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袁崇煥案 | 功到雄奇即罪名(下)

特別聲明:

文中所持觀點,不代表溯古追風立場;

若無特別版權聲明,均來自網路轉載;

如有版權及其它爭議,請與我們聯繫。

溯古追風世界歷史網 www.xhistory.net

投稿、合作、版權爭議,歡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 (1150728290)

功到雄奇即罪名:袁崇煥案(下)

  毛文龍嚇得魂不附體,只叩頭求生。袁崇煥問毛的部將毛文龍是否當斬,諸人點頭如搗蒜,連連稱是。有人低聲說毛文龍數年辛勞,袁崇煥大怒道:「文龍一布衣耳,官極品,滿門封蔭,足酬勞,何悖逆如是?」說畢,跪下面向京師叩首:「臣今誅文龍以肅軍,諸將中有若文龍者,悉誅。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也以誅文龍者誅臣。」隨即取下尚方劍,令水營都司趙不忮、何麟圖監斬,令旗牌官張國柄持尚方劍,將毛文龍斬於帳前。

  隨後,袁崇煥安撫皮島官兵,說今日只斬毛文龍,官兵照舊供職,恢復原姓,為國報效,又改編軍隊,整合隊伍,分賞將士,穩定了毛的舊部反抗,防止了騷亂和嘩變。第二天,袁崇煥又命將毛文龍屍體裝棺安葬,還親自到靈柩前祭奠,並說:「昨日斬爾,乃朝廷大法,今日祭爾,乃僚友私情。」安撫各島軍民停當,於初九日返回寧遠。

  回到寧遠,袁崇煥即奏報朝廷,朝中大臣無不驚愕駭然。崇禎帝也很是震驚,但想毛文龍已死,目前遼東事又倚仗袁崇煥,只得下旨嘉獎褒揚,同時公布毛文龍的罪狀,說毛文龍「懸踞海上,糜餉冒功,朝命頻違,節制不受。近復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卿能周慮猝圖,聲罪正法,事關封疆安危,閫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云云。

  即便如此,時人對於此事依然議論紛紛,褒貶不一。從當時情形看,袁崇煥此舉確實有些冒失。他所提出的十二條罪狀中並非每條都是死罪,如給魏忠賢建生祠,當時全國各地都是如此,袁崇煥本人也曾申請建立,只是因故沒有建成。而且,毛文龍也是皇帝欽命的邊塞大將,同樣被授尚方劍和將軍印,袁崇煥雖有尚方劍但也不能隨意處置封疆大吏。同時毛文龍的罪行並非特別緊急,也非反叛作亂,只不過是狂放不羈和冒功請賞,用不著先斬後奏,本可以先奏明朝廷,聽從朝廷的旨意再處置。袁崇煥自作主張,武斷行事,有些沒有把朝廷和皇帝放在眼裡。這樣的事對多疑的崇禎帝來說只有一次就可以認定袁崇煥的脾性了。在崇禎帝看來,此時的袁崇煥遠比毛文龍更為跋扈不羈,他自恃遼東依賴於他,擅殺大將,嚴重侵犯皇帝的權力,這樣的人不能不提防。一旦袁崇煥讓皇帝感到了坐立不安,他的危機也就來了。

  從客觀上來看,毛文龍駐守的東江鎮,是在朝鮮投降後金的崇禎初年,惟一能從敵人腹背起到牽制左右的重鎮。毛文龍一死,無人有能力統轄節制東江鎮,袁崇煥也無暇顧及,使昔日兵鎮如同散沙,再無任何作用。而且毛文龍的部下對袁崇煥殺主一直耿耿於懷,憤恚不滿,逐漸叛逃。最有名的就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他們後來為清軍立下赫赫戰功,被清廷封王。清初的四大降王,除了吳三桂外,就是毛文龍的這三個舊部。

  毛文龍死後三個月,皇太極突然傾全國之力繞開寧遠、山海關防線,由蒙古境內開拔,兵分三路,分別從大安口、龍井關、洪山口突襲長城防線。其後,金兵攻城略地,勢不可擋,頃刻兵臨遵化(今屬河北),直逼北京。消息迅速傳來,京師戒嚴,人心惶惶,不少人開始南逃。

