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東:鯀竊息壤神話考|《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6期

摘 要:鯀竊息壤神話中「息壤」與「帝」的所指並不清楚,而對「鯀復生禹」的解釋也莫衷一是。實際上,羿、堯、舜、禹等人物屬於太陽神系列,嫦娥、女媧、娥皇、女英等則屬於月神系列,而鯀、共工、蓬蒙、吳剛屬於雷神系列。日神、月神、雷神三方的關係以日神和雷神的矛盾為主線,以月神與雷神的關係為輔線。月神系列不僅具有人格化的特點,還有物化的特點,表現為息壤、不死葯、砍了又復原的桂樹等。吳剛伐桂神話有可能是鯀竊息壤故事的變異,息壤、不死葯、可復原的桂樹等事項都來自古人對月亮盈虧圓缺的印象。「鯀復生禹」是「鯀覆生禹」的語言訛誤,其原型是雨後日出,鯀演化為禹父導致了原來作為雷雨之神的鯀變成了布土治水之人。

關鍵詞:鯀;息壤;吳剛伐桂

作者簡介:吳曉東,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 100732),主要從事神話學研究。

一、鯀竊息壤神話的幾個問題

鯀竊息壤神話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1]402~403郭璞注釋這段話時引《歸藏·啟筮》說:「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1]402《天問》《淮南子》等文獻也有相關記載。總起來說,鯀竊息壤神話主要涉及以下三個問題:息壤是什麼;帝是誰;「鯀復生禹」怎樣解釋。

關於息壤。郭璞注《海內經》說:「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2]536也就是說,息壤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膨脹的土壤,但現實中是否存在這樣的土壤確實讓人懷疑。也有學者試圖論證這種土壤的存在,比如顧頡剛的《息壤考》說:「在渭河峽谷里黃土層間,常有地下水位增高和地下水流增大的現象。地下水位入冬凍脹,春後消融,地下水流又不斷地施壓力於上部較薄的地層,使得土地突然隆起。息,是長大的意思。土壤會自己高脹起來,所以秦國人稱它為『息壤』。」[3]李廣信則認為「息壤應當是古代人們利用草、木、竹、石、土創造的加筋土,用以攔截阻擋洪水」[4]。倉林忠認為息壤是「遠古人們在治水中創製的裝載著石塊、泥包、沙袋的竹木籠和藉之建成的防護堤;鯀為造息壤竊用神廟裡的銅禮器成為堯舜為政治需要而殛殺他的藉口」[5]。羅漫認為息壤是膨潤土[6]。膨潤土是一種遇水就膨脹的物質,由於某種原因可能會膨脹,好似土壤會自己生長,但現實是它並不能因此特性就具有治水的功能。另外,文獻中息壤與息石並舉,如果用膨潤土或其他物質來解釋息壤,息石又作何解釋呢?

關於帝的問題。文中「帝」字出現了四次,這四個「帝」當是同一個人,但學界對此觀點不一,有的認為擁有息壤的帝與殺鯀的帝不是同一人,比如袁珂認為擁有息壤的帝是黃帝,「據上文『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則此帝自應是黃帝」[2]536。而郭世謙則認為「此則謂天帝也」[7]745。無論是黃帝還是天帝,總之不是殺鯀的帝。民間傳說《鯀王治水》也說擁有息壤的帝與殺鯀的帝不同,說鯀偷的是天帝的息壤,息壤被天帝收回之後治水失敗,帝堯大怒,殺了鯀[8]412~418。關於殺死鯀的帝,《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云:「舜之罪也殛鯀,其舉也興禹。」[9]91而《左傳·昭公七年》又說:「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9]293一說舜,一說堯。《史記》調和二者,說「舜歸而言於帝」,請「殺鯀於羽山」[10]4。也就是說,直接殺死鯀的人是舜,不過他得到了堯的首肯,說堯殺鯀也可。《史記》雖調和了堯舜二說的矛盾,卻調和不了與《海內經》的矛盾。《海內經》中帝命令去殺鯀的人是祝融而不是舜。殺鯀的帝與擁有息壤的帝是否一致始終是一個問題。

關於「鯀復生禹」。按字面解,「復」是「復」的繁體字,是「又」的意思,可解釋為鯀又生出禹。這本身沒有多少疑問,「生」並一定非要理解為親自生,但郭璞注釋《海內經》時引《歸藏·啟筮》云:「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2]537《初學記》卷二十二引《歸藏》云:「大副之吳刀,是用出禹。」[2]537說大禹是從鯀的腹中剖開取出來的,並且《天問》也說「伯禹腹鯀,夫何以變化」。由此有學者認為「鯀復生禹」當是「鯀腹生禹」,情況又複雜化了。那麼,怎樣理解「鯀復生禹」和「伯禹腹鯀」?

