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承光先生回憶上世紀80年代意拳強化訓練,揭秘什麼是真正的意拳

北京市意拳研究會會長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姚承光先生

生命不息 奮鬥不止

——回憶跟父親姚宗勛先生強化訓練的日子

北京市武協意拳研究會會長 姚承光

上世紀八十年代姚承光和父親姚宗勛先生合影

在1981年,姚宗勛先生在與北京市體委體育科研所,合作研究用意拳的養生理念及精神假借意念誘導的原理原則,為提高運動員的競賽成績及運動員的體能恢復,競賽中的精神、心理調整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展開了為期近三年的探索與研究。

在與體育科研所合作期間,姚先生借用科研所周邊的訓練環境,在眾多學生中,精心挑選了一批年青有為、有相當技術基礎、身體條件優良的學生,組建了一支意在全面培養意拳技術與理論的骨幹隊伍,這支意拳隊伍中的主力成員,有姚承光、姚承榮、崔瑞彬、劉普雷、武小南、高長友,張長征等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姚宗勛先生在對學生們進行意拳強化訓練

實際上,姚宗勛先生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曾夢想,如果有條件的話,一定要培養一支具備雄厚實力的專業意拳隊伍,一旦國家需要時就要報效祖國。可惜由於各方面的種種因素,姚先生一直未能實現自己的報國宏圖。

在文革期間,姚先生成為當時被打擊和批鬥的重點對象,並於1969年4月被放逐昌平,牧馬荒山。雖然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生活非常艱苦,但姚先生時常教導我和弟弟承榮要「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那時,不論農活繁忙還是寒冬酷暑,每天清晨4點當母親和我、承榮還在睡夢中時,父親便摸黑起來練功。一小時後,父親拍醒我和承榮。每當看到父親消瘦的臉龐,我們哥倆內心非常慚愧!父親已是50多歲的人了,政治的歧視,生活的艱辛和精神的苦悶,非但沒有摧毀父親的「青雲之志」,反而更激發了父親對意拳的摯愛和對事業的追求。

上世紀八十年代姚宗勛先生在對學生們進行意拳強化訓練

父親對意拳事業的執著,超過了他的生命。他一再教導我們兄弟倆,人在逆境的環境中,一定要意志堅強,決不能動搖自己的人生追求,更不可隨波逐流,意志消沉。無論在任何時候,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專長。我每天這樣的勞動和練拳,是給你們做出表率,是一個人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具體體現,希望你們能從思想上、行動上振作起來,國家的形勢今後會有好轉的,現在只有朝夕刻苦練功,掌握一門絕技,將來才有報效祖國的機會!

記得那時,在每日清晨和傍晚農活收工後,父親便帶領我們兄弟倆刻苦練功,還親自帶領我們進行推手及散手訓練(沒有拳套,只能用破棉帽和麻袋片碎布頭縫裹起來)。在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的日子裡,無論春夏秋冬,每日的刻苦練功是雷打不動的。

父親時常感慨的回憶起,在他年青時(1937年——1947年)與師兄弟們一起練功的情形,現在如能有當年的訓練環境,培養優秀的意拳人才,那麼意拳的發展將是不可估量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姚宗勛先生在對學生們進行意拳強化訓練

在粉碎四人幫後,國家的形勢漸漸好了起來。姚先生認為,國家的興旺,將會帶動各方面的發展,武術也將得到國家的重視。在1979年9月,姚宗勛先生從昌平農村回到北京,他心中最迫切關心的事情,就是如何恢復和發展意拳!

同年10月,姚宗勛先生就在居住地朝陽區小關地區,組建了一支意拳技術較為全面的隊伍進行系統的培養。這支隊伍中的主要成員有姚承光、姚承榮、崔瑞彬、劉普雷、武小南及白學政、蘆祥、周長江等人。這些主要成員都必須嚴格按照姚宗勛先生制定的訓練方法,一天近7個小時的強化集訓,上午近2個小時的技擊樁,一個小時的各種試力,一個小時的拳法發力訓練及各種功法發力的練習,下午3-6點站樁、推手、沙袋及散手訓練3個小時,節假日也不休息。這樣強化訓練的時間長達2年左右。姚宗勛先生當時考慮到:中國武術的發展,形勢將越來越開放,我要在現有的條件下,培養一批能征善戰的技術人才,一旦國家有需要,我這裡就能派出隊員參加對外的各種比賽。

