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代飲酒禮研究(下)

摘要:

在周代,飲酒禮具有宗親、安賓、敬友、樂民的社會功能,歷史不斷的發展,飲酒禮也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同的時代盛衰沉浮,它所體現出的禮樂文化值得我們繼承和發展,在現代的禮儀交往中,飲酒禮仍然以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影響著現代飲酒禮,無論是家庭聚會,還是社交場合,飲酒禮在不同的地區逐漸形成一套穩定的儀式。

周代飲酒禮的社會功能及其深遠影響

周代飲酒禮的社會功能

酒是周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酒在周人的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酒與飲酒禮在穩定周代社會秩序、維持周王朝統治、豐富周人社會生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統治階級貴族中,就有「厭厭夜飲,不醉無歸。」周天子更是飲酒不限。《詩經·小雅·吉日》中曾描寫過周宣王打獵後,「以御賓客,且以酌醴」的盛大場面。由此可見,酒在周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周代的飲酒禮具有和睦九族、溝通上下、鞏固統治、穩定社會的功能。

一、親宗

周代建立後,吸取了商朝滅亡的教訓,加強宗族關係,在政治體制方面實行分封制。周初分封制主要是同族之間,即「分封親戚以藩屏周」,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建立在血緣親情的基礎之上。在西周初年的分封制中,周天子作為周人家族組織的大家長,成為天下共主,周王的兄弟子侄則分別受封為治理各諸侯國的國君,各諸侯國君的兄弟子侄再受封為卿大夫,各級官吏也是由與周王有親緣關係的族長擔任。這種政治的措施有效地防止了殷商諸侯國聯盟政治形式所帶來的鬆散性弊端,大大強加了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有效控制,使得國家上下一體。

周代宗法制度的實質,可簡單概括為「尊尊」和「親親」,「尊尊」指的是各級貴族的等級關係,「親親」指的是宗族之間的血緣關係,兩者相輔為用,共同利用宗族血緣關係來維持周天子的地位,以鞏固周代貴族為主的統治地位。周人在處理各種社會問題時,都要依靠同姓宗族的支持,維護並顧忌同族的利益。《周禮·大宗伯》中有「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都是對於同姓兄弟專門的禮節,適應周代宗法制度產生的鄉飲酒禮和燕禮,正是最好的體現形式。《詩經·小雅·常棣》中「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詩中表面上所言雖然是兄弟之情,實際上是要和睦親族,是以兄弟關係來象徵同族之間的關係。飲酒禮儀的宗親功能清晰可見。

二、安賓

在飲酒禮中,賓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先秦諸多文獻的記載中,包括君臣之間、諸侯國與朝聘之賓與大夫之間的主賓飲酒活動要遠遠多於宗親活動舉行的飲酒禮。《儀禮》中所記載的禮節雖然各有一些差別,但是在正禮中或正禮後都會有酬謝賓客以樂賓的環節。在不同的禮儀中,「賓」的身份也有所不同,例如《燕禮》、《大射儀》和《公食大夫禮》中賓是大夫、卿及其他諸臣為眾賓;《鄉飲酒禮》和《鄉射禮》中的賓是鄉中賢能者;《士冠禮》賓為主人之僚屬;《士昏禮》賓為使者,身份為群吏相往來者;《聘禮》賓為外國使者;《覲禮》賓為諸侯;《特牲饋食禮》、《有司徹》和《少牢饋食禮》中的賓則為有司來觀禮者。綜上所述,《儀禮》中賓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天子諸侯之臣屬、別國之卿大夫、主人之僚屬、鄉中有賢能者。

為實現舉行飲酒禮儀的目的,為此安賓這一社會功能在飲酒禮中有著極其的作用。賓主之間的交流程度影響了儀式能否融洽而順利的進行。《周禮·春官·大司樂》中說「以安賓客」,《詩經·小雅·南有嘉魚》又說「嘉賓式燕綏之」,在這裡「綏」,即安賓之意。在《儀禮· 鄉飲酒禮》「正歌備」環節後,會有旅酬這一環節,主人立司正以留賓,此處的「安賓」是盛禮舉行之後,留賓來參加旅酬和無算爵、無算樂的環節。主人請賓入座飲酒,賓則請主人撤去俎。這時的安賓環節已經不再是正禮進行時的莊重嚴肅,此時主賓會在輕鬆的奏樂氛圍中飲酒,甚至以醉為榮。