  皇太極所以選擇此時突襲,一是明廷堅決不肯議和,卻又無力改變現狀,相持下去對自己來說很不利;二是本年後金遭受嚴重饑荒,餓殍遍地;三是地處腹背的朝鮮、毛文龍已不再構成威脅,沒有了後顧之憂;四是蒙古部落新歸順後金,可作先導和前鋒。此數種因素使皇太極選擇了先發制人。當然,皇太極並非沒有顧慮,後金統治者內部對此次行動分歧很大,爭論持續了數日。以舉國之力攻擊龐大的明朝,勞師襲遠,糧草不濟,兵力必然削弱,更重要的是萬一袁崇煥乘虛攻入都城瀋陽,後果不堪設想。但經過數日爭辯,皇太極還是決定冒險出征。

  袁崇煥十月二十八日得報,當時身在寧遠,立即傳令分兵兩路,一路由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帶騎兵4000西上堵截,馳救遵化,另一路由祖大壽、何可綱馬不停蹄,增援北京,自己則鎮後策劃。

  十一月初四日,後金軍進攻遵化城。巡撫王元稚依城固守,頑強抵抗。趙率教援兵星夜兼馳,抵達三屯營。但三屯營總兵朱國彥膽小如鼠,不容入城,趙率教率部直奔遵化,途中遭遇後金貝勒阿濟格所部,力戰身亡,全軍覆沒。初五日,遵化城陷,王元稚自縊。

  遵化陷落,朝廷一片混亂。崇禎驚慌失措,大力提拔一切可用之人。他將原兵部尚書王洽革職下獄,召還賦閑在家的孫承宗任兵部尚書兼中極殿大學士,負責保衛京師。

  初十日,袁崇煥率祖大壽、何可剛一路援軍飛抵薊州,沿途所經各地都留兵布防,準備截斷清軍退路。崇禎帝得知袁崇煥馳兵入衛,下旨褒獎,主動發內帑犒賞將士,令袁崇煥統率各路軍馬。袁崇煥令祖大壽作先鋒,自己居中調停,赴援京師。

  此時,京城人心惶惶,謠言恣肆。有流言蜚語說袁崇煥私通後金,因和議不成,引導金兵攻入北京,以脅迫朝廷同意和議,制定盟約。崇禎帝從戰爭剛開始雖有些狐疑,對這些流言也有所耳聞。說袁崇煥私通後金,也並非空穴來風:他擅殺毛文龍,目的是為後金除去心腹大患;他與後金和談,名義上是緩兵之計,但更可能是暗中議降;後金繞道蒙古入侵,也有人說是袁崇煥給他們出的主意,否則袁身為督師,如何不能預知敵軍這麼大的行動?但在非常時期,形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只能靜觀事變。崇禎傳信袁崇煥應駐守薊州,不可輕舉妄動,隨意調撥軍隊。當然,信的口氣很是委婉。

  不料,皇太極攻陷遵化後,並沒有象袁崇煥預計的那樣強攻薊州,而是象徵性地打了一仗就迅速向西挺進,進逼京師,連陷玉田、香河、順義等縣,推進到通州北20里處紮營,分兵向居庸關、天津、密雲推進,形勢更加嚴峻。

  袁崇煥弄清了後金兵的意圖,不顧崇禎的旨意,立即率兵火速救援京師,於十五日趕到通州附近的河西務。副總兵周文郁提醒他暫時駐紮,不要再往前開進,視情再作決定。但袁崇煥心急如焚,不予理睬,翌日率9000兵馬抄小路抵廣渠門外。同時,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率援軍也趕到德勝門外駐紮。此外,孫承宗在通州駐屯,北京城內的兵士由新任兵部尚書李邦華、右侍郎劉之綸統率。

  當時天氣已是仲冬,士兵露宿京城郊外,凍餒交加,袁崇煥嚴肅軍紀,不準士兵進入民家。有一個士兵實在難忍饑寒,去附近民家拿了一塊餅,就被袁崇煥梟首示眾。

  二十日,後金軍兵臨北京城下,在城關之東紮營兵分三路,開始攻城。北京保衛戰正式拉開序幕。有名的幾次戰役主要在德勝門、廣渠門、左安門和永定門進行。

  德勝門有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把守。崇禎帝召見滿桂並賜其玉帶,封東平侯。二十日,皇太極親率貝勒代善、濟爾哈朗、岳托等攻打德勝門。雙方廝殺激烈,侯部不久即潰,滿桂率軍獨戰,城上明軍發炮支援,卻打中滿桂軍,死傷慘重。滿桂受傷兵敗,進入德勝門瓮城暫駐。

