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轉載]天道·地道·人道

內容簡介及目錄

內容簡介:中醫科學性問題,歷來頗有爭議。中醫所命名的臟腑、經絡,不是與解剖出來的人體器官直接對應,而是與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直接對應。陰陽五行八卦、干支這些氣數,是遠古中華民族先哲,根據北斗徊轉,五大行星遷移與氣候變化相互感應規律所制訂的曆法。中醫科學性是必須進行論證的,否則,中醫在中國,在世界的推廣和普及就是一句空話。《中醫科學性的准思考》一書,運用赤道坐標系觀測知識,展示了古代中國天文學(那堪與現代天文學相媲美)的科學時空觀念。運用五大行星變化規律,闡明了陰陽五行相生相剋原理。以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介紹了中華文明「氣」科學理論準確內涵。在證實曆法科學性基礎上,為證實中醫學術理論科學性開了先河。不僅可以啟發更多相關學科的學者,從更寬廣的視角與更深遠的空間,來聚焦中醫科學性,而且非常有助於提升海內外學術界對中醫科學性的理解。本書中涉及到的中華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知識,對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內在科技含量予以深刻揭示,應該說這些內容,是比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要貴重的,值得廣泛宣揚與推廣。

目  錄引 言 中醫是黑箱還是水晶球第一編 中醫學術理論源在何方  在揭示中醫科學性問題上中醫專業人士的缺席  中醫—西醫,同醫不同一  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是中醫理論的根  陰陽五行——美麗優雅的普世真理第二編 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的時空背景  天地—自然界,貌合而神離  談天——「天地大宇宙、人體小宇宙」  說地——「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  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的歸宿第三編 天地框架中的氣科學理論  氣的穿透性——「陰陽之理,大之無外,細入無間」  陽氣從哪裡來?陰氣去至何方  氣科學理論與地球生命  五運六氣的平氣、太過、不及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原理第四編 為本真中醫精髓鳴冤辯屈  經絡——帶有「引力」的氣血運行通道  陰陽思想是被引入還是與中醫學俱來  與中醫學無法分割的是天學還是天文學  追本溯源,中醫與信息化現代社會的合拍程度遠遠大於西醫結語:21世紀,中醫應該走向何方氣的穿透性----「陰陽之理,大之無外,細入無間」

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物質性的氣?有沒有陰氣與陽氣呢?如果有,它們又是什麼物質呢?如果沒有,難道古代中國人所說的陰氣與陽氣是虛幻的臆想物嗎?古代中國人能明確地說出陰氣與陽氣是生成萬物的基礎材料,有充分的理由與依據嗎?!

現今學術界一些學者下意識地認可並遵循「中國哲學家認為,凡是他們提出的原理都是不需要證明的」這一觀念。只滿足於就陰陽而論陰陽,不運用人們所能夠相信的事物去證明陰陽的客觀存在。在了解了古代中國先哲所界定天地框假等知識的基礎上,再來讀《黃帝內經·素問》記載的「萬物靠造化之氣所任持」的內容,會發現中華民族的博物學,用我們身邊看得見,聽得到,抓得住的事物變化現象與規律,將「陰陽之理,大之無外,細入無間」,亦即看不見,聽不到,抓不住的氣對萬物的穿透性作用,闡釋既清晰透明,又真實可信。

一、「萬物生化,悉由合散」

著名醫學家楊上善(公元585 ~670 年)在《黃帝內經·太素》中指出:

「言陰陽之理,大之無外,細入無間。」

即言說陰陽的原理,陰陽是能夠寬廣博大得無邊無緣,能夠狹小細微得沒有一點點間隙的。《黃帝內經·太素》「陰陽合」注文則進一步指出:

「毫末之形,並陰陽雕刻,故其數者,不可勝數也。故陰中有陰,陽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然則混同為一氣,則要一也。」[1]

即所有的物質,即使小到毫毛草芥,也全都是由陰陽所精雕細琢而生成的,這些物質的數量,數是數不過來的。而且是陰中有陰,陽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然而這些都是由一氣的化育而生成,故其要點只是一個罷了。那麽,這一個要點是什麼呢?是「聚合」與「流散」。