在《儀禮》中也有其它篇章,例如《燕禮》和《大射禮》正禮後的安賓環節:「君命『無不醉』,賓及卿大夫答曰『敢不醉』」;又如《詩經》中的《鹿鳴》、《湛露》、《賓之初筵》、《南有嘉魚》、《楚茨》以及《既醉》等詩篇中,都記載有無算爵、無算樂的安賓環節和不醉不歸。其中《湛露》中「厭厭夜飲,不醉無歸」一句即主人留賓,並邀請賓客飲酒以盡歡,此舉有安賓之意,主人藉此達到融洽主賓之間關係的目的。

賓主均借飲酒禮儀的舉行來實現其各自的政治目的,倘若做到了安賓以致樂,主賓才有可能在「不醉無歸」的融洽氛圍下達成自己的政治目標,並且順利完成各項禮儀活動;倘若不能做到安賓以致樂、主賓失和,則甚至可能出現短兵相接的嚴重後果。周人正是通過飲酒禮儀中的觥籌交錯、鼎俎推換、聲歌並作等儀式,以安賓以致樂,使得賓主和樂。

三、敬友

周代實行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就是為了從制度上防止血緣的封閉性,通過婚姻關係,將異姓納入到本族的血緣關係中,使得其他異姓成為對於自己有利的部分,但是並允許沒有血緣關係的非本族成員擔任官吏,這種做法適應了周代的政治制度,鄉飲酒禮反映了周代宗親、異族並重的思想。為了避免血緣的封閉性,通過和異姓聯姻的方式擴大血緣聯盟的範圍,從而使得周代的血緣關係具有了外擴型。《小雅·伐木》中的「伐木許許,釃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諸父。寧適不來?微我弗顧!於粲洒掃!陳饋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其中的「諸父」、「諸舅」都是將異姓納入自己宗族之中,置於平等地位的體現。

以血緣關係為主的分封制加強了周代宗族內的團結,為了親宗統族,為了維護宗族內部的統治秩序和依據倫常秩序所形成的政治、宗教權力,飲酒禮儀會在同宗族舉行。在周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宗族之間,「朋友」關係也較為重要的關係。例如《詩經·小雅·常棣》中有「兄弟鬩於牆……每有良朋,烝也無戎」;《周禮·地官·大司徒》中有「以本俗六安萬民:一曰媺宮室……三曰聯兄弟,……五曰聯朋友,六曰同衣服。」上述句子中的「良朋」與「朋友」所指的是異族間的飲酒宴飲,而並非同族兄弟。周人有時也會特地宴朋友,或者會製作紀念跟隨國君出征器具來饗朋友,以突顯朋友身份的特殊性。

在周人那裡,「朋友」是異姓僚屬,而非同族兄弟。異姓不僅僅是聯姻的對象,還是效力於周天子的臣民。社會結構的複雜是有宗法制、分封制的實施導致的,這使得異姓貴族之間的交流逐漸增多,體現在對內的日常政治生活上和對外的各宗族之間的各種事務中。那些關係較為親近的貴族會成為同僚或屬下,他們之間相互參與對方舉行的飲酒禮儀,來表達自己敬意,使得關係更加融洽。

四、樂民

周代的百姓大多喜歡飲酒,並且把酒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飲品。《禮記·內則》中比較詳細的記載了周人對酒的喜愛和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八種飲品。周人不僅僅喜歡飲酒,甚至有時酗酒且以之為榮。《詩經·鄭風·叔于田》中就有因巷道無人飲酒勝過阿叔,而稱阿叔「洵美且好」的讚美。因此,酒恰恰成為了「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這種保民思想的最的證據之一。

