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歷代發展
春秋戰國與秦漢時期的象棋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奴隸社會衰亡、封建社會剛剛興起的時代。這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變革時期,也是我國古代史上文化大發展時期。當時的科學技術、數學、天文學、軍事學及體育藝術等等,都有相當發展。棋藝被當時學者認為是數學的組成部分,並且在這個百花園中開放。其實,棋藝與當時的天文學、數學、軍事都有關,也可以說,它是在這些科學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且成為我國古代文化的組成部分。春秋戰國時期的棋藝,統稱「博棄」。博在古文獻中或寫成簿,也叫象棋。「燕則斗象棋」等。中國象棋一詞的來源,當出自此處,絕非舶來品。
秦漢時期,隨著生產的發展,政權的統一,各地區和各民族之間的聯繫加強了,其文化事業也蓬勃發展起來。如著名的《九章算術》的出現、造紙術的發明、張衡的地動儀、華信的醫藥學,都是這個時期對人類所作的傑出貢獻。就象棋而說,當時不是專指單一的某種棋,除圍棋外的其他幾種棋戲如六博、彈棋等均稱象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象棋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候,由於祖國各民族的大融合,由於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生產有了一些提高,我國科學文化也相應地得到了新的發展。象戲產生在南北朝時代不是偶然的。因為人們對當時的棋戲——如六博、塞戲覺得著法簡單,趣味太淡,圍棋則太費時間,而象戲卻正好居二者之間,適宜於一般群眾的文體活動。我國自南北朝至北宋末的象棋,古文獻中都以「象戲」名之。
隋唐時期的象棋
隋唐時期,我國南北統一,疆域廣闊,經濟發達,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因此,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唐詩,吳道子。閻立本的繪畫及其他科學藝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寶庫之一,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卓越的才智。這個時期的棋藝如圍棋。象棋、雙陸、彈棋等,也都有了新的發展。
武則天夢中下象棋
唐代的象棋在唐太宗的關注下,更是逐漸盛行起來。據《梁公九諫》記載,唐太宗的兒媳武則天就是個象棋迷。《梁公九諫》說:則天睡至三更,又得一夢,夢與大羅天女對手著棋,局中有子,旋被打將,頻輸天女,忽然驚覺。來日受朝,問諸大臣,其夢如何……
北宋時期的象棋
北宋是中國古代象棋的大革新時期,960年,後周的大將趙匡胤奪取帝位,建都河南開封,史稱北宋。北宋是我國象棋史上的大革新時代,這個象棋革新運動,整整持續了一百六十多年,最後才定型為今日的中國象棋。
由於火炮的發明,在軍事戰略戰術上也起了新的變化,它反映到象棋中來,促使了象棋的變革。據民間傳說,北宋太祖趙匡胤與道士陳摶下象棋,賭輸了華山,這個傳說可能來自明代,清初呂留良《象棋活》說:「華陰縣載:宋太祖落魄時,曾游華山,與希夷老人對象棋,太祖負於陳。遂於即帝位時,罷免華山附近黎庶之徵搖,以示不食前言,今猶有遺迹存,可證。」
我國古代象棋的形制,通過北宋中葉的大革新,通過廣大棋藝家對各種棋制的選擇,經過了上百年的藝術實踐,至北宋末逐步定型。北宋晚期象棋已基本定型。其標誌是北宋時期多副完整象棋子的發現及宋代女詩人李清照(生活於北宋末年、南宋初期)編寫的《打馬圖經》中所附的象棋盤(與今無異)。
南宋和元代象棋的發展
