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怎麼死的?

武則天的小女兒太平公主寬額大頤,多有權略。武則天認為太平公主長得像她,特別寵愛,在做重大決策時常常徵求她的意見。  武則天病重時,太平公主幫助她的三哥李顯復辟了皇位。李顯被韋氏和安樂公主謀害後,太平公主與侄子李隆基聯手發動宮廷政變,剷除了韋氏和安樂公主及其黨羽,擁護她的四哥李旦做了皇帝。在這次政變中,她的貢獻極大。從此,太平公主的權勢威震天下,被封為萬戶侯,3個兒子也都做了三品大官。她與李旦談論政務,一談就是半夜。李旦對她言聽計從,她推薦的人物全部錄用,7位宰相中就有5位是她推薦的。  李旦確定李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為皇位繼承人。太平公主擔心李隆基掌權對自己不利,於是散布「李隆基不是長子,不宜立」的流言,指使宰相提議廢除李隆基,又派人暗害,但都沒有成功。  後來,李旦將皇位傳給李隆基。李隆基做了皇帝後,決心除掉太平公主。李隆基先發制人,逮捕並處死了太平公主的黨羽。太平公主急忙從京城逃入南山,過了3天才敢出來。李隆基派部隊包圍了太平公主的住宅,逼迫她自殺。太平公主看到沒有活下來的希望,最後自殺身亡。在這一事件中,太平公主的兩個兒子也被處死。談太平公主之死 公元713年,即玄宗先天二年。據史書載:「七月甲子,太平公主及岑義、蕭至忠、竇懷貞謀反,伏誅。」①這一年的十二月庚寅,改元為開元。因而亦有史書稱這一事件所發之時為開元元年。 這一次政變被史書稱為「太平公主謀逆」。事發三日後,公主被賜死於第。太平公主是否真有「謀逆」之事?還是其被殺另有緣由?筆者對此進行了探討。 一、關於「謀逆」 1.時間引發的問題 「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尚書左僕射竇懷貞、侍中岑義、中書令蕭至忠崔湜、雍州長史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等與太平公主同謀,期以其月四日以羽林軍作亂。」 以上這段史料出自《舊唐書》卷八(玄宗本紀)。如果七月三日謀劃策亂,第二日就施行叛亂,那麼關係如此重大的一場政變,就只用一天時間準備,實於理不合。 如果將這一天的同謀理解為謀逆前的最後定奪,同樣存在一些疑點。在眾人同謀的七月三日當日,玄宗即將太平公主集團各主要成員採取分時分地、各個擊破的方式消滅殆盡。公主聞風逃入山寺,三日乃出。時間是問題的關鍵。 首先,第二日便要發動一場奪宮之變,前一天必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氣氛。玄宗卻採取了與之極不協調的按部就班的做法,似是暗中進行,掩人耳目。實則極易打草驚蛇,一旦未能佔得先機,則必被早有策劃的預謀方反撲,玄宗於七月才得魏知古密報,顯然應處於被動,那麼後果是難以預料的。 其次,玄宗卻有機會實行更為妥善的一網打盡的策略。既得密報,就可立即實行監視,趁其聚首同謀,將其剿滅。同樣擒賊先擒王,玄宗這樣一位在誅滅韋後的政變中顯露傑出政治才能的君主,竟能使太平公主得知消息,逃離府第躲入山中。 再次,事實證明,消息走漏,確有漏網之魚,左僕射竇懷貞便是。然而,在距政變只有一天,各方準備早已就緒的情況之下。又既知死罪難逃,得以逃生的竇懷貞竟也沒有聯合尚在外的主使太平公主拚死一搏,反是「逃入溝中,自縊死。」 最後,同樣由於時間緊迫,本應各人猶如驚弓之鳥,行事異常小心謹慎。卻在玄宗分三批抓獲六人的過程之中,反應遲鈍,未有抵抗。 由此,筆者大膽假設:太平公主及其親信並無謀逆之實。那麼疑點便變的合情合理,易於解釋。時間早已不是問題,玄宗完全可以從容的施行計劃,不動聲色的逐個擊破。也不必由於箭在弦上,而非要擒王,才可控制局面。只需採取自下而上的方法,使之一旦發現也早已喪失了反擊之力。既然根本毫無謀逆的準備,竇懷貞的驚慌失措自在情理之中,拚死抵抗也就無從說起,眾人自然也沒有戒心,手到擒來。玄宗大可放手讓他的姑母逃去,等她三日自出,再體面的賜死於第。 2.崔湜的幾點疑問 崔湜私附太平公主,是其集團的核心人物。「及帝將誅蕭至忠等,召將托為腹心,湜弟滌謂湜曰:『主上若有所問,不得有所隱也。』 湜不從,及見帝,對問失旨。至忠等既誅,湜坐徙嶺外。」史書在述及這段史料時只稱「將誅蕭至忠等」並未提及謀逆或其它原由。如果確為謀逆之事,則「秋七月,魏知古告『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亂。』」