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舞台上翱翔——舞蹈藝術解讀【第四章】

第四章中國古典舞藝術欣賞

第一節中國古典舞概況

一、發展過程

中國古典舞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宮廷舞蹈,或更為遙遠時代的民間舞蹈。從周代開始到漢,兩晉乃至唐代五代宮廷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專業樂舞人員,並對流行於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進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發展,形成了宮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座部伎》,《樂部伎》,《大麴》等異彩紛呈,各領風騷,宋元之後,由於戰亂頻繁,文化受到破壞,舞蹈的發展也受到影響,漢唐時代的許多著名舞蹈相繼失傳了。在傳統舞蹈基礎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戲曲的形成和發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藝術。元代宮廷樂舞與民間歌舞乃至"白戲","滑稽戲","角抵戲"等相結合,逐漸形成了戲曲藝術形式。戲曲藝術要求唱,念,做,打相結合,具有舞蹈、音樂、美術、雜技、文學、說白等多種因素,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戲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國傳統舞蹈的精華,它根據人物情節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動作,並加以改造,加強和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力。元,明,清三代以後,社會矛盾相對複雜,複雜的社會生活提供了許多素材,使舞蹈進一步得到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後,五十年代初期,歐陽予倩先生首次提出了中國古典舞這一舞種的定名,後得到舞蹈界人士認同並廣為流傳,最後被確定。舞蹈工作者為發展創新古典舞藝術,從蘊藏豐富的中國戲曲藝術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鑒中華武術進行了研究,整理,提煉,並參考芭蕾訓練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國古典舞教材。同時,排練出了《寶蓮燈》、《小刀會》、《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國古典舞風格的舞劇和舞蹈。伴隨八十年代的開放政策,中國古典舞也不斷地發生了變化,開始從外形到內蘊地向新空間拓展。一方面舞蹈家們突破了僅僅局限於研究戲曲舞蹈的範疇,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畫以及各種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資料之中,從而整理和創作出許多別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劇。如:《絲路花雨》,《編鐘樂舞》,《仿唐樂舞》,《銅雀伎》,等等。另一方面是舞蹈教育家唐滿成,李正一中國古典舞"身韻"理論的革新、創造和實踐。他們把"身韻"從戲曲的行當中擺脫出來,從中國傳統的書法、武術等大文化中探索古典舞的形、神、勁、律、氣、意的審美規律,提煉它的元素,總結古典舞運動的路線、法則和陽剛、陰柔節奏的內函,從而使它不再有戲劇化,行當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體意識。由此產生了《黃河》、《江河水》、《木蘭歸》、《梁祝》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的舞蹈作品。在《黃河》中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揮灑自如的表現思想激情的人體語言。從而使中國古典舞不僅從外形上而且從內在神韻上都找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相一致的東西,從而使中國古典舞形成細膩圓潤,剛柔相濟,情景交融,技藝結合以及精、氣、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結合與高度統一的美學特色。《黃河》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古典舞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二、審美特徵

中國古典舞個性鮮明,耐人尋味,蘊含著民族精神的深層意識,有著獨特的神韻和風貌。我們在欣賞當代中國古典舞時,應該把握以下特徵:

(一)"圓"的形態

中國古典舞的人體動作總體呈現為一種迴轉狀態,即"圓"的狀態。明代朱載培早就對這一狀態做出了"轉之一字為眾妙之門"的評論。中國舞蹈家認為"圓"在古典舞中有多層含義:1,指四肢運動的軌跡和人體在舞台上運動的軌跡,都是圓形或弧線形。2,舞者在做動作時,也要求人體線條圓潤流暢。3,中國古典舞強調肢體運動,遵循"欲進先退欲伸先屈,欲急先緩,欲超先伏,欲左先右,欲直先迂",也即遵循動作從其欲達方向的反方向做起的原則,使動作與動作在連接中充滿了肢體弧線運動的軌跡,產生出一種圓潤,流轉的空間動態形象。"圓"的形態不僅是對舞者人體動作從美學風範上提出的具體要求,也顯示出中國古典舞動態的靈活和生動的審美意蘊,它是民族精神意識在形體運動中的反映。在長期的實踐中,舞蹈藝術大師們,將這一"圓"形的動態概括為:擰、曲、收、放、含、仰八個字。這八個字集中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徵。當我們把中國古典舞與西方古典芭蕾相提並論時,往往用這八個字來談論中國古典舞,這表明"圓形"動律應是中國古典舞有別於其它舞種的體質特徵。