北宋末南宋初,是我國近代「九十路」象棋的定型時期。自此之後,我國象棋更向前發展了,象棋譜也應運而生,並且在數量上也逐漸增多了。南宋至元代的象棋譜,據可靠文獻記載,有《棋經論》《單騎見虜》《事林廣記》等。
南宋和元代是我國近代象棋定型後進入的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定型後的中國象棋,藝術性和娛樂性都大大地加強了,深受當時廣大群眾的歡迎和愛好。象棋在南宋初不僅遍及全國,而且已是家喻戶曉。南宋的都城杭州出現了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
南宋紹興年間,洪遵在《譜雙?自序》中寫道:「然弈棋、象戲,家喻戶曉。」從《西湖老人繁勝錄》、吳自牧《夢粱錄》等史料筆記中,我們可以得知,當時在南宋都城臨安的小商店、小攤販處都可以買到象棋棋具。在象棋定型之前,它已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考驗。眾多棋手通過實踐,已摸索出了棋戰中具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基本戰理。南宋劉克莊的長詩《象弈一首,呈葉潛仲》今猶流傳,原詩說:
「小藝無難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橘中戲,妙不出局外。
屹然兩國立,限以大河界。連營凜中權,四壁設堅械。
三十二子者,一一具變態。先登如挑敵,分布如備塞。
盡銳賈吾勇,持重伺彼怠。或遲如圍莒,或速如入蔡。
遠炮勿虛發,冗卒要精汰。負非繇寡少,勝豈擊強大。
昆陽以象奔,陳濤以車敗。匹馬郭令來,一士汲暗在。
獻俘將策勛,得雋眾稱快。我欲築壇場,孰可建旗蓋。
葉侯天機深,臨陳識向背。縱未及國手,其高亦可對。
狃捷敢饒先,諱輸每索再。寧為握節死,安肯屈膝拜。
有時橫槊吟,句法尤雄邁。愚慮僅一得,君才乃十倍。
霸圖務並弱,兵志貴攻昧。雖然屢克獲,詎可自侈忲。
呂蒙能馘羽,衛瓘足縛艾。南師未宜輕,夜半防斫寨。」
詩中「遠炮勿虛發,冗卒要精汰」之類的精闢見解,即使在今天也仍被高水平的專業棋手所引用。南宋晚期由陳元靚編的一部「日常生活百科全書」《事林廣記》中,收錄了象棋子法(行棋規定)、棋九十分(象棋各子力量計分)、象棋十訣、象棋局名、象棋對局、象棋殘局等內容。
宋代的帝王將相中有不少棋迷,這也使象棋進入了上層社會,成為堪與圍棋分庭抗禮的重要棋種。一些當時的國手被召入皇宮擔任「棋待詔」,陪伴帝王下棋。周密在宋亡後撰寫的《武林舊事》中記下了一份「棋待詔」的名單,名單上共有15名棋待詔,象棋棋待詔有10名,另5名是圍棋棋待詔。10名象棋棋待詔中有一位叫沈姑姑的女棋手,這是我國最早也是唯一留下姓氏的象棋女國手。應該說,南宋時期是象棋活動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
明、清象棋的發展與棋譜簡介
在明朝封建統治二百七十多年裡,我國象棋的發展非常迅速,儘管當時在士大夫階級中有弈博象賤之稱。但在市民、手工業者及農民中卻有很大的發展。
元代和明初,象棋活動因統治者的歧視,一度處於低潮。明中葉起,象棋活動又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峰期,這一高峰期跨越了明、清兩代,延續近三百年。
明代最出名的棋手是李開先(1502—1568),這位以傳奇戲曲《寶劍記》享譽文壇的文學家,自稱「余性好敲棋、編曲,竟日無休」。他的棋藝獨步天下,時人讚譽:只此一藝,可高古今。同時代的國手與他有著不小的差距,有的國手被李讓到三先,甚至饒一馬,仍難免要輸。李開先留下了很多篇棋詩,尤其是前後《象棋歌》兩首,都是他的精心之作,前者97句628字,後者136句788字,均屬象棋詩歌的「鴻篇巨製」。既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他與對手激戰的精彩場面,也闡述了自己豐富的臨局經驗和體會,對於後人仍富有教益。然而,他卻沒有留下任何對局的記錄,實在是很可惜的。
