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方劑學 67 講 治燥劑

上一節課討論到治燥劑,第一節清宣外燥的兩個方,杏蘇散和桑杏湯。下面討論清宣外燥第三個方,清燥救肺湯。清燥救肺湯 一類方 《醫門法律》重點方,一類方。治療外感溫燥,衛氣同病,同時氣陰兩傷的這類證候的一個常用方。出自《醫門法律》,就我們前面提到對燥症,理論上、實踐上貢獻很大的醫家。清初的喻昌,喻嘉言的方。清燥救肺湯往往也作為他對燥邪,燥證研究的一個代表性的成果。主證分析溫燥傷津,氣陰兩傷證。溫燥傷肺重證溫燥傷衛:頭痛身熱溫燥傷肺:乾咳無痰、氣逆而喘、胸滿脅痛氣陰兩傷:咽喉乾燥、鼻燥、心煩口渴舌脈:舌干少苔,脈虛大而數清燥救肺湯是治療溫燥傷肺的重證。從病機分析來說,溫燥傷肺前面桑杏湯證,溫燥之邪較輕,僅僅傷及到衛分,衛氣營血的衛分。而這清燥救肺湯的燥邪較重。溫燥傷及肺臟,不但傷到衛分,而且傷到氣分。這是溫燥重證燥邪的一個特點。衛氣同病。同時燥邪要傷人的陰液,要傷氣。所以溫燥重證它造成一種氣陰兩傷證。所以`清燥救肺湯的病機特點是邪實正虛。證候分析,溫燥傷衛,有一定的表證,頭痛身熱這個明顯。而且由於衛氣同病,氣分熱邪形成,所以身熱可以較高,臨床上發熱可以有38度以上。這個頭痛身熱,衛氣同病。溫燥傷肺涉及到肺氣被燥邪閉郁,所以肺氣失於肅降,可以咳嗽,甚至於氣逆而喘,肺氣上逆嚴重有咳嗽,同時可以發作氣喘,當然氣機郁滯,氣機不利,肺臟在胸中,可以胸滿脅痛。這都是溫燥傷肺的臨床表現。氣陰兩傷,燥邪傷陰,同時咳嗽也要耗氣。所以從正虛角度來看,咽喉乾燥、鼻燥、心煩口渴,都是燥熱引起陰傷的表現。從氣喘,氣逆而喘可以看出也傷氣了。舌干少苔是陰傷,脈虛大而數是反映虛大,是氣傷。兼有氣虛。因此清燥救肺湯從病機來看,是溫燥傷肺以後氣陰兩傷證。從證候和前面的桑杏湯比較,清燥救肺湯桑杏湯燥邪溫燥傷肺的重證溫燥傷肺的輕證病位衛氣同病衛分正虛不僅有陰液損傷,是氣陰兩傷傷陰液治法清燥潤肺,養陰益氣(氣陰兼顧)。氣陰雙補,以養陰為主。畢竟事燥熱。方解君桑葉清透清肺臣石膏清氣方熱麥冬養陰生津佐1人蔘補氣胡麻仁養血潤燥,潤腸通便阿膠滋陰養血,止血佐2杏仁化痰止咳,肅降肺氣枇杷葉化痰止咳,肅降肺氣佐使甘草調和諸葯,益氣和中(保護脾胃)要清燥熱之邪,要衛氣兼顧,衛氣兩清了。清燥救肺湯以桑葉為君,大家覺得桑杏湯也是以桑葉為君葯,清燥救肺湯,燥熱重證,但以桑葉為君行嗎?這裡首先要說明,桑葉要重用。這是清燥救肺湯的一個特點。針對溫燥的重證,桑葉重用。它既能清透,而且清肺力量也較強,重用。石膏麥冬作臣葯,石膏擅長清氣分熱,所以方里用石膏,體現針對衛氣同病,針對燥熱之邪引起的衛氣同病,燥熱重證。麥冬養陰生津潤肺的一個常用藥。和石膏經常相配的。比如說竹葉石膏湯這些方里,都是石膏、麥冬在清氣分的熱。養陰生津兼顧結合地一種基本結構。佐葯分兩組,第一組,人蔘、胡麻仁、阿膠,人蔘補氣,和麥冬相配,氣陰兼顧,氣陰雙補,這也是在很多方里構成氣陰雙補的一種基本結構。竹葉石膏湯、後面要講的麥門冬湯,包括生脈散,這些氣陰兼顧,都是人蔘、麥冬同用。胡麻仁養血潤燥,同時還能潤腸,潤腸通便有助於肺氣的肅降下行,肺和大腸相表裡。阿膠一方面滋陰養血,另一方面燥邪造成衛氣同病,燥邪傷肺重證很容易燥熱之邪灼傷肺絡,引起嚴重的咳血,如果有出血,阿膠還可以止血。它本身也能滋陰養血,針對燥熱傷陰。佐葯第二組,杏仁和枇杷葉,都能化痰止咳,肅降肺氣,通過降肺氣化痰止咳,針對咳嗽、咳喘。