  與此同時,皇太極派貝勒莽古爾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等率數萬騎兵直撲廣渠門。袁崇煥、祖大壽率9000騎兵迎戰。後金兵分六路,氣勢磅礴,袁崇煥率將士奮力鏖戰,從上午打到下午,激戰8小時,轉戰十餘里。袁崇煥橫刀立馬,衝鋒陷陣,身上中箭無數,「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仍奮不顧身。後金兵最後失利撤退。袁軍乘勝追擊,取得了廣渠門大捷。皇太極聞訊嘆息:「十五年來,未嘗有此勁敵也!」崇禎帝見擊潰敵軍,一再催促袁軍出戰。作為京師護衛統率,袁崇煥深知此時敵我形勢,自己從千里之外趕來,以勞敵逸,已犯大忌,此時又經一戰兵困馬乏,不宜追殺,就以等待大部援軍為由推脫。崇禎帝自然不滿,疑雲更重。

  遭此一擊,皇太極氣焰稍斂,暫緩進攻。二十二日,他提出議和,崇禎沒有回應。二十三日,崇禎在平台召見袁崇煥、滿桂等將帥,鼓勵他們為國效死,並給予賞賜。袁崇煥以士兵饑寒疲怠請進城稍事休整,崇禎帝面露難色,默不做聲。兩天後,袁崇煥以滿桂兵可以駐紮外城休整為由再次提出帶兵入城,並請輔臣入援,崇禎仍然拒絕。

  此時,崇禎對袁崇煥的疑心已經很重,城中流傳的袁崇煥勾結後金、逼訂和議的謠言越來越逼真:袁崇煥把大軍放在薊州,敵軍卻只用200人,聲東擊西,雙方交戰如同兒戲;朝廷命袁不要過薊州,他卻置之不顧,一直移師到京城下,現在更得寸進尺要入城;倘入城後,與滿兵內外夾擊,明朝必然頃刻顛覆。這些都讓群臣和百姓生疑,而生性善疑的崇禎更是疑竇叢生。

  二十七日,皇太極見進攻廣渠門失利,轉攻左安門,袁崇煥、祖大壽急奔赴守,經過一天廝殺,後金兵敗退到京郊的南海子。城外的戰事暫時進入膠著狀態,皇太極在蠻攻的同時,也用起心計分析當時的形勢。這時,投降後金的漢人范文程獻出了反間計。

  范文程(1597~1666),字憲斗,號輝岳。他是宋朝宰相范仲淹的第17代孫。明初自江西謫瀋陽,遂為瀋陽人,居撫順。1618年,努爾哈赤率八旗兵攻陷撫順城,范文程和他的哥哥範文寀主動前往投奔。其後,輔佐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朝,為清初文臣之首。范文程病逝時,康熙帝親筆題寫了「元輔高風」四個大字,以表彰他輔佐大清的卓越功勛。此次悍然進攻北京,皇太極就是聽從了他的意見。此時范文程見皇太極無計可施,想出了一個計策,竊竊私語說:「昔漢王用陳平之計,間楚君臣,使項羽卒疑范增而去楚,今獨不可踵其故,智乎?」皇太極一聽大喜,敗退途中派人俘虜了兩名太監。

  兩位被捉的太監一名楊春,一名王成德,職任馬房提督。皇太極將他們關押起來,說要殺了他們,同時讓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巴克等五人監守。二十九日,高、鮑等人來到羈押兩名太監的處所,乘他們似睡未睡之機,大聲「耳語」,一唱一和,說「袁督師既與皇太極密約,大事定成」、「袁督師既許獻城,則此輩皆吾臣子,不必殺也」云云。翌日,他們故意疏忽,放走兩名太監。兩個太監倉惶逃到京城,密奏崇禎所聞,崇禎點頭會意。一出皇太極版的蔣干盜書上演得天衣無縫。

