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書信文化的丟失

傳統書信文化的丟失

---給好友寫信所引發的感歎

聶振文

近日,給幾位對書信有著特殊情結的好友寫了幾封信,也勾起了我對傳統書信的懷念。

傳統書信,由於現代科技通訊之發達,如今早已被人們淡忘。然而,我對傳統書信的情感始終耿耿於懷,情有獨鍾。只是現今中國的郵政已不如從前,寄信常常丟失,管理無序,亦無人過問。記得兩年前,在國外的朋友給我寄來一封信給丟失了,去郵政局查詢,皆無人用心服務,最後不了了之,讓人甚是氣惱。回頭想想,八、九十年代之前的郵政業務還是比較靠譜的。聽在國外的朋友講,西方國家的郵政依然正常服務,而且管理有序,很少見到丟失信件之事。

「見字如面」。那個手寫思念與友誼的書信年代 ,你還記得嗎?

在沒有便捷的電子通訊時代,信紙上的文字傳遞著彼此的牽掛,手寫的字體無論是工整或是潦草,總是熟悉的筆跡,飽含著真情真意。

記得上學和參加工作時經常寫信,給同學,給朋友,也因爲都有回信,所以每當收到信的那一刻,心裡那種莫名的喜悅隨之湧上心頭。書信,變成了一種友誼和情感的互動與精神寄託,那個時候沒有什麽比收到信更開心的事兒了。

直到現在我仍然懷念那個用書信表達情感的時代,懷念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所擁有的信任與歸屬感。   

那個時候,跟朋友們交流,只能通過寫信。每次寫信都期待自己的文字寫的漂亮一點,把自己的真誠融進信裏,那時的友誼,彌足珍貴。因爲字裏行間表達的內容,都是真情流露。怪不得古人說:「見字如面」!不管是高興了,還是難過了,都願意在書信裏交流和分享。信中的每一個字都牽動著自己的心,然後一字不漏地在記憶裏珍藏。收信、讀信和回信,通常都是躲躲閃閃,爲的是避開周圍的人,因爲書信是屬於個人穩私,於是書信的往來變得隱秘。在那個年代,信封雖小,卻承載了人們巨大的私人空間。書信就成了每個人生命中的一部份。

那時候的友誼和愛情,都有股手工的味道,綿遠悠長,甘醇芳香,令人回味。那一封封帶著郵戳的信封,壓在枕頭底下,睡覺前還要捧出來看看,然後才心滿意足的進入夢鄉。

如今,還會有人爲了一封信而感傷嗎?

通訊發達了,大多時候都只是發發簡訊、發發微信相互問候一下。雖然這樣可以比較便捷地知道對方的近況,但總覺得少了點親切感。有了快遞,讓一切都變得輕易起來,那份等待和守望更是消失殆盡。

雖然現在用書信聯系少的可憐,而我還是喜歡寫信的感覺。偶爾我會動動筆寫寫信,讓自己和朋友感受一下墨跡裏的真誠與溫馨。

不老書生聶振文 午夜於天沐堂

丁酉十月三日


天沐堂主人

聶振文:字允之,號不老書生、天沐堂主人。國家一級美術師,張大千再傳弟子。祖籍山東蓬萊,六十年代出生於遼甯丹東,後移居古都金陵。

書法初宗趙孟頫、蘇軾,後涉諸家;繪畫初習明清,再習宋元,後承傳大千潑墨潑彩。爲著名書法家史成俊、書畫大家郭子緒、嶺南畫派大師李汝匡、張大千關門弟子孫家勤等諸先生的入室弟子。因得恩師孫家勤先生親傳大千潑墨潑彩之法,遂成爲張大千潑墨潑彩技法大陸繼承人。


推薦閱讀:

六十四卦「象義」,周易精髓,不能丟失!(精品牢記)
女子擔心包丟失連人帶包爬進安檢機,這樣做可以嗎?
兩男子報假警稱丟失國家一級文物:實為工藝品
戀愛中的女人,不要丟失自己,這些事你必須知道!

TAG:文化 | 傳統 | 丟失 | 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