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與青年品德修養(二)

(五)見賢思齊,一日三省,知錯就改,正確認識自己

(1)人要有羞恥心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盡心上》

【譯文】孟子說:「一個人不能沒有羞恥之心。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是最無恥的。」

「知恥」,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要在心中建立起一個標準,一條底線,也就是有羞恥心。它是一個人言行的底線,有羞恥心,他就會自律,自覺不做不道德的和會招致恥辱的事;在他做了錯事的時候就會於心不安,努力去改正。有恥才能有所不為,才能自覺走上正道,相反,人若無恥,就會肆無忌憚,無所不為,不可救藥。所以知恥歷來為中華文化所重視,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就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孔子講治國,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準則)。」《論語·為政》提出治國要通過道德教化使百姓「有恥且格」,有羞恥之心,自覺走上正道;講個人修養要求「行己有恥」。孟子則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恥矣。」強調「有恥」是維持社會安定的支柱和做人的基點,「無恥」是最大的恥辱。

典故「周處殺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周處年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中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2)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吸取別人的優點來完善自己,這就是同別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最了不起的就是同別人一起行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小雅?鶴鳴》

【譯文】別的山上的石頭(有它的特殊之處),可當礪石雕琢我們這裡的美玉。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

孔子拜項橐[tuó]學藝:孔子帶著幾個弟子周遊列國,一天,來到宋國境內的一個十字路口,有一個小孩攔住去路,不讓路過。孔子叫子路去問一下是怎麼回事。子路上前問小孩:「你咋不讓路哇?」小孩說:「我這是座城池,你們哪能過去呀?」子路說:「這平地哪有什麼城池?」小孩用手一指說:「看,這不是城池是什麼?」子路順著小孩指的方向一看,原來是土坷垃壘的一個大圓圈。子路急忙回稟孔子,孔子下車來到小孩面前:「你為什麼不讓我們過呀?」小孩一本正經地說:「你是個知書達禮的人,不會不講理吧?請問,你是車讓城還是城讓車呀?」「當然車讓城啦。」小孩指著坷垃城說:「您看,我這是座城池,你怎麼能過去?」說的孔子無話可答。孔子心想,這個小孩真頑皮,但是一時又想不出什麼話可答。如果繞道要走許多彎路,從旁邊過,又要碾壞莊稼。只得好言好語和小孩商量說:「你能不能把『城』拆了讓我們過去呀?」小孩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哪有拆『城』讓車的道理?」這下可把孔子難壞了,急得在那裡亂轉。小孩見孔子急得團團轉,就說:「我剛才講了,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我們要以理服人,你若叫我老師,我既不拆『城』又能讓車過去。」孔子想了想說:「好,我就叫你老師。」說著,走到小孩面前,躬身施禮叫了一聲:「老師」。小孩笑著說:「這很簡單,您在城外叫門,我把城門打開,車不就過去了嗎?」孔子一聽,恍然大悟,他既慚愧又敬佩,說:「我不如儒子矣」,於是便問小孩姓名,住在哪裡,小孩說:「我叫項橐,住在前邊村裡,聽說你們師徒路過這裡,奉父命來迎接你們,剛才和您老開了個小小的玩笑,請莫見怪,走,回家坐吧」。孔子聽了,心中更加敬佩,就到他家,項橐父子設宴招待。孔子與項橐通過談話,感到這小孩確實才智過人,讚不絕口,稱項橐為「神童」。乃尊七歲之項橐為師,可見大聖人如孔子者尚勤學好問.