1983年姚宗勛先生(前排右二)在北京先農壇體育運動科研所與師兄及朋友、部分集訓學生的合影

姚宗勛先生認為,意拳的實質乃是從實際和實用的角度出發,不符加任何條件的徒手搏擊。。好的拳術應該要體現它的實用性,無論是應對拳擊、泰拳、自由搏擊、散打、摔跤等等,不應在實用效果上打折扣。姚宗勛先生曾講:1935年左右,薌師在老家河北深縣,培養了一批實戰技術隊伍,如趙道新、卜思富、韓星樵、韓星桓等一批弟子。薌齋的願望是想帶領這支技術隊伍週遊世界,來檢驗意拳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但是在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薌師的願望未能得以實現。這不能不說是意拳發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大約在1981年秋,姚宗勛先生開始與北京市體委體育科學研究所合作,進行意拳與現代體育訓練的研究。於是將在小關地區的訓練人員抽調一部分到體育科研所,同時又增補了高長友、張長征等人。每周一、三、五下午1:30-5:30進行強化訓練,在這4個小時中,所訓練的內容有伏虎樁、腳法、腿法、手靶、打沙袋、推手、散手。打散手時,每對打4-6局(三分鐘一局),對抗訓練結束後,還有2500米的快速跑步拳法,變速跑步拳法訓練,半天訓練下來,隊員們的體重分別下降2-4公斤,可以想見其訓練強度之大。

姚承光先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北京和師兄弟們強化訓練後合影留念

姚先生對我們的集訓要求是很嚴格的:(一)不遲到,不早退,不準請假(二)訓練時對站樁、腳法、手靶、沙袋、推手,要求很嚴格,對每個功法的訓練在時間、姿勢、力量、速度及精神假借,和意念中的內涵,都要求精益求精,一絲不苟、毫不留情,記的在1984年夏,我與師兄崔瑞彬同時練習打沙袋,當時每打三分鐘後休息一分鐘,3分鐘內活步變步一組三拳的快速連續擊打,一般都在283-290組之間,前面我已經打了3個3分鐘了,體力已明顯下降,這時父親從遠處走來,看到我們二人後拳護臉的肩架稍低了一些,便格外生氣,當時他從地上撿起一根柳條,橫抽了我的手臂幾下,說:「看你還改不改」,隨後,姚先生又大聲怒斥了崔瑞彬幾句,此時我們二人內心是非常慚愧的,我們二人清楚的明白,他老人家當時病情已經很重了,今天他老人家生這麼大的氣,是生我們恨鐵不成鋼的氣呀,他老人家是多麼迫切地希望我們早日成才。在師兄弟之間散手對抗訓練中,則要求以真打實斗為主,決無師兄弟情面可言。兩人之間的散手,儘管帶著護具,但在實戰中,打的鼻青臉腫、口鼻出血則是經常出現。但姚先生始終以嚴格教學的精神,激勵和教育大家,一再強調在散手對抗中要堅持到底,頭腦要冷靜,要發揮平日所練的技術,要有與敵同歸於盡之精神!

很清楚的記得有一次,姚先生正在指導我們練習活步推手,張師叔看了後很是吃驚,問道:「師兄,他們的推手怎麼都成這樣子了,師父當年教的可都是定步推手,這樣有利於發力,可現在他們都活步推手,這可怎麼找勁發力呀?」姚先生聽了後笑了笑說:「這就要求我們在活動中找勁,即所謂建立動態平衡,這樣更有利於現代搏擊。當今的實戰打的是擂台賽,是回合戰,這一回合中,雙方都是在運動的,不像以前老一輩武術家切磋交流那樣憑藉高深的功力,雙方一搭手,一粘一摸,或是將對方發出或發倒即是勝利,便知誰強誰弱隨即結束戰鬥。所以說現代搏擊比的不僅是技術、功力和智慧,更需靈活經久的體能素質相配合,而我們進行活步推手,就是要逐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只有這樣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並不斷的完善自己,這就是發展」。

姚承光先生在進行散手的打靶訓練

大約在1982年春,全國首屆散手比賽即將在北京開幕。為了驗證近2年多的強化訓練的效果,姚宗勛先生從訓練的隊伍中,挑選了姚承光、崔瑞彬、劉普雷、武小南等運動員準備參加在北京各城區的選拔賽。

