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與蘇州
06-05
韋應物與蘇州白居易和劉禹錫先後都在蘇州為官,頗有成效,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擁戴。蘇州「三賢」中,還有一位蘇州刺史——韋應物,我們曾學過他的《滁州西澗》,對他的詩有些了解。近來查閱資料,居然發現他和白居易之間也有一段難得的情緣:唐德宗建中元年,即公元780年,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任彭城縣令。第二年,白居易和母親也來到徐州。其時正值安史之亂,徐州一帶戰亂頻繁,社會很不安定。白季庚遂讓白居易的母親帶他到蘇州杭州來投靠親戚,以避戰亂。就這樣,他認識了住在蘇州的韋應物。 白居易生於公元772年,算起來他當時最次到蘇州,應是在十一、二歲,正是易於被影響、被塑造的時候。是誰影響了此時年少的白居易?美麗的蘇州,垂青了這位少年,送給了他一個韋應物。這位當時詩名頗勝的詩人,在蘇州過著喝酒、賦詩、遊山玩水,日子豪放愜意,年少的白居易,已自有一份才氣,少不了尾隨著這位韋應物,浸染了無數的豪氣,並愛上了喝酒。韋應物和白居易的故事,為後人津津樂道,遂成為美談。三位蘇州刺史,蘇州三賢,幾乎生長於同一時代,成就了蘇州的同時,也為蘇州留下一段段深厚的友誼,留下一首首風雅詩文!韋應物出身名門,本可以靠世襲過上紈絝子弟應有的優越生活。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里,鄉人苦之。可安史之亂改變了這一切,痛改前非,從一個富貴無賴子弟一變而為忠厚仁愛的儒者,詩歌創作也從此開始了。其詩多寫山水田園,清麗閑淡,和平之中時露幽憤之情。反映民間疾苦的詩,頗富於同情心。是中唐藝術成就較高的詩人。後世以「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並稱。在貞元四年(788)秋,詩人52歲,被任命為蘇州刺史,讓他去治理比江州更加富庶均「大藩」。關於蘇州的富庶繁華和版圖之大,詩人在一首叫《登重玄寺閣》的詩中全都描寫進去了:登重玄寺閣唐 韋應物始見吳郡大,十里郁蒼蒼。山川表明麗,湖海吞大荒。俗繁節又喧,雨順物亦康。禽魚各翔泳,草木遍芬芳。詩題中的「重玄寺」,即蘇州有名的重元寺。蘇州重元寺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帝時期,與寒山寺、靈岩寺、保聖寺同時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多次被毀又重建,2003年重建於陽澄湖畔,是如今蘇州最大的寺廟場所。唐代,全國經濟中心南移,雖經歷安史之亂,但蘇州經濟日趨繁榮,仍是全國最繁華的地方。正如韋應物所云:「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當時的蘇州真可謂是山明水秀、物華天寶、人文薈萃。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蘇州升為江南唯一的雄州。韋應物擔任蘇州刺史,據說任蘇州刺史時常在郡齋中焚香冥坐,以清靜無為持政。但他勤於吏職,簡政愛民,並時時反躬自責,為自己沒有盡到貢任而空費俸祿自愧。「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這是韋應物晚年任蘇州刺史時寫給朋友的詩中一聯。一派仁者憂時愛民心腸,感動著後世讀者。沈德潛評論說: 「是不負心語。」「不負心語」就是有良心的話。他在蘇州做刺史三年,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理賦稅,勤政務,矜老疾,話艱難,帶病實實在在地為蘇州百姓操勞了三年。用現在的話來說,這位當年蘇州的「父母官」堪稱是一位難得的關注民生的「市長」,難怪當時的蘇州人對他自始至終愛戴有加,蘇州百姓世世代代都以「韋蘇州」這個美名來敬稱他。韋蘇州的清廉在他退職之後可見一斑。蘇州刺史屆滿之後,韋應物沒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貧如洗,居然無川資回京候選(等待朝廷另派他職),寄居於蘇州無定寺。永定寺弄,位於幹將西路北側,萬曆年間(1573-1620)知縣在弄內重建「五賢祠」,祀顧彥先、陸羽、韋應物、劉禹錫、白居易這五位與蘇州息息相關的名人,並寫有碑記。不久就客死他鄉,其享年約在五十五六歲。韋蘇州,也許是一貧如洗的他在蘇州所得到的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讀韋應物《滁州西澗》
※韋應物:盛唐的餘音
※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蔣寅:自成一家之體卓為百代之宗——韋應物的詩史意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滁洲西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