(3)學會反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4)知錯就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為我所取法的人。我選取他們的優點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而改正自己。」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孟子說:「(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過失來,他很歡喜。(當年的聖君)禹聽到不同意見後,很謙虛地向人家下拜。」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qiǎo 憂戚的樣子。)然必以自省也。 《荀子?修身》

【譯文】見到善良的行為,必定端端正正地反問自己;見到不善良的行為,必定引起憂懼,認真地檢討自己。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魏徵列傳》(故事:李世民怕魏徵憋死小鳥)

(5)正確認識自己

不要惟我獨尊,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充分了解自己的優缺點。

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道德經·德經第三十三章》

【譯文】老子說:「能過透徹了解別人思想行為的人確實聰慧,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長短優劣的人確實最為明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要愁別人不理解自己,愁的應該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先驗身過,次驗心過,悔其前非,斷其後續,亦期至於無一念之不純,無一息之稍懈而後已。(李顒(yóng)《二曲集》卷一)

【譯文】首先檢查自己犯了什麼過錯,再從思想上檢查自己錯的原因。後悔以前的錯誤,截斷再犯錯誤的根源。力求達到沒有一個念頭不純,沒有一點時間稍微鬆懈的程度才算罷休。

(六)交友:志同道合,以友為鑒

(1)要廣泛交朋友,不要結成小幫派

子夏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與孔子另一弟子司馬牛談話時)說:「四海之內的人,都是兄弟啊!」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子曰:「君子矜(jīn)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孔子說:「君子端莊而不爭執,會合群而不拉幫結夥。」

(2)要與志趣相同的人交朋友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戰國策》

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晉·傅玄《太子少傅箴》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批判性吸收)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譯文】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我培養仁德。」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甜酒)。《莊子》

【譯文】君子交友講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們的交情看起來像水一樣淡。小人以利為先,他們交友往往親密狎昵(xiá nì),他們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樣甘甜,卻不講道義。

(3)要把朋友當作一面鏡子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孟子·離婁上》

【譯文】愛別人,別人卻不親近自己,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仁愛;管理別人,卻管理不好,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明智;對別人有禮,別人卻不回應,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恭敬。

:「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

(七)謹言敏行

1、謹言

(1)先做後說

子曰:「君子欲訥(nè)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

君子慎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貢問怎樣才能做個君子時)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能夠算是一個君子了)。」

子曰:「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禮記?坊記》

【譯文】孔子說:「一個君子往往不先說話(而是先干實事),而小人卻先說些大話(不一定干出實事來)。」

多言不如少言,少言不如實幹。(諺語)

語言是花苞,行動才是果實;決心是種子,實幹才是肥料。(維吾爾族)

(2)多聽少說

會說的不如會聽的,會聽的不如會做的。(諺語)

言多必有失 --- 諺語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言多必有詞窮之時,不如少說)。《道德經》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A close mouth catches no flies) 晉·傅玄《口銘》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論語》。

A flow of words is no proof of wisdom. 口若懸河不能作為才智的證明。

Keep your mouth shut and your eyes open. 要多看少說

The mouth of a wise man is in his heart; the heart of a fool is in his mouth. 聰明人的嘴在心裡,蠢人的心在嘴上。

A man has two ears and one mouth that he may hear much and speak little. 人有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為了多聽少說話。

(3)不懂不說

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保留)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迷茫的東西),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論語》

(4)言之由衷

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

(5)不要輕易許諾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論語·顏淵》

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拋卻一片心。 -- 諺語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論語》

季札掛劍(一諾千金):周吳季札、封於延陵,故號延陵季子。聘魯,過徐。徐君好季子劍,口不敢言。季子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及反,徐君已死。解劍,掛其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始吾已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6)言出必善,多讚揚別人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ěr近)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乎?...... 《周易》

場效應:隔牆有耳。路上說話,草里有人。牆有縫,壁有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作用與反作用的關係;牛頓第二定律: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後漢書??楊震傳》:「(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秀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楊震四次調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到郡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時,過去他曾推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的縣令。晚上,王密去拜見楊震,懷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這是怎麼回事呢?」王密說:「這麼晚了,沒有人能知道這件事。」楊震說:「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避免別人對你的怨恨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們對自己話要加小心,不要刺傷人,給別人難堪。當別人好時我們讚賞,當別人不好時,我們可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焉。」「我們說出去的話就像放出去的鴿子,早晚會飛來,而且更肥。」

