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學長老七十載弘法經驗談(問答錄)

為紀念明學長老,特整理長老歷年開示及訪談錄,分類編次,以饗讀者。

一、住持靈岩山寺的不了情問:靈岩山寺作為全國著名的十方道場,有著怎樣深厚的歷史?答:靈岩山寺從時間上講,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東晉年間,陸玩舍宅為寺,開始有了這個廟。唐宋元明清,靈岩山寺經歷了好幾次興衰,最後一次是在清朝末年,太平天國一把火把它燒掉了。後來一直到念誠老和尚來,才重新造了幾間小房子。民國十五年(1926),印光法師來到靈岩山,把這裡作為十方專修凈土道場,妙真老和尚他們來了,最終把這個廟重新恢復起來。現在的建築都是民國十五年開始建造的,一直持續建造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戰開始,寺內各大建築才基本造好。這個地方小,靈岩山寺連花園在一起,總共才三十一畝。殿堂要擴大,廟裡沒地方了,只能在山頂造平房。從民國十五年開始,出家人有一百五十多人,多的時候有兩百多人。

問:靈岩山寺對您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您為什麼會對這兒如此無法割捨呢?答:我是1947年抗戰勝利之後到靈岩山的,當時24歲。當時我到靈岩山不久就做當家了,跟在妙真老和尚後面做事情,主持靈岩山寺的維修建設和教務活動,到這裡來已67年了,沒有離開。這主要源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方面呢,我從小體弱多病,生肺病,我們家鄉(浙江湖州)那個福音醫院醫生說我肺病很嚴重,不好學習不好工作了,要在床上躺六個月,而且活不到30歲。我因為從小信佛,就出家,出家後到蘇州靈岩山寺來,結果到了靈岩山寺,半年功夫身體就好了。所以,我要知恩報恩,所以不離開靈岩山。那時靈岩山也有一個凈宗學苑,我就在凈宗學苑學習,後來1956年中國佛學院開辦,我作為佛學院第一屆的學員(我們江蘇省共選派了十個出家人去學習),我要知恩報恩,到那邊要好好學習,好好修行,做一個好的出家人,為佛教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就這樣)至1959年回來。(另一方面)靈岩山寺是個凈土道場,是印光法師訂的規矩好,只念佛,拜懺、放焰口、打水陸,這些都不做的,只有念佛。我從小信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決心出家不去做經懺,到靈岩山來,大家都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做經懺佛事,所以能在靈岩山住下來。如果說是做經懺佛事的,我就不來了。問:您有見過印光大師嗎?答:沒有啊,那時候我還是居士,還在俗家呢,印光大師往生的時候,我們那裡的居士告訴我的,我也只是聽說。後來我就到靈岩山寺拜印光大師的舍利塔。

問:解放前靈岩山的常住法師多嗎?妙真老和尚什麼時候升為方丈的?答:多啊,那時候常住法師就很多,一般都有一百五六十人的,因為在當時山上就有一所凈宗學苑和念佛堂。台灣靈岩山寺的妙蓮老和尚,在解放前就是來這裡的凈宗佛學苑學習的,我們是同學,然後他去台灣也辦了一個靈岩山寺。印光大師是菩薩再來,在他老人家80歲那年十月底,自己自知時至,要生西方,知道自己要在十一月初四往生了,他老人家就在10月28日午後1時,召集山上全體執事及居士30餘人,到關房開會說:「靈岩住持,未可久懸,即以妙真師任之。」大家說把妙真法師升座的時間定在十一月初四或初九,印光大師說晚了,最後定在初一,印光大師就同意了。妙真法師在十一月初一升座,印光大師在初四凌晨就往生了,印光大師就是了不起啊!當時在山上住過的同修,現在還健在的已經不多了,好多都已經往生了,靈岩山本來還有四個同參的,悟性法師2005年10月也往生了,道安法師2013年11月底也往生了,海晏法師又去上海龍華寺了,現在就剩下我一個人了。現在寒山寺的性空老和尚,和已經往生了的演林老和尚也是我的同參,當時都在靈岩山住過,也在天平果園一起農耕過。問:您曾經經歷了數年的下放農場勞動生活,當時的因緣始末情況是怎樣的?答:我是在1970年下放到農場的,當時有好多蘇州的和尚。在被下放勞動期間,我們一直堅持佛教修持,離廟不離山,心系寺廟,天天念佛。1979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復和落實,蘇州市政府將靈岩山寺、寒山寺、西園寺等三所寺廟歸還佛教,於是我們有了自由,我馬上就回到山上了,離開靈岩山在農場幹活整整10年,也就是說我離開寺院也整整10年。