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後唐皇帝列表,哪個最厲害?哪個最差勁?*
後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京(今河南洛陽),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後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後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891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封晉王,從此割據河東。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晉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期間晉國視梁朝為閏朝,仍奉唐朝正朔。909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晉王位。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同年底,李存勖滅後梁,定都洛京;926年滅前蜀王衍;928年南平高從誨內附;930年南楚馬希聲內附;936年,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借遼兵攻入洛陽,唐軍不戰而降,末帝李從珂自焚,後唐滅亡。
0、李克用(856年10月24日—908年2月24日),字翼聖,本姓朱邪(又作朱耶),神武川新城人。唐末節度使、軍閥,沙陀族人。別號「李鴉兒」(其軍隊主力亦稱「鴉軍」)。因一目失明,又號「獨眼龍」。其父朱邪赤心,唐懿宗賜姓名李國昌,李克用早年隨父出征,常衝鋒陷陣,軍中稱之為「飛虎子」。李克用驍勇善騎射,15歲即從軍,後來被唐朝廷任命為沙陀副兵馬使。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命李克用率沙陀軍南下助戰,以鎮壓自稱大齊皇帝的黃巢。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二次受敕勤王。中和三年(883年),黃巢退出長安,由於李克用在長安收復戰中功勞最大,因此被命為河東節度使。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再自河東南下大敗齊軍,最終使得黃巢自殺。光啟元年(885年),朝廷討伐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李克用指責盤踞關中的靜難節度使朱玫、鳳翔節度使李昌符結交朱溫欲滅己,因此進軍關中擊敗二人。僖宗逃往鳳翔。乾寧二年(895年),李茂貞、王行瑜及韓建三帥進京挾持唐昭宗,李克用再度率軍勤王,敗三帥,救出昭宗。因功被封為晉王。其後數年,李克用持續與朱溫爭戰,相互間成為爭奪天下的最大對手。此後李克用長期割據河東,與佔據汴州的朱溫對峙。天佑四年(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後梁。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爭雄。次年(908年),李克用病死,葬今山西省代縣。李存勖建立後唐後,李克用被追謚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1、李存勖(xù,一作「勗」)(885年—926年),即後唐庄宗(923年—926年在位),小字亞子,代北沙陀人,生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軍事家,後唐開國皇帝,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唐末官至檢校司空,遙領晉州刺史,後襲父位為河東節度使、晉王。他驍勇善戰,長於謀略,在晉王王位長達十五年,南擊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使得晉國逐漸強盛,中興唐朝霸業。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在魏州稱帝,定國號為唐,史稱後唐,並於同年十二月滅亡後梁,盡取河南、山東等地,定都於洛陽。李存勖在位期間,並岐國,滅前蜀,得鳳翔、漢中及兩川之地,震動南方割據諸國,「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但他沉緬於聲色,治國乏術,用人無方,縱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殺戮功臣,橫徵暴斂,又吝惜錢財,以致百姓困苦、藩鎮怨憤、士卒離心,同光四年(926年)四月,伶人郭從謙發動兵變,李存勖死於「興教門之變」,時年四十二歲。在位三年,廟號庄宗,謚號光聖神閔孝皇帝,葬於雍陵。
2、李嗣源(867年—933年),即後唐明宗(926年—933年在位),代北沙陀人,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第二位皇帝。他原名邈佶烈,稱帝後更名李亶。李嗣源是晉王李克用養子,以驍勇知名,後輔佐庄宗李存勖建立後唐。他在後唐滅後梁之戰中屢立戰功,累升至成德節度使、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兼中書令。同光四年(926年),李嗣源鎮壓鄴都兵變,卻與變兵合流,率軍攻回洛陽,結束了李存勖的統治。他初稱監國,不久即位為帝,改元天成。李嗣源在位七年,殺貪腐,褒廉吏,罷宮人、除伶宦,廢內庫,注意民間疾苦,號稱小康。但後期姑息藩鎮,孟知祥據兩川而反;御下乏術,權臣安重誨跋扈而不能制;次子李從榮驕縱而不得法,以致變亂迭起,朝政混亂。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次子李從榮準備武力奪位,結果事敗被殺。李嗣源病中聞變,受驚崩逝,終年六十七歲。廟號明宗,謚號聖德和武欽孝皇帝,葬於徽陵。
3、李從厚(914年—934年),即後唐愍帝(933年—934年在位),小字菩薩奴,五代時期後唐第三位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三子,生母為昭懿皇后夏氏。李從厚自幼便深得李嗣源的寵愛,歷任河南尹、宣武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成德節度使、天雄節度使等職,加授中書令(宰相)榮銜,被封為宋王。長興四年(933年)被召回洛陽,在李嗣源的靈柩前即皇帝位。應順元年(934年),潞王李從珂在鳳翔起兵叛亂,攻至洛陽稱帝,廢李從厚為鄂王。李從厚逃至衛州,不久遇弒身亡。他在位僅五個月,終年二十一歲。後晉時期追謚曰閔皇帝(一作愍皇帝)。
4、李從珂(885年—937年),即後唐末帝(934年—936年在位),本姓王,小字二十三,鎮州平山(今河北平山)人,五代時期後唐末代皇帝,明宗李嗣源養子。李從珂自幼隨李嗣源征戰,在後唐滅後梁之戰中屢立戰功。長興二年(931年)出任左衛大將軍,兼西京留守。長興三年(932年)進位太尉,升任鳳翔節度使。長興四年(933年)晉封潞王。應順元年(934年)四月,潞王李從珂在鳳翔起兵叛亂,攻至洛陽,廢黜後唐愍帝後即帝位,改元清泰。清泰三年(936年)閏十一月二十六日,因無力抵擋石敬瑭與大遼軍隊的進攻,李從珂見大勢已去,於是帶著傳國玉璽與曹太后、劉皇后以及兒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後唐遂亡。李從珂死後無謚號及廟號,史家稱之為末帝或廢帝。傳國玉璽亦在此時遺失不知所蹤。李從珂終年51歲,葬於徽陵。
推薦閱讀:
※這個皇帝一生都被人詬病,但是他做兩件事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
※乾隆盜過萬曆皇帝定陵的金絲楠木,為何不敢盜朱元璋墓?
※古代的皇帝會不會很好奇自己死後會得到什麼謚號或廟號?
※學點清史(連載)二十七、順治皇帝施政方略(一)
※「讓皇帝」李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