2、慎行

(1)坦蕩做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

(2)慎獨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wù]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安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大學》。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駕馭本性的)道啊,是時刻不能離開的。那些可以離開的束縛,都不能稱之為道。因此君子會因為擔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嚴謹,會因為擔心有自己聽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沒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覺的地方更能表現出君子人格的,也沒有比細微之處更能顯示君子風範的。所以,君子是要嚴肅地面對自己的。

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qiàn]】(恨)於心則餒[něi]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 曾國藩

(八)見利思義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是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意,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鄭伯克段於鄢》

君子愛才,取之有道。(諺語)

無功受祿,大凶之相。(諺語)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依據個人的利益行動,會招致很多的怨恨。」

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為政》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一個有道德的人主要講的是大義,一個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講的是利。」

(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論語?憲問》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路問什麼是完美無缺的人時,孔子)回答:「……看見利益首先想想該不該得,遇到危險便肯付出生命,經過長久窮困的日子都不忘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說是個完美無缺的人。」

(九)安貧樂道,剋制私慾

俗話說:錢由五家共有:不肖子孫;醫院;盜賊;法院;災難

1、從心理上認識到貪慾的危害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行為損壞別人的利益)。」《道德經·德經第十二章》

【譯文】老子說:「繽紛的色彩看久了,就會讓人兩眼昏花,歌樂歡動,喧嘩不已,聽久了就會使人耳聾失聰。山珍海味吃多了反而使人胃口病傷而厭惡飲食。驅馬賓士,圍捕田獵,時間久了會讓人心智狂亂而縱情放蕩。貪求寶物而不知滿足,時間久了就會使人行為乖戾而舉動失常。」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道德經·德經第四十六章》

【譯文】老子說:「罪過沒有比行私縱慾更為嚴重的,禍患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嚴重的,災難沒有比貪慾必得更為慘痛的。所以說懂的知足知止而心無貪求,才能經常適可而滿足。」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慾則閑。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慾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慾則樂。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慾則剛。 清.金纓《格言聯璧》

2、保持無私心靜

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人享貞。 《忠經?天地神明章》

【譯文】天(自然界)公正無私,春夏秋冬四時在不斷變化;地公正無私,各種各樣生物不斷生長;人公正無私,人人能享受到安寧幸福。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陶鑄贈曾志)

不累不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zhì]違逆)於眾,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莊子雜篇·天下》

【譯文】不為世俗所牽累,不用外物來矯飾,不苛求於人,不違逆眾情,希望天下安寧以保全人民的性命。

3、安貧樂道

子曰∶「一簞(dān)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雍也第六》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 [gōng]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不去要,不理采)。」

廣廈千間,夜眠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一升。 《增廣賢文》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古時得道的人,窮困也快樂,通達也快樂。所歡樂的不是窮困和通達,只要是身處道德,那麼困窮通達就好像寒暑風雨的循序變化了。

4、踐行道義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富裕與貴顯,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它,一個君子不會接受的。貧窮和下賤,是人人所厭惡的;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拋棄它,一個君子也不會幹的。」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dǔ]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朱子大全?白鹿洞書院提示》

【譯文】修身的要點包括:說話要忠誠、信實,行為要實際、恭敬,懲戒忿恨,消除貪慾,向好處去做,把過錯改掉。

(十)身正穩重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譯文】孔子說:「一個當政者自身行為正當,即使不發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行為不正當,縱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信從你。」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主宰) ---《老子》

(十一)和諧相處

身心和諧 -- 家庭和諧 –身心和諧。社會不和諧是因為人性(善)扭曲了。

三才者,天地人。《三字經》(重點講解:和諧,相互聯繫)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最為重要。」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xī,本義是閉合,收攏,在次為和順),和樂且湛(深)。《詩?小雅?棠棣》

