的幸福」嗎?或是他會開始追求「他所愛的人所認為的幸福」。一個有想法、勇敢的人可以不管整個世界怎麼看他,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若同時他也是一個善良體貼的人,他很難不去在乎他所愛的人們的想法。也很難不改變自己,去完成他們期望的一切。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過一生,我們都希望。假如我們所愛的人都能接受我們原本的樣子、我們的價值觀,那麼我們當然可以做自己,我們可以承擔自己的未來、承擔外界的眼光、承擔和別人不一樣所遇到的摩擦和苦難。但假如做自己的同時,會讓所愛的人不悅、擔心,要承擔外界的聲浪和眼光,那我們要怎麼做自己?小時候,父母跟我們說:「不要那樣走,那樣很危險。」、「那樣很丟臉,不要那樣做。」、「不努力學習,將來沒出息」……打遊戲時、玩樂隊時、穿耳洞時、辭職時、做任何事情時,只要是你父母能夠知悉的事情,你都不能毫無顧忌。一個個被阻止、被改變的小事情,可以把一個人的個性慢慢磨平,磨到不犯錯、不特殊、不讓人擔心、沒有想要的東西、不會讓人驚喜、沒有和別人不同的個性、沒有不同的想法。長大後,一個個因為體貼而妥協的觀念,則可以讓我們追求的東西變得庸俗而無趣。好的父母都知道,控制自己過度嬌縱和溺愛孩子的迫切心情,是很重要的。 他們明白:我必須殘忍,才能善良。但這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父母是一種很矛盾的生物,至少他們在面對子女的時候常常如此。尤其是中國人的父母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比自己更優秀,比自己更成功。但是當小孩子想要踏上與父母期待不同的道路時,卻又不斷地勸戒與反對。這是多麼弔詭——如果我每一步都要順著你認同的道路,最後豈不是只能到達同樣的地方嗎?這種心態其實源自於父母這個角色的天職:「保護子女」。除了保護子女不受危險侵害之外,其他的需求(例如功成名就)都是次要的。就生物學的角度而言,兒女可說是父母存活的終極目的,也就是繁衍後代的成果。或許年紀輕輕的你,想的是創業或轉職之後,能有如何棒的發展,但這些在父母眼中都還好,他們最關注的是,你選擇了一條他們無法確保你安全的路,這才是父母最敏感的那條神經。這就產生了父母與子女在生涯抉擇上的差異。孩子做決策是價值主導,因為我想獲得某些價值(成就、機會、理想等),所以我選擇創業。但父母的決策則是風險趨避,他們難以忍受孩子要面對可能的危險和失敗,所以往往極力勸阻。雙方是從完全相反的觀點來看事情,所以這樣的爭論是非常難有共識的,除非有一方能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試著去滿足其需求。請先想像一個場景,你正坐在公園湖邊的長椅上休息,湖面上長滿了荷花,有個男人緩步走向湖邊,並且蹲了下來仔細觀察。你可能會好奇這男人在觀察什麼?他是攝影師?植物學家?說不定你也會順著他的眼光看去,試著尋找有趣的東西。但我們把場景改變一下,你一樣坐在湖邊長椅,但這時有個兩歲左右包著尿布的嬰兒,搖搖晃晃地往湖邊走去,就在快到湖邊的時候,他突然蹲了下來,仔細看著荷花……想到這裡,你可能會心裡一揪:危險哪!掉下去還得了。這個嬰兒到底想看什麼也就完全被忽略了。為什麼換個角色我們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因為嬰兒相對於成人來說,我們認為他:1. 不懂得眼前的危險(只顧著看花,不知道掉進水裡會溺水)2. 控制自己的能力不足(連路都走不穩,平衡感也不足)3. 無法從危險中自救(就算水很淺,一旦落水也爬不上來)這也正是父母看我們的心情。所以成熟的你,可以做的就是針對以上三點,提供必要的「安全感」。應對一:怕我不知危險?那就提供風險預估父母深怕我們不知道創業有多艱難?會花費多少錢?以後會找不到工作?生活有多困難?