甘草調和諸葯是使葯,還能益氣和中,保護脾胃,防止石膏一類寒涼之品傷胃。可以說是佐葯兼使葯了。配伍特點配伍當中,清、宣、潤、降四法並用。首先,這燥熱之邪是外邪,所以它有宣透表邪作用,用桑葉。大量桑葉加上石膏、麥冬,這類可以清衛分、氣分熱的藥物,體現出宣和清相結合,清燥熱。潤,是潤肺為主,滋陰潤肺,因為燥熱傷陰為主;降是降肺氣,治療咳喘。枇杷葉、杏仁都是降肺氣,又能止咳化痰的常用藥物。所以全方宣、清、潤、降四法並用。而且在扶正方面反映氣陰雙補。清燥救肺湯配伍考慮的方面比較多,它宣散不耗氣,雖然大劑量桑葉向外宣散,它都有益氣之品,宣散而不耗氣,清熱而不傷中。清熱的藥用石膏,石膏大辛大寒,但清熱又有甘草相配,保護脾胃。清熱而不傷中。中指的脾胃,中焦脾胃。方中有一定的滋膩之品,如阿膠、麥冬這一類滋陰養陰之品。但是它又可以不膩膈,補益但不過於滋膩,因為和這種宣散的桑葉同用,就不會過於滋膩。滋潤不膩膈。因為如果過於滋潤,也可以影響中焦脾胃的氣機。炮製特點要注意兩點,(1)桑葉量大,和桑杏湯和桑菊飲用量都不同,清燥救肺湯桑葉量大,在全方用兩較大,在它習慣用量範圍內也較大。為什麼呢?既要它宣透表邪,還要清肺。(2)石膏用煅石膏,很多方里用到石膏,煅石膏用得較少。煅石膏它可以又一定的收歛特點。所以認為和大劑量桑葉,這樣宣透的同用,有一點收歛,是一個相輔相成。我們現在用清燥救肺湯石膏一般用生石膏多了,生石膏先煎,用煅的相對來說少一點。運用辨證要點(使用基本根據)身熱,乾咳無痰,氣逆而喘,舌紅少苔,脈虛大而數。比桑杏湯證明顯發熱較高。它不是一般的咳,咳比較嚴重,甚至於可以兼喘,舌紅少苔,脈虛大而數,反映出氣陰兩傷。舌紅少苔,陰液不足,脈虛大而數,氣虛。它用這來代表氣陰兩傷。隨證加減痰多,加川貝、瓜蔞;熱重,加羚羊角、水牛角。清燥救肺湯中雖有杏仁、枇杷葉,降肺氣,止咳、平喘,但燥熱傷津,可以煉液為痰,所以若要加強清化燥痰力量,一般這種燥痰都是黏稠,痰即使多,難以咳出。可加川貝母、瓜蔞,清化痰熱;清化這個燥痰。川貝母、瓜蔞都是清熱化痰力量較強的。川貝母除了化痰,來能潤肺,貝母除了化痰,還能寬胸理氣,也可以解決這種喘咳形成的胸脅疼痛脹悶。如果發燒較高,發熱較高,那適當的要加重清熱,因為到氣分以後,很容易走向營血分。所以加羚羊角、水牛角(思惟從犀角來的)這類,退熱力量較快。防止燥熱之邪由氣分入營分,甚至是血分了。這是臨床運用的一般情況。清燥救肺湯臨床上是個治療溫燥重證的一個常用方。在臨床使用當中經常考慮,在初秋季節感冒以發熱為主,咳喘為主,又有氣陰不足明顯的,這是一個很好的一張方劑。清燥救肺湯和桑杏湯這兩個方,都是治療溫燥的。都是治療外燥裡面溫燥證的常用方。這兩個方比較,清燥救肺湯桑杏湯病邪輕重溫燥程度較重溫燥初起階段,溫燥程度較輕病邪部位衛氣分同病很大部分病邪已經進入氣分衛分(皮毛,表為主)燥熱之邪傷人體正氣程度傷陰程度重,而且又有傷氣較輕淺,燥熱有一定傷耗肺臟陰液治法氣陰雙補上面三個方是輕宣外燥的方。下面我們討論治療內燥的方。第二節 滋陰潤燥人體整體的陰液缺乏。反映可以側重在某個局部。但本質是陰液缺乏引起的,失去津液濡潤的現象,這是內燥。適用病證臟腑津傷液耗之內造證。臟腑津液耗傷一般要分,可以按三焦來分,從病位辨證的,也可以結合所屬臟腑來分。三焦、上中下,上焦,上燥,多數指肺燥。肺臟的津液缺乏的肺燥證。中焦以脾胃,胃為水谷之海,飲入於胃是津液化生的,從本源。中焦津液不足都是胃陰不足。