【譯文】妻子兒女感情深厚,好比是鼓瑟和彈琴。一家兄弟團結和睦,融洽無間快樂無比。

和諧社會就像一個桃子,其成熟需要培養,其核心是道德。

我主要和大家分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與自然保持和諧、保持身心和諧、與他人保持和諧。重點是與他人保持和諧,也就是保持人與人之間關係和諧。要保持一個集體、一個社會的和諧,首先是人自身的和諧。一個和諧的人,就會自覺地遵循自然,就會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就會和諧融入一個集體,就會成為社會和諧的組成分子,因此,起點還是保持身體的和諧。

1、與自然保持和諧:

(1)中國傳統的「天人相應」觀念。

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西方文化則強調,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中國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對把天與人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而主張天人協調。

天地人三才。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人是天地所生,不可與天地作對,應該順應自然(大自然、小自然)規律。

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人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當我們提到自然,總想到如何保護生態環境,又有多少人真正關注過自身的內部生態環境呢?所以,與外部自然保持協調固然重要,保持內部環境和諧對我們每個人同樣重要。

2、保持身心的和諧

1)外求與內求:

西方人生觀(美國為主):征服、 「及時行樂」、重索取:科學發達,「年輕文化」、主動、主外--外求:永無止境

中國傳統:修身放在第一位,順應、內省、節儉、奉獻:人文發達,成熟文化、主靜、主內—內求:知足常樂----成熟但不保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A. 求靜:「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重是輕的根本,靜是動的主宰。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老子》

「淡泊以明智,寧靜以致遠。」 (諸葛亮《戒子書》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大學》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佛語)

我們處在一個浮躁的時代:市場經濟衝擊了我們的傳統觀念,讓國人一下子不知所措,茫然不知所從。平靜的湖面驟起波瀾。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太快;傳統告訴我們:重義輕利,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現在提倡競爭,一切向錢看。「眾人熙熙,如享太牢(祭祀用牲畜),如春登台。(老子)」 我們都在到處尋覓:眼睛追求美色,耳朵喜歡聽刺激的聲音,鼻子聞香嗅辣,舌頭追逐甘美,一顆心魂不守舍終日忙碌,迷魂失魄。

難道我們的祖先真的沒有智慧,他們錯了嗎?我們現在做的就完全正確嗎?

《道德經》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等我們回過頭來一看,發現我們更不滿足了,在口袋飽和一些以後,我們身上的病也多起來了,我們的煩惱更多了,過去美麗風景消失了,許多優良道德品質也沒了。人們開始靜下來反思,開始尋找自己的根,開始找回自己,尋找心靈的平靜。

B.動與靜,佛教講: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

2)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只不過是我們自己身體的延伸。找到自己生活的中心,分清事情的主次,生活就會有條不紊,從容不迫。內心歸於平靜。

知足常樂: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 培養善心:

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2)世界是我們內心的反映。蘇東坡與佛印和尚的故事。

小和尚與老和尚背女子過河

我們以善心出發,看一切人都好:父母愛,子女孝,朋友好。你感到人好,你自然就會待人好;你感到事好,做起事來就會得心應手;你感到環境好,走在路上,在單位辦事,一切都順。先求自己好,從心好起,世界才能一切都美好。

3.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

五倫八德:五倫: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

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人味。人喪失了人味,因此社會的各種現象變味了。

關於「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氣生財;和樂;交響樂

易經的「位當」思想

易經主要講什麼:明天地之道,辨陰陽之理,察乎變,以成位乎其中。易則變也,隨著時空不斷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處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也就是做到「位當」即:陽在陽位,陰在陰位,陰陽和合,則吉,無往不利。所謂「位當」,也就是儒家的「中庸」,二而一也。

(1)「位當」,家庭才能和諧:

在家庭,一個人的「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不斷調整,處於一個恰當的位,家庭才能和諧、和睦。在家,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妻不妻,長不長,幼不幼,陰不陰陽不陽,勢必生亂、內訌。輕則耗精亂神,損害身體;重則家庭破碎,甚至釀成慘劇。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不良,社會機體如何健康呢?所以,古人說:「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女子:柔順、謙卑、安靜、旺夫旺家;乳腺病,子宮病

