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之語言風格
詩歌鑒賞之語言風格
——陸波
鑒賞詩歌語言
一、考點解析
1、語言的技巧---修辭方法(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詞語的運用(是否準確、典型、生動、形象)、句式的選用(長句短句、整句散句)。
2、語言的風格---含蓄明快、簡潔細膩、冷峻熱情、婉約豪放、樸實華美、工穩潑辣、典雅俚俗、精細粗獷、用典平易。
3、語氣---莊重幽默、冷靜激昂、沉穩活潑振奮、娓娓而談平和親切自然嚴肅。
4、語言表達的內容和作用---表現的對象、表現的情理、怎樣表現。
二、鑒賞示例
例1:
雜詩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首詩的語言表達有怎樣的特點?
這首詩像是在對朋友促膝而談:君自故鄉而來,應該知道故鄉的事。你來的時候注意到沒有,美麗的窗前的梅花開放了嗎?在這首詩里,作者借一枝寒梅表現了對故鄉的深切思念。其語言表達的特點,從風格上來看,以口語人詩,可謂平易樸實,另外,抒情委婉,含蓄深摯;從語氣上來看,親切自然;從修辭上來看,末句以設問結束,不作回答,耐人尋味,富有情趣。
例2: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注]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對方。宣室:漢代未央殿正室。孝文帝在此召見賈誼(即賈生)。
詩中生動描繪了孝文帝怎樣的情狀?
題干所說的「情狀」應是指「感情」和「狀態」。這裡的「狀態」,對人來講,應是指「神態」。根據題干,在詩中搜索有效信息:直接描寫孝文帝的地方是一個表示動作的詞語:「前席」,但這並不是孝文帝的「情狀」。我們還要根據這個詞向題干所說的感情、神態的方向生髮聯想,向答案靠攏:孝文帝「前席」表現出他的虛心,他虛心垂詢的神態當是全神貫注的。答案可以這樣表述:詩中生動描繪了孝文帝虛心垂詢、凝神傾聽的情狀。
例3(詩上例):
說說「可憐」一詞的表達效果。
「可憐」一詞的表現對象是孝文帝。對孝文帝來說,作者借這個詞諷刺了他的淺薄(客觀),表達了自己對他只知自己心五百姓的悲哀(主觀)。可以把它與相類的詞語(如「可悲」「可嘆」等)進行對比。從作者表達力度的角度(主觀)來看,「可憐」這個詞彷彿給孝文帝留有餘地,其實卻隱含著冷雋地嘲諷,可謂似輕而實重;從讀者的感受的角度(客觀)來看,則有些劍拔弩張的意味,顯得過於直白,不夠含蓄,不夠耐人尋味。最後答案可以這樣表述:「可憐」這個詞冷雋地(從作者表達力度的角度來看)諷刺了國君(對象)的淺薄(客觀上來談情理),含蓄地(從讀者的感受的角度來看)表達了自己對國君(對象)只知自己而心無百姓的悲哀(主觀上來談情理)。
三、方法指津
一、明確詩歌語言美的幾個方面
1、美在準確傳神。
詩僧齊己寫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將「數」改為「一」,因為題為「早梅」,如果開了數枝,說明花已開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齊己佩服不已,尊稱鄭谷為「一字師」。王駕寫《晴景》一詩:「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蜂蝶飛來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王安石改「飛來」為「紛紛」,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後特有的美景。動詞的提煉是古詩鍊字的主要內容。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陶潛「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盡人皆知。杜甫詩句:「四更山吐月,殘夜月明樓。」「明」字是形容詞用如動詞,使畫面富有動態,更妙的是「吐」字,化靜為動,富有詩情畫意。虛詞用得好,也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的美學效果。杜甫有詩云:「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葉夢得評道:「遠近數百里,上下數千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呑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於言外。」
2、美在言簡意豐。
許渾的《金陵懷古》云:「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石燕拂雲晴復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後人認為,若中間兩聯刪去,「則氣象雄張,不下太白絕句」。確實,刪削以後,全詩呈現出凈化以後的透明狀態,更能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
3、美在富有彈性。
「彈性」指精練的文字表現的各個意象之間,有大量的可供讀者聯想、想像的空白。彈性的獲得,首要的是將一些虛詞省略。馬致遠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陸遊的《書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就是如此。其次,模糊性(多義性)是提供合理聯想的線索,使欣賞者有多種美的體味與探尋的慾望,從而作出多樣的然而合理解釋的好方法。如李煜《浪淘沙》有句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俞平伯認為可有四種解釋:一是說春歸何處,可以標點如下:「天上?人間?」一是表示感嘆之意,春天去了天上人間,可標點如下:「天上!人間!」一是對比之意,從前是天上,現在是人間。還有認為,流水落花指別時的容易,「春去也」指相見時的難。詩歌語言的彈性美,還包括特殊的詞法和句法。如「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綻雨肥梅」,「月出驚山鳥」,「雪盡馬蹄輕」(詞性變化),「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雲山千疊」,「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量詞活用),「寂寂柴門秋水闊,亂鴉揉碎夕陽天」(動詞活用)杜甫「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句式倒裝)
