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個切身問題

道學和管理Taoism and management

(七) 六個切身問題

如果有一個人問另一個人:⒈ 你還活著嗎?抑或只是行屍走肉?⒉ 你健康嗎?抑或是疾病纏身?⒊ 你是清醒的嗎?抑或是污濁低沉?⒋ 你有人生的目的嗎?抑或是在鬼混?⒌ 你會講話嗎?抑或是信口胡言?⒍ 你有學識嗎?抑或是在盲目瞎撞?其實即使沒有人這樣問我,我也應該常常問問自己一些問題。不過我可以肯定,即使我問自己問題,也並不一定會一連串問這六個問題。不僅問我個人,也應該問問稱為大我的社會。這六個問題都是相當尖銳的,也是很實際的,不是嗎?假使有人這樣問我的話,我能面對嗎?老子在《道德經第十章》就問了相似的六個問題。他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這六個問題,問得很率直,很犀利。世界上最嚴厲的父母和老師都不一定會問得如此徹底,恐怕只有老子才會這樣做。如果只問而不答,沒有答案的問題豈不是白問了嗎?那麼答案應該是什麼?這是另一個非常奇妙的地方,就是:老子在問的時候,就已經回答了。答案埋藏在問題之中,也是世上難見之事。第一個問題:"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頭一個"載"字,意思比較模糊,在唐玄宗《天寶》五年,曾經為這個字開過"御前會議",然後下詔,詔曰:"朕欽承聖訓,覃思玄宗,頃改《道德經》"載"字為"哉",仍屬上文。及乎議定,眾以為然。遂錯綜真詮,因成註解。"所謂:"仍屬上文",就是把這個當作語首詞的"載"字,搬到前一章書的最後一句的最後一個字,當作了語尾詞的"哉"字。載與哉兩個字音同而字不同,不過在古文里,兩者意義上可以相通的。前一章最後那句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把"哉"字加在這句話的後面,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哉!"。這個鄭重其事的改動,似乎對後世的影響並不大,學者們好象並不理睬它。可能他們認為,"載"字放在營魄的前面,並不誤事。好象"夫""蓋""粵若"在文言文中當作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語首詞",反而增加了字句的美感。有些學者根據《楚辭.遠遊》里:"載營魄而登霞兮"王逸註:"抱我靈魂而上升也"。認為"載"具有抱的意義在,把載字照"抱載"的意思解,還是有意義的,大可不必把它換掉。所以這個"載"字就照舊留了下來。還有值得懷疑的一層,李隆基在位四十四年,前廿九年,年號是開元。前一半的時間,他傾心向道,聽老子的話辦事。他勵精圖治,也很有成績,史稱:"開元之治",幾與唐初貞觀之治比美。大概是成功來得太順利,後來逐漸自大,驕、甚、奢、泰的毛病都犯齊了,完全背道而馳。改元天寶之後,荒淫無道,貪污腐敗,禍國殃民,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瘋狂了十五年,卒至國破家亡。在他完全背棄老子的教導後,卻於天寶五年,在《道德經》里一個不要緊的字上大作文章,詔書中竟自詡:"欽承聖訓,覃思玄宗。"這是極大的諷刺,舍本求末,欲蓋彌彰,現世現報。他是另一個宋徽宗,他比趙佶的遭遇稍微好一點,恐怕是因為他還有個"開元之治"的好處。因此,後人不把他的話當話,不是不可理解的。"營魄"並不是楚辭註解里的"靈魂"那麼簡單,"營"是營;"魄"是魄,都是指不同的東西來說的。根據《黃帝內經,靈樞經》第16,18章,對於"營",都有非常詳細的說明,《素問》里也有說明。是中國醫學裡的專有名詞,與"衛"並稱。簡單地說:"營"是在"脈"內運行的;"衛"是在"脈"外運行的。若是以"營"代表血,以"衛"代表氣。一個是陰;一個是陽。這是中國醫學裡《氣血學說》的來源和根據。沒有"營""衛",就沒有生命和身體的機能。再進一步說,沒有"營",就沒有血液。沒有血液,就沒有生命,更談不到身體各部門的機能了,因為身體各部門的機能都全靠血液來滋生供養。它是身體里有形有質的東西,延伸它的意義,可以用它來簡稱為:人的生命和身體。"魄"的意義,就比較更複雜一點。根據《黃帝內經.素問》的許多篇幅里,把人的《精神意識》的來源,分布於五臟之中。例如,心臟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所居,主喜樂,亦主抑鬱。肺臟是相輔之官,節制出焉,魄所居,主情感,亦主悲傷。肝臟是將軍之官,智謀出焉,魂所居,主思想,亦主憤怒。脾臟是倉廩之官,營衛出焉,意所居,主憂慮,亦主疑惑。腎是作強之官,技巧出焉,志所居,主猶豫,亦主驚恐。這喜樂、抑鬱、情感、悲傷、思想、憤怒、憂慮、疑惑、猶豫、驚恐十種精神狀態都是五臟功能的正反作用,這是中國醫學《五臟中心論》的《《精神病理學》,和現代西醫的《精神病理學》是很不相同的。"