二、日、月、雷三者的關係

要解答上述問題,不能僅僅從文獻出發,因為這些神話通過文字記錄已經遠非原貌。神話人物名字保留有神話原初時的某些語言基因,如果從訓詁入手,靠音訓把這些規律找出來,便可能認清神話的本來面目。與鯀發生關係的是堯舜,所以我們先要找出堯舜的原型,再找出鯀的原型。筆者在《中原日月神話的語言基因變異》一文中曾列出一個「羲和」的演變圖,以其論證羿、禹、伏羲、堯等並不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他們的原型都是太陽[11],其實堯舜均可以納入其中。為了解開息壤之謎,在此需作一些補充,進一步梳理「羲和」一詞的語音演變。

太陽,西北官話叫[ni]①,這個音比較古老,有的地方鼻音脫落後,變異為[ji](漢語拼音為yi)。目前山東的莒南、日照、蒙陰、沂南、沂水、莒縣、諸城、五蓮等地依然保留[ji]的發音。有了文字之後記為「易」,後來由於半母音聲母j變化為[?]②,目前大多數地方已經將[ji]讀為[?i],漢字記為「日」。這一語音變化不是孤立的,比如繞[?ɑu],有的地方依然讀jɑu;再比如人[??n],有的地方目前依然讀jin。

漢語習慣在一個名稱後面添加表示形狀的後綴。比如日,因為它是圓的,像頭一樣,人們便把太陽叫日頭。同樣,把月亮叫月亮粑粑。這種加後綴的習慣古已有之,人們常在太陽[ji]後面加一個表示圓形的後綴[wo],從漩渦、渦輪的「渦」,以及蝸牛的「蝸」,都可窺視到[wo]音表示圓形。古人把太陽叫作[jiwo],後來人們記為羲和,現在讀為[?ix?]。

[jiwo]的變異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整體變異,另一種是[ji]和[wo]分開單獨變異。分開單獨變異的很多,也比較複雜。[ji](羲)與[wo](和)分別演化為兩個人,為了表明其身份,往往在[ji]和[wo]之前或之後加大、後、女、伏(扶)、常(尚、嫦)等字。具體功能如下:

加「大」表示尊敬;加「女」表示女性;加「常」表示月亮,這是「蟾」字的音變,常也變異為嫦、尚等字;加「伏」表示太陽,這是太陽的象徵烏鴉之「烏」的音變,伏也變異為扶,如扶桑;加「後」表示王位;加「皇」表示王位。

羲和的分化比較複雜,這裡只將分化出的大羿與嫦娥、大禹與女媧(塗山)③、娥皇與女英、伏羲與女媧四組人物圖示如下:

從表中可以看出,[ji](羲)分別變化為[jy](禹)、[ji?](英)、[?i](羲)三者,同時其原本的音[ji](羿)④也依舊保留,基本上保持了[j]聲母;而[wo]變異為[e](娥)與[wa](媧)。這種語音的演變可以以「足」來說明,足是腳的意思,但由於[tsu](足)這個音演變為[t?iɑu](腳),一個詞分化為兩個詞,最後導致「足」「腳」同時使用,只不過稍有區別而已,與[ji](羲)的語音變異導致一詞分化為多詞的現象大致相似。

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變異的,有堯、舜、俊等。其中關於「堯」「舜」的變異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雙音節詞演化為一個單音節詞,這個問題在研究中往往被忽視,因而難以找到堯舜等名稱的語音來源。[jiwo]的急讀,很自然就演變為[jau],漢字記為堯。「舜」的演變稍微複雜一點,[jiwo]先演變為[iw?n],然後再演變為目前的[u?n]。[iw?n]是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構擬的「舜」字的上古音⑤。從舜音的變異,我們可以看到,j變成了[?]。這個變異我們從祥、翔、曉、錫、襲、璽、崤、淆等字都可以看出,比如「祥」原來以「羊」為音,應讀[ja?],聲母是j,但現在讀[?ia?],聲母為[?]。可見,無論是「堯」還是「舜」,其語音從「羲和」演變而來的規律都可找到。