酒以饗民欲,實現與民同樂、共飲,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或以其酒,(或)不以其漿」的階級矛盾。周代的統治者不可能從根源上禁止民眾飲酒,但是為了不激起民憤,也為了穩定自身的統治秩序,周代統治者不得不處於「食節時事,民咸安其居」的考慮,每年會定期舉行各類型的飲酒禮,其中以黨正年終蜡祭與民群飲最為盛大。周代百姓「路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一國之人皆狂未知其樂也」。這形象的說明了周代百姓飲酒場面和狂歡程度。除此之外,在《周禮· 地官· 黨正》:「國索鬼神而祭祀,則以禮屬民,而飲酒於序,以正齒位。」周天子在祭祀宗廟後,一般也會對同行的公卿諸侯大夫進行「勞酒」,以此慰勞。而對於宿衛王宮的武士們,更是用「共其酒,無酌數」來加以恩寵。

周代飲酒禮的舉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百姓皆狂歡若醉,或是休養生息,或是親民樂民,具有調節各階層矛盾的社會功能。統治階級之間的飲酒禮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等級秩序;而以鄉飲酒禮形式及或者其它形式在民間舉行之時,仍然是官方主辦或者以官方監督許可的形式存在,體現在貴族自上而下地「關照」百姓飲酒禮在民間的舉行過程,同樣具有調和貴族與平民之間矛盾,調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的功能。

綜上所述,飲酒禮具有多重政治和社會功能,其中親宗、安賓、敬友、樂民這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緩和周代社會各階級的矛盾,維持周代社會的穩定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同姓到異姓,還是同宗到民眾,飲酒禮中各階級的參與,都表明了在周代宗法制度下,周人的人際交往活動存在著由大及小、由近及遠的現象。在祭祀等的大型禮儀活動後會有民眾參與的飲酒禮儀活動。周代貴族階級正好利用了這點,在宗族內,收宗統族;而在宗族外,宴飲民眾,敬賓重友,修養生息。

第二節飲酒禮在後世的演變

飲酒禮在秦朝時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隨著秦朝幾十年的短命夭折,飲酒禮得以起死回生,並繼續發展。漢初所用多為黃老之術、刑名之言,至武帝時,隨著儒學的興起,「鄉飲之禮」起而復興,諸儒有了「修其經藝,講習大射,鄉飲之禮」的傳統。鄉飲酒禮在周代,為鄉大夫行之於鄉;晉朝鄉飲酒禮確由天子親臨,行之於辟雍,足見受重視程度;到了唐代,鄉飲酒禮尤其受到重視,此後地方舉行鄉飲酒禮的次數日漸增多;宋代的飲酒禮仍沿唐制,主要為地方在貢士之時所行之禮,由於行飲酒禮舉行之時,必歌《鹿鳴》,故又稱「鹿鳴宴」;明代飲酒禮的舉行主要是為強制推行社會教化、灌輸忠孝之道,以維護社會穩定;由於種種原因,清代舉行鄉飲酒禮的次數也逐漸減少,最終,飲酒禮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而退出歷史舞台。

一、先秦時期飲酒禮的發展演變

飲酒禮的源頭可追溯至周代,最初為了表達對老人的尊重。楊寬先生認為「鄉飲酒禮起源於氏族聚落的會食中。」是維護周代貴族階級特權的手段,通過這樣的儀式的舉行,以表示對貴者、長者的尊敬,分別貴賤、長幼。從根本上來說,「鄉飲酒禮」的制度化和程序化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的產物。鄉飲酒禮逐漸演變成一套象徵性的儀式和可行的禮節。

在周代,按照禮的規定,各種宴會都有規範的節儀。如《儀禮》所載的「鄉飲酒禮」就有「謀賓」、「鋪陳」、「迎賓」、「拜至」、「拜賜」等二十四節程序。據《左傳》的記載,參加諸侯國朝聘宴饗的人都必須知道並遵守有關的禮節,無論是問答辭令還是賦詩言志,都要按照嚴格的禮的規定,如果不慎失言、失坐或失態,都被認為是有辱君命、有失身份的事。