推斷而言,玄宗最早也是在謀逆三日前得知消息,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將想要對方謀策的核心人物納為「腹心」,並不怕其立時發難,提前發動政變,又在他人伏誅之後,也不依刑律將不與合作的崔湜處以極刑,只是加以流放而已。筆者遂進行可能的推斷:玄宗早有誅滅蕭至忠等之心,便想收崔湜為腹心,了解更多的情報,與謀逆並無直接關係,故而未處其極刑。依唐律謀逆大罪刑罰極嚴,當處斬刑,且不分主從犯。因而崔湜的流放和太平公主的賜死都是有所疑問的。 3.是「太子」還是「皇上」 《新唐書.太平公主傳》記載:先天二年,太平公主與其黨羽「謀廢太子」,並計劃「入武德殿殺太子」。對照兩唐書、資治通鑒,不難發現所載史實有所出入。唐玄宗於先天元年八月即位,至先天二年早已並非「太子」而是「皇上」。謀廢的對象不同則事件的性質完全不同。據史書記載太平公主確曾「數為流言」「易置東宮」。但也僅限於此,不過是想「更擇暗弱者立之以久其權」而已。且自景雲元年,即公元710年,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始,至景雲二年監國,再到先天元年八月被立為皇帝,再至事發。整整三年時間,公主坐視玄宗羽翼豐滿,若有心將其扼殺於萌芽之中,何必等其即位再一年又冒謀逆之罪犯上作亂。 也許是太平公主在這之前並不具備廢立太子的實力?由史書記載下的史料來看,事實並非如此。這將於下文探討其被殺之深層原因時祥加闡述。 4.公主的政治傾向 太平公主一生歷經五朝天子,無數次大小宮廷政變。從出生「以則天所生,特承恩寵」到從政,由於「方額廣頤,多權略,則天以為類己,每預謀議,宮禁嚴峻,事不令泄。」而「尚畏武后之嚴,未敢招權勢。」其後,「韋後、安樂公主皆畏之。」又與李隆基共誅韋氏,更是「主權由此震天下」。其間,先是在其母稱帝,開萬世之先河的壯舉下,大批女性活躍政治舞台;後又有韋氏專權效法,安樂公主欲為皇太女。太平公主於此間體現出了傑出的政治頭腦。在其母在位時,行事謹慎小心;在其母晚年不能視事時,謀誅二張;再在韋後奪權時,將其誅滅;又親自挾少主下帝位,擁護其兄即位。在變幻的政治風雲中,太平公主選擇了保衛李唐宗室的態度,多次捍衛李姓王朝。在眾多身邊女性一窺寶座,在多次的機會面前,太平公主始終選擇了幕後。也許正是從這些政變中,這位具有一定政治遠見的女性,看到了人們對女主公開執政無法抑制的越來越多的不滿,早已無意於此,而退而更擇嬴弱者久其權了。 二、 於「原因」 1.權傾人主 早在高宗之世,「二十餘年,天下獨有太平一公主,父為帝,母為後,失為親王,子為郡王,貴盛無比。」食邑亦達三千。及誅張易之兄弟,「進號鎮國太平公主,食實封五千戶,賞賜不可勝紀。」到中宗時,置鋪一如親王,開府置官屬。「韋後、上官昭容用事,自以謀出主下遠甚,憚之。」其後歷睿宗、玄宗兩朝直至被誅,太平公主的權勢不僅沒有減弱反而與日劇增。 政治上,「公主日益豪橫,進達朝士,多至大官,詞人後進造其門者,或有貧窘,則遺之金帛,士亦翕然稱之。」及誅韋後,「三子封王,余皆祭酒、九卿」公主「每入奏事,坐語移時,所言皆聽。軍國大政,事必參決,如不朝遏,則宰臣就第議其可否。」且在處理政務上,公主確也富有經驗見解,「主侍武后久,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逢合,無不中。」直至實封萬戶,「時宰相七人,五齣其門下」。 相較權極一時的安樂公主,也不過是「宰相以下多出其門」。 生活上,太平公主「田園遍於近甸膏腴,而市易造作器物,吳、蜀、嶺南供送,相屬於路。倚疏寶帳,音樂輿乘,同於宮掖。侍兒披羅綺,常數百人,蒼頭監嫗,必盈千數。外州供狗馬玩好滋味,不可紀極。」 面對如此的權勢,身為太子時的玄宗明顯處於弱勢。睿宗為帝時,每宰相奏事,上先問與太平議否,再問與三郎議否。又太子之妃有孕在身,卻因為「宮中左右持兩端,纖悉必聞」「用事者不語吾多子」而密詔張說商討墮去胎兒一事。 李隆基雖不甘於此,但在多次爭端中卻最終處於下風。景雲二年,李隆基任太子監國前,「使宋王、岐王總禁兵。主恚權分,乘輦至光范門,召宰相白廢太子。」時宋璟、姚元之力爭。兩人又密奏請公主出置東都。然「帝不許,詔主居蒲州。」太子才得以監國。後公主聞之,「大怒,以讓太子。太子懼,奏元之、璟離間姑、兄,請從極法。」終將兩人貶出京師,又「請詔太平公主還京師」。 即使是玄宗已經即位,因宰相多出其門,劉幽求與張暐密言玄宗「謀以羽林兵誅之」,「上深以為然。」後張暐泄密於外,「上大懼,遽列上其狀。」因幽求有功,才得以保有一命。 從上所述各條來看,太平公主不僅具有威脅玄宗的權勢,甚至已達史書所說「權移人主」的程度。