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畫冊丨《文心靜遠——教學側記》(一)
序
鏘哥(著名畫家陳永鏘先生)題詞說,「在一起」;我說,在一起是有條件的,情懷、志趣、秉性,還要有能凝聚的核心。
於是,他們在一起了。在一起習畫,在一起寫生,在一起展覽。
這裡,就是他們在一起的展覽——清華美院莫肇生山水畫研修班結業展;這展覽,名是結業,卻不是彙報,不是總結,是為了下一步更好地在一起,一起繼續行走在藝術的路上。
本次展覽,共展出莫肇生師生一年來學習創作的山水畫作品約四十餘幅。綜覽全部作品,無意評判作品藝術水準的高低,而有一條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時下形形色色的名家班很多,拉山頭的、傍名家的,儼然一個春秋的江湖,但尚不如春秋的是,此時的江湖少見那時的雄才君子,更多的是市儈氣十足的畫壇山大王。在這一點上,莫肇生的研修班,憑著共同的情懷,無疑與他們拉開了距離。
我們常說,名家未必是好師。古往今來,不乏名家非好師的例證,為師的成就卓絕,而門下旗下千人一面缺少創造力。為什麼?不是學生天資淺薄,而是為師只知啟智不知發慧。古人解讀智字為日日知新;為師者,每天教授學生多一點新知識不難,難的是要把每個學生埋在內心深處的慧質發現開發出來。只有慧質開發出來,才能夠百花紛呈,才能夠培養出多樣創造力的學生,才能夠永遠的在一起,在藝術之路上走的更遠。這一點,從莫肇生師生作品中顯而易見,顯而易見他們的慧質文心。
為師的莫肇生,其山水以密求疏、以實代虛,文心清遠,婉約之中見恢弘。再來品讀幾位風格漸現的學生作品,當然有個前提,優點和成績是建立在起點之上的。李國開思維活躍,文采橫生,體現在畫作上,善於選擇新的視角,筆墨靈動,意趣恣肆;劉斯宇端莊沉穩,李巋然古意襲人,李裕生氣氛為先,嚴木華生動樸實,梁勛西畫鑒進,傅全安散淡閑適,而黃麗潔則善於以線求質,而零起點的何益珊也通過筆墨漸入霧裡看花之境界------師生作品,各有千秋;一樣的情懷,一樣的文心,不一樣的姿彩。
這,不是為序,是因情懷而行,因文心而靜遠。
高劍父紀念館館長.李琰
中國山水畫研習概述
莫肇生
一: 心性
有問,學山水畫好在哪?容易學否?
山水畫可謂中國傳統文化之特殊符號,其包含的文化層面是其他畫種所不及也。其能調養心性,俯仰天地,舒懷坦蕩,情理同修。易學,是因其自古漸成程式,高峰林立,範本眾。 難精,在其高度,在個性。修研山水畫,在心、在品、在性、在悟。人有兩大心智能力,一為理性,二為感性。理性偏科學,而感性則偏藝術。當感性讓美滋養,將會使之心性自如,品自高也。
又問之,我只想與山水畫相遇,不求名利,愛好而已,可否? 禪宗講佛於眾心中,心中有佛自成也。研習山水畫道理也是一樣,以求文心而自修,以求恬淡而自靜。而修行的過程,是一種自享之狀態。畫事如是,享受過程以快樂行之、習之,修身福報。當習而成品,更可造福眾生。
二: 知源
山水,乃自然之造化,其孕萬物而不自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人,為自然之物化,因其有思想,固於動物中處高處,然人類不管如何高妙,都無法超越山水之神聖。正如老子所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山水自誕生之日,就以其自身規律生生滅滅,「天地有大美不言」(《莊子》),而人類只是其中之過客。千變萬化之自然,也使不同環境下生存的人類族群對山水有著各自之解讀。
在古埃及、兩河流域、古印度三大文明中可以知道河流是人類生存發展的主要條件,如印度的恆河一直是印度人心中的神聖河流。在中國則以黃河、長江兩大河流作為文化之起源,因自然環境的區別,相比之下對山的崇拜更強烈。如五嶽,如武當,如藏地的神山無不都印上聖印。儒、道、釋的文化體系更是將山水提升至仁德、氣脈、智慧、避世等精神層面。對自然的崇拜,對山水之祭祀,對山水的依賴,都成為人類山水文化的基本源泉。古代中國也正是在這濃濃的山水文化背景下產生了山水詩、山水畫及古典園林。