現存明代殘局譜有《夢人神機》(殘本),《夢入神機》象棋譜十二卷。作者佚名。現存殘本144局。《夢入神機》在明代是一部相當流行的象棋譜,明代各藏譜家都曾收藏過此譜。但令人十分惋惜的是,至今尚未發現其他完整的版本流傳下來。《夢入神機》殘本,是鄭國鈞於1949年在天津靜海縣的一個集市上,從一個姓杜的雜貨商的包裝紙中搶救出來的。經過鄭的搜集,僅有一、二、三卷殘本和卷七一冊共285局。從中刪去與《道清雅趣》相同的局數後,尚存144局,這是非常難得的寶貴遺產。
清朝進入康熙帝統治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這為象棋活動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從康熙至嘉慶年間,湧現出不少技藝高超的知名棋手和質量上乘的棋藝作品。值得慶幸的是,這些棋手的活動事迹和他們的著作,或見諸文獻記載,或得到完整、部分的保存,為我們了解清代象棋活動的軌跡,提供了較多的可靠資料。
康熙年間出過一位圍棋大國手徐星友,他是繼棋聖黃龍士之後的圍棋霸主。其實,徐星友也是一位象棋國手,這就不大為人所知了。據史料記載,「錢塘徐星友,長於弈(圍棋),尤擅象戲,遨遊燕趙齊魯間,盡敗當地諸名手,有錢塘雙絕之譽雲」。這說明徐星友的象棋水平甚至不低於他在圍棋方面的造詣。另外,他還著有一種「棄馬十八局」的象棋譜,當初曾有人將此譜珍藏起來。但很可惜,這部棋譜沒有像他所著的圍棋名譜《兼山堂弈譜》一樣刻印、流傳下來,為後人留下了一大遺憾。徐星友在康熙末年被青年棋手程蘭如擊敗,拱手交出了保持多年的「棋王」頭銜。他的這位後繼者和他一樣,也是一位圍、象兼工的「雙槍將」。
程蘭如與梁魏今、范西屏、施定庵並稱雍正、乾隆年間圍棋「四大家」。據李斗撰《揚州畫舫錄》中記載:「程蘭如弈棋不如施(定庵)、范(西屏),而象棋稱國手。」乾隆中葉,象棋盛行,人才輩出。著名的棋手有九派,其代表人物十一人被譽為江東八俊、河北三傑。他們是:毗陵派(武進周廷梅、陽湖劉之環);吳中派(吳縣趙耕雲、長州宋小屏);武林派(錢塘袁彤士);洪都派(南昌樂子年);江夏派(江夏黃同孚);彝陵派(宜昌湯虛舟);順天派(大興常用禧);大同派(大同閻士奇子年);中州派(開封許塘)。而武進周廷梅則是個中翹楚,他走遍南北各省,擊敗各派名手,稱雄天下,並開創毗陵派。跟隨周廷梅學棋的人多達二百多人,真是極一時之盛。
康熙至嘉慶年間,誕生了一批象棋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抄本全局譜《梅花譜》和四大排局譜《心武殘編》、《百局象棋譜》、《竹香齋象戲譜》、《淵深海闊》。
《梅花譜》是康熙年間的棋手王再越所著。王再越家貧,一生坎坷,抑鬱無聊,以象棋消磨歲月。他所著的六卷《梅花譜》,變化細緻深刻,著法精彩。其中八局屏風馬對中炮為全書精華,對象棋開局有所創新,至今這一開局仍屬棋戰布陣的主流,在象棋界影響之深廣,只有明譜《橘中秘》可與之媲美。
排局是指在殘局基礎上經過人工構思編排而成的各種局勢。《事林廣記》中的六則象棋殘局,實際上都是比較初級的排局作品。到明代,排局藝術更上層樓,《適情雅趣》中的大量作品便是代表。而至清代,排局的創作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嘉慶五年至二十二年(1800—1817年)的十八年間,四大排局名譜相繼問世,象棋排局進入了「豐收期」。
然而,從嘉慶以後,達到峰頂的象棋界顯出了頹勢,進入了一段「沉寂期」。這一時期,儘管實戰水平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如產生於清末的實戰對局譜勢,進入了一段「沉寂期」。這一時期,儘管實戰水平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如產生於清末的實戰對局譜《石楊遺局》比干嘉年間的名手吳紹龍的對局譜《吳紹龍象棋譜》,水平起碼要高出一先),但像《梅花譜》和四大名譜那樣高質量的棋譜,再也不曾一見。也許在這一時期,象棋的競技性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而其藝術性卻被「淡化」了。清後期的象棋譜值得一提的還有排局譜《爛柯神機》、《蕉窗逸品》等,全局譜《吳氏梅花譜》等。