問: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您即參與靈岩山寺的重建工作,您能談談當時的一些情況嗎?答:靈岩山寺在「文化大革命」中呢,房子建築沒有破壞,就是把佛像毀掉了——大雄寶殿佛像都被毀掉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1980年落實黨的宗教政策,佛教寺廟(得以)恢復。這都是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居士的功德。文革時出家人都到農場去勞動,把廟恢復起來後,統戰部將我們這些參加勞動的出家人都放回到了以前的廟裡。原來是靈岩山寺的出家人就回到靈岩山寺;西園寺的出家人回到西園寺;寒山寺的出家人回到寒山寺。1980年,回靈岩山來的陸陸續續有56個人,下山的時候是90多個。期間有兩個老頭往生了,還有幾個是去了西園寺、寒山寺。那麼先把出家人的生活方面都安排好,佛像則是在1980年至1981年開始請浙江寧波匠人來修起來的,(就這麼)一步步把寺廟恢復起來。當時落實宗教政策,趙朴老來看了好幾次,也是他來看了,當時提出建議:靈岩山寺是印光大師的道場,要把它恢復起來,蘇州市委市政府、統戰部、宗教局很重視,1980年由園林部門一個部門在同一天把西園寺、寒山寺、靈岩山寺三個寺廟交出來(歸還佛教界),在1980年元旦同一天開放。這在全國來說,落實宗教政策,我們蘇州市落實得是最好的。因為一般要落實一個廟的難度都很大,更何況三個廟在同一天開放,出家人(召集)回來(的情況)也蠻好。

二、佛教教育的過去、當下和未來問: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的創辦緣起是怎樣的?答:1980年,寺院是恢復了,可回來的56個(出家人)都是老的,都70、80多歲了,像種蓮法師,就80歲,一個年輕的都沒有,怎麼辦?我們向省里、市裡的領導講了,他們也沒辦法。於是,朴老又來了幾次,詢問靈岩山恢復得怎麼樣,我就向朴老反映了。他說,辦個佛學院好了,就考慮辦個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這樣就有年輕的來了。這樣,他書寫了「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牌匾),請上海明暘大和尚來幫忙把佛學院辦起來。1980年12月10號就開學了,這在當時,我們這個佛學院是辦得(開課)最早的。佛學院辦起來了,第一批來了48個學生,都是年輕的。就這樣,一批一批,兩年畢業一屆,到現在十七屆,畢業了近800個。當方丈的,做當家的,當佛教協會會長的,甚至還有幾個出國留學的。現在上海龍華寺照誠法師以及蘇州西園寺、寒山寺等廟的方丈,都是靈岩山佛學院畢業的。都不錯,都蠻好。他們出去(給別人的)印象都很好,一談到靈岩山分院人家就豎起大拇指,他們都說靈岩山出來的好,「道行也好」。我說你們都為靈岩山爭光啊!所以我們蘇州佛教這幾年來很興旺。就拿我們靈岩山寺來講,自第一屆、第二屆畢業留下來的,每屆兩個三個,兩個三個,到第十七屆留下來,一共留下年輕的30多個,都蠻好。要是沒有佛學院(畢業)的留下來,靈岩山從最初回來的56個,後來往生一個少一個,最後就剩四個老的了,就像四根柱子。(後來)悟性法師往生了,少了一個,剩下三個,佛教裡邊講就是三足寶鼎了,三足寶鼎,(還算)撐得起來。(再後來)海晏法師到上海龍華寺了,我跟道安老法師說,我們兩個人就像一對蠟燭了。現在道安法師也往生了,就剩我一個唱獨角戲了。現在培養了年輕的,那就好多了。30多個都是佛學院留下來的,當知客的,做當家的等:現在有五個當家了,都是佛學院畢業出來的;三個知客——接待打普佛、訂牌位等的客人,兩個人忙不過來,那就三個人,上午、中午、下午,三班輪流。總的來說,現在佛教很興旺,很多年輕人出家,這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想不到的。來報考佛學院的有高中生,也有個別大學生。沒有這些年輕人考佛學院,佛教就撐不起來了。所以(要堅持)把靈岩山佛學院辦好。問:剛才您提到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是全國落實宗教政策後辦得最早的,是比中國佛學院還早嗎?答:中國佛學院是1956年開辦,「文化大革命」停辦的,到了(19)80年也恢復起來。(當時)中國佛教協會開會,會開好了,在12月15號開學,而我們靈岩山佛學院是12月10號開學的。問:作為全國知名的老牌佛學院,靈岩山佛學院的辦學思想是什麼?