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推拿療法
編輯本段中醫推拿療法理論 是中醫外治療法的一種,以中醫理論,特別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指導的。經絡是人體內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氣血運行的通路。它們在人體內彼此緊密相連,縱橫交錯,內通五臟六腑、外絡肢體皮毛,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循環系統,起著行氣血、通陰陽、養臟腑、利關節的作用。人體體表通過經絡、穴位與內臟之間存在著有機的內在聯繫。如果氣血循經順利運行,那麼人自然身體健康,如果氣血運行受阻,人就產生疾病。推拿按摩療法就是能夠使經絡暢通陰陽平衡,從而使人保持一個健康狀態。內臟有病也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對體表經絡、穴位進行推拿刺激,也可以通過經絡將治療疾病的「信息」傳達給有病的臟腑,從而發揮治療作用。 古代稱推拿為按摩,起源非常早,在還沒有中藥湯劑給人治病的時候,就已有用推拿的方法給人治病,在《內經》中有推拿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就曾用推拿治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隋代的《諸病源候論》,孫思邈的《千金要術》都有推拿的記載,推拿按摩技術發展到今天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一套比較系統的保健治病手法。 推拿是在人體經腧穴及一定部位上,施以特定的操作手法來防止疾病和保健強身的方法,也稱按摩。推拿治療總原則是著「補虛、瀉實」,通過補或瀉使失衡的機體重新趨向平衡。推拿療法是一門普遍適用於老年、青年、兒童、婦女的治療方式,副作用少應用範圍廣泛,但要達到因人因病施治,對推拿大夫的要求也很高。編輯本段中醫推拿療法 中醫推拿療法,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並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而用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療按摩。一、推法 用手或掌等部分著力於被按摩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為推法。輕推法具有鎮靜止痛,緩和不適感等作用,用於按摩的開始和結束時,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間。重推法具有疏通經絡,理筋整復,活血散瘀,緩解痙攣,加速靜脈血和淋巴液迴流等作用,可用於按摩的不同階段。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指或掌等部位著力於被按摩的部位上。 2.根據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為輕推法和重推法。選定力度後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一般推3~5次。 (二)動作要領 1.輕推法時用的壓力較輕;重推法時用的壓力較重。作全掌重推法時,四指併攏,拇指分開,要求掌根著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時可用另一手掌重疊按壓於手背上,雙手同時向下加壓,沿著淋巴流動的方向向前推動。 2.指、掌等著力部分要緊貼皮膚,用力要穩,推進的速度要緩慢而均勻,但不要硬用壓力,以免損傷皮膚。二、擦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著力,緊貼在皮膚上,作來回直線的摩動為擦法。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鎮靜止痛,能提高皮膚溫度,增強關節韌帶的柔韌性等作用。輕擦法多用於按摩開始和結束時,以減輕疼痛或不適感。重擦法多插用於其他手法之間。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手掌、大魚際、小魚際或掌根部位著力於皮膚上。 2.根據力量大小選擇輕重手法作來回直線的摩動。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腕關節要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以肩關節為支點,帶動手掌作前後或左右直線往返擦動,不可歪斜。 2.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壓力要均勻適中,在擦動時以不使皮膚褶疊為宜。 3.擦法的速度一般較快,往返擦動的距離要長,動作要均勻而連貫,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膚充血潮紅為度,防止擦損皮膚。三、揉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著力於一定的部位上,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的手法為揉;。具有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活血散瘀緩解痙攣、軟化瘢痕、緩和強手法刺激和減輕疼痛的作用。全掌或掌根揉,多用於腰背部和肌肉肥厚部位。拇指揉法多用於關節、肌腱部。拇、中指端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手掌、掌根、大魚際、小魚際、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著力於皮膚上。 2.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 (二)動作要領 揉動時手指或掌要緊貼在皮膚上,不要在皮膚上摩動,手腕要放鬆,以腕關節連同前臂或整個手臂作小幅度的迴旋活動,不要過分牽扯周圍皮膚。