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丁香》演繹灶王奶奶故事』系列一《郭丁香》改寫漢民族史詩紀錄
固始縣文化館原館長曹家振在向記者講述長篇敘事詩《郭丁香》收集整理的有關情況
固始縣文化館原館長曹家振,60多歲了,還清晰地記得多年前的往事:『上世紀80年代,我們發掘整理信陽民歌,卻意外地收集到長篇敘事詩《郭丁香》。』
這個意外的收獲,2005年被中國民協列入『國家第一批五個重點搶救工程』項目之一,被諸多媒體譽為『漢民族生活史詩』,再一次打破了漢民族沒有史詩的定論。
時光已經接近歲尾。我們沿著大別山脈,自西向東,一路行來,在信陽民歌的海洋裡徜徉多日,眼睛一閉,耳朵裡就是民歌的咿呀之聲。本來是一廂情願地把《郭丁香》放在『信陽民歌』的大概念下,可信陽文聯主席廖永亮說:『它有民歌的成分,但民歌的概念遠遠涵蓋不了它。固始民間藝人,用信陽民歌和民間曲藝為載體,代代傳唱《郭丁香》,他們的記憶,成為漢民族文化創造力的見證。』
『史詩』本是出自希臘文的外來語,傳統定義和標准從《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這樣的希臘英雄史詩引申而來。四大文明古國的巴比倫、埃及、印度、中國,前三個國家都有民族史詩,唯中國沒有,這令全世界史學家迷惑。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斷言:『中國人沒有自己的史詩,因為他們的觀察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中國因沒有『史詩』,在文化創造力上遭到貶抑,被有些史學家惡意地稱作『這個民族是沒有想像力的』。
20世紀以來,中國相繼發現了少數民族三大史詩: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然而,國內外學術界仍很悲觀:漢族無史詩。
這樣的背景下,上世紀80年代初,湖北神農架群藝館的乾部胡崇峻,奔波於神農架的深山老林裡,整理出3萬多行的『漢族創世史詩』《黑暗傳》,引發極大轟動,胡崇峻被譽為『中國的荷馬』。
幾乎是同一時期,河南固始縣文化館的三名乾部曹家振、彭化厚、李海華奔波在固始的偏遠農村,開始搜集整理《郭丁香》,事實上,他們的田野調查,從1978年就開始了。
『當時是全信陽開始搜集民歌,搜集者並未發現這個。1978年,李海華對我說,有些木匠唱的東西,有故事。彭化厚的文化基礎很好,他感到這個東西很有價值。我們三個人開始跑著搜集。』時任文化館館長的曹家振說。
三個人分頭調查,將資料匯總後,整理出了1300句的故事梗概,當時曹家振不知道哪兒能用,寄到北京的《民間文學》。『稿子一寄過去,馬上決定發,編輯部要原始的整理材料作證據,原始材料一寄出,《民間文學》加了個編者按,說是漢民族民間敘事長詩的可喜發現。』
1300句的第一次調查稿,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被收入《中國文學藝術大系·民間文學集》和《中國歌謠集成·河南卷》中。2005年,《郭丁香》開始了第二次收集整理工作,經信陽市和固始縣一年艱苦努力,長詩由原來的1300句整理到現在的4236句,《郭丁香》全貌初步展現。至此,對《郭丁香》的關注,從學術界擴展到了社會上。
『灶王奶奶』郭丁香中國傳統婦女的『形象大使』
『從《郭丁香》的藝術表現上講,它是罕見的珍品。結構篇幅宏偉,情感真摯,語言質朴平易生動,手法細膩逼真,人物活靈活現,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河南民協名譽主席、河南大學教授張振犁先生評價說。
長詩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一個獨特的女子郭丁香的形象。