  回到寧遠,袁崇煥即奏報朝廷,朝中大臣無不驚愕駭然。崇禎帝也很是震驚,但想毛文龍已死,目前遼東事又倚仗袁崇煥,只得下旨嘉獎褒揚,同時公布毛文龍的罪狀,說毛文龍「懸踞海上,糜餉冒功,朝命頻違,節制不受。近復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卿能周慮猝圖,聲罪正法,事關封疆安危,閫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云云。

  即便如此,時人對於此事依然議論紛紛,褒貶不一。從當時情形看,袁崇煥此舉確實有些冒失。他所提出的十二條罪狀中並非每條都是死罪,如給魏忠賢建生祠,當時全國各地都是如此,袁崇煥本人也曾申請建立,只是因故沒有建成。而且,毛文龍也是皇帝欽命的邊塞大將,同樣被授尚方劍和將軍印,袁崇煥雖有尚方劍但也不能隨意處置封疆大吏。同時毛文龍的罪行並非特別緊急,也非反叛作亂,只不過是狂放不羈和冒功請賞,用不著先斬後奏,本可以先奏明朝廷,聽從朝廷的旨意再處置。袁崇煥自作主張,武斷行事,有些沒有把朝廷和皇帝放在眼裡。這樣的事對多疑的崇禎帝來說只有一次就可以認定袁崇煥的脾性了。在崇禎帝看來,此時的袁崇煥遠比毛文龍更為跋扈不羈,他自恃遼東依賴於他,擅殺大將,嚴重侵犯皇帝的權力,這樣的人不能不提防。一旦袁崇煥讓皇帝感到了坐立不安,他的危機也就來了。

  從客觀上來看,毛文龍駐守的東江鎮,是在朝鮮投降後金的崇禎初年,惟一能從敵人腹背起到牽制左右的重鎮。毛文龍一死,無人有能力統轄節制東江鎮,袁崇煥也無暇顧及,使昔日兵鎮如同散沙,再無任何作用。而且毛文龍的部下對袁崇煥殺主一直耿耿於懷,憤恚不滿,逐漸叛逃。最有名的就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他們後來為清軍立下赫赫戰功,被清廷封王。清初的四大降王,除了吳三桂外,就是毛文龍的這三個舊部。

  毛文龍死後三個月,皇太極突然傾全國之力繞開寧遠、山海關防線,由蒙古境內開拔,兵分三路,分別從大安口、龍井關、洪山口突襲長城防線。其後,金兵攻城略地,勢不可擋,頃刻兵臨遵化(今屬河北),直逼北京。消息迅速傳來,京師戒嚴,人心惶惶,不少人開始南逃。

  皇太極所以選擇此時突襲,一是明廷堅決不肯議和,卻又無力改變現狀,相持下去對自己來說很不利;二是本年後金遭受嚴重饑荒,餓殍遍地;三是地處腹背的朝鮮、毛文龍已不再構成威脅,沒有了後顧之憂;四是蒙古部落新歸順後金,可作先導和前鋒。此數種因素使皇太極選擇了先發制人。當然,皇太極並非沒有顧慮,後金統治者內部對此次行動分歧很大,爭論持續了數日。以舉國之力攻擊龐大的明朝,勞師襲遠,糧草不濟,兵力必然削弱,更重要的是萬一袁崇煥乘虛攻入都城瀋陽,後果不堪設想。但經過數日爭辯,皇太極還是決定冒險出征。

  袁崇煥十月二十八日得報,當時身在寧遠,立即傳令分兵兩路,一路由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帶騎兵4000西上堵截,馳救遵化,另一路由祖大壽、何可綱馬不停蹄,增援北京,自己則鎮後策劃。

  十一月初四日,後金軍進攻遵化城。巡撫王元稚依城固守,頑強抵抗。趙率教援兵星夜兼馳,抵達三屯營。但三屯營總兵朱國彥膽小如鼠,不容入城,趙率教率部直奔遵化,途中遭遇後金貝勒阿濟格所部,力戰身亡,全軍覆沒。初五日,遵化城陷,王元稚自縊。