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將陰陽「大之無外,細入無間」論述為:「萬物生化,悉由合散也。」[2]即萬物的生成與化滅,全都取決於氣的聚合與流散。氣凝聚則生成為物質的形體,物質的形體潰敗則分散而成為「氣」。

1.看得見,聽得到,抓得住的陰陽「氣化」作用

看得見,聽得到,抓得住的陰陽「氣化」作用體現在:

「夫撫掌成聲,沃火生沸,物之交合,象出其間。萬類交合,亦如是矣。」[3]

擊打手掌生成聲響,熊熊火苗上下舞動,物質----雌蕊雄蕊、公母、牝牡等在化生新的生命體時的交接合和現象出現在其中。各類物質化生時的交接合併,也與這些現象相同。即氣對物質的陰陽雕刻,是通過有形體物質的聲音變化、形狀變化顯現出來的。

萬物接受氣的化育作用,處於永恆的動變之中。

「人之期可見者二也,天地之期不可見也。夫二可見者,一曰生之終也;其二曰變易,與上同體。然後舍小生化,歸於大化,以死後猶化變未已,故可見者二也。天地終極,人壽有分,長短不相及,故人見之者鮮矣。」[4]

人體的變化可以知曉的有二:一是從生到死;二是變易。死人與活人是同一軀身體,活人生命止息了,其屍體歸於天地自然的氣化;人死後的屍體仍然化變不止----腐爛變質,最後歸於一氣。而天地從生成到滅亡的期限----由混沌的氣團轉變為地體與天氣,滅絕後仍然會變為太空中的氣。因為人的壽命短暫是看不到的。但是不生不化的物質是根本不存在的。

需要注意的是,古人所講的「變」與「化」,與現代人所理解的「變」與「化」是有區別的。現代人所理解的「變」與「化」,是指事物在形態或本質上的轉化過程或新生狀態,即無論是突變還是漸變,統稱為「變化」。

古代漢語的「變」與「化」,有兩個方面的意思。「變」是「突變」;「化」是「漸變」。即事物超出極限的、顯著的變化是「變」,事物初生的,存在過程中的細微變化是「化」。《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萬物開始化生稱之為『化』,發展到極點稱之為『變』。陰氣與陽氣無法測量稱之為『神』,能夠靈活掌握這些變化規律稱之為『聖』。注文解釋說::所謂化變是聖神之道。化,是指施布化育;變,是指變易;神,是指陰陽之氣無法測量。氣的施布化育,稱為『生』;氣的離散變化,稱為『極』。經歷化經歷變,萬物沒有能夠逃脫出五運陰陽所統攝的。聖與神,所有奇妙的作用沒有無能夠逃出幽玄之理的。(氣)玄奧美妙的作用,儘管無法測量,但是卻可以捕捉到它的規律。萬物之所以能夠生長是由於(氣)化的作用,萬物之所以有其衰敗是由於變的緣故,變與化之相互迫近,生成與潰敗由此而出現。氣在開始形成的時候,便有生化的作用。氣擴散,就能夠造就有形質物體的形態。氣敷布就能生殖繁育,氣終止的時候,有物質物體就發生質的變化,這對所有物質來說,都是一樣的。」[5]

這段話的意思是,所有有物質物體體現出來的氣化作用既深奧又奇妙,雖然無法捕捉,但是卻可以用語言來表述它。物類的出生是由於氣化,物類的滅亡也是由於氣化。物類的出生與滅亡之極限在於變化。漸變為化,突變為變,漸變與突變相互比較,物類生成與敗壞的規律就顯現出來了。天地之氣合成而開始生化有物質物體,氣流散而有物質物體的形狀開始顯現,氣分布而有物質物體滋生繁茂,氣終止而有物質物體的形狀發生突變,其規律都是一致的。

《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注文指出:「氣的有生有化,不顯現其形狀,不知道其情形,無法測定其開始,無法測定其終止。而萬物自生自化,沒有辦法限制,這稱之為『天和』。顯現其現象,彰明其動靜,振烈剛暴,漂泊驟卒,拉堅摧殘,折拆鼓,這稱之為邪氣。故物之生長,靜而化成;物之毀滅,躁而變革。所以生在於化,死在於變,變與化不停息,則生成與潰敗之過程常在。物之生化的期限能夠劃分出來,這是根據有物質物體的有終止與有開始來說的。」[6]

