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神秘里的真實——中華異文化雜談2

 第十八談 讖緯奇書(上)  上一談我們說了,由於歷代的禁毀,今天我們能見到的讖緯著作已經極少了。然而,中國典籍浩如煙海,還是有一些預言著作或完整、或零散的保存了下來。這些流傳至今的著作被很多人稱之為「奇書」,於是亦有了「四大奇書」的說法,即:《藏頭詩》、《推背圖》、《梅花詩》、《燒餅歌》。當然,這「四大」的說法也不統一,有觀點認為其中應該包括《馬前課》、《乾坤萬年歌》、《步虛大師預言詩》等著作。  無論「四大奇書」究竟是指哪四本,其實上述這些讖書都有著如下共同的特點。  一、 基本去除了傳統讖緯書籍濃重的神學和迷信色彩。  二、 預言的內容不是針對單一朝代,也不是服務於特定君王。  三、 預言事件的時間跨度都很大,均在百年以上乃至更長。  四、 預言是以詩歌的形式寫成的,經過了人為有意識的加工。  五、 預言詩所預測之內容並不直白,雖有易解之句,但仍有大量晦澀之語,明了與含蓄並存。  六、 預言使用了漢字的諧音、雙關、拆字、反轉等技巧,並大量運用假借、隱喻等寫作手法。  七、 預測的主體對象是國家,即中國。預測的內容為國家重大事件,即國運。  下面筆者就來簡單介紹一下上述著作中最為出名的幾部。  我們先來說說《梅花詩》。  《梅花詩》是十首預言詩的合集,作者是北宋的哲學家、易學家邵雍。邵雍,字堯夫,謚號康節,生於北宋真宗四年,即公元1011年,卒於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其人精於易數玄學,對於天地運化、陰陽消長的規律了如指掌,擅用先天易數來推算天地的演化和歷史的循環。《宋史》記載他對於「遠而古今世變,微而走飛草木之性情」都能「深造麯暢」,通達不惑,而且"智慮絕人,遇事能前知」。當時的名流學士,如富弼、司馬光等人都很敬重他,後人也尊稱他為「邵子」,位列北宋五子之一。如今我們還在說的「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之語就是出自邵雍大神。  邵大神的傳世之作《梅花詩》,預言了他身後近千年中國發生的重大歷史演變。但是和其他所有預言一樣,他採用了十分晦澀的語言,並非很容易理解。《梅花詩》全文如下:  第一首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據說是預言北宋靖康事變。此第一事就已經是邵雍死後五十年(公元1126年)才發生的事了。  第二首:  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雲龍向北飛。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瀰瀰。  ——據說是預言南宋興廢事。  第三首:   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  ——據說是預言元朝歷史。  第四首:  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李花春已非。  ——據說是預言明朝歷史。  第五首:  胡兒騎馬走長安,開闢中原海境寬。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  ——據說是預言清朝歷史。  第六首:  漢天一白漢江秋,憔悴黃花總帶愁。吉曜半升箕斗隱,金烏起滅海山頭。  ——據說是預言中華民國前期史事  第七首:   雲霧蒼茫各一天,可憐西北起烽煙。東來暴客西來盜,還有胡兒在眼前。  ——據說是預言中華民國中期史事  第八首:   如棋世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豹死猶留皮一襲,最佳秋色在長安。  ——據說是預言國民黨事  第九首:   火龍蟄起燕門秋,原璧應難趙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連宵風雨不需愁。  ——據說是預言毛澤東建立新中國事  第十首:   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問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  ——據說是預言華國鋒、葉劍英,及鄧小平中興改革事  上述十首詩里的「據說」都是一些高人分析後得出的結論。筆者在這裡介紹兩個較為簡單,自己能看得出的解讀,其餘的「據說」各位有興趣可以自行鑽研一下。  先解讀第三首:  「天地相乘數一原」,據《周易·繫辭》,天數為五、地數為六,「相乘」即相合之意。這樣,天地相合即為十一。而從元自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到順帝亡國則恰好歷經十一個皇帝。一原就是一個輪迴。  「忽逢甲子又興元」,元世祖忽必烈於1264甲子年(至元元年)定都燕京,國號大元。至1324甲子年元帝國達到全盛。這60年正好為一個甲子。  「年華二八乾坤改」,1368年,即元至正28年朱元璋命徐達北伐攻克元大都,元朝滅亡,朱元璋亦於本年建立明朝。這當然是「乾坤改」了。  「看盡殘花總不言」,元朝滅亡後,最後一位元順帝逃回塞外,結果就是被一個名為「撲不花」的宦官暗害而死的。  再解讀下第四首,這個相對更加明了一些:  「畢竟英雄起布衣」,明太祖朱元璋乞丐出身,當然是布衣了。(布衣即平民百姓之意)  「朱門不是舊黃畿」,「朱門」當然是指姓朱了。「黃畿」諧音「皇基」,朱元璋定都於南京,但後來明朝把北京定位首都,所以長久的「皇基」不會在此。  「飛來燕子尋常事」,這個明顯是指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  「開到李花春已非」,這句也很明顯,「李花」就是李自成。李自成曾為流民,後為「流寇」,故被人稱為「李花子」。一六四四年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這當然是「春已非」了。  這兩首是比較簡單的,相信大家看到詩下面的「據說」就能解個十之八九,筆者就是以此為例,介紹一下此類讖書大概的解讀之道。實際上,大部分詩句比這兩首隱晦得多,有的還需要用典。  比如說第九首,「火龍蟄起燕門秋,原璧應難趙氏收。」兩句,高人們是如此分析的:「火龍即祝融,南嶽太陽神,象徵毛澤東也。燕門即燕山(香山)。秋,即1949年10月,毛澤東開國於燕門,即天安門也。原璧讀為圓璧。趙氏指孤兒(用春秋三晉事故典)。毛澤東混元一統,但殘璧未圓於台灣。遂陷入『孤兒』(趙氏子)之手。」(見於《宋朝十首<梅花詩>預言中國千年事》一文,作者不詳)  這位解密高人確實學富五車,但這麼解究竟正不正確,誰也不敢妄下斷語。這種過於艱澀隱晦的東西,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見解。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4-16 21:37:32
 

  下面我們再來說說另一部傳奇讖書《燒餅歌》。  《燒餅歌》又名《帝師問答歌》,相傳為明朝開國功臣劉基劉伯溫所作。劉伯溫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政治家、陰陽家、文學家和詩人,史書上說其精通天文立法,有洞察世道變化之能,後人譽之為諸葛武侯再世,其自身的傳奇色彩就很濃。但是由於沒有史料證明此歌出自劉基之手,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此歌是清末之人假名偽作的。  不過說實話,劉伯溫確實能掐會算,稱得上是位真神級的人物,在他輔佐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曾多次未卜先知、料事如神。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鄱陽湖救駕」事件,據《明史·劉基傳》記載,公元1363年7月,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這是生死定天下的一戰。其時每天交鋒十數次,士兵死傷無數,戰鬥極為慘烈。一天,朱元璋正坐在指揮船的臨時坐具胡床之上指揮做戰,劉伯溫則在一邊運籌帷幄。忽然之間劉伯溫跳起來大喝一聲,催促朱元璋立即更換艦船。朱元璋匆忙轉移到另一艘船上去,還沒有坐穩,只聽轟的一聲巨響,一發飛炮將朱元璋剛才乘坐的御船擊成碎片。當時陳友諒看到朱元璋的指揮船已被打沉,大喜過望。不料忽見朱元璋驅水軍疾沖而來,原來朱元璋毫髮未傷,仍在指揮戰鬥,明軍士兵見此也是士氣大振,越戰越勇。陳友諒無奈落荒敗走,於亂軍之中中流矢而斃命。這場「鄱陽湖之戰」也是我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鄱陽湖一戰後,眾人對劉伯溫之能無不折服。朱元璋多次譽他為「張良再世」、「吾之子房也」,「以孔明之言引導朕躬」,並稱其為「老先生」而不直呼其名。  另據清代《淮安府志》記載,同治年間,漕運總督吳棠在淮安維修城垣拆除舊堤時,發現一塊拆下來的石條上刻有「劉基造,吳棠拆」的字樣,吳棠和在場工人無不驚奇萬分。原來拆除的舊堤本就是劉伯溫在明初所築,後來黃河改道,此堤就被廢棄了。你看,劉大神在五百年前就預測到此堤會被一個叫吳棠的人所拆,是不是太牛了?  那麼劉伯溫的《帝師問答歌》為什麼會被叫做《燒餅歌》呢?這有一個傳說,在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的一天,南京的皇宮裡,朱元璋正坐在龍椅上吃燒餅,才剛咬下一口時,宮內太監緊急來報,說護國軍師劉伯溫晉見。朱元璋有意要測試一下劉伯溫的本事,於是便以碗蓋著只咬了一口的燒餅,再召劉基入殿晉見。劉基入殿後,太祖劈頭便問:「先生明知數理,可知這碗中所覆為何物?」  劉伯溫於是在袖內暗起一卦,是為火地晉,變卦為澤地萃,卦中坤為體,知此物多半是五穀之屬,用卦為火,象徵著日,體卦又象徵著月亮,而變卦的卦象上又顯示此物缺失了一角。由此,劉伯溫斷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  朱元璋聞言讚嘆不已,太祖眼見他擁有奇門之術,於是便繼續向其請教大明王朝此後的國運。劉伯溫不負所望,隨即道出了一大串隱語歌謠,不僅全面的預測了此後大明王朝的幾乎所有大事件,更連同清朝甚至包括清後的歷史都進行了推演,形成了至今仍然在市井中流傳的《燒餅歌》。其通篇以問答形式出現,全文如下:  明太祖一日身居內殿,食燒餅,方啖一口,內監忽報國師劉基進見,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禮畢,帝問曰:「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輪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開視果然。   帝即問以天下後世之事若何。   基曰:「茫茫天數,我主萬子萬孫,何必問哉。」   帝曰:「雖然自古興亡原有一定,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試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機,臣罪非輕,陛下恕臣萬死,才敢冒奏。」   帝即賜以免死金牌,基謝恩畢,奏曰:」我朝大明一統世界,南方終滅北方終,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帝曰:「朕今都城竹堅守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見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只恐燕子飛來。」   隨作歌三首曰:   「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   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   北方胡虜殘生命,御駕親徵得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諫,舊靈遮掩主驚魂。   國壓瑞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   相送金龍復故舊,雲開日月振邊疆。」   帝曰:「此時天下若何?」   基曰:「天下大亂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誰亂者?」   基曰:   「天下饑寒有怪異,   棟樑龍德乘嬰兒,(一作:棟樑龍德乘嬰孩)   禁宮闊大任橫走,   長大金龍太平時,   老練金龍尤壯旺,(一作:各練金龍精壯旺)   相傳昆玉繼龍堂,   閹人任用保社稷,(一作:任川閹人保社稷)   八千女鬼亂朝綱。」 (一作:八千女鬼亂朝網)  帝曰:「八千女鬼亂朕天下者何?」   基曰:「  忠良殺害崩如山,   無事水邊成異潭,   救得蛟龍真骨肉,(一作:救得金論真骨肉)   可憐父子難順當。」 (一作:可憐父子在離宮)  帝曰:「莫非父子爭國乎?」   基曰:「非也,樹上掛曲尺,遇順則止。至此天下未已。」   帝曰:「何謂未已?」   基曰:   「萬子萬孫層疊層,   祖宗山上貝衣行,   公侯不復朝金闕,   十八孩兒難上難。」 (一作:十八兒孫兌上行)  基卜卦曰:   「木下一了頭,   目上一刀一戊丁,   天下重文不重武,   英雄豪傑總無春,   戊子已丑亂如麻,(一作:戊子巳丑亂如麻)   到處人民不在家,   偶遇饑荒草寇發,   平安鎮守好桂花。」   帝曰:「偶遇饑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基曰:   「西方賊擁亂到前,(一作:西文亂賊到面前)   無個忠良敢諫言。   喜見子孫恥見日,   衰頹氣運早升天,(一作:衰頹氣運早隆天)   月缺兩二吉在中,(一作:月缺兩兩吉在中)   奸人機發去西東,(一作:奸人棧發走西東)   黃河涉過開金闕,(一作:黃河歲運朝金闕)   奔走梅花上九重。」 (一作:奔梅山,上九重)  帝曰:「莫非梅花山作亂乎?從今命人看守何如?」   基曰:「非也,   遷南遷北定太平,   輔佐帝王有牛星,   運至六百又得半,(一作:傳至六百半)   夢奇有字得心驚。」 (一作:夢花有子得心驚)  帝曰:「有六百年之國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   帝曰:「天機卿難言明,何不留下錦囊一封,藏在庫內,世世相傳勿遺也,急時有難,則開視之,可乎?」   基曰:」臣亦有此意。臣封櫃內,俟後開時自驗。」  遂又歌曰:   「九尺紅羅三尺刀,   勸君任意自游遨,(一作:觀若—見任逍遙)   閹人尊貴不修武,(一作:閹人尊重不修武)   惟有胡人二八狄。(一作:雖有胡人二八秋)   桂花開放好英雄,(一作:臣謂桂花好英雄)   拆缺長城盡孝忠,   周家天下有重複,(一作:國家天下有復重)   摘盡李花枉勞功。(一作:摘盡季花任勞功)   黃牛背上鴨頭綠,(一作:黃牛背上—綠鴨)   安享國家珍與粟,(一作:安享國家樂太平)   雲蓋中秋迷去路,(一作:石蓋中秋迷人路)  胡人依舊胡人毒。(一作:胡人依舊胡人勝)   反覆從來折桂枝,(一作:反覆後來折桂枝)   水浸月宮主上立,(一作:水浸月宮主上移)   禾米一木並將去,   二十三人八方居。」  帝曰:「二十三人亂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基曰:「臣該萬死,不敢隱瞞,至此大明天下亡之久矣。」   帝大驚,即問此人生長何方?若何衣冠?稱何國號?治天下何如?  基曰:   「還是胡人二八秋,   二八胡人二八憂,   二八牛郎二八月,   二八嫦娥配土牛。」   帝曰:「自古胡人無百年之國運,乃此竟有二百餘年之運耶?」   基曰:   「雨水草頭真主出,   路上行人一半僧,   赤頭童子皆流血,   倒置三元總纔說,(一作:倒置三元聽讒說)   須是川頁合成出,(一作:而是川水入台閣)   十八年間水火奪,   庸人不用水火臣,(一作:庸人不用水臣火)   此中自己用漢人,  卦分氣數少三數,   親上加親親配親。」  帝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奪火滅,親上加親,莫非駙馬作亂乎?」   基曰:「非也,   胡人英雄,水火既濟,   安享太平,有位有勢,   時值昇平,稱為盛世,   氣數未盡,還有後繼。   寶劍重磨又重磨,抄家滅族可奈何,   閹人社稷藏邪鬼,孝弟忠奸誅戮多。   李花結子正逢春,牛鳴二八倒插丁,   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無聲。   點畫佳人絲自分,一止當年嗣失真,   泥雞啼叫空無口,樹產靈枝枝缺魂。   朝臣乞來月無光,叩首各人口渺茫,   一見生中相慶賀,逍遙周甲樂饑荒。」   帝曰:「胡人到此敗亡否?」  基曰:「未也,雖然治久生亂,值此困苦,民懷異心,然氣數未盡也。   廿歲力士開雙口,人又一心度短長,   時俺寺僧八千眾,火龍渡河熱難當。   叩首之時頭小兀, 娥雖有月無光。   太極殿前卦對卦,添香禳斗鬧朝堂。   金羊水猴饑荒歲,犬吠豬鳴汨兩行。   洞邊去水台用水,方能復正舊朝網。   火燒鼠牛猶自可,虎入泥窩無處藏。   草頭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兒作主張。   二四八旗難蔽日,遼陽思念舊家鄉。   東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獅,   分南分北分東西,偶逢異人在楚歸,   馬行萬里尋安歇,殘害中女四木雞,   六一人不識,山水倒相逢、   黃鬼早喪赤城中,豬羊雞犬九家空,   饑荒災害皆並至,一似風登民物同,   得見金龍民心開,刀兵水火一齊來,   文錢斗米無人糴,父死無人兄弟抬,   金龍絆馬半亂甲,二十八星問士人,  蓬頭幼女蓬頭嫁,揖讓新君讓舊君。」   帝曰:「胡人至此敗亡否?」   基曰:   「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胡人方罷休,   炮響火煙迷去路,遷南遷北六三秋,   可憐難渡雁門關,摘盡李花滅盡胡,   黃牛山下有一洞,可投拾萬八十眾,   先到之人得安穩,後到之人半路送,   難恕有罪無不罪,天下算來民盡瘁,   火風鼎,兩火初興定太平,   火山旅,銀河織女讓牛星,   火德星君來下界,金殿樓台盡丙丁,   一個鬍子大將軍,按劍馳馬察情形,   除暴去患人多愛,永享九州金滿籯。」   帝曰:「胡人此時尚在否?」   基曰:「胡人至此,亡之久矣,   四大八方有文星,品物咸亨一樣形,   琴瑟和諧成古道,左中興帝右中興,   五百年間出聖君,周流天下賢良輔,   氣運南方出將臣,聖人能化亂淵源,   八面夷人進貢臨,宮女勤針望夜月,   乾坤有象聚黃金,北方胡擄害生靈,   更會南軍誅戮行,匹馬單騎安外國,   眾君揖讓留三星,上元復轉氣運開,   大修文武聖主栽,上下三元無倒置,   衣冠文物一齊來,七元無錯又三元,   大開文風考對聯,猴子沐盤雞逃架,   犬吠豬鳴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   流離散亂皆逃民,愛民如子親兄弟,   創立新君修舊京,千言萬語知虛實,   留與蒼生作證盟。」  《燒餅歌》通篇通過諧音、拆字、隱喻等手法預測了明朝的重大事件,比如說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只恐燕子飛來」);年號改為永樂(「一院山河永樂平」);土木之變(「相送金龍復故舊,雲開日月照邊疆」);奪門之變(「老練金精龍壯旺,相傳昆玉繼龍堂」);魏忠賢亂政(「八千女鬼亂朝綱」)等。  明末亂世也有預報:如李自成起義(「木下一頭了,目上一刀一戊丁」);崇禎帝自縊(「奔走梅花上九重」);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桂花開放好英雄,拆缺長城盡孝忠」)等。  清朝之事亦有預測:如預言順治皇帝(「須是川頁合成出」);預言康熙皇帝(「庸人不用水火臣」);預言乾隆皇帝,及其在位六十年(「朝臣乞來月無光,叩首各人口渺茫,一見生中相慶賀,逍遙周甲樂饑荒」)等。  《燒餅歌》中「炮響火煙迷去路,遷南遷北六三秋」之句,據說是預測中華民國統一之事。因為民國成立後,先有袁世凱竊國稱帝,再有張勳復辟,南北分裂,中國經過了多年的內戰,到民國十八年才正式統一,正合六三一十八之數。  世人對《燒餅歌》此句之後的解讀就極不統一了,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大家可以自己揣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由於《燒餅歌》里的詞句相對通俗且有折有韻,很易於記憶,所以它在中國民間流傳十分廣泛,是存世的讖緯著作里影響力很大的一部。金庸先生的名著《鹿鼎記》里,連不識字的主人公韋小寶也能背上幾句《燒餅歌》中的歌謠:「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胡兒才罷手」。(見於《鹿鼎記》第四十回 待兔只疑株可守,求魚方悔木難緣)  能寫出預測如此精準的《燒餅歌》,劉伯溫大神自然是了得。但也正是因為這讖緯之術,也害了他的性命。劉伯溫晚年為了避免「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結局,便堅決要求退休隱居山中,整天只是飲酒下棋,口不言功。但即便如此,仍被他的死對頭,當時的左丞相胡惟庸參了一本,內容就是說:劉伯溫運用「望氣」之法,企圖用一塊有「王氣」的土地作自己的墓地,有圖謀不軌之意。  「望氣」是古代星占之術里的一項內容,也屬於圖讖的範疇。上一談我們說過,這些東西是被歷代皇家所嚴禁的,個人私自研習更是大罪。劉伯溫的本事原就很牛,加上又做過太史令,掌管過國家圖書館,說他能辦到這一點相信沒有人會懷疑。朱元璋接到這個參奏後,雖然沒有直接降罪,但是卻停發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嚇得趕緊回京城請罪,不敢再回家,驚懼中病倒在了南京。待朱元璋准許他回家後,劉伯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交給大兒子一本「天文書」,叮囑兒子立刻將此書上交朝廷,而且讓子孫後代永不習學這些東西,之後很快便撒手人寰了(也有說法稱其是被胡惟庸毒死的)。  看來一個人本事太大也不是好事啊!  此談就到這裡,下一談我們說說讖緯著作里的第一奇書。    PS:只發天涯,請勿轉載他處(天涯站內部可轉)。筆者準備集結成冊,尋出版。請聯繫E-mail:daysdays365@163.com或QQ:1438272427  