如果我們能事先做些研究,把創業可能發生的風險(注意,不是好處)自己先講清楚,讓爸媽知道我們並非天真無知,我們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甚至比父母知道的還多,最好加上一些數字的預估,還有止損點的設定,例如:我最多給自己「一年」時間創業,若失敗就回來上班;一個月只要一千的生活費我也能過下去之類的評估,一方面讓風險有個明確的範圍,不會那麼恐怖,也讓父母感受到,你很清楚眼前的危機,不是只有他們瞎操心。應對二:怕我能力不足?那就展示執行計劃這點也是許多年輕人最弱的地方。在父母面前大談理想,卻說不清楚要如何執行。平常連自己的作息與生活都處於失控狀態,要如何說服父母我可以實踐理想?想想也實在不能怪父母操心啊。補救的方式,就是好好擬定一套執行計劃,越清楚越好。想要創業,就說明怎麼找錢?怎麼找夥伴?如何小規模嘗試?階段時間表在哪?自己的優勢在哪裡?有沒有可用的人脈?就算爸媽聽不懂你的專業細節,也要不厭其煩地講給他們聽。這點我發現非常有用,父母其實不用真得聽懂,也會覺得感受到你是玩真的,而且「長大」了,就算你獨自踏向未知,他們也相信你會踏著穩健的步伐前進。應對三:怕我深陷危機?那就說明應變方案對於人生中的各種冒險,我認為較成熟的心態是說明「就算失敗了,我仍有能力站起來」,而不是一廂情願地強調「這計劃絕不可能會失敗」。與其向父母證明你的決定有多正確,不如說清楚,你已經想好了失敗後的應變方案,不但證明你已有失敗的心理準備,且有能力承擔其衝擊!因為你的身體與心理的安危,才是他們最重視的。發現你早已想好了B計劃與撤退計劃,他們的憂慮自然會大幅減輕。但是!遇到不能理解的父母怎麼辦?世界上幸運的是,總是有能夠接受自己一切的父母,抑或愛人,因此有很多能夠開心做自己的人。而不幸的是,總是有不能接受這一切的家人,而我們只能選擇傷害他們,或是不再做自己。放棄現有一切走自己的路,當然是很不容易,但是會很快樂,因為你是自己生命的主人;通常父母會比我們早過世,如果你只是怕他們失望傷心,勉強自己討好他們去從事有面子的工作,等他們離開的時候,你難道要到中年才重新開始人生嗎?人年紀越大越膽小,那時候更不敢放棄手中的一切去放手一搏,將死的時候才來後悔自己虛度一生,怨東怨西,悔恨沒有勇氣做自己、埋沒才華。假如我們能夠把他們當做敵人,那麼一切就容易多了。我們能說:「你們懂什麼?」「你們根本不知道人生什麼東西是重要的!」「管你們怎麼想,我的生活我自己會看著辦。」……敵人,就是拿來對抗的,只要意志夠堅強,證明給他們看自己是對的就好了。必須殘忍,才能善良。六、不完美,不等於不好短短一周的外出年會,回歸,補看了很多新聞。我發現,大部分人閱讀文章的時候都想看重點,或是看結果。的確,這很有效率,所以我們看到最多的新聞、評論,都是批評。這年頭,成功太快,是罪;太慢,也是罪。但好在批評終究是批評,他文章里的結果,不代表是你的結果,他文章里的重點,也不代表是你的重點。在前幾天的旅行車上,同事向領導請教學習英語的技巧。領導說,太多人指望馳而不息的積累,這浪費了太多的時間。想想的確,很多人年復一年月復一月地學習英文,但依然達不到流暢的地步(像我這種只盯著字幕看的,早就放棄了學習的想法)。以前認識一個人,英語不好,在工作之前狂轟亂炸地訓練,從背誦、聽力到寫作、交流,一天十幾個小時。當時很多人說他準備太久了,可以考慮先工作然後一邊學,不會浪費時間。那時他的壓力真的很大,沒工作、有年紀,第一次參加語言考試還沒通過。但最後大半年過去,考試通過了,英語也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回想起來,只用了不到十個月就把英語練到較高的水平,並且可以持續成長和發揮效力,對比大多數人而言,其實真的很快。所以,快或者慢,對於長久而言,真的只是個相對。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當中,充斥著「脆弱」。過於鮮明的立場導致非好即厭、做無法保證一定成功的事情、等待病院的檢查報告、不懼後果地向喜歡的人表達愛意……面對種種事情當我們害怕面對脆弱時,我們常常會選擇麻痹它們。但情感是一體的,人無法選擇只麻痺一種情緒,因此我們同時也麻痹了生活中種種激動、寬容、快樂等等。害怕脆弱使我們總是將那些不確定的事變成確定的事,從雙向對話轉變成單方面的責怪。為了要確定所有事情的對錯,人們只好不斷地責怪他人,然而卻忘了,責怪其實就是釋放痛苦與不安的方式。