也就是說,是植物的生、長、化、收、藏和動物與人的生、長、壯、老、已規律,即有形質物體存在的有開始與有終止,體現了天地之氣聚合與流散的規律。因此古人認為,萬物的生成和化滅所體現出來的突變與萬物生存過程中的漸變,全都取決於氣聚合(成有形質的物體)與氣(從有形質物體中)流散出來的反覆運動。

試想,人、動物的生與死、植物的榮與枯、季節的更替等由四時之氣所統攝著的事物變化,難道不是我們非常容易地看得見,聽得到,抓得住的嗎?古代中華先哲就是通過這些非常容易看得見,聽得到,抓得住的事物變化規律,捕捉到了天地之氣的特點與本質,亦即天地之氣的根本屬性----四時五行。

2.「器」----生化的空間

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指出: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注文:……夫小大器,皆生有涯分,散有遠近也。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遠。注文:近者不見遠,謂遠者無涯;遠者無常見其近,而嘆有其涯矣。既近遠不同期,合散殊時節,即有無交競,異見常乖,及至分散之時,則近遠同歸於一變。四者之有,而貴常守。注文:四者,謂出入升降,則常守。有出無入,有入無出,有升無降,有降無升,則非生之氣也。」[7]

器,指器物,是生化的空間,器物潰散,則生化停止。無論是小的器物還是大的器物,全都生化有空間,生成與潰散有時間的限制。有形質物體自生成之時起,就處於永恆的化與變之中。有形質物體有大有小。即是生化的空間有大有小。宇宙、天地是大的空間,人體臟腑這一空間接受出納陰陽之精氣,與天地這一空間相同。每一獨立的有形質物體,都是一個生化的空間,如果有形質物體瓦解了,生化也就止息了。無論是大的空間還是小的空間,其生存與毀滅都有一定的期限。期限短的器物無法知曉期限長的器物消亡的時間,就說期限長的器物沒有盡頭;期限長的器物則嘆息期限短的器物逝去之快速。

有形質物體壽命長的與壽命短的不在同一時刻歸天,各自接受氣化作用的聚合與離散的時節也不相同,那麼,有與無、生成與化滅就不一致。可以知道的,是所有的器物潰散破敗消亡之時,都歸之於一變。氣對這些事物的出入升降,則為常規的守候。有出無入,有入無出,有上升無下降,有下降無上升,都不是生成化育之氣。

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還指出:

「器謂天地及諸身也。宇,謂屋宇也,以其形包藏府藏,受納神靈,與天地同,故皆名器也。諸身者小生化之器宇,太虛者,廣生化之器宇也。生化之器,自有小大,無不散也。夫小大器,皆生有涯分,散有遠近也。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8]

「器」是指天地及所有的有形質物體。有形質物體為生化的屋宇,以其形體包藏府藏,吐納天地之氣,與天地相同,所以全都稱為「器」。所有的有形質物體是小的生化器宇,太空,是大的生化器宇。生化的器宇,各自有大有小,最終沒有不潰敗破散的。所有小的大的器宇,全都生滅有極限。器宇潰敗破散有的時間長久、有的時間短暫。所以器是生化的屋宇,器潰散破敗就會分散瓦解,生化也就止息了。有活力的生命如此,沒有生命活力的有形質物體也是如此。

3. 出入升降----大氣任持萬物的方式

「出入謂喘息也,升降謂化氣也。夫毛羽倮鱗介及飛走趾行,皆生氣根於身中,以神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也。然金玉土石熔岩草木皆生氣根於外,假氣以成立主持,故曰氣立也。」;「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注文:出入謂喘息,升降謂化氣也。夫毛、羽、倮、鱗、介及飛走趾行的動物,全都是生氣根於身中,以神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也;然金玉石熔岩草木皆生氣根於外,假氣以成立主持,故曰氣立也。……氣止則化絕。此之謂也。故無是四者,則神機與氣立者,生死皆絕。」[9]