作者:張二麻 回復日期:2010-04-17 12:03:09
 

  好東西啊。下了不少功夫,受益匪淺。      說到望氣,我轉的一篇文章里有這樣的描述:    「人身上常見的氣有:瑞氣、喜氣、勝氣、妖氣、屍氣這麼幾種。似煙非煙,似雲非雲鬱郁紛紛,或黃或紅,狀如龍形,這個叫瑞氣,主有祥瑞之事;有一種外紅內黃,隨風飛舞,這個叫喜氣,見喜氣則多如意;直衝而上,白虹貫日那個叫勝氣,勝氣顯,則人自威。白若絮練,咋有咋無,或類狐類狗,這個叫妖氣,人粘上了妖氣,多有不順心的事情,至於屍氣,白氣顯,如人形,蓬蓬不動,見屍氣,那麼就很不妙了。」    聽了這個,我算明白了,原來我們電影電視里放的那些什麼神仙,都是假冒的。要真嚴格按照學理來分析來說,全是妖精。那麼昨天晚上,我所看見的大概就應該是傳說中的「妖氣」了。    「另外人的氣有正斜之分。清濁之辯,肥瘦之異。文者正,武者斜;貴者清,賤者濁,富者肥,貧者瘦。」    不知道原文作者寫的這些有沒有依據啊?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4-17 20:52:38
 

  第十九談 讖緯奇書(下)  此談我們來說說中國讖緯文化的代表之作,號稱讖緯第一奇書的《推背圖》。為什麼流傳下來的幾部預言著作中,《推背圖》被列為首位,譽為「第一」呢?筆者此談就以此為綱,介紹一下這部奇書。  一、 成書時間早。  讖緯著作一般都會假託古時聖賢之名,比如 「七緯」里就有幾部偽稱是孔子所撰。流傳下來的幾部讖緯作品,也都有類似的情況。像《乾坤萬年歌》號稱是周朝的姜子牙所寫;《馬前課》號稱是三國時的諸葛武侯所著;還有上一談中介紹的《燒餅歌》說是劉伯溫所言等等,這些說法確實很難採信。  它們使人懷疑的原因就是史籍(包括外史、野史、文人筆記)中並無記載,而且更為明顯的是它們從遣詞造句上也不像古人手筆。舉個例子說吧,《詩經》大家都看過,那裡面許多今人看起來很雅的詩在周朝時都算民間歌謠,那姜子牙一代名相怎麼可能會寫出如《乾坤萬年歌》里「八雙牛來力量大」、「那時走出草田來」之類的句子?有鑒於此,前輩學者通過搜集研讀史料,基本可以推定出《推背圖》大概的成書時間。這其中有一篇著名的論文,名為《<推背圖>的起源與變遷》(很遺憾筆者沒有找到此論文的作者,如有朋友知曉還望見告),下面筆者就節引一下該論文里的部分要點:  「出現「推背圖」一詞的最早文獻是北宋人庄季裕的《雞肋編》,然後是南宋人岳珂的《桯史》。《雞肋編》有云:「……乃雲於公家見《推背圖》,故有謀。時王介甫方怒公排議新法,遽請追逮。神考不許,曰:『此書人皆有之,不足坐也。』」   「推背圖的最早見於著錄,不是《唐書·藝文志》,而是《宋史·藝文志》的「五行類」。  「但總的看來,可信為不是二十世紀所造的幾種《推背圖》對元代以前的事特別是五代時期「預言」較詳,而對明、清較略,另外就是在三十象以前各本出入較小,而此後諸象,各本的差異就較大了。而前三十象的內容主要就是五代。我們以一種較接近原貌的《推背圖》為例,全書共六十七象,其中預言『應驗』的僅不足四十象,就是在這三十餘象中,只五代就佔了十三象……由此可以猜測,五代可能是《推背圖》的重要形成期,而這時期所造的讖基本上被保存下來了。」  從這篇論文里我們就能看出,起碼在北宋前期《推背圖》就有了,而且還說「此書人皆有之」,可見當時就有了刻印傳播。當然,筆者更贊同這篇論文作者的推斷,即《推背圖》應該成書於五代時期。  另外,《推背圖》里的預言詩也比較符合當時的體例,如預言安史之亂,楊貴妃馬嵬驛身亡的讖詩:「漁陽擊鼓過潼關,此日君王幸劍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於此處葬金環。」,讀起來就頗有唐宋時詩句的風骨。  綜上,去除那些今人附會聖賢所寫的預言讖書,可知《推背圖》比起成書時間也相對肯定的《梅花詩》還要早一些。  二、 兩位傳說中的作者均為奇人,且二人的奇行奇事都可見於史籍。  《推背圖》傳說是由唐代的李淳風和袁天綱(一作袁天罡)二人合著的。這兩位在歷史上都是確有其人。  先說說李淳風。  據《舊唐書·李淳風傳》記載,此人從小就被譽為「神童」,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天文、地理、道學、陰陽之學,九歲時便遠赴河南南坨山靜雲觀拜至元道長為師。十七歲回到家鄉,經李世民的好友劉文靜推薦,成為李世民的謀士,參與了反隋興唐大起義。李淵稱帝後,李淳風成為秦王府記室參軍。唐貞觀元年,李淳風以將仕郎直入太史局,後擢升為太史令。  李淳風其人確實了得,他編訂了《麟德歷》取代了原來相對粗疏的《戊寅歷》;改進過渾天儀;寫了六壬典籍《六壬陰陽經》、風水寶典《宅經》、星象巨著《乙巳占》;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力定級的人。  另外,史載其擅長預測吉凶,屢驗不爽。連同時代的一些「同行」都對其敬佩不已,說他的預言能力深不可測,彷佛有鬼神相助。而且我們著重要說的是,他和讖緯之術的關係竟然可以從官修正史中見到。  《舊唐書·李淳風傳》記載:   「初,太宗之世有《秘記》云:『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嘗密召淳風以訪其事,淳風曰:『臣據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宮內,從今不逾三十年,當有天下,誅殺唐氏子孫殲盡。』帝曰:『疑似者盡殺之,如何?』淳風曰:『天之所命,必無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無辜。且據上象,今已成,復在宮內,已是陛下眷屬。更三十年,又當衰老,老則仁慈,雖受終易姓,其於陛下子孫,或不甚損。今若殺之,即當復生,少壯嚴毒,殺之立仇。若如此,即殺戮陛下子孫,必無遺類。』 太宗善其言而止。」  譯成白話,大意就是:唐太宗時代,社會上出現了一本《秘記》說:「唐代在三世之後,將有女主武王取代其天下。」太宗皇帝就召來李淳風商議此事。李淳風說:「我據天象推算,此事的大勢已經形成了,這人已經出生,而且就在陛下的宮中。從現在開始算起,不過三十年,她就要據有天下,幾乎要把唐姓子孫誅殺殆盡。」於是太宗想把可疑的人都殺了。李淳風卻說:「這是天命不可改變。儘管會出現篡權易姓的大事,但李唐政權還會維繫下去。如果現在把她殺了,禍及無辜,上天一定會重新生出一個更年輕狠毒的人,那時陛下的子孫就會真得被殺盡了。」太宗覺得此言有理,於是就罷手了。  那本《秘記》想來就是一本類似圖讖的東西,李淳風不用看自己也能預測到圖讖所言之事,可見其讖緯之術的高超。而且關於武則天這事,在《推背圖》里就有提及。  我們再來說說袁天綱。  袁天綱沒當過什麼大官,史籍里也不曾記載過他擅長讖緯預測之學,他最牛的是相人相面之術。《舊唐書·袁天綱傳》里說:「在洛陽,與杜淹、王珪、韋挺游,天綱謂淹曰:『公蘭台、學堂全且博,將以文章顯。』謂珪『法令成,天地相臨,不十年官五品』;謂挺『面如虎,當以武處官』;『然三君久皆得譴,吾且見之』。淹以侍御史入天策為學士,珪太子中允,挺善隱太子,薦為左衛率。武德中,俱以事流雋州,見天綱,曰:『公等終且貴……。』  譯成白話,就是說:袁天罡在洛陽曾給杜淹、王珪、韋挺三人相面,預言杜淹將以文章顯貴而名揚天下;王珪不出十年將官至五品;韋挺面相如虎,將出任武官。並預言三人在宦海中還有沉浮,到時大家還會見面。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間,杜淹以侍御史入選天策學士;王珪當上五品太子中允,韋挺出任武官左衛率。三人正當仕途一帆風順時,沒想到受宮廷政變牽連一起被貶雋州,果然在這裡又遇到了袁天罡。袁天罡再次相面預測「公等終且貴」,最後都要官至三品。  果然三人後來的經歷和結局都與其的預言絲毫不差。  這還不算什麼,最讓人吃驚的是袁天綱曾經給幼年的武則天相過面,竟然得出了以後可以當皇帝的結論。此事在《舊唐書》和《大唐新語》里均有記載。原文就不引了,大略如下:  袁天綱在貞觀初年經過利州時,給刺史武士彟(音同「獲」,武則天之父)的全家相過面。袁天罡一見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便吃驚地說:「夫人可生貴子!」武則天的母親便把兩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領出讓袁天罡相面,袁天綱一看說此二子可官至三品,能夠保住家業;楊氏又喚出武則天的姐姐(後封韓國夫人)讓袁天罡相,袁天罡稱「此女貴而不利夫」;最後,乳娘抱出尚在襁褓中的武則天,謊稱是個男孩,誰知袁天罡一見大驚失色,連聲說其面相貴不可言,道「龍瞳鳳頸,極其尊貴,如是女兒,長大當作天子!」   各位,那時可是封建男權社會,能僅憑相面就說出「如是女兒,長大當作天子」這樣「乾坤顛倒」的話來,這種相術堪比神仙了。  另外,袁天綱在死前數月,曾對別人說過自己的氣數將於該年四月份終結。果然,他就是於四月無疾而終的。他也是中國古代所有術數家裡面,有據可查的唯一一位能精確推斷自己死期的人物(此事見於《新唐書》)。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4-18 20:51:43
 

  三、《推背圖》是流傳於世的讖緯預言著作里,唯一一部完整的有文有圖、圖文並茂的作品。  早期的讖緯作品都是配有圖畫的。圖畫與文字相結合,這樣既直觀真實,又有想像的空間,所以很多作品都被稱之為圖讖。然而時至今日,流傳下來的讖緯作品只有《推背圖》是圖文兼備的。  《推背圖》有不同的版本,但皆配有圖畫,所以被稱為圖本。如流行的六十圖本和光緒年間東海野人題識的六十七圖本等等。《推背圖》即以每一圖為一象,再配以讖詩和頌各一首對其進行解釋,並以此為體例集結成書的。  《推背圖》的最後一象繪有一前一後兩個人,後者用手推前者之背,其頌云:「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這也就是《推背圖》得名的原因。順便說一句,傳說圖畫上的兩個人就是李淳風和袁天綱。相傳李淳風某日觀天象,發現日後會發生武瞾奪權的事件,於是一時興起,繼續推算,沒想到一發而不可收,竟推算到唐以後兩千多年中國的命運,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說道:「天機不可再泄, 還是回去休息吧!」李淳風恍然驚醒,這才罷手。  四、 有歷史文化名人批註  讖緯作品一向被歷代所禁,存世本就不易,有文人敢於點評批註更是難得一見。但《推背圖》是一個幸運的特例,清初一代曠世奇才金聖嘆對它進行了批註。  金聖嘆,名采,字若采,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嘆。今人對其的封號是清初文學家、文學批評家。很多人知道金聖嘆,是因為他評點並「腰斬」過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水滸傳》原系一百二十回,金聖嘆自己判定《水滸傳》後五十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都是惡語,便盡行砍去,還自稱此為「貫華堂古本」無續作,甚至還偽造施耐庵序於前。從此,《水滸傳》便有了一個七十回的版本。  事實上,金聖嘆的學問和本事絕不僅止於此。在筆者心目中,這是一位真正的大師,是一位極有風骨的傲世學者,更是一位不世出的曠世奇才。筆者藉此多說上幾句。  金聖嘆博覽群書,學富五車,其不止評點過《水滸傳》,還評點削刪過《西廂記》,還節評過《國語》、《國策》、《左傳》等一系列典籍,當然還有《推背圖》。他的評點注重思想內容的闡發,往往借題發揮,以小見大,提出了以塑造人物性格為中心的文學批評的觀點和方法;他提出了較為系統的小說、戲曲創作理論,並論述了此類敘事文學創作的若干規律;他還總結出了諸如倒插法、草蛇灰線法、綿針泥刺法、獺尾法等全新的寫作方法與文學批評方法。  此外,金老爺子對漢語語言的運用也已近乎化境,其文學功力、文字技巧更是令人讚嘆不已。筆者試舉幾例如下: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今夜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金聖嘆題時令年節  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買東西;  少老頭,坐睡椅,由冬至夏讀春秋。  ——金聖嘆撰機巧聯   貓伏牆頭風吹毛,毛動貓不動;  鷹立樹梢月照影,影移鷹不移。  ——金聖嘆撰機巧聯  上素月公餅;中糖雲片糕  ——金聖嘆撰機巧聯(月公餅,即月餅,它和雲片糕都為食物;「上素」諧音尚書,「中糖」諧音「中堂」,均為官名)  這老翁捨得幾文錢,齋僧佈道,加幾年陽壽足矣。胡為乎,使金童玉女引上天堂。呀呀呀,玉帝也嫌貧愛富;   那婆子偷嘗兩片肉,破戒載葷,打兩個嘴巴夠了。又何必,差馬面牛頭拿歸地獄。哈哈哈,閻王乃重畜輕人。   ——金聖嘆題戲台八十二字長聯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水歸器內,各現方圓。   ——金聖嘆自題   這文字技巧雖為文人遊戲,但是也能反映一個人的文學功底和人格風範。金老爺子一生奇人奇行,負才倨傲。他的死也是一個文人學者裡面的傳奇。  金聖嘆在批點完《水滸傳》、《西廂記》三年後,他因冒犯皇帝受「哭廟案」牽連被朝廷判處斬首極刑。受刑前夜,他喚來獄卒說「有要事相告」。沒想到金聖嘆指著獄卒給的飯菜說:「花生米與豆乾同嚼,大有火腿之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  轉天刑場上,金聖嘆泰然自若,昂然地向監斬索酒酣然暢飲,邊酌邊說:「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   飲酒時他想起一天夜裡他留宿報國寺,由於睡不著覺,便去向方丈借佛經。老方丈說:「我有一條件,如果你能對出我出的上聯,我便借你佛經。」當時正是午夜,老方丈隨口說出上聯:「半夜二更半。」金聖嘆冥思苦想,徹夜未眠,仍未對出下聯,只得抱憾而歸。今日死在當前,可能此事要成為永遠的遺憾了。  此刻他的兩個兒子梨兒、蓮子(二子的小名)趕到刑場與父親訣別,痛哭不已,金聖嘆道:「別哭了,今天是什麼日子?」兒子答道:「八月十五,中秋!」他聽得中秋二字,忽然仰天大笑,說:「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笑罷,他讓兒子馬上去報國寺告訴方丈,他已對出了下聯。  當兩個兒子趕回來時已是行刑在即,兒子更是悲痛萬分,金聖嘆也是心中凄苦,他安慰兒子說:「哭是沒有用的。來,我出個上聯你對對看,上聯是『蓮子心中苦』。」兒子跪在地上已是肝腸寸斷,哪有心思想對聯。金聖嘆略一思索,道:「起來吧,別哭了,我替你對下聯。下聯可對『梨兒腹內酸』。」這一聯里用了兩個兒子的小名,而且這上聯的「蓮」與「憐」諧音,意為看到兒子悲戚之狀深感可憐;下聯的「梨」與「離」諧音,意為與兒子永別心中酸楚萬分。一語雙關,對仗嚴謹,臨死之言撼人心魄,旁觀者聞言均是唏噓不已。  那年雪早,此時間忽又下起雪來,金聖嘆仰望蒼天,高聲吟了一首詩:「天悲悼我地亦憂,萬里河山帶白頭。明日太陽來弔唁,家家屋檐淚長流。」 吟罷慨然赴死。刀起頭落,從金聖嘆耳朵里卻又滾出兩個紙團,劊子手打開一看:一個是「好」字,另一個是「疼」字。  「天悲悼我地亦憂,萬里河山帶白頭」,這就是一代大師的氣魄!我們今天通行的《推背圖》就是帶有金聖嘆批註的六十圖本,原本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在其扉頁上,有金老爺子的自序:「……唐臣袁天罡、李淳風著有《推背圖》,父老相傳,迄未寓目。壬戌之夏,得一抄本,展而讀之,其經過之事若合符節,其數耶,其數之可知者耶,其數之可知而不可知而可知者耶。玩其詞,參其意,胡運不長,可立而待。毋以天之驕子自處也。」  老爺子真是牛啊,敢在清朝初年說「胡運不長,可立而待。毋以天之驕子自處也。」這樣的話,膽識可見一斑。這樣的人能評點《推背圖》,豈不是讖緯之幸事?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4-20 08:08:53
 