答:我們靈岩山佛學院都是出家人,年輕的男眾出家人來,主要是教他們好好學習。佛學院辦學方針嘛,就是「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這是辦學的方針。「學修一體化」,學與修一體化;學僧呢,「生活叢林化」,要過叢林生活,叢林就是大的寺廟的集體生活,過叢林生活。根據辦學方針培養出來的學僧要成才,不單單要培養出家人當教師、當教授,而且要培養法師。最重要的,首先要培養他的道心,他要有個堅定的信仰,對佛教信仰要很虔誠。所以說,「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這一點很要緊。過叢林生活是出家人、佛教徒(特有)的生活:做早晚功課,過堂吃飯,誦戒,出坡勞作,這就是出家人的叢林生活,是集體生活——做早晚功課要集體做,吃飯也要集體一起到齋堂去吃。過集體生活,佛教叫過叢林生活。問:靈岩山佛學院辦學有著怎樣的特點?答:靈岩山佛學院有個特點——不發招生通告。靈岩山從八零年開始到現在,一直都不發通告,來的人卻很多。為什麼呢?他師父叫他到靈岩山來。送徒弟到靈岩山來考佛學院,師父放心。還有的師兄畢業之後,推薦師弟過來。去年,靈岩山佛學院招收第十五屆學僧的時候,很多人報考靈岩山佛學院,報名人數達到180人。經過層層選拔,最終錄取了50人。可見靈岩山佛學院的招生工作還是沒有困難的。而且學僧的文化素質都在提高,有高中學歷的學僧越來越多,甚至也有大學生出家,這是我們佛教興旺的象徵。解放前,如果家裡孩子多,吃飯有困難,就會把孩子送到廟裡去,解決吃飯問題。現在,到廟裡出家的原因不再是為了吃飯,而是因為信仰。很多人讀書讀到高中畢業,就要出家,他的父母也信佛,所以也同意出家。這也是現在我們中國佛教的好現象。現在的學僧,文化程度好,又在信仰上有道心,所以,每一屆的畢業生成績都很好。這一屆七月份就要畢業了,下一屆陸續來報名的大概已經有三十多人。六月底就要考試,錄取五十人沒有問題。總的來說,我們靈岩山佛學院一定能夠堅持辦下去。問:靈岩山佛學院為什麼要以「教宗天台,行歸凈土」為宗旨?答:靈岩山佛學院辦學宗旨是「教宗天台、行歸凈土」。這一宗旨的確立,應當是在民國年間的凈宗佛學苑就開始這樣定位了,當時是因為妙真和尚、碧林法師等幾位法師都是研修天台宗,而以念佛歸心凈土的。那麼,為什麼要「教宗天台,行歸凈土」呢?天台宗是通途法門,凈土宗是特別法門,天台宗與凈土宗非常融洽,天台宗歷代祖師也都求生極樂世界。按照天台宗教理了解通途法門修行次第,既不至於得少為足,又不會高推聖境;按照凈土宗修持方法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既能在這一生可以了生死,又能一生補處而成佛。

問:進入靈岩山佛學院學習,需要什麼樣的條件?答:入佛學院的人首先要出家,然後經過嚴格的考試。按照祖師的老規矩,靈岩山寺不進行剃度儀式,僧源皆從十方叢林來到這個凈土道場學習,他們普遍覺得這裡學習氛圍蠻好。目前,佛學院的學生來得很多,有些是師父派自己的弟子來這裡學習,可能師父覺得弟子在這裡學習,比較放心。我們佛學院不出招生通告,大家仰幕印光大師的道風,主動雲集在此。佛學院畢業的學生到各地做執事,做當家的很多,可以將靈岩山寺的規矩傳播出去,按照靈岩山寺的方式精進辦道。問:請您就多年從事佛學院管理的經驗總結一下,辦佛學院需要具備哪些基本條件?辦好佛學院的關鍵要點在什麼地方?答:解放初期到「文化大革命」期間,國家還是處於一個比較動蕩不安的年代,佛教也是如此,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僧眾都被遣返下鄉勞動,寺院衰敗。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逐漸恢復和落實了宗教政策。從1980年開始,寺院也都逐漸恢復、開放。儘管如此,但是寺院大多數僧人都已年老體邁,佛教呈現一派青黃不接的現狀,靈岩山也不例外。這個時候趙朴初老來靈岩山,見此現狀,作出指示,開辦佛學院,吸收年輕僧才。由此,靈岩山便開辦了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學期定為兩年。第一屆報名的有三十多人,開學時來了二十多人,後來陸續來了共四十八人。以前出家是為了生存、吃口飯,現在大多因信仰而出家,並且僧人的文化素質越來越高,其中不乏大學生、研究生。辦佛學院要具備四個條件:第一個是僧源,第二個要師資穩定,第三個是經濟,第四個是管理。現在學僧僧源沒問題,同時靈岩山佛學院的師資也很穩定。我們佛學院的法師,都是歷屆畢業僧留校任教的。在家老師也很穩定,黃華老師到現在還在,另外現在還有兩個老師。經濟上也沒困難。關鍵問題是管理。要把佛學院管理好,要讓學僧好好學習,好好修行。