(二)"韻"的內核

"氣韻生動"歷來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最高追求,中國古典舞也不例外,它強調通過有限的,可窮變的外在藝術或形象,去傳達和表現無限的,不可窮盡的人格理想和風姿神韻。舞蹈的基礎材料是人體"韻"的內核,即意味著人的生命力在人體動作中的藝術化的投射,以及超越於人體生物意義上的一種精神和風度情致,中國古典舞追求通過"圓"的外在形態,最終呈現出內在的情感和精神特質,表現出生命,本質之美的函義,達到"以神領形,以形傳神,形神兼備"以及"忘形得意"的境界。這就要求舞者以手、眼、身、法等互相配合,連貫一氣,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動靜相合,""剛柔相濟"。在做任何一個動作時,一定要"行未動,神先領,形止,神不止""勁道,力度恰到好處"。而所有這些,都是要藉助於舞者有意識的掌握"呼吸",將呼吸作為"韻"的載體,將外在形體動作與內在呼吸,動律相結合才能完成的,所以"手到,眼到,步到,身到"的"形神兼備"以及"剛柔,動靜統一"的"勁道掌控"成為衡量中國古典舞演員演技優劣的主要標尺.

另外,由於中國古代的"樂"是指"詩歌""音樂""舞蹈"的綜合體,所以,數千年來,舞蹈總是和中國傳統的文學、歷史,相依相伴,同存共榮。中國古典舞在表現內容上也有不少是和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典故相結合的,這對於我們欣賞理解,領悟中國古典舞是有很大幫助的。

思考題

1簡述中國古典舞與傳統戲曲的關係

2中國古典舞與西方古典舞在體態特徵上有什麼不同?

第二節中國古典舞名作賞析

一、《鐘鳴楚天》——大型古典樂舞

創作演出湖北省歌舞劇院

編導徐小平

作品介紹

大型樂舞<鐘鳴楚天>以編鐘為載體,以歌樂舞的表演形式,運用全新的理念重新演繹盛楚時期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

(一)、編鐘

埋沒兩千年的曾侯乙編鐘,一旦揭開它身上朦朧的薄紗,立即閃耀出舉世矚目的異彩.每次聽到來自兩千多年前的鐘鳴聲,心中都會感動和震顫.樂舞《鐘鳴楚天》,在把握編鐘古樂特點的前提下,給編鐘賦予了更多的寓意和內涵.

1、發揮編鐘的特點。編鐘作為一種古代樂器,它神奇絕倫,是當時楚國科技文化的代表之一.《鐘鳴楚天》中編鐘的運用有多種形式.如:編鐘與合唱、編鐘與古樂、編鐘與舞蹈以及在三個篇章之間用編鐘古樂連接和貫穿.

2、弘揚編鐘的精神.《鐘鳴楚天》里的編鐘是楚人精神的象徵.在序幕《金石之聲》中既表現了這門古樂器的神奇驚艷的一面,又傳遞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榮譽和成功.猶如史詩般地典雅和氣派.在尾聲《歌舞昇平》中,編鐘奏響的是楚人勵精圖治、一鳴驚人的精神和氣魄,代表了極楚的鼎盛和威力.

3、塑造編鐘的形象.編鐘在劇中的形象是獨特的、現代的,包括使用的方式,使之人性化、情緒化.在《金石之聲》中,一個個拔地而起的編鐘透射出神聖的光芒,楚人在編鐘的光環里舞蹈、歌唱.整個畫面祥和、柔美.男子群舞《征戰》在龐大的編鐘陣中拉開,編鐘如鏗鏘鐵戈般的運動形成了強大的衝擊力.結尾的編鐘鳴響猶如一曲狂歌,捲起曠世絕響,透射出楚國的強盛和霸氣.將士們在《金戈鐵馬》的廝殺中,在"魂魄毅兮為鬼雄"的吼聲中,倒下又頑強站起.編鐘架隨之坍塌、編鐘傾斜----此時此刻編鐘鳴響的是大楚將士不死的魂魄.人是鍾,鍾是人,人因鍾而生性,鍾因人而升華.