下焦呢,陰液不足都涉及到腎臟,以及大腸。所以在辨證方面,要結合具體的臟腑,具體的上中下病位來辨證。增液湯 二類方 《溫病條辨》基礎方,增液湯。這三味葯,其實歷史上很多方里早就運用了。單獨把它起名字,把它升華,抽出來組成一個基礎方,這是由《溫病條辨》吳鞠通開始的。增液湯過去把它看作三類方,由於很多方里涉及到這張基礎方,就不講它了,作為自學內容。但這一次,我們本著要方劑的性質把它明確,重視很多基礎方基本的配伍組合。重視基礎方、代表方、常用方,這三類方劑性質的劃分,所以大綱里把它列為二類方。學習增液湯的意義,我覺得有兩個方面要注意:(1)這張方從《溫病條辨》上,它治療陰液不足造成的便秘,實際上通過這個方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大便秘結治療的多種方法。尤其是增水行舟的方法。因為大便秘結,大家清熱通腑的方法,一般使用比較習慣,也好理解。這種陰液不足,腸道失去濡潤造成大便秘結,中醫學上叫它無水舟停。腸道裡面津液沒有了,大便排不出來,就像河道里沒有水了,船就擱淺了。無水舟停。所以加水,它自然可以,增水可以行舟,這是一種中醫特色的一種治法。所以通過這個方學習,這樣來認識它原方的主治特點。(2)這三味葯,是一種滋陰清熱的基本結構。這是一張基礎方,我們前面學習的很多方,裡面都包含有增液湯,就像我們前面說的二陳湯,四君子湯,四物湯,這很多的基礎方,是在很多復方裡面常用,把它看成一個單元,看成一種基本的配伍組合。在方劑學學習當中,掌握這種配伍關係,基本組合,是非常重要的。主證病機分析陽明溫病,津虧便秘證。(原書)陽明溫病→ 陰虧液涸 → 大腸失調 → 大便秘結↓口渴,舌干紅,脈細數或沉而無力實際上陽明指胃腸,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也就是說溫熱病邪影響到胃腸,特別是腸道。影響到大腸,陰液虧損,溫邪傷陰了,所以陰虧液涸,陰液被溫熱病邪消耗,虧損,使大腸失潤,導致大便的秘結。這叫無水舟停。這種病如果你單用大黃、芒硝這類攻下的話,往往可以不是攻而不下,有的光吃瀉藥反而瀉不下來。因為你瀉還要通過津液,人體自身的津液,它才能通便。如果猛然的一味的光是苦寒瀉下,有的是傷及脾胃陽氣,反而可以洞瀉寒重,突然傷耗陽氣了。增液湯這種津虧便秘證,它兼有口乾,津液虧損的一個表現。舌干紅,缺乏津液。脈細數,甚至於沉而無力,都是正氣不足的象徵。增液湯在治療大便秘結方面,要注意這類熱秘。因熱導致秘結當中一定要區分兩類情況,有的是屬於熱實互結為主,整體津液損傷不是太嚴重。有的以津虧為主的,無水舟停。這兩類治法上要區別開來,不能誤用。當然便秘要辨證,除了熱秘,還有寒秘。因寒可以造成便秘。氣滯也可以導致便秘。寒秘、氣秘這都需要辨證。針對辨證的結果,針對性採取一定治法,絕不能見到便秘就用苦寒。這在瀉下劑前面我們也強調過,這裡反映出來的是一個典型無水舟停這類證候。治法增液潤燥。增加補充陰液為主的。滋陰兼有清熱。滋陰力量較強。方解君玄參養陰增液軟堅潤下瀉火散結臣生地養陰潤燥佐麥冬補脾肺之陰重用玄參為君葯,玄參在這地方有三大作用,(1)養陰增液,玄參咸寒,是滋陰增液力量較強的,補充陰液的不足。(2)針對陽明溫病大便秘結,咸寒之品咸可軟堅,玄參可以軟堅,軟堅可以增加潤下的力量,所以軟堅潤下;(3)瀉火散結,它也有解毒作用。當然這裡主要是滋陰增液。生地為臣葯,生地能養陰潤燥,養陰增液潤燥,作用比較強的。