三: 知史
山水畫之發展與中國文化之發展息息相關。現傳的最早山水畫圖式,依附人物畫而存,多在墓室壁畫、宗教壁畫上,其獨立成體系應始於魏晉,發於唐,盛於宋。
山水畫之所以能獨立盛傳,與中國的山水文化分不開,上段講到山水詩應是作為山水畫成為獨立體糸的最可能的條件。
古代交通沒有如今發達, 聽了優美的詩歌, 人們自然想到要觀其景, 斗室廳堂間必置山水畫於其中,以修心養性,達神遊之意,宗炳所講的:「卧以游之」、「暢神」正是時人之風雅。
同時謝赫的「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最早提出中國畫創作的審美法則,使山水畫追求更完美的審美境界。
唐以前存的山水畫極少, 多以青綠設色,以線為主少皴。 此時的張璪提出了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了山水畫家從自然中吸取營養,以心悟之,並影響至今。
五代是一個混亂的時期,以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作為代表,其師法自然,荊浩隱太行山之中觀山水樹石之變化,有寫萬松之記。他在 《筆法記》 中提出了「氣、韻、思、景、筆、墨」為習畫之六要, 首次提出筆墨之重要性, 強調了對筆墨之追求, 宋應是山水畫發展的高峰, 政治經濟的穩定,加上皇族的關注,成立宮廷畫院之翰林圖畫院,徵召民間高手。整個中國畫藝術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現多學者將其稱之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此時的山水畫多以北方的雄奇、峻峭、博大的氣息出現,也有江南平遠之景,介質多用絹,並通過不同畫家的創造,構成了山水畫的多種用筆的法度。代表人物有北宋的李成、董源、范寬,南宋的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儘管他們的風格各異,但在取法自然,惟理尚意的取向是一致的。
米芾、米友仁的米家點以及蘇軾的文人畫理論,主張繪畫是畫家抒發自己的情感,表現心之所想,開創了文人水墨山水畫。
可以講宋代是一個無法複製的時代,它是一個龐大的藝術生命體系,影響至今,源源不斷,不少院校教學,都以宋畫作基礎。
元代可是一個外族統治的社會,社會的動蕩使畫家狀態也產生變化,再加上皮紙、宣紙的盛產,以水墨形態出現的山水畫更多,而且體現出各種文人的精神狀態,從而使筆墨的追求有了新的提升。
這應是文人畫的高峰,精神層面更成為了畫家作畫的衝動,恬淡、寧靜、疏朗成了這個時期的主要畫風。代表人物有趙孟頫,其強調書畫同源。元四家的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注重筆墨韻味及心境之追求。倪瓚更是小「逸筆草草」表心中之氣,將山水畫推上一個新的審美度。
明代更多的是對宋的回歸,從代表人物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對宋的筆墨程式的總結,但缺少宋的壯美之意。此時董其昌提出「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為明代藝術思想之主流,明確畫中之山水非自然之山水,而是畫家心中之山水,是畫家整體修養的體現。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更多的是文人氣息,在宋元之間追求意趣。