在《鐘鳴楚天》中,編鐘是戰歌、是吶喊、是靈魂、是絕響。編鐘的音韻,編鐘的精神,都寄託著楚人對和平的追求和對楚國的熱愛.

(二)、戰爭

"楚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猶足以踴躍中野也".荊楚雄風,令人感受到國力鼎盛、問鼎中原的豪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悲壯誓言,更讓我們看到了楚人無所畏懼的精神.

在《鐘鳴楚天》里,戰爭作為背景線,貫穿全劇始終.然而,要避開殘酷、血腥的一面,在表現戰爭厚重的同時,更多的宣揚和平和人性.如:在《招魂》的歌詞中:"魂魄啊,回來吧!在楚國可以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你將終身快樂!"沒有著意去描繪悲慘、凄涼的戰爭情景,而更多表現楚人為國捐軀時的豁達、超脫的生死觀.

"魂魄啊!回來吧!看看鳳凰飛翔"——在高亢的歌聲中,滿天的火鳳凰是將士的靈魂在飛翔。浪漫而激情的音樂,讓人們遠離戰爭痛苦,為將士們的再生而激動.

另外,注重刻畫楚人天生具有的浪漫情懷。在舞蹈《刻簡》中,表現了一位中箭的士兵,沒有死的恐懼和悲哀。在戰車車轅碾過的時候,他想到的是家鄉的高山流水、桑田美女..家書竹簡成了他夢幻的翅膀,回歸到自由自在的快樂天地.

(三)、音樂

在器樂演奏中,以編鐘為主奏樂器,其他古樂器也充分展示了它們獨特的一面。每個場面都有一個獨特的古樂器或在聽覺、或在視覺上得到展示.如:器樂曲《高山流水》,由一名男子擊打古磬,三位女子彈奏古琴,營造了巍巍高山、潺潺流水的美好意境,在視覺、聽覺上形成了強烈對比.

在古樂器演奏之外還運用管弦樂烘托氣氛,使音樂更加輝煌並有氣勢.同時立足全新的視聽創意,如:劃破時空的音效、環繞劇場的立體聲都會產生巨大的聽覺空間,贏得最佳的視聽效果。

(四)、舞蹈

在《鐘鳴楚天》中,《楚人好細腰》是個頗有特色的舞蹈。楚人酷愛細腰,成為當時社會的時尚.讓人想到舞人玉面纖腰,體態輕盈,舞姿柔媚多變.《楚人好細腰》在"好"字上大做文章,採用對比、誇張的手法:一面是威風凜凜的大將軍,一面是柔媚纖細的美女;一把用於戰爭的利劍,一個含情露嬌的細腰.剛與柔、強與弱、戰爭與美女都落在利劍卷細腰這一舞蹈動作上,楚人"好"細腰的嗜好表現的淋漓盡致.

舞蹈《雄風》將楚國的書簡作為情感的載體,表現得勝歸朝的楚軍將士的高昂鬥志和英姿雄風.在舞蹈中,書簡開放、捲曲、彈射、盤旋的大膽運用使人眼花繚亂、十分精彩。人與簡的巧妙融合使男子舞蹈洒脫、剛健、帥氣。在這個舞蹈中,竹簡已不是一個單純的道具,而是一根根跳動的、具有情感張力的心弦.

(五)、舞美

舞美設計是全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個高平台、三個大兵車、空中懸吊的編鐘可以上下起落,地面大編鐘可以自由流動,不僅製造了多變的空間運動形態,而且構織了表演空間的運動氛圍.

