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咳論》關於咳嗽的系統針灸治療
《素問 咳論》篇詳細的論述了咳嗽的針灸治療,編者對於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下淺釋,希望能對大家理解有所幫助。下邊藍色及紅色字體為編著所加。歡迎大家提出批評和建議。
咳論篇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一般我們都認為咳嗽是肺臟引起的,所以黃帝如是問。)
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岐伯所給的這句答案,短短几個字,穿越千年仍被我們所重視,很多論文和文章都還在發揮解釋這句話。)
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五臟合五體,肝合筋,心合脈,脾合肌肉,肺合皮毛,腎合骨。整個人體以五臟為中心,但與身體各部緊密聯繫。)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人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引起肺咳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外邪,二是內寒,因肺主宣降,《靈樞 決氣》指出: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主要指的是肺氣的宣發作用。一感外邪,則皮毛閉塞,影響肺氣的宣發。肺主氣,在上焦,法天,天氣下降,則生腎水,是金生水。《靈樞 經脈》: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我們寒飲食之後,寒邪會從中焦,也就是胃中,沿著肺脈到達肺部,肺受寒邪,從而阻隔肺氣的降路。肺與大腸相表裡,其實就是經脈的相互聯繫,肺氣降至大腸,助大腸傳道。所以我們有一種便秘採用降肺氣的方法來治療。這也體現肺氣的下降作用。因為內外合邪,使得肺部受邪,宣不能宣,降不能降,所以引起的咳嗽。其實不止咳嗽,包括感冒,傷寒,喘證等等肺病都可以從這兩個方面考慮,只是有時候外邪重一點,有時候內寒重一點。如果患者平素陽氣盛的,這時候肺氣鬱在裡邊,就會化熱,再時間久一點,未能及時治療,也可能導致肺癰。如果平素陽虛的,就會寒症比較明顯。編者學習黃元御的一氣周流理論很久,從這裡就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出他的理論來源,就是氣機的升降,當然一部分人覺得他的理論晦澀或不太實用,就不展開論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研讀。說到咳嗽的治療,記得陳修園在《醫學三字經》里有精闢的論述,說仲景治咳,主要以乾薑,半夏,五味子為主。這三味葯來自小青龍湯。乾薑祛內寒,半夏降胃之逆氣,五味子斂肺氣,這就相當於把肺的降路打通了,降路一通,也就不會咳嗽了。這時如果外邪嚴重,再輔以開皮毛之葯,小青龍裡邊就是以麻黃桂枝為主。這樣小青龍治咳的思路其實很清楚了。)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五臟在各自的時令受邪,然後傳之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如果感受寒邪,輕微的導致咳嗽,重的可能會腹痛腹瀉。比如上面說的寒飲食入胃,如果寒邪較輕,他可能就沿著肺脈就上去了,如果寒邪較重,直接凝滯在胃中,導致胃部拘緊疼痛,然後影響胃的傳道功能而發生腹瀉。這個體驗應該很多人有過,吃了大量的冰啤等冷飲之後腹痛腹瀉,嚴重點的上吐下瀉。等拉得差不多,寒邪去了,病也就慢慢好了,但還是很傷身體的,因為傷了人體的陽氣。人強壯一點的,陽氣慢慢回復,弱一點的,落下胃病之類。所以懂的養生的人不會等病了之後再去治療。這讓編者想起了一句佛語,「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但我們都是凡夫,能如此做著實不易,但不易不代表不能做到。)
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為什麼我們說春天要養肝疏肝,冬天可以適當補腎等等,不懂養生的人往往什麼時候受的邪氣受的病都不知道。我們的大學教材《中醫基礎理論》大都來自《內經》,不看經典,往往我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提倡多看經典,這樣有助於我們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從源頭上抓住了中心思想。)
帝曰:何以異之?
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
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以上五髒的咳嗽主要根據咳嗽時不同部位的病症來相鑒別,一般都是在各自臟腑的部位和經脈循行處出現相關癥狀。像肺咳這個癥狀是非常常見的,而且描述非常準確。)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畢竟五臟為陰,六腑屬陽,五臟陽氣易傷,六腑陽氣盛大,奈何六腑之陽架不住寒邪的長期侵擾,由此五臟陽衰而傳到六腑。)
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
肺咳不已則大腸變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
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六腑的咳嗽主要是咳嗽再加上他自身的臟腑功能失調。)
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黃元御胃氣不降,而致肺氣不降的理論來源可以在此窺見一二,所以他的理論立論都是脾升則肝升,胃降則肺降,並非自己杜撰,字字出自經典。多涕唾為肺氣之郁,尋求出路,肺開竅於鼻,故從鼻而出,面浮腫為胃經之逆,因陽明經在面。)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關於五臟六腑的咳嗽,針灸治療起來非常簡潔,岐伯一句話概括。我在下面列出了具體的取穴。)
帝曰:善。
取穴治療:
治療五髒的咳嗽,取俞穴,這裡的「俞穴」,不是指背腧穴(心俞,肺俞,肝俞......),而是指五輸穴裡邊的「俞穴」(五輸穴包括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合穴)。肺經俞穴為太淵,肝經俞穴為太沖、脾經俞穴為太白,腎經俞穴為太溪、心經俞穴為神門。當然我們臨床上用背腧穴治療也可以。
所以,如果是肺引起的咳嗽,就選擇太淵穴。如果是肝臟引起的咳嗽,選擇太沖穴治療......在中醫內科裡邊,肺的咳嗽可能分為風寒犯肺,風熱襲肺,風燥傷肺等不同證型,而在針灸裡邊,不管什麼證型,只要確定是肺咳,就針太淵。只要是確定肝咳,就針太沖,不用特別去辨是不是肝火犯肺。其餘幾臟類推。