清代我們可以將其分兩部份論述,清初四王的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在當朝寵愛之時將山水畫的程式推到一個高峰,對筆墨技法研究到極致,也因為如此無法擺脫古人之痕迹而使其走向一個沒落的狀態。但無可非議,他們對筆墨的程式更加精到。在2004年中貿聖德的一場拍賣會上看過王翚的六尺橫幅條屏,可見其對筆墨的講究一絲不苟,整張作品沒有一筆的多餘,筆墨的交搭,呼應都非常到位。而與四王相對的是四僧(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從文化背景來講,四僧中的三人都是前朝遺民,對時局的變遷更是刻骨銘心,避世、愱俗、憤世、蒼涼、傲氣在畫面中突顯,這使其更具藝術之精神層面。石濤在其《畫語錄》中強調感悟自然,創意出新,他的「一畫論」更是體現中國哲學之心緒。
清代還有「金陵八家」的代表龔賢之積墨渾厚、蒼潤。另「楊州八怪」也是當時活躍的群體。
從後來的「海派」「嶺南畫派」出現,以及新中國的不同藝術體系,可以看到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歷程正以一個多元化狀態呈現。知古喻今,學習前人不是叫我們照搬,藝貴在有自我,個性風格之形成才能使藝術不斷發展、張揚。
四: 筆墨
講到山水畫是中國文化的符號,而筆墨應是山水畫符號之本源。
今多爭論筆墨之事,或講筆墨等於零,或守古之法代今意,我覺藝之道多矣,不能一概而論。走那條道,是藝術家個體認同之事,只要其達到頂峰,就是經典。但中國畫認同之根本就在筆墨,離開了筆墨就無從討論中國畫,或叫水墨、彩墨,或加當代兩字,那就是剛才講的已是另一條道了。
因為我們判斷了一個畫種時,除了它的精神層面或者講它的文化背景之外,更多的是它的工具材料,大家知道,中國畫最根本的材料工具就是宣紙(絹)、毛筆、墨。在這三樣中,毛筆及墨是出現最早,是用以書寫,記事。從出土的竹、木簡中,我們可以看到,毛筆與墨在簡中體現出來的線條美。
毛筆唐以前多為蒜頭筆,筆肚較大,筆鋒突然收細,據說當時因為豎著寫簡,抓筆的方法與現要求也還不一樣,是三指撮筆,寫起來較活。後毛筆發展為各種式樣及不同的材料,但形態不變。
毛筆的特殊構成,可以使我們在運用中能產生多樣的變化,從筆尖到筆肚,從順逆不同的走向,從中鋒到側鋒的轉換,用筆的豐富性其他畫種是不能比擬的,也是區別於其他畫種的一個特性。
通過歷朝歷代書畫家的不斷總結,慢慢形成了不同的用筆規律及程式,這樣使我們能從中直接領悟、感受。
黃賓虹先生總結了用筆的五法:平、圓、留、重、變。平,是指用筆力量平均,筆筆送到,如錐劃沙。圓,用筆取勢圓厚,如篆字用筆,如折釵股。留,行筆不疾不徐,凝神靜思,積點成線,如屋漏痕。 重, 筆至渾厚,力透紙背,如高山墜石。 變,用筆顧盼呼應, 峰迴路轉, 如行雲流水。
墨的製作在我國已二千多年的歷史,以松煙灰、動物油煙灰添加其他材料製成墨條,經加水研磨使用,現也多用墨汁,其通過筆的運動,水的加減從而刻造出豐富多彩的形態變化,古稱「墨分五色」即此理。
也用黃賓虹先生的講法墨分濃、淡、破、積、潑、焦、宿七種墨法。濃墨,應是最基本的,在山水畫中多用於輪廓線、點,其明亮、神氣。淡墨,是要求在有限的墨色中尋求變化,其天真、平靜、幽淡。淡墨運用時更要注意水份的把握。破墨,有濃破淡或淡破濃,或墨破水、水破墨,破其輪廓界線,使之能融洽又分明,自為得之,以求靈動渾厚。積墨,山水畫中常用之法,一般從淡往濃加積,少則三次,多可五六次,這樣墨色透徹,墨氣爽朗。潑墨,多用於遠山、平沙之表達,隨意性強,隨狀求勢,宛若神巧,若隱若現,濃淡渾然。焦墨,墨色之極,慎用,一幅山水畫用的地方不多,多以枯筆施之再以淡潤,古有「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說,正此意。宿墨,是指隔宿之墨,膠性減退,用之墨痕明顯,雖有沉渣不見污出,使之蒼茫潤澤,益顯清華。
黃賓虹講到:「古人言有筆有墨,雖是分說,然非筆不能運墨,非墨無以見筆,故曰但有輪廓而無皴法,那謂之無筆,有皴法而不分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這裡是講筆與墨是無法分開的,兩者互為補充,互相協同。只有我們做到真正認識,駕輕就熟,才能把握筆墨。