如:兵車——可以自由組合、多變。在《金戈鐵馬》中,三個兵車組成三角形同時逆時針運動,將有限的戰場無限延伸和擴展。士兵組成各種雕塑在兵車的轉動下不斷變化,場面具有強烈的運動感和空間感.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舞美的另一大亮點是巨大的書簡。正面是受傷士兵刻寫的家書,從中部擰轉,馬上變成桑舞翩翩的家鄉。書簡的中部恰如似楚國女子婀娜多姿的細腰.戰場與家鄉的時空轉換、紅色與綠色的對比變化經這巧妙的一"擰","擰"出了楚人思鄉、戀鄉的浪漫情懷,也"擰"出了楚人對和平的渴望和追求.

總之,在《鐘鳴楚天》的創作中,以全新的理念構思和創意,用現代的手段,多空間、多視角地表現神奇、浪漫、瑰麗的楚文化,歌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

二、《春江花月夜》

1、作品概況

中國古典女子獨舞

編導:栗承廉

主演:陳愛蓮

該舞蹈曾在1959年維也納第七屆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由舞蹈家梁素芳表演獲金質獎章

1962年在赫爾辛基第八屆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由陳愛蓮表演再獲金質獎章

1994年獲"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舞蹈經典作品"金像獎。

第一段、明月高懸,夜鶯鳴囀,大自然美麗芳馨。在這春夜靜、春月明、春江馨、春花艷的夜晚,窈窕淑女,呈卧魚之姿,雙手執雪白的羽扇,在柔美的音樂配合達成的意境中,輕輕抖動羽扇,好似花仙子降臨凡間,她漫步花間,時而佇立、時而翻腕交叉於胸前、時而身形徐徐前傾、或似聞花香、或似聽鳥鳴、使觀眾產生美麗的遐想。

第二段、抒情優美,音樂慢板,清麗平靜,令人心曠神怡,舞者再配以優美的舞姿,時而摺合雙扇、時而沉思遐想,那含情脈脈之態、嬌羞柔美之情、流露出對美好幸福生活的無限嚮往。

第三段、樂曲漸快漸強,激情四溢。少女如痴如迷、似醉似狂、她時而後踢探海、時而翻身成小射燕、情不自禁地急速平轉。瞬間,雙手向上方伸出呈卧魚之姿,這一連貫的動作組合,身姿飄逸、體態娟秀、情難自禁、將舞蹈推向高峰。接著,樂曲徐緩,舞者右臂舉至頭頂,左臂置胸前,向右原地轉圈,兩臂高舉呈"卧魚",重現開幕時情景,典雅端莊,餘韻裊裊。

2、賞析視角

(1)作品的舞蹈語彙,採用了中國古典舞中托掌,按掌,卧魚,平轉翻身等動作,同時結合傳統戲曲的表現手法,如舞蹈將羽扇摺合,伸出兩個手指表示成雙成對等表達了少女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幸福愛情的憧憬。

(2)作品音樂根據民族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改編,舞蹈把原作所描繪提供的大自然的迷人景色,作為舞蹈的背景,通過"開花"、"聽鳥鳴"、"水照影"、"嚮往幸福"等細節,表現了一位古代少女對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嚮往。

(3)作品中扇的運用很成功,通過扇的運用,將少女的羞澀,嫵媚真摯的情愛,表現的淋漓盡致。

筆者提示

作品的成功主要與舞蹈家陳愛蓮厚實的中國古典舞功力及出色的表演是分不開的。她的表演不僅注重外形的規範,更注重"意"的表述,在不同風格的舞蹈中轉換自如。而這一切都依賴於她紮實的基本功。這基本功不僅是外在技藝,也包括了一種內在的技藝,陳愛蓮就是將這些外在與內在的技藝,揉進了她所表演的舞蹈舞劇角色中。在《蛇舞》《劍器舞》《霓裳羽衣舞》等大量風格各異的舞蹈,和《小刀會》《魚美人》《白毛女》《文成公主》《紅樓夢》等舞劇中擔任主要演員,創造了一個個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

三、《金山戰鼓》

1、作品概況

中國古典三人舞 

編導:龐志陽 門文元 高少臣 鍾佩如

音樂:田德忠

表演:王霞 柳清 王燕

該作品1980年獲全國第一屆舞蹈比賽創作、表演、音樂、服裝設計四項一等獎;1994年獲"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舞蹈經典作品"金像獎。