現在孫子變爺爺了,爺爺變成孫子了。

(2)「位當」,集體才能有戰鬥力:

作為一個組織必然會有一個複雜的體系,對每個職位的責權利都會有明確的規定。只有每個人按照各自職位的要求各行其是,各盡其責,盡好本分,組織才會健康有序地運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君子思不出其位」;各處其位,則上下有序;各盡其位,則戰鬥力強,事業才能蓬勃發展。如果職責不明,就會有令不從;有人越職出位,部門之間相互插手,內部紛爭,就會滋生混亂,產生內耗,何來戰鬥力呢?另外,在人才的使用上,也要量才而用,德才相配,易經說:「德薄而位尊,智少而謀大,力小而負重,鮮不仁矣。」對自己對個人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每個人也要不斷反思:我的德才能夠勝任我的職責嗎?如果勝任,就要不驕不躁,謙虛謹慎,精益求精;如果還有欠缺,我就加緊學習,儘快趕上。

(3) 「位當」社會才能有序:

社會就是一個大家。如果位不當會怎樣呢:君不君,臣不臣,主次顛倒,相互扯皮,一片混亂,何來和諧而言呢?

其根本是從家庭做起:「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大學)」

(十二)志存高遠,小事做起

1、志存高遠,勿只圖安逸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譯文】曾子說:「知識分子不能沒有寬闊的胸懷和剛強的毅力,因為他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且道路遙遠。

志不立,如無柁(通舵)之舟,無銜([xián]馬嚼子)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王陽明全集》卷二六)

【譯文】(一個人)立不下志向,好像沒有舵的船,沒有銜口的馬。小船任意飄蕩,野馬放肆奔跑,最終要到哪處去呢?

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譯文】孔子說:「一個國家的軍隊,可以喪失元帥,(但是)一個男子漢,卻不能強迫放棄自己的主張。」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而留戀安逸,便不配做讀書人了。」

(子曰:)「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禮記?儒行》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的)身體可能出現危險,但他的意志卻不可改變。」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2、要珍惜時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3、要磨練意志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譯文】天打算把重要任務落實到某個人身上時,一定會先使他的心意苦惱,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所作所為都受到干擾而不能如意,用這種方式去觸動他的心靈,堅韌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能。

4、要從小事做起

「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第六十三章)

東漢時期有一少年名為陳藩(fan),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業,一天其友薜勤來訪,見其獨居的院內齷齪不堪,便問他:孺子何不洒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薜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藩無言於對。

(十三)誠實守信

1、不要花言巧語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著一副偽善的樣子,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2、要守信用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 代大車車轅前端與車衡相銜接的部分)小車無軏([yuè]古代車上置於轅前端與車橫木銜接處的銷釘),其何以行之哉?」《論語》

【譯文】孔子說:「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譽,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輗,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子)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貢問食、兵、信三項哪項重要時,孔子)回答說:「自古以來誰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對於當政者失去信心,這個國家便站不起來了。」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貢問怎樣才可以稱之為「士」時,孔子)回答說:「言語一定信實,行為一定堅決……」

夫信者,人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資治通鑒》卷二)

【譯文】信(這個道德概念)是人中最大的寶物。一個國家重點應保住民,對民則要保住信。如果不講信,便無法使喚民。

3、要誠實

子曰:「……知之為之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對弟子仲由)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4、要全面地看待一個人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論語?公冶長》

【譯文】(孔子的弟子宰予犯了錯誤)孔子說:「以前我聽到別人說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今天我對別人說的話,不但要聽,還要考察他的行為,才能相信。」