出入是指喘息;升降是指化氣。萬物靠造化之氣所維繫,長皮毛和羽毛的,不長皮毛和羽毛的,長鱗甲的及奔跑行走的,不長羽毛鱗甲的動物如倮類,倮類:以人為首。《大戴禮·易本命》:「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全都是生氣根自於身體之內,以精與神作為動與靜的主宰,所以稱為神機。金玉土石熔岩草木全都是生長之氣根於體外,憑藉氣以成立支撐,所以稱為氣立。有神機的動物和人,沒有出入之氣,則不能夠生長壯老已;沒有神機的植物,缺乏升降之氣,則不能夠生長化收藏。

對於有活力的生命體來講,氣的出入停止,精神機制就會消失;氣的升降止息,有形質物體就會潰敗破散。出入是指喘息;升降是指化氣。化氣:指氣血在人體內的循環與支撐人體四肢、五官的運動。氣停止運動則氣化作用絕滅。就是指的這些。所以沒有「出入升降」這四者,則無論是「神機」(的動物)還是「氣立」(的礦物、植物),全都會絕滅。無論是呼吸著的人或動物,還是不直接表現為以呼吸的方式而存在的金石草木之類,如果沒有氣的維繫,就會全部潰散破敗,所以說天地萬物都是靠大氣所維繫著。

二、「氣」是化育生成、化滅消亡世間萬物的本原

古人認為,氣是化育生成與化滅消亡世間萬物的本原。沒有了造化之氣,一切物質都會敗壞。

1.萬物靠造化之氣所維繫

「大氣謂造化之氣,任持太虛者,所以太虛不屈,地久天長者,蓋由造化之氣任持之也。氣化而變,不任持之,則太虛之器,亦敗壞矣。夫落葉飛空,不疾而下,為其乘氣,故勢不得速焉。凡有形處地上者,皆有生化之氣任持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壞有遲速之異,及至氣不任持,則大小之壞一也。」[10]

即只有生化之氣才能夠具備聚合與流散的功能。大氣為造物化育之氣,負有保護太空的功能。天不會塌下來,地不會陷下去,全都由氣維繫著。如果氣不維繫了,那麼太空之氣,也會敗壞。看那些從樹上掉下來的葉子在空中飛盪飄舞,不會迅疾地掉在地上,就是因為它們乘載著氣,所以下落的趨勢不能夠迅疾。凡有形體而在地上存在著的物質,都由生化之氣維繫著。可是形體有大與小的不同,敗壞有遲與速的差別,等到氣不維繫它們了,那麼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其敗壞都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只有生化之氣才能夠有聚合與流散的功能,萬物的生存與化滅都取決於生化之氣的聚合與流散有形質物體的生存過程就是取決於生化之氣的聚合與流散

「天地之氣,交合之際,所謂寒暑燥濕風火勝復之變之化,故人氣從之,萬物由之。萬物生化,悉由合散也。」[11]

天地之氣交接合和化育萬物是有規律的,寒暑燥濕風火六個季節的更替,就體現了天地之氣交接合和的規律,故人的氣血運行順從它,萬物生滅受控於它。萬物的生成與化滅,全都取決於氣的聚合與流散。這是由萬物變化的階段性顯現出來的,對於人體來講則是由脈象顯現出來的。

2.「出入升降,無器不有」

那麼有沒有不生不化的物質呢?沒有。《素問·六微旨大論》指出: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注文:藏生氣者,皆謂生化之器,觸物皆然矣。夫竅橫者,皆有出入去來之氣;竅堅者,皆有陰陽升降之氣。往複於中。何以明之?則壁窗戶牖,兩面伺之,皆稱來氣衝擊於人。是則出入氣也。夫陽升則井寒,陰升則水暖。以物投井,及葉墜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氣所礙也;虛管溉滿,捻上懸之,水固不泄,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頓溉不入,為氣不出而不能入也。由是觀之,升無所不降,降無所不升。無出則不入,無入則不出。夫群品之中,皆出入升降,不失常守,而雲非化者,未之有也。有識無識,有情無情,去出入已升降,而雲存者,未之有也。」