  五、 預測的時間跨度大,準確度極高  以通行的金批六十圖本《推背圖》為例,它由唐朝為始,預言了其後中國兩千多年的國運盛衰,甚至包括了當今乃至未來的國家大事,而且其準確度十分驚人,因為其前四十二象均已被歷史所證明。也正式由於它的預測準確,所以如今還有很多學者高人正在試圖揭密剩下的十八幅圖象讖言。筆者就把知道的情況略作介紹。  六十象《推背圖》,除去第一象引言和最後一象結言並非預言外,共有五十八象預言,從大唐氣數一直預言到世界大同。而且每象相接,並無次序錯亂。其中,金聖嘆點評時已應驗到第三十三像。由此可見,即使作者不是李、袁那麼早時代的人,哪怕是清初人所作,我們也可以從第三十四象開始,來驗證其後來的準確性了。不過三十四象之前的部分,我們還是選取二三象簡單介紹一下。  《推背圖》的第一象只畫了兩個相交的圓環,據說表示日月交替、晝夜輪迴,也可引申為國家治亂興衰的更迭。讖詩云:「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日月循環,周而復始。」可見這第一象是一篇引言,奠定了作者用陰陽循環的理論來預測後世的基調。  我們看看第五象。此象預言的是唐朝的安史之亂。象畫的是一個馬鞍,一箱史書,一個女子卧於地上。讖曰:「楊花飛。蜀道難。截斷竹簫方見日,更無一史乃平安。」 頌曰:「漁陽擊鼓過潼關,此日君王幸劍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於此處葬金環。」金聖嘆的批註:「一馬鞍指安祿山,一史書指史思明,一婦人死卧地上,乃貴妃死於馬嵬驛。截斷竹簫者肅宗即位,而安史之亂平。」這一象很明顯,一看即明。  再來看看第三十三象,此象預言的是清朝入主中原。象畫的是一艘大船渡河,船艙之上立有八桿大旗。讖曰:「 黃河水清,氣順則治。主客不分,地支無子。」頌曰:「天長白瀑來,胡人氣不衰。藩籬多撤去,稚子半可哀。」 金聖嘆的批註:「此象乃滿清入關之徵。反客為主殆亦氣數使然,非人力所能挽回歟。遼金而後胡人兩主中原,璜璜漢族對之得毋有愧。」  這一象稍微再解釋一下。統治中原的人國號曰「清」,應了讖曰「黃河水清」;來的皇帝是清世祖,建年號為「順治」,應了讖曰第二句「氣順則治」;本來滿清乃明朝的客人,現在入關,喧賓奪主,正又應了讖曰「主客不分」;清朝共有十一位皇帝,應了讖詩第四句「地支無子」。因為地支有十二: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今少了子,只餘十一支,正合清朝皇帝之數。另外,清太祖努爾哈赤興於長白山一帶,「天長白瀑來」,即意指清兵來自「長白」;滿清滅明,當然是「胡人氣不衰」;清聖祖康熙後來削了三藩,應了 「藩籬多撤去」的預言;最後,滿清令漢人都要剃髮,而光著額頭恰似小孩子一般,所以叫「稚子可哀」,另外此語本來就有漢人可哀之意。  這前三十三象大致如同上述兩象,金聖嘆也都一一評點分析出了各象所預測的史實。下面我們著重來看看其後的預測,篇幅有限,我們不能逐一言說。筆者就擇其中較為明了,且有代表性的幾象以饗讀者。  我們先來看第三十四象,此象預言的是太平天國之事。象畫的是洪水泛濫,蘆葦邊上有數具白骨。讖曰:「頭有發。衣怕白。太平時。王殺王。」頌曰:「太平又見血花飛。五色章城裡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見夢全非。」金聖嘆的批註:「證已往之事易,推未來之事難,然既證已往,似不得不推及將來。吾但願自此以後,吾所謂賓士者皆幸而中,吾所謂不賓士者幸而不中,而吾可告無罪矣。此象疑遭水災或兵戎與天災共見,此一亂也。」  金老爺子告訴我們,此事發生在他身後,他不知道此象確切預言了何事,只能推測出此乃一亂也。金聖嘆生活清初順治年間,他自然不知道後來的太平天國之事。但是今人當然了解,於是就有了學人們如下的解釋。  「頭有發,衣怕白」形容的是太平軍的服飾,「太平時,王殺王」則直接提到了太平天國的名號,以及最後領導者互相殘殺的命運。「太平又見血花飛」,太平即是指太平年景的終結,也是暗示了太平天國的名號;「五色章成里外衣」亦是形容太平軍的服飾;「洪水滔天苗不秀」暗示了洪秀全的名字;「中原曾見夢全非"」則指的是太平天國一度佔了中原的大好河山,但終是一夢。象里描繪的洪水即暗示了洪秀全的名字,幾具骷髏白骨則暗示了太平天國最後的悲慘結局。  照此看來,前輩學者解的確實有理,沒有絲毫牽強之感。確實有點「奇書」的味道。  我們再來看看第三十九象,此象很是著名,因為此象預測了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之事。象畫的是一隻鳥立在一個山頭之上,後面有一旭日正在東升。讖曰:「鳥無足。山有月。旭初升。人都哭」頌曰:「十二月中氣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羅。一朝聽得金雞叫。大海沉沉日已過。」金聖嘆的批註:「此象疑一外夷擾亂中原,必至酉年始得平也。」你看,連金老爺子都看出來有外敵入侵,酉年平定的大意了。現在的學人則更是近一步的進行了解釋。  「鳥無足,山有月」為一字謎,將「鳥「中的四點(繁體「鳥」字下方是四個點)去掉,將「山「加進去,就成為一個「島「字(圖鳥在山上,也暗示的是「島」字),預示島國作亂也;「旭初升,人都哭」,日本開始大舉侵華,人人都在哭泣。「十二月中氣不和」,十二月中為農曆六月,即公曆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南山有雀北山羅」,雀,精衛鳥也――汪精衛。羅,愛新覺羅――偽滿國。意指南面有日本扶植的汪精衛政權,北面有日本扶植的偽滿國政權;「一朝聽得金雞叫,大海沉沉日已過」,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正式宣布投降,而此年正是農曆乙酉年,即雞年,且在這次戰事中,只有四五年是雞年,所以此句即明確指出了時至雞年日本就會失敗。  看了金聖嘆和當今高人的分析,可見《推背圖》的預測甚是了得啊。  最後我們來看看第四十二象,此象預測的是四人幫亂國之事。象畫的是一女子手持琵琶,地上左面有一張弓,右面有一隻兔。讖曰:「美人自西來。朝中日漸安。長弓在地。危而不危。」頌曰:「西方女子琵琶仙。皎皎衣裳色更鮮。此時渾跡居朝市。鬧亂君臣百萬般。」 金聖嘆的批註:「此象疑一女子當國,服色尚白,大權獨攬,幾危社稷,發現或在卯年,此始亂之兆也。」學者們做出了大致如下的解讀。  此像的圖中女子自然指的是江青,手裡的琵琶指的是王姓的一個人(王洪文),地上的弓指的是張姓的一個人(張春橋),剩下的兔子指的是姚文元(兔子擅跳,兔在右,女在左,跳字左側換成女字,即是「姚」字)。  「美人自西來,朝中日漸安」,江青是隨毛主席從陝西來北京的,自是西來,進了北京後,先開始她還是比較安分的;「長弓在地」,有個姓張的人輔助她,(又一解為,弓指軍權,她沒能握住);「危而不危」,說明其幾乎危及到了江山社稷,但最終化險為夷。「西方女子琵琶仙」,江青以前就曾當過歌女;「皎皎衣裳色更鮮」則暗指「青」字;「此時渾跡居朝市」,指其在朝堂(即指政治)之內上竄下跳;「鬧亂君臣百萬般」,即指給毛主席及各級幹部帶來危害。  若依此解,聽上去確實言之有理。由於篇幅有限,我們此談就不再介紹專家學者對《推背圖》其餘各象的解讀了。事實上,正像金聖嘆所言「證已往之事易,推未來之事難」,有關預測未來的各象,專家高人有著不同的看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些資料自己看一看。至於其他如《藏頭詩》、《馬前課》、《乾坤萬年歌》、《步虛大師預言詩》等讖緯著作,其寫作手法都是大同小異,筆者就不再贅述了。  讖緯預言這種事,無論大家相信與否,它也不能算作迷信或是巫術。尤其從流傳下來的這些著作上來看,即便它們是後人偽作,即便預測的真實性有假,但是這些作品依舊展現出了高超的文字技巧和語言智慧,也絕非一般百姓可以編寫完成的,它們的存在還是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最後順便說一句,在《藏頭詩》這部讖緯作品裡(傳說其也為李淳風所撰),也給出了世界末日的時間,此作品最後言道:「一治一亂,兩兩相至。酉戌之年,人數盡矣,天地合矣!」至於這「酉戌之年」具體指的是哪個時間,各位朋友還是自己去定奪吧。    PS:只發天涯,請勿轉載他處(天涯站內部可轉)。筆者準備集結成冊,尋出版。請聯繫E-mail:daysdays365@163.com或QQ:1438272427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4-21 10:41:40
 

  第二十談 方術之王(上)   中國傳統方術種類繁多,五花八門。但是有一種用來占筮吉凶禍福的方術,歷來被術士們尊為中國方術之王,號稱「帝王之學」。這就是——奇門遁甲。  奇門遁甲,簡稱「遁甲」或者「奇門」,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九天玄女傳授給黃帝的。  九天玄女,傳說是西靈聖母元君之弟子,就是今人所說的西王母的弟子。相傳上古時期,黃帝與蚩(音痴)尤,鏖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九戰而不勝。蚩尤之暴,他祭起法術,使三日三夜大霧冥冥,令軍士不見天日,難辨山川四野方向,困黃帝於太山之下。黃帝見軍士無法作戰,引兵退歸太山之阿,夜間昏然憂寢。西靈聖母遂遺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黃帝曰:「太一在前,天一在後,得之者勝,戰則克矣。」西靈聖母所授神符,「廣三寸,長一尺,青瑩為玉,丹血為文。」 授符既畢,西靈聖母又命弟子九天玄女向黃帝傳授「三宮五意陰陽之略,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這才使黃帝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天下始得大定。此事在《龍魚河圖》、《舊唐書·經籍志》、《廣博物志》等史籍和《墉城集仙錄》、《雲笈七籤》等道家典籍中均有記載。  另一說是由風后所創。  這位風后不是神仙,而是真人,他是伏羲氏的後裔,是黃帝的第一任宰相,後人稱之為「開闢首相」。今天山西省芮城縣西南端的風陵渡據說就是其所葬之地。《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記,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動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足見風后對黃帝的幫助是多方面的。風后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和發明家,他發明了「八陣圖」和指南車,在黃帝與蚩尤大戰中,風后便以此立下了赫赫戰功。我們現在的成語「聞風喪膽」本義就是用來形容蚩尤部落對風后的忌憚。後來,黃帝在列侯論官時,獨擢風后為三公之首。在《漢書·藝文志》里,所有方術類著作的作者均被冠以了「風后」二字。  拋去神話與傳說,實際上奇門遁甲也是隨著占筮的歷史一步步發展而來的,它是式占的一種,其前身是太乙式和六壬式。這三者也號稱術數三大秘寶。  太乙式簡稱「太乙」,是推算國家政治命運、政治格局走向,以及國家氣數和歷史變化規律的一種方術。據《太乙統宗神數》記載說,上古時有一年冬至日的半夜,出現了「日月合壁,五星聯珠」的神奇天象。五星聯珠,是指水、金、木、火、土五顆行星在天空中一字排開聯成一串的天體現象。日月合壁,是把太陽和月亮加過去,使這七個天體(即太陽、月亮、金星、木星、木星、火星、土星)在一起,形成一條線。這就是「日月合壁,五星聯珠」,也可叫做「日月合壁,七曜同宮」。於是乎,高人就把此時此刻定位四甲子,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統稱「太極上元」。上元甲子以來的年數稱為「太乙積年」。再以「太乙積年」推演出「太乙流年」的太歲值卦,以此來預測一年中的吉凶氣數和重大政治事件。  太乙的預測主要服務於政治,尤其是用來推算國運,所以歷代帝王都很忌之,社會上幾乎鮮有流傳。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中就記載:「……一曰雷公式,二曰太乙式,並禁私家蓄,三曰六壬式,士庶通用之」。  太乙式「禁私家蓄」就是禁止私人學習使用。而六壬式就很隨意了,「士庶通用之」,就是誰都可以用啦。為什麼六壬式誰都能用呢?很簡單,因為六壬式是用來預測人事而非國運的。  六壬式,簡稱「六壬」,是推算人事吉凶禍福的一種占卜方術。它大概是以占卜月的季節、占卜日的干支和占卜時的地支三者為基準組成六壬課式,配以:「六親」,即:父母、兄弟、妻子、官鬼、子孫;十二天將,即:貴人、螣蛇、朱雀、六合、勾陳、青龍、天后、天空、太陰、玄武、太常、白虎。再輔以三傳(初傳、中傳、末傳)和四課(一課、二課、三課、四課)的五行生剋關係來預測吉凶。據專家說,「六壬」有七百二十式,錯綜複雜變化繁多,民間術士常使用的「文王課」就是「六壬」的極簡化變形版。  奇門遁甲就是由上述的「太乙」和「六壬」演化而來的,它吸收了二者的全部精華,將八卦、《周易》、陰陽、五行、九宮、干支、天文、律歷等融合在了一起,通過選擇時間和方位,輔以「排局布盤」的手段來預測吉凶。據前輩學者考證,奇門遁甲在秦漢之際已基本完整成形。但其作為獨立的方術在正史中出現,則是在南朝大史學家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里。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特點,新增加了《黨錮》、《宦官》、《文苑》、《獨行》、《列女》、《逸民》和《方術》七個列傳。在《方術列傳》的序言里,范曄說:「……其流又有風角、遁甲、七政﹑元氣、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專、須臾、孤虛之術,及望雲省氣,推處祥妖,時亦有以效於事也。……」並親自做註解釋道:「……遁甲,推六甲之陰而隱遁也,今書七志有遁甲經。……」  奇門遁甲可以說是式占的集大成者,它既可以預測國運,也可以占筮人事,用途可謂十分廣泛,但這只是它成為「方術之王」的原因之一。而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源於其預測卜筮的精準。  

作者:寧夏風不止 回復日期:2010-04-21 12:27:31
 

  黃兒小口說的了大事啊  馬自軍支持

作者:hellwizard 回復日期:2010-04-21 17:45:53
 

  挺喜歡看的樓主繼續 啊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4-21 23:45:38
 

  三國時期有一蜀人,名叫張裕,此人精通奇門遁甲。其曾私下對人說「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後,寅卯之間當失之。」(見於《三國志·蜀書十二·周群傳》)譯成白話,就是說在庚子年,天下就會改朝換代了,劉家人的運氣就耗盡了。九年後的寅、卯年間,劉備(就是主公)就會失去得來的益州了。事實果然如此,公元二百二十年,即黃初元年庚子年,曹丕廢漢帝立魏。黃初三、四年,即壬寅、癸卯年間,劉備亡故,益州失守。  這件事不算神。到了宋代,奇門遁甲由於和宋史第一疑案有了關聯,而使其聲名大振。  這一疑案就是著名的「斧聲燭影」,筆者順帶簡略介紹一下。  據宋僧釋文瑩《續湘山野錄》記載,「上御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譯成白話,大意就是宋太祖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趙匡胤召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兩人進入寢宮,把所有的太監宮女以及侍衛人等都斥退,開始喝酒。外面的人只能遠遠地看到,窗欞燭影之中,趙光義不時地離席站起,向後退縮,像是在推脫躲避著什麼,其它的什麼也聽不見,更看不清。等到他們喝完,已經到了夜裡三更。這時大殿外積雪已有數寸之厚,趙匡胤和趙光義走了出來,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趙匡胤拿著柱斧戳雪,回顧趙光義說:「好做!好做!」然後他獨自回到殿里解衣就寢,鼻息如雷。將近五鼓時分,殿外的守衛人等就再也聽不見任何的聲音了,此事宋太祖已經死去。而當天晚上,趙光義一直都在皇宮中,他馬上就接受了他哥哥的遺詔,在趙匡胤的靈柩前即位,成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這就是「斧聲燭影」,簡而言之就是指宋太祖趙匡胤離奇暴亡,而且他並沒有按照傳統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這一謎案。正是由於類似上述的記載,古今很多學者認為趙光義有弒兄篡位的嫌疑。歷史迷案還是交給史學家們去研究吧。筆者要說的是另外一件事,它與「斧聲燭影」發生在同一天。  《宋史·馬韶傳》記載:「馬韶,趙州平棘人,習天文三式。開寶中,太宗以晉王尹京,申嚴私習天文之禁,韶素與太宗親吏程德玄善,德玄每戒韶不令及門。九年冬十月十九日,既夕,韶忽造德玄,德玄恐甚,詰其所以來,韶曰:『明日乃晉王利見之辰,韶故以相告。』德玄惶駭,止韶一室,遽入白太宗。太宗命德玄以人防守之,將聞於太祖。及詰旦,太宗入謁,果受遺踐阼。韶以赦獲免。逾月,起家為司天監主簿。……」  譯成白話,大意是有一位趙州平棘人名叫馬韶,此人通曉天文「三式」。他曾經與程德玄是好友,但是當時宋朝嚴禁「私習天文」,所以程德玄一般不和他來往,更不允許他靠近開封府。但是在九年冬十月十九日的黃昏(就是「斧聲燭影」發生之前),馬韶突然來找程德玄,說「明日乃晉王(即趙光義)大吉之辰,吾特來告知。」程德玄聞言「惶駭」,把馬韶藏在一間密室里,並且急忙入稟趙光義。趙光義要程德玄把馬韶看住,說自己會向太祖稟告此事。然而第二天清晨,就傳來了趙匡胤亡故的消息,趙光義果然受趙匡胤的遺詔而登基了。於是馬韶被放了出來,不到一個月就被擢升為司天監主簿了。  史籍里雖然沒有明確說明馬韶是如何預測出來趙光義的「大吉之辰」的,但是卻寫明此人精通天文「三式」,即太乙、六壬和遁甲。而遁甲在宋代是全盛之時,且又是「三式」的集大成者,所以馬韶使用的預測之法十之八九為奇門遁甲。  通過上述兩個歷史上的例子,我們可以想見用奇門遁甲來預測國運還是頗為準確神奇的。但是它如果只能服務於政治,恐怕也流傳不到今天了。奇門遁甲在歷代禁毀的進程中能得以保存,一是得益於它涉及了人事預測的領域。在《隋書·經籍志》里就錄有《遁甲行日時》、《遁甲要用》等書目,這些書都是指導用來預測人事吉凶的,絕無涉及國家政治的部分;二是得益於道家對它的吸納運用。如以前我們提到過的一代高道「小仙翁」葛洪就撰有《遁甲反覆圖》、《遁甲秘要》(已佚)等著作。另外,在我國現存的唯一官修道藏(道藏,即道教經籍的總集)《正統道藏》的《洞神部·方法類》里,就錄有《黃庭遁甲緣身經》、《秘藏通玄變化六陰洞微遁甲真經》等書目。  利弊互見,雖然道教的進入幫助了奇門遁甲的存世,但它也給奇門遁甲加入了很多不著邊際的東西。比如它把符籙、圖咒之類等很多不靠譜的玩藝兒作為一種預測工具或手段強行附於了遁甲學之上,這使得本就複雜異常的奇門遁甲之術,變得更加詭異怪誕。以致於明清之時,有識學人都對其鄙薄不已,「後人又摻雜以道家符籙之法,益怪誕不可究詰。於是六壬盛行而遁甲之學幾廢」,(見於《四庫總目提要》)遁甲遂不再復王者風采。  此談就到這裡。下一談筆者就個人所知,和大家聊聊傳統奇門遁甲的一些具體內容。    PS:只發天涯,請勿轉載他處(天涯站內部可轉)。筆者準備集結成冊,尋出版。請聯繫E-mail:daysdays365@163.com或QQ:1438272427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4-23 06:18:15
 