魄"是肺臟機能的產物,如果人有肺病,他的情感方面就難以把握,越嚴重就越無端的悲傷。家喻戶曉的林黛玉,作者對她精神狀態的描寫,就是最淺顯的說明。肺臟的位置在其他四髒的上方,覆蓋在上面,所以又稱:華蓋。魄居於肺臟之中,老子用一個"魄"字,就總括了人的五臟所生的一切精神狀態。這是一個簡化的說法,也是老子的習慣。合"營""魄"二字,就是人的軀體與精神的總稱。"抱一"和下句的"無離"相對,是合一,不分離的意思。抱一也是抱道,合道。合乎道的運行,就是各臟機能正常、平衡、和諧的運行。軀體和精神狀態配合運行得正常,就是:健康而生機蓬勃。否則,就是個精神病患者。不但精神狀態偏頗怪異,身體的健康狀態也是分崩析離的。精神病影響五臟,五臟病影響精神。然而,五臟為基本,沒有軀體,就不可能生出精神,所以老子讓"營"在前,而"魄"居後。論到人的軀體健康狀態,例如,有沒有肺癆病,或肺癆第幾期,非經有經驗的專業人員不能有準確的診斷。而人的精神狀態,卻是比較容易看到,普通人也能一望便知。因此,如果懂得這個道理,一旦和一個人接觸後,稍微觀察他一下,談幾句話就可以推測到這個人軀體里有那髒的機能不對。例如一個人的情感太激動,或終日傷感悲泣,就馬上應該意識到快去保養肺臟。再例如,《紅樓夢》里賈蓉媳婦秦氏的病,連她婆婆尤氏都看得出來,說是她用心太過。最後期的張太醫也是這樣診斷。治療的方法,早就應該以《歸脾湯》為基本來健脾。看那張太醫所開的方子,比較接近《歸脾湯》,只是可惜病已早入膏肓,來不及了。如果一個人被失眠惡夢,多慮多疑攪擾,以致精神委頓。必然伴隨著的,還有胃口不好,消化不良,經期失律(女子),四肢無力,貧血或敗血等癥狀,根據《五臟中心醫學理論》,就必須治脾。不能只用開導,規勸,安慰,休息等方法,或用些普通安神補養的葯,那是一定不可能收到效果的。是謂:庸醫殺人!其他,依此類推,如:心臟有了問題,則喜樂與抑鬱交替發生。肝臟有了問題,則思維模糊,不能集中,暴躁易怒。腎臟有了問題,則遇事游疑,難下決斷,無端驚懼。故五臟之間,必須運行正常、平衡與和諧。為什麼在老子的哲學裡談起醫學來了呢?因為老子的學識非常淵博,如果他不通醫學,他絕不可能使用"營""魄"這兩個字,並且從這兩個字來立說,而且說的是這麼重要的理論。因此,要弄清楚老子"營""魄"的真實意義,非得到醫經里去證實不可。不然,就會感到隔靴爪癢,無用力之處。莊子的《庚桑楚》里有,老子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這也是老子深通醫理的一個旁證。在企業來說,"營魄抱一"由個人的延伸,也自能形成一套有實效而易行的管理學說。任何一個企業機構,也必有相當於個人"五臟"的機制。領導與行政部門相當於心臟,是團體的"預(先)見(vision)""使命(mission)""企業精神"的創發中心。計劃部門相當於智謀所出的肝臟,生產部門相當於倉廩所出的脾臟,監督審計部門相當於節制所出的肺臟,財政收支會計出納部門相當於技巧所出的腎臟。這五個部門或機制運行得正常、平衡、和諧,自然這個企業團體生機蓬勃,興旺鼎盛。假如任何一個部門或機制發生偏頗,運行立即出現困頓。譬如,如果領導行政部門出現偏頗,則整個企業必然萎靡不振,因為它不能使整個企業有使命感和中心思想。因此就難以團結眾人,同仇敵愾,發奮圖強,力爭上遊。很可能整個企業就會陷於長期不死不活的狀態中。故而老子要問: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時時作為警惕,不斷自我診斷,自我匡正。其目的,在使企業能長期興旺鼎盛。 老子同時也對領導者說:""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經13章》。意思就是:為天下而自己保重(貴)自己身體的人,就可以把天下重任寄交給他;為天下而愛惜(愛)其身的人,就可以將天下大事託付於他。莊子在重複老子上面兩句話後,又加上"君子無解其五臟,無擢其聰明。"之說。《莊子.在宥》很明顯也指出營魄的關係。營,人的軀體是物質的組合,因而有其一定的局限性。魄,是人的精神狀態,可以無限的發揮。因此,領導者為了天下的重責大任,有時有必要把自己有限的軀體,藉著精神,把身量延伸到無限。關於這一點,最好的例證就是晏子。晏子,名嬰,字平仲。他身如其名,非常矮小,身不滿五尺(一般兒童的身量是六尺)。他的個子雖然非常矮小(微小軀體之內的五臟機能卻非常強健),普天下卻沒有人能欺侮他。因為他認為自己:枰錘雖小,能壓千斤。那些自詡為身材高大的人,不過是:舟漿空長,終為水役。他所相的齊國,當他在世的時候,天下各國諸侯都老老實實,不敢正眼看齊國。楚靈王稱讚他"身不滿五尺,而名滿天下。"晏子相齊景公,把個極其衰弱的齊國,在很短期間內,變成富強,重整齊桓公時候的霸業,因為他十分懂得怎麼以"營"役"魄",以"魄"補"營"。他個人與孔子同時,比孔子老些,孔子也很佩服他。他雖沒有俗人眼中外表的"佳形美容",但他的一生處處都是完善美好,是成功,成功,和偉大的成功者(細節與方法見《晏子春秋》)。他的逸事極多而有趣,極具啟發性。他對內政,外交都有特長,他的思想理論,做人處世的方法都成功到了極點。總而言之,就是:他是一個非常懂得怎麼"載營、魄抱一"的人。諸葛亮時常抱膝作《梁父吟》,所吟的就是他許多故事之一:步出齊東門,遙望盪蔭里。里中有三墳,壘壘正相似。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中陰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者?相國齊晏子。可見他在一代人傑諸葛亮心中的地位了。太史公在《史記.晏子列傳》的最後一句話說:他願意為晏子執鞭,以表示對他的欽慕。這是對任何人都沒有過的褒揚。