正是這樣莫大的勢力,為之招來了殺身之禍。但在這場勢有所勝的政治鬥爭之中,太平公主卻輕易落敗。筆者認為,這與兩方所採取的政治姿態有很大關係。在睿宗時,太平公主已無可避免的將自己推向台前,曾公開放出流言「太子非長,不當立。」至玄宗時,更是成為其最顯見的政治威脅。與處於明處的太平公主相比,玄宗則一方面於表面一再示弱,使之掉以輕心;一方面不忘時時謀劃,期以早日處之而後快。早在其身為太子之時,河內人王琚就曾進言「何謂殿下,當今獨太平公主耳!」李隆基召見後,深以處去為意。只因時機未到而作罷。其後,開元元年,王琚再度進言,且眾人認為時機已然成熟。至這一年的七月,就有了誅殺太平公主一事。 2.政見不一 如果說權傾人主已是大忌,那麼政見不一則更是罪加一等。如在任免官吏的問題上,中宗時,「用錢三十萬,則別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書,時人謂之『斜封官』」。安樂等公主皆藉此大力培養自己的勢力,此後一直沿襲,此事自不為玄宗所容。景雲元年,「姚元之,宋璟等上言罷斜封官。癸巳,罷去數千人。」時兩人身為廷相,又分別兼任東宮的左右庶子,與太子關係密切,完全能代表其意見。朝中立時有人反對,認為會「彰先帝之過,為陛下招怨」太平公主亦進言之。睿宗以為然。 又如在對待宗教問題的態度上,自武周時期始,大興崇佛之風,後又與道教勢力齊發展。太平公主向來與僧道交往密切。嘗御史大夫薛謙光等彈劾「僧慧范持太平公主勢,逼奪民產」「公主訴於上,出謙光為岐州刺史」。又「時修金仙、玉真二觀,群臣多諫,懷貞獨勸成之,身自督役。」也是奉太平公主之意。而與李隆基親近的臣子中多為對此反對這,如姚元之,魏知古等人。又可從玄宗誅太平公主後不久即發布的政令中看出:「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以偽妄還素者萬二千餘人」。 綜上各點所述,太平公主謀逆之罪應有可商榷之處,其極可能並無謀逆之實。正如《疏》議所言:「而有狡豎兇徒,謀危社稷,始興狂計,其事未行,將而必誅,即同真反。」只是莫須有的罪名而已。真正的原因是公主權傾人主,又與玄宗政見不和,終成為其政治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必得以處之而後安。太平公主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僅僅因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武則天的女兒,而且幾乎真的成了「武則天第二」。 作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被稱為「幾乎擁有天下的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認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其實,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她的血管里流動著的是她那極不安分的母親的血液。從小,她驕橫放縱,長大後變得兇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覬覦著那高高在上的皇位,夢想像她母親那樣登上御座,君臨天下。然而,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歷史往往會發生驚人的重複,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劇面目出現,第二次則以悲劇結局告終。太平公主雖不乏心機和才幹,也曾縱橫捭闔得意於一時,但終未能承傳母志,位列九五,只是在史書上留下許多五顏六色的斑痕而已。 生平 幼年 太平公主出生年份目前尚無確切說法。根據她第一次結婚的時間和她的哥哥李旦出生的時間推定,她可能生於665年前後,是高宗和武后的最後一名子女。 太平公主5、6歲時,常常往來外祖母榮國夫人家,她隨行的宮女(一說為太平公主本人)遭表兄賀蘭敏之逼奸,此事引起武則天大怒,加上此前賀蘭敏之曾姦汙內定的未來太子妃,武則天最終決定,撤銷賀蘭敏之作為武家繼承人的身份,流放並中途處死賀蘭敏之。 太平公主8歲時,以替已經去世的外祖母榮國夫人楊氏祈福為名,出家為女道士,太平一名,乃是她的道號。雖然號稱出家,她卻一直住在宮中。