這次去台灣,是第一次。聞名不如見面,深以為然。以前看過很多台灣創業者的自我批評,無非是追求小確幸、放棄大野心。久而久之,印象中的台灣就似乎只有「小」。但豐富性永遠處在對立統一的狀態當中。就像看過最陽光和最陰暗、最純和最雜的文藝作品,都來自於日本。台灣的小確幸,並不等同於「沒眼界」。短短几天中所感受的,台灣民眾的素質,比起韓寒所描述只有更多。領導手機丟在計程車上後來被送還,找錢找少了不自知後來被追上補上……而印象最深的是大家辛勤勞作面露微笑,抱怨政黨但並不抱怨生活。相比很多國內狡邪精明的商人,很多店主的神情中更多表現出的是那緩慢研磨的、平和的喜悅,以及呼應彼此的善意。如果我們笑話他們的小確幸,更可悲的是我們反而失去太久,不知道能否撿回來。小確幸的生活也許更細緻、更小資,但也是更有情感的、有品味的。也許全球化的今天,想做出足夠大市場來,更需要懷抱世界的大格局。但很多貼近生活的行業里,作為起始點的產品,要有品味才有產業,沒有品味做不出好東西。我們善於追求功能和極致,儘管粗糙但成長速度最快。台灣人依靠著對生活的理解,也許只能在巨大市場中取一瓢飲,但也可以過得很好。這種對產品和價值的訴求,對於我們而言,可能更像奢侈品,更小眾,更「沒有野心」。但這又如何呢?人都可以變的不是嗎?我們這些年奔放任性的發展,不也錯過了太多,缺失了太多麼?個人的成長也是如此。人生際遇有的時候好像有很多路可以選擇,但其實沒選擇,好像都是被安排好的。這也不能說好不好,因為一切都不能重來,無法比較。很多事是不能規劃強求的,有就有,沒有也無所謂,但不管怎樣都會有條路在前面可以走,所以不需要對還沒發生的未來太過擔心。只要隨時都能保持樂觀,認真面對,雖然有些事情最後可能和預期的不一樣,但還是可能有好的發展。坦蕩地接受脆弱,相信脆弱會讓自己美麗。當我們願意直視脆弱,同時也撬開了自信、創造力與一切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當我們能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完美時,同時也獲得了「脆弱的力量」。生活並不完美,但不代表它不美。我並不完美,但我有我美的地方。七、無意義的旁觀者人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最近灌水太多的原因,以前邀請的問題都是談談某個遊戲,現在邀請的問題都是到哪找錢、創業方案好不好之類的問題,偶爾夾雜一些「人生問題」。這種類型的問題,問的人,潦草描述;答的人,自說自話。找投資,不去本地的創業沙龍路演上混個臉、不去找遍身邊的親朋好友、不在線下到處請人吃飯,竟然指望在線上問個大而無當的問題。現實中很多人,一點頭疼腦熱就衝到醫院,請求醫生:「幫我趕快檢查一下,怕是得了大病。」醫生搖搖頭,表示還要再觀察:「得大病的機會很低。」於是他又要說:「萬一我就是那個百分之一呢?」通常醫生的終結回答都是——「沒這麼嚴重,給你開點葯,下一個……」有一些人會很奇怪地想:「我的命很重要啊!」但是,哪一個人的命不重要?但他就是不能接受把他和別人放在同一個標準之上。」這就是「一般人」的看法,永遠將自己放在第一順位,無法把其他陌生人放在同一個天平之上。但有少數的人,往往是那些成功的人,卻能夠超脫此一障礙,把自己放在與芸芸眾生同一層級,甚至放在更低的位置,因為他是人生的演出者,而非旁觀者。我不太明白,為什麼大家都那樣急著要結果、要答案,好像不趕快的話,某些東西某些事便會泡沫一樣消逝。事實上會消失的多半就是泡沫,真正堅實的的東西總是會等待我們的,它們會存在很久很久。就像你期待的那些幫助,只要你總在別的方面幫助別人,最終會得到回報。的確,這是雞湯,但勺子也在,就是——請行動起來,不要再以旁觀為生。至於「人生問題」,問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人生每幾年就會有一番大變化的關係。我追求的東西,不管是外在或內在,都經過了許多變化,那些變化有些讓我變得不再那麼浮躁,有的讓我恨不得重新來過,將某些錯誤從生命中刪除,但就是那些走過了忘記的道路,才能淬鍊出如今的思路。尤其是回顧身邊的朋友們正在實踐的道路,就算走的方向不同,卻可以從那些不同的道路中發現類似的脈絡。