作品虛構了宋代抗金女英雄梁紅玉和兩個兒子擂鼓助戰、梁紅玉戰場殺敵負傷的故事。在急促的音樂聲中渲染出千軍萬馬廝殺正酣的激烈戰鬥氣氛。一面綉著"梁"字的大旗,擁出了英姿颯爽巾幗英雄梁紅玉,她率領孩兒前來參戰。

母子三人登上戰船,擂響戰鼓,全軍一鼓作氣,初勝敵兵。敵兵稍事整頓復又來侵,紅玉二次擂鼓,再振軍威。梁紅玉躍身鼓上,居高臨下察看敵情,肩部中箭,然而鼓聲關係三軍進退,戰勢危在眉睫,女英雄強忍劇痛,令兒子拔出敵箭,第三次擂響戰鼓,鼓聲震天動地,鼓舞義軍乘勢大破敵兵,奪取了戰鬥的勝利。

2、賞析視角

(1)作品以幾百年前南宋名將梁紅玉擂鼓戰金山的故事為載體,設計了登舟觀陣、擂鼓助戰、初戰得勝、笑談敗兵、頑敵再犯、中箭負傷、對天盟誓、拔箭再戰、大破敵兵等情節。通過表現女主人公梁紅玉在大敵當前率兒子為丈夫擂鼓助戰的過程,塑造了梁紅玉智勇雙全的光輝形象。

(2)作品繼承了民族傳統的舞蹈語彙、技巧和手法,但又不拘泥於傳統的舞蹈形式,以最新最美的舞蹈語言,展示梁紅玉的心靈,塑造梁紅玉的舞蹈形象。將戲曲舞蹈中的跨腿、大踏步、掖腿轉、小跺泥、揚手踏步等動作,有機的揉合起來,把動作幅度拉開擴大,並以腰部曲線運動的動律帶動全身,使這些動作流暢自如,有剛有柔地活動在梁紅玉的主體旋律中。

(3)作品編導獨具匠心地在擂鼓的鼓點動作、舞姿上展現了創新之意。他們設計出了嶄新的梁紅玉率子三人繞鼓連續串翻身擊鼓,其勢更雄偉、豪邁,鼓點聲聲振憾了觀眾的心。另外,他們把快慢擊鼓和舞蹈有機的揉合在一起,以高超的技巧塑造了英雄形象,抒發了將門虎子的報國激情。這面鼓的功用更從單一的道具,發展為台上之"台",梁紅玉在不足盈尺的鼓面上連續"前橋",兩員小將在鼓上翻滾騰挪,使三面鼓擴大了舞台的表現區域,增強了舞蹈的立體感,烘託了酣戰的氣氛,它使舞蹈的藝術感染力更富濃烈的色彩。

筆者提示

本作品取材於《宋史韓世忠傳》所載的"梁夫人親執桴鼓,金兵終不得渡"的史實。在古典文學《說岳全傳》《雙烈記》有詳細描述,傳統戲劇《黃天盪》《娘子軍》也是表現這一內容的。該作品把梁紅玉的主體動作,按照舞蹈的情節與人物的性格發展變化,加強舞蹈節奏,突出人物曲線美,並注意對連接動作的創新,使停與放,靜與動有機的結合起來,構成了一套比較完美而又新穎的動律,觀後使人久久不能忘懷。

四、《霓裳羽衣舞》

1、作品概況

中國古典女子群舞

編導:范東凱

音樂:唐代樂舞

表演:段菲等

首演:1990年北京舞蹈學院大型仿古專題舞蹈《開元舞典》晚會。

本作品是在古代詩人對其描繪的基礎上,根據流傳下來的舞曲,並吸收本民族的舞蹈語彙創作而成。舞蹈共分:引子,散序,中序,入破,結尾五個部分。

舞蹈開始,煙雲繚繞,一群身穿白色裙子的舞女以圓場步出場,給人營造一種仙境美景。即而散序在一段箏簫合奏的悠揚動聽,委婉連綿的樂聲中開始,舞女們三斜排出,依次表現主體動作A:一手置耳旁,一手在來回輕擺,頂胯踮腳往前,時而一蹲一立,時而繞圈,時而"吐珠式"變幻莫測。