第二個問題:"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在這個問題里,老子一共提出了三個概念,一個是:"專氣",一個是:"致柔",還有一個是:"嬰兒"。為了方便解釋起見,先看"嬰兒"的意思是什麼。老子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嗌不啞,和之至也。"《道德經55章》。莊子《庚桑楚》說:"老子曰:"兒子終日號而不啞,和之至也;終日握而不捉,共其德也;終日視而不瞬,偏不在外也。""。列子《天瑞(7)篇》:"其在嬰孩,氣專志一,和之至也。物不傷焉,德莫加也。以上莊子和列子都是根據老子說的。老子在《道德經55章》里,稱嬰兒為"赤子",莊子《庚桑楚》里稱"兒子",列子《天瑞篇》里稱"嬰孩"。根據《漢書.賈誼傳》劉世奉說:"嬰兒,體色赤,故曰赤子。"因此,嬰兒也好,兒子也好,嬰孩也好,指的都是第二個問題里的嬰兒。老子,莊子,列子,說到嬰兒的事,或多或少,大體上意思相同。綜合起來是這樣說的:對於深厚有德之人,可以用嬰兒來作比喻。毒蟲、猛獸、凶鳥對他不能傷害(客觀環境已經充分的保護著一個初生的嬰兒)。他骨弱,筋柔,他並沒有意識到要去捉住什麼東西,而他卻把手握得很堅固。並無一定外在的目的,他卻目不轉睛的看著。他沒有男女色情的慾望,由於精力強盛,而小小陰莖卻作勃起狀。他即使終日哭號,由於他氣專志一,在無知無欲的一團和氣中,不為哭而哭,因而並不致聲嘶力竭。這些話的重點是:嬰兒的一切動作,並不因要動作而動作,他毫無目的和願望,而是自然而然。這裡老子勸告我們的是:要我們看嬰兒的榜樣,盡量放鬆,盡量隨意,對自己身體的機能運作,不要去作任何人為的勉強和強制,要看重自然而然。換句話說,即使有毒蛇,猛虎,鷙鳥在他面前,他也不知道"怕",即使把金銀珠寶堆在他面前,美男美女陳列在他面前,他也不知"要"。因此,他是一個純然無瑕的嬰兒。他不"怕",也不"要",所以他不受外界和內在的摧殘和傷害。?quot;怕"和"要"是一般成人的兩個"惡魔"和"天使",從裡到外,交織著,無時無刻的催、攻、纏、攪著,甚至夜裡睡夢之中,還受著它們的煎熬。用現代的時髦話講,就是:壓力和緊張。"壓力和緊張"( stress ),是人們致病致死的總源頭,這是廿世紀現代西醫學劃時代的重大"發現"(所羅門王說:日光之下沒有新東西。)從而在社會裡,企業里甚至政府機關里,多設立了 "壓力和緊張管理部門"(Department of Stress Management)。進行研究和處理人們的壓力和緊張。並成立了"處理壓力和緊張的策略科學"( Stress management strategy)。市面上充斥了各種應運而生的電子儀器和相應的運動器材,以及處理壓力緊張的專家等等。這些都是三百六十行以外的新行業,有的人因此發了財,有的人因此獲得就業,至於效果如何,至今還是乏善可陳,見仁見智罷了。有些人只要抓住一點什麼就搞了起來,其系統化,組織化的能力表現得很強,是不是基本上就是在"怕"和"要"的驅動力之下,把事情越搞越複雜呢?是不是把壓力和緊張搞得更上一層樓了呢?那些新興的博士和專家,讀過了老子之後,老子問他:能如嬰兒乎?無疑的會自覺汗顏的吧!然後就是:五體投地。故而老子書特別暢銷。 "專氣致柔","專",古字與"摶"通用,是合聚的意思。"氣",根據《靈樞經.決氣篇》,是從身體吸收營養而來,充沛於身體各處的動力。《素問.刺志論》:氣充實,形體就壯實;氣虛弱,形體就衰病;氣散失了,就是死亡。"氣"雖然看不見,模不著,,古人把他用水來作比喻,有時也用空氣來比喻。現代有了電,用電來比喻也非常合適。在人的身體各部機能,"氣"是它們基本的原動力,就是生命的動力。質言之,它也可以被稱為:生命。因此,"氣"的聚合與分散;充實和虛弱,是整個生命生死存亡的關鍵。管子的《內業篇》說"摶氣如神,萬物備存。"同時說:"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骨強。"這樣好象是為"摶氣"作了註解。老子叫?quot;致虛極""守靜篤"《16》。就是把一切思慮意欲從身體內排除,同時使身體處於高度的安靜狀態。這不僅是聚合"氣",使之不分散的最佳方法,也是處理壓力和緊張的最佳方法。縱觀現代處理壓力和緊張的種種所謂策略,還是脫不出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的範疇。