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閑話讀書

閑話讀書

(轉自「聽雨賞雪」李局長的博客)

4月26日,大李參加了當地宣傳文化部門舉辦的全民讀書活動啟動儀式,看到主席台上的幾名領導拿著秘書寫就的稿子,大講讀書的深刻意義,很多市民群眾聽得聳然動容。

大李的辦公室訂有大小報刊十餘種,可是真正認真瀏覽的只有《人民教育》、《山東教育》、《中國教育報》三種,其他的多只是看看目錄而已。平時工作生活中跟同事同行們交流,大李常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也曾博來他們「您讀的書真多」、「您究竟讀了多少書啊」之類的誇獎,可是大李謙虛一番之餘,常常很慚愧。因為很多引用的詞句和段落,只不過是部分地讀過的書籍和文章而已,多數都沒有完整深入地讀透過。很多儲備,還是少年時攢下的。如果說我還多少有點兒特長的話,那就是記憶略微比一般人好一點:上學時教材上規定必須背誦的文章段落,現在多數還能夠背下來;從小學到大學時的同班同學的名字,我能一個不漏地寫下來(同學聚會活動的天然秘書長)。

初夏的夜晚,沒有多少事情要打理。焚一柱香,沏一壺烏龍,聊一聊讀書吧。

書是什麼?

在我的心目中,書是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營養,是糧食,是生命之水。從結繩記事到竹簡帛書,再到紙書、網路,書的內容和外殼都在與時俱進著。憑藉書,我們擁有了全面翔實的知識記載。這些記載是人類知識積累與文明前行的見證。讀書,才會觸摸真實的歷史,感知人類前行的足跡,才會掌握更多的知識。

讀書如同吃飯穿衣,「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讀書更是一種品味、一種體驗,是一種高雅的生活狀態,且須臾不可以離開。蘇軾在《記黃魯直語》一文中曾經記錄下黃庭堅的這段話:「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讀書是「天下第一好事」,這是季羨林的話。讀書對人的益處不勝枚舉。誠然,讀書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甚至可能帶來額外的困惑,但是至少,它可以幫助我們活得更豐富、更淡定,更有滋味。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可以修身養性,可以怡情,可以像雞湯一般滋補我們的心靈,讓心靈變得遼闊、悠遠;能使我們從中汲取無窮的力量,尋找到生命的真諦、本色和寄託。它讓人堅強,給人智慧,使人的生活認真而從容、安靜又豐盈。真正的詩書人,不會為苦而悲,不會因升遷沉浮而耿耿於懷,不會為門前冷落而鬱鬱寡歡。讀書,有時如同跟朋友切磋談心,有時又像在拷問自己的靈魂,所以,讀書又會使人深刻,使人不斷長大,從弱冠到而立,從不惑到知天命,進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讀書在增長我們的知識、見聞、能力。讀書可以增智,可以博採,可以長才。一個人在年輕時候沒有幾本好書打底(如同火鍋的鍋底料),一輩子都會底氣不足。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們,必是勤奮苦讀的典範:孔子韋編三絕,蘇秦以錐刺股,匡衡鑿壁偷光。愛因斯坦遍讀伽利略、牛頓之書,提出了相對論;馬克思窮盡前人所有經濟學著作,發現了剩餘價值規律;孫中山「一生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讀書」,毛澤東「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書卻不可以不讀」。讀書決定著一個人的胸懷、視野、才能和氣質。

讀書又是一种放松身心的生活方式。讀書雖不能確定人生的長度,卻能夠增加人生的寬度。當忙碌一天夜闌人靜的時候,室內一燈如豆,桌上香茗一杯,手中好書一卷,這難道不是人生最幸福最悠閑的時刻嗎?伴著書香茶香,體味歷史的博大,感受美文的韻味,領悟哲學的精深。上下五千年,只在一書間,讀到酣暢處、得意時,可與老夫子神交,可跟洋鬼子對話。至此,縱然室外風雨如晦,室內卻春光明媚。縱然衣食無著,仍怡然自得。世間俗事,一掃而空;多年所思,豁然開朗。在這樣的境界里,讀書人會感覺到生命在安詳自由的狀態中飛越時空,物我相融而又物我兩忘。

讀書本身也是娛樂。男人看報紙,女人看雜誌,大多起到放鬆和娛樂的作用。當然,娛樂是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得到的。雜誌報紙如此,書籍更是如此。以文學書籍為例,不僅娛樂文學,很多嚴肅文學,也起到了一定的娛樂作用。在高度緊張的生活中,通過讀書得到娛樂和休閑難道不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嗎?