(十四)中庸適度

人的心跳,不可加快或放慢;少聽點搖滾,多聽點舒緩一點的;太低沉的音樂能導致人自殺。

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先進》

【譯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貢的問題時)說:「(做事情)過了頭和達不到都不好。」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莒父縣當地方官後,向老師請教為政之道時)孔子說:「不要貪圖快,不要貪小利。(有時候,你不踏實工作)只圖快捷,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辦不成大事。」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禮記?曲禮上》

【譯文】驕傲不可滋長,慾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自滿,高興不可過火。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格言聯璧)

雨澤過潤,萬物之災也;恩崇過禮,臣妾之災也;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 (格言聯璧)

水至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謀。 《增廣賢文》

(十五)要經受得起挫折

走運與倒霉,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絕對對立的兩個概念。世人無不想走運,而決不想倒霉。其實,這兩件事是有密切聯繫的,互相依存的,互為因果的。說極端了,簡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這並不是我的發明創造。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經發現了,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老子的"福"就是走運,他的"禍"就是倒霉。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ù 怎麼就)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讀音bi四聲,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

走運有大小之別,倒霉也有大小之別,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運越大,則倒的霉也越慘,二者之間成正比。中國有一句俗話說:"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這種關係。

吾輩小民,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著吃、喝、拉、撒、睡;操持著柴、米、油、鹽、醬、醋、茶。有時候難免走點小運,有的是主動爭取來的,有的是時來運轉,好運從天上掉下來的。高興之餘,不過喝上二兩二鍋頭,飄飄然一陣了事。但有時又難免倒點小霉,"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沒有人去爭取倒霉的。倒霉以後,也不過心裡鬱悶幾天,對老婆孩子發點小脾氣,轉瞬就過去了。

但是,歷史上和眼前的那些大人物和大款們,他們一身系天下安危,或者系一個地區、一個行當的安危。他們得意時,比如打了一個大勝仗,或者倒賣房地產、炒股票,發了一筆大財,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自以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固一世之雄也",怎二兩二鍋頭了得!然而一旦失敗,不是自刎烏江,就是從摩天高樓跳下,"而今安在哉"!

從歷史上到現在,中國知識分子有一個"特色",這在西方國家是找不到的。中國歷代的詩人、文學家,不倒霉則走不了運。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伯(周文王)拘羑里(yǒu lǐ 古地名,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北)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於是)有《國語》;孫子臏(特指古代一種剔掉膝蓋骨的酷刑)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算的這個總賬,後來並沒有改變。漢以後所有的文學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後,才寫出了震古爍今的傑作。像韓愈、蘇軾、李清照、李後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從來沒有過狀元宰相成為大文學家的。

所以不要怕一時挫折,挫折是財富。「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相信大家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有所成就。

(五)見賢思齊,一日三省,知錯就改,正確認識自己

(1)人要有羞恥心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盡心上》

【譯文】孟子說:「一個人不能沒有羞恥之心。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是最無恥的。」

「知恥」,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要在心中建立起一個標準,一條底線,也就是有羞恥心。它是一個人言行的底線,有羞恥心,他就會自律,自覺不做不道德的和會招致恥辱的事;在他做了錯事的時候就會於心不安,努力去改正。有恥才能有所不為,才能自覺走上正道,相反,人若無恥,就會肆無忌憚,無所不為,不可救藥。所以知恥歷來為中華文化所重視,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就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孔子講治國,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準則)。」《論語·為政》提出治國要通過道德教化使百姓「有恥且格」,有羞恥之心,自覺走上正道;講個人修養要求「行己有恥」。孟子則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恥矣。」強調「有恥」是維持社會安定的支柱和做人的基點,「無恥」是最大的恥辱。

典故「周處殺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周處年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中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2)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吸取別人的優點來完善自己,這就是同別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最了不起的就是同別人一起行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小雅?鶴鳴》

【譯文】別的山上的石頭(有它的特殊之處),可當礪石雕琢我們這裡的美玉。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