  遵化陷落,朝廷一片混亂。崇禎驚慌失措,大力提拔一切可用之人。他將原兵部尚書王洽革職下獄,召還賦閑在家的孫承宗任兵部尚書兼中極殿大學士,負責保衛京師。

  初十日,袁崇煥率祖大壽、何可剛一路援軍飛抵薊州,沿途所經各地都留兵布防,準備截斷清軍退路。崇禎帝得知袁崇煥馳兵入衛,下旨褒獎,主動發內帑犒賞將士,令袁崇煥統率各路軍馬。袁崇煥令祖大壽作先鋒,自己居中調停,赴援京師。

  此時,京城人心惶惶,謠言恣肆。有流言蜚語說袁崇煥私通後金,因和議不成,引導金兵攻入北京,以脅迫朝廷同意和議,制定盟約。崇禎帝從戰爭剛開始雖有些狐疑,對這些流言也有所耳聞。說袁崇煥私通後金,也並非空穴來風:他擅殺毛文龍,目的是為後金除去心腹大患;他與後金和談,名義上是緩兵之計,但更可能是暗中議降;後金繞道蒙古入侵,也有人說是袁崇煥給他們出的主意,否則袁身為督師,如何不能預知敵軍這麼大的行動?但在非常時期,形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只能靜觀事變。崇禎傳信袁崇煥應駐守薊州,不可輕舉妄動,隨意調撥軍隊。當然,信的口氣很是委婉。

  不料,皇太極攻陷遵化後,並沒有象袁崇煥預計的那樣強攻薊州,而是象徵性地打了一仗就迅速向西挺進,進逼京師,連陷玉田、香河、順義等縣,推進到通州北20里處紮營,分兵向居庸關、天津、密雲推進,形勢更加嚴峻。

  袁崇煥弄清了後金兵的意圖,不顧崇禎的旨意,立即率兵火速救援京師,於十五日趕到通州附近的河西務。副總兵周文郁提醒他暫時駐紮,不要再往前開進,視情再作決定。但袁崇煥心急如焚,不予理睬,翌日率9000兵馬抄小路抵廣渠門外。同時,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率援軍也趕到德勝門外駐紮。此外,孫承宗在通州駐屯,北京城內的兵士由新任兵部尚書李邦華、右侍郎劉之綸統率。

  當時天氣已是仲冬,士兵露宿京城郊外,凍餒交加,袁崇煥嚴肅軍紀,不準士兵進入民家。有一個士兵實在難忍饑寒,去附近民家拿了一塊餅,就被袁崇煥梟首示眾。

  二十日,後金軍兵臨北京城下,在城關之東紮營兵分三路,開始攻城。北京保衛戰正式拉開序幕。有名的幾次戰役主要在德勝門、廣渠門、左安門和永定門進行。

  德勝門有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把守。崇禎帝召見滿桂並賜其玉帶,封東平侯。二十日,皇太極親率貝勒代善、濟爾哈朗、岳托等攻打德勝門。雙方廝殺激烈,侯部不久即潰,滿桂率軍獨戰,城上明軍發炮支援,卻打中滿桂軍,死傷慘重。滿桂受傷兵敗,進入德勝門瓮城暫駐。

  與此同時,皇太極派貝勒莽古爾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等率數萬騎兵直撲廣渠門。袁崇煥、祖大壽率9000騎兵迎戰。後金兵分六路,氣勢磅礴,袁崇煥率將士奮力鏖戰,從上午打到下午,激戰8小時,轉戰十餘里。袁崇煥橫刀立馬,衝鋒陷陣,身上中箭無數,「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仍奮不顧身。後金兵最後失利撤退。袁軍乘勝追擊,取得了廣渠門大捷。皇太極聞訊嘆息:「十五年來,未嘗有此勁敵也!」崇禎帝見擊潰敵軍,一再催促袁軍出戰。作為京師護衛統率,袁崇煥深知此時敵我形勢,自己從千里之外趕來,以勞敵逸,已犯大忌,此時又經一戰兵困馬乏,不宜追殺,就以等待大部援軍為由推脫。崇禎帝自然不滿,疑雲更重。