即沒有出入(呼吸)之氣,沒有氣血在體內的循行升降,人與動物就沒有生命活力,也不會有生長壯老已;沒有氣的化育,植物就不能生長,也不會有生長化收藏;金屬、玉石、田土、水流之類同樣置身於氣化作用之中。這些物質本身即是陰陽之氣出入升降的空間,這些物質滅亡了,生氣的化育作用也就止息了。對於有形質的物體而言,有釋出的氣才能有隱入的氣,有隱入的氣才能有釋出的氣。包藏生氣的,全都稱作生化的器宇,所有的物質全都如此。竅橫著生的(有鼻子眼的),全都有出入往來之氣;竅豎著生的(沒有鼻子眼的),全都有升降之氣反覆運化於其中。如何才能知曉這些?比如將窗戶關嚴,在兩邊等候,全都說進來的氣直衝於人。這即是出入之氣。陽氣上升則井水寒,陰氣上升則井水暖。用物體投入井中,及樹葉在空中墜落,雖然相當輕便,但是卻不立刻掉在地上,全都是由上升的氣所阻礙著;空管灌滿,堵上管口懸起來,水不往下流泄,是因為沒有上升的氣就不能下降。空瓶小口,猛往裡灌水就無法灌入,是因為氣不釋放出來,水就不能進入。由此看來,有上升的氣才能夠有降入的氣,有降入的氣才能夠有上升的氣。不釋出則不能進入,不進入則不能釋出。所有的物品之中,全都有氣的出入升降,能夠不接受氣化作用的有形質物體,從來就沒有過。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有情感的和無情感的,離開氣的出入和停止氣的升降,而仍然存在著的物質,從來就沒有過。所以說任何有形質物體,都具備氣的升降出入功能,「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12]

三、「有形稟氣而不為五行陰陽之所攝者,未之有也」

古人認為,有形體稟承氣而存在的物質,不被五行陰陽所統攝的,從來就沒有過。漢代著名文字學家劉熙在《釋名》中對陰陽的含義做了如下解釋:

「陰者,蔭也,氣在內而奧陰也;陽者,揚也,氣在外而發揚也。」

結合以上所談到的古人認為,大氣維繫萬物的方式就是氣對有形質物體的隱入與釋出,釋出與隱入。可知這種隱入與釋出,釋出與隱入就是氣的「陰陽」運動方式。

明代農學家馬一龍的《農說》,也詳細地闡釋過:

天地之氣的陰陽往來,日日更新,生而有生,化育不停,沒有能夠使之停下來的機制。並指出,升降,是指地氣上升與天氣下降的陰陽往來之氣;「內外」,是指神不可測的化育機制----氣的聚合與流散;「收斂」與「發散」,是萬物生成的機制;「出入」,是指氣循環無窮的根由。氣的升降出入,永遠沒有能夠使之停下來的機制[13]。

黃帝內經素問·素問》還指出: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注文:道,謂生化之道;綱紀,謂生長化成收藏之綱紀也;父母,謂萬物形之先也。本始,謂生殺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稟氣而不為五行陰陽之所攝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極,能為萬物生化之元始者何哉?以其是神明之府故也。然合散不測,生化無窮,非神明運為無能爾也。」;「故萬物無能逃五運陰陽。」[14]

用來造成化育萬物的是五運陰陽,五運陰陽是天地的本質、現象與規律。而能成為萬物化生之本原——五運陰陽的是神明的府庫,即氣化的空間----天地。「神明」是指地氣----神,與天氣----明。地氣與天氣交接合和起來就是天地之氣。容納天地之氣的是天地空間,天地空間是萬物上下左右的範圍。比如通常人們所說的「求神明保佑」,就是「求天地保佑」的意思。「神明之府」就是指天地空間這個府庫。怎麽可以不通曉它的內涵----陰陽五行呢?