沒有好的管理,再好的僧源、師資,再多的資金都是浪費。同時還要注重學風和道風的培養,把僧伽教育制度化。對於好的制度一定要堅持遵守,不可以立而不行,要將它變成一個傳統。對於不好的制度,則要及時修改。目前要根據中國佛教協會下達的《漢傳佛教寺院共住規約通則》去嚴格執行。中國佛教協會講要「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這兩條都很好。「學修一體化」,是講上佛學院要學習,也要修行,二者不分先後。學僧既要過學校生活,還要過叢林生活。現在國內大大小小的佛學院,都辦在大叢林裡面。我們辦佛學院是要培養法師,不是培養學者,學僧過好叢林的生活,這是培養一個好法師的基本。只有在叢林裡面辦佛學院,學僧裡面才能出人才。有關僧伽教育的關鍵,還是要看有無道心,而不在於學歷、文憑的高低。僧伽的教育不是為文憑,不是為學習而學習,最終還是要將佛陀本懷銘刻在心,引導和培養僧人發道心。所以,不管佛學院的建設也好,乃至寺院的建設也好,關鍵還是要看僧人有無道心、道場有無道風。總而言之,我們一方面要感謝國家好的宗教政策,另一方面我們自身也堅持繼承著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這樣我們的僧伽教育才會越來越好。問:您認為,佛教發展,當下最迫切和緊要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答:現在我們出家人很多,在家信眾也越來越多。過去都是一些老先生、老太太到廟裡來燒香、拜佛,現在年輕人來得也很多。居士都把衣服送到廟裡來,送得也多了。食宿等方方面面的條件都很好。這表示佛教越來越興旺。不管什麼時候,我們要惜福,才能保證佛教越來越興旺。因為我們佛教的今天,是靠國家、靠黨和政府的領導,以及方方面面來的居士的支持,才發展到這一步。所以我認為,當下最迫切和緊要的問題在於加強我們自身建設。加強管理,加強學習,加強修行。現在佛教的重任都在你們年輕人的肩上,年老的現在越來越少了。從全國來講,八十多歲、九十多歲的也不多了,現在廟裡面多數都是靠年輕的人。我看到年輕人,也都非常高興。年輕人要把這個廟管理好,首先要把廟裡的道風管理好,學院裡面的學風也要管理好。廟風不好,道風不好,學風也好不起來,它們是相輔相承的。修行,廟裡面的叢林規矩也好,道風也好,學院裡面的學風也好,都是相輔相承的。學風不好,光道風好也不行。不管學風還是道風,年輕人要能夠把這個重任承擔起來,佛教才能夠越來越興旺。問:您如何看待佛教寺院和僧教育的前景?答:現在國內寺院數量很多,良莠不齊。對於佛法的弘揚沒有依據,我覺得佛法的弘揚還是要以宗派為依據。中國佛教的教育也要有所側重和以宗派為依據。我們的祖師開創的各大宗派,都是十分系統、嚴謹而又各有特色的,如果要把各宗派揉捏在一起,出一本統一教材,這是很有難度的和沒有必要的。更何況,要在全國所有的佛學院中使用統一的教材,這也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各個佛學院的辦學特點不同。我們應當根據所在道場自身宗派特點,依一門宗派深入系統地修學,將它傳承並弘揚下去,使各大道場宗派復興起來,才可說是不愧對如來家業。就靈岩山寺來說,是凈土專修道場,現在凈土宗很普及,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無論男女老少,上自八十歲老人,下自三歲孩童,不限文化高低,行住坐卧,都好念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就要把凈土宗修持好、弘揚好,一門深入,依《凈土五經》行持。南京棲霞山,是三論宗的祖庭,就要把三論宗弘揚下去,不要讓它湮沒掉了。禪宗、律宗、華嚴宗、法相宗、天台宗等都是如此。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經懺佛事不是個壞事情,也是弘法的方便,是佛陀慈悲度眾的本懷。但要注意,不要片面追求鈔票,老修行黃金堆成金山也不動心,所以鈔票多了,不利於修行。對當今出家人個人而言,要切記,鈔票不可沒有,但要適可而止。來自十方信眾的供養,是用以安心、養道的。三、戒律是佛教修學的根本問:您認為,在近當代佛教中,戒律在中國佛教中佔有怎樣的地位?答:早年的時候,我曾依止慈舟老法師學習戒律。慈舟老法師很早之前在靈岩山住過一段時間。我曾依止慈舟法師學習了半年的戒律,就在福州舍利院的地方。我1956年到中國佛學院讀書,到北京的時候,慈舟老法師已經往生了。弘一大師持戒念佛,佛學院也要以持戒為本。學僧不但要學教理,還要持戒。持戒是根本,佛學院也要開戒律課。不管哪個佛學院,都要以戒律為根本。比如靈岩山是凈土道場,要學戒律;南京棲霞山佛學院是三論宗道場,也要學戒律。