由此看來,你我都應該衷心地感謝書籍。

讀書的好處很多很多。讀書的人在卻在日益減少。

閱讀率的下降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現在,表面上類似閱讀的東西很多,比如上網,讀報,看電視,信息量都很豐富,但是信息不等於思想,資訊不等於學問。大李在博客里看到博友不少好文章,但寫得不好的要佔絕大多數,這與作者的閱讀貧乏不無關係。一個人要想真正寫好東西,不培養感受和體悟自身心靈的習慣和能力,是不可能的。我們心靈的敏感程度,洞悉人情世故的經驗,很多都來自閱讀。著名主持人楊瀾在一次訪談中談到,「也許讀過的東西有一天會全部忘掉,但正是這個忘掉的過程,塑造了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和舉止修養。」說得多好啊。

聊到這裡,不禁要問一聲:讀書很難嗎?

讀書既容易又困難。說它易,能識字的人都可以讀書;說它難,作家周濤說:「人世間至難之事就是做一個讀書人,不僅要讀文字,更重要的是還要讀人、讀社會、讀山河、讀天下。要將讀書真正滲透到血液中,讓讀書的習慣成為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周濤還認為,人類文化的精髓存在於書本中,需要人們靜下心來,去掉浮躁之心,認真讀一本好書;要把讀書變為「提升人生境界、個人修養與品行」的「生命之讀」。看看,要想真正會讀書,容易嗎?

和許多其他好習慣一樣,讀書需要堅持,而堅持讀書又有很多技巧,比如:

讓書觸手可及。卧室床頭、沙發茶几等處都可以放幾本,無事可做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選擇讀書;

書包里常備一本書。等人的時候,坐車的時候,尤其旅行的時候,都可以選擇讀書來消磨時間;

如果不喜歡,不必自始至終讀完一本書,可以同時讀幾本書,讀至一定段落插好書籤,以備隨時繼續。一些熱門書可以通過在線方式閱讀,收藏夾中可以增加一個「讀書」文件夾。

讀書需要條件。

首要的是靜。靜是讀書的條件。這裡的靜,一是指外部環境要靜,二是指內心要沉靜、肅靜、純凈。環境安靜,有利於沉下心來,凝神靜氣。唐代詩人讀書多選擇遠離紅塵鬧市的深山老林、闃寂無人之處,那裡生活雖然清苦,但能專心致志。陳子昂把讀書的地點選在金華山的道士廟,三年之內遍覽經史百家,其刻苦情形自不待言。內心安靜更加重要。內心真正安靜的人,身居鬧市仍能潛心用功,日理萬機仍能博覽群書,這就很需要些定力和功夫修為了。

讀,然後能寫。小時候常聽老師說:「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謅」,瞎編的意思)。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陸遊說:「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他們講的,全是一個理兒。

讀書要有境界。

讀書的人成千上萬,讀書的方式千姿百態。

古人將讀書的境界概括成三種:「少年讀之,如隙中窺月;中年讀之,如庭中望月;老年讀之,如台上玩月」。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是早為廣大讀書人所熟悉的讀書三境界。

也有人把讀書分為四種境界:第一種是「閑讀」,第二種是「書迷」,第三種是「書痴」,第四種是「書精」。當今社會,讀書的人可謂多多,但大多數只停留在第一境界,僅少數不甘人生庸碌者可進入第二境界。進入第三境界,非志強智達者不能,但能進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與第二境界的人。對於最一般的讀書人而言,完全可以不談什麼境界和層次,如能將「吞」「啃」「品」三字當作對待不同讀物的不同閱讀方法:用於消遣的書「吞」,有用的書「啃」,啟心益智的書不妨「品」——那麼,人生同樣會受益無窮。