那就是讓人從急於被肯定,慢慢到自己願意肯定,到最後自己能夠付出肯定的過程。急躁的人害怕的是哪天就趕不上了,趕不及去證明什麼,但只有開始願意對未來付出肯定的人,才能得到那絲溫潤的安定,也才能放慢步伐去真正體會那些堅實而不易消滅的核心吧。有時候我們知道了一些事情,卻假裝我們不知道,有時候我們不知道一些事情,卻假裝我們知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忽略假裝一切如常,直到最後不得不直視時,旁觀者總是很清楚的看到發生的事情,旁觀的旁觀者又比旁觀者更了解所發生的一切。不論你認不認同一個人的決定,這些都是個人的選擇問題,只要你願意去承擔後果和負責,旁人其實是沒有什麼好置喙的,畢竟那些都是屬於個人的人生。我們每個人都很公平的只能在世界上活一次,沒有人知道該怎麼活才是最好、最棒,最適合自己的,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旁觀者看起來或許會覺得他很不靠譜,但這些都是他自己的「自由意志」在選擇想要什麼,或許狀況並不如外人所想的那麼複雜,只是人生本來就會有很多選擇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有些事情真的是需要時間和年齡來思考想通的。我相信我自己是這樣,除了少數天才之外,大多數和我一樣的普通人可能也是這樣。但我討厭這類問題的原因是因為幾乎99%的人,除了看完、點贊以外,沒有任何變化,永遠保持為旁觀者。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後,每天都要讀很多份報紙、看很多網上的新聞、不間斷跟很多朋友通電話,總是最了解當前的時事,也很樂於當大家的資訊中心,很開心於自己知識的廣博與被朋友重視。但事實上,除了這些之外,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裡看報紙、上網、電話。 很少出門、也很少實際去參與任何活動、課程、團體,連主動邀約朋友見面都很少,他最不喜歡被朋友講說「你每天生活會不會無聊?」他會解釋說:「我是個很隨遇而安的人,很會打發自己的時間,每天覺得時間過得好快。」父母這一代 ,很多人生活得很單純,也努力讓自己的生活單純。一份工作做了幾十年,結婚幾十年,一直住在同一個地方。周圍的朋友有出國的、換工作的、或者離婚再婚的,他們卻努力維持每天固定的生活模式,覺得因為沒有什麼不好,所以就找不到要去改變的動機。 然而夜深人靜的時候,偶而會想到自己也曾想過要出國念書;曾經也想追求幸福但又怕改變;目前這份工作雖然熟悉也穩定,但其他人似乎都已經藉由換工作而不斷升遷,自己卻好像都還在原地踏步。但畢竟周圍結婚後不開心的人,換了工作不成功、換了對象不幸福、出國後卻負債的人也大有人在,即使想改變就覺得,這樣真的會比較好嗎? 畢竟,現在也沒有什麼不好? 為何一定要改變呢?他們的人生零煩惱,頭昏腦脹、繁瑣惱人的人生百態,徹底絕緣。他們的人生沒有發生過太多重大的無常與震撼,也因為這樣,他們對不確定或可能會有的挫折挑戰,都選擇逃避與遠離。 他們選擇當個旁觀者來看待人生的困難與辛苦,那些都是「別人」的事情。 除非有順利幸福的保證,要不然找不到改變現狀的理由。只是,人生不是這樣的。 當個旁觀者久了,最終只記得他人的不幸與辛苦,別人從這些辛苦中同樣得到的滿足與成就感,旁觀者因為沒有自己實際體驗,當然也無法深入體會人生真正又酸又甜的箇中滋味。朱德庸以前看的一部電影裡面有句話讓他很受感動。片子里的人說,當他碰到人生岔路的時候,他永遠都知道該選哪一條,但他永遠都選了另外一條,因為他知道正確的那條路對他來說太痛苦了。「這句話很鼓舞我,很符合我的心境。」朱德庸說,「一生就是這麼一回事。」抗生素的發明就是將病毒打入體內,讓身體為了對抗病毒而自我產生抗體。 無菌的生活環境只會營造出一個脆弱且膽小的自己,可能一個輕微的感冒病毒,就可以把你擊垮。 當你花很多時間在尋找答案,比較答案,自我說服,來回評估的同時,不如省下這些時間,直接放手去做吧!