  第二十一談 方術之王(下)  奇門遁甲的複雜程度是遠遠高於易占和簽占的,因為它融合了多方面的內容,其推演原理和過程用到了八卦、《周易》、陰陽、五行、九宮、干支、天文、律歷等各種要素,並依靠演局後呈現的局象來預測吉凶禍福。據有關專家粗略統計,其變化有三十四萬種之多,即便按照最傳統的「陰陽遁十八局」來計算,也至少有八千六百四十種變化,這還是在「吉格」和「凶格」不相互配比變化的情況下。筆者個人認為,奇門遁甲這種高度的複雜性和變化的多樣性也是它被稱為「方術之王」的一個原因,有很多人花費了N多年也無法完全參透此術。筆者下面就個人所知,給大家粗略介紹一下相關的基本概念,只是為了讓大家心中有個大略的形象而已,至於排局演局的詳細分析筆者就沒有能力奉上了,還請術數高人不要見笑。  首先,「奇門遁甲」這四個字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即「奇」、「門」和「遁甲」。  奇:指的是天干中的乙、丙、丁三奇。  門:指的是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其也象徵八卦,按照上述順序,分別對應坎、艮、震、巽、離、坤、兌、乾。  遁甲:「甲」為天干之首,是最為尊貴的,沒有其專門的位置,所以它隱而不露,即「遁」之意。另外在十個天干中,由於甲最為尊貴,乙、丙、丁為三奇,那麼剩下的戊、己、庚、辛、壬、癸六個天干就被稱為了「六儀」。甲沒有專門的位置,又不能與「三奇」相合,所以只能隱藏在「六儀」之中,也是「遁」之意。所以基於這兩點,稱其為「遁甲」。  另外這「三奇六儀」還有註解:  六儀解為:戊(甲子)、己(甲戌)、庚(甲申)、辛(甲午)、壬(甲辰)、癸(甲寅)。   三奇解為:乙奇(日奇)、丙奇(月奇)、丁奇(星奇)。   我們此前介紹過,古人易佔用蓍草,簽佔用竹籤,那麼奇門遁甲用什麼工具呢?答案是:用羅盤和奇子。而且是四層羅盤和十八枚奇子,要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的變化。  先來說說這四層羅盤。它們是由四個大小不同的同心圓盤組成的,其從下到上,從大到小分別叫做「地盤」、「天盤」、「人盤」和「八詐門盤」。  地盤:最下面的一盤,也是四盤中最大的一個盤,它是固定不動的。盤面分成八等分。每一等分里寫有具體說明。具體如下:  正北方:一宮坎、休門、天蓬,生死加制  西南方:二宮坤、死門、天芮,癸時干制,傷杜加制,甲戌符制  正東方:三宮震、傷門、天沖,開驚加制,甲子符刑  東南方:四宮巽、杜門、天輔,壬時干制,開驚加制,甲辰寅符制  盤中心:五宮,即中宮,無字,表示其寄於地,上面要蓋天盤。  西北方:六宮乾、開門、天心,景加制,丙丁奇墓  正西方:七宮兌、驚門、天柱,景加制  東北方:八宮艮、生門、天任,傷杜加制,丁奇墓,丁時干墓,甲申符刑  正南方:九宮離、景門、天英,休加制,甲午符刑  天盤:略小於地盤,套於地盤之上,亦分成八等分。 天盤代表的是天象星圖,所以在八等分內寫上九星,即:天蓬、天芮、天沖、天輔、天禽、天心、天柱、天任、天英,其中天芮和天禽寫在同一等分內。在演局撥轉羅盤之前,天盤的擺放要和地盤相對應,即天盤的「天蓬」等分要和地盤的「一宮坎、休門、天蓬,」相對應疊放好,其餘依次序自然全部對應,這樣也就是天地對應啦。  人盤:略小於天盤,套於天盤之上,亦分成八等分。每一等分標註為一門,即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在演局撥轉羅盤之前,人盤的擺放要和地盤、天盤相對應。  八詐門盤:略小於人盤,套於人盤之上,也稱「神盤」,上面標註八神。這個盤兩面都會用到,所以兩面都要分成八等分。一面為「陽遁」,八等分內順時針分別標註為:勾陳、朱雀、九地、九天、直符、騰蛇、太陰、六合;另一面為「陰遁」,八等分內逆時針分別標註為:白虎、六合、太陰、騰蛇、直符、九天、九地、玄武。  再來說說奇子,這是在預測推演中需要用到的。一式二副,二副一樣,一副九個棋子,其中六個標註六儀,六儀要二面標寫,一面用紅色,一面用黑色。六甲作直符時,用紅的一面,不作直符時用黑的一面。餘下三個均用紅色標三奇乙丙丁,標記一面即可。  上述就是奇門遁甲術預測時要用到的工具,其預測過程大概可分為定時、排局(或叫布局)、演局和分析四個步驟。  定時就是確定用事日和預測日的時間,要把年月日時全部轉化為干支。年月日很簡單,可以通過萬年曆查詢干支。關於時辰的干支,地支也好辦,一般人都知道晚上二十三點到凌晨一點是子時,剩下的依此類推即可。而時辰的天干則需要推算一下了,老祖宗傳有很多方法,最常見的就是「五鼠遁法」,此法可以通過日干求得時干,其口訣為「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屬,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解釋一下,就是說:  如果日干是甲或己,那麼此日的子時的天干還是甲,丑時的天干就是乙,寅時的天干就是丙……以此類推;如果日干是乙或庚,那麼此日的子時的天干就是丙,丑時的天干就是丁,寅時的天干就是戊……以此類推;同理,如果日干是丙或辛,那麼此日的子時的天干就是戊;如果日干是丁或壬,那麼此日的子時的天干就是庚;如果日干是戊或癸,那麼此日的子時的天干就是壬;其餘皆按順序一推即可。  排局就比較複雜了。先說說為什麼有「陰陽遁十八局」,即「陽遁九局」和「陰遁九局」。下面的介紹節引自《奇門遁甲入門》一文,作者不詳:  「我國古代把每天二十四個小時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酉、辛、亥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奇門遁甲是一個時辰一個格局,按奇門曆法,每年冬至上元到第二年冬至上元為一個循環,總共是360日。每天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一個格局,全年的局數是12×360=4320,為四千三百二十局。但在這4320局中,實際上每一局是重複了四次的。拿陽遁一局來說,冬至上元、驚蟄上元、清明中元、立夏中元,都完全一樣,皆屬於陽遁一局。這四個元共二十天,但落實到奇門排局,其格局類型以每個時辰一個格局計算,並不是12×20=240,而是12×20/4=60(因每一局重複了四次)。即六十個格局,正好佔據了從甲子到癸亥這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六十種結合。陽遁一局是如此,其它各局也無不如此,即都重複了四次。所以全年360日,4320個時辰,因為就格局講都重得了四次,全年時辰的格局類型則為4320/4=1080(局)。這就是傳說的黃帝命風后創立的一千零八十局。又據說傳到姜太公呂望時,將這一千零八十局簡化為七十二局。這七十二局不難理解,因按二十四節氣論算,每個節氣為十五天,一節又分上、中、下三元,每元為五天。一節三元,全年二十四節氣的元數則是3×24=72。   全年1080個局,但並不是每一局都要用一個盤去演示,如果用活盤演示,每個活盤可演示從甲子到癸亥60個時辰的格局,1080/60=18,用十八個活盤就可以演示整個年所有時辰的格局。一共十八局,就是陽遁九局、陰遁九局。   雖說是時家奇門,卻不能不顧日,不同日乾的日,會產生不同時乾的時,如甲、己日和乙、庚日的子時並不相同。甲、己日子時為甲子;乙、庚日的子時為丙子。所以每個時辰定為幾局,是受節氣和日乾的制約的,即看這個時辰所在的這一天屬於哪一個節氣,是這個節氣的哪一元,上元、中元還是下元。    從大的方面說,從冬至開始到芒種結束為陽遁;從夏至開始到大雪繩帶為陰遁,局的序數與節氣的關係是:    陽遁:    冬至、驚蟄一七四,小寒二八五,    大寒、春分三九六,雨水九六三,    清明、立夏四一七,立春八五二,    穀雨、小滿五二八,芒種六三九。    陰遁:    夏至、白露九三六,小暑八二五,    大暑、秋分七一四,立秋二五八,    寒露、立冬六九三,處暑一四七,    霜降、小雪五八二,大雪四七一。    即冬至、驚蟄的上元為陽遁一局,中元為陽遁七局,下元為陽遁四局;其它以此類推。   在奇門排局時,五天為一局。為什麼五天為一局呢?因為每天十二個時辰,都是從子時到亥時,這是說的時辰的地支;至於這五天之內這一天和那一天同一地支的時辰,天干卻是不相同的。如昨天夜半為甲子,今天夜半為丙子,後天夜半成了戌子。這樣每天十二個時辰,五天就是六十個時辰,正好把從甲子到癸亥60個花甲子用完。到第六天,夜半的時辰又從甲子開始,這就是五天為一局的道理……所謂幾局,就是排局時甲子戊居於幾宮,一局就是甲子戊在坎一宮,二局就是甲子戊在坤二宮,其他各局以此類推。」  所以要根據節氣確定了陽遁還是陰遁。如為陽遁順局,則八詐門盤要用陽遁面,奇子的排布要依據「順布六儀,逆布三奇」的法則;如為陰遁逆局,則八詐門盤要用陰遁面,奇子的排布要依據「逆布六儀,順布三奇」的法則。  演局是指對除地盤之外其餘三盤的撥轉。在這之前要首先確定「旬首」,在依此來取「直符」和「直使」。直符就是九星中當值的星符,直使就是八門中當值的門使。而十天或十個時辰叫一旬,確定了預測事的旬首,再在羅盤上尋找其被排在哪個宮中,與此宮相對應的天盤九星之一即為直符,與此宮相對應的人盤八門之一即為直使。在確定了直符和直使之後,就可以根據時辰的干支來撥轉天盤的直符和人盤的直使,以此來預測分析吉凶了。  還有一種稍微簡單的排局演局方法,也更容易操作,但很多高手不屑使用此法,筆者也順帶說一下,即:第一步依據用事日確定用某遁某局,如用陽遁,則把八詐門盤翻作陽面;如用陰遁,則把八詐門盤翻作陰面;第二步根據某局甲子時定式,將一副棋子擺在地盤上,即排該局地盤的三奇六儀;第三步將另一副棋子對應地盤擺在星盤上;第四步根據用事時干找出直符直使,將地盤和星盤在直符宮位上的棋子都翻成紅色的一面;第五步根據用事時的干支分別按「直符尋干」、「直使覓支」的辦法轉動星盤和門盤;第六步轉動八詐門盤,將小直符轉到星盤大直符所在的宮位上。六步即可。  

作者:嚴卿字昌清 回復日期:2010-04-23 06:34:34
 

  寫的真精彩。其實,我媽也見過樓主所說的撞科。此消息發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4-25 06:06:30
 

  最後就是分析了,用奇門遁甲術進行預測,判斷吉凶禍福的主要依據是「吉格」和「凶格」。所謂「格」,就是演局後羅盤和奇子的排列組合情況。其種類名目異常繁多,筆者介紹一些主要的格:  主要吉格:   青龍回首:天盤六戊(甲子),地盤丙奇。作為大利。如遇門克宮或地盤為震三宮(擊刑)則吉事成凶。   飛鳥跌穴:天盤丙奇,地盤六戊(甲子)。百事洞徹。   天遁:天盤丙奇,中盤生門,地盤丁奇。生門主興隆,又得月華之氣,百事生旺,利上書,求官,行商,隱跡,婚姻等。   地遁:天盤乙奇,中盤開門,地盤六已。此遁開門通達,又得日精之蔽,百事皆吉。宜紮寨藏兵,修造,逃亡絕跡,安墳等。   人遁:天盤丁奇,中盤休門,神盤太陰。此遁得星精之蔽,其方可以和談,探密,伏藏,求賢,結婚,交易,獻策。   雲遁:天盤乙奇,中盤開,休,生三吉門之一,地盤六辛。此遁得雲精之蔽,宜求雨,立營寨,造軍械。   風遁:天盤乙奇,中盤開,休,生三吉門之一,地盤為巽四宮。如風從西北方來,宜順風擊敵;如風從東方來,敵方在東方,南方,皆不可交戰。   龍遁:天盤乙奇,中盤開,休,生三吉門之一,地盤坎一宮或六癸。宜求雨,利水路,修橋鑿井。   虎遁:天盤乙奇,中盤休門,地盤六辛艮八宮。宜招降,立寨,守御。   神遁:天盤丙奇,中盤生門,神盤九天。宜攻虛,開路,塞河,造像。   鬼遁:天盤丁奇,中盤杜門,神盤九地。宜偷襲攻虛。   三奇得使:天盤乙奇加臨地盤甲戍或甲午;天盤丙奇加臨地盤甲子或甲申;天盤丁奇加臨地盤甲辰或甲寅。得使可以用事。若無吉門亦有小助。   玉女守門:門盤直使加臨地盤丁奇。利婚戀,相會,宴喜娛樂之事。   遁甲開:六甲加會陽星,為開。主動,百事吉。   日奇伏吟:天盤乙奇加臨地盤乙奇。主安守,不宜謀求。   奇儀順遂:天盤乙奇加臨地盤丙奇。主遷進,不利陰陽。   奇儀相佐:天盤乙奇加臨地盤丁奇。主事吉,尤利文書。   日月並行:天盤丙奇加臨地盤乙奇。主陰陽相宜,公私皆吉。   月奇朱雀:天盤丁奇加臨地盤乙奇。君子主吉,常人逢喜。   吉同人遁:天盤丁奇加臨地盤乙奇。君子加進,常人逢喜。  主要凶格:  青龍逃走:天盤乙奇,地盤六辛。奴僕拐帶,六畜皆傷,失財破敗,百事皆凶。   白虎猖狂:天盤六辛,地盤乙奇。主客兩傷,不宜舉事。出入則有驚恐,婚姻修造大凶,遠行多有災殃。   朱雀投江:天盤丁奇,地盤六癸。百事皆凶,文書口舌俱消,音信沉溺,有驚恐怪異。   騰蛇夭矯:天盤六癸,地盤丁奇。百事不利,虛驚不寧,文書官司。   太白入熒:天盤六庚,地盤丙奇。庚為太白金星,丙為熒惑(火星),故庚加丙稱太白入熒。利客不利主,須防賊來偷營,宜於北方伏擊之。為客進利,為主破財。   火入金鄉:天盤丙奇,地盤六庚。此格利主,宜退避不宜衝擊,賊恐自退。  歲格:天盤六庚,地盤丙奇。用事大凶。   月格:天盤六庚,地盤月干。用事大凶。   日格(伏干格):天盤六庚,地盤日干。用事凶。  時格:天盤六庚,地盤時干。用事凶。   大格:天盤六庚,地盤六癸。百事皆凶,求人不在,反招其咎;修造人財破散;出行車破馬死。   上格:(小格):天盤六庚,地盤六壬。遠行失迷道路,求謀破財得病。   刑格:天盤六庚,地盤六已。主管司受刑,求謀主破財,疾病。   奇格:天盤六庚,地盤乙,丙,丁三奇。出行用兵大凶。飛干格:天盤日干,地盤六庚。交戰主客兩傷。   天乙飛宮格:天盤直符,地盤六庚。主客皆不利,尢不利客。   三奇入墓:天盤乙奇,地盤乾六宮(乙陰木長於午,墓於戍);天盤丙奇,地盤乾六宮;天盤丁奇,地盤艮八宮(丁陰火長生於酉,墓於醜)。三奇入墓,百事不宜,謀事盡休。   六儀擊刑: 天盤甲子,地盤震三宮(子刑卯); 天盤甲戍,地盤坤二宮(戍刑未); 天盤甲申,地盤艮八宮(申刑寅); 天盤甲午,地盤離九宮(午自刑); 天盤甲辰,地盤巽四宮(辰自刑); 天盤甲寅,地盤巽四宮(寅刑巳)。 六儀擊刑極凶,即使六儀為直符,也不可用。  天網四張:天盤六癸,地盤時干。天網四張不可擋,此時行事有災殃。若是有人強出者,立便身軀見血光。值坎一至巽四宮,網低可匍匐而出;中五至離九宮,網高難出不用。   地網遮蔽:天盤六壬,地盤時干。不宜出兵,出行大凶。九星伏吟:星在本宮不動。孝服損人口。直符伏吟:天盤六甲在本宮不動,宜藏兵。   九星反吟:天盤之星加臨地盤對宮。諸事皆凶。   直符反吟:天盤甲子,地盤甲午; 天盤甲戍,地盤甲辰; 天盤甲申,地盤甲寅。 災禍立至,遇奇門無妨。   八門伏吟:門在對宮。萬事皆凶,得奇也不可用。   五不遇:時干克日干。百事皆凶,得奇得門也不可用。  上述就是常見的一些吉凶格。但是在奇門遁甲里,它們不是死的。就如同陰陽一樣,當具備某些條件時,吉凶格之間的吉凶是可以轉化的。另外,事實上在排局時還有「置閏」、「超神」、「接氣」等之類的講究。這些都使得奇門遁甲的變化更加紛繁多樣,其也愈發高深複雜。  順便說一句,上述的吉凶格均見於《煙波釣叟歌》,這是一篇七言詩歌體的文章,共二百二十四句,託名為姜子牙所寫,真實作者已不可考,此文歷來被稱為學習奇門遁甲術的鑰匙。它雖以詩歌形式寫就,但卻十分艱深,其內容涵蓋了《周易》、天文、地理、曆法等各方面知識,還涉及了大量的術語名詞。因此歷代術數家要想掌握奇門遁甲術,都必須熟讀此文。若有朋友真欲研習此術,一定要找來此文細加參詳才是。  此談就到這裡,筆者最後再嘮叨兩句。奇門遁甲作為一種預測方術,即便其中有令人費解怪誕之處,但它和迷信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它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許多精華的理論思想,可以說是了解我們先人思想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今人編著的《圖解奇門遁甲大全》的前言里,如下的一段話可作為此談的結語:「在古代的各種易學決策學中,奇門遁甲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數理模型,應驗率很高。它把天時、地利、人和與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某些能量場,與時間、空間巧妙地組合在一起,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模擬宇宙統一信息場的立體動態象數理模型,既可以用於決策自然、社會、人生各種各樣的事物,也可以向人們提供趨吉避凶的時空選擇。」    PS:只發天涯,請勿轉載他處(天涯站內部可轉)。筆者準備集結成冊,尋出版。請聯繫E-mail:daysdays365@163.com或QQ:1438272427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4-27 04:34:31
 