讀書還需要選擇。

不是每一部書都可以讀,不是每一部書都值得讀。如果沒有選擇,那就成了「瞎讀書」「胡讀書」。「書是讀不盡的,就是真的讀盡了也是無用,許多書沒有讀的價值」,這是美學家朱光潛的勸告。實際上,一個人真正愛讀的書和真正讀透的書是很有限的,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實際上也是虛擲光陰、浪費生命。所以,我們讀書必須慎重選擇,精挑細選,篩了再篩。總的來說,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境況來遴選,比如專業需要、崗位傾向、治學取向,還有個人志趣個人喜好等等。對於學生們來說,初中的學生們宜多讀想像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選擇書籍本身又是一種機緣,但是這種機緣是等不來的,需要知識和修養的積累,最需要的是悟性。有些書,不讀也罷,沒有緣分的書你是讀不出感情來的。有的書,一看內容簡介或者只看第一段就已經膩了,這就是典型的缺少機緣,缺少一見鍾情似的親切。對於這種情況,完全沒必要硬著頭皮去讀。書與人的真正相遇,不在你從圖書館或書店裡將它拿到手的那一刻,而在於它觸動你心弦的那一個瞬間、那一絲欣喜。真正的閱讀不是趕鴨子上架,而是一種精神默契。

讀書有局限性,而且局限性還很大。

讀書人不能不讀書,也不能只讀書,尤其不能死讀書。因為,讀書不是萬能的。「學而不思則罔」,「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脫離發展著的實踐,脫離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這樣的讀書人不如沒有。唐代知識分子普遍的生活模式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手不釋卷,腳不停步,這種生活模式既為他們提供了前人思想和藝術的營養,也使他們得以接觸到豐富的現實生活,實際上把讀書和實踐密切結合了起來。自古以來,純粹的書生不會作出什麼大事業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那些喜好空談、只會坐而論道、紙上談兵的書生,事實證明,他們往往啥也做不成。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些話在古時候糊弄酸儒、腐儒(大李管他們叫做酸酸乳和豆腐乳)還罷,現在用它來奉勸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人,已經不靈了。而且這種說法早在一形成時,就已經誇大其辭了。我們身邊,有一些不怎麼讀書的人,他們卻很精明、很乾練、很有「能耐」,彷彿庖丁解牛般「恢恢乎而遊刃有餘」,甚至呼風喚雨、八面玲瓏,工作中總能被上司垂青偏愛,且不斷升遷。這部分人要比愛讀書的我等混得好多了。王蒙曾經說過:「為什麼讀書讀太多反倒顯得傻呢?因為中國的現實不按書本辦,書本也不一定按現實寫。」近幾年,我們身邊有很多碩士博士居然也找不到工作,畢業於名牌大學、缺乏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書獃子比比皆是。如此看,書獃子寧可不要。實際上也用不著大李在這裡羅嗦,那些躲在象牙塔里的書獃子們,早晚會被就業壓力碰得頭破血流的,有的甚至會被折磨瘋!

我在讀書方面做得並不好。

別人讀過的一些書,而我卻沒有讀,比如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屠格涅夫的《寒夜》,狄更斯的《霧都孤兒》、《雙城記》,魯迅的幾個歷史小說我也只讀過《鑄劍》。老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歌德的《浮士德》我連看的慾望都沒有,大約是篇幅太大,害怕時間和腦細胞的過多透支吧。

我還有一個最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對自己的書過於吝嗇,不喜歡別人借我的書。即使借出了,也老是擔心借書的人會不會還我書。我平生最討厭三種人:一是高傲冷漠、恃強凌弱的人,二是虛偽陰險、玩弄心眼的人,三就是借書不還的人。大學畢業前,我用生活費的結餘買了幾本自己認定的好書。其中,《左傳》和《中國古典文學知識大典》被我一個初中同學借了去,距今20多年了,也沒有提起過歸還。同學聚會時,看到那名同學我總不想理睬他。

很多家長朋友們看到自己的孩子,沉迷於電視節目和電腦遊戲不能自拔,管也管不了,就想:如果他們迷戀上讀書該有多好啊?--如何教會學生讀書?如何讓自己家的孩子愛讀書?

這個問題太大了,呵呵。大李只能在這裡點點題了,沒有時間展開來說。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就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因而語文教學要堅持「培養讀書興趣、養成讀書習慣、提高讀書品位、掌握讀書方法、增強讀書能力」的理念。點到為止,到此打住,容日後我們一起慢慢探討吧……

結束語:

溫總理說:一個不讀書的人和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大李也說:一個不讀書的人和民族是沒有出息的。

呵呵,跟著領導走吧,絕對沒錯!

2009.4.29-5.11,教書匠大李草於聽雨軒

推薦閱讀:

讀書志第一千五百0五部?《開元占經》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修陰德五讀書
讀書是最基本的氣質
讀書不會後悔!
如何評價扎西拉姆?多多的書《雖然不相見》?

TAG:讀書 | 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