  遭此一擊,皇太極氣焰稍斂,暫緩進攻。二十二日,他提出議和,崇禎沒有回應。二十三日,崇禎在平台召見袁崇煥、滿桂等將帥,鼓勵他們為國效死,並給予賞賜。袁崇煥以士兵饑寒疲怠請進城稍事休整,崇禎帝面露難色,默不做聲。兩天後,袁崇煥以滿桂兵可以駐紮外城休整為由再次提出帶兵入城,並請輔臣入援,崇禎仍然拒絕。

  此時,崇禎對袁崇煥的疑心已經很重,城中流傳的袁崇煥勾結後金、逼訂和議的謠言越來越逼真:袁崇煥把大軍放在薊州,敵軍卻只用200人,聲東擊西,雙方交戰如同兒戲;朝廷命袁不要過薊州,他卻置之不顧,一直移師到京城下,現在更得寸進尺要入城;倘入城後,與滿兵內外夾擊,明朝必然頃刻顛覆。這些都讓群臣和百姓生疑,而生性善疑的崇禎更是疑竇叢生。

  二十七日,皇太極見進攻廣渠門失利,轉攻左安門,袁崇煥、祖大壽急奔赴守,經過一天廝殺,後金兵敗退到京郊的南海子。城外的戰事暫時進入膠著狀態,皇太極在蠻攻的同時,也用起心計分析當時的形勢。這時,投降後金的漢人范文程獻出了反間計。

  范文程(1597~1666),字憲斗,號輝岳。他是宋朝宰相范仲淹的第17代孫。明初自江西謫瀋陽,遂為瀋陽人,居撫順。1618年,努爾哈赤率八旗兵攻陷撫順城,范文程和他的哥哥範文寀主動前往投奔。其後,輔佐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朝,為清初文臣之首。范文程病逝時,康熙帝親筆題寫了「元輔高風」四個大字,以表彰他輔佐大清的卓越功勛。此次悍然進攻北京,皇太極就是聽從了他的意見。此時范文程見皇太極無計可施,想出了一個計策,竊竊私語說:「昔漢王用陳平之計,間楚君臣,使項羽卒疑范增而去楚,今獨不可踵其故,智乎?」皇太極一聽大喜,敗退途中派人俘虜了兩名太監。

  兩位被捉的太監一名楊春,一名王成德,職任馬房提督。皇太極將他們關押起來,說要殺了他們,同時讓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巴克等五人監守。二十九日,高、鮑等人來到羈押兩名太監的處所,乘他們似睡未睡之機,大聲「耳語」,一唱一和,說「袁督師既與皇太極密約,大事定成」、「袁督師既許獻城,則此輩皆吾臣子,不必殺也」云云。翌日,他們故意疏忽,放走兩名太監。兩個太監倉惶逃到京城,密奏崇禎所聞,崇禎點頭會意。一出皇太極版的蔣干盜書上演得天衣無縫。

  袁崇煥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傾注全部心血保衛的百姓在解恨地啖食自己的肉體,熱淚橫流。肉體的慘痛可以忍受,心中的慘痛卻讓他難以忍受。相傳袁崇煥在臨刑前還口佔了一首詩:

  一生事業總成空,

  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

  忠魂依舊守遼東。

  47歲的袁崇煥被執行死刑後,朝廷搜查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其70多歲的老母、弟弟、妻子、4歲的女兒流放到2000里之外的福建。

  袁崇煥的皮肉被削得一乾二淨,也被百姓吞食殆盡,只剩下骸骨棄在地上,也被人用磚頭砸碎。他的頭顱被掛在城頭的旗杆上,準備像熊廷弼的腦袋一樣傳首九邊。他的一個姓佘的部下冒著誅滅九族的危險晚上取下其頭顱,埋葬於廣渠門內。這位姓佘的義士此後辭官守墓,並囑咐子孫世代為袁督師守墓,不許讀書做官。370多年來,袁崇煥墓屢毀屢建,佘家後代一直守墓。現在的守墓人是佘義士的第17代孫、60多歲的老人佘幼芝女士。她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守墓不為別的,只為『忠義』兩字。」