  第二十二談 察言觀色(上)  中國的傳統術數多種多樣,分類方法也不盡相同。比如說網上有「玄學五術」的說法,即:山、醫、相、命、卜。  「山」包含《玄典》、《養生》、《修密》三部分,是修心養性、鍛煉身體的秘術;「醫」包括三部分:「方劑」、「針灸」、「靈療」;「相」的部分包括兩種:「人相」和「地相」;「命」是以時空關係來判斷人的命運的一種方法,其重要的方法有「占星術」和「干支術」;「卜」術最為淵源流長,如梅花易數、六壬神課、太乙神數、奇門遁甲等。  上述這種說法從何而來,正確與否,筆者不甚清楚。據筆者個人所知,中國術數應該大致有四個部分,即:象緯(或稱易緯)、青烏、姑布、壬遁。  象緯:也稱易緯,即指易學象數、讖緯之術。  青烏:即指風水術,也叫堪輿術。是取傳說中的一代風水大師「青烏子」名字里的「青烏」來代稱的。  姑布:即相術。是取春秋時期著名的相術大師「姑布子卿」名字里的「姑布」來代稱的。  壬遁:即六壬、遁甲等相關預測占卜之術。  此談我們就來說說「姑布」。  說到相術,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看相」、「相面」之類的東西。不錯,它們是相術,不過它們只是相術的一個部分,是狹義的相術。廣義的相術又被稱為「形法」,《漢書·藝文志·數術略》云:「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譯成白話,就是說所謂形法,就是指根據地理形勢來建造城市和房屋,還有就是根據人和六畜(即豬、馬、牛、羊、雞、狗)的骨骼長短大小以及各種器物的形制樣式來判斷它們的吉凶貴賤。  《漢書·藝文志》在這一部分收錄有相山川河流的《山海經》十三篇、相城市的《國朝》七卷、相宮殿房屋的《宮宅地形》二十卷、相人的《相人》二十四卷、相兵械器物的《相寶劍刀》二十卷以及相六畜動物的《相六畜》三十八卷。  相術隨著歷史的發展,也逐漸開始了細化分野。相地形建築的一部分獨立了出去,並逐步發展成了風水堪輿術,即「青烏」;相動物的一部分也分離了出去,進入了以伯樂(相馬大師)為代言人的農藝遴選學的學科範疇;至於相器物的部分,則更是成為了文人雅士生活的註腳了,如明人袁宏道就寫過《瓶史》來講折花插瓶的,清人李漁的《閑情偶寄·器玩部》里就有茶壺等器物如何品評的詳細記述。  所以到了現在,我們所說的相術就只有剩下的「相人」部分了。相人之術的歷史很悠久,在《大戴禮記》上有云:「昔堯取人以狀,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湯取人以聲,文王取人以度。」你看,連上古先賢選拔人才都有不同的看人側重點,估計這也就是相人之術出現的源頭之一。順便提一句,這《大戴禮記》不是我們常說的「六經」里的那個《禮記》。「六經」里的《禮記》是《小戴禮記》,其編纂者是西漢的禮學家戴聖,世稱「小戴」;而《大戴禮記》的編纂者是戴德,也是戴聖的叔父,世稱「大戴」。比較早的記載還見於《左傳》。在《左傳·文公元年》里有云:「王使內史叔服來會葬,公孫敖聞其能相人也,見其二子焉。」《左傳》成書與春秋末期,歷史也很久遠啦。  下面我們先來聊聊它的代言人姑布子卿。  《史記·趙世家》里有如下記載:「姑布子卿見簡子,簡子遍召諸子相之。子卿曰:「無為將軍者。」簡子曰:「趙氏其滅乎?」子卿曰:「吾嘗見一子於路,殆君之子也。」簡子召子毋恤。毋恤至,則子卿起曰:「此真將軍矣!」簡子曰:「此其母賤,翟婢也,奚道貴哉?」子卿曰:「天所授,雖賤必貴。」自是之後,簡子盡召諸子與語,毋恤最賢。簡子乃告諸子曰:「吾藏寶符於常山上,先得者賞。」諸子馳之常山上,求,無所得。毋恤還,曰:「已得符矣。」簡子曰:「奏之。」毋恤曰:「從常山上臨代,代可取也。」簡子於是知毋恤果賢,乃廢太子伯魯,而以毋恤為太子。   譯成白話,大意就是:姑布子卿拜見趙簡子,簡子把兒子們全叫進來讓他看相。子卿說:「沒有能當將軍的人。」簡子說「趙氏就完了嗎?」子卿說:「我在路上看見一個孩子,應該也是您的孩子。」簡子於是就把這個叫毋恤的兒子叫來了。毋恤一到,子卿就立刻起身道:「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哪。」簡子說:「這個孩子的生母地位低賤,是從翟地來的婢女,怎麼說他尊貴呢?」子卿說:「這是天命所授,即使現在卑賤將來也一定顯貴。」從此以後,簡子經常把兒子們全都叫來談話,毋恤的表現是最好的。有一次簡子和兒子們說:「我在常山之上藏了一個寶符,你們誰先找到我就有賞。」於是這些兒子們就爭先恐後地跑到常山上尋找,可是誰也沒找到。毋恤回來後,說:「已經找到寶符了。在常山之上往下看可以看到代國,我們可以把代國攻取下來,這就是寶符。」簡子聞言肯定了毋恤這個兒子果然是位賢才,於是廢了原來的太子伯魯,把毋恤立為了太子。  由此可見,姑布子卿的相人還是很準的。不過這還不算什麼,姑布大神還給至聖先師孔子他老人家看過相呢。  據西漢人韓嬰的《韓詩外傳》記載:「孔子出衛之東門,逆姑布子卿,曰:「二三子使車避。有人將來,必相我者也。志之。」姑布子卿亦曰:「二三子引車避,有聖人將來。」孔子下步,姑布子卿迎而視之五十步,從而望之五十五步,顧子貢曰:「是何為者也?」子貢曰:「賜之師也,所謂魯孔丘也。」姑布子卿曰:「是魯孔丘歟?吾固聞之。」子貢曰:「賜之師何如?」姑布子卿曰:「得堯之顙,舜之目,禹之頸,皋陶之喙。從前視之,盎盎乎似有王者;從後視之,高肩弱脊,循循固得之轉廣一尺四寸,此惟不及四聖者也。」子貢吁然。……」  大意就是說:姑布子卿相了一下孔子,說他額頭像堯,眼睛像舜,脖子像禹,嘴像皋陶,從前面看真是長相不凡很有王者之氣;但從後面觀察,孔子的肩膀聳起,脊背瘦弱,這個缺陷就導致孔子一輩子鬱郁不得志,此生無法像前面那四位聖賢一樣開創王者之業了。  孔子一生也確實如此。姑布子卿也憑著他的高超相術,藉此成為了相術的祖師代言人。而且隨著相人之術的進一步發展,其「能力」又被加強了。即相術不僅可以用來判斷貧富吉凶、仕途順厄,還能用來判斷性格品行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了一個名叫尉繚的大梁人對秦始皇的相語:「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視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乃亡去。」大意就是說秦始皇鼻子像翹起尾巴的蜂蠍,眼睛又細又長,挺胸聳肩像鷹鷲,說話的聲音像豺狼。這樣的人如果得了天下,那麼天下人就都會成為他的俘虜了。  還有,《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大意就是說范蠡離開越國後,從齊國寫信給越國大夫文種,信上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勾踐這個人長得脖子長而又有一張鳥嘴,這樣的人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共享樂,你怎麼還不離開?」  很遺憾文種沒聽范蠡的話,果然後來被勾踐逼死了。  到了兩漢時期,由於陰陽五行理論的普及,相術也從中找到了自己的理論根據,一時間很是繁盛。《史記》里就多次提到過漢代相人的事情,其中最有名的相人記載莫過於相漢高祖劉邦之事了。  《史記·高祖本紀》云:「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也不知道司馬遷大神是怎麼曉得劉邦左腿上有七十二個痦子的,估計這得有人專門仔細數過;「……呂公者,好相人,……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季自愛。臣有息女,願為季箕帚妾。』……卒與劉季。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這劉邦的岳父呂公相術果然了得,一見高祖就相出其為大貴之人,非得把閨女嫁給他不可;還有相術更精深的,「有一老父過請飲,呂后因哺之。老父相呂后曰:『夫人天下貴人。』令相兩子,見孝惠,曰:『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也。』相魯元,亦皆貴。老父已去,高祖適從旁舍來,呂后具言客有過,相我子母皆大貴。高祖問,曰:『未遠。』乃追及,問老父。老父曰:『鄉者夫人嬰兒皆似君,君相貴不可言。』」這「老父」說劉邦「君相貴不可言」,一般說某人「貴不可言」通常都是指皇帝天子的命相,可見「老父」此時已相出劉邦將來會君臨天下。  《史記》里還記載一個著名相師許負給人相出死法的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條侯亞夫自未侯為河內守時,許負相之,曰:『君後三歲而侯。侯八歲為將相,持國秉,貴重矣,於人臣無兩。其後九歲而君餓死。』亞夫笑曰:『臣之兄已代父侯矣,有如卒,子當代,亞夫何說侯乎?然既已貴如負言,又何說餓死?指示我。』許負指其口曰:『有從理入口,此餓死法也。』……」  譯成白話,大意就是說許負相周亞夫,說他三年後封侯,封侯八年後會為將相,位高權重執掌國家大權,這以後九年會餓死。亞夫不信,尤其是不相信自己會餓死。於是許負就指著他的嘴說:「有一條縱向的紋理入口,這就是餓死之相。」  事實果然如許負所言,最後周亞夫因事獲罪「不食五日」,餓死在了獄中。  兩漢之後直到唐宋,相術理論也在不斷發展豐富,其中也出現了很多著名相師,如魏晉時的劉邵,三國時的管輅(音同「路」)、朱建平,唐時的袁天綱,宋時的麻衣道人等。到了明清時期則出現了大量相學著作,如《水鏡集》、《金鉸剪》、《鐵關刀》等,不過這些著作大多都是對唐宋前的相術理論做出進一步的闡釋發揮而已,並無什麼創見,而且此時相術也走上了職業化的道路,出現了專門收費的相師,使其成為了一門「生意」。不過也有學人依舊重視此術,據說清末一代名臣曾國藩就精於相人之道。  當然,也不是所有古人都相信相人之術。比如儒家大神荀子就不信這一套,他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非相》來批駁相術,說相術是「相人,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即相面是古代所沒有、學者所不齒的方術。他還舉了大量古代人物的長相與其行為、遭遇的矛盾之處,以此來說明相面術的虛妄。不過從他駁斥的內容來看,也從反面證明了相術早在戰國時代就比較流行了。  此談就到這裡,下一談我們說說具體的「面相」和「手相」。    PS:只發天涯,請勿轉載他處(天涯站內部可轉)。筆者準備集結成冊,尋出版。請聯繫E-mail:daysdays365@163.com或QQ:1438272427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4-28 14:52:41
 

  第二十三談 察言觀色(下)  所謂相人之術,即通過觀察人的頭部、面部、手部、足部、骨骼、神氣等外貌特徵,來推斷人的貧富、貴賤、順厄、壽夭等。  事實上,早期的相人之術所相的範圍要比上述要大得多。有一部早期相學著作,據傳為西漢著名相師許負所撰(實不可採信),名為《相法十六篇》。這「十六篇」即是指相人的十六個方面,即:相目、相鼻、相人中、相耳、相唇、相口、相齒、相舌、相胸、相腹、相手、相腳、相陰、相屎尿、相行、聽聲。  相人之術里竟然還有「相陰」和「相屎尿」。這是不是很誇張啊?關於這兩點,我們還是來看看此書是如何說的吧。  相陰篇第十三   陰上黑紫,富貴之事。   陰毛逆生上,夫婦定相妨。   黑紫陰頭,必得封侯。    相尿屎篇第十四   尿頭散瀉,富貴天下。   尿如竹竿,必主貧寒。   穀道急而方,得位至公王。   穀道寬,主貧寒。   大便遲,堪為人師,又富貴人也。   大便急,德智俱失。     這完全是在閉門造車,穿鑿附會,簡直就是搞笑,完全沒有什麼理論和系統。隨著歷史的發展,相術也在慢慢地進行著自我完善,其理論的基本完善和成型,大抵應為唐宋時期,而標誌就是幾部相學代表性著作的問世,如後周王朴所著的《太清神鑒》、南唐宋齊邱所著的《玉管照神局》、以及傳說為南宋麻衣道人所著的《麻衣神相》等。  《太清神鑒》卷首開篇即說:「道為貌兮天與形,默授陰陽稟性情。陰陽之氣天地真,化出塵寰幾樣人。五嶽四瀆皆有神,金木水火土為分。君須識取造化理,相逢始可論人倫。」《麻衣神相》里亦有類似的話:「人稟陰陽之氣,肖天地之形,受五行之資,為萬物之靈者也。」由此可見,相術已經把陰陽五行的理論引入其中,之所以可以通過觀察人相來推斷性格命運,就是源於人皆是稟陰陽五行之氣而生的。而且此時的相人之術已經拋棄了如上述「相陰」、「相屎尿」等極為荒誕的成分,只相人體比較重要的部分了。這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面相」和「手相」了,這二者也是流傳至今最為常見的相人之法了。  我們先說說「面相」,它也是相學中最重要和最完整的一個部分。  相書《月波洞中記》有云:「凡欲相人,先視其首。頭者,五臟之主,百體之宗……」,就是說面部是相人的主導和中樞,是排在第一位的。筆者就簡單介紹一下其中的一些基本的常見概念。  首先是「三停」。所謂「三停」,即上停,從髮際至眉間(印堂);中停,從眉間到鼻準;下停,從人中至下頦(地閣)。此「三停」即象徵天、地、人「三才」,分別主貴、壽、富三種命運。「三停」要平等、相稱,才是所謂「吉人天相」,說的具體一些,就是上停要方正廣闊,中停要豐隆端峻,下停要圓實豐厚。  其次是「五官」。五官者,即眉、目、鼻、口、耳,我們現在依然沿用這一詞作為面部主要器官的合稱,醫院裡就設有「五官科」。這五官究竟是五位什麼「官」呢?  眉——保壽官  目——監察官  鼻——審辨官  口——出納官  耳——采聽官  祖宗就是根據五官各自的功能給它們起的名字,一看即明。  相法對五官都有各自的評判標準。總的來說,五官要長得清秀豐隆才好,「五者欲得清而秀,豐而隆。或一官好,則貴十年,或有缺陷者及醜惡者,凶。」(見於《太清神鑒》卷二)  再次是「五嶽」, 即把咱們中國的山川比附到人的面相上。具體是:額為衡岳(南嶽衡山)、鼻為嵩岳(中嶽嵩山)、左顴(音同「全」,即左顴骨)為泰岳(東嶽泰山)、右顴(即右顴骨)為華岳(西嶽華山)、頷(即下巴)為恆岳(北嶽恆山)。對「五嶽」的評判也和山相仿,即以「豐而隆,高峻而不陷」者為佳。  下面是「四瀆」,即把咱們中國的河流比附到人的面相上。具體是:目為淮(淮河)、耳為江(長江)、口為河(黃河)、鼻為濟(濟水)。對「四瀆」的評判也和水相仿,即以端清、明凈、流暢為佳,以「深遠成就,而涯岸不走」為吉。  最後是「一百二十部位」,即將面部劃分為一百二十個點。其以「中央直下一十三位」為基準。「中央直下一十三位」即以鼻子為中軸線,從上至下的十三個點,具體為:天中、天庭、司空、中正、印堂、山根、年上、壽上、準頭、人中、正中、承漿、地角十三部位。剩下的均為這十三部位所在橫線上的各個部位,如「天中橫列七位」等。這一百二十部位主的事就比較多了,它們根據位置不同,分別主貴賤、貧富、吉凶、壽夭、賢愚、人際關係等等狀況。  此外,面部的紋理也很重要,尤其是額頭上的紋理。比如說額頭上有老虎那樣的「王字紋」,那就表明此人有公侯之相,「十字紋」則主吉昌,而「川字紋」則主凶。當然還有其他很多紋相,如「井字紋」、「山字紋」、「懸雲紋」、「偃月紋」等等,都有著各自的說法。  還有就是臉上的痦子,就是面部的痣。根據它在上述「一百二十部位」的不同部位,也有著各種說法。如痣在印堂心主貴,在耳內主壽,在唇上主吉,在天中主克父,在天庭主克母等等。關於痣分類很多,也較複雜,我們就不一一詳述了。  除了這些分部位的分類面相學之外,相書中大多還有概括型的總論內容,即把一個人的面相做綜合考量。如《玉管照神局》就把人的面相一共分為了十種,稱之為「形分十相」,即:丑相、古相、妍相、清相、傴(音同「與」)相、老相、少相、粗相、奇相、直相。  另外,相學還指出在相面要特別注意人種的地域之分。「山川麗秀而氣不同,此人之生其形,性所以有厚薄輕重清濁之異也。故閩山清聳,人俗於骨;南水平而土薄,人俗於情;北土厚重,人俗於鼻;淮水泛濁,人俗於重;宋人俗於口;蜀人俗於眼;魯人俗於軒昂;江東、江西人俗於色。如此類者,皆風土致異故也。」(見於《太清神鑒》卷二)這一理論一直延續至今。現今的許多相書和相師都有著所謂閩人不相骨,川人不相眼,北人不相背,宋人(河南人)不相口等類似的原則理論。  除了上述,面相里還有什麼「九州」、「四學堂位」、「相氣色」等等諸多瑣細繁冗的組成部分,筆者此談就不再繼續探討了。  下面我們再來簡單說說「手相」。「手相」 相對「面相」來說,就簡單了一些。它主要是指觀察人手的長短、胖瘦、指形、掌形和掌紋等來推斷命運,此種相術最主要的就是觀察手掌上的紋路。  《太清神鑒》在其「相掌紋」的部分這樣說道:「手掌不可無紋。有紋者上相,無紋者下賤;紋深而細者吉,紋淺而粗者賤。掌上三紋,上畫應天,像君、像父,定其貴賤;中畫應人,像賢、像愚,辨其貧富;下畫應地,像臣、像母,主其壽夭。」這同「面相」一樣,都是借鑒了傳統中的「三才」理論。有意思的是,這和我們現代的一些「新手相學」將掌上三紋定為「感情線」、「事業線」以及「生命線」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甚至可以理解為是今人對傳統手相學進行的一種「現代化」引申和發展。  用「手相」進行命運推斷的依據主要是看橫縱掌紋的排列布局以及紋路的起訖點。這在不同的相書上都有著多種多樣的劃分和術語,如「拜相紋」、「帶印紋」、「四季紋」、「雙魚紋」、「金龜紋」、「雁陣紋」、「獨朝紋」等等,每種樣式都有著專門的評語。另外,同「面相」相仿,手上不同位置的痦子黑痣也是用來判斷手相的一個重要因素。凡此種種,我們也不再贅述了。  應該說,相人之術如果作為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里「望診」的輔助手法,興許還有一定道理。但如果說僅憑容貌掌紋就能推定一生命運,實在是有些不著邊際,歸為迷信範疇亦不為過。不過這些相學著作也並非全無可取之處,因為在其中老祖宗依舊肯定了人的「德行」才是第一要素。如《玉管照神局》有云:「皮骨雖奇怎可恃,亦須修心理仁義。心形相稱可有根,不在天機在人事。休說形凶必遭辱,能行忠孝亦增福。不然形善心火燒,定見淪亡陷刑獄。」  此談就到這裡,筆者用《太清神鑒·論德》里的話做個結語吧。  「善相者,先察其德,後相其形。故德美而形惡,無妨為君子;形善而行兇,不害為小人。」    PS:只發天涯,請勿轉載他處(天涯站內部可轉)。筆者準備集結成冊,尋出版。請聯繫E-mail:daysdays365@163.com或QQ:1438272427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4-30 13:42:49
 