當筆、墨、紙還有水以不同的運行方式,不同的枯潤程度,並達到一種高度和諧,才能創造出不同的符號以構成畫面。
在山水畫學習中,我們經常會提到「勾、皴、點、染、擦」幾種筆墨技法,也可以講是最基本的手法。勾,多為輪廓線,古就有十八描之說。勾是骨絡,是基礎。線條的豐富性是決定一幅作品風格的根本。皴,實則是線的變化,起到豐厚、充實形態的作用,其同樣對個體風格的形成起決定性。點,用於樹葉、苔蘚、山體等,點講究力度,求疏密。 染, 可分著墨、著色, 忌火, 忌臟、忌糊,講究水份的運用。擦,也起豐富畫面作用,同樣要注意節奏感,忌平均,忌過。
我們經常講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是根本,離開了筆墨就無從談論了。 但是筆墨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變的是精神,筆墨的形式一定要變,只有變,只有個性的筆墨形式符號不斷湧現,中國畫才有生命力,才能得到發展。
五: 臨摹
臨摹是研習必走之路。因為先輩已為我們留下了無法盡談之寶庫。我們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及藝術取向去選擇臨本,選擇三至五個由宋代到清代的山水名家,不單要熟知他的作品,更多的是要了解畫家作品背後的社會狀況、家庭環境、生活及成長過程,從而理解作品的風格取向、筆墨形式產生的依據。
臨摹有三種方式,研讀、描摹、意臨,可按各自之需安排不同之時段,不同的時間比例進行。
研讀,應是首要的,面對一件摹本,或一件古作,我們學會遠觀其勢,近觀其妙,進而感畫之取意、形勢布局、氣脈韻味;妙則筆墨之精緻,意則意境之美妙。讀不單是表象,而重在思考、分析,那怕是一筆一划,墨塊之對比,都要究其如何。讀要默記於心,手作比劃,感古人之運筆,施墨,領悟其心性。
描摹,這描摹,是對作品最直接的學習方式,最重要的是研究作品筆墨的處理方式,運筆的走勢、律動、枯潤等法,塁色的積染。描摹可以整幅研習,也可取局部臨摹。這過程關鍵要多問幾個為什麼,為什麼此虛彼實,為什麼此干彼潤,為什麼此深彼淡。
意臨,即不細究其具體細節,以自己的理解進行臨摹。特別在研習到一定程度時,意臨可以使你更快地把握臨本的布局及意趣,從而使進入創作時能更自如。
六: 章法
六法中有「經營位置」之說,經營應是用心、投入,推敲,從而進行對比、呼應等。而另一說法為「氣韻生動,」,畫面之貫通,位置之得當,為氣,乃生也,氣不存則死也。氣之運行,氣之聚散,氣之生息,都與章法之息息相關。從上兩點,為中國山水畫布局之根本。
還有論「金邊銀角」者,即畫面四邊,四角之虛實呼應,或滿或透,都是布局中的一種規律。也有論「求險」者,此理解為不按常理,敢於突破,以新的視覺形態呈現。
三遠法也是章法之一,有說此為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方式,這是理解問題,應該是中國山水畫構圖布局法則,服務於畫面的創意。平遠,指畫面以橫線條為主,多表現湖泊、遠山,寧靜、平緩。深遠,是表現山水之深邃、內斂。高遠,則為高山仰止,壯美之意。
在中國畫是意的表述,不同的法度就有不同的思維,就有不同的布局章法,其所形成的韻律、節奏就會創造出多樣的畫面。
七:採風