在優美的樂曲聲中舞蹈進入中序,出現主體動作B:雙手在胸前劃八字後,接上下胸前立掌,繼而又雙手在身前平圓推手,送胯向後轉身,成一手提腕,一手胯旁攤掌。或一人在前領舞、其餘則圍座一旁,或幾豎排對插做主體動作B,顯得那樣的輕柔飄逸,超凡脫俗,溢出濃濃的宗教氣息。

音樂節奏變快,舞蹈進入第四部分"入破",群舞女們布滿舞台,分兩邊交替進行B動作,待下場後音樂停止,一舞者碎步流動上場,由鼓點伴奏,隨著鼓點輕重緩急,時而劃八字胸前立掌,時而平圓送胯,眼隨手動,一舉手一投足,都十分傳神,可謂"嬌眼如波入鬢流"在極富印度風味的動脖前行後,提裙平轉一圈接原地旋轉,提裙上舉,大擺裙隨之擺動,至此群舞女們再次上場引出高潮。

在繁雜的高潮後,音樂慢收,舞勢隨風散而復收,領舞在中,成雙手上下立掌,四周圍繞一群舞女,似開屏的孔雀,那營造的仙境仍然再現,舞蹈進入尾聲。

2、賞析視角

(1)舞蹈語彙提煉的主體動作為"頂胯雙手劃八字接胸前立掌""圓胯平推手送胯轉身"和"頂胯踮腳輕擺手"並將其動態節律、動力變化發展,時而用於獨舞、時而用於群舞、時而用於造型對比、時而用於動作之間的連接,從而營造了一種仙境,刻畫了仙女之美。

(2)舞蹈服飾較好的體現了仙境,舞者身穿月白色閃光裙子,頭戴步搖冠,脖頸和衣帶上首飾裝點,顯得雍容華貴,嫵媚動人。

筆者提示

《霓裳羽衣舞》是我國古代舞蹈中一顆名珠,相傳原是唐玄宗李隆基夢見自己進入月宮,聽到仙樂,見素娥數百人素練霓裳而舞,心中默記帶回人間,又吸收《婆羅門曲》加以改制。後由揚貴妃根據這段樂曲,創作成舞蹈,取名為"霓裳羽衣舞"。舞蹈從音樂動作、服飾等方面都表現出一種仙境,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

五、《醉鼓》

1、作品概況

中國古典舞男子獨舞  

編導:鄧林

表演:黃豆豆

該舞蹈曾在1994年全國第四屆"桃李杯"比賽中,獲男子少年組表演第一名;1995年第三屆全國舞蹈〔單,雙,三〕比賽中,獲編導獎,表演一等獎。

舞蹈共分三段。第一段:一名民間腰鼓藝人,以醉步蹣跚上場,在鑼鼓聲中,他一串利索的小翻後騰空而起,輕盈躍上八仙桌,他時而仰卧抬前腿,時而側卧跨腿,時而絞柱,時而下叉,一副酣醉模樣。

第二段:音樂轉人慢板,舞者雙腿盤坐,找尋他心愛的鼓。接著突然立起成"人"字形,緊抱鼓於胸前劃八字,下叉舉鼓,接兩個原地翻身,把心愛的鼓高高舉起。他左撲虎,右走絲,與鼓盡情嬉戲。然後一個"雙旋子"360度,從桌面旋到地面,繞場一周旋子後抱鼓躥上高台,時而飛跳,時而抱鼓,左右開弓上舉,在戲鼓中抒發著心中無盡的感嘆。

第三段:在快板中高潮部分出現。舞者激昂地舞起"風火輪",做一系列串翻式翻轉跌扑。或"鯉魚打挺",或"正反走絲",最後,舞者以一組漂亮有力的"橫飛燕"、"翻身"接跪姿"板腰",舉鼓,結束全舞。