治療六腑的咳嗽,我們選擇合穴,指的是五輸穴里的「合穴」(五輸穴包括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合穴)。胃經合穴足三里,膽經合穴陽陵泉,膀胱經合穴委中,大腸經合穴曲池,小腸經合穴小海,三焦經合穴天井。又因為六腑咳嗽是五臟所傳而來,所以治療六腑咳嗽時我們同時需要治療五臟咳嗽。比如,膽咳,因為肝咳久不愈,傳至膽而導致膽咳,我們就取膽經合穴陽陵泉,同時選擇肝經俞穴太沖。胃咳我們選擇胃經合穴足三里,同時還要選擇脾經俞穴太白。其餘類推。
如果五臟六腑之咳久治不愈,會傳入三焦,三焦咳的癥狀,咳而腹滿,不想飲食。
如果臟腑的咳嗽兼有咳而面浮腫,這時候我們在治療時,除了選取俞穴和合穴外,我們再加上各臟腑的經穴,經穴是指五輸穴裡邊的經穴(五輸穴包括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合穴)。肺之經穴經渠,大腸之經穴陽溪,胃之經穴解溪,脾之經穴商丘,心之經穴靈道,小腸之經穴陽谷,膀胱之經穴崑崙,腎之經穴復溜,心包之經穴間使,三焦之經穴支溝,膽之經穴陽輔,肝之經穴中封。
當然,我們在臨床上,如果有伴隨其他癥候,可另外辨證加穴,以上是最基本的治咳方。
譯文
黃帝問道:肺臟有病,都能使人咳嗽,這是什麼道理?
岐伯回答說:五臟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單是肺病如此。
黃帝說:請告訴我各種咳嗽的癥狀。
岐伯說:皮毛與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氣就會影響到肺臟。再由於吃了寒冷的飲食,寒氣在胃循著肺脈上於肺,引起肺寒,這樣就使內外寒邪相合,停留於肺臟,從而成為肺咳。這是肺咳的情況。至於五臟六腑之咳,是五臟各在其所主的時令受病,並非在肺的主時受病, 而是各臟之病傳給肺的。人和自然界是相應的,故五臟在其所主的時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輕微的,則發生咳嗽,嚴重的,寒氣入里就成為腹瀉、腹痛。所以當秋天的時候,肺先受邪;當春天的時候,肝先受邪;當夏天的時候,心先受邪;當長夏太陰主時,脾先受邪;當冬天的時候,腎先受邪。
黃帝道:這些咳嗽怎樣鑒別呢?
岐伯說:肺咳的癥狀,咳而氣喘,呼吸有聲,甚至唾血。心咳的癥狀,咳則心痛,喉中好象有東西梗塞一樣,甚至咽喉腫痛閉塞。肝咳的癥狀,咳則兩側脅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轉側,轉側則兩脅下脹滿。脾咳的癥狀,咳則右脅下疼痛,並隱隱然疼痛牽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動,一動就會使咳嗽加劇。腎咳的癥狀,咳則腰背互相牽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黃帝道:六腑咳嗽的癥狀如何?是怎樣受病的?
岐伯說:五臟咳嗽日久不愈,就要傳移於六腑。例如脾咳不愈,則胃就受病;胃咳的癥狀,咳而嘔吐,甚至嘔出蛔蟲。肝咳不愈,則膽就受病,膽咳的癥狀是咳而嘔吐膽汁。肺咳不愈,則大腸受病,大腸咳的癥狀,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則小腸受病,小腸咳的癥狀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與失氣同時出現。腎咳不愈,則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癥狀,咳而遺尿。以上各種咳嗽,如經久不愈,則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癥狀,咳而腹滿,不想飲食。凡此咳嗽,不論由於那一臟腑的病變,其邪必聚於胃,並循著肺的經脈而影響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腫,咳嗽氣逆。
黃帝道:治療的方法怎樣?
岐伯說:治五髒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腫的,可取有關臟腑的經穴而分治之。
黃帝道:講得好!
腧穴定位:
太淵:掌後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太白:足大趾第一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太沖: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太溪: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神門: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足三里:犢鼻下三寸,距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中指)。
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委中:在腘窩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曲池:屈肘,當肘橫紋外端凹陷處,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之中點。
天井:屈肘,尺骨鷹嘴上方一寸許凹陷中。
小海: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中。
經渠:腕橫紋上一寸,在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間使:腕橫紋上三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陽溪:在腕關節橈側,拇指向上翹起時,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解溪:足背踝關節橫紋的中央,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凹陷中,約與外踝高點相平。
支溝:在腕背橫紋上三寸,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橈骨與尺骨之間,當指總伸肌的橈側取之。
陽輔:外踝高點上四寸,腓骨前緣稍前方,趾長伸肌與腓骨短肌之間。
中封:足內踝前,當商丘與解溪之間,脛骨前肌腱內側凹陷中。
復溜:太溪直上二寸,當跟腱之前緣。
崑崙: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靈道:仰掌,在尺側腕屈肌腱之橈側,腕橫紋上一寸半處。
商丘:足內踝前下方凹陷中,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之中點。
陽谷:腕背橫紋尺側端,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凹陷中。
推薦閱讀:
※關於新的一年的句子 關於迎接新的一年的句子
※關於作詩填詞的韻與情
※關於「傷官生財」的探討之四
※關於春天的詩句,描寫春天的詩句
※關於太極松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