4、美在音韻和諧。
詩歌的音樂美由押韻、節奏和音調構成。押韻能使全詩在音響上聯結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鮮明的節奏感如能與詩的內在情感保持一致,能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音調由平仄協調、雙聲疊唱、重言復唱等幾方面組成。平仄和諧,有助於形成詩歌語言的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重章疊唱,令人有一唱三嘆,蕩氣迴腸之感。
二、明確古詩中常見語言的特點
●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有近景,有遠景,有實景,有虛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
●平淡:又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於簡陋和寒傖,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體現了詩人的真功夫,如陶淵明的詩,李煜的詞。
●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
●明快:其特點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往往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
●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後期的詞。
●自然:即不加雕飾的率真樸素的語言,多用口語,較少鍊字,讀來平白如話,自然生動,韻味無窮。如李白詩歌的語言,被譽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例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三、把握詞性的改變,體會詩人所煉之「意」。
中國古代詩人為了鍊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了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詳加分辨。例如:
何遜「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王維「下馬飲君酒」、「日色冷青松」;常建「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王昌齡「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周邦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
以上各句中的「暗」、「飲」、「冷」、「悅」、「空」、「淡」、「綠」、「紅」、「綠」、「老」、「肥」,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這些詞語各有妙用,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為神奇,增強了詩詞的表現力、感染力。
具體說來,可關注以下幾點:
1、動詞: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重點關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
例1: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哀江南》孔尚任)在這裡,一個"剩"字引人注目,作者並沒有用"留"、"見",其妙處就在"剩"雖與"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動的,而且有"殘存","殘餘"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時間性,給人一種"無可奈何"之感。"留"則無這麼多含義。"見"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變遷感。
例2: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驚"二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例4: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蒸"、"撼"具有誇張色彩。
例5: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郊興》王勃)看這句詩,"濕"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尋常,王勃寫春雨,雨下的時間短,雨後日出,花上已沒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見滋潤,所以說"花光濕",這個"濕"字極為確切。這個"光"字顯得花有精神,所以說"光"字有情。風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個"疏"字,顯得日光從葉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樣子寫出,又顯得有詩情,用字盡妙於此。
2、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它在詩詞鑒賞中也是關注的重點對象。
例1: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一個"孤"字,寫盡環境之孤苦,可見人心。