不管哪個佛學院,戒律一定要學好;不管哪個宗派,也要學戒律。出家人是必須要求戒的,求戒後才是標準的出家人,才能持戒。對於出家人來說,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都要學。居士則要學五戒、十善。現在出家一年就可以求戒了。按照規矩,受戒後就可以到寺院掛單,不受戒是掛不了單的,所以出家人有句行話:「戒牒可以當飯票用。」過去的度牒和戒牒是不一樣的,出家叫度牒,受戒叫戒牒。現在度牒也沒有了。沒有戒牒就沒有出家人的身份,不過現在嚴格一點了,需要身份證、本寺出家證明等證件。現在在寶華山受戒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和以前是一樣的。我當年在寶華山受戒時的得戒和尚,已經記不得了。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的戒牒也被抄掉了。以前傳戒是在寶華山。1980年宗教政策恢復的時候,西園寺也傳過戒,主要是為佛學院學僧傳戒,受戒的人不多。靈岩山佛學院的第一屆學僧就是在那裡受戒的。那個時候,來佛學院的出家人都是沙彌,所以才在西園寺受戒。具體是這樣的,靈岩山佛學院第一屆學僧,沒有發通告,是他們自己來的。他們來的時候,先在西園寺出家,然後到靈岩山寺上學,求戒又是到西園寺。當時西園寺是明開老和尚主持。在佛學院讀書,要求佛學院學僧對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都要學習。每月初一、十五兩次誦戒。受戒、學戒、持戒,不能做形式主義。只有受了戒才好學戒,不受戒不好學戒。過去授戒,一個月就把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全部授完。受好戒才可以在佛學院學戒,如果不受戒,在佛學院學戒,對戒律是不懂的。受了戒就懂了出家人的規矩,就可以持戒。問:您有沒有見過弘一大師?能否為我們講講您所知道的弘一大師和印光大師的因緣?答:我沒有見過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在普陀山親近過印光大師,但是沒有到靈岩山來過。當時,弘一大師請求做印光大師的弟子,有這段歷史的。弘一大師是不是印光大師的弟子,得看《文鈔》。其實,不能說弘一大師要「皈依」印光大師,而應該是「依止」。居士可以稱為「皈依」,出家之後就叫「依止」。皈依,嚴格地說,就是皈依三寶。不能說誰是誰的徒弟、誰是誰的師父,這樣是不全面的,皈依三寶,出家人都是師父。不能單方面講。問:弘一大師持戒精嚴,為當代修行人樹立了「持戒苦行」的楷模。但是和大師所處的時代相比,現在的生活條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新時代是否要發揚弘一大師持戒苦行的精神?答:這個要分兩方面來說。首先,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是戒律還不能變。過去打齋,打的是上堂齋,吃的是雪花菜,就是豆腐渣,那已經是當時最好的了。過去沒飯吃的人家,就把孩子送到廟裡出家。現在和過去不同了,都是高中生、大學生來出家的,條件不一樣了。有的人家裡條件好,父母學佛,就送孩子出家。所以現在經濟跟上了,生活條件也好一點。現在年輕人出家,福報好,吃穿都有。解放前什麼都沒有,能吃飽飯就了不起。過去的衣服都得補補,現在都不補了。過去出家人都得帶針線包,縫縫補補的,現在沒有了。現在破衣服也不穿了,生活條件好了。現在年輕人福報好,供養的人多,現在的出家人要好好修行,要惜福。出家人還是要持戒,戒律不能丟掉。出家人要「僧裝、素食、獨身」,這六個字是出家人的標準。現在出家的年輕人很多,是以前想不到的。另一方面,現在生活條件好,也不可能像弘一大師那樣苦行了。過去破的衣服可以補補,現在不可能,沒有必要。從前那樣艱苦的生活也做不到了,關鍵是要好好修行,這樣就可以了。但是要嚴格根據戒律去行事。四、從住持靈岩山寺談寺院管理之密鑰問:身為凈土宗著名寺院的住持,您有著怎樣的管理思路和做法?答:靈岩山寺是印光法師開闢的凈土宗念佛專修道場,並且印公在當時立訂了五條寺規,至今靈岩山寺常住仍恪守操持,已有八十年了。靈岩山寺的寺院管理主要是依照這五條寺規來執行的。具體如下:第一,住持不論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凈土,戒行精嚴為準,只傳賢,不傳法,以杜法眷私屬之弊。「不傳法」就是師父不收法徒弟。佛教一體不二,靈岩山寺十方專修凈土道場,但無論是哪一個宗派,只要深信凈土,均可任人唯賢。十方叢林不傳法,便可杜絕法眷私屬的流弊。