桑河彎彎長又長,桑山高高岡連岡。水繞桑山龍擺尾,山抱桑水鳳朝陽。山前水後桑樹林,林中有個郭家莊。郭家有個黃花女,從小起名叫丁香。
郭丁香長得很美,又非常能乾,因為媒人花言巧語,誤嫁給了鄰鄉的浪蕩子弟張萬良。張好吃懶做,家裡一貧如洗。生性善良的郭丁香面對現實,沒有氣餒,發誓儉朴持家、勤勞致富,盡快改善張家一窮二白的面貌。新婚的第二天,夫婿在睡懶覺,她出門開荒,隨後動員張萬良加入,很快有了自己的田地。春種秋收,收獲累累,她開始養雞養鴨,發展牲畜,很快積累起財富,讓張家步入了『小康』。張萬良小富即安,嫌乾活辛苦,扔下妻子自己回家睡大覺。郭丁香任勞任怨,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讓張家的財富迅速膨脹,3年時間使得張萬良成為當地巨富。
張家的暴富,引起張萬良表嫂的垂涎。為佔有這些財富,表嫂和算命先生勾結,利用郭丁香入門三年沒有生育的事實,誣蔑郭丁香命裡克夫、命中無子,並擺下酒宴,讓自己的妹妹王妙香濃妝艷抹,在酒宴上盡情展露風騷,極盡挑逗之能事。浪蕩子張萬良春心蕩漾,果然上鉤,回家後借酒極力為難郭丁香,最後強行將郭丁香驅逐出門。郭丁香走投無路,投河自盡,被鄰鄉善良的范三郎救下。二人情投意合,相親相愛,遂結為夫妻。夫妻二人同心協力,憑借勤勞和智慧,很快成為當地首富。與此同時,張萬良與其新歡坐吃山空,家道迅速衰敗,最後因為王妙香貪嘴,引發大火,張家家產隨同張母、王妙香付之一炬,張萬良僥幸逃生,卻燒瞎了雙眼,只得乞討謀生。
一日,浪子張萬良乞討到鄰鄉范家。郭丁香認出張萬良,不僅沒報復他,反而將其讓進廚房(灶房),為其做了一碗自己拿手的面。張萬良一吃面,回憶起前妻郭丁香的好處,痛悔不已。郭丁香說出自己的身份,歷數張以前的不是。張萬良羞愧難當,投入灶膛,當場自盡。郭丁香攔阻不及,只拉扯下張的一條腿和衣服上的一塊破布。
張萬良魂魄投往陰曹地府,閻王查生死簿後拒收,讓其轉往天上玉皇大帝處。玉帝感念其悔過自新,封其為司灶之神,即民間所說的灶王爺,給郭丁香預留了灶王奶奶的神位。王妙香聞訊討封,與郭丁香並列為灶王奶奶,成神後也痛改前非,為老百姓做起好事——這,就是《郭丁香》的主要內容。
長久以來,『灶王爺休妻』先是作為故事在固始流傳,後來演變為灶書(流行於民間的一個曲種),再演變成灶戲(地方稀缺劇種,也是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再被整理為長篇敘事詩《郭丁香》,經歷了一個長久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固始的民間木工藝人,把許多民間故事附會到郭丁香身上,郭丁香成為『箭垛式』的藝術形象,愈來愈豐滿。這種發展,充分體現了民間文學的發展規律。
大別山的小木匠集體創作長篇口頭藝術
『《郭丁香》起初是民間故事,很簡單的一個人物故事。後來當地的木匠們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不斷演繹、豐富,逐漸形成了一門地方文藝,就是灶書或灶戲。』固始縣文聯主席趙家義說。
大別山過去是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林木多,制陶業不發達,陶器、瓷器很少見,家家戶戶的用具器皿,都以木器為主。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這裡的面盆、便盆乃至水桶、飯碗,還有不少是木製的。因此,這裡的木匠也多。木匠吃百家飯,走到一個新地方,把外地的新聞、舊事帶過去,講給當地人聽。講完了,就開始哼唱他們在外面學來的小曲小調。唱完了,開始自編自唱一些故事、劇本,一邊唱,一邊添內容,日積月累,就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或唱本,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灶書或灶戲。