例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曰細,脈脈綿綿,寫自然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
例3: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
王昌齡)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後,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這時候,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到好處之意。所遇者?闖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這是一位滿臉稚氣的少婦。一個"忽"字將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處。
3、特殊詞:在詩文中,有一些詞本身與眾不同,讀者能很快找到它們:
①疊詞:疊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竹枝詞>其一》劉禹錫)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
②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就屬於疊詞,因為其出現頻率很高,特單列一條。作用有: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③表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用,有時作定語用,有時作主語或賓語用。但是作用只有一個,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揚州慢》姜夔)紅藕香殘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杜甫)
3、整體評估:對語言整體評估的重點是會用一些術語。在詩詞的風格上,詞有豪放婉
約之別,詩曲又何嘗不是。專用鑒賞術語有:激越高亢。清婉秀麗。用語華麗,極盡鋪陳之能事。用語平易,含義雋永。在語言結構上,倒裝一般表強調,例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西江月》辛棄疾)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秋興八首》杜甫)意象羅列是使描寫更具鏡頭感,是電影語言: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天凈沙?秋思》馬致遠)一騎紅塵妃子笑(《過華清宮絕句》杜牧)。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柳永)。
四、還原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筆下之景之意之情,特別是詩人的情感側重點。
典型的比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重排為「欲目窮千里」,是為了對偶的需要。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鳥藏」、「雲掩初弦月,香傳小樹花」、「內分金帶赤,恩與荔枝青」,可以重新組合為:「夕鳥藏(於)梨花」、「小樹花傳香」、「內分赤金帶,恩與青荔枝」。將這些詩句重新還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詩人特定環境中的思索,美麗景象中的情趣。
五、注意詩詞中的省略,用想像和聯想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
在詩詞鑒賞中,根據詩詞所規定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像,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這是詩詞欣賞的必要環節。詩詞的省略跟意象的組合有關。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對話,作者採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在詩歌的鑒賞中,可根據問答,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發揮想像和聯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補充出來。這就有如電影的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我們的讀者根據生活的邏輯、積累的經驗、自身的修養去補充完善。
其實,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組合,藉助了漢語語法意合的特點,詞語與詞語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連接作用的詞語。例如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又如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部是名詞的連綴,「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卻有一種內在的深沉的聯繫,似離實合,似斷實連,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和再創造的可能。杜牧《過華清宮》後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騎紅塵」和「妃子笑」之間沒有任何關聯詞,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說是「一騎紅塵」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說是妃子在「一騎紅塵」之中露出了笑臉,好像兩個鏡頭的疊印。兩種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確切。詩人只是把兩個具有對比性的意象擺在讀者面前,意象之間的聯繫既要你去想像、補充,又不許將它凝固起來。一旦凝固下來,就失去了詩味;而詩歌的魅力,正在於詩的多義。再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門掩」和「黃昏」之間省去了聯繫詞,可以理解為黃昏時分將門掩上,也可以理解為將黃昏掩於門外,又可以理解為,在此黃昏時分,將春光掩於門外,或許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婦有一個關門的動作,時間又是黃昏,這個動作就表現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悵。