從第一個圖表我們可以看出,「羲和」分化出的每一組,他們的關係要麼是夫妻,要麼是姐妹或兄妹。比如大羿與嫦娥、大禹與女媧(塗山)這兩組是夫妻關係,娥皇與女英是姐妹關係,伏羲與女媧是夫妻或兄妹關係。那麼羲和作為一個整體演變出的堯和舜,是否也有這樣的配對關係?舜的妻子是堯的兩個女兒娥皇與女英。從上圖可以看到,娥皇女英是從「羲和」分化演變而來的。那麼堯的情況怎樣?清代黃俊《弈人傳》引《路史》云:「帝堯陶唐氏,初娶富宜氏女曰皇,生朱。」[12]1《世本·帝系篇》云:「堯取散宜氏之子,謂之女皇。女皇生丹朱。」[13]7可見堯的妻子叫富宜或散宜,這兩個名稱顯然也來源於[ji](羲),也符合在[ji](羲)之前加「伏」或「常」的規律。富宜即伏羲,散宜即常儀,依然屬於「羲和」的演變系統。

在分析羲和的演變之後,我們清楚了堯、舜、禹、羿等人物的原型是太陽,嫦娥、女媧、娥皇、女英等的原型是月亮。也就是說,大羿與嫦娥、大禹與女媧(塗山)、娥皇與女英、伏羲與女媧這幾組人物的關係,無論是夫妻、姐妹還是兄妹,其實最初都是太陽與月亮、月亮與月亮的關係。那麼,鯀是否也有其原型呢?與他們又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在上古日月神話中,大羿有一個對立面,即蓬蒙,大禹也有一個對立面,即防風,大禹還有一個對立面是撞斷不周山的共工⑥,舜的對立面是鯀,那麼,這些人物有什麼特點呢?一個是其讀音多是雙聲或疊韻;另一個是這些人物大多與水有關。這兩個特點很容易使我們想到這些神與雷有關,其名稱的來源,應該來自遠古人類對雷聲的描述。徐山認為:「『共工』一詞的發音,實為隆隆雷聲的又一記音形式。『共工』的原型即雷神,所以它和洪水、水神關係密切。」[14]93「共工」是用雙音[ko?ko?]來記錄雷聲,而「鯀」是用單音[ko?]來記錄雷聲,所以說鯀的原型也是雷。

為了更直觀地體現日、月、雷三者的關係,下面我們先來分析大羿與嫦娥這一組神話的結構,然後再來比較鯀竊息壤神話的結構關係,以揭示息壤的千古謎題。大羿與嫦娥的神話說的是大羿從昆崙山上西王母那裡要來不死之葯,讓他的妻子嫦娥保管,準備擇一個良辰吉日夫婦同吃。但後來嫦娥獨自吃了,至於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嫦娥一直為不能回到天國而對丈夫耿耿於懷,於是私自吞下了所有的葯;另一說法是嫦娥藏有不死葯的事情被羿的壞徒弟蓬蒙發現了,逼迫她交出不死葯,嫦娥為了不讓蓬蒙得手,無奈只好吞下所有的不死葯。第二種說法涉及到蓬蒙這一人物,可以用三角形來表示三者的關係,如下: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大羿是太陽神的變異,而嫦娥是月亮神的變異。在很多民族的文化中,不死觀念都與月亮有關,正如弗雷澤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所說:「納馬夸人或霍屯督人把月相與長生不死聯繫在一起,月虧與月圓的表面現象被他們理解為一種可變的分合交替、衰老與生長永久循環的真實過程,甚至月出月落也被他們解釋為月亮的出生與死亡。」[15]25華夏先民也認為月亮可以不死,或者死了又能夠復活。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不死葯是月亮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而月亮人格化之後,不死葯則為月神所擁有。嫦娥是月亮神,她擁有不死藥理所當然,神話情節中說她從丈夫大羿那裡得來不死葯,可能是神話變異的結果。不過,「羲和」一詞分化為大羿和嫦娥之後,兩者是夫妻關係,大羿有嫦娥為妻,自然也就擁有了不死葯。至於說大羿從西王母那裡討來不死葯,那是另一個話題,西王母也與月亮有關。太陽神與雷神的關係是晴與雨的關係,因而羿與蓬蒙的關係是殺與被殺的關係。雷與月亮沒有直接的衝突,因而蓬蒙與嫦娥(不死葯)的關係往往從屬於蓬蒙與羿的關係,將嫦娥(不死葯)作為羿的附屬物來體現,要麼是索要不死葯,要麼是調戲嫦娥。