譬如,專家們建議:一個人每天起碼要抽出時間,靜坐至少廿分鐘等等。"致柔"比較容易理解,就是身體的各部門都要柔軟,千萬不能讓它們堅硬。老子用青草來作比喻,當青草生氣勃勃的時候,是很柔軟的。當它到了秋天死亡的時候,就變得非常直強堅硬。人的動脈原本應該是柔軟有彈性的,一旦硬化就不得了。肝臟的蜂窩狀組織必須是柔軟的,一旦腫大或硬化,也是不得了的事。治療的方法雖有多種,可都不見得有特效。而預防卻是最為重要,這些病症即使暫時僥倖治癒,以後不加預防,隨時可以複發喪生。預防的方法基本上不外兩項,就是:適當的運動與不食肥(特別食動物脂肪)、甘(甜品)。然而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養生工程,屬於下一個問題?quot;滌除玄覽"的"滌除"。人生必須氧氣,而氧氣在身體裡面又會把許多東西氧化,使它們"上銹"。這些上了銹的物質,積聚瘀塞起來,就能使人致病,致死。因此,如果要避免癌症,就要不斷的"抗氧化"。人必須吃東西,因為沒有營養人就不能存活,但食物營養(特別是肥、甘)也會在體內積聚瘀塞,致病,致死。因此,醫家強調:營養不足,病還可醫,而營養過剩的病是不治之病。人活著,既不能不呼吸,又不能不吃喝,所以?quot;滌除"是一項非常急需而嚴峻的工程。列子《楊朱(7)》論養生里,有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瘀。"就是:1.盡量讓身體各部任其自然運行,不可強制。2.不讓身體裡面有積聚瘀塞,因為身體裡面一有積聚瘀塞,就必然使器官僵化,硬化。"致柔"--解除僵化硬化--就是刻不容緩的需要,"滌除"是它的具體實施的要領。青菜蘿蔔和各類果實,都是"抗氧?quot;的聖品。現代醫藥界,越研究就越證實:許多中國藥材都具有高度"抗氧化"和"除積祛瘀"的功能。中國人喝了幾千年的"綠茶",更被世界閎成了"滌除"的極品。這都是中國人的寶山,金庫!"專氣致柔"是人生必須的,不然就是疾病和死亡。但是老子要大家,不論專氣也好,致柔也好,一切都必須在"自然而然"的方式下進行。他說:如嬰兒。不是教人回頭去再作嬰兒,而是:如嬰兒。象嬰兒那樣,和氣一團。要求每一個人至少在一天裡面,留些時間去體會一下,如嬰兒的"無知無欲"狀態,這是要得到健康長壽,少不了的工作。然而,有些人把老子的"專氣致柔"當作"氣功""練功"的依據,莊子在《刻意篇》里,曾把練功者--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特別地分別了出來,把他們稱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與老子無關。既然說是"所好",就是說,練功練到一個地步,成了嗜好,會欲罷不能的。如果練得過度,很可能會走火入魔,精神失常。象印度有種瑜伽術,硬要把人的身體練到象蛇一樣,非常勉強、堅忍、刻苦。人自是人,蛇自是蛇,如何勉強得來?這麼做,是否真能達到健康長壽,或是扭傷了什麼部位,永遠殘疾,很值得懷疑。老子主張:自然而然,絕不勉強。有些功法,對身體成了"虐待",那絕不是老子的本意和主張,不可混為一談。在企業來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的問題也是非常實際而重要的。企業的成功失敗,與它息息相關。企業最大的要求是:員工能長期持續,積極工作。不管電腦和機器如何發達,他們還是需要人力去發明創造,去維持機器效能。近來美國有個研究報告,認為:企業里因為員工的"肥胖症",由於這種積聚瘀塞導致的曠工,醫療,怠工...,損耗企業的資金,高達百分之廿五。因此,為員工減肥,成了首務之急。其實,企業必須要"專氣",就是重視"企業生命和企業文化"。這是企業根本的驅動力,沒有企業生命和文化,就完全沒有了能力。企業也要"致柔",就是絕對不能容忍任何部門有僵化和硬化的現象。企業也要"如嬰兒",就是要盡量讓他自動自發,自然而然。近代有人主張用"兵法"來辦企業,而老子主張: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就是,用正常的辦法來管理企業,只有暫時的突擊可以兵法從事。兵者,詭道也。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用各種詭計欺騙敵人,以戰勝攻取為目的。因此,用兵是暫時性的手段和不得已的措施,用完即止。同時,用兵是一著險棋,沒有人能百分之百保證必勝。而治國是日久天長的事,所以必須用日久天長的辦法,循序漸進,治大國如烹小鮮。《60》。用兵根本是很不同的另外一種手法,譬如:孫武子練女兵,以斬了兩個吳王的寵姬而得逞。田穰苴為齊景公禦敵,出師前,先斬了景公的男寵監軍庄賈,軍威大振,敵軍望風而逃。戚繼光掃除頑強的倭寇,先斬了自己的愛子。這些都是成功的用兵事例,如果用這種辦法治國,而豈能天天殺寵姬,殺男寵,殺愛子?