六、通過體會詩中字詞的色彩,理解詩人有意構築的畫意與詩情。
欣賞時,或抓住能表現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或抓住能表現鮮明對比色彩的字眼,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濃度:「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與綠道出了蔣捷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就是抓住單一色彩表現的詞也能讓讀者體會到詩人的濃情:「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憐惜與傷別離的情愫盡在「綠」與「醉紅」中。
七、抓住詩中能粘合情與景的實詞、虛詞,以「融合」詩歌的情與景,體會詩歌的意境。
詩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於景,或緣情布景。對於借景言情和緣情布景的詩歌則需要尋找一個情景交融的「融合」點,如: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江漢》詩中,詩人用「共」、「同」、「猶」、「欲」四字將客觀景物與詩人的思想感情自然融合在一起。與天共遠,與月同孤,心視落日而猶壯,病遇秋風而欲蘇,老驥伏櫪的情懷溢於筆端。而寓情於景的詩歌則需要抓住詩中附著情感的「景語」,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依依」、「霏霏」正是悵然若失的征夫情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蕭蕭」「寒」滿載的是壯士報國的悲壯情愫。
古代詩歌,以其內容的含蓄概括、意境的深邃幽遠、手法的豐富靈活、語言的形象凝練而獲得了恆久的生命力,成為我國輝煌的文化百花園中一朵奇葩。古詩鑒賞,尤其是語言的鑒賞,不但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人們的良好文化涵養。高爾基曾說:「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雖然語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卻能喚起讀者的表象聯想和想像,產生形象感。所以自1993年詩歌鑒賞在高考試題中出現以來,就深受廣大中學語文教師好評。但由於考生文化底蘊薄弱,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一直偏低。尤其是2002年高考的詩歌鑒賞題打破以往客觀選擇題的命題方式,以主觀表述的形式考察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這種命題方式的轉變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詩歌鑒賞的難度。面對新的題型和要求,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圓滿完成詩歌鑒賞的答卷呢?根據平時的體會,在這裡我就詩歌語言的鑒賞角度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1、推敲字詞,看這個詞是否準確地揭示了人物的外部特徵、內心世界和環境特點。 古代詩歌的語言往往一詞一句就能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徵,表現人物的內心,因此,詩歌中的這些詞往往是命題人容易設題的地方,那麼,在解答鑒賞詩歌語言的試題時,我們就可以從這個角度來思考賞析。如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這首詩以妍美的生活意象體現幽怨的情思,要鑒賞其中「打」的妙處,我們不難發現,「打」正是少婦當時的動作,而這個動作又表現了女主人公對愛唱歌的黃鶯吵醒美夢的怨和對征戰在外的丈夫的無比思念,一個「打」字使生動活潑、嬌憨真情的閨婦宛在眼前,平淡之中蘊含神奇。 再比如李端的《聽箏》:「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令郎顧,時時誤拂弦。」其中的「誤拂弦」,一方面寫出了彈箏女的動作,另一方面又表現了她邀寵的聰明機智和嬌態可掬。 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中的「寒」,與上面兩個詞的表現內容不同,它交代的是人物活動的環境特點。諸如此類,我們均可以按照這種思路得出準確的答案。 2、看詞語是否有弦外之音,發人深思。 詩貴含蓄,詩歌的語言更是高度概括凝練,一首詩中具有弦外之音的詞又是命題人設題的熱點,因此我們在鑒賞時,就需要讀出它的弦外之音。比如王建的《雨過山村》:「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姑婦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如果要鑒賞其中的「閑」字,我們就萬萬不能只抓其表面意思。田家少閑月,冒雨浴蠶,就把倍忙時節的農家氣氛表現得更加夠味。但詩人存心要錦上添花,揮灑妙筆寫下最後一句:「閑著中庭梔子花」。事實上沒有一個人「閑著」,只是詩人在此沒有從正面說,卻要從背面、側面落筆,用「閑」襯忙,花閑,人不閑,興味尤饒。一位西方詩評家說,徒手從金字塔上挖下一塊石頭,並不比從傑作中抽換某個單詞更困難。