麥冬為佐葯,主要是補脾肺之陰,養陰清熱。三位葯聯用,增液潤燥力量很強。增液湯是歷代醫家喜歡運用的,常用的一種滋陰增液的基本結構。我們學過的方里,很多都有這樣的結構。你看瀉下劑的黃龍湯,後面有個新加黃龍湯,也是《溫病條辨》上的。吳鞠通就把這個增液湯裝在這個新加黃龍湯里,有生地、玄參、麥冬。溫病學派很喜歡用這三個葯。清營湯里也有這三個葯,清營湯是溫熱病邪初入營分,要清營解毒,透熱轉氣。清營分之熱,營分之熱要消耗營陰,那要通過滋陰增液,滋陰清熱來補充陰液,玄參、生地、麥冬這三個葯,清熱滋陰力量較強,就配在輕營湯裡面起到補充營陰的作用。我們後面還要講到包括養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這些裡面都包含有玄參、生地、麥冬這個增液湯。說明這三個葯,基礎方,是一種清熱滋陰潤燥的一個基本組合。被廣泛使用的基礎方。辨證要點便秘,口渴;舌干紅,脈細數從原書主治無水舟停,陽明溫病損傷陰液所造成的便秘。所以大便秘結,口渴;舌干紅,脈細數,反映為津傷為主的便秘。這是使用的基本要點。作為基礎方組合,在其他方劑里運用,它都有基本的陰傷有熱的表現。用這個方來滋陰清熱。作為基本組合。配伍特點寓瀉於補,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攻實,又可防虛。重用,或者說純用,養陰的藥物來治療便秘。這是寓瀉於補,它起到通大便,瀉下大便的目的,但是沒有用瀉藥。也有人說它是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玄參、生地、麥冬這三個葯都是養陰的,都有補益的作用。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以攻實,通下大便,大便秘結了,攻實邪,又可防虛。防虛就是說它陰液,陽明溫病,胃腸道陰液不足,又防止這種熱邪繼續傷陰。它可以養陰清熱了。因為它純用,重用養陰的葯。增液湯劑是基礎方,也是代表方。現在增液湯的臨床運用,從報導來看,現在運用越來越廣。臨床使用時,增液湯如果加上大黃、芒硝,那叫增液承氣湯。如果光用潤的方法,大便不下,當然還可以加一些大黃、芒硝,如果燥熱較重。潤和下結合。這是我們教材,增液湯後面的附方,增液承氣湯。就反映了這個潤和下結合。另外在臨床運用增液湯,因為過去討論這個方較少,在這裡提示一點它的運用方面。比如虛火,陰虛則陽亢,陰不足以後虛火上炎,這個方也可以用於因虛火上炎引起的牙痛。因為玄參可以滋陰降火。大劑量用玄參,它能滋陰降火。如果再加上像牛膝,川牛膝,丹皮。丹皮散瘀涼血,牛膝引血下行。結合起來可以治療虛火上炎,灼傷血絡,引起的牙痛。甚至於牙齦出血。這也是經常有報導的。現代臨床運用多用於習慣性便秘,還可以上病下治,治療慢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是一種陰虛虛火上炎引起的,反覆發作,所以陰虛,虛火上炎這種類型的,還有反覆發作的口腔潰瘍。陰虛虛火類型的。一定要說明證型,虛火類型,用它可以滋陰降火,以及慢性牙周炎也是反覆發作,屬於陰虛類型的。現代報導裡面,像這類的結構,放療、化療以後,口腔潰瘍,牙周炎,這類的反應屬於陰虛特點的,這個方作為基礎方,經常在化療治療過程當中,配合運用,再結合辨證,它是主病,可以辨證論治,用這個作為一種基本組合。作為基礎方,也是常用的。