這個問題討論得最多,到底說採風好還是寫生好,我覺得不管以那個詞出現,都應該包含兩方面內容。第一是要以一個山水畫者的心態到自然中去感悟,感悟自然的山水樹木,感悟不同的風土人情,感悟不同地域文化之差異,感受不同族群之生存環境,從而達到與自然交心。自然有自我的發展規律及軌跡,不同水土會養育一方百姓,我們通過觀察、分析、悟道並融於自身,也是講一個山水畫家最重要的修身養性方式,也就是古人所講的「行萬里路」,將自我融于山水間,打開心胸,接天地之靈氣。第二是對自然形態作記錄,記錄的方式有很多,水墨對景寫生、速寫、遊記等,這都是練就一個藝術家必不可少的。寫生,這裡所講的是以水墨宣紙現場對景寫生,古有此法,寫生首先要了解現場周邊的環境,包括自然景色,山水樹石建築之特點,民俗文化之區別。不要急於動筆,先走動一下,再選擇合適的視點坐下來,思考作品的立意,在畫面構圖中要注意取捨,為立意服務,然後考慮用怎樣的筆墨技法來表現作品。速寫是造型藝術學科基礎訓練項目,對於山水畫者更是訓練短時間內掌握形象的能力,培養眼、心、手之協調能力,而且工具簡單,隨時都可練習。遊記是用於記錄現場的感受及藝術的感悟,文字的訓練使到一畫者更善於觀察,更善於思考,更善於總結,更善於表達。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的方式。
李可染先生講過,山水畫寫生一為檢驗自己對傳統筆墨的掌握程度,二可以在自然中發現古人未曾發現的筆墨元素。就是古人所講「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總的我們遊走於外,關鍵的是要思考,多享受自然的恩賜,多發現自然獨特之美,從而綜合提升自己。
八: 創作
這裡所講的創作是指相對完整的作品,在中國畫中任何作品,不論畫幅的大小,內容的多少,都應是一幅作品。但當我們將自己綜合想法,或者講有更強烈立意去進行創作,要完成這樣一張作品,這就要知道相應的規則。
首先我們在創作一件山水作品時,大多會經歷兩階段,一是意在筆先,二是筆隨意走。
意在筆先,就是要講立意,在下筆前,我們要思考,你準備畫什麼?在山水畫創作中,我們要藉助山水的形態來表述自己的創意。
創意可以是小橋流水,可以是風雨蕩舟,也可以是高山流泉。意是一個很廣泛的東西,你可以把握時代的脈搏,你也可以怡情養性;你可以雄奇壯美,也可以恬靜虛逸。只要是能以中國畫的筆墨形式表述的都可以立之,只要是能自我感動的都可表述。
我們可以以小稿的形式,不斷調整,明確畫面氣脈之走向,留白的布局,畫眼的著點,墨色的分布等因素。再選擇自己熟悉的筆墨表現手法,或講更能表達立意的筆墨。等相對完善便可施於宣紙之上,並在描畫過程中不斷完善,以達到意的表述的最高狀態。
意在筆先更適宜初學者,按步就班,循序漸進。
而筆隨意走,是指一個畫家當其筆墨成然,胸有丘壑之時。石濤所說的一筆畫就這意思,當第一筆下去,第二筆該怎麼走,如何呼應,如何協調,就這樣一生二,二生三,生生不息,通過筆墨這種不停的交接、呼應來創造心中之意。
不管以那種方式創作我們都要明確幾點:
1、立意要明確,要將畫面的所有元素,包括構圖、筆墨等為意服務,這樣才會有感染力。
2、在構圖、布局上要力取新意,不落俗套,給人以新穎、明朗之感。
3、筆墨的形態,是一個藝術家相對固定的手法,但圍繞不同內容的創作,面對相應的立意,也應進行調整、完善或能以更新,更成熟的筆墨語言去解讀,那就更理想了。
2017年7月28日於北京雨潤墨田居
莫肇生1958年生於廣東省肇慶市。1982年畢業於肇慶師專美術系,1986年在廣東西江大學美術系任教為該系設計教研組組長,2001年結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碩士研究生課程班,2003年結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名家班,2005年結業於中國畫研究院高研班龍瑞工作室,2006年結業於中國國家畫院龍瑞工作室山水課畫題研究班。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廣東畫院簽約畫家、肇慶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國際設計師協會會員、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山水畫創作研究工作室、中央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特聘教師。