  第二十四談 中國人的序列符號——天干地支(上)  世間的一切都需要秩序,有了秩序才有了條理,有了條理才能有系統。正是由於有了各種各樣數不清的內在或外在的系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才能夠延續和發展,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排序。  用什麼來排序呢?一般是用文字來表示數目。比如我們漢字里就有從一到十以及百、千萬、億、兆、京、垓、秭、穰、溝、澗、正、載等表示數目的漢字(見於《孫子算經》記載:「凡大數之法,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萬兆曰京,萬萬京曰垓,萬萬垓曰秭,萬萬秭曰穰,萬萬穰曰溝,萬萬溝曰澗,萬萬澗曰正,萬萬正曰載」);英語里有從ONE到TEN,以及HUNDRED、THOUSAND、MILLION、BILLION等表示數目的單詞。至於數字使用的符號,今天的人類社會已經統一了,即使用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是由印度人發明,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並由歐洲人將其現代化的一種科學記數法。  那麼在阿拉伯數字一統世界之前,或在排定某些特殊順序的時候,除了文字還有沒有什麼特殊的表示順序的符號呢?西方各國採取的方法是以其拼音文字的字母符號順序來表序,比如說英語里的從A到Z。我們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偉大而獨特的文字,它各個獨立,沒有順序。如果不使用數目字,難道我們就無法表序了嗎?這當然不可能!我們偉大的祖先在很早的上古時期就創製了一套完善的特定漢字元號表序組合法,並賦予了它極為深刻的人文內涵,一直沿用至今。這就是偉大的「天干地支」符號系統。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天干地支」。  天乾的符號有十個,即「十天干」。依次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的符號有十二個,即「十二地支」。依次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它們通常也被簡稱為「干支」。根據《辭源》里的解釋,「干支」取義於樹木的「干枝」。傳說它們是黃帝的大臣大撓氏創製的。隋朝蕭吉撰的《五行大義》一書中說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還有,相傳為戰國時趙國史官所著的《世本》里也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這種說法是真是假我們姑且不論,反正干支很早就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商自商王上甲微之後,每一位商王均用天干為謚號,比如說一代聖主商太祖商湯就謚「天乙」,最後一位暴君商紂王就謚為「帝辛」。另外,在實證方面,我們殷墟出土了甲骨卜辭數萬片,幾乎每片上都刻有干支。這些都說明起碼早在商代,干支就已經被祖先們廣泛使用了。  我們直觀地從表面上來看干支系統,就能發現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即天乾和地支不僅符號和內容不同,而且它們的基數也是不一樣的。就是說天干是十進位的,而地支是十二進位的,它們不是一一對應的。  而且,天乾和地支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相互組合使用。但組合不是任意的,須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干支配合,天干每循環六次,地支每循環五次,可完成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即從第一個地支「子」去配第一個天干「甲」成為「甲子」始,兩兩遞進相配,至最後一個地支「亥」去配最後一個天干「癸」成為「癸亥」終。具體如下:  01 甲子11 甲戌 21 甲申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丑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52 乙卯    03 丙寅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04 丁卯 14 丁丑 24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丑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    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丑 60 癸亥  上面就是一個周期,從「甲子」始到「癸亥」終,一共六十種。  還有重要的一點,干支是分陰陽的。就其本身而言,天干為陽,地支為陰。就它們各自而言,它們按各自排列所在序數的奇偶來分陰陽,即奇數位為陽,偶數位為陰。這和後來的八卦《周易》等蘊涵的陰陽理念完全是一致的。具體而言就是:  陽干:甲、丙、戊、庚、壬  陰乾:乙、丁、己、辛、癸  陽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支:丑、卯、巳、未、酉、亥  在干支組合的時候,要遵循陽乾和陽支相配,陰乾和陰支相配的原則。請看上文的六十甲子表,每一個組合都是符合這個原則的。如此看來,祖先真的是很牛啊。正因如此,所以不可能出現類似「甲丑」、「乙子」這樣的陽干配陰支或陰乾配陽支的組合,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完全錯誤了。  由於這天乾和地支的排列順序是恆定的,所以它們可以用來表序。喜歡旅遊的朋友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語,這裡的「甲」就取其為「第一」的意思。還有咱們中國的小說、劇本里也經常把一些群眾角色按照出場順序稱呼為「甲、乙、丙、丁」,笑稱「路人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們使用的有機物分子名稱。比如說我們把含有1~10個碳原子的醇類,分別叫做甲醇、乙醇……癸醇,其他如烷烴、醛、烯等都是如此命名的。還有很多例子,我們就不再列舉了。  更重要的是,這套系統不僅可以來標明次序,祖先還用它來表示時間和空間。如果用上述的干支組合來紀年,那六十種即為六十年,為一循環周期。所以我們有時也把六十年引申稱為「一甲子」。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5-04 05:48:09
 

  干支用於紀年傳說始於黃帝。公元前二六九七年,黃帝命大橈以干支紀年,定此年為黃帝元年,以「甲子」為始元。往後每六十年為一甲子周期,俗稱為「六十花甲」。元運由此開始計,第一個甲子年即公元前二六九七年。這種說法能否採信,筆者不敢妄下斷語,因為中國很多找不到源頭的事都會歸到這位中華始祖黃帝的身上。不過據筆者的長輩講,這種說法來源於早已亡佚的《歸藏》(中國上古「三易」之一,請參見第七談開篇)一書,應為可信之說。另外,今人天文家李式先先生的論文《論公元前3517年是中國干支紀曆的第一個甲子年》,也從旁證明了公元前二六九七年確實為甲子年。  有史可查的最早干支紀年是公元前八四一年。這是源於《史記》。  這一年,因不滿西周的周厲王的暴政,鎬京的平民集結起來發動了「國人暴動」,周厲王帶領親信逃離鎬京,一直跑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此時宗周無主,周公和召公根據貴族們的推舉,暫時代理政事,重要政務由六卿合議。這種政體,稱為共和。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此事見於《史記·周本紀》。  司馬遷大神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太史公曰:儒者斷其義,馳說者騁其辭,不務綜其終始;歷人取其年月,數家隆於神運,譜諜獨記世謚,其辭略,欲一觀諸要難。於是譜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表見春秋、國語學者所譏盛衰大指著於篇,為成學治古文者要刪焉。」大意就是說「共和」以前的紀年模糊混亂,所以都只記譜系不記年代,而從「共和元年」開始,歷史事件才紀年。 司馬遷還說在編纂史書時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關於紀年的書籍很多,但是他們在「共和元年」之後的記載才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共和元年」以後的歷史可為信史,其確切紀年是可以確定的。而且,在《十二諸侯年表》里就給出了「共和元年」的干支,這一年是「庚申」,推算後可知其為公元前八四一年。由於《十二諸侯年表》是我國流傳下來的最早的年表,所以我們取公元前八四一年庚申年,作為中國有確切紀年的歷史的開始。南宋學者呂祖謙在《大事記解題》也說道:「首年標歲名,其後唯以六甲紀之,簡而易見」。到了東漢元和二年,即公元八五年乙酉年,漢章帝以命令的形式將干支紀年法正式確定為官方紀年方法之一。  干支用於紀月的起源則是「斗綱月建」。  斗綱月建,即根據北斗七星在一年裡繞北極星旋轉,以其出現在不同的方位來劃分月份。也就是《史記·曆書集解》里所說的「隨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古人發現不同季節的黃昏時,北鬥鬥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為定季節的標準。先秦著作《鶡冠子》云:「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為了使斗柄指示的方向與月份更密切配合,祖先將地面分成十二個方位,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具體為:  北方:正北為子;偏東為丑;偏西為亥  南方:正南為午;偏東為巳;偏西為未  東方:正東為卯;偏北為寅;偏南為辰  西方:正西為酉;偏北為戌;偏南為申  斗柄從一個地支方位移動到下一個地支位時,就說明月已經變換了。這就是「斗綱月建」,簡稱「月建」。祖先是將北鬥鬥柄在冬至日黃昏時所指的方向(農曆十一月)定位為子位的,那為什麼把冬至日黃昏時所指的方向(農曆十一月)定位子位呢?《爾雅·釋天》有云:「十一月為辜」。清人郝懿行進行了解釋:「辜者,故也。十一月陽生,欲革故取新也。十月建亥,亥者根荄也。至建子之月,而孳孳然生矣。」  用「斗綱月建」來確定一年的第一個月從哪個位置開始,起初歷朝並不統一。歷史上,漢代以前的統治者在上台時,都要對每年的第一個月作改正,所以我們至今仍把第一個月叫做「正月」。如《史記·曆書》說:「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即: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就是說夏朝以斗柄指向寅位為正月;商朝以斗柄指向丑位為正月;周朝以斗柄指向子位為正月。  到了西漢初年,漢武帝下令修改曆法,改用了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重新啟用了夏朝以正月建寅為標準的作法。自此,後世無論如何修改曆法,也均以正月建寅為標準。所以我們現在的農曆(或叫陰曆)也常常被稱作「夏曆」。具體一點,就是:正月寅月,二月卯月、三月辰月、四月巳月、五月午月、六月未月、七月申月、八月酉月、九月戍月、十月亥月、十一月為子月,十二月為丑月。這裡需要強調一點,干支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一個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曆某月初一至月底。許多曆書註明某農曆月對應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對應。舉個例子來說,正月寅月就是從立春到驚蟄(雨水節氣為中氣),二月卯月就是從驚蟄到清明(春分節氣為中氣),以此類推。  至於紀月的天干就需要從當年的天干中推算得出,傳統里有一個「五虎遁法」,其口訣為:「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年戊為頭。丙辛之年庚上立,丁壬之年壬來游。戊癸之年在何方,甲寅之上好追求。」很簡單,就是說年的天干里有甲或己的,正月天干就用丙,即正月為丙寅月,其餘類推,如二月就為丁卯月……;年的天干里有乙或庚的,正月天干就用戊,即正月為戊寅月,其餘類推,如二月就為己卯月……;其餘如是,年的天干里有丙或辛的,正月天干就用庚;年的天干里有丁或壬的,正月天干就用壬;年的天干里有戊或癸的,正月天干就用甲。  干支紀日出現的比較早,夏朝就開始使用了。商代的干支就是用來紀日的,這個有實物佐證,在甲骨卜辭上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天象記錄,世界上最早的日蝕、月蝕等記錄都是祖先用干支把時間記錄在甲骨上的。其大多都類似於「三日乙酉,夕,月有食」這樣的記錄方式。  春秋戰國時期,干支紀日已經成為史家的正式紀日方法。如《左傳》里就有很多類似「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公誄之」這樣的干支紀日記錄。根據專家學者對中國古代歷史典籍《春秋》中記載的日食的研究,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可推定為公元前七二零年二月十日。我國的干支紀日開始從那時到現在,已經連續不間斷的進行了兩千七百多年的紀錄。有了第一個確定的干支紀日,我們就可以通過數學方法推算所有日子的干支了。這個相對複雜,這裡就不再介紹推算方法了,大家買本《萬年曆》一看就能查出來。  干支還可以紀時。這個現在比較常用,比如我們時常會使用「子夜」、「子午覺」等類似的辭彙,這就是應用了干支紀時。我們祖先把一天分為了十二個時辰,分別對應一個地支,這樣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具體如下:  子時 23時—1時;丑時 1時—3時;寅時 3時—5時;卯時 5時—7時;  辰時 7時—9時;巳時 9時—11時;午時 11時—13時;未時 13時—15 時;申時 15時—17時;酉時 17時—19時;戌時 19時—21時;亥時 21 時—23時   那每個時辰的天干是什麼呢?這個需要推算一下,最常見的傳統方法就是「五鼠遁法」,此法可以通過日干求得時干。此方法在第二十一談里已有介紹,此節就不在贅述了。  這年、月、日、時都可以用干支來記錄表達,都用全的話,就是「年干,年支」、「月干,月支」、「日干,日支」、「時干,時支」,四套干支組合,一共八個干支。它們在中國傳統術數里是經常要用到的,第二十一談曾經介紹過的奇門遁甲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另外,如果把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像上述那樣記錄表達,那麼這四個干支組合就叫做「四柱」,即「年柱」、「月柱」、「日柱」、「時柱」,這八個干支就叫做「八字」。「四柱八字」可是中國傳統命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知道「四柱八字」,再高明的命理師也是無法給人算命的。    PS:只發天涯,請勿轉載他處(天涯站內部可轉)。筆者準備集結成冊,尋出版。請聯繫E-mail:daysdays365@163.com或QQ:1438272427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5-05 09:41:49
 

  第二十五談 中國人的序列符號——天干地支(下)  干支不但可以表示時間,還可以用來表示空間。  上一談里我們說過,為了便於「斗綱月建」,祖先將地面分成十二個方位,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具體為:  北方:正北為子;偏東為丑;偏西為亥  南方:正南為午;偏東為巳;偏西為未  東方:正東為卯;偏北為寅;偏南為辰  西方:正西為酉;偏北為戌;偏南為申  這就是用地支來表示地面方位的方法,直到今天我們仍在部分使用。比如說由於正北為子,正南為午,所以我們把經線也稱為子午線,把零度經線稱為本初子午線。  天干也可以表示地面方位。具體如下:  東:甲乙  南:丙丁  西:庚辛  北:壬癸  中央:戊己  不僅如此,天干還能表示天空黃道上一周的方位。所謂黃道,就是太陽在地球上的周年視運動軌跡,即太陽在天空中穿行的視路徑的大圓。用天干代表黃道的東南西北四方和其標註地面四方是一樣的,不同之處在於戊和己。在標註地面時,戊己代表中央。但是在標註天空黃道時,戊代表西北方,稱為「天門」;己代表東南方,稱為「地戶」。《素問·五運行大論》有云:「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這裡面的「奎壁角軫」是二十八星宿里的四宿,我們順便來簡單解釋一下。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以北極星為中心,把南中天沿黃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肉眼可見的恆星分成二十八組,叫做二十八星宿,東西南北四方各七宿。東方青龍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婁、胃、昴、畢、觜(音同「資」)、參(讀「深」);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音同「診」)。  這其中,「奎」是西方七宿里最靠北的,「壁」是北方七宿里最靠西的,此二者之間就是正西北方向,就是天干里「戊」所代表的西北向,即「天門」;「角」是東方七宿里最靠南的,「軫」是南方七宿里最靠東的,此二者之間就是正東南方向,就是天干里「己」所代表的東南向,即「地戶」。「天門地戶」的概念在傳統里使用的很廣泛,八卦、遁甲、中醫、風水、武術、星相等理論里都可以見到它們。雖然其含義會根據所在學科門類的不同而變化,但它們對應的天乾和方位均是和上述一致的。  用天干地支來表示時間和空間,這是它們比較實際的用途,亦是祖先創製這套序列符號系統的初衷。然而隨著中國傳統異文化,或者說神秘文化的領導理論——陰陽五行理論的確立,干支則又被賦予了陰陽和五行的屬性。  天干為陽,地支為陰。就干支各自而言,它們按各自排列所在序數的奇偶來分陰陽,即奇數位為陽,偶數位為陰。這個我們在上一談里具體的介紹過了,我們不再贅述。現在我們來說說干支所配的五行及衍生概念。  先來看看天干。  甲為棟樑之木,乙為花果之木,均屬木。   丙為太陽之火,丁為燈燭之火,均屬火。   戊為城牆之土,己為田園之土,均屬土。   庚為斧鉞之金,辛為首飾之金,均屬金。   壬為江河之水,癸為雨露之水,均屬水。  為什麼這樣劃分呢,說法莫衷一是。主流觀點一般有兩種。  第一種觀點是按方位來解釋的。  由於甲乙代表東方,所以其象為春。五行中木旺於春,所以甲乙屬木;  丙丁代表南方,所以其象為夏。五行中火旺於夏,所以丙丁屬火;  戊己代表中央,所以其象為長夏。五行中土旺於長夏,所以戊己屬土;  庚辛代表西方,所以其象為秋。五行中金旺於秋,所以庚辛屬金;  壬癸代表北方,所以其象為冬。五行中水旺於冬,所以壬癸屬水。  第二種觀點認為干支的排列順序,都是按照自然規律的順序來產生的,並據此解釋的。這裡的自然規律是指陽氣的生、長、化、收、藏。這一說法源於《黃帝內經》,生、長、收、藏即生髮、生長、收斂、收藏四象,這四象全都有,就叫「化」。按照這個順序,十天干也正好兩個一組。  甲乙為生,應春應木,所以甲乙屬木;丙丁為長,應夏應火,所以丙丁屬火;戊己為化,應長夏應土,所以戊己屬土;庚辛為收,應秋應金,所以庚辛屬金;壬癸為藏,應冬應水,所以壬癸屬水。  這裡稍微解釋上述兩個觀點裡所提到的「長夏」。夏季之後有一個長夏,一般是指從立秋到秋分的時段,就是俗稱為「秋老虎」的那段時期。這個概念在中醫里廣泛使用。如著名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在其《景岳全書》里就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  天干除了配五行,還有「化五運」的衍生概念。這裡的「化」就是衍生的意思了。天干化五運,即: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對於此說法的解釋比較統一,通常都認為這是根據「正月建寅」而來的。  我們上一談里說過,自西漢初年漢武帝下令修改曆法至今,我們一直沿用了夏朝以正月建寅為標準的作法,所以每年的正月都是寅月。  由於甲己兩年的正月是丙寅月,丙屬火,而火生土,所以甲己化土;  乙庚兩年的正月是戊寅月,戊屬土,而土生金,所以乙庚化金;  丙辛兩年的正月是庚寅月,庚屬金,而金生水,所以丙辛化水;  丁壬兩年的正月是壬寅月,壬屬水,而水生木,所以丁壬化木;  戊癸兩年的正月是甲寅月,甲屬木,而木生火,所以戊癸化火。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地支配五行。  寅卯屬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   巳午屬火,巳為陽火,午為陰火;   申酉屬金,申為陽金,酉為陰金;   子亥屬水,子為陽水,亥為陰水;   辰戌丑未均屬土,辰戌為陽土,丑未為陰土;其中未戌為干土,丑辰為濕土,干土者其中藏火,濕土者其中藏水。  這種地支配五行的原因是源於「斗綱月建」。  斗綱(即北鬥鬥柄)指向寅、卯位時為春季,木旺於春,所以寅卯屬木;  斗綱指向巳、午位時為夏季,火旺於夏,所以巳午屬火;  斗綱指向申、酉位時為秋季,金旺於秋,所以申酉屬金;  斗綱指向子、亥位時為冬季,水旺於冬,所以子亥屬水;  土生萬物,旺於四季。所以取四季之末辰、戌、丑、未為土旺之月,故而此四支屬土。  同天干一樣,地支除了配五行也有衍生概念,即所謂的「地支化六氣」。  所謂六氣,是指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外再加一個火,來代表指風、濕、火、暑(也屬火)、燥、寒等六種氣候,亦稱六元。這一說法源於《素問·天元紀大論》。地支化六氣則具體為:  子午化君火,寅申化相火,二者均化火;辰戌化水;丑未化土;卯酉化金;巳亥化木。  為什麼如此劃分呢?首先,地支之所以形成這樣的相配關係,是源於「六十甲子」。在連續的六十甲子里,三十年稱為「一紀」,「一個甲子」里有兩紀。第一紀由「甲子」起至「癸巳」終,下一紀由「甲午」起至「癸亥」終。(請參見上一談的六十甲子表)這樣,將兩紀的地支依此對應相配,即為子與午配,丑與未配,寅與申配,卯與酉配,辰與戌配,巳與亥配。  然後再「化六氣」。六氣之中,火有兩個,君火為主,相火為輔,君位尊貴,所以排在前面而配子午;寅申化相火為輔;火生土,所以丑未化土;土生金,所以卯酉化金;金生水,所以辰戌化水;水生木,所以巳亥化木。  上述就是干支在五行理論上的運用,其用處還是很大的。一般說來,「干支配五行」 表現的是靜態,多用在中醫配臟腑經絡以及模擬方位等相對固定的事物上;而化「五運」、「六氣」則表現的是一種動態變化,一種盛衰趨勢,多用於推算、預測等術數方面。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5-06 16:44:45
 

