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不是不用力 是太用力了
《讓子彈飛》還沒上映,已有了兩撥不同的評論:先是海潮樣的「牛×頌」;後一撥則是有影評人站出來潑冷水:他們批評姜文太自戀,整部影片就是「看姜文如何往自己的胸口上貼胸毛」。
我饒有興味地觀察著這些輿論。也在思考:為什麼影評人會出現和普通觀眾完全不同的情緒反彈?看來,還是要從電影《讓子彈飛》本身上去尋找答案。
記得剛看完首映,我發過一條微博說:「如果把姜文的才華比做酒,把《讓子彈飛》看成瓶,那麼整個觀影過程,就是眼睜睜地看著酒從銀幕上流出來。」應該說,這是一個級別很高的馬屁,但其實也包含著我的批評。我的觀點是:若說《讓子彈飛》存在一個明顯缺點的話,那就是明明是個小瓶,卻放了太多酒!導演不打算浪費一滴酒,酒卻還是浪費了。
照《讓子彈飛》里土匪們的說法就是:不是他媽的不用力,是他媽的太他媽的用力了。
是的,浪費並非一定是沒有精打細算,有時,恰恰是因為想得太多。你去看《讓子彈飛》,幾乎每個鏡頭都經過雕琢。前一秒鐘,姜文還在對劉嘉玲強調他是正人君子,後一秒鐘,鏡頭下移,觀眾看見他的手已經嚴嚴實實地捂著劉嘉玲的胸……這種和馮小剛截然不同的小噱頭,片中比比皆是。問題在於,姜文太愛惜羽毛,沒有打算捨棄任何一個能夠逗笑觀眾的噱頭,他似乎打算讓觀眾120分鐘一直張大嘴巴,或驚嘆,或大笑。由此產生的問題是,並不是每個笑料都能夠輔助影片,有些可能分散乃至消耗觀眾的精力。像我這樣笑點很低的,笑到90分鐘左右,就覺得撐不住了:媽呀,累死了。電影,不是脫口秀,他整體感很強,需要節奏,需要呼吸。
當然,針對一部娛樂片,這就有點骨頭裡挑刺,尤其是在喜劇片都已經不能讓人發笑的當下。
不過,我也懷疑,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技術層面的原因,引發一些影評人提出了「男性沙文主義」的批評。要知道,影評人和普通觀眾不同。普通觀眾不會產生這種「才華浪費」=「炫耀」=「自戀」=「男性沙文主義」的遞進聯想,是因為他們沒有思想包袱;而影評人則帶著有意識的審美目的走進影院,內心想像著自己和膠片背後的導演直接對話。你想,當一個聰明人坐在電影院里,老是想像著另一個聰明人對他說:「看老子幽默吧,老子厲害吧,老子牛×吧?」會怎麼樣呢?所以,我理解他們發表批評時的心態,如果姜文的毛病是不夠放鬆的話,那麼影評人也一樣。
我不打算批評影評人,說穿了,我寫這篇文章,一樣不夠放鬆。不過,我總覺得,中國電影發展到如今的境地,我們的電影批評的確該有些變化了。比如能否不要每次都拿文藝片的要求去苛求商業片?商業電影和文藝電影的製作初衷和方式都截然不同,如果一部商業電影在120分鐘里起到了娛樂大眾的作用,那麼它就合格了;而《子彈》放在「國產電影」的特定範疇里,那麼它就是牛×啊。
非著名影評人衛老師說,對於姜文來說,《讓子彈飛》作為載體,要比《太陽照常升起》好太多。我同意。畢竟,《太陽》本質上是部打著商業旗號的文藝片,真實感的缺失讓它的浪漫顯得像一捧燦爛的塑料花。然而,《讓子彈飛》里「鵝城」這個非中非西的虛擬城市,以及一個面目模糊的歷史地帶,再加上商業片這個寬容性很大的體裁,使得姜文可以放開蹄子在膠片上撒歡。
他做的其實就是瓶可樂,你可以說他二氧化碳太多,但請別說他酒精濃度不夠。
李建中(媒體工作者,現居上海)
推薦閱讀:
※【爵士鋼琴 】要想曲子彈得好,左手comping很重要!
※玻璃子彈威力有多大?
※膛線為什麼能讓子彈旋轉?
※《讓子彈飛》重金賣給好萊塢 盤點被翻拍的華語大片(圖)
※【佳片U約】電影:《讓子彈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