在《儀禮》中,第四篇鄉飲酒禮:記載的是古代基層行政組織定期舉行的以敬老為中

心的飲酒儀式。

二、秦漢與魏晉時期飲酒禮的發展演變

秦時期,儒家禮樂文明不受統治者的重視,鄉飲酒禮作為嘉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遭致廢棄也就勢在必然。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漢興,然後諸儒始得修其經藝,講習大射鄉飲之禮。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為太常諸生弟子共定者,成為選者,於是,喟然歡興於學。」西漢成帝鴻嘉二年(前19年),朝廷為博士舉行鄉飲酒禮。漢末大亂,李忠於更始六年在丹陽任太守時,「以丹陽越俗不好學,嫁娶禮議,衰於中國,乃為起學校,習禮容,春秋鄉飲,選用明經,郡中向慕之。」由於民風向化,成為一方樂土,一時流民紛紛附集,不過幾年,「墾田增多,三歲間流民占著者五萬餘口。」東漢初,大司徒伏湛就奏

行鄉飲酒禮,各地鄉飲漸有恢復。

永平二年(61年)漢明帝駕臨太學禮書所記載,親自主持了一次養老禮。可見東漢代鄉飲是地方對朝廷養老禮的效仿。秦始六年(270年),晉武帝親臨太學舉行鄉飲酒禮,詔日:「禮義之廢久矣,今乃復講肄舊典。賜太常絹百錠,承博士及學生牛酒。」晉惠帝永寧三年(302)復行此禮,以鄉飲酒禮所倡導的貴賤親疏等級觀念來維持統治。

北魏孝文帝積極學習漢文化,「巡狩、尊老、鄉飲」這三禮是北朝尤其是北魏禮制中的大宗。它不僅在整個北朝禮制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北魏以及整個北朝政治上最成功的。

三、隋唐與五代十國時期飲酒禮的發展演變

據《隋書》記載「國子監每歲以四仲月上丁,釋奠於先聖先師,年別一行鄉飲酒禮。州郡學則以春秋仲月釋奠州郡縣亦每年於學一行鄉飲酒禮。先生皆乙日試書,丙日給假焉。」由此可見,在隋代飲酒禮受到高度重視,每年中央國子監和各級學校均會舉行。

唐代的飲酒禮具有一定的養老性質,地方官為了藉機會宣揚禮教,希望改變社會上飲酒無度的不良風氣,每年都會宴請在本地有聲望的人以示敬尊敬賢能。唐太宗曾下詔文強調飲酒過度的危害:「比年豐稔,閭里無事,乃有隳業之人,不顧家產,朋游無度,酣宴是忱。危身敗得,靜言思之,良增軫嘆。自非澄源正本,何以革鮑弊俗。」唐代士子赴京趕考之前,地方官設酒宴歡送他們,對州參加科考的學子及孝悌、旌表門闖者,行鄉飲酒之禮,刺史為主人。

其禮「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不繇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於州、縣。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武則天長安二年(702),「教人習武藝,其後每歲如明經、進士之法,行鄉飲酒禮,送於兵部。開元十九年,詔武貢人與明經、進士同行鄉飲酒禮。」這大概是軍人、武士歷史上第一次被朝廷納入了鄉飲禮制內。

唐代是鄉飲酒禮的轉化時期,它上承漢晉以來的養老禮,下啟宋元以來的重教禮。其目的是使鄉紳庶民識廉恥,知敬讓。多年的戰亂使得五代十國時期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鄉飲酒禮難以舉行,長期廢止。後唐「左僕射李愚請頒《唐六典》樂百可使州縣貢士行鄉飲酒禮,時以其迂闊,不果行。」李愚好古,講求古聖王之道。他在當時提出行鄉飲酒禮,由於完全不考慮現實狀況,食古不化,遭眾恥笑。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九月,「太常以長興三年敕諸舉人,常年薦送,先令行鄉飲酒之禮。宜令太常草立儀注,頒下諸班預前肄習,解送舉人之時,便行此禮。其儀速具奏聞。」可見後唐舉行的鄉飲禮其主要形式依然是賓興賢良。

四、宋元時期飲酒禮的發展演變

宋代鄉飲酒禮是在隋唐賓貢禮、養老禮並行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推動而成的。北宋建立後,鄉飲並不被高層重視,長期處於停廢狀態。鄉飲禮很有可能是敬老性質的鄉飲酒禮已經轉變成了養老禮,兩宋沒有將鄉飲酒禮納入制度化的軌道,聽任民問自舉行,政府不加過問。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下旨令鄉飲酒禮行於里社者由地方決定。總體上,南宋鄉飲酒禮舉行次數不多,但規模往往很大。組織一次鄉飲酒禮畢竟是要花費相當多的財力、物力、人力的,在中央政府不重視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更加不會重視。以材料所見推敲,兩宋時期的鄉酒禮飲實際上長期處於廢停不舉狀態。