  現在我們來說說干支符號本身的含義。這個問題古往今來有很多說法,筆者再此介紹一下最傳統的解釋,至於其是否正確,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傳統說法認為,干支都是按照自然界生物(植物為代表)的生長規律來創製的一套符號。這裡的生長規律依舊可以理解為前文說到過的生、長、化、收、藏。  先來看天干。  甲:《史記·律書》釋曰:「萬物剖符甲而出」;《漢書·律曆志》釋為「出甲於甲」,「甲」字同「莢」,指嫩芽破莢而出的初生現象。  乙:《史記·律書》釋曰:「萬物生軋軋也」;《漢書·律曆志》釋為「奮軋於乙」,指幼苗逐漸抽軋而生長,枝葉柔軟屈曲伸長。  丙:《史記·律書》釋曰:「丙者,陽道著明」;《漢書·律曆志》釋為「明炳於丙」,指陽氣充盛,生長顯著。  丁:《史記·律書》釋曰:「萬物丁壯」;《漢書·律曆志》釋為:「大盛於丁」,丁即壯也,指幼苗不斷地壯大成長,好比人的成丁。  戊:《漢書·律曆志》釋為「豐楸於戊」。戊即茂也,指幼苗日益茂盛。  己:《漢書·律曆志》釋為「理紀於己」。己即起也,指幼苗已成熟至極,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史記·律書》釋曰:「陰氣庚萬物」,《漢書·律曆志》釋為「斂更於庚」。庚即更也,代表生命開始收斂,秋收而待來春。  辛:《史記·律書》釋曰:「萬物之辛生」,《漢書·律曆志》釋為「悉新於辛」。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新的生機由此開始醞釀。  壬:《史記·律書》釋曰:「陽氣任養萬物於下也」,《漢書·律曆志》釋為:「懷任於壬」。壬即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新的生命已開始孕育。  癸:《史記·律書》釋曰:「萬物可揆度」,《漢書·律曆志》釋為「陳揆於癸」。癸者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新的生命又將開始。  再來看看地支。  子:《史記·律書》釋為「言萬物滋於下也」,《漢書·律曆志》曰:「孽萌於子」。子者滋(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  丑:《史記·律書》釋為「紐也,萬物厄紐未敢出」,《漢書·律曆志》曰:「紐牙於醜」。丑者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史記·律書》釋為「言萬物始生螾然也」,《漢書·律曆志》曰:「引達於寅」。寅者螾也,陽氣欲出,陽尚強而螾演於下。  卯:《史記·律書》釋為「言萬物茂也」,《漢書·律曆志》曰:「冒茆於卯」。卯者冒也,萬物冒地而出。  辰:《史記·律書》釋為「萬物之娠也」,《漢書·律曆志》曰:「振美於辰」。辰者振(震)也,萬物震起而生,舒伸而出。陽氣生髮已經過半。  巳:《史記·律書》釋為「言陽氣之巳盡」,《漢書·律曆志》曰:「巳盛於巳」。巳者巳也,陽氣畢布已矣。  午:《史記·律書》釋為「陰陽交,故日午」,《漢書·律曆志》曰:「愕佈於午」。仵也,陰陽交相愕而仵,萬物豐滿長大。  未:《史記·律書》釋為「萬物皆成,有滋味也」,《說文解字》曰:「味也,六月滋味也」。未者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史記·律書》釋為「言陰用事,申賊萬物」,《漢書·律曆志》曰:「申堅於申」。申者身(伸)也,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史記·律書》釋為「萬物之老也」,《說文解字》曰:「就也,八月禾黍成可為酹酒」。酉者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戌:《史記·律書》釋為「萬物盡滅」,《說文解字》曰:「滅也,九月陽氣微,萬物畢成,陽下地也」。戌者滅也,生氣滅絕。  亥:《史記·律書》釋為「改也,言陽氣藏於下也」,《漢書·律曆志》曰:「該閡於亥」。亥者閡也,萬物收藏,陽氣收于堅閡(核)。  上述就是干支符號的含義,當然這只是說法之一。此外還有什麼太陽說、兵器說、圖騰說、生肖說等等,這是一個巨大的課題,我們在此就不再討論了。  最後,我們再來簡單說說時下比較流行的一個干支應用,就是給孩子起名字。現在經常有父母為了給新出世的孩子起個好名字而去請教命理師,命理師一般會根據孩子的生辰八字來推算出他命里五行缺少哪些,然後據此提出在孩子的名字上父母應如何選擇。舉個例子,比如說命理師算出一個孩子命里缺土,他會建議孩子的父母選擇帶有土字旁的字如堅 、均、垚等或者能代表土的象徵字,如玉、珏等作為孩子的名字。這是因為,傳統上相信一個人須得五行俱全,命運才會興旺。這種占名法就完全需要用干支了。  把出生時間轉換為生辰八字我們上一談已經說過,不再贅述。剛才筆者也介紹了干支說代表的五行,不過五行占名法還需要一個東西,就是六十甲子的五行歸屬,即干支組合的五行歸屬,即所謂「六十甲子納音五行」。  「納音」來源於董仲舒的五行之序和洪範五行,是中國古代玄學的專用術語,也是古典中醫運氣學說的組成部分,它是指在術數預測中廣為應用的一種取「數」的方法。傳說為鬼谷子所創。四柱命理學的代表著作《淵海子平》一書中便有「……而納音成之於鬼谷子」的說法。這個東西是非常神秘的。「納音」的「音」,就是我們先人根據不同音階確定的五音宮、商、角、徵(音同「指」)、羽。至於「納」,就很難說了。有觀點認為「納」即加入、容納的意思,而「納音」即「加入或者容納音律」的意思。就是說祖先在術數預測中,除了用五行、數字、卦象、方位等來研究外,還加入一種研究方式,就是音律的方式。倘若真是如此,那麼這「納音」就是祖先竟然在探索音律與人事之間的某種聯繫,當然這無法被證實,誰也不敢妄下斷語。  明朝人萬明英在其所著的《三命通會》里說,「六十甲子納音,本六十律」。清末人徐樂吾在《子平粹言》里提及納音時也解釋說,「納音者,宮商角徵羽五音,與氣化相感應也」。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納音是用與音律相關的知識來進行預測的一種方法。把六十個甲子的干支組合通過「納音」的方法推算出五行屬性,就得到了「六十甲子納音五行」,推衍方法我們就不詳述了。  「六十甲子納音五行」由於被命理學廣泛使用,所以有人把它們編成了《六十甲子納音歌》,具體如下: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爐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壬申癸酉劍鋒金;   甲戌乙亥山頭火;丙子丁丑澗下水;戊寅己卯城頭土;庚辰辛巳白臘金;壬午癸未楊柳木;   甲申乙酉井泉水;丙戌丁亥屋上土;戊子己丑霹靂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長流水;   甲午乙未砂石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璧上土;壬寅癸卯金簿金;   甲辰乙巳覆燈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驛土;庚戌辛亥釵釧金;壬子癸丑桑柘木;   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根據這個歌訣,就可以知道人的四柱八字都屬於什麼納音五行了。  這樣就差不多了,命理師會根據人的四柱八字里的天干五行、地支五行、以及干支組合後的納音五行,綜合分析後就可以得出此人命中的五行缺少哪一種(或幾種)的結論了。可如此多的干支五行,如何確定輕重主次呢?一般說來,根據年、月、日、時在人生中的獨特程度(也就是幾率)排序,確定五行按時、日、月、年的順序起作用。也就是說,對人影響最大的、最主要的五行是出生時辰干支的五行,其次才是日、月、年。當然,這四柱命理法操作上還有很多其他規矩,如五行組合,天干、地支、納音所轄範圍等等。不過這些與干支本身沒有什麼關係了,而命理學也不是此談要討論的內容,所以筆者也就此打住,不再羅嗦啦。    PS:只發天涯,請勿轉載他處(天涯站內部可轉)。筆者準備集結成冊,尋出版。請聯繫E-mail:daysdays365@163.com或QQ:1438272427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5-07 18:25:01
 

  第二十六談 房術與採補  這一談我們來說說「少兒不宜」的成人內容。  房術,就是房中術。採補,此談里僅指房中術里所謂的「採補」。這二者的宗旨、目的、側重皆完全不同。可以說,前者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其部分內容是有借鑒和繼承價值的;而後者則完全可以說是糟粕垃圾,是我們必須清除和摒棄的。  筆者之所以開篇就定下上述基調,是因為在很多朋友的心目中,房中術的核心內容就是採補,就是所謂「采陰補陽」。應該說,這個觀念是有失偏頗的,是對中國傳統房中術的一種誤解。  房中術,簡稱房術,也名「合陰陽」,是指導男女性生活的一種方技。它起源很早,有確實的證據證明在西漢時房術理論就出現了。《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就載有「房中八家」,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簡書《合陰陽》、《十問》、《天下至道談》與帛書《養生方》、《雜療方》等,也都屬於房中術著作。東漢的一代全才張衡,就是發明渾天儀、地動儀,畫過《地形圖》,寫過《二京賦》的那位通才,寫過一首《同聲歌》,此詩以女性第一人稱描寫男女在新婚之夜的心情,後世評價很高,認為「麗而不淫」、「寄興高遠」、「以喻臣子之事君也」等等,其詩云: 邂逅承際會,得充君後房,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湯。  不才勉自竭,賤妾職所當,綢繆主中饋,奉禮助烝嘗。  思為莞蒻席,在下蔽遙床,願為羅衾幬,在上衛風霜。  洒掃清枕席,鞮芬以狄香,重戶結金肩,高下華燈光。  衣解金粉御,列圖陳枕帳。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  眾夫所希見,天老教軒皇。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  其中「列圖陳枕帳」是說在新人床上擺放著「圖」,可以想見這就是房中術的資料,而「素女為我師」、「天老教軒皇」中的「素女」則是傳世房中術著作中經常稱引的人物,「軒皇」即黃帝,古代房中術著作中有不少素女和黃帝討論房中術的記述。從《同聲歌》看來,東漢時房中術已普及到了民間。房中術此後一直流傳,不過到了宋朝以後,論及房中的理論著作就幾乎絕跡了。  在「採補」這種思想還沒有滲透到其中時,傳統房中術是講述性生活的衛生致壽之道,即提出性生活的衛生和禁忌之處,以及如何把性生活過程進行的圓滿理想,並籍此排除疾病,獲得身心的健康。就如《漢書·藝文志》所云:「調節情慾以求壽考」。在得享高壽的一代醫聖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里,也有云:「非欲務於淫佚,苟求快意,務存節慾以廣養生也;非欲苟強身力,幸女色以縱情,意在補益以遣疾也」。在孫老爺子看來,房中術的目的就是健身和祛病。  傳統房中術的核心內容並不是「採補」,而是合房之術,即提出性生活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地方,強調了性生活與預防衰老、延壽的關係。  合房之術首先強調的就是性生活要適度,要有節制。從古至今,幾乎所有醫家都一致認為節慾是和年齡相關的。年紀輕,血氣充盈,精力旺盛,性生活的頻率可以高一些。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氣血的衰退,就要把頻率降低,如果超年齡和實際精力縱情行事,甚或為房事而亂吃補藥,則必會折損壽命。如《千金翼方》所云:「貪心未止,兼餌補藥,倍力行房,不過半年,精髓枯竭,唯向死近」。  而且,傳統房術里還辯證地指出如果走向另一個極端,即不適當地強行抑制性生活,也會引起病理,帶來許多疾病。《千金要方》中說:「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強抑閑之,難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濁以致鬼交之病,損一而當百也」。《素女經》也說到:「陰陽不交,則生痛瘀之疾,故幽、閑、怨、曠多病而不壽。」  這種觀點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也是相當正確的。性生活既不可「強抑閑之」,更不能「倍力行房」,這兩種房事方式都會影響身體健康,是不可取的。那如何才叫適度有節呢?這有不同的說法。藥王孫思邈曾針對男性提出過一個標準:「……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閉精勿泄,若體力猶壯者,一月一泄」。民間也有其他說法,比如有一民諺道:「二更更,三暝暝,四數錢,五燒香,六拜年」。它的意思是:二十歲時,每更(兩小時)可有一次性生活;三十歲時,每晚都可以過性生活;四十歲時,要像數錢那樣「一五一十」,隔五天過一次性生活;五十歲時,要像燒香拜佛那樣,逢初一、十五進行一次性生活,即保持每半月一次的頻率;到了六十歲,性生活要像拜年一般,一年一次為宜。這些都旨在引導人們適度節慾,避免房事過度而損害健康,應該說在養生方面是有積極意義的。  另外,傳統房中術是強調兩性和諧的,並不輕視和忽略女性的感受。  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簡書《合陰陽》中有云:「戲道:一曰氣上面熱,徐呴;二曰乳堅鼻汗,徐抱;三曰舍薄而滑,徐屯;四曰下液股濕,徐操;五曰嗌乾咽唾,徐憾;此謂五欲之徵。征備乃上,上堪而勿內,以致其氣。氣至,深內而上蹶之,因復下反之,毋使其氣歇,而女乃大竭。」這段話的主旨就是進行性生活時,不要輕率暴力,應先有「前戲」,即性感上的和諧和愛撫。待到兩情相悅,非常融洽之時,再逐步深入以行房事,使對方達到性愉悅和高潮。  同為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珍貴帛書竹簡《天下至道談》中也談到,一方無性慾要求而對方強行交合,這時雙方特別是對女方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猶如陷入絕境,稱為「絕」;又或交合時過於粗暴急速,既不愉悅情致,又徒然浪費精力,這叫「費」。這二者都被歸為房事中的「七損」,都是要避免的。  這些理論與現代性科學中強調充分前戲、重視女性的理論是相當契合的。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5-09 04:25:56
 

  另外,傳統房中術提出的一些禁忌損益和衛生注意事項也是很有借鑒參考價值的。如「房事十忌」:  一、忌五更之色:凌晨三時以前不宜行房事,因為此時行房事不利於體力的恢復,會影響身體的健康和當天的工作。以晚上行房事最為合適,可在結束後得到充分休息,能夠恢復體力。   二、戒忿怒中儘力房事:怒則傷肝,肝腎乙癸同源,則腎亦志,以致房事後,損傷肝腎,造成陰陽虛衰。所以行房前必須心情舒暢,安定神志。  三、飲食不久,不宜行房:因為此時氣血集中在消化系統,應當充分休息,以幫助消化吸收,否則容易產生一系列的病症,在《醫心方》中講到飲食行房事後,造成「胸中若裂,不欲飲食,心中結寒,時嘔吐青黃」。這是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受到嚴重影響的結果。   四、醉酒不宜行房:酒醉行房有兩大害處,一是害己,損壞自己身體,酒後入房,房事難以自制,常常造成「竭其精而後快」,致使腎精耗散過多,對五臟均有所害;二是害後代,因精子發生畸形,如果受孕,即會影響胎兒發育。如《景岳全書》所說:「酒性濕熱,非惟亂性,亦且亂精,精為酒亂,則濕熱其半,真精其半耳。精不充實,則胎元不固」。  五、經期不宜行房:唐代孫思邈說:「婦人月事未絕而與交合,令人成病。」 六、妊娠早期(前三月)及後期(後三月)不宜行房:即「男子貪淫縱精,女子好欲性偏」會造成「孕而多墜」的後果。  七、產後不宜行房:「婦人產後百日以來,極須殷勤」。在子宮復原以前(約6-7周)要嚴禁行房,否則容易引起女性各種疾病。  八、在氣候劇變時不宜行房: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的氣候變化,必然會影響到體內臟器的生理功能,所以,氣候適宜,環境舒爽,對房事有利。如果氣候劇變,超出了人們的調節功能,就會打破人體陰陽平衡,而可發生氣血逆亂,邪氣極易侵犯人體,同時,氣候劇變又會對夫婦雙方的情緒產生很大的影響,此時行房,其受孕亦不利。  九、在過度勞累後不宜行房:遠行始歸,或者持續緊張工作之後,精力大為消耗,此時行房,必然使精力耗散,身體極度疲乏,容易產生其他病症。  十、未經清潔不宜行房:無論男女都要注意保持外生殖器的清潔。  還有就是「七損八益」之說。所謂七損,是指七種性生活中有損人體健康長壽之事;所謂八益,是指有益於人體身心康壽的八種做法。此說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提及,但書中並沒有具體說明七損八益的內容。直到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竹簡《天下至道談》,其中才有了「七損」、「八益」房中養生術的具體內容。  「七損」:一曰閉,二曰泄,三曰竭,四曰勿 (弗),五曰煩,六曰絕,七曰費。」 具體地說,在兩性交接時動作粗暴,魯莽而發生疼痛,叫「閉」;交合時虛汗淋漓,精氣走泄,叫「泄」;房事沒有節制,縱慾無度,氣血耗竭,叫做「竭」;有強烈的性慾衝動,卻因陽痿不舉而不能進行,叫「勿」;交合時心中煩亂不安,心慌意亂,叫「煩」;一方無性慾要求而對方強行交合,叫做「絕」;交合時粗暴急促,既不愉悅情致,於身又沒有補益,徒然浪費精力,這叫「費」。  「八益」:一曰治氣,二曰致沫,三曰智時,四曰畜(含)氣,五曰和沫,六曰竊氣,七曰寺(持)贏,八曰定頃。具體地說,導引調理元氣,並用意念使內氣下行,是為「治氣」;吞咽口中津液,收縮肛門,用意念引內氣直達前陰,是為「致沫」;待雙方「神合意感」,性慾亢奮時再行房事,是為「智時」;行房過程中,放鬆背部肌肉,提肛斂氣,導氣下行,是為「蓄氣」;行房時從容徐緩,出入溫和,是為「和沫」;射精後陰莖沒有完全萎軟時就抽出陰莖,停止性交,是為「竊氣」;安靜地休息以維持氣血充盈,平靜地等待女方性高潮的到來,是為「寺贏」;性高潮出現時將余精灑盡,在陰莖還沒有完全萎軟時就抽出陰莖離開女方,是為「定傾」。  「房事十忌」和「七損八益」是古人在房室養生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各種性保健措施和性禁忌經驗,是在綜合性心理保健、性生理保健、性行為規範、氣功導引等多方面知識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房室養生方法。這樣的理論對於今天的我們,仍有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參考價值。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5-10 08:36:18
 