一直到吐蕃派使者前來求婚,點名要娶走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則天不想讓愛女嫁到遠方去,又不好直接拒絕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觀讓她入住,正式出家,借口公主已經出家來避免和親。 第一次婚姻 681年,太平公主約16歲時,下嫁唐高宗的嫡親外甥,城陽公主的二兒子薛紹。婚禮在長安附近的萬年縣館舉行,場面非常豪華,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樹木,為了讓寬大的婚車通過,甚至不得不拆除了縣館的圍牆。 武則天對女兒非常寵愛,她認為薛紹的嫂嫂蕭氏和成氏出身不夠高貴,想逼薛家休妻,有人以蕭氏出身蘭陵蕭氏,並非寒門相勸說,才使她放棄了這個打算。薛紹的兄長薛顗也曾因太平公主來頭太大而怕惹來禍事。不過太平公主在第一次婚姻期間,安份守己,並未有不軌事件傳出。 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結束於688年。因為薛顗參與唐宗室李沖的謀反,牽連到駙馬薛紹,武則天下令將薛顗處死,薛紹杖責一百,餓死獄中。當時太平公主還正懷著她和薛紹的第四個孩子。事後,武則天為了安慰女兒,打破唐公主食實封不過三百五十戶的慣例,將她的封戶破例加到一千二百戶。 第二次婚姻 不久,武則天曾打算將寡居的太平公主嫁給武承嗣,因武承嗣生病作罷(一說是因為太平公主看不中武承嗣)。690年太平公主改嫁予武攸暨。這次婚姻被認為是武則天為了保護太平公主而採取的手段,武則天在太平公主第二次結婚的兩個月後正式登基,太平公主因為成為了武家的兒媳而避免了危險。 武攸暨性格謹慎謙退。太平公主在第二次婚姻期間,大肆包養男寵,與朝臣通姦,並曾將自己中意的男寵進獻給母親武則天。 武周時期 太平公主「喜權勢」,武則天認為她長相,性格都像自己,常與之商議政事,但武則天生前從不讓太平公主將她參與政事的事情外泄。太平公主畏懼母親,因而行事比較收斂,對外只大肆裝修府邸,購買別業。武則天朝,太平公主見諸史書的建樹只有為自衛而剷除來俊臣勢力這一件。(有記載稱,薛懷義也是她定計處死的,但也有說法稱,處死薛懷義的是建昌王武攸寧。另有記載稱,太平公主同相王李旦一起作為李家的代表參與了武李盟誓,同樣的,這種說法也存在爭議。) 武周末年,武李兩家矛盾尖銳化,武則天召回廬陵王李顯,立他為繼承人,並通過一系列聯姻將武李兩家聯繫起來,以圖能消弭未來的政治鬥爭。同時,她也開始讓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以及她的兩個男寵張昌宗、張易之掌握權力。太平公主本人雖是武家兒媳,但政治上一直是李家的擁護者。 大足元年(701年),二張因進讒言害死了兩家的嫡系繼承人而同時得罪武李兩家。長安二年八月(702年),李顯、李旦與太平公主聯名表奏,請封張昌宗為王,為武則天拒絕,改封二張為國公。這次表奏緩和了雙方關係。但不久後的長安三年九月(703年),張昌宗誣告魏元忠與太平公主的情人司禮丞高戩,引起武則天大怒,將魏高二人下獄。二張與太平公主及李家的關係徹底破裂。 705年,李家的擁護者、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誅殺二張,逼武則天遜位給太子李旦。太平公主由於參與誅殺二張兄弟有功,而受封鎮國太平公主,開府,封五千戶。 中宗、睿宗時期 唐中宗複位之後,太平公主逐漸走到幕前,積极參与政治。她受到中宗的尊重,中宗曾特地下詔免她對皇太子李重俊、長寧公主等人行禮。中宗朝,韋後與安樂公主亂權,唯懼太平公主多謀善斷。 景龍三年七月(709年),太子李重俊謀反。安樂公主與宗楚客想趁機陷害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兄妹,遂誣告他們與太子同謀,因主審官御史中丞蕭至忠對中宗流淚進諫,「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羅織害之乎!」,太平公主與李旦而得以幸免於難,但太平公主與安樂公主的敵對已明顯白熱化。(也有野史記載稱,上官婉兒因崔湜的原因,與太平公主成為情敵,並投入韋氏陣營)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被韋後與安樂公主毒死。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一起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試圖在韋後與皇族之間謀取平衡,但宗楚客與韋後黨羽商議,改相王李旦為太子太師,架空了李旦,打破了這一平衡。