這裡的「閑」,正是這樣的字,它不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經安放就斷不可移易。 李華《春行即興》,「芳樹無人花自落」中的「自」道出了詩人對時代的感慨,說明經過安史之亂,再也無人來此觀賞,只好任其自開自落罷了!「春山一路鳥空啼」,春山一路,不禁使人想像到山花爛熳,鳥語宛轉的佳境,但著以「空」字,卻成了以樂寫哀,以鬧襯寂,充分顯示了山路的荒寞,這裡不僅再也見不到那麼多的遊人墨客,而且連耕農、樵夫、村姑都不見了,「自落」「空啼」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面對大好山河的寂寞之感。 3、看是否寓靜於動,寓抽象於具體,使用修辭手法等。 還有一些鑒賞詩歌語言的題,之所以讓你鑒賞,就是想讓你對其中的表現手法、修辭方法進行悉心的品味。對於這種題,我們就要從手法和修辭的角度進行賞析。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中人格化的「鬧」字,化靜為動,寫出了盎然的春意,意態傳神,動感十足。 賀鑄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詩人把抽象的閑情化為可感可知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不僅形象、真切地表現出詞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內心世界,同時也生動、準確地展現了江南暮春時煙雨迷濛的情景,以江南景色比喻憂愁的深廣,以面積廣大喻愁之多,「滿城風絮」以整個空間立體地比喻愁之深廣,「梅子黃時雨」以連綿不斷比喻愁之時間長和難以斷絕,興中有比,意味深長,被譽為絕唱,賀鑄也因此而有「賀梅子」的雅號,深得當時人們的讚賞。黃庭堅更是極口稱讚說:「解作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寄賀方回》)。 再比如,張養浩的《雙調?殿前歡?對菊自嘆》:「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後,減盡風流。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花替人愁。」借殘菊抒懷,籠罩全詩的是一「愁」字,「花替人愁」,採用擬人手法,花落明年還會開放,循環不已,而人則一年老似一年,青壯年一去不復返了,表現了仕途厭倦之情和流年逝水之嘆。 而劉禹錫的《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詩人用諧音雙關的手法,把天「晴」和愛「情」這兩件不相關的事物巧妙地聯繫起來,表現出初戀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寫得極為關切、細膩,也極容易引起共鳴。 4、看是否增強描寫的色彩感、畫面感和韻律感,渲染某種氣氛,表現心情。 詩歌中還有一些極富色彩和韻律的詞,也是備受命題人關注的,解答語言鑒賞題時,我們還可以從這個角度進行把玩。白居易的《憶江南》,攝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寫得生機盎然,色彩艷麗。「日出江花紅勝火」一句刻畫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紅得勝過火焰。表現出春天花卉的生機勃勃之態,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濃艷、熱烈之美。次句說「春來江水綠如藍」,春水蕩漾,碧波千里,詩人更誇張地形容它比藍草還要綠,這深濃的碧綠色,與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紅色相映發,便覺更加絢麗奪目。詩人敷彩設色,用色彩明艷的詞藻,很好地顯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態,既渲染了氣氛,又表現了像作者這樣長期居住在蘇杭的人對江南的戀戀不已之情,有力地突顯了主題。李商隱的《菊》「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在句中交錯、編織色彩來展示和渲染絢麗多彩的審美境界,與白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李清照的《聲聲慢》,開篇連用七組疊字,一下子就顯示出與「詩」截然不同的語言特點,加上後面梧桐細雨「點點滴滴」,一共九組疊字,使人油然有一種「如訴如泣」的感覺,帶給人壓抑沉鬱的感受,用它們來表現作者孤苦伶仃、寂寞感傷的處境、心境,恰切形象,不但在意義上緊扣內容、表現渲染,就是在聲韻上也極富特色,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節奏感極強。 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這裡「凄凄」「裊裊」兩個疊字,用得傳神,前者形容內心的凄涼、愁苦,後者形容秋景的蕭瑟、黯淡,正由於送別時內心「凄凄」,故格外感覺秋風「裊裊」,而那如泣如訴的「裊裊」風聲,又更加烘托出離人肝腸寸斷的「凄凄」之情,兩者相生相襯,而且「凄」「裊」聲調低促,一經重迭,讀來格外令人迴腸盪氣,與離人的心曲合拍,增強了韻律感。 總之,鑒賞詩歌的語言,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學生在做題時,經常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讀懂了詩,審准了題,卻不知道如何去理出思路,準確表述,或者說不知道怎樣答才會更容易得到分數,為此,我們必須指導學生,把握規律,走出迷津。上面從四個角度談了古詩語言鑒賞問題,需要強調的是,語言的鑒賞角度遠不止這四個方面,同時這四個角度也總是常常交叉在一起的,鑒賞時一定要綜合考慮,切不可膠柱鼓瑟!
推薦閱讀:
※絕句的語言風格
※選擇遠不止美度,主流風格正裝表橫評
※龍抬頭 | 拿下這些反常規的髮型細節,自帶「造型」體質,想不洋氣都難!
※120平美式風格欣賞|效果圖|圖片|大全
※|服裝風格|第十二集,如何做一個酷女孩,酷不等於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