元初曾有漢儒王渾向元世祖建議恢復鄉飲酒禮,但未被重視。元典章制度不載鄉飲禮,政府也極少對鄉飲酒禮有什麼規定,一切皆由地方自行決定。元代也存在兩宋期間那樣三種模式的鄉飲酒禮,但均是才舉即廢停。地方是否舉行鄉飲酒禮完全由地方官意願決定,即行即止,廢舉無常;元初,戰爭尚未結束之時就有漢族地方官主持舉行過鄉飲酒禮。

五、明清時期飲酒禮的發展演變

不再像唐宋飲酒禮那樣具有安賓盡興之意,明清時期恢復了以尊老敬老為目的的飲酒禮,這不是簡單的禮制「返古」,而是統治者為了強化君主專政制度,建立的森嚴等級制度,並藉此宣揚尊老敬老,以實施維護封建禮教制度。面對民間的各種社會問題時,明代和清代的統治階級整合了歷代飲酒禮中有用的成分,並依據自己統治的實際需要,在禮儀程序方面做了一定的修訂,最後以國家正規條令的方式強制推行。

毫無疑問,在歷代政治文化中,飲酒禮在一定程度上都彰顯了其以倫理道德治國的本質,培養了一代代深受儒家文化教化熏陶的人民,發揮了其獨特的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成為統治者維護統治,穩定社會關係的工具。

第三節對於當代宴飲文化的幾點思考

一、周代飲酒禮所體現的禮樂文化

周代的禮樂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禮在外部制約著人們,樂從心裡內部感染著人們,同時人們又主動地適應禮樂的約束,並通過修身,達到飲酒禮所崇尚的「令德」、「令儀」,使周代社會、周人產生獨特的「人格美」。

周代禮樂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親親」和「尊尊」,以建立尊卑有序,貴賤的等級秩序,並鞏固宗親之誼。

1、養老敬老的品格

周禮表現出森嚴的等級制度,其對尊卑、長幼的關係規定的非常明確而嚴格的。周禮通過各種禮儀,把這種觀念滲透到飲食、事親事長、應對等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所謂的「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無非是明確尊卑、長幼之序。周禮文化核心是以家族倫理結構為特徵的周禮精神,在周禮精神具有根本性地位的『孝』的德性倫理,可以說「孝」即尊先敬老是周人道德規範的核心。

作為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酒禮的中心內容就是為了和睦宗族、收束人心、安賓親友、協調社會關係,以表達親親之意與合族之歡。通過《詩經》中飲酒詩得以體現,「此類詩歌的內容主要是描寫貴族燕會的歡樂場面,鋪排宴會上美味佳肴的豐盛,顯示主人的盛情和好客之意,表達主、賓之間歡暢盡興的情懷,以情感的溝通為前提,宣揚宗族的團結、異姓的合作,最終達到協調人際關係,化解矛盾。」

2、展示周人的德行

周代飲酒禮的舉行,其主要目的並不在於寫酒,而是通過表現人們對酒的態度、飲酒行為和相關的酒禮,以展現周人的德行。在《尚書·酒誥》中就有關於酒德的明確意識:「如果飲酒敗德,『腥聞在上』,上天便降禍人間,百姓流離。反之,『將德』、『中德』,則降福降命,福蔭萬民。」依據周人的觀念,『德』不僅是上天意志的表現,而且其外化為禮還具備倫理道德性質。各種酒禮展現了周人溫潤中和、追求禮儀的人格魅力。周人對酒的態度,在《小雅·小宛》中有比較明確體現:「人之齊聖,飲酒溫克。彼昏不知,壺醉日富,各敬爾儀,天命不又。」此句話說明了正派聰明的人在喝酒時克制又從容;而糊塗無知的人,則越喝越醉發酒瘋,各位作風要謹慎。這種對飲酒的態度,展現出了周人對德、對禮的追求,告戒人們不要飲酒縱酒,從而失德。飲酒行為主要體現在飲酒詩中,通過兩方面來展現周人對德與禮的追求。