孔子拜項橐[tuó]學藝:孔子帶著幾個弟子周遊列國,一天,來到宋國境內的一個十字路口,有一個小孩攔住去路,不讓路過。孔子叫子路去問一下是怎麼回事。子路上前問小孩:「你咋不讓路哇?」小孩說:「我這是座城池,你們哪能過去呀?」子路說:「這平地哪有什麼城池?」小孩用手一指說:「看,這不是城池是什麼?」子路順著小孩指的方向一看,原來是土坷垃壘的一個大圓圈。子路急忙回稟孔子,孔子下車來到小孩面前:「你為什麼不讓我們過呀?」小孩一本正經地說:「你是個知書達禮的人,不會不講理吧?請問,你是車讓城還是城讓車呀?」「當然車讓城啦。」小孩指著坷垃城說:「您看,我這是座城池,你怎麼能過去?」說的孔子無話可答。孔子心想,這個小孩真頑皮,但是一時又想不出什麼話可答。如果繞道要走許多彎路,從旁邊過,又要碾壞莊稼。只得好言好語和小孩商量說:「你能不能把『城』拆了讓我們過去呀?」小孩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哪有拆『城』讓車的道理?」這下可把孔子難壞了,急得在那裡亂轉。小孩見孔子急得團團轉,就說:「我剛才講了,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我們要以理服人,你若叫我老師,我既不拆『城』又能讓車過去。」孔子想了想說:「好,我就叫你老師。」說著,走到小孩面前,躬身施禮叫了一聲:「老師」。小孩笑著說:「這很簡單,您在城外叫門,我把城門打開,車不就過去了嗎?」孔子一聽,恍然大悟,他既慚愧又敬佩,說:「我不如儒子矣」,於是便問小孩姓名,住在哪裡,小孩說:「我叫項橐,住在前邊村裡,聽說你們師徒路過這裡,奉父命來迎接你們,剛才和您老開了個小小的玩笑,請莫見怪,走,回家坐吧」。孔子聽了,心中更加敬佩,就到他家,項橐父子設宴招待。孔子與項橐通過談話,感到這小孩確實才智過人,讚不絕口,稱項橐為「神童」。乃尊七歲之項橐為師,可見大聖人如孔子者尚勤學好問.

(3)學會反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4)知錯就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為我所取法的人。我選取他們的優點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而改正自己。」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孟子說:「(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過失來,他很歡喜。(當年的聖君)禹聽到不同意見後,很謙虛地向人家下拜。」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qiǎo 憂戚的樣子。)然必以自省也。 《荀子?修身》

【譯文】見到善良的行為,必定端端正正地反問自己;見到不善良的行為,必定引起憂懼,認真地檢討自己。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魏徵列傳》(故事:李世民怕魏徵憋死小鳥)

(5)正確認識自己

不要惟我獨尊,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充分了解自己的優缺點。

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道德經·德經第三十三章》

【譯文】老子說:「能過透徹了解別人思想行為的人確實聰慧,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長短優劣的人確實最為明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要愁別人不理解自己,愁的應該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先驗身過,次驗心過,悔其前非,斷其後續,亦期至於無一念之不純,無一息之稍懈而後已。(李顒(yóng)《二曲集》卷一)

【譯文】首先檢查自己犯了什麼過錯,再從思想上檢查自己錯的原因。後悔以前的錯誤,截斷再犯錯誤的根源。力求達到沒有一個念頭不純,沒有一點時間稍微鬆懈的程度才算罷休。

(六)交友:志同道合,以友為鑒

(1)要廣泛交朋友,不要結成小幫派

子夏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與孔子另一弟子司馬牛談話時)說:「四海之內的人,都是兄弟啊!」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子曰:「君子矜(jīn)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孔子說:「君子端莊而不爭執,會合群而不拉幫結夥。」

(2)要與志趣相同的人交朋友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戰國策》

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晉·傅玄《太子少傅箴》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批判性吸收)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譯文】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我培養仁德。」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甜酒)。《莊子》