道,是指物體生化的現象與規律;綱紀,是指生長化成收藏的分時段考察與標記;父母,是指生成萬物的祖先。本始,是指生成和滅亡全都因為有它才能出現。所以有形質的物體,稟承氣而存在,不被五行陰陽所統攝的,從來就沒有過。造化沒有極限,能成為萬物生化之元始的是什麼呢?是陰陽五行。因為陰陽五行是天地的府庫。然而氣的聚合與流散無法捕捉和測定,只能從動物與人的生長壯老已、植物的生長化收藏中體現出規律性。生化沒有窮盡,不是天地之氣的運動化育是不會有這些的。所以萬物是沒有能夠逃脫出五運陰陽的。也就是說,萬物的生存與化滅均無法逃出陰陽五行規律的制約。這就是能夠看得見,聽得到,抓得住的陰陽「大之無外,細入無間」深奧原理。

四、對陰陽準確含義予以證明,證實、證偽是證明中醫科學性的關鍵

西方漢學界尊為權威的費正清先生認為:

「中國哲學家認為,凡是他們提出的原理都是不需要證明的。」[15]

現今學術界一些學者也下意識地認可了這一觀念。作為明清以前尤其是唐宋以前的中國醫學界,應該說對陰陽的原理是進行了充分的證明,證實、證偽的。

對不進行中醫學實踐的學人來說,對陰陽的原理不予證明可能無關痛癢,但是作為對中醫學的承傳、發展與創新而言,卻是生死攸關,非同小可。諸如「陰陽」之類語義不清,內涵與外延均欠清晰的名詞術語,必須予以證明、證實、證偽。

黃帝內經素問·素問》所介紹的「天地萬物都是靠大氣所任持」等內容,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物質變化現象與規律,證明了陰陽是指天地四時五行之氣對有形質物體的出入升降,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陰陽是氣對有形質物體的隱入與釋出,釋出與隱入這兩種運動方式。

陰陽「大之無外,細入無間」,是指氣大到宇宙、天地,小到毫毛草芥無處不隱入,無處不釋出的運動原理,而且這一原理是完全能夠由實實在在的物質世界客觀存在來予以證明的。陰陽的準確含義弄清楚了,中醫學的標本、表裡、虛實準確含義便容易釋義了。由此也證實了學術界所持的中國哲學家提出的「哲學原理都是不需要證明的」觀念是錯誤的,錯就錯在沒有看到,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哲學原理是經過證明,證實、證偽了的。只不過這類證明,證實、證偽的方法及其在此基礎上所生成的系統理論知識已經失傳了。惟其能夠得到證明,證實、證偽,才能使深奧玄妙的中國哲學、中醫學理論得以透明,使中國哲學、中醫學的科學性得以證實,使中國哲學得以成為中華民族建立新文化的主導思想。使中醫基礎理論得以行之有效地指導醫療實踐,使中醫學真正為人類造福,使包容了中醫學在內的中國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知識得以正確的解讀。而且,只要充分發掘古代文獻中相關知識的內涵,中醫學、中華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中,很多被學術界認為是語義不清,內涵與外延均欠清晰的名詞術語是可以,也是應該予以證明、證實、證偽的。

以陰陽五行為基點立論的「天道」與「人道」

在延續了萬年以上歷史的中華文明中,陰陽五行不是指五種物質元素,而是指天地之氣的特點與性質。中華民族的先哲們正是以此為指導思想,立論了「仁義」是天地賦予人的本性,行仁義之道,則符合天道。將人道釋義為「仁義」,則是從人文角度來認識天地與人體的關係。

1.不通曉陰陽五行原理,就沒有資格言說人性

易學中的「人道」就是指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承傳了伏羲之學的《周易》,「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兩條重要的道理:一是理性地做人,二是智慧地做事。做人做在『自強不息』上,做事做在創新與發明創造上。」[9]

《皇極經世書》則依據天道闡釋了做人應該遵循的原則,比如中醫學的養身之道主張養心即能養身,《皇極經世書》則具體闡釋為:

「言語發於真誠則不勞心而安逸長久。做事符合天理者不只滋潤身體,亦能滋潤心田,以至於滋潤性命。能夠進行運籌策劃的人是有才力,能夠明辨是非的人是有智識,寬宏大度的人是有德器,三者不可缺一。」[10]