趙家義說:『這些故事,木匠們用說唱的方式傳講,叫做灶書;用曲藝的方式演繹,叫做灶戲。灶書和灶戲都叫做唱灶的,講來講去脫不了一個「灶」字。它的聽眾也是以忙碌在鍋前灶後的廣大農村婦女為主,她們出不了家門,難得有唱灶的上門,那份高興可以想見。』
灶書起源於何時?沒有任何書證資料。民間口碑考證,大致產生於明末清初,產生地點先是在固始城郊及東鄉、北鄉的部分村鎮,很快便向周邊擴散,省內的商城、潢川等縣,安徽的霍邱、阜南、金寨,湖北省麻城等縣農村都有流傳。上世紀50年代,走向衰亡。
『清末到民國,直至上世紀50年代以前,固始的許多鄉村,木匠藝人每天乾完活,在東家廳堂和院落,招來東家老小和村裡的婦女,演唱者拿一對彈性很好的軟竹棍,打擊倒扣的柳條笆斗,就唱起來,或者邊敲灶鼓邊轉圈演唱。唱詞中塑造了郭丁香這一朴實美麗能乾的藝術形象,老百姓很喜愛,百聽不厭。這就是灶書,民間叫唱灶。』信陽文聯主席廖永亮說。
研究者們說得不夠細致、形象,當地老者給我們模擬演示說:木匠活中有一些重要工序,就是殺青和造型。這些工序就是將挺直的木條彎成弧形、弓形等。要實現這個目標,一是用開水蒸煮,再就是火烤。這些都離不開廚房與灶臺。木匠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圍繞在灶臺前的婦女。他們一邊演唱,一邊乾活,舞臺就在灶臺和木匠的工作臺之間,觀眾,就是灶臺前後的婦孺。
這就出現了一個奇特的文化現象,即木匠唱灶,匠人與藝人兩重身份集於一體。木匠不知不覺間擔當了文化傳承者的角色。灶書最盛時,甚至出現『木工不唱灶,手藝行不掉』。意思是不會唱灶,沒人請你做木工活兒。木匠收徒弟時,還要看看嗓子好不好。『以灶書廣告手藝,以手藝宣傳灶書』,這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民間藝術的發展,同民間經濟的發展是緊密相關的。『固始縣自鴉片戰爭後,縣境以內史河、淮河航運開發,紡織業的發展促生了蠶桑和大麻的產銷,外地商人流入,新型工業品對農村集鎮市場開始滲透,打破了原來純自然的經濟格局,民間商品經濟長足發展。一些中、小地主通過農商兼營,上昇為家資暴富的大地主,他們大肆營造莊園,添置傢具,為木工匠人拓展了廣闊的行藝之所。』固始縣文聯主席趙家義說。
老藝人劉玉武曾說:『我的師傅輩的李清、關邦亭、吳繼榮、張國如、汪起山等,當年白天做工,晚間唱灶,搭上一個活東,短則一月,長者半載,整整一代,均是如此。』大地主曠日持久用工,為木工行藝造就了較好的環境。
『木工做活,住在人家家裡,不允許搞得亂七八糟。鬼故事、武打、葷故事等都不能唱,唱《郭丁香》是教育人與人為善的,所以這是保留節目。木工唱灶很迷人,大姑娘小媳婦都能給人拐走。所以做活的藝人,要求品行端正,不端正沒人收你為徒。社會上對木工這個職業很看重,木工行業的道德要求也很嚴格。』固始縣文化館原館長曹家振說。
再從地域文化結構上講,固始縣私塾、學館集中在縣城或較大的鎮上,鄉村處於文化蠻荒區,農民終年困在黃土地上,道德觀傳統而樸素。『《郭丁香》通俗的語言、樸素的內容、簡陋的演出形式和對傳統道德觀的弘揚,剛好適應了這種經濟、文化和心理狀態的需要,所以,它是完全在特定地域下的特定產物。』趙家義說。(記者盛夏首席記者何正權文圖)
推薦閱讀:
※15種發糕的吃法,奶奶做了一輩子,越吃越有味,越吃越想吃!
※回憶中的奶奶--天生殘疾的啞巴奶奶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
※奶奶外婆們手下留情吧,別再這樣傷害孩子了!
※泰山奶奶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