七月,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簡與劉幽求一起參與了李隆基等誅殺韋後的行動,清除了韋氏黨羽,並親手將李重茂拉下皇位,擁立相王李旦複位,是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勞而晉封萬戶,三子封王,為唐朝公主權勢之頂峰。 歷史上真實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姓李,沒有名字留下來。這不獨是太平公主,唐代的公主包括皇后都沒有名字留下。比如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歷來是「皇后」的典範,但她也沒有名字。武則天如果不當皇帝,也沒有名字,當了皇帝之後,才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武」。順便說一句,現在稱「武」為「武則天」其實是不倫不類的。因為「則天」只是武氏的尊號,可以叫「則天皇帝」「則天皇后」,但不能叫「武則天」。這就好像一般不稱唐太宗皇后為「長孫文德」一樣。不過約定俗成,現在叫「武則天」關係也不大就是了。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小女兒,上面有四個哥哥,其中三哥李顯即後來的唐中宗、四哥李旦即後來的唐睿宗。太平公主的出生年月我們不知道。由於她最小的哥哥李旦(睿宗)生於龍朔二年(662年),所以她最早出生於龍朔三年(663年)。又由於她很可能死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因此她最多活了50歲。 關於太平公主的長相,史書說是「豐碩,方額廣頤」(《舊唐書·太平公主傳》,以下出自舊、新唐書《太平公主傳》者,不再出注),也就是方額頭寬下巴,體態豐滿。武則天曾說太平公主「類己」。這可能有兩種意義,一是說女兒長的像自己,另外就是說女兒的性格愛好與自己類似。太平公主「多權略」,喜參政,這與武則天相似;她在武則天晚年將張昌宗推薦給母親作男寵,這種情趣與武則天也是一致的。電視劇製造出的許多武則天和太平公主母女間的矛盾,基本上沒有根據。 太平公主幼時常到姥姥楊氏家去。當時表哥賀蘭敏之因和楊氏私通,也常在姥姥家。在太平公主來往於姥姥家的日子裡,她可能遭到過表哥的強姦。《舊唐書·賀蘭敏之傳》說:「時太平公主尚幼,往來榮國(指武則天母親楊氏)之家,宮人侍行,又嘗為(賀蘭)敏之所逼。俄而姦汙事發,配流雷州,行至韶州,以馬韁自縊而死」。武則天可以容忍外甥與自己的母親私通,但不能容忍他姦汙自己鍾愛的小女兒,因此這件事一出,就堅決把賀蘭敏之除掉了。這件事發生時太平公主最大不超過8歲,它對太平公主的影響可想而知。在以後的歲月中,太平公主私生活上的混亂既與家族和社會風氣的影響有關,也與她幼時的經歷不無關係。從史書記載看,與太平公主私通的起碼有三人。一個是「胡僧惠范,家富於財寶,善事權貴,公主與之私,奏為聖善寺主,加三品,封公,殖貨流於江、劍」。這個惠范和尚倚仗太平公主,做了許多壞事。另一個是宰相崔氵是。崔長得很漂亮,但品性不好。他曾把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都送去侍候太子,自己也「私侍太平公主」(《資治通鑒》卷210)。還有一個是司禮丞高戩。關於高戩,我們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太平公主之所愛也」(《資治通鑒》卷207)。電視劇寫太平公主,只寫她的情不寫她的欲,這就從大的方面不符合當時的社會風尚、太平公主的家族背景,以及她的個人經歷。 太平公主有過兩次婚姻。第一次是與薛紹。大約在太平公主14、5歲時,有一次她穿上武官的服飾在父母(唐高宗和武則天)面前跳舞。父母笑著問她:「你又做不了武官,為何要這樣?」她回答說:「將它賜給駙馬可以嗎?」這件事或可看作太平公主「青春期」的騷動。唐高宗看出了她的這種要求,用史書的話說就是「帝識其意,擇薛紹尚之」。為什麼要選擇薛紹呢?前面講過,作為皇族的李氏家族在唐前期基本只和非山東士族的家族聯姻,薛氏正是這樣的大族。因此薛氏是李唐家族的傳統姻親。薛紹的父親就是駙馬,母親也是公主(城陽公主)。幼年  太平公主出生年份目前尚無確切說法。根據她第一次結婚的時間和她的哥哥李旦出生的時間推定,她可能生於665年前後,是高宗和武后的最後一名子女。  