因為這些都是一時刺激,鼓勵的權宜之計。如果,即使天天有這些人來殺,殺久了,習慣了,人心也麻痹了,就完全沒有了鼓勵的功效。同理,企業里慣常用獎勵的方法來激勵工作精神,想藉它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假使從一百個員工里,挑出了一個是模範,得了獎賞。那麼另一面,就是在暗示,其餘九十九個都是不好或不夠好的。卻不知,提了一個好的,而不知不覺傷了九十九個。那一個"好的"今後又怎麼在眾人之中立腳?如果老是這麼辦,即使一時鼓勵有效,久了就會麻痹,誰也再鼓勵不起來,就成了笑話了。若要長治久安,就絕不能老用這種笨辦法,所以老子說:"不尚賢"《3》。企業里一旦搞起"尚賢"來,就是矛盾分裂,鉤心鬥角的開始。老子不尚賢,不以人工去勉強,是因為老子以辯證的眼光來衡量事物,看得深,見得遠,一般人很不容易了解。如果企業里真能問問自己:能如嬰兒乎?就自然的減去了員工的壓力和緊張(其實領導者的壓力和緊張比員工要大百倍),自然而然的就會有好的表現。不是設立一?quot;處理壓力緊張部",就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因為員工們奉命"減壓",要排班,要被安排使用這個儀器,那個器材,左纏磨,右折騰,去祛除壓力與緊張。受折磨的員工又擔心壓力緊張沒能除得順當,可能會被炒,反而增加了更多無謂的壓力與緊張。同時,企業就更增加了無謂的支出和損耗。看來,還是能讓員工自動自發,自然而然,比較智慧,上算。第三個問題:"滌除玄覽,能無疵乎?"關於"滌除",就是清除的意思,前面也提到了。不過,人們不僅無時無刻的要注意清除軀體裡面的積聚和瘀塞,同時也要不時清除腦海里下載的各種資料。舊的,壞的資料佔據滿了腦海的空間,新的,好的資料就再也下載不進不來。因此,被滿腦子不適用的東西,害得頭腦不清醒。腦海里調不出合適,有用的資料時,這個人就成了活著的古董。因?quot;玄覽"也就不可能正常運作。"玄"是高超深遠。"覽"是觀看,眼光,看法。總起來說,就是:"高瞻遠矚"。見解,眼光高人一等,行動敏捷,先人一步。老子教人要:為之於未有,治之於為亂。《64》。沒有清醒的頭腦,就不能有高瞻遠矚,就更無法先人一步。俗語說:小周郎三步一個計,諸葛亮一步三個計。周瑜所看到的想到的,諸葛亮早就都看到想到了,而且先行動了。諸葛亮看到想到的周瑜還沒有看到想到,諸葛亮處處都早周瑜一兩步。周瑜急得只好怨天,?quot;既生瑜,何生亮?"氣得吐血,可憐沒有幾次就活活的氣死了。真是遺憾啊!可諸葛亮後來又偏偏遇到個牛皮糖,揮之不去,老臉一皮的司馬懿,也得吐血,早早的在五丈原歸天了。也真是遺憾啊!故要保證成功,就要先保證能先人一步。要保證能凡事先人一步,就必要"滌除玄覽"。這樣就可無怨無尤,人生才沒有瑕疵,沒有遺憾了。而老子本人就更高明了,人家形容他,明明望之在前,還沒來得及轉眼,他又忽然好象在後了。還沒有來得及看後面,他又老早在前面了。變化不測之謂"神",老子出神入化了,誰能望其項背呢?辯證法的奧妙,他是三千年中第一人! 在企業里,領導行政部門和計劃部門,就是頭腦。企業有兩大任務,就是:開發產品與佔領市場。開發產品的訣竅是要配合運用"貢獻原則",開創出市場需要的產品,處處得"先人一步"。佔領市場的訣竅是要配合"冷門原則",開闢人家還沒有注意到新的市場,也是要先人一步。一般人恰好相反,看到人家什麼做得還不錯,他也來做,是個跟屁蟲。更有他人也來做,還有跟屁蟲的跟屁蟲。你擠我,我擠你,最後大家擠垮了事。再不然就是不擇手段,要把人家打垮,讓自己獨霸。不想天外有天,人中有人,於是就要殺喊連天了。殺人者,人恆殺之,黑道白道,弄得腥風血雨,幾敗俱傷。所以歸根到底,滌除玄覽,能無疵乎?這個問題是要時常問的啊?能不能運用得好,那就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第四個問題:"愛民治國,能無為乎?"這個問題可以有兩個解釋,一是:愛民治國,能夠無所作為嗎?很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意味。另一個是:愛民治國,能夠採用"無為"的辦法嗎?其實,老子這句話究竟並不是對一般人說的,因為"愛民",我們再深入一點分析,誰有資格去愛他的人民呢?"治國",誰有資格去治理他的國家呢?從而,這個問題應該是老子專門問"王侯"們的。帝王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家。因此,王侯以上才有資格談治國;大夫以下,就沒有資格談治國。莊子在《天道篇》里解釋得很清楚,他說?quot;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質言之,王侯必須無為;臣下必須有為,這是不容許改變的大道理。老子還警告王侯們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道德經29》。就是,很不客氣的說:王侯們,你們要是不"無為",而自己專制獨裁,你們就一定會"失敗"。