一方面是飲酒詩中通過歌頌飲酒時的禮節,賓主關係的和睦融洽,展現出人的內在道德風範。飲酒禮的舉行正是周天子團結諸侯的一種政治手段。西周時期,禮樂十分盛行,重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飲酒禮儀正是行「禮」、踐「禮」、體現「禮」的最有效的場合和手段,所以飲酒禮儀能夠鞏固、強化貴族階級的禮樂制度。「和樂而不疏」體現了周人的追求。溫和中正、歡樂和諧、君臣有節、長幼有序,使得血緣、宗法、親情得到升華,表現出人們溫文而雅的風度。

酒是飲酒禮中必備的助興之物,它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過量飲用不但會傷身體,還會使飲酒者失儀、失德、失言、亂性以至誤事。因此,另一方面,飲酒詩通過諷刺酒後失德,告戒人們不要縱酒敗德。《詩經》中的部分詩對縱飲持反對態度。例如《大雅·盪》:「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爾以酒,不義從式。既愆爾止,靡明靡晦。式號式呼,俾晝作夜。」《大雅·抑》批判紂王:「其在於今,興迷亂於政。顛覆厥德,荒湛於酒。」,統治者鑒於飲酒的種種負面效應,主張飲酒有度,反對縱酒失德,同時還強調

必須遵守飲酒規矩與重視飲酒禮儀。詩中對於這種享樂而失體統的現象是持強烈的批判態度,這種對縱酒失德行為的批判,目的在於確立統治階級的道德規範,做到內在重「德」與外在重「儀」,明確「以德飲酒」的禮儀規範,這些都展現了周人對禮與德的追求。「禮」與「德」的合一是當時時代的要求,也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周人把飲酒禮視為一項重要的社會活動。周人舉行飲酒禮時講究以禮節情,反對縱酒敗德;講究尊卑長幼之序,反對違禮越矩;講究賓主互敬互讓,往來有序,反對恣情狂飲,一味追求感官生理上的刺激;所以《詩經》的飲酒詩體現了一種理性精神。酒在人類精神生活各方面,諸如心靈溝通、宗教和審美中,有著重要作用通過飲酒禮的發展和實施情況,了解風俗民情,考察政治得失,展現政治興衰、禮俗倫常、宗教信仰等,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及借鑒意義,飲酒禮的興衰提醒我們需重視酒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

二、飲酒禮在現代飲酒禮儀的應用

飲酒禮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對後世的歷朝歷代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酒在周人的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周人飲酒時講究以禮節情,反對縱酒敗德;講究尊卑長幼之序,反對違禮越矩;講究賓主互敬互讓,往來有序,飲酒時賓主盡歡,但樂而不亂,大家舉止有度,保持容儀。周人飲酒時形成的品德也影響了現代飲酒禮儀的發展。

1、家族宴會

鄉飲酒禮本就是地方鄉里尊長敬老的社會習俗,延續至清朝,仍然具有尊老尚幼的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飲酒禮倡導視人之老為己之老,視人之長為己之長,本質上與中華民族的傳統孝道理念是想通的。在現代飲酒禮儀中,飲酒宴會依然遵循著長幼有序、親疏有別的種種禮儀規定:按輩分的高低依次入座,長輩在前,晚輩在後;如都是平輩,年長者在前,年幼者在後;按親疏關係,親者在前,疏者在後;長輩請晚輩入座,主人在前,客人在後。斟酒的順序也要講究,要先給在座的年長者斟酒,以示尊敬。

現代的飲酒宴會多是為了家庭和諧,家族團結而舉辦,在家庭宴會中,大家舉杯共飲,盡情暢談,使得整個宴會其樂融融,家族更加團結。

2、社交場合

現代的宴會已經成為人際交往應酬形式之一,飲酒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宴會飲酒就是要做到「賓主如歸」,讓宴會取得圓滿成功,達到增進友誼、聯絡情感的目的。飲酒之間的交談,勸酒得當,使得氛圍熱烈;可找些輕鬆愉快的話題,為賓主之間創造親切、熱烈、歡快的氛圍。