八、少年不可亂求師Martin Seligman當年開心理學課程時,問學生一個問題:「你最希望你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多數人的答案是:「幸福快樂、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個性有彈性、能面對挫折困難……」接著,他又問了第二個問題「現在的學生在學校會學到什麼?」答案是:「語文、數學……」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大大不同,也正因為此,很多年輕人只是學會了知識技能,但沒有學會如何探索和享受生命。知乎上看到的種種問題以及收到的私信,可以看到年輕人對未來有多麼彷徨。回想自己當年,不僅彷徨,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其實日益加重到自暴自棄。但若說當時沒見過正確的人生道理絕無可能,缺的不是提點反而是適當的刺激。若不是多年彎路,或許現在的自己會是另外一種樣子。發問的多,其實是好事,說明大家都能意識到自己需要經驗、方法、人生上的傳承。但語言是可以運輸的,把書本的道理或是聽聞的故事轉述出來,都可以讓言者顯得很有內容。而給聽者帶來的印象也似乎是可以不斷提供好的答案便是好的人生導師。這大錯特錯。有意義的人生導師,只會出現在你身旁,因為他才可以看見你所看不見的盲點,超越你的現在,釐清過去,放眼未來。他並不會、也不願給標準答案,更不會嘗試為你濃縮成功的定義。他鼓勵你嘗試未知、冒險進取、追求真理,坦然面對崎嶇的人生道路。時代總在變化。過去微博上凡人被關注只能靠新聞、八卦、左右和段子,朋友圈的點贊不過是「朕已閱」,但知乎上越來越多人為了被贊而給出容易激起同感的答案。於是過去大佬做導師的情況正在逐漸被打破,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高贊答案」。偶爾為之不為過,多屬於真誠的總結,但深陷其中實屬南轅北轍。你的努力並不是為了等待點贊的生活。相反,當敘述的道理越來越主流化,你其實正在慢慢失去獨立思考的精神。現實中,很多人都被觀眾捧上天,然後隨著「真相曝光」被踩到底,然後這些觀眾們坦然根據形勢轉變隨時站隊。而更弔詭的是,在網上甚至所有當事人不僅僅是未曾謀面,甚至「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真人」。正因為獨立思考如此稀缺,網上大部分的點贊客只是從一個平台到另一個平台不斷尋求「嗯,有道理啊」的感受來獲得「噢,我長進了」的感受,進而麻醉自己,讓自己忽略掉其實什麼都沒有改變的事實。更可怕的一點在於,回答人生問題,比回答任何問題都容易獲得贊同,因為這就是《讀者》啊!這就是《知音》啊!這就是《家庭》啊!沒有任何區別。回答人生問題是最簡單輕鬆的事情,因為它不需要你學富五車、身經百戰,只需要你有一些已經定式的、激勵或蔑視人的循環手法。這種回答你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找到認同和喜歡你的人,讓你找到被點贊的心態。因為年輕人容易迷惘而好為人師有時候是一種病。雖然我很喜歡知乎,但我從來不覺得一個理性的人應該整天去學習知乎上那些和自己領域無關的內容。的確,這種感覺很新鮮,很有增長見識的感覺,但當你還沒有成為自己領域的專家時,這是在浪費生命。有一個謬誤並非人盡皆知——人通過學習幾乎能勝任每一件事,所以最大的成長空間在於他最弱的領域。恰恰相反,每個人的天賦都是持久而獨特的,他最大成長空間在於他最擅長的領域。人生真正的悲哀不在於缺乏足夠的能力,而在於未能利用與生具來的天賦。以上我覺得近乎真理的事情,如果單獨說出來,必然會有很多人長篇大論地探討,然後說「我不點贊」;而其他點贊的人,也未必真的就減少了閱讀知乎的時間。說到底,你們同意不同意關我毛事,財寶於前視如糞土損失的又不是我。回到人生導師這個話題上——奉獻自己之長於所需要的人、讓人願意親近、受人敬重絕非來自成就或地位,而是來自你對待人的態度以及你為他們做了什麼事。這些都需要從一個人身上看到、體會到、理解到。所以很多父母不會講什麼大道理,卻是子女一生的導師,因為他們能給予樂觀進取的動力;他們的善良與勤儉影響到後輩一生做人處世的原則。