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幾千年正月初一就是「元旦」

中國古代幾千年正月初一就是「元旦」

今天是舊曆甲午年(公元2014年)的大年正月初一(公元1月31日),也就是春節的第一天。春節象徵團結、興旺,是一個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

正月初一在古代有很多種說法,元旦、元日、元辰、元正、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三朝、上日、正朝、三朔、三始或年、過年、新年等。也就是說,在中國漫長的古代社會,大年正月初一才是真正的「元旦」。可我們今天是把公元(公曆、西曆、陽曆)每年的1月1日稱為「元旦」,而舊曆(農曆、夏曆、陰曆)每年的1月1日則稱為「正月初一」。這是為何呢?

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是由遠古的虞舜興起的。即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就叫做春節。因為春節到了,冬天就結束了,春天就來臨了。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則叫做元月。

而實際情形是,直到西漢武帝劉徹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我國曆法以農曆正月初一作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才正式固定下來,記載於文字,並延續至今。

《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12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十五滿月那天則為望),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元旦),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總之,它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新的南京臨時國民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則實行公曆。即官方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而農曆正月初一則稱為春節。

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再次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同樣把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想想也並不奇怪,「元旦」就是「第一天」的意思;而中國古代幾千年都沒有採用公曆(太陽曆)而是採用農曆(月亮歷,或曰太陰曆),那麼正月初一自然就是「元旦」了。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春節民俗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幾次征朝鮮為什麼都失敗?
古代年齡別稱高頻考點
古代妓女最喜歡的五大嫖客第一 竟是皇帝?
中國古代花樣繁多的鎖
孟慶云:五運六氣:中國古代的災害預測學70

TAG:中國 | 古代 | 元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