現代飲酒宴會的應酬場合較多,這成為人們交際活動重要的一部分。人們在飲酒宴會上以酒會友,無論是座次還是敬酒,都充分體現著飲酒宴會交際的目的。敬酒應以職位高低、年齡大小為主,賓主身份為次,敬酒前需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做到主次分明。當有求於席間某位客人時,自然要對他更加恭敬。但是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者年紀更長的人,就不應只對有求之人恭敬,也需先給尊者、長者敬酒。不管是有事而宴,還是無事而聚,飲酒禮儀都以它獨特的功能增進了飲酒宴會上人們的感情。

3、儀式化

現代的飲酒宴會中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儀制度,在宴會席位和座位坐法、酒器選擇及其擺放、溫酒與開酒、斟酒、勸酒、碰杯、謝酒等相關禮節上都有相應地規則。

飲酒宴會和席位:按輩分的高低依次入座,長輩在前,晚輩在後;如都是平輩,年長者在前,年幼者在後;按親疏關係,親者在前,疏者在後;長輩請晚輩入座,主人在前,客人在後。現代酒禮的一般座次如下圖:

座次

酒器選擇及其擺放:現代社會,我國常用的酒器一般是玻璃酒器和陶瓷酒器,一般情況下不必使用酒壺。水杯放在茶盤的上方,酒杯放在茶水杯的左方。

溫酒與開酒:飲酒宴會上需要根據酒品種的不同來確定飲用的時間。一般情況下,白酒開瓶後即可直接飲用,冬天裡,也有喜歡把酒瓶放到盛有開水的容器中加熱到一定程度再飲用的。紅酒應該在瓶塞打開後,放置一段時間,透氣後才能飲用。白葡萄酒和啤酒等可直接飲用,也可冰凍或者加冰後再飲用。

斟酒:作為主人,首先要為來賓斟酒,酒瓶要當場打開,酒杯大小一致。斟酒順序要講究:第一,如在座有年長的、遠道而來的或者職務較高的人,要先給他們斟酒,以示尊重;第二,一般情況下,可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斟酒。中國人飲酒習慣為「上酒在左,斟酒在右」,有主人或主人請的陪客或服務員,按賓主的要求斟酒。斟酒時應從賓主的右側開始,自右向左的方向依次斟酒。酒要斟滿,以示對客人的尊敬。

勸酒:勸酒是為了渲染飲酒宴會氣氛。勸酒得法,會使得席間氣氛熱烈。一般由主人、陪客或主人委託的「代東」、「酒官」勸酒,勸酒方式多種多樣。

碰杯:宴會間祝酒時,主人向客人碰杯,杯口應與雙目齊平,然後與客人碰杯,祝酒不要交叉碰杯。客人之間相互碰杯,是禮貌、友好的表示。一般應起立舉杯,輕輕相碰,目視對方,口念祝酒辭。碰杯時一般與對方的杯口齊高,或者比對方的低,以示謙恭。人多時可舉杯示意,不一定碰杯。

謝酒及其他禮節:飲酒宴席上,任何時候多可以謝酒,不肯過量不算失禮,大多借身體原因或者不勝酒力推辭。飲酒完畢後,稍作逗留即可離開。

結語

本文主要研究周代的飲酒禮,以鄉飲酒禮和燕禮為基礎,結合當時的禮樂文化背景和當時的禮學原著典籍《周禮》、《儀禮》、《禮記》以及後世的相關作品,對飲酒禮中反映的禮儀制度、禮儀現象和禮儀文化做了分析探討。飲食之禮是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酒禮是飲食之禮最重要的部分,體現了周代禮樂文化的獨特,無論是鄉飲酒禮還是燕禮都是以禮儀的方式舉行,以起到維護等級制度和社會穩定的作用。祭祀在周代極其重要的國家大事,祭祀禮儀的舉行對飲酒禮有著較大的影響;周代是一個實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國家,家族血緣關係對周代政治穩定是很重要的,所以,通過舉行飲酒禮和燕禮來維護等級制度,團結周氏家族是十分必要的。