四、揉捏法 拇指外展,其餘四指併攏,手成鉗形,將全掌及各指緊貼於皮膚上,作環形旋轉的揉捏動作,邊揉邊捏邊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進的手法為揉捏法。具有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能增加肌力和防治肌肉萎縮,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肌肉疲勞和活血散淤止痛等作用。多用於四肢、臀部等肌肉肥厚處,常與揉法交替使用。五、搓法 用雙手挾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地搓動的手法為搓法。具有疏經通絡,調和氣血,鬆弛組織,緩解痙攣,加速疲勞消除,提高肌肉工作能力等作用。適用於腰背、脅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和肩、膝關節處最為常用,常在每次按摩的後階段使用。 (一)方法與步驟 1.雙手呈抱物形著力於肢體部位,挾住被按摩的部位。 2.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地搓動,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兩手用力要對稱,動作柔和而均勻,搓動要快,移動要慢。 2.運動前,若採用壓力大、頻率快而持續時間短的搓動,能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運動後,若採用壓力小、頻率緩慢而持續時間較長的搓動,能加速消除肌肉的疲勞。六、按法 用指、掌、肘或肢體的其他部分著力,由輕到重地逐漸用力按壓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時間(約30s),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鬆的手法為按法。具有疏筋活絡,放鬆肌肉,消除疲勞,活血止痛,整形複位等作用。拇指按法適用於經絡穴位,臨床上常與拇指揉法相結合,組成「按揉」複合手法,以提高按摩效應及緩解用力按壓後的不適感,掌按法多用於腰背部、肩部及四肢肌肉僵硬或發緊、也用於關節處,如腕關節、踝關節等。用指端、肘尖、足跟等點按穴位,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指、掌、肘或肢體其他部分著力於皮膚上。 2.由輕到重地逐漸用力按壓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時間,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鬆。 3.按法中以指按法和掌按法兩種最為常用。拇指或示、中、環指面著力,按壓體表某一部位或穴位,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掌面或掌根或雙掌重疊按壓體表某一部位,稱掌按法。 (二)動作要領 1.按壓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操作時用力方向要與體表垂直,由輕逐重,穩而持續,使力達組織深部。 2.拇指按穴位要準確,用力以病人有酸、脹、熱、麻等感覺為度。七、摩法 用示指、中、環指指面或手掌面著力,附著於被按摩的部位上。以腕部連同前臂,作緩和而有節奏的環形撫摩活動的手法為摩法。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調節腸胃蠕動,活血散瘀和鎮靜、解痙、止痛等作用。刺激輕柔緩和舒適,常用於按摩的開始,以減輕疼痛或不適;常配合揉法、推法、按法等手法,治療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痛經等病症。 (一) 方法與步驟 1.用示指、中、環指指面或手掌面省力,附著於被按摩的部位。 2.肘關節要微屈,腕關節要放鬆,指掌關節自然伸直,輕輕放在體表上;腕部要連同前臂在皮膚上作緩和協調的環旋移動。 (二)動作要領 1.可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均勻往返的連貫操作。 2.每分鐘頻率約為120次。 3.用力不可太重 。八、拍擊法 用手掌或手的尺側面等拍擊體表的手法為拍擊法。常用的有拍打法、叩擊法和切擊法3種手法。均具有促進血液循環,舒展肌筋,消除疲勞和調節神經肌肉興奮性的作用。多用於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肥厚處。緩緩的拍打和叩擊,常用於運動後加速消除疲勞;用力較大,頻率較快,持續時間短的切擊。,常用於運動前提高神經肌肉興奮性。單指或多指的叩擊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拍打時,兩手半握拳或五指併攏,拇指伸直,其餘四指的掌指關節屈曲成空心掌,掌心向下。叩擊時,兩手握空拳,尺側面向下。也可用5個手指或3個手指或一個手指指端叩打在一定的部位上。切擊時,兩手的手指伸直,五指併攏,尺側面向下。 2. 兩手有節奏地進行上下交替拍打。 (二) 動作要領 1.拍打時,肩、肘、腕要放鬆,以手腕發力,著力輕巧而有彈性,動作要協調靈活,頻率要均勻。 2.叩擊和切擊時,以肘為支點進行發力。叩擊時肩、肘、腕要放鬆;切擊時肩、肘、腕較為緊張,力達組織深部。動作要協調、連續、靈活。九、抖法 分肢體抖動法和肌肉抖動法兩種。肢體抖動法時,用雙手或單手握住肢體遠端,微用力作連續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動。肌肉抖動法時,用手輕輕抓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左右快速抖動。具有疏筋通絡、放鬆肌肉、滑潤關節的作用。多用於肌肉肥厚的部位和四肢關節,常用於消除運動後肌肉疲勞,是一種按摩結束階段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分肢體抖動法和肌肉抖動法兩種。 1.