既然文獻中記載殺鯀的帝是堯舜,我們不妨仿照大羿、嫦娥、蓬蒙的三角關係模式來看待鯀與堯或舜的關係,以探討其原因所在。圖示如下:

通過以上兩個三角關係圖的比較,我們可以得出鯀竊息壤神話謎團的答案。

先說息壤的問題。將兩個三角關係圖比較可以看出,堯、舜處於大羿的位置,以上文的分析,他們都是太陽神羲和的變異,具有相似的太陽神格。息壤處於不死葯的位置,而不死葯又與月神嫦娥或娥皇、女英關係密切。無論是大羿的妻子嫦娥,舜的妻子娥皇、女英,還是堯的妻子散宜或富宜,無一不是從「羲和」分化出來的,帶有月亮痕迹的變體。上文已經證明,不死葯的想像來自人們對月亮圓缺盈虧的印象,那麼,這種能自動生長的息壤,也應該與此有關。息,有繁殖、滋生的意思。息壤,自然是生長的土壤。現實中不存在真正意義上能生長的土壤,息壤的概念與不死葯一樣,都是來自月亮盈虧圓缺的印象。具體來說,月亮從月牙慢慢變為圓月,就像是一個土塊慢慢長大。

再來分析擁有息壤的帝與殺鯀的帝是否一致。堯、舜、禹、羿的原型是太陽,鯀、共工、蓬蒙、防風的原型是雷雨,兩者的關係是一種矛盾的關係。在現實中,一般情況下,下雨太陽便不見了,太陽出來雨便停了,兩者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在神話中表現為堯舜殺鯀、禹攻共工、禹殺防風,同時也表現為蓬蒙射羿、防風射禹⑦,大禹治水的神話原型其實也就是太陽止雨,在侗族、黎族、壯族、羌族、傈僳族等民族中都有關於太陽晒乾洪水的神話。因此,《山海經》鯀竊息壤神話中殺鯀的帝當與文獻所記載的一致,不是堯就是舜。兩者有共同的原型,兩種不同的說法只不過是不同的異文而已,歷史上並非真有其事。

從三角關係圖也可以看出,擁有息壤的帝也許是堯或舜。太陽與月亮的關係是夫妻關係、從屬關係、擁有與被擁有的關係。換言之,作為月亮的替代物息壤,是太陽神的財產。正因為這一關係,鯀所竊取的息壤也就是堯或舜的息壤,而不是黃帝或其他帝的息壤。因此說,擁有息壤的帝與殺鯀的帝在神話初始之時應是一致的。之後才發生變異,包括把殺鯀的人說成祝融。或許祝融是火神,火與水的矛盾和太陽與雨的矛盾一樣,才導致了這樣的變異。

我們再來看「鯀復生禹」應該怎樣解釋才更為合理。因為《天問》中有「伯禹腹鯀」的句子,加上《歸藏·啟筮》里「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的解釋,「鯀復生禹」的「復」被認為應該是腹部的腹,成了鯀的腹里生出了禹,鯀成了禹的父親。這給鯀竊息壤神話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但鯀作為一個男性,怎麼會懷孕?神話學語言疾病理論認為神話的產生是後人對前人某些語言辭彙的誤解而引起的。在中國,這種情況往往體現在文字記錄上。具體到「鯀復生禹」來說,是後人不明白[fu]這個音的意思,便用自己想當然的文字去記錄民間流傳下來的「鯀fu生禹」或「伯禹fu鯀」這些熟語。《山海經》記為「鯀復生禹」,《天問》寫為「伯禹腹鯀」,正確的記錄應該是「鯀覆生禹」,[fu]當是覆滅的覆⑧。上文已經分析,禹屬於太陽神系列,鯀屬於雷神系列,兩者是對手,他們的神話往往表現為相互的射殺,比如禹攻共工、禹殺防風、防風射禹、堯舜殺鯀、蓬蒙殺羿等。「鯀」作為「共工」的另一名稱,「鯀覆生禹」其實也是禹與共工鬥爭的描述,可理解為鯀覆滅了之後禹出現了,最初說的是雷雨停止了太陽出來了,也就是常見的雨後天晴;而「伯禹覆鯀」即「禹覆鯀」,其最初的意思就是太陽止住了雷雨。禹、鯀人格化之後,便稱禹為伯禹,伯禹覆鯀則可以理解為禹滅掉了鯀,這也是大禹治水的基本原型。