「詩禮互證」是研究周代飲酒禮的一種重要方法,《詩經》中大量的詩句提到飲酒,反映出當時飲酒生活的豐富。飲酒禮舉行之時,往往藉助賦詩、音樂、舞蹈、射禮、投壺等遊戲助興來娛樂嘉賓,使得飲酒禮的舉行氛圍更加融洽和睦。

飲酒禮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鄉飲酒禮與燕禮創始於宗法制度時期,延續於宗法制度廢弛,但宗法組織依然存在,社會尚需要這一禮儀來維持封建時代。當封建禮教淡化,鄉飲酒禮是能成為敬老尊賢和維持宴飲的正常秩序等等功能,自然還有借鑒的價值。

在周代,人們尊崇禮儀,受禮儀的約束,禮儀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總準則、總規範。鄉飲酒禮與燕禮的舉辦既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體現了古代貴族階級的進食好以音樂歌舞助興,來宣染氣氛,激蕩情緒,增進食慾,引導程序,張大威儀的精神,使人們自娛自樂其中,對於穩定人心鞏固統治積極的地位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同時鄉飲酒禮的舉行展現了宴會的歡樂之情,人們以此藉助音樂溫馨的審美情感魅力,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和關係,在周代時期,國家禮制、社會道德以及個人修養都是通過日常交往活動得以貫徹和實現的。因此,鄉飲酒禮與燕禮在當時的周代社會起著重要的作用。

飲酒禮在文學、禮學、民俗學和歷史學上都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它不但可以幫助我們全面深入的了解周人的日常生活,也對我們當今的飲酒宴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著作類:

1、王國維:《觀堂集林》中華書局 1959 年版。

2、班固:《漢書》,中華書局 1962 年版。

3、楊維傑編:《皇帝內經素問譯解·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樂群出版公司1978 年版。

4、孔穎達:《禮記正義》,中華書局 1980 年版影印阮刻十三經註疏本。

5、商業部商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的酒類專賣》,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2 年版。

6、萬目光:《中國的酒》,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7、馬振亞:《中國古代立化概說》,吉林大學出版社 1988 年版。

8、曾縱野:《中國飲饌史》(第一卷),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8 年版。

9、高承:《事物紀原》,中華書局 1989 年版。

10、王貴民:《中國禮俗史》,文津出版社 1993 年版。

11、鍾敬文:《中國禮儀全書》,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5 年版。

12、姚偉鈞:《中國傳統飲食禮俗研究》,華中師大出版社 1999 年版。

13、[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註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年版。

14、李學勤(主編)標點本:《十三經註疏·儀禮註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版。

15、徐海榮:中國飲食史(卷一),華夏出版社 1999 年版。

16、《十三經註疏·禮記·月令》(5),藝文印書館 2001 年版。

17、《十三經註疏·禮記·禮器》(5),藝文印書館 2001 年版。

18、羅煥光:《概說中國酒文明發展》,2002 年版。

19、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0、楊天宇:《儀禮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

21、周蒙,馮宇:《<詩經>看商周酒文化現象及其精神》,社會科學戰線年版。

22、《十三經註疏·左傳·成公十三年》(6),藝文印書館。

23、邱浚:《大學衍義補》卷三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18)儒家類,台灣商務印書館。

24、《十三經註疏·周禮》(3),藝文印書館。

25、李學勤:《十三經註疏·尚書》,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26、《呂氏春秋》,中華書局 2011 年版。

27、李書吉:《北朝禮製法系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28、羅啟榮、何文丹:《中國酒文化大觀》,廣西民族出版社 2002 年版。

29、楊天宇:《儀禮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

楊天宇:《周禮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版。

30、韓高年:《禮俗儀式與先秦詩歌演變》,中華書局 2006 年版。

論文類:

1、張樹國:《鐘鳴鼎食中的上古詩--西周初年禮制變革與<詩經>祭享詩的原始關聯》,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張蘇羅:《<詩經>燕饗詩與周代禮樂文化的構建》,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趙永翔:《明清鄉飲酒禮探究》,蘭州大學碩士論文。


推薦閱讀:

西歐中世紀經院哲學研究
八字研究????(二十三)
太極拳防治高血壓的機理研究
裴宜理:中國政治研究:告別革命
伍德志:論民間法研究的犬儒主義色彩

TAG:飲酒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