第二,住持論次數,不論代數,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後之嫌。靈岩山寺不以傳法方式選任住持,所以不論代數,而只論次數,只就說明不是個人行為,不是師徒關係。假如傳法了,《法卷》上面有「法偈」,並會寫明是第幾代住持。第三,不傳戒,不講經,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堂中雖日日常講,但不招外方來聽。靈岩山寺是凈土專修念佛道場,不傳戒,不講經,不貼通告招攬信眾,以保持道場清凈,讓住眾安心辦道。第四,專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應酬一切佛事。專一念佛,不做經懺佛事,不打「水陸」,也不放「焰口」,有利於大眾用功。常住法師和佛學院學僧日日早晚功課,念佛堂按時起香,佛學院照常上課。假如放「焰口」放到深更半夜,難免影響常住僧眾養息,難以保證早晚功課如法進行和念佛堂按時起香以及佛學院正常上課。第五,不論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度徒弟。「五條」有一違者,立即出院。靈岩山寺無論方丈、當家、清眾,一律不收出家徒弟。所有常住僧人全部來自於十方,保持了十方叢林的本色,避免了僧人在叢林里拉幫結派,杜絕庸者居賢德之上。這是佛教有序延續的確切保障。靈岩山寺一切規制,至今悉以印公所定五條寺規為據,八十年來,始終不渝。專一念佛,在教內外影響很好,寺院管理也如法如律。靈岩道風代代相傳。我們嚴格按照印光大師制定的五條「共住規約」來執行,所以,靈岩山的道風好,管理也很正規。寺院執事每天堅守自己的崗位,認真做好各個寮口、堂口的工作;念佛堂除了每個月放三天香以外,其他時間每天都念佛;佛學院除周日休息外,每天都正常上課;外寮在常住的安排下,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除此以外,就是上殿過堂,大家共修,不趕經懺不做佛事,如理如法,有條有理。問:您認為,當下從事寺院管理,應如何妥善處理髮展寺院經濟與注重僧人修持和道場形象之間關係的?答:寺院財務管理公開、透明,每個環節都層層把關,實現了有效監督,從根本上杜絕了財務漏洞。在出家人個人生活的單金上,無論方丈、當家和清眾,一律遵守「六和」準則,利和同均。就靈岩山的「普佛」而言,每堂每人一律一元,絕對不搞特殊。作為出家人——如來家業的荷擔者,不管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經濟,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本。發展經濟是為弘揚佛法,而非弘揚佛法是為發展經濟。寺院需要現代化,發展寺院經濟,以適應社會潮流,使佛法能隨順應化。但更要強化僧人修持,莊嚴道場形象,不能過於世俗化。靈岩山寺作為凈土道場,所有常住法師都要參加早晚功課,決不懈怠。寺眾終日堅持念「阿彌陀佛」,切切實實地把凈土宗修持好、弘揚好。

五、佛法在當代的正信傳播問:您對當前佛教界興起的弘法文化熱有何評價?您對當代中國佛教界創辦眾多的佛教書刊有什麼看法?您認為今後佛教界在開展弘法文化工作中應注意些什麼?答:現在廣泛興起的弘法文化熱,首先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並且,社會群眾對佛教文化也逐漸有了比較正確和客觀的認識,給了佛教良好的發展空間,這有利於佛法的弘揚。相反,佛法的弘揚也對和諧社會的構建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弘法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佛教文化書刊的作用,像靈岩山寺和弘化社出版的《印光法師文鈔》、《凈土十要》,寒山寺主辦的《寒山寺》雜誌等等,全都是普施給十方信眾的,可以讓社會上最廣大的信眾了解和認識佛教,樹立正知正見,能有效地凈化人心、安定社會。單靠流通經書還不夠,還要邀請法師講經說法,有條件的寺院還可以利用網路等現代化手段來宣傳佛教文化。這樣一來,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讓大眾通過寺院而對佛法產生正信、正知、正見,不至於使寺院單單成為一處做佛事和休閑觀光的場所。總之,尤其是出家眾,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發道心、正道風,內強素質,外樹形象,這才是當務之急,這樣才能更好地投身到弘法利生的事業中去。