在1982年4月的一天上午,北京市體委的一個訓練館內聚集著很多市體委武術界領導及制定全國散手規則的北京體育學院的教授專家們,特為實施即將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首屆散手比賽的競賽規則的組織了一場演習賽。當時我是第一個出場的60公斤級選手,對方是曉有名氣的武術界人士(後是武警教官),一切都是按正式比賽的規則要求去做,全身護具齊全。只聽裁判哨音一響,對手頻頻起腳進攻,就在對方一個起腳欲踢之時,我順步突前,雙拳猛一發力,拍到對方的手臂上,將對方發出圈外。哨音一響後,雙方運動員又回到場地中央,對手隨即再次起腳,猛踢我心窩處,我隨即向後撤了半步,就在對方起腳踢空腳還未落地之瞬間,我上步一記右拳重重的擊在對方的左臉頰下部,只聽一聲沉重的悶響,對方倒地。休克競達6-7分鐘,當時場上一片寂靜,只有搶救人員的忙碌聲。裁判在等待三、四分鐘後,仍然沒有看到對方有上場的可能後,逐吹哨讓我站在場地中央,高舉右手宣布我為絕對的勝利,此戰僅用47秒鐘,擊昏對手,充分地顯示出意拳訓練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此後我的師兄們分別參加了北京各個城區的選拔賽,都取得了好的成績。由於我在場上47秒擊昏對手,對當時制定散打規則的專家們震驚極大,他們認為姚承光的拳頭會打出人命的,隨即在全國首屆散打賽上規則中,規定不得重擊頭部。因此我失去了參加全國散手比賽的一次良機。我無緣全國冠軍,實乃我一生的遺撼!現在看來,這也不能不說是意拳之憾事、中國武術之憾事!事後,父親對我說道,比賽只是檢驗水平的一種手段。雖然咱們沒有參加這次比賽,但能說明咱們的水平不如他們嗎?所以說不要把比賽看得太重,成績也只能說明一時,要想在武術上有所成就,最關鍵是要踏踏實實的去訓練,不斷的增強自己的實力。要記住,意拳永遠是要以實力來講話!全國比賽過後,我們師兄弟又瘋狂的投入到了訓練之中。

姚承光先生在進行意拳打沙袋的強化訓練

姚先生就是這樣,他把所有的名和利看的都很輕,務實求真、孜孜以求的惟有他的意拳事業。姚先生的一生都在研究和探索開拓意拳的發展,不畏艱險,勇於創新,永不滿足!

姚先生晚年與北京體委科研所的合作以及組織意拳強化的訓練,實質上就是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力圖組建和培養一支真正的意拳搏擊隊伍。培養出一批有真才實學,願把畢生精力無私奉獻給意拳事業的接班人,將中國意拳的傳統搏擊技法和現代擂台實戰搏擊特點相結合,要將傳統技法有效的運用到現代搏擊中去。如今當我們在回過頭來審視姚先生,其作為一名傳統武術家,在當時能具備這種超前的意識,為中國傳統武術的發展,做出開拓性的研究和探索,的確是一位武術事業開拓的先驅與楷模。

姚宗勛先生演練意拳獨立樁法

那時姚先生經常強調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沒有明天,只有今天!必須全身心的投入訓練,現在已是只爭朝夕的時候了」。

為了實現自己多年的夙願,姚先生不惜一切,甚至以犧牲身體健康為代價,嘔心厲血,全力以赴。終於在1984年秋天積勞成疾。即使在病榻前,姚先生還不忘囑託我和弟弟承榮及師兄弟們:「你們一定要堅持訓練,不要因為我而耽誤了時間,我快不行了,而你們卻還任重道遠。你們師兄弟今後一定要精誠團結,要將意拳事業發揚光大,推向海外,造福世界」。在當時病情已經很嚴重了,但他還是忍著病痛整理他的意拳書稿。他非常遺憾地說:「自己這一生積累了大量的意拳理論和實踐經驗,這不是在短時間內寫出一本書所能抒發和表達其拳學內涵的,現在由於身體疾病的問題,不允許我一點點地寫,如果能再給我幾年時間,就可寫出代表意拳整個理論風貌和豐富實踐的具體經驗,寫出的東西將會更加系統和完善。然而他已經沒有時間了。終於有一天,父親靠在牆邊站了兩分鐘養生樁之後說:「我太累了,我想休息休息」,從此,就再也沒有站起來。先父生前只留下「意拳」一書及VCD音像資料1-4盤,以上資料實為當代拳學資料之典範,亦是拳學之代表作,先父姚宗勛先生的師弟李文濤先生,在意拳一書李序中寫到:宗勛遺著,不過其所學之二三,未盡其胸中之蘊也,若欲知其高深,當舉一而返三焉!

承前啟後的一代意拳武學宗師 姚宗勛

雖然父親離開我們很多年了,但父親的教誨卻時常牢記心中。多年來眾多師兄弟都秉承姚先生遺志,奔波在推廣意拳的第一線上。相信憑藉國家政策的正確指引,在父親拳學精神的鼓舞下,通過意拳(大成拳)的同門同仁及師兄弟們的共同努力,意拳一定能發揚光大、衝出國門,走向世界!


推薦閱讀:

二輪專題複習學案:古詩鑒賞考點強化訓練
供能食物為你的訓練增效!
又一次,復出
【一點資訊】訓練丨六個動作打造魔鬼背闊肌

TAG:回憶 | 年代 | 世紀 | 訓練 | 先生 | 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