這方面報導的比較多。麥門冬湯 一類方 《金匱要略》張仲景的經方,是一類方。在治療內燥證的方中間,這張方是個重點方。在仲景的《金匱要略》里,用麥門冬湯可以治療虛熱肺痿,虛勞肺痿也陽虛、陰虛的不同,這是偏於陰虛,虛熱,陰虛引起了虛熱,造成的肺痿。肺痿往往以口吐涎沫為特點。仲景用麥門冬湯是治療肺陰不足,胃陰不足。主證病機分析虛熱肺痿,胃陰不足證。1. 虛熱肺痿肺陰不足 → 肅降乏力 → 咳逆上氣↓氣火上逆 → 虛火灼津 → 咳唾涎沫 → 肺痿↓肺胃陰虛 → 口乾咽燥 → 手足心熱 → 舌紅少苔,脈細數2.胃陰不足 → 胃氣失和 → 嘔吐、呃逆、納少。└ 口渴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我們教材里把麥門冬湯的主治,歸為兩條。這兩條,雖然一個是肺陰不足虛熱肺痿證,第二個是胃陰不足,導致胃氣失和,上逆的嘔吐、呃逆,這一類也可以用麥門冬湯。但是這兩點根本來講,都和胃陰不足有一定關係。儘管你比如說肺陰不足,它是胃為水谷之海,飲入於胃,那個陰液產生的來源,如果胃陰不足,土不生金,肺陰得不到接濟,那肺陰可以相繼造成不足,肺陰不足可以影響到肺的肅降功能。肺肅降乏力,肅降障礙,可以咳唾涎沫,這裡我們要說明,從這個證候分析來看,肺痿這個咳唾涎沫,應該說綜合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首先虛火灼傷津液,本身肺陰不足,可以使得肺肅降乏力,肅降乏力可以引起咳逆上氣咳嗽。同時陰虛以後可以產生虛熱,虛火灼傷津液可以咳唾涎沫,肺痿以咳唾涎沫為特點。當然這裡還有一個要注意的,另一個就是說,它有個肺臟肅降乏力以後,津液的布散障礙。肺不布津,虛火灼傷津液和肺不布津,兩個原因對於陰虛肺痿造成的一個綜合原因。要這樣認識。所以由胃陰不足導致肺陰不足,最後肺胃陰虛。那我們這個表上,虛熱肺痿,除咳咳逆上氣咳嗽,咳喘,可以咳唾涎沫。這個肺痿證本身之外伴隨有咽干口燥。同時這種虛熱,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反映出肺胃陰虛和一般陰虛證的共同特點。所以第一條,虛熱肺痿要考慮到雖然病位反映直接在肺,根本來說是肺胃陰虛。主治證的第二個方面,胃陰不足引起的嘔吐、呃逆,胃,胃為陽土,我們把中焦脾胃,古人把它比喻胃為土,土生萬物居於中央,土,古人看有高的有低的,高的呢,把它稱作敦富,敦富就是高的,低的叫卑賤,所以高的地方胃叫陽土,陽土太陽光多,那就容易傷陰,容易陰不足,脾是陰土,低的。低的容易水濕流去,那就把它認為陰土喜燥惡濕,喜歡乾燥怕水濕,一有水濕,濕困脾土。胃呢,相對位置較高,喜潤惡燥。太陽多,容易乾旱,高的地方的土,喜歡津液的潤澤,怕燥。這樣中焦脾胃呢,形成一種胃降脾升。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又是燥濕相宜,升降協同,形成中焦一個平衡。現在胃陰不足了,胃氣就會不和,不協調。產生胃氣不能和降,不能正常和降下行,胃氣以和降下行為順。不能正常和降下行,反過來胃氣上逆,結果嘔吐、呃逆,或者吃不下東西。不能向下,納少。這都是胃陰不足引起的胃氣不合。另外胃陰不足引起的胃氣不和,也可以產生一般的陰虛見證,胃陰不足,口燥咽干,口渴,咽喉乾燥,舌紅少苔,脈細數。和前面肺胃陰虛講的一樣。陰虛的基本表現。從這個麥門冬湯你看起來主治好像很複雜,寫成兩條。