問:在弘法方面,目前社會上出現了很多佛教的媒體,如雜誌、網站、報刊、微信等,已呈多元化趨勢,對於如此之多的佛教媒體,請您給評價和指導一下。答:1980年剛落實宗教政策時,要印一本佛教書啊,要上面政府先市裡省里去審查過來才給你印。現在放寬了,你要印什麼書印什麼雜誌,現在很多了。現在的雜誌一個省里一個雜誌,一個市裡面一個雜誌,佛教雜誌很多了,這個是一方面,說明現在宗教信仰自由,對於弘揚佛法來講也是一個好事,不過太多也不得了。現在印的佛教經書也很多,我們靈岩山寺也有佛教流通處。因為佛教經書總的說是教做好事,多做好事,做好人。現在佛教印的書很多,雜誌也很多,一方面體現了國家宗教政策落實得好,國家興旺,宗教也興旺。如今,不但佛教有雜誌了,其他教也有雜誌,佛教雜誌特別多,江蘇省有雜誌,蘇州市有蘇州的雜誌,中國佛教有雜誌,雜誌多了。《蘇州佛教》、《江蘇佛教》、《中國宗教》,三個地方三個刊物,所以送來靈岩山的書也多得很。這也是弘揚佛法,也是在弘揚佛教文化,這是好事,是好事情。問:印光大師當時弘揚凈土的時候,他是提倡儒教和佛教兩者兼顧,您怎麼看待儒教經典在佛教徒中的流通現象?您認為,對現代學佛的人來說,這種流通是否還依然合適?答:儒教和佛教:佛教,過去叫釋教,現在叫佛教。這方面呢也是相通的,也沒有矛盾,相通的,都是講做人的道理,即怎麼樣做好人。佛教教你先做個好人,根據佛的教導這麼做,眾善奉行,然後在家人受學五戒、十善,這是做人的道德。先把人做好,將來好成佛。那麼儒家也是這樣,也是要勸人為善,目的不同。儒家跟佛教目的不同,修法都可以,它也是講與人為善,勸人多做好事,勸人為善。佛教呢就是要求生西方,儒家不是教你去求生西方,它要教你做好仁義道德。從佛教來講,先教你做好人,做好了人有道德,才好成佛,人都做不好怎麼成佛呢?佛是人成的,先做好人,做好了人將來好成佛啊。做好人,就要根據五戒、十善去做,那人的道德就高尚了。將來把念佛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成佛了。信佛、念佛、學佛、成佛。問:作為大乘的佛教徒,應當如何弘法利生,引導信眾正信學佛呢?答:我國有五大宗教,總的說都是勸人為善,大家都做好事。我們佛教來講要請法師講經,印的經書,流通的經書也是弘揚佛法。我們靈岩山念佛堂天天念佛,禪宗天天參禪,對信眾來說,還是念阿彌陀佛的多,給信徒們講講(佛經)開示,讓他們對佛教教理方面有個了解,要提高素質。信徒到廟裡燒香拜佛蠻虔誠的,問他什麼他不懂,現在要教他們理解為什麼要燒香拜佛,為什麼要信佛,要把這個道理讓他們慢慢地認識到。不是說念念阿彌陀佛就可以當銅錢用了。我小時候在家鄉鄰居有個小孩,他說:用麥紙板包個紅包,念念阿彌陀佛,燒了變金條了。從前叫祭祀,把念的阿彌陀佛用紅紙包了燒了變金條了。有一兩年了,一個老太太在大殿門口燒錫箔,一邊念佛。我問她,你念佛做什麼?她說念念佛燒了嘛就變金元寶了。燒錫箔是我們中國民間風俗習慣,民間風俗習慣也不能說是迷信,因為要是民間的風俗習慣是要祭祭祖,燒個串,燒個紙頭錫箔,到廟裡來燒錫箔,燒這個東西,他又不懂,這種念佛的人需要法師給講經開示。像我們道安老法師在世時曾每個星期到蘇州北塔報恩寺去講經。山上講經講過幾次,在我們佛學院裡面講。對信徒來講,聽經有具體困難,因為他們事前不知道幾點鐘開始要講經。他們來燒香的,燒香的準備要回去的,那麼你說下午幾點鐘開始講經?他燒了香不可能再等你講經。還有人呢,他不敢跨進來,有茶水供應大家來聽經,我叫他們進來,他們不敢進來。這是弘揚佛法,不是站那兒念念阿彌陀佛就完了。要把佛教的教理、規矩、道理說明白了,讓他們提高認識,提高素質,否則的話他們就只會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麼東西都不知道,你們念佛做啥啦?他也不懂。念佛是求生西方,念佛又不是當錢用的,念佛是為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做的好事也要迴向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將來佛教徒都會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多做好事、多念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成了佛再回來,再度眾生。這樣把思想認識慢慢地提高,現在蠻好,現在弘揚佛法光碟很多,印的書也很多,還有法師講講經,這樣是比較好。黨和政府對我們佛教很支持。原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也是講佛教以戒為師。當時弘一大師教的——以戒律為師,佛教徒要學戒律,要多做好事,不要去幹壞事,以戒為師。