2、賞析視角

(1)作品最大的特點是,以高難技巧,高速節奏和高台技藝為主要表現手段,並將這些高難度技巧有機的融入自己的創作意念,納入塑造人物形象的情景之中。

(2)在動作上,以中國古典舞為主,融入民間舞鼓子秧歌的"靠鼓"和武術中的箭步以及戲曲體操中的某些精髓,讓它們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統一風格,成功的表現出了一位民間腰鼓藝人酒醉之後真情流露――對藝術至真至誠,難以割捨的愛的藝術形象。

筆者提示

演員黃豆豆精湛演技是成功的關鍵,他表演的乾淨利落,準確到位,一氣呵成,達到了空前的完美。高超的技巧,均在見方的桌面上表演,不但突出了人物性格,而且增強了作品藝術感染力。為觀眾提供了新異的審美視野。

六、《踏歌》

1、作品概況

中國古典女子群舞 

編導:孫穎

詞曲:孫穎

表演:鄭璐 劉捷等

該作品1998年首獲中國舞蹈《荷花獎》作品金獎

《踏歌》是古代民間自娛性舞蹈"聯袂踏歌"的藝術再現。

舞蹈共分四段:第一段,開場,楊柳低垂,一群身穿翠綠長袖舞衣的古代少女,踏著春光,一手置左肩,一手下擺成"一順邊"態,分兩邊出場。隨著曼妙的歌聲起,出現主體動作A:手向肩左右提腕,相應一邊腳點步靠頭,然後接動作B:上腳時,手拋長袖走立圓,原地左右踢跺腳擺動身體,給人一種清逸脫俗之感。隨之,間奏開始,出現主體動作C: 雙手高舉於兩肩上劃八字,雙手打開一跺一踢,一揚一拽,把南國佳麗攜手踏青的那份喜悅,表現的淋漓盡致。

第二段和第三段形同第一段,只是隊形上的變化。時而為三個方塊,時而圍成圓圈,時而踏地踏歌,時而雙袖飛舞,體現怡然自得,舒暢輕鬆的情調。

第四段,真正體現古代踏歌情景――在那一斜排上,一面應和傳唱,一面手袖相連,踏地為節,如行雲流水般令人醉心往返。不斷再現幾個主體動作,高潮過後,音樂漸慢,一組組交替進行動作A之後,漸次停下。最後一個漸停後,燈光變暗,在垂柳背景下,形成錯落有致,高低各異的造型,那富有南北朝吳歌西曲韻味的樂曲,仍繚繞耳旁,那如詩如畫的美人踏青圖,仍然浮現在眼前。

2、賞析視角

(1)該作品的突出特點是採用唐代歌舞中常用的載歌載舞,歌舞並舉的形式,使舞蹈充分體現舞者自娛自樂,舒暢輕鬆的情調。

(2)舞蹈語言的獨特之處,在於"一肩前後聳動帶動同臂左右搖擺",再配以同腳在弱拍踏地作的"一順邊"的動律,一頓一挫,一揚一拽,把那一群南國佳人可愛的形象以及風和日麗,攜手游春的愜意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筆者提示

"春江日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聯袂行……新詞婉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劉禹錫這些詩句生動的描寫了踏歌在唐代廣泛流行的情景。據史料考證,早在原始時,就已有了一種群眾自娛自樂歌舞,手牽手踏歌的形式,"舞蹈紋陶盆"可說是這種舞蹈形式最古老的形象描繪。舞蹈《踏歌》的出現使中國古典舞增添了新的樣式,它的成就和貢獻必將載入中國舞蹈的史冊。

思考題

1通過作品賞析,談談你對古典舞和民間舞之間的區分

2為什麼把《踏歌》稱作古典舞而不是民間舞?


推薦閱讀:

你是不是真的知道街舞!乾貨出爐!
生活辛苦,不如跳舞
我要跳舞給你看
生離死別開學季!舞蹈娃們卻表現得如此優雅淡定~
進擊的中國小小好舞蹈!來到舞飛揚舞蹈藝術中心!!

TAG:藝術 | 舞台 | 舞蹈 | 舞蹈藝術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