正是由於沒有正確理解[fu]這個音,將其記錄為腹或復,導致了神話的重大變化,原來作為敵人的鯀,成了禹的父親,而且還是把肚子剖開取出來的,成了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剖腹產。除了「鯀復生禹」這一難以解釋的傳說之外,其實禹的出生另有傳說。《太平御覽》引《遁甲開山圖榮氏解》云:「女狄暮汲石紐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雞子,愛而含之,不覺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16]244這比較符合古人編造故事的套路,古人為了神化其祖先,往往會編出一些神奇的故事來渲染其不一般的血緣。有意思的是,禹的這一出生傳說與月精有關,多少含有一點日月神話的因子。

本來是雨水之神的鯀,糊裡糊塗地成了禹的父親之後,也就跟著糊裡糊塗地成了治理洪水的人,真可謂是「有其子必有其父」,本來治理洪水是大禹的事,是太陽止住雨水。在古文獻中,用息壤來治水的本來是大禹,《淮南子·地形篇》云:「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17]41有意思的是,《山海經》里還保留了禹布土在前,鯀布土在後的順序,即「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16]534。如果鯀是父禹是子,哪有把子放前父放後的道理。

三、吳剛伐桂與鯀竊息壤

一般認為吳剛伐桂的神話起源很晚,較早見於文獻是《太平御覽》卷四引《安天論》云:「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出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16]237《安天論》是晉代天文學家虞喜(281—356)所寫,砍月中桂樹的情節似乎起源較晚。到了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了較為完整的傳說:「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16]237學者們以此證明將吳剛認定為月中伐桂之人是在唐代。果真如此嗎?

在古文獻中,嫦娥和吳剛沒有任何關係,一個是偷吃了不死葯飛升到了月宮,一個是被貶到了月宮砍樹。可是在民間,嫦娥和吳剛具有情愛關係,就像嫦娥與蓬蒙,或嫦娥與豬八戒的原型天蓬。以下是一則關於嫦娥和吳剛的民間傳說:

南天門的吳剛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因他經常與嫦娥相會,而疏於職守。玉皇大帝知道後,一氣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亮樹的大樹,如果吳剛不砍光這棵月亮樹,便不能重返南天門,亦不能與嫦娥相會。

……

這樣,年復一年,吳剛總是砍不光這棵月亮樹。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樹葉從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誰拾獲這片月亮樹的葉子,誰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銀珠寶。[18]137⑨

另一則流傳在三峽地區的傳說是這樣的:

傳說嫦娥與吳剛原來是一對美滿夫妻,後因吳剛觸犯天條被貶到月宮砍伐修理桂花樹,每到月圓之時,嫦娥便遙望廣寒宮,祈禱夫妻團聚。嫦娥的真摯之情終於感動了王母娘娘,遂於八月十五賜予仙藥,嫦娥服藥後於當夜飄升月宮,與夫君團聚,後被封為月神。於是,每到八月十五,民間家家戶戶便置供品敬奉月神。家人團聚,拜月、賞月、吃團圓餅、飲桂花酒,慶賀神仙伴侶永不分離,祈求月神保佑家家戶戶團圓美滿。[19]10~11

這兩則故事的搜集時間都是在當代,我們難以判斷其產生的時間,神話傳說的產生時間與搜集記錄時間不是一回事。以往我們在研究中往往受到文獻出現時間的影響,以記錄時間替代產生時間,其實,記錄時間不僅代替不了產生時間,甚至不能完全代表當時的流傳狀況。因為一個神話在民間的流傳有多個版本,各地的異文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被記錄下來的只是其中的一種。正因為如此,我們絕不能斷定以上兩則神話一定產生很晚。這兩則神話中的人物關係同樣符合前文的三角關係圖,其關係圖如右圖。