如果你們一定不聽,一味的想方設法,還想蠻橫地把它霸住,你們就必定要把?quot;失去"。這話說得簡直再厲害,再明白不過的了。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君主必須是"虛位"的,必須不實際負行政責任。否則,你們遲早就要完蛋,失去一切!老子的這句話"能無為乎?"的問題,是一片婆心的問:過去,現在和未來,能有資格和機會去"愛民""治國"所有的人們。在中國的歷史裡,漢初劉桓(文帝)執政的廿三年中,很虛心聽老子的話,實行君主無為,讓宰相有為。就是由他建立的,在政治學裡享有盛名的《漢唐宰相制》。簡單的說:也就是君主有權,宰相有能的"權能分立制"。君權.相權對立統一(正、反、合)。另外設立一個"御史機構",專門監?quot;相權",以防"相權"太過膨脹而誤事。御史們可以"聞風奏事",不必一定要有宰相行政錯誤的證據,只要有點影子,就可以彈劾宰相。相權與御史權對立,而統一在君權之下(正、反、合)。這個有能的宰相只有拚命的去愛民治國,錯了一點,立即就要負起行政責任而丟官罷職,而他的榮譽和權位馬上就被御史大夫取代。宰相的薪奉是兩千擔米,御史大夫是六百擔。只要御史大夫能把宰相彈刻去位,他是宰相的天然候補者,馬上自己就貴為宰相,富有兩千擔。這種"制衡機制"非常嚴密。所以在廿年中,中國從離亂貧窮,一躍而登"盛世"。所謂《文景之治》,歷史形容:人民家家都有車子,野外到處牛馬成群,倉庫里的糧食堆得滿了又滿,裝不下都流到了外面。整體說,就是達到了富強康樂,人?quot;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道德經80》的境界。到了他兒子劉啟(景帝)手裡,他智慧比他父親低多了,常常想"尊儒",要專制獨裁,出出風頭。幸虧他母親和他父親一樣深信老子,在這點上看得他很緊,不容許他變法。勉強在他的十六年中,還維持了"宰相制"。總共父子兩個算在一塊兒,中國人民享受了卅八年的盛世的幸福。一到了劉徹(武帝),他是個典型的,眼高手低的紈絝子弟,起初被祖母壓著,"尊儒"了好幾次,都被老祖母硬擋掉了。可是老祖母一死,他馬上?quot;尊儒""定於一尊",大好專制獨裁了起來。此後中國的君主們再也不肯放棄專制獨裁而"無為"了,以後兩千年成為定製,根深蒂固,好象嵌入了中國人的基因和血液之中,再也去不掉了。而劉徹專制獨裁了不到四十年,中國變成了"餓殍遍野,父子相食。""各地民變,蜂擁而起。"的地步。他晚年雖然下了"輪台"罪己的詔書,還有什麼用呢,西漢自此要滅亡了。老子的要求君主"無為",是很替君主著想的。由於君主如果親自行政,行政則必定會犯錯誤,就必定要負起犯錯誤的責任。君主又不能隨便更換,有失國體穩定。犯了失誤的君主又不肯自動退位,僵持下去,就必定導發革命。就?quot;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的必然規律,兩千年來中國就在這不幸的圈圈裡打滾。如果君主有相當的智慧,就自動無為,讓宰相去有為,宰相一犯錯誤,馬上可以撤換。不斷撤換宰相,不至動搖國本,而且一直給人民新希望,新的氣象,人民就必能得到福祉,國泰民安。君主的智慧低,只想獨霸,逞一時的專制獨裁威風。不想專制獨裁的孿生兄弟就是貪污腐敗,結果就是國破家亡。老子這個對君主的保護辦法,也是對國家長期穩定的保護,更是對人民福祉的保護。後來英國把這套辦法學去制度化了,加上了"以百姓之心為心"的民主思想,宰相由民選,然後由君主任命。御史也是民選,轉型成了國會。所以黑格爾稱他為最理想的體制。而中國在漢初短短的三八年中,根本還沒有來得及形成完整穩固的制度前?quot;無為"就整個夭逝了。後來唐初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雖然也恢復了"宰相制",而君主的介入也很厲害,不能與漢文帝的時代相比。即使是不完整的"君主無為制",也還能造成盛世。所以史家以"漢唐盛世"並稱。漢初卅八年,加上貞觀廿三年,開元廿九年,充其量,連頭帶尾,都算進去,不過九十年。在中國兩千年來,只有九十年,人民才有好日子過,言之令人慚愧,令人傷心!最令人扼腕的是:在中國不僅君主們自己認為,專制獨裁是天經地義的,就連一搬人民也是這種觀念。譬如,大家讀《三國》,讀到漢獻帝君主虛位無為,大家都自然而然的為他打?quot;不平",痛恨曹操。因此戲台上給曹操抹了個大白臉。他自己也眼淚鼻涕,還咬破中指,鮮血淋淋的寫血詔。因為不得專制,就自己覺得冤屈得了不得。絕對不以為這正是建立"君主無為制"的好機會,效法祖宗漢文帝,和那十分有為的宰相曹操坐下來,好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定成制度為以後萬世造福。到了明、清兩代,連宰相的名稱也容忍不下,乾脆徹底廢除掉了,君主實行絕對的專制獨裁製。等到實在混不下去的時候,日本可以照搬英國的制度,維新順利成功,而中國?quot;維新"不過是個歷史的悲劇笑話。