用肢體抖動法時,用雙手或單手握住肢體遠端,微用力作連續小幅度的快速抖動(上肢可做上下左右的抖動,下肢一般可做上下抖動)。 2.用肌肉抖動法時,用手輕輕抓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左右快速抖動。 (二)動作要領 動作要連續、均勻,頻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動的幅度要小,頻率一般較快,用力不要過大。十、運拉法 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關節遠端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近端肢體,在關節的生理活動範圍內作被動性運動的手法為運拉法。具有滑潤關節,舒筋活血,防止或松解關節粘連,改善關節運動功能和糾正小關節處的微細解剖位置改變等作用。適用於四肢關節及頸腰部。常在按摩的後階段使用,能增進關節的活動幅度和消除關節屈伸不利等疲勞性酸痛。 (一)方法與步驟 1.按摩者一手握住關節遠端肢體,另一手握關節近端肢體。 2.在關節的生理活動範圍內作被動性的運動。 3.常用的有肩、肘、腕、髖、膝、踝等關節的運拉法。 (1) 肩關節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另一手按在肩部上方,然後使肩關節作外展、內收、旋內、旋外及環轉運動, (2)肘關節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前臂遠端,另一手輕輕托住肘後,然後使肘關節屈伸及旋轉運動。 (3)腕關節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關節上方,另一手握住手掌中部,然後使腕關節作屈伸、內收、外展及旋轉運動。 (4)髖關節運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髖、膝屈曲。按摩者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上方,然後作髖關節的屈、伸、外展、內收和環轉運動。 (5) 膝關節運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踝部,另一手按於膝關節上,然後使膝關節作屈伸與旋內旋外等運動。 (6) 踝關節運拉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小腿下部或托住跟部,另—手握住前足掌,然後作踝關節的屈伸、內收、外展及旋轉運動。 (二)動作要領 1.運拉時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動作幅度要在生理活動範圍內做到由小到大。 2.作環轉運動時,可沿著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進行。十一、拿法 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食、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面著力,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有節律的提拿揉捏為拿法。具有疏通經絡,解表發汗,鎮靜止痛,開竅提神,緩解痙攣等作用。主要用於頸項、肩背及四肢部。臨床上常拿風池等穴位及頸項兩側部位,治療外感頭痛;也用於運動過程中振奮精神,是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面著力。 2. 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有節律的提拿。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肩臂要放鬆,腕要靈活,以腕關節和掌指關節活動為主,用指面相對用力提拿。 2.用力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 3.拿法刺激強度較大,拿捏持續時間宜短,次數宜少,拿後應配合使用輕揉法,以緩解強刺激引起的不適。十二、滾法 用手背近小指側部分或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突起部分著力,附著於一定部位上。通過腕關節伸屈和前臂旋轉的複合運動,持續不斷地作用於被按摩的部位上,此為滾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緩解肌肉痙攣,增強肌肉的活動能力和韌帶的柔韌性,促進血液循環及消除肌肉疲勞等作用。本法壓力較大、接觸面積較廣,適用於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部等肌肉較肥厚的部位,常用於治療運動損傷及消除肌肉疲勞。 (一) 方法與步驟 1.用手指背側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突起部分著力於皮膚上。 2.通過腕關節伸屈和前臂旋轉的複合運動,持續不斷地作用於被按摩的部位上。 (二)動作要領 1.肩臂和手腕要放鬆,肘關節微屈約120°,即腕關節屈曲、前臂旋後時向外滾動約80°,腕關節伸展,前臂旋前時向內滾動約40°。 2.著力要均勻,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一般滾動的頻率每分鐘約140次。十三、刮法 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幣、匙等代替)在病變部位作單方向的勻速刮動的手法為刮法。松解粘連,消散瘀結,改 善病變部位的營養代謝和促進受傷組織的修復。常用於治療髕骨張腱末端病。 (一)方法與步驟 1.拇指屈曲,用指甲(可用硬幣、匙等代替)著力於病變部位上。 2.拇指端屈曲作單方向的勻速刮動。 (二)動作要領 1.刮動時用力要均勻。 2.刮時可蘸些水,切勿損傷皮膚。十四、掐法 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緣著力,選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續或間斷的力垂直向下按壓的手法為掐法。