因此可以說,吳剛伐桂的神話雖然見於文獻比較晚,但它的起源並不一定晚,它有可能是鯀竊息壤故事的變異。原因有二:一是從名字上看,鯀[ku?n]與剛[kɑ?]兩者音近。上文已經分析,鯀所屬的雷神系列名字都來源於對雷聲的模擬,除了鯀,還有共工、蓬蒙、屏封等,「剛」也是一個象聲詞,與共工很接近,是雷聲的記錄。二是兩者故事結構一致。吳剛與嫦娥相會,疏於職守,這相當於鯀治水失敗,吳剛被懲罰砍樹,相當於鯀被困在羽山。《天問》云:「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鯀被長期遏制在羽山,這和吳剛被困在月亮上砍樹一樣。最為關鍵的是,與吳剛相關的是能自己生長的不死之樹桂樹,而與鯀相關的是能自動生長的息壤。息壤、不死葯、砍了又長的桂樹,顯然都一脈相承。

綜上所述,羿、堯、舜、禹等人物屬於太陽系列,嫦娥、女媧、娥皇、女英等屬於月亮系列,而鯀、共工、蓬蒙、吳剛屬於雷神系列。月亮系列不僅具有人格化的特點,還有物化的特點,表現為息壤、不死葯、砍了又復原的桂樹等。日神、月神、雷神三方的關係以日神和雷神的矛盾為主線,以月神與雷神的關係為輔線。「鯀復生禹」是「鯀覆生禹」的語言訛誤,其原型是雨後天晴。

注釋

①本文涉及到古音構擬,均使用國際音標,必要時在括弧內標註相應的漢語拼音。②即漢語拼音的y變為r。③塗山也稱三塗,是月亮象徵蟾蜍的音變。④有學者認為羿(大羿)與后羿是兩個不同的人物,本文不持此觀點。⑤東方語言學網的「上古音尋查」http://www.eastling.org/OC/oldage.aspx⑥《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禹攻共工國山」的記載。⑦江浙一帶有防風死後射殺大禹報仇的傳說。⑧高本漢把復、腹、覆三字的上古音分別構擬為[b』ig][pik][p』ig],三者上古音同音近。⑨參見陶陽,鍾秀編:《中國神話》(上冊)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245頁,收集了稍有文字差異的異文,流傳於浙江鄞縣。

參考文獻

[1]范祥雍.山海經箋疏補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袁珂.山海經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6.

[3]顧頡剛.息壤考[J].文史哲,1957(10).

[4]李廣信.息壤考[J].土木工程學報,2011(S2).

[5]倉林忠.「鯀盜息壤」淺酌[J].蒙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

[6]羅漫.「息壤」與膨潤土:一個文化之謎的科技考察[J].中國文化研究,1995(2).

[7]郭世謙.山海經考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8]陶陽,鍾秀.中國神話(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9]〔春秋〕左丘明.左傳[M].長沙:嶽麓書社,1991.

[10]〔漢〕司馬遷.史記[M].長沙:嶽麓書社,1992.

[11]吳曉東.中原日月神話的語言基因變異[J].民族文學研究,2014(3).

[12]黃俊.弈人傳[M].長沙:嶽麓書社,1985.

[13]〔唐〕劉知幾.中國古代文化全閱讀(第一輯)[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

[14]徐山.雷神崇拜:中華文化源頭探索[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2.

[15][英]弗雷澤.《舊約》中的民間傳說——宗教、神話和律法的比較研究[M].葉舒憲,戶曉輝,譯.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16]袁珂,周明.中國神話資料萃編[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

[17]〔戰國〕呂不韋,〔漢〕劉安,楊堅點校.呂氏春秋·淮南子[M].長沙:嶽麓書社,2006.

[18]中華文化大講堂編.國學常識大百科[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0.

[19]胡長貴.三峽民俗風情概說[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歡迎訂閱《中原文化研究》雜誌

推薦閱讀:

趙匡胤在軍事上有什麼突出的才能?
西方世界之於中國模式: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
為什麼「窮山惡水出刁民」?
出版業亂象觀察:以「嫖客」心態搞文化
歡喜過大年,中國人該知道的「福文化」!

TAG:文化 | 神話 | 2015年 | 文化研究 | 研究 | 2015 |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