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文化日曆 | 腳下埋藏四千年歷史 兩漢文化匯徐州
(北洞山西漢楚王墓,位於徐州市茅村鎮南面的洞山村中,在洞山小學的西面100米處)
1987年4月23日,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附近發現唐代墓群,證實獅子山周圍不僅是西漢的王侯陵區,還是北朝、隋、唐、宋代的公共墓地。
徐州地處黃淮流域,「北走齊魯,南扼濠泗,東襟江淮,西通梁宋」。遠古、中古時期,古泗水、汴水、沂水穿境而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具有深厚影響和魅力的歷史文化。都說「兩漢文化看徐州」,以「漢代三絕」為代表的漢文化,已經成為徐州歷史文化的標記。
獅子山漢墓發掘金縷玉衣 證明墓主身份
(該墓雖曾被盜,但還清理出不少珍貴的文物,最能說明墓主人楚王身份的,有金縷玉衣的玉片五六十片,呈鱗片狀,現在徐州博物館有展出,當是早期的形制,正好符合《呂氏春秋》中的含珠鱗施的記載。)
獅子山墓群的發掘,讓徐州的考古歷程多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腳下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獅子山西漢墓位於徐州市雲龍區獅子山頂,西距1984年發掘的西漢兵馬俑坑約500米。1994年12月至1995年4月,南京博物院與徐州兵馬俑博物館聯合組隊,對該墓進行了發掘。雖然該墓早年被盜,但此次發掘仍取得了重大成果。
該墓葬鑿山為藏,坐北朝南,南北總長117米,東西最寬13.2米,總面積851平方米,由墓道與附屬建築、主體建築兩大部分構成,共有墓室12個,陪葬墓1座。墓道與附屬建築部分長67.1米,由外向內分成三個部門。最外部分為土築斜坡墓道,長約42米。折窄處築有土台,放置相向而立的小彩陶侍俑數排,作迎送狀。中間部分長約8.5米,寬約3.45米,東折窄處有陪葬墓一座,出有玉璧、玉玻、玉枕、玉印、銅翩、銅鏡、銅「楚食監印」、鐵劍等。第三部分長約20米,寬約2.05米,東側開一耳室,西側開二耳室,皆為長弧形,帶短甫道,三耳室均保存完好。
(在甬道兩側有7個壁龕,幸運躲過盜墓,出土了224件彩繪儀衛陶俑,根據姿態或冠式可分為持笏俑、持兵俑和背箭箙俑三種形制。)
墓葬出土隨葬品總計2000餘件(套),包括有玉器、青銅器、兵器、印章封泥、錢幣、陶器以及金銀器等。尤以金縷玉衣最為有價值。漢代崇尚以玉隨葬,相信「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從西漢早期開始,以玉衣為主的斂葬玉器組合開始廣泛使用。斂葬玉器包括玉衣、九竅塞、握具、玉枕、玉璧、玉棺等。這種組合併不固定,但是玉衣或者玉面罩是必要的和首要的斂葬玉器。獅子山漢墓共出土玉器200餘件,猶以玉衣最引人注目。玉衣因盜墓者抽取金絲,已經散亂,共清理出各式玉衣片4000餘枚。所用玉料產自新疆和田,玉質溫潤有光澤。玉片有多種形狀,裁片精薄,側面刮棱表面拋光,四角或周邊鑽孔,孔為單面鑽,孔徑特小。玉衣片尺寸較小,最大的不足9平方厘米,最小的不足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僅1毫米。該墓出土的玉衣片數量較大,可能因其為夫妻同穴合葬,楚王和王后各用一套玉衣所致。結合已發掘的兵馬俑倉促掩埋,坑壁、底凹凸不整的現象,一切均表明獅子山楚王陵的正常營建活動被突然打亂。推諸史實,劉郢(客)、禮、道皆壽終正寢,且有子嗣,唯劉戊以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倡與「七國之亂」兵敗自戕,絕嗣,其間正值四銖半兩始興而秦半兩、榆莢錢、八銖半兩未廢之時。因此四代楚王中以劉戊為獅子山陵主的可能性較大。
徐州考古文物豐富 腳下埋藏4000年歷史
(北洞山西漢楚王墓)
而在徐州市區地下4米至4.5米處,深埋著一座距離今約400年的明代古城。
根據資料記載,1987年古彭廣場發現地下城遺址,1988年發現徐州廣運倉遺址,2000年建設原國際商廈時發現地下城遺址、2002年金地商都發現地下城遺址,2004年大同街發現徐州衛遺址,20多年間共發現明代徐州城遺址2萬餘平方米,出土文物上萬件。
縱覽這一系列可發現上下兩城奇巧重疊,令人驚嘆。在原國際商廈地下城遺址發掘面積3100平米,發現明代房址、道路、灰坑、水井等,出土較完整器物300餘件,各類陶瓷片2萬餘片。經考古學家考證,這座城下城覆滅於1624年,即明代天啟四年。原本的城市被洪水淹沒,之後在廢墟上又重建了新城。因為城廓、街坊和主要建築設施多在原處按原有形制及規模建造,所以形成了上下兩層的重疊,因而有「城下有城」的說法。
在原國際商廈和金地商都興建時,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厚達12米的堆積層,依次可辨別出疊壓著的不同時代的文化遺迹。明代城址逐層而下是元、宋、唐、南北朝、秦漢的文化堆積層,最下層還有少量商周和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十多米深的地層恰似徐州4000多年的歷史縮影。歷朝歷代逐層遞進,展現著一座城市由無到有,由小變大的歷程。
因此,1987年4月23日在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附近發現的唐代墓群,也證實了彭城不僅是兩漢文化發源地,更薈萃了四千年歷史,是一座頗有文化底蘊的古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