具有消腫,防止粘連及開竅醒腦,提神解痙,行氣通絡的作用,適用於消除局部腫脹。常用於急救,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指端著力,選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 2.用持續或間斷的力垂直向下按壓。 (二)動作要領 1.用於局部消腫時,必須從腫脹部位的遠心端開始,以輕巧而密集地手法向下切壓皮膚,依次向近心端移動,移動的速度宜緩慢,用力不可過大。 2.用於點掐穴位時,要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緊貼示指橈側緣,用拇指指端或指甲(以指代針)著力於穴位上,用力逐漸加重,以引起「得氣」為度,掐後輕揉局部以緩解不適感。 3.用於急救時,手法宜重、快,但要防止指甲刺破皮膚。十五、彈筋法 用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腹將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的手法為彈筋法。具有舒筋活絡,暢通氣血,解痙止痛,對局部神經有強刺激作用。一般用於治療肌肉酸痛和肌肉痙攣等。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與其餘四指指腹將肌肉或肌腱拿住。 2.象木工彈墨線一樣的形式,拿住肌肉速提速放。 (二)動作要領 1. 用指腹著力,切勿用指端用力內掐。 2.用力要由輕到重,剛中有柔,每處每次可提l~3下,然後使用輕揉法,以緩解因提彈而引起的不適感。十六、撥法 用雙手的拇指指端陷壓於一定部位上,適當用力作與韌帶或肌纖維垂直方向來回撥動的手法為撥法。具有分離粘連,消腫散結,解痙止痛等作用。常用於治療肌肉肌腱和韌帶的慢性損傷。撥與揉結合,即撥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雙手拇指或單拇指的指端陷壓於一定部位上。 2.適當用力作與韌帶或肌纖維垂直方向的來回撥動。 (二)動作要領 操作時拇指端要深按於韌帶或肌肉、肌腱的一側,然後做與韌帶和肌纖維成垂直方向的撥動,好象彈撥琴弦一樣。也可沿筋內的一端依次向另一端移動彈撥,使局部有酸脹感,並能耐受為度。十七、理筋法 用拇指指腹壓迫傷部,順著肌纖維,韌帶或神經行走的方向緩慢移動,以順理其筋的手法為理筋法。具有調和氣血,順筋歸位的作用。多用於治療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指腹壓迫傷部。 2.順著肌纖維、韌帶或神經行走的方向緩慢移動,以順理其筋。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傷部應盡量放鬆,用一手拇指指腹固定傷部的健側端,另一手拇指指腹沿著韌帶、肌纖維和神經行走的方向向患端順理,也可以從傷部的上端向下端順理,反覆數遍; 2.用力必須均勻持續,指腹移動必須緩慢。十八、捏法 1.用拇、食兩指或拇、食、中三指提捏某一部位稱為捏法。 2.用力較輕,適用於淺表的肌膚組織。 3.捏法應用於脊部稱為「捏脊」。較長用於幼兒,可治療消化不良。十九、扳法 1.用雙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關節伸展或旋轉,稱為扳法。 2.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四肢關節功能障礙及脊椎關節小關節錯縫等症。 3.常有:頸椎扳法、腰椎扳法、肩關節扳法(內收、上舉)、二十、拉法 1.拉法屬於牽拉、拔伸的方法,故也稱為牽引法或拔伸法。 2.本法較多應用於中醫傷科的正骨方面。 3.應用時動作要穩而持續,不可用一突發性的猛力;要根據不同的部位和病情,適當控制牽引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4.常有:頸椎拔伸法、肩關節拔伸法、腕關節拔伸法、指間關節拔伸法。編輯本段相關書籍中醫推拿臨床手冊
中醫推拿臨床手冊
本書共分12章,從推拿學基礎與其他診療技術講起,講述了推拿臨證要點、 骨傷推拿治療學、內科推拿治療學、婦科推拿治療學、五官科推拿治療學、兒科推拿治療學、急症處理、運動推拿療法、保健推拿療法以及病史採集與書寫,詳細地闡述了推拿學對各種臨床病證的診斷與治療,內容豐富,易於掌握,便於操作。本書既可以作為推拿科臨床醫師的參考手冊,對其他各科愛好推拿的臨床醫師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實用推拿按摩本書分為推拿按摩基本知識,常用推拿按摩手法、 成人常見病的推拿按摩治療、小兒推拿按摩、推拿 按摩的常用輔助療法、特色按摩與按摩保健六個部 分。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方法實用。適用於廣大 患者和醫務工作者學習參考。實用針灸選穴手冊(修訂版)
實用針灸選穴手冊(修訂版)
本書從實用角度出發,系統介紹了十四經穴、經外奇穴、頭針穴、耳針穴、面針穴、眼針穴、鼻針穴、口針穴、舌針穴、手針穴、足針穴的穴名、位置及取穴要領,同時簡要地介紹了常見病症的處方選穴。內容豐富,通俗易懂,可供廣大基層醫務人員和針灸愛好者閱讀。編輯本段相關視頻 [1] [2] [3] [4]
- 參考資料
-
- 1
中醫推拿方法之按法介紹
http://www.yi20.com.cn/view/1407.html
- 2
推拿按摩的概述
http://www.yi20.com.cn/view/732.html
- 3
頸椎間盤突出症的中醫推拿按摩治療技術
http://www.yi20.com.cn/view/1315.html
- 4
不一法師詳細講解推拿方法
http://www.yi20.com.cn/view/675.html
- 1
- 開放分類:
- 中醫推拿
推薦閱讀:
※熱點 | 除了乒乓跳水,您絕對猜不到在這個項目上咱們也稱霸
※去發達國家做中醫針灸推拿師前景如何?
※推拿拔罐治療腰肌勞損
※孩子春天最容易遭遇哪些疾病呢?寶媽們該如何預防與應對?
※龍氏正骨推拿複位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