太平公主5、6歲時,常常往來外祖母榮國夫人家,她隨行的宮女(一說為太平公主本人)遭表兄賀蘭敏之逼奸,此事引起武則天大怒,加上此前賀蘭敏之曾姦汙內定的未來太子妃,武則天最終決定,撤銷賀蘭敏之作為武家繼承人的身份,流放並中途處死賀蘭敏之。  太平公主8歲時,以替已經去世的外祖母榮國夫人楊氏祈福為名,出家為女道士,太平一名,乃是她的道號。雖然號稱出家,她卻一直住在宮中。一直到吐蕃派使者前來求婚,點名要娶走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則天不想讓愛女嫁到遠方去,又不好直接拒絕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觀讓她入住,正式出家,借口公主已經出家來避免和親。  第一次婚姻  681年,太平公主約16歲時,下嫁唐高宗的嫡親外甥,城陽公主的二兒子薛紹。婚禮在長安附近的萬年縣館舉行,場面非常豪華,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樹木,為了讓寬大的婚車通過,甚至不得不拆除了縣館的圍牆。  武則天對女兒非常寵愛,她認為薛紹的嫂嫂蕭氏和成氏出身不夠高貴,想逼薛家休妻,有人以蕭氏出身蘭陵蕭氏,並非寒門相勸說,才使她放棄了這個打算。薛紹的兄長薛顗也曾因太平公主來頭太大而怕惹來禍事。不過太平公主在第一次婚姻期間,安分守己,並未有不軌事件傳出。  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結束於688年。因為薛顗參與唐宗室李沖的謀反,牽連到駙馬薛紹,武則天下令將薛顗處死,薛紹杖責一百,餓死獄中。當時太平公主還正懷著她和薛紹的第四個孩子。事後,武則天為了安慰女兒,打破唐公主食實封不過三百五十戶的慣例,將她的封戶破例加到一千二百戶。  第二次婚姻  不久,武則天曾打算將寡居的太平公主嫁給武承嗣,因武承嗣生病作罷(一說是因為太平公主看不中武承嗣)。690年太平公主改嫁予武攸暨。這次婚姻被認為是武則天為了保護太平公主而採取的手段,武則天在太平公主第二次結婚的兩個月後正式登基,太平公主因為成為了武家的兒媳而避免了危險。  武攸暨性格謹慎謙退。太平公主在第二次婚姻期間,大肆包養男寵,與朝臣通姦,並曾將自己中意的男寵進獻給母親武則天。  武周時期  太平公主「喜權勢」,武則天認為她長相,性格都像自己,常與之商議政事,但武則天生前從不讓太平公主將她參與政事的事情外泄。太平公主畏懼母親,因而行事比較收斂,對外只大肆裝修府邸,購買別業。武則天朝,太平公主見諸史書的建樹只有為自衛而剷除來俊臣勢力這一件。(有記載稱,薛懷義也是她定計處死的,但也有說法稱,處死薛懷義的是建昌王武攸寧。另有記載稱,太平公主同相王李旦一起作為李家的代表參與了武李盟誓,同樣的,這種說法也存在爭議。)  武周末年,武李兩家矛盾尖銳化,武則天召回廬陵王李顯,立他為繼承人,並通過一系列聯姻將武李兩家聯繫起來,以圖能消弭未來的政治鬥爭。同時,她也開始讓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以及她的兩個男寵張昌宗、張易之掌握權力。太平公主本人雖是武家兒媳,但政治上一直是李家的擁護者。  大足元年(701年),二張因進讒言害死了兩家的嫡系繼承人而同時得罪武李兩家。長安二年八月(702年),李顯、李旦與太平公主聯名表奏,請封張昌宗為王,為武則天拒絕,改封二張為國公。這次表奏緩和了雙方關係。但不久後的長安三年九月(703年),張昌宗誣告魏元忠與太平公主的情人司禮丞高戩,引起武則天大怒,將魏高二人下獄。二張與太平公主及李家的關係徹底破裂。  705年,李家的擁護者、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誅殺二張,逼武則天遜位給太子李顯。太平公主由於參與誅殺二張兄弟有功,而受封「鎮國太平公主」,其兄李睿封「安國相王」,開府,封五千戶。  中宗、睿宗時期  唐中宗複位之後,太平公主逐漸走到幕前,積极參与政治。她受到中宗的尊重,中宗曾特地下詔免她對皇太子李重俊、長寧公主等人行禮。中宗朝,韋後與安樂公主亂權,唯懼太平公主多謀善斷。  景龍三年七月(709年),太子李重俊謀反。安樂公主與宗楚客想趁機陷害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兄妹,遂誣告他們與太子同謀,因主審官御史中丞蕭至忠對中宗流淚進諫,「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羅織害之乎!」,太平公主與李旦而得以幸免於難,但太平公主與安樂公主的敵對已明顯白熱化。