即使到了民國,學了外國皮毛,皇帝的名稱雖然沒有了,而"無為"並沒有建立。是不是,這個"能無為乎?"的問題還要問呢?把老子思想認真對待,恐怕才是根本辦法吧?第四個問題:"天門開闔,能無雌乎?"這個問題里,"開闔"兩個字,是一開一閉,沒有什麼問題,而"天門"和"無雌"就有了問題。歷代很多學者把"天門"改作"天地",把"無雌"改作"為雌"。天地開闔,就是自然界的陰陽運作,為雌就是雌伏,無所作為。宇宙的運行,人類對他根本不可抗力,也沒有為雌不為雌的餘地。再說,老子的六個問題都是在人身上的人事問題,突然,插進來一個不相干的宇宙運行,實在是不倫不類。因此,有人?quot;天門"用道教的修行來解釋,說天門就是百會穴,是靈魂出入的門戶,修道修到了一定程度,靈魂可以自由出入,所以叫做:天門開闔。其實老子的時代,根本還沒有道教。道教是幾百年以後才形成的,而"靈魂"之說,也和老子的實證哲學一點都牽連不上。道教的靈魂出入之說,是在魏晉以後,恐怕很受印度佛教的影響。今且就靈魂而言靈魂,既然"靈魂"都能自由出入了,那麼何必還要"雌伏"?這句話如果這樣解釋的話,前後都扯不通。老子雖然沒有?quot;天門"作特定的註解,但與人身有關的這一點,是不會錯的。鬼谷子說:言為心聲,而口為心的門戶。《鬼谷子.摩篇第八》。而老子把"言善信"列在《七善》中的重要地位,在人身上能開闔,而傳達心聲的門戶,應該是人的"口",就是"天門"。"無雌"的雌字,除了母性的意思外,就是"雌黃"。雌黃是一種礦物,也是中藥材,也可以用來塗字改錯。雌黃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是:不負責任的言論。俗語叫做:信口雌黃。"能無雌乎?"就是問,是不是會說話不算數,信口雌黃?這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鬼谷子說:"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忌諱也,眾口爍金,言有曲故也。"這是說:信口雌黃,影響之大,後果會不堪設想的,還是多吃東西,少開口吧。中國人都能朗朗上口的話,諸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可見匹夫說話不算都是不能允許的事,何況領導。領導們言多必失,或言而無信,或輕諾寡信,或朝令夕改,都是不得了的大忌諱。然而,無如"好吹牛"最誤事。吹牛者可能有很好的動機和目的,好心要把事情做得好,可由於嘴巴太快了些,沒有先想清楚,就順口說了出來,又誇大了些。以後不能兌現,誤人誤己。從前馬謖,劉先主臨死的時候,特別關照諸葛亮,說他"言過其實,終無大用。"連諸葛亮都被他吹大牛,唬住了。結果街亭大敗,誤了大事。從中國醫學來看,很可能這些好吹牛的人的肝臟機能有些問題。近代也有一個人,他的名字是:張沛綸。他談鋒特別犀利,吹起牛來,睥睨不群,目空一切。哄得滿朝文武都說他是真材。在文事上,周公孔子也不過如此;在武事上,孫臏吳起也要讓他三分。連李鴻章聽過他吹牛,也誇他多才,稱賞備至。中法交涉嚴重時,戰事一觸即發。清廷特簡他為福建船政大臣,會辦海疆事宜。他到了福建,與總督何景,巡撫張兆棟會晤,高談闊論,旁若無人。何、張二人素聞他有才名,以為他有些來歷,索性把軍務都推到他的頭上。他倒毫不辭讓,到差好幾個月,也不見他練兵布防,單只飲酒賦詩,圍棋挾妓。人都說他,名將風流,非比等閑。也有不少人看出了端倪,參刻他:沽名釣譽,毫無實際。等到法國人兵艦打了進來,他還下令不準開炮。自己醉得不醒人事,軍將們要還擊,叫他不醒,沒處領彈藥。於是在幾個時辰中,中國海軍喪失殆盡,福州失陷。後來在一個窮鄉鄙野的彭田鄉把個蓬頭垢面的他找到了,左宗棠竟然還上疏替他回護。他那時還吹牛,在他自請處分的摺子里說?格於洋例,不能先發制人;狃於陸居,不能登舟共命。"為自己巧妙洗刷。結果充戌黑龍江了案。中國為他吃了敗仗,把越南丟了。沒有實際的亂吹牛,已經是"神經病"得厲害了,何況再酗酒?身居統帥,這麼重要地位的一個領導者,在敵人打來的關頭上,竟然酗酒醉得不醒人事。這樣的人,居然做那麼大的大官,真是古今中外無獨僅有的了。 從現代心理學來看,吹牛者的吹牛,很多人都能心知肚明他是在吹牛,為什麼又這麼容易上當呢?原來人人都有一種浪漫性的希望,特別是在低潮的時期。譬如人在危難時呼求"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主耶穌""媽媽"等等,並非真有某某會來搭救,而是此時這人的心中,希望某某會來搭救,就好象小說戲劇中突然出現的英雄一樣,被人浪漫的期待著。與其信其無,不如信其有。其實,人們相信的還是他們自己的浪漫主義,也就是:一相情願,希望他是真的。這時,如果剛好有一個人有吹牛狂,吹得越大越有人信,後果就不堪設想了。在選舉時,吹牛的人吹得越大,往往越容易當選。等到事後那些氣球一個個破掉了時,悔不當初已來不及了。老子說?美言可以市尊(買得人的尊敬)"《62》。雖然"美言不信,信言不美。"《81》,吹牛的還是一度可以得逞的。