在張仲景《金匱要略》里,有是從兩個方面(胃陰不足,肺陰不足)來治療,兩個方面來運用的。但是比把它病機一整理就比較清楚了。關鍵是胃陰不足導致的肺胃陰虛。通過剛才這個病機分析,雖然主治有兩條,《金匱要略》裡面張仲景的治療肺陰不足,胃陰不足為主的。一個是肺痿,一個是胃氣不和造成嘔吐、呃逆,這樣兩個方面的一個治法。列坐兩條,看起來複雜,實際上根本的是胃陰不足,然後可以繼發到肺胃陰虛。雖然肺痿和嘔吐、呃逆不同,但異病同治,病機相同,都涉及到肺胃的陰傷,都可以用麥門冬湯來治療。功用清養肺胃,降逆下氣。清養肺胃,肺胃有陰虛而虛熱,降逆下氣呢,針對肺氣上逆和胃氣上逆,共同起到降逆下氣的作用。方解君麥冬養胃陰,補肺陰臣人蔘補脾胃之氣佐1半夏化痰降逆止咳,和胃降逆止嘔使補陰葯滋而不膩佐2粳米養脾胃,化生津液大棗補脾胃佐使甘草調和諸葯麥冬為君,這裡要注意的,麥冬在這個方里用量很大。原書用七升,應該是張仲景用麥冬最大量的方。而且歷代醫家討論都認為這個方麥冬用量少了,起不到作用。在這裡大劑量麥冬,它既可養胃陰,又可以補肺陰,肺胃同治。而且胃陰充足以後,培土可以生金,從全方來說,作用肺胃是以胃為主的。所以全方配伍特點裡,它有一個體現培土生金的特點。臣葯是人蔘,補脾胃之氣,補氣,跟後面粳米、大棗、甘草相配,明顯的補脾胃的常用組合。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培土可以生金,這樣麥冬、人蔘相配,又談到我們前面所說的人蔘配麥冬是常用的,張仲景常用的配伍組合。既使氣陰兼顧,又這方里著重點以胃為主培土生金。也可以兼顧到肺。佐葯有兩組,半夏在這裡是方義分析中是個重點。理解半夏的作用是個重點。半夏可以作用於肺,因為它又化痰作用,它降逆可以降肺氣之上逆止咳,化痰。通過化痰止咳。它擅長於降胃氣之上逆,和胃,我們說它和胃降逆止嘔吐。使胃氣和降下行也有助於肺氣和降下行。這在前面解表劑時討論過,肺胃的關係。手太陰肺經出於肺,環循胃口下絡大腸,它和胃相通。所以往往有一種氣機逆則俱逆,降則俱降,這種相互影響關係。所以降肺胃之氣是半夏第一個功用,第二方面,半夏和麥冬相配,一升半夏,七升麥冬,麥冬量很大,這類胃陰不足往往氣也不足的病人,你大劑量的滋陰葯,大劑量養陰葯,往往容易膩膈,為使全方滋而不膩,有小量的辛溫葯半夏的話,能使這些補陰葯滋而不膩,又是這個方里配伍的一個,應該說非常被後世稱道的地方。使全方滋而不膩。少量微辛的辛溫的半夏,和大劑量甘寒的麥冬,滋陰增液的麥冬相配,使麥冬滋而不膩。這是很好的一種配伍組合。喻嘉言非常稱讚這種配伍方法,它在這裡這個作用,非半夏之功是善用半夏之功,這話說得很巧妙。麥門冬湯全方作用並不單純是半夏的作用,是擅長於用半夏、麥冬相配以後,產生的綜合作用。粳米和大棗是佐葯的第二組,粳米可以養脾胃,化生津液,養胃生津,用大棗可以補脾胃。兩個和人蔘相配,加後面用甘草就形成補脾胃,安定中焦的一個常用組合。甘草調和諸葯。所以麥門冬湯的一個方義分析重點,(1)半夏、麥冬相配的關係,(2)人蔘麥冬相配,這個常用組合,體現了氣陰兼顧。(3)培土生金。治胃來養肺的這種方法。臨床運用下一節課接著討論。
推薦閱讀:

方劑學19講銀翹散(二)、桑菊飲、麻杏石甘湯[概述]
方劑學 54講 理氣葯 越鞠丸 枳實薤白桂枝湯
方劑學 54 筆記。

TAG: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