(也有野史記載稱,上官婉兒因崔湜的原因,與太平公主成為情敵,並投入韋氏陣營)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被韋後與安樂公主毒死。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一起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試圖在韋後與皇族之間謀取平衡,但宗楚客與韋後黨羽商議,改相王李旦為太子太師,架空了李旦,打破了這一平衡。七月,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簡與劉幽求一起參與了李隆基等誅殺韋後的行動,清除了韋氏黨羽,並親手將李重茂拉下皇位,擁立相王李旦複位,是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勞而晉封萬戶,三子封王,為唐朝公主權勢之頂峰。  太平公主在協助李隆基政變除掉韋後以後,與李隆基發生權爭。她曾經要求睿宗廢掉太子李隆基,並積極培植黨羽。此時,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經由太平公主任命,文武百官除了姚崇,宋璟等寥寥數人外,大多數都依附太平公主。睿宗則試圖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政治平衡,以避免傷害到任何一人。  在此期間,太平公主曾勸說唐睿宗下旨,搜集編撰了上官婉兒的著作,保留了這位才女的作品。  覆滅  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傳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改元先天。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去世。  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準備以羽林軍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奪權。李隆基與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發制人,誘殺了左、右羽林將軍和宰相。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後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請唐玄宗恕其死罪,被唐玄宗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其夫武攸暨墳墓也被剷平。  爭議與疑點  關於太平公主是否真正計划過謀反這一點,一直以來存在疑問。一部分人認為,她驕橫跋扈,與李隆基已經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不可能沒有謀反之心。但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以太平公主在朝中完全佔據上風的局勢和她多次成功政變的經驗,她若當真謀反,不可能如此輕易就被李隆基平定。  子女  太平公主共有4子4女,與薛紹生有二子二女:長子薛崇訓、次子薛崇簡,長女薛氏,次女萬泉縣主薛氏。與武攸暨生有二子二女:長女武氏,次女永和縣主武氏,長子武崇敏、次子武崇行,。太平公主死時,除次子薛崇簡因是李隆基一黨而倖免以外,其餘兒子均被處死。  註: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新藏專輯第174-175頁《故沛郡夫人武氏墓志銘》明確記載武氏「故周定王駙馬都尉攸暨太平公主第二女,封永和縣主。」
推薦閱讀:

香港重大疾病險價廉物美怎麼選
阿克蘇市民乘計程車丟失物品,怎麼找?
寶寶一歲多,怎麼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呢?
情感課堂:老公遭遇美色,妻子該怎麼辦?
怎麼看羅盤

TAG:怎麼 | 太平公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