  在上述之外,傳統房中術還確立了「欲不可早」的觀念。  如《壽世保元》一書有云:「男子破陽太早,則傷其精氣;女子破陰太早,則傷其血脈」;《三元延壽參贊書》也說:「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未笈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陰氣早泄,未完而傷」。這說明人倘若過早的「偷吃禁果」就會影響正常生理髮育,危害身體健康,所以中國歷代醫家、養生家都主張青少年不可近欲,更不可以早育。  因為年歲尚輕的人氣血尚未剛壯,而胎孕生育又必然會耗傷人體大量精血。就如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氣」,「生子愚痴,多病短壽」。可見,「早欲」和早育不僅會對自身十分有害,也會危及下一代。這種觀點與現代醫學的觀點是一致的,而且它對於當今中國社會許許多多「開放」的少男少女們而言,更有其現實的教育意義。  應該說,最傳統的房中術理論中的大部分內容還是有其科學道理和借鑒價值的。但是很快,所謂「採補」的理論便摻雜了進來,隨後竟逐漸成為了房術的核心組成部分,這就使其走向了邪途歪路。  所謂採補,其實囊括的內容很廣,方法也很多,如採氣、采日月精華等等。但是「採補」在房中術中,就僅僅是指「采陰補陽」了。「采陰補陽」有兩個層次,低一級的是所謂「交而不泄,還精補腦」;高一級的才是嚴格意義上的採補,即交合過程中,在自己不泄的基礎上通過特殊的意念控制和方法去採取對方的精氣,使自己獲得最大程度的補益。  房中採補的理論和道教有著很深的關係。實際上,道教創立之初就吸納了房中術,道教宗師張道陵,就是後世所說的「張天師」,就長於房中採補之道。《太平廣記·神仙傳·張道陵》寫道:「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嘆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其治病事,皆採取玄素,但改易其大較,輕其道尾,而大途猶同歸也。」這裡提到的「玄素」即《玄女經》和《素女經》,它們都是房中術的經典著作,由此可知張天師他經常用房中術來給群眾治病,至於如何治的,不見於史籍,誰也不知道。不僅如此,他老人家還向其徒眾傳授房中術作為修鍊之法:「故陵語諸人曰:『爾輩多俗態未除,不能棄世,正可得吾行氣導引房中之事,或可得服食草木數百歲之方耳。』」張道陵是道教祖師,又是道教定型化的里程碑式人物。由此可見,房中採補和道教的淵源可是不淺。  早在戰國時,在四川青城山一帶就已經形成了一個所謂的「房中煉養派」,並尊容成公為始祖。這容成公也稱容成子,是道教興起前後崇奉的一位傳說中的人物,後很快被道教尊為正式的神仙,此人(或說「仙」)來頭很大,不是一般的牛,號稱是黃帝和老子的老師。道家典籍《列仙傳·容成公》云:「容成公者,自稱黃帝師,見於周穆王。能善補導之事,取精於玄牝。其要穀神不死,守生養氣者也。發白更黑,齒落更生。事與老子同。亦云老子師也。」 這裡的「玄牝」、「穀神不死」之語原出《老子》,本是來比喻「道」的,此處則變成了房中之事的術語了。  另外,老子是道家的道祖,道教確立之初便已尊奉其為神仙。既然這位容成公是老子的老師,且「事與老子同」,那麼道教就也稱老子亦是精於採補之道的。於是,《列仙傳·老子》中就有了「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之語。個人認為這完全是道教附會杜撰的,實不能採信。然而隨著道教的傳播和宣傳,這種說法依然流傳了下來。比如說武則天時期著名的章懷太子李賢曾召集學人給《後漢書》作注,在《後漢書·方術傳》的注中就引用了此語,並進一步解釋說,「御婦人之術,謂握固不瀉,還精補腦。」   漢代,由於很多人都相信容成公和老子均行房中術以致壽,於是房中採補盛行一時,從宮廷開始瀰漫至民間。自宮廷始很容易理解,因為統治者有這個條件,而且所謂的房中採補、御女等內容都符合統治者們追求淫樂,但又期望同時能夠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心理需要。比如《漢書·王莽傳》里記載王莽「莽日與方士涿郡昭君等於後宮考驗方術,縱淫樂焉」。在後宮考驗方術,「縱淫樂」,此方術想必就是房術無疑了。還有著名的歷史名人曹操,他也很相信這一套。  西晉牛人張華著的《博物志》里記載:「魏時方士,甘陵甘始,廬江有左慈,陽城有郄儉。始能行氣導引,慈曉房中之術,儉善辟穀不食,悉號二百歲人。凡如此之徒,武帝(曹操)皆集之於魏,不使游散。」,「「皆為操所錄,問其術而行之」 、「甘始、左元放(左慈字元放)、東郭延年,行容成御婦人法,並為丞相所錄。間行其術,亦得其驗。」 這裡面說的左慈,就是《三國演義》里那位「戲曹操」的那位道士,就擅長房術。曹操把他和其他方士都召集到身邊來了,學習研究「御婦人法」。  曹操的兒子曹丕在其名著《典論》里也記述了此事:「潁川卻儉能辟穀,餌伏苓;甘陵甘始名善行氣,老有少容;廬江左慈知補導之術;並為軍史。初,儉至之所,伏苓價暴貴數倍。……後始來,眾人無不鴟視狼顧,呼吸吐納。……左慈到,又競受其補導之術,至寺人嚴峻往從問受,奄豎真無事於斯術也。」這段話里提到太監(寺人)竟然都去學房中術,真實讓人大跌眼鏡、啼笑皆非,不過據此也可以想見當時房術流行的盛況。  到了唐代,前文介紹過的藥王孫思邈就精通房術,我們前文引用過他的一些正確、科學的理論。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仍有很多觀點受了道教影響,是論及所謂採補、御女等並不科學的內容的。唐末五代,房中採補又與內丹術結合了起來,發展出了南派內丹術里的陰陽雙修法。順便一提,這其間受印度教性力派影響的西藏密宗金剛乘曾一度傳到了中原漢族地區,其中亦有類似房術採補的修男女雙身的方法,不過沒有產生什麼大的影響,這裡也就不再詳述了。  房中採補的理論和方法除了醫家有所記述外,很大程度上是由道教中人傳承的。比如宋時,宋徽宗趙佶就曾向茅山第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求「廣嗣之法」。「廣嗣之法」就是房術在道教里的別稱。到了明、清,傳授房中術的道士仍不乏其人,傳說大名鼎鼎的張三丰就是傳承人之一,因為據傳《采真機要》、《十二龍虎交棄之法》等採補之術就出自他手。  筆者不敢說採補、御女等糟粕就是完全來源於道教或是道家,但是道教突出了這些東西在房中術里的作用,把他們提升到了核心的地位。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現在民間還流傳有所謂道家《房中術十三圖解秘》,這十三圖是龍虎交媾圖、洗心護命圖、玉液鍊形圖、安神祖竅圖、法輪自轉圖、蟄藏採氣圖、採藥歸壺圖、乾坤滋潤圖、天地交媾圖、金丹人鼎圖、陰陽採補圖、金丹飛升圖、色空不二圖。觀其註解,內容都是氣功和性技巧相結合,其核心就是所謂採補。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5-11 04:30:17
 

  下面我們就簡單說說採補本身。  「采陰補陽」有兩個層次,低一級的是所謂「交而不泄,還精補腦」;高一級的才是嚴格意義上的採補,即交合過程中,在自己不泄的基礎上通過特殊的意念控制和方法去採取對方的精氣,使自己獲得最大程度的補益。  所謂「交而不泄,還精補腦」。簡而言之,就是閉固不泄,使精液逆行上腦。採補理論中把男性精液被視為極其珍貴的生命之液,把人腦視為主導衰老的關鍵,並且認為精液和大腦都是由腎來生髮和主管的,二者是同源的。據此相信精液不泄,使其上行至腦可以達到巨大的補益效果。  這完全是一些古人臆想得出的結論,是極為荒誕不經的無稽之談。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無論使用何種手段忍精不射,其後精液都只會進入膀胱,隨小便一起排出,根本沒有什麼途徑「上行入腦」。退一萬步說,即便精液逆行入了腦,但男性精液的成分主要是水和蛋白質,也根本不會對人腦有什麼補益的作用。況且,長期忍精不射反而可能引起男性後尿道和膀胱充血,引發性後尿頻,影響性慾,甚至會導致前列腺炎。  可憐的是很多古人都篤信這一荒謬之說。而且在意念控制和特殊手法(如在會陰處用手指壓迫輸精管)都無法長期奏效的情況下,為了達到「御數女而不泄」的效果,竟然開始使用藥物了。可是,由荒謬的理論做指導,又是為了達到一個錯誤目的而製作的藥物能是良藥么?據五代時陶谷所著的《清異錄》記載:「昌黎公愈晚年頗親脂粉。故事,服食用硫磺末攪粥飯啖雞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靈庫,間日進一雙焉。始亦見功,終致絕命。」昌黎公就是大名鼎鼎的韓愈,可見連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一代文宗都相信這套玩意,結果最終導致其服用自製的春藥而死。大師竟然如此隕命,真是讓人唏噓無言。  而所謂高級別的「采陰補陽」就更讓現代人氣憤了。它已經徹底拋棄了早期傳統房術中兩性和諧的理論,只把性交作為滋補男子、延長男方生命的手段,完全無視女性的身體和感受,甚至將女性變成了實驗品,將女性置於性工具的地位。可以說,這種理論的思想本質就是損人利己。  基於這種野蠻的理論,它把被採補的女性稱為「爐鼎」,這是源於道家的煉丹術。原本的煉丹術也是一種方術,是指用鉛、汞等礦物配合藥物煉化出所謂有「駐顏不老」、「長生不死」功效的丹藥。而煉丹的設備就是「爐鼎」。隨後內丹術出現了,即主張憑藉人體自身內部的精氣神與天地元氣相通,在人體內自我煉化出一種精華物質「內丹」的方術。內丹術出現後,很快成為了中國古代人體修鍊方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部分修練方法則迅速地和房中採補結合到了一起。所以「采陰補陽」對男性來說就變成了「煉內丹」的一種途徑,既然是煉丹,女性自然就被當作了煉丹的工具,引申比喻成了「爐鼎」。  不僅如此,采陰補陽之術既以男性為中心,它對所採的對象還做出了要求規範。比如作為「爐鼎」的女性須是「十五六歲以上,眉清目秀,齒白唇紅,面貌光潤,皮膚細膩,聲音清亮,語音和暢者」,「若元氣虛弱、黃瘦、紅水不調,及四十歲上下者不可用也」。(見於明朝洪基著《攝生總要·安置爐鼎篇》)  還有,這一理論要求「御女」的數量不能少,認為「常御一女,女精氣轉弱,不能大益人」(見於《玉房秘訣》),「人常御一女,陰氣轉弱,為益亦少」(見於《房內補益》);最好是「數數易女則益多,一夕易十人以上尤佳」(見於《醫心方引玉房秘訣》)。做這些的目的是什麼呢?「但能御十二女而不復施泄者,令人不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三女而自固者,年萬歲矣。」(見於《千金翼方》)  荒唐啊,這種做法是野蠻的、徹底的損人利己,而且其所要達成的效果更是不可能實現的。縱觀歷代統治者,無論如何研習所謂採補之道,縱慾貪淫的下場就只能是短壽夭亡。「令人不老」、「年萬歲矣」都是可笑的自我陶醉,虛妄的痴人說夢。   「房中採補」這種糟粕理論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生活在中國古代封建枷鎖下的女性所受到的人格侮辱和身心摧殘,是中國古代封建男權社會齷齪面的極端體現。我們在繼承和發揚祖先留下的偉大文化的同時,一定要對其中的有害成分加以摒棄。只有這樣,傳統的東西才能夠真的得以留存。筆者相信這才是對傳統文化真正的保護。  

作者:馭文石三 回復日期:2010-05-12 07:00:40
 

  第二十七談 中國的紅  色彩,即是顏色,是通過眼、腦和我們的生活經驗所產生的一種對光的視覺效應。它能夠引起人的情緒和記憶,表達人的感情,乃至可以影響我們的感受。在人類文明漫長的衍變發展過程中,色彩在其五顏六色的表象之外,還被賦予了更多的複雜甚至神秘的含義。時至今日,由於歷史、傳統、文化的傳承,某種特定的色彩甚至可以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象徵。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這種特定的色彩非「中國紅」莫屬。  「中國紅」一詞是英文China Red的漢譯,原本是指一種名貴的中國紅瓷,英文的china一詞即有瓷器之意。今天,「中國紅」一詞所指代的色彩,通常是指我國漢代的漆紅之色,也正是這種紅瓷所呈現出的大紅之色。它是一種奪目之紅、尊貴之紅,是一種鮮艷華麗、飽含激情的紅。零八年北京奧運會的祥雲火炬和今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都無一例外的使用了這種顏色作為我們國家的象徵。而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紅色本身就有著豐富而神秘的特殊內涵,此談我們就來說說這獨一無二的中國之紅。  很有意思的是,我們今天雖然經常用「中國紅」來象徵代表自己的國家,但是「紅」這個字在甲骨文古字里是沒有的,是後來才演化出來的色彩字。據專家研究,很多色彩字都是在絲織品染色出現後才被創製出來的,如紅、綠、紫等。從這些漢字均從絲字旁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可以說,我們的先人雖然很早就給紅色賦予了豐富的含義,但祖宗們是用其他漢字來表述「紅」的。  中國傳統里,只把五種顏色稱為了「正色」,即:黑、白、青、黃、赤。這五種顏色之外的色彩都被稱為「間色」或「雜色」,所謂「五色成文而不亂」。(見於《禮記·樂記》)這種分類法又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我們祖先的偉大。因為青、黃、赤三色就是現代科學裡的藍、黃、紅三原色,即三種無法通過其它顏色的混合調配而得出的基本色,而這三色則可以調配出其它絕大多數色彩。至於黑和白,著名的稜鏡分光試驗告訴我們,所有反射頻率合在一起就成了白光,它反射了所有的光;而黑色,就是沒有光源的物體在沒有任何光照時的色象。所以說,祖先定下這五色為「正色」簡直是太科學了。  而且,祖宗還為這五色配上了五行,即:黑為水,白為金,青為木,黃為土,赤為火。另外,由於「黑」就是沒有光照(日光,太陽光)的色象,所以還可以代表「陰」;「白」是所有光照合在一起的色象,所以還可以代表「陽」。眾所周知,我們偉大的太極圖就是用黑白來表示陰陽的。如此一來,「陰陽五行」在五正色里就全被囊括了,可見咱們先人的高妙真是了得。  這五正色里的「赤」就是一個表示紅色的字,五行屬火。所以「紅」的含義之一就是火焰、烈火。如「赤地千里」一詞本義就是指大旱之年,大地像被火燒灼過一樣。我國上古傳說里有一個「旱神」,傳說其所到之處就會發生旱災,赤地千里,這個旱神就名為「赤魃(音同『拔』)氏」,在南陽漢畫中就有著名的《虎食女魃》圖,其身上穿的就是紅色衣服(也有把紅衣搭在一邊的)。  由於乾旱是太陽過曬無雨造成的,所以在古代神話里祖先把太陽比作一隻紅色的三足烏鳥,稱為「赤鴉」,也稱「金烏」。由於「赤」代表了太陽,而太陽又象徵者至高無上的天,所以後世也經常用赤色,即紅色來表示尊貴和高級別的地位。比如紅色的官服是高官皇宮的地階必須塗紅漆,叫做「赤墀(音同『持』)」。北京紫禁城的宮牆飾以紅色即有表示皇家無上尊貴之意,當然這「紅牆」還有其他含義,我們下文還會提到。還有像現代漢語里的「走紅」、「紅人」等辭彙也是由此意引申而來的。  另外,由於紅色象徵火焰,它可以蕩滌一切,「赤地千里」,所以後世也取其掃毀清除之意,把紅色賦予了反叛、革命之意。如說新莽末年著名的「赤眉起義」,起義農民就把眉毛塗成了紅色以區別官軍;咱們的人民軍隊建立之初被稱為「紅軍」,建立的根據地被稱為「紅色政權」,之所以用紅色來形容它們,也正是取紅色所生髮引申出的掃除舊秩序、反叛舊社會的革命意味。  還有一點,「赤」字在甲骨文里是上面一個人,下面一堆火。據現代著名古文字學家唐蘭先生考證,「赤」的本義是一種刑罰,是在發生饑荒時燒死巫師的一種行為。所以後世的刑罰往往也與紅色有聯繫,比如舊時死刑犯和劊子手都要穿紅色的衣服,稱為「赤衣」;打人行刑用的棍棒兩端是為紅色,名為「赤棒」;寫罪犯名冊(尤其是死刑犯)用的墨也是紅墨,稱為「朱墨」或「丹筆」。  除此之外,紅色還有更深一層的象徵意義。這一層象徵義的源頭就不是「火」了,而是血液。紅色是血液的顏色,血液是生命的象徵,因此紅色也就象徵了生命和活力。  河南安陽殷墟很多的王陵墓葬里,都有染過紅色的土層,這些土被業內人士稱為「花土」。這花土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但是並不僅只於此。有專家認為,之所以使用紅色,就是帝王生命在陰間繼續延續的象徵;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精美漆器,雖然造型各異,但顏色大都是里紅外黑的,這也是象徵死者的生命在陰間(黑色代表)的延續。  我們今天有一個詞,叫「歃血為盟」。所謂「歃血」,就是嘴唇或口旁塗上牲畜的血,來表示生命的承諾。祖先在祭祀時也經常用到各種動物的血液,更早時甚至用過人的血液,這都是代表生命和靈魂的奉獻。由於紅色和生命、陽氣掛上了鉤,所以反過來紅色也被用來驅鬼避祟,因為邪祟都是「陰」的,是懼怕有活力的陽氣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本命年」要穿紅色內衣或系紅色腰帶來抵擋災禍,逢凶化吉。此外還有給孩子手腕上系紅繩,蓋房上樑時在大樑上系紅布等等。 順便說一下,我們今天常常把女性與紅色聯繫在一起,如現代詞語中就有很多女性專用詞是帶有「紅」字的,例如紅顏、紅袖、紅妝、紅粉等等。這也是源於紅色和血液的關係,確切地說是源於女性第一次性交時會出血的生理特徵。
推薦閱讀:

中華命理---段建業高級班筆記(1)
中華命理---八字論貧命 § § §論官運、貴命
【第七十四期】中華老太多奇志
古體詩詞應該使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
中華相術--相色秘訣

TAG:文化 | 神秘 | 中華 | 評論 | 真實 | 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