有一次也是領導,不是普通領導,是高層領導說,如果大家都能按照你們佛教的五戒去做,我們的社會就和諧了。現在大家對信佛的人很尊重,知道信佛人都要按照佛教的五戒十善去做,道德就好了。現在國家提倡要有文化、有道德,怎樣有道德?就要根據五戒十善去做,人的道德就高尚了。怎樣提升道德,佛教都有根據,按五戒十善去做,道德就高尚了。先做好人,將來好成佛啊,做人都做不好怎麼好成佛呢?做好人就根據五戒十善去做,將來好成佛。問:您對出家人做經懺佛事有怎樣的看法?答:做經懺佛事不是個壞事情,經懺本來就是超度怨親孤魂、生生父母的,也是弘法的方便,是佛陀慈悲度眾的本懷,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就很盛行的。關鍵在於你用什麼樣的心去做,要注意不要片面追求鈔票。如果是為了鈔票、經濟那就不好了,因為錢多不是好事。老修行黃金堆成金山也不動心,小年輕鈔票多了不利於修行。對當今出家人個人而言,要切記,鈔票不可沒有,來自十方信眾供養,用以安心、養道,要適可而止。但歸根結底,還是老實念佛為好。再一個,現在時代不同了,出家人和以前也不一樣了,以前出家人趕經懺。在民國趕經懺的出家人,都是「馬路和尚」,不持戒。趕經懺就是個在家人了,不是出家人。以前有經懺族,現在不允許了。我小時候,隔壁有個大戶人家,請「三大士」在自己家裡放焰口,和尚、道士、尼姑同時放焰口。現在要比以前嚴格,宗教政策是,宗教活動必須在寺院里進行,家裡是不允許的,是非法的。以前經懺族到老百姓家裡,放焰口、拜懺,現在是不允許的。問:您對佛教寺院賣門票現象如何看待?答:佛教的寺廟原來是不賣票的。賣門票現象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後,「文化大革命」後呢,把寺廟交給了園林部門、文管部門了,從那個時候開始賣門票的。賣多少錢門票呢?這個就沒有統一規定。有的賣十塊,有的賣五塊,幾十塊的,現在漲到一百多塊的也有。靈岩山寺開始不賣門票,後來根據政府要求,他們講賣票可以統計個數字,賣了多少門票知道有多少遊客、香客,不賣票怎麼個弄法呢?現在整個蘇州來的遊客、香客有多少,特別是旅遊部門他們要來統計的。就這樣,開始一張票賣幾毛錢,後來漲到一塊錢了,十多年快二十年了,就一直延續到現在。一塊錢一張門票,這個月賣了500塊錢就說明來了500個客人。但是不賣門票呢,多少人來,不知道。賣門票呢,分幾種情況:一是到寺里來做佛事的不要門票;二是像我們到廟裡有公事來,幹部來,我們不賣門票;再一個,來找大和尚有事情的也不要門票。一般是燒香的、一般遊客他們買門票,統計統計。叫我漲價也不漲,快20年啦,始終一塊錢。問:「燒頭香」是什麼意思?怎樣做才能算是「文明敬香」?答:就蘇州一帶而言,寺廟大年初一「燒頭香」是部分蘇州信眾和市民農曆新年初辭舊迎接祈求平安、健康、福報的傳統習俗。所謂的頭炷香如果死扣定義的話,每個寺院只可能有一個。如果只有頭炷香管用,豈不是平時敬香就不管用了嗎?頭炷香在你的心裡,最重要是心裡怎麼想,敬香本身只是一個形式,關鍵還是要注重自己的修行,是否處處與人為善,如果行惡的話,即使燒了頭炷香也不會如願的。農曆新年始於初一子時,也就是除夕夜的11時,這以後直到初五都可以稱為新年敬香。敬香關鍵是心誠,不在量多,我們倡導文明敬香安全有序。每年新年,很多寺廟都專門抽調人員,以做好維護秩序、服務香客工作,希望每逢新年之時,廣大市民不要擁在一所寺廟、一個時間段內敬香,同時也希望大家能遵守寺廟的規定,文明、有序地敬香。

六、佛教慈善應量力而行問:您一貫熱心社會慈善事業,多次帶頭捐款,您對佛教慈善有著怎樣的體會?答:國家興旺,佛教興旺。改革開放以前,追溯到解放前後,僧人的生活很苦,吃飯要靠化緣。要想建廟,天不亮就要出去,三步一拜,去拜韋馱菩薩,拜過多少天了,才到村上各家各戶門上去敲木魚化緣。過去建廟難度大得很,而現在政府、財團法人和廣大信眾都在經濟上積極支持。就靈岩山而言,無需向政府拿一分錢,也能維護好道場,安穩地維持160餘僧人自養和修學。就拿我們穿的衣服來說,過去出家人都穿百衲衣,新衣服也要打個補丁。現在不同了,護法居士把衣袍做好,送上山來結緣,成為很平常的事情。僧人以戒為師,清凈修行,居士如法供養,僧人安心養道,這樣出家人的父母也放心。所以,佛教繁榮了,我們出家人自然也要盡己所能,為社會做點實事。
推薦閱讀:

當你心情極差的時候,你會選擇去玩遊戲嗎?
案例問答題記憶模板 ——即日起,每天拿下3-5道題哦——
《創世記》問答匯總
沈洪老師問答講座下
夫妻分手又和好可是沒有花說覺得好陌生要怎麼辦-天涯問答#516519615a9896270...

TAG:經驗 | 學長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