近代概況
近代的象棋活動因受到多次國內戰爭及日本侵華戰爭的影響,早期曾有過「星星之火」,但終於無法形成「燎原」之勢。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七年間,象棋活動才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為一個新的象棋發展高峰期的到來埋下了伏筆。
近代象棋活動開展得較為活躍的地區是華東、華北、華南,而上海、北京、廣州則分別為以上三大地區的象棋活動中心。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期,象棋界曾出現過一點「紅火」的跡象。這是以1930年9月中下旬在香港進行的「華東、華南分區大棋戰」揭開帷幕的。這場「東南棋戰」是中國象棋史上第一次兩大地區間的棋藝對抗賽。華東方面的代表是上海周德裕、林弈仙,華南方面的代表是廣州李慶全、馮敬如。兩地高手大戰十六局,因實力相當,終以平局收場,華南主將李慶全獨保不敗紀錄,被授予「無敵」榮銜。當東南兩隊鏖戰正酣時,遠在千里之外的華北棋手亦躍躍欲試。次年初,華東、華北兩地棋手又會師上海,進行「華東、華北分區棋賽」。由周德裕、萬啟有組成的華東隊,以20:12擊敗由趙文宣、張德魁組成的華北隊。華東周德裕個人積分最高。由於當時華北地區有五省,華東地區則指江、浙兩省,因而棋友們尊稱周德裕為「七省棋王」。
1934年後,周德裕旅居香港數年。這一時期,他在穗、港與華南名手黃松軒、盧輝、馮敬如等進行了多次交流比賽。他與嶺南棋壇盟主黃松軒的「龍虎之爭」,是當時棋壇的「重量級決鬥」。由於實戰機會增多,棋手們的實戰水平自然「水漲船高」。這一時期,出現了相當數量的靠下棋謀生的職業棋手。他們除與水平相近的高手下「博採」棋以外,還與普通愛好者下讓先、饒子的指導棋。
講到近代的象棋活動,不能不提到謝俠遜先生的貢獻。謝俠遜(1888—1987)不僅棋藝高超,更是一位傑出的象棋活動家,他組織、籌划了華東、華南和華東、華北兩次大型的「區際」棋賽,編輯出版了《象棋譜大全》、《新編象棋譜》、《南洋象棋專集》等卷帙浩繁的棋藝巨著。《象棋譜大全》從1927年初版後至1950年,共印了九次,堪稱一套「暢銷書」。謝俠遜還曾於1935年和1937年兩下南洋,使其聲譽播及海外。謝俠遜第二次赴南洋時,全面抗戰已經爆發,他是以國民政府「巡迴大使」的身份到國外宣傳抗日救亡的,他在國外活動一年半,募集到大量捐款,為抗日軍民的艱苦抗戰提供了精神上、物質上的支持。這位愛國的名棋手,得到了社會公眾的讚譽。
抗日戰爭爆發以前,各地區的知名棋手還有:華北孟文軒、那健庭,西北彭述聖,華東王浩然、周煥文、邵次明、張錦榮、張觀雲,華中吳松亭、羅天揚,華南鍾珍、曾展鴻等,他們的棋藝在當時均屬一流。八年抗戰結束後,他們中的一些人貧病而死,僥倖活下來的則年事已高,棋藝老化。棋壇上已看不到三十年代那樣的熱鬧場面。
新中國誕生後,象棋界出現了振興的契機。這一時期,年富力強的棋手楊官璘、陳松順、何順安、李義庭、王嘉良等先後站到了棋壇的第一線。五十年代前期,他們在南北不同的戰場,展開了一次又一次高水平的角逐,吸引了為數甚眾的象棋觀眾。象棋活動逐步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推薦閱讀:
※周迅霆鋒戀情發展已2年 張學友潑冷水氣走張柏芝
※智能汽車迎發展良機
※「今日亞洲」的合作電視台有哪些?
※從陳滿案談憲法精神
※紅旗連鎖是怎樣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