觀《魏園雅集圖》有感
冼宇明
沈周的《魏園雅集圖》是一幅著名的寫意山水畫,全幅作品表現作者非凡的藝術水平,獨具特色,線條流暢而變化多樣、各種皴法綜合運用、點苔複雜而富於變化、樹葉枝幹呈現不同形狀、點景人物生動而具體等等。從構圖而言,也頗具典型中國畫的特點:一是氣韻生動,畫面上,主要以水面其次以流雲形成空虛的氣脈,呈之字型走勢,從底部走之字延伸到中部再通過中部山頂淺白色的塊面穿向右上方的雲、天空,氣脈蜿蜒曲折而生動優美;以粗硬的樹枝、山體形成實的氣脈,從底部向右邊中部延伸再轉左上部最後勢向右上部,虛實氣脈形成生動氣韻,畫面形成生動和韻律,具有韻律美。二是構圖主體由右下向左上延伸形成一種「勢」,山體有大小,著墨有輕重,但畫面總體均衡,很符合中國畫不是平衡而均衡的特點。三是由不同墨色線條、濃密疏稀點苔形成的山石樹木、不同形狀的樹葉枝幹構成了畫面不同層次的對比,例如樹葉就有點葉、夾葉、枯枝,雖然主景僅有5、6棵樹,但各種形態的葉子都得以呈現,從而產生了強烈的節奏,具有節奏美。這幅作品體現出了作者盡一切可能使畫面呈現出節奏、韻律美的想法,也體現了沈周這位藝術巨匠高超的藝術水平。
秀水印象
冼宇明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是古人對繪畫創作總結的名言,基於此,我們高研班同學們在整個學習階段,將寫生課程與理論學習課程緊密結合起來,短短几個月時間,寫生足跡遍及廣東、廣西、湖南、安徽等地,獲益良多。今年春節期間,我們跟隨莫老師及小莫助教,一行人來到廣西富川縣朝東鎮秀水村,外師造化來了。
我個人,是三到秀水了,前兩次在秀水逗留時間不長,但留下美好印象。秀水村,景如其名,山峻水秀,背倚一座奇拙的石頭山,山上怪石嶙峋、突兀險峻,山下樹木蒼勁蔥蘢,村前,有一條清澈的小河流過;在村的東頭,有一巨大湧泉,村民們說泉水是接通地下河的,也就是地下河的水是從這裡湧出,形成泉眼,他們自古就在泉眼上築水為池,就是現在熱天解暑的好去處——游泳池了;泉水沿著居民家門前蜿蜒的小溪,流入小河,所以這村子裡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隨處可見,好一派江南居家詩意特色。泉眼旁邊,是富有傳統建築風格的觀音廟,一年四季香火不斷。沿著鋪滿鵝卵石的村道流連,只見古樹參天,古老而富有當地特色的民房、亭台、石橋遍布其中,門樓、牌坊、戲台、祠堂、廟宇、廣場等古建築比比皆是,我覺得,整個村子就是中國古民居建築的一個博物館!秀水村,又名狀元村,在古代,該村出了一位狀元而聞名遐邇,現在,只要在網上搜一下「狀元村」,便會查出該村資料來,可見並非浪得虛名,除了狀元,該村總共還出了幾十名舉人,這對於一個南蠻之地的小村莊而言,確是使人震撼!
說回這次寫生之行,總的感覺是流連忘返,十多天時間,匆匆而過!我們一大隊人馬吃住在農家裡,沽酒談天多樂趣,天氣寒冷人心溫熱,起早貪黑地寫生、聽課,回來後,忽然之間覺得,畫藝有了不少長進,還有,小莫助教評畫時所說:「畫黑是為了畫白。」至今我還在品味!
秀水村,人傑地靈,山奇水秀,古色古香,這是我的印象。
冼宇明筆名禹名,本科學歷,現任肇慶高新區文聯副主席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畫高研班莫肇生山水畫研修班學員、班長先後畢業於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書畫函授大學(肇慶)國畫專業曾任肇慶市美術家協會理事、肇慶高新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文心靜遠——教學側記》微畫冊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