想一個人喝酒,居然喝到不省人事,他的肝臟和腦細胞多被酒精殺死,就會糊塗幻想。把幻想的事當真,自己編出故事來騙自己。謊話說了十遍,連自己都當作是真的。譬如李白是個大詩人,作詩的人,往往都會誇大其詞,什麼白髮三千丈之類的話,很可能肝臟已經不妥了。再加上酗酒,就會神智不清。所以他竟然會跑到水中去撈月亮,昏頭磕腦的,又不會游泳,以至被淹死。可惜才子,好在他不曾誤國。不過,由此可見一般。很奇怪,一般人在談生意時,少不了要請吃飯。吃飯時必然喝酒,而且彼此互相無所不用其極的灌酒、比酒(中國人的特別習俗),不知道大家努力把肝、腦細胞殺死後,還怎麼能好好做生意?拚酒,白花了許多錢不算,常言道?酒是穿腸毒藥",也不知道那些人的目的是要酒,還是要命?有時遇到這種場合,看到他們那英雄豪傑的氣概,一想到民族健康,不由得覺得他們十分可憐! 在現代企業里,企業的"言語",就是"廣告"。如今廣告最有效力的是電視廣告,因為看的人多。人們現在不讀書,不念報,不買雜誌,卻都看電視。所以百年老店的大書局都紛紛倒閉了。美國雖然言論開放,卻不見電視廣告里有煙酒的廣告。原來,香煙可以致癌,又是第一殺手心臟病的首凶;醇酒殺傷肝腦細胞,又是酒後駕車殺人的首凶。因此嚴禁企業以廣告誘惑人民抽煙喝酒。企業不管多有頭臉,也非得自律不可。其次就是誇大其詞的不實廣告,也是重大刑事犯罪。就有專門的人,咬文嚼字,跟著審察檢舉。可見連賣點商品,都不允許信口雌黃,也都是不能以巧言欺人的,又何況其他。信口雌黃一旦被人拆穿,信譽掃地,作姦犯科,企業就要垮台,並不能受言論自由的保障。 第六個問題?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明白四達",就是有充分的學識知識,能夠明白事理,通達人情。這句話也能有兩個解釋,其一:要能明白事理,通達人情,能夠沒有充分的學識知識嗎?其二:領導者要能充分明白事理,通達人情,能不能使自己象是"無知"的一樣,盡量讓部下有機會貢獻他們的學識和知識嗎?這個"無知"的原理和"無為"一樣,要保證領導的成功,他必須有心胸度量,去兼聽兼視,集思廣益。反之,如果他是個鼠肚雞腸,自卑感作祟,偏愛自己逞強,自作聰明,剛愎自用。部下不是禁若寒蟬,就是在一邊看笑話。所以智慧的領導,絕不自顯其能而不讓部下為他極思盡慮,務期達到凡事都在預料之中,掌握之中。 黃石公的一段話,說得十分透徹,可以稱為:領導者"明白四達"的座右銘。他說:"仁賢之智,聖明之慮,負薪之言,廟廊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黃石公兵法.上略》。這是說,將帥領導者有五個方面,是一定要注意,必須要知道的:1.仁賢之智--有智能之人研究的智慧結晶,有學識的建議。2.聖明之慮--聰明能幹之人的深謀遠慮,出謀劃策。3.負薪之言--一般人民,以至於販夫走卒們的粗糙見解和他們的看法。4.廟廊之語--政府官員們(中外)的見解和輿論。5.興衰之事--歷史中有關成功失敗的故事和實例分析,故不可不讀史。接著,他說:"將者,能思士如渴,則策從焉。夫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專己,則下歸咎。自伐,則下少功。信讒,則眾心離。貪財,則奸不禁。內顧,則士卒淫。"這是說,領導者如果能這樣做,就能得到一定好的結果。如果他是一個思賢如渴的人,能有容納賢士的胸襟度量,就會有四方有才能的人為他貢獻良謀佳略,他就必定能勝利成功。但是,如果他一旦不聽人家的善意勸諫,那麼英雄豪傑就必定離心散去。他再拒絕,不採用人家的所貢獻的良謀佳略,那麼有智謀的人們就要灰心,甚至於投到敵方去了。如果他再分辨不出好壞,那麼為他苦幹的人們,就必定意興闌珊,不願意再繼續效力了。如果他自專,剛愎自用,部下落得把責任推給他,只剩一群精神渙散,獻媚的奴才。如果再自誇自傲,那麼部下都成了無所事事的一群酒囊飯袋。如果他私心自用,專聽小話,閑話,於是就眾叛親離了。他自己貪污,就禁不住部下貪污。他自己好色,就禁不住部下淫亂。以上這些雖然都象是很平常的勸勉,但確是領導者非常容易忽略而放任的。卻實在是領導者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個人還是在企業,這些都是原理原則。明白事理,通達人情是成功的不可避免的要求。老子在這六個切身問題中,以"營魄抱一"為始,以"明白四達"殿後。以身體健康開始,一步一步深入,到完全睿智-明白事理,通達人情-作為一個人完善自己,到完全成功的保證。這六個問題在老子問過之後,應該輪到我們自己隨時問自己的了,越問越能保證完善和成功。是老子對我們的保證,也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保證!

推薦閱讀:

關於簡繁漢字使用問題的思考
11種食物空腹吃問題大
女人也會用下半身思考問題
EXCEL問題大全(2)
用藥須知:中西聯合用藥應注意的問題

TAG: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