【譯文】君子交友講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們的交情看起來像水一樣淡。小人以利為先,他們交友往往親密狎昵(xiá nì),他們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樣甘甜,卻不講道義。

(3)要把朋友當作一面鏡子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孟子·離婁上》

【譯文】愛別人,別人卻不親近自己,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仁愛;管理別人,卻管理不好,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明智;對別人有禮,別人卻不回應,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恭敬。

:「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

(七)謹言敏行

1、謹言

(1)先做後說

子曰:「君子欲訥(nè)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

君子慎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貢問怎樣才能做個君子時)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能夠算是一個君子了)。」

子曰:「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禮記?坊記》

【譯文】孔子說:「一個君子往往不先說話(而是先干實事),而小人卻先說些大話(不一定干出實事來)。」

多言不如少言,少言不如實幹。(諺語)

語言是花苞,行動才是果實;決心是種子,實幹才是肥料。(維吾爾族)

(2)多聽少說

會說的不如會聽的,會聽的不如會做的。(諺語)

言多必有失 --- 諺語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言多必有詞窮之時,不如少說)。《道德經》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A close mouth catches no flies) 晉·傅玄《口銘》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論語》。

A flow of words is no proof of wisdom. 口若懸河不能作為才智的證明。

Keep your mouth shut and your eyes open. 要多看少說

The mouth of a wise man is in his heart; the heart of a fool is in his mouth. 聰明人的嘴在心裡,蠢人的心在嘴上。

A man has two ears and one mouth that he may hear much and speak little. 人有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為了多聽少說話。

(3)不懂不說

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保留)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迷茫的東西),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論語》

(4)言之由衷

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

(5)不要輕易許諾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論語·顏淵》

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拋卻一片心。 -- 諺語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論語》

季札掛劍(一諾千金):周吳季札、封於延陵,故號延陵季子。聘魯,過徐。徐君好季子劍,口不敢言。季子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及反,徐君已死。解劍,掛其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始吾已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6)言出必善,多讚揚別人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ěr近)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乎?...... 《周易》

場效應:隔牆有耳。路上說話,草里有人。牆有縫,壁有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作用與反作用的關係;牛頓第二定律: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後漢書??楊震傳》:「(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秀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楊震四次調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到郡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時,過去他曾推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的縣令。晚上,王密去拜見楊震,懷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這是怎麼回事呢?」王密說:「這麼晚了,沒有人能知道這件事。」楊震說:「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避免別人對你的怨恨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們對自己話要加小心,不要刺傷人,給別人難堪。當別人好時我們讚賞,當別人不好時,我們可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焉。」「我們說出去的話就像放出去的鴿子,早晚會飛來,而且更肥。」

2、慎行

(1)坦蕩做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

(2)慎獨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wù]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安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大學》。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駕馭本性的)道啊,是時刻不能離開的。那些可以離開的束縛,都不能稱之為道。因此君子會因為擔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嚴謹,會因為擔心有自己聽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沒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覺的地方更能表現出君子人格的,也沒有比細微之處更能顯示君子風範的。所以,君子是要嚴肅地面對自己的。

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qiàn]】(恨)於心則餒[něi]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 曾國藩

(八)見利思義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是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意,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鄭伯克段於鄢》

君子愛才,取之有道。(諺語)

無功受祿,大凶之相。(諺語)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依據個人的利益行動,會招致很多的怨恨。」

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為政》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一個有道德的人主要講的是大義,一個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講的是利。」

(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論語?憲問》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路問什麼是完美無缺的人時,孔子)回答:「……看見利益首先想想該不該得,遇到危險便肯付出生命,經過長久窮困的日子都不忘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說是個完美無缺的人。」


推薦閱讀:

經典特選語錄大全,最全面的話
【柔聲傾訴】經典版本薈萃
愛因斯坦經典名言
怎樣讀經典 | 《荀子》
經典智能功法

TAG:經典 | 國學 | 修養 | 青年 | 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