  袁崇煥死後,國事日非,邊事日壞。明廷再也找不出一個象袁崇煥一樣的將才,更重要的是,這使得將士對腐敗的朝廷寒心,開始有整個部隊投降後金的事情發生。他死後的第二年,投降的明朝士兵給滿兵帶去了紅夷大炮,從此明軍失去了武器裝備上的優勢。各路勤王兵軍心大亂,山西和陝西的兩路援軍竟淪為流寇,加速了明廷的覆亡。此後,不可一世的崇禎帝再也沒有過上一天舒心的平穩日子,十四年後終於弔死煤山。因此,歷史學家以「自毀長城」來評價崇禎帝的這一行為。《明史》云:「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對於明朝而言,殺袁崇煥無異於自斬手足,自毀長城,此後再難以謀求足以克敵制勝的帥才,遼事更為艱難,正如時人所說:「封疆之事,自此不可問矣。」

  而更令人唏噓的是,袁崇煥的冤案也直到150餘年後方得以大白天下。當時雖有個別人為其鳴冤,但更多的人卻相信即便袁崇煥確有功勛,但其通敵謀叛也證據確鑿。明末不少文人如張岱、董其昌等都相信此點,並對袁崇煥痛加斥罵。到了南明,已經沒有人再為袁崇煥呼冤,無論是高官顯貴還是普通百姓,都認為袁崇煥是與秦檜一般的姦細叛徒。小說家還編造了袁崇煥通敵的故事梓行。著名歷史學家孟森說:「(袁崇煥)遂以便宜誅毛文龍。於是崇煥一身,在明詆為罪大惡極之人,而清太宗反間之計得行。閹黨餘孽,媒孽其間,思宗愚而自用,諸臣意氣用事,崇煥至以磔死。定罪時本兵之疏如此,猶日一時君臣之憒憒也。乃至北都既覆,崇煥功罪一日不明。」一個真正的民族英雄,一個不顧大廈將傾依舊敢於任事、不避不懼的豪傑,一個以「十年以來,父母不得以為子,妻孥不得以為夫,手足不得以為兄弟,交遊不得以為朋友。予何人哉?直謂之曰大明國里一亡命之徒」自視、將自己的全部身心交給祖國的志士竟然遭到他所效忠的朝廷的如此對待,而且從崇禎一直到南明,始終沒有人為他鳴冤叫屈,令人辛酸落淚。

  這種情形一直持續了一個半世紀。直到乾隆初年,清朝人張廷玉根據《清太宗實錄》編寫《明史·袁崇煥傳》才初次透露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幾十年後的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閱讀到此傳,深受感觸,特下旨:「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袁系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曾出仕否?著傳諭尚安,詳細查明,遇便覆奏。」自此,人們才開始知曉袁崇煥之冤,千古奇冤真正大白天下。此時已經距袁崇煥死155年。

  關於袁崇煥的死因,著名清史研究專家閻崇年說:「崇禎帝將後金的設間,都人的怨懟,朝士的憤懣,中貴的環訴,閹孽的誣謗,自身的愧赧,都聚焦到遼督師袁崇煥的身上,殺袁崇煥以『慰』廟社,磔袁崇煥以『謝』天下。袁崇煥成為京師受辱的替罪羊,明末黨爭的犧牲品。」確是一針見血。

  較之岳飛、于謙等民族英雄的冤死,袁崇煥的冤案更見沉重。岳飛死後,南宋依舊存活了100多年,其被申冤也只用了20多年;于謙則死於功成之後,對明朝的國祚沒有太大影響,而且只幾年就被平反。但袁崇煥之死卻直接導致存續了270多年的明王朝覆亡,其覆盆之冤也一直過了155年才得重見天日,可謂中國最大的冤案。梁啟超在《袁督師傳》中說:「天下古今冤獄雖多,語其關係之重大,殆未有袁督師若者也。」對於袁崇煥,我們只能用他自己的詩作去解讀他、審視他:

  五載離家別路愁,送君寒浸寶刀頭。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

  杖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溯古追風的成長,感謝一路有您!

(微信)1150728290 /(QQ)976204208

(微信號)xhistory/www.xhistory.net

推薦閱讀:

袁崇煥雙島斬帥:「你道本部院是個書生,本部院是朝廷的將首」
崇禎兩位才華出眾大臣洪承疇與袁崇煥誰更優秀
袁崇煥之死
袁崇煥為何要殺毛文龍?
袁崇煥為啥被錯殺?做了三件不該做的事!

TAG:袁崇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