榮格說過:「要破壞、瓦解,或是削減某件事時,批評大有用處。但是如果要建設什麼,批評只會壞事。」一篇好的文章,讓人感動或者感激,的確也可以帶給人們力量,只是緩慢、軟弱,持續的時間也不長。但人生和言論並不完全一樣,就像仇恨,來得既猛又強,而且久久不散。人都難免碰到惡劣的領導、長官、長輩……也許當時你恨得要死,多年後冷靜回想,你也許竟然發現他對你人生產生的影響最大。他們算不算你的人生導師?這些經常讓你心情不愉快的人,同樣也是你的人生導師。一個人沒有經歷過許多轉彎與挑戰、生離死別的打擊,說他正在思索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這實在太可笑。要想站在巔峰體驗更高遠的境界,你必須跑得最快,而當你跑得愈快,錯過的也可能愈多。這是天然無法調和的矛盾。興衰枯榮,是非無常,生老病死,我們都抗拒不了。能選擇的是,只是用什麼樣的姿態面對這一切。書本中沒有的,找不到答案的,所有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長途跋涉想走得遠,需要結伴同行。當你已經學會獨立思考、獨立生存以後,無論叫知心朋友也好、人生導師也罷,只不過幫助你面對那些意料外的真實人生。決然,靠的不是一篇空洞的文字。九、後記:深夜是一個人的浮城除了Z,他的妻子很少有人知道他在那棟樓的一零二佔過一個床位吃過兩塊錢的面十年後瓶子被繩子捆著感官里的昆蟲團團轉一隻鉤子在生長他坐在概念中張口卻是一個死結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幾乎聞不到任何文藝氣息,偶然地發一首古人的詩詞,便被稱為才子。一絲文藝情懷竟如此稀罕。眼下的文藝青年全都有兩個理想:一個是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個是雕刻時光的咖啡館。然而真的旅行去到邊陲小鎮,卻往往只會看到一堆白天看起來還不太起眼兒,晚上則點上紅色燈泡,散發著小鎮髮廊風味的咖啡館。我見過一家咖啡館,裝修得與眾不同,既不是亂七八糟的最炫民族風,也不是刻意造作的廉價小清新,一面牆邊擺了兩個大書櫥,另一面牆上掛著一架小小的手風琴,窗邊還有幾盆新鮮的盆栽植物。老闆娘是住在宋庄的,是個真正的藝術家。只要進去一逛,所有想打擦邊球的文藝青年全都黯然失色。於是你明白,那些文藝青年所謂的理想,最多只夠裝點自己的臉面,卻遠遠不夠填滿一個十平方米的房間。文藝發於心,任千山萬水走遍,也逃不脫。我總喜歡偷偷寫一些多愁善感的文字,但這只是另一個化身,讓我可以在兩種個性裡面偷渡自己的靈魂。十年前如此,如今,依然戒不掉。人便是如此無可救藥。就像人人都知道古龍是喝酒喝死的,卻少有幾個人知道完整的故事。古龍有一次去杏花閣喝酒,一批黑社會來叫他去和他們的大哥敬酒。古龍不肯。等他走出來時那幾個小嘍啰拿出小刀捅了他幾刀,馬上送進醫院,醫院的血庫沒那麼多,逼得向醫院外面路邊的吸毒者買血。血不幹凈,結果輸到有肝炎的血液。肝病也不會死人,但是醫生說不能喝烈酒了,再喝的話會昏迷,只要昏迷了三次,就沒有命。醫生說的話很准,古龍照喝不誤,等到他第三次昏迷時,便真的去了。逼死古龍的並不是酒,而是他的脾氣。遊戲行業在互聯網行業中是最商業化的領域之一,在日復一日的交流當中,總是感覺到道德上的自我矮化似乎正成為某種流行文化,略有一點追求便是「小清新」。因為我們在商業化的「易拉罐文化」中浸泡的太久了,所以我更欣賞對呵護的執著,縱然不一定稱王稱霸,終究是彌足珍貴。儘管期望著、協助著創業者們逆襲成土豪的夢想,但留顆文藝的心給自己,也無妨。有時候,一座城,只需一二人,便足夠一生。其餘者,千種風情皆是客,萬般浮華終成空。------------------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
推薦閱讀:
※黃曆的宜日和忌日都是怎麼來的?
※紅燒鵪鶉蛋的做法,紅燒鵪鶉蛋怎麼做好吃,紅燒鵪鶉蛋的家常做法
※該怎麼用貔貅催財?
※著急找一個結婚對象,怎麼破?
※紅箭魚怎麼養,紅箭魚風水作用你知道嗎
TAG: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