考據學家孫星衍的《原性篇》,對先哲們的這一主張做了詳細論述:「不通曉陰陽五行原理的人,沒有資格言說人性。人稟受天地之氣而生,在天曰命,在人曰性。故《神農經》說:保養身家性命順應天道,修養品格性情順應人道。天先成為形體,地後確定位置,五運六氣在天地之中相互合和,人的品性有五常,情感有六欲,五常,是仁義禮智信;六欲,是喜怒哀樂好惡。」與孫星衍同時代的阮元先生評論《原性篇》說:「《原性篇》言說人性本於天道陰陽五行,這實屬周朝、漢朝以來的定論。人的本性依附在什麼物質之上呢?漢代人言說性與五常,全都分別應合於五臟,非常確切。這些都應該加以說明。」[11]

這些理論與中醫學所認為的: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分別與五時之氣相互感應,而且人的怒、喜、思、悲、恐這五種情志直接與五臟相通,比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故應該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態,誠信豁達。控制不良的心境與情緒,順應天地之氣賦予人的本來品性----仁義禮智信而養生,都是息息相通的。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則將人道與天道的關係歸納為:人類符合天地之道的道德規範為「仁義禮智信」。

2. 通曉四時五行原理以教化百姓是為王者攝天子政的最高責職

中國先哲掌握了天地之氣運行規律---陰陽五行八卦原理以後,在安排農事、制定法度時,都是效法天地。《太史公自序》指出:「維昔黃帝,法則天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而「效法天地」就是因為萬物無法逃脫天地之氣的化生與化滅規律。通曉四時五行的原理以教化百姓是為王者統攝天子政治的最高責職。

法則天地,首先是效法五行。依五定製,分五事、五紀、五福。反映在天文曆法中,則認為「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解放前彝族十月曆中,一年被分為土、銅、水、木、火五季,五行作五個季節。自然地理上定五嶽;農藝上分五穀;生理上分五臟;醫學上有五色診。社會也多以五定製。《曆書》記載:「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余,於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

古代中國倫理道德標準就是法則天地。天有天極,人有皇極,星空天道繞北極,百姓人道繞帝王,極為軸心,為最高規範。西漢董仲舒則定三綱五常作為倫理準則,成為歷代王朝統治的思想基礎[12]。

阮元先生評論《原性篇》還說:「其實祭祀等事宜,全都在京城之中,這些雖然(表面看來)是依憑虛幻臆斷,然而博覽綜合分析大量古籍,探究其實際卻真是如此。此是明堂之說,封禪,也還是最古老的禮儀。自漢、唐、宋三個朝代以來,全都被腐儒說壞了。元以為所謂封,就是在南郊祭祀天,所謂禪,就是在北郊祭祀地。唐元宗、宋真宗等帝王,仍然是漢武帝原本的才智。目光如豆之儒,張口就罵封禪,是怎麼能夠知道『司馬子長(司馬遷面對至高無上的皇權而仗義執言)與司馬相如(司馬相如雖才華出眾,又頗有政治謀略,可是卻只能以介優滑稽的方式才能夠在朝庭立足)是秉性完全不同的兩類學者啊。」[13]即司馬遷與司馬相如都是為漢王朝服務,但是司馬遷服務的是代表中華民族的漢王朝;司馬相如服務的卻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悅漢武帝本人的漢王朝!可知是自漢代以來的腐儒,就已經象今天的很多「科學文化知識精英」一樣,因為不懂得作為科學的陰陽五行與作為讖緯的陰陽五行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根本不懂得自己的老祖宗為什麼要崇尚陰陽五行,為什麼要尊奉「天地」了!

學術界絕大多數學者十分清楚,中國與西方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是截然不同的。「在西方,神的權威是絲毫不容侵犯的,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只因為想獲得一些智慧與幸福,偷吃了上帝的智慧之果,便被上帝驅逐出了伊甸園,剝奪了他們永生的權利,令他們到人間去飽受痛苦與煎熬,而且禍及子孫,讓子孫們世世代代都背著「原罪」的包袱,沒完沒了的贖罪。一位膽敢將天火偷盜給人類的太陽神阿波羅,就受到了宙斯永遠綁在岩山上暴晒及派餓鷹每天啄食心肝的殘酷懲罰,人們只能屈從於上帝的絕對權威誠惶誠恐地生活。而在中國,原始神靈與人類的關係,卻是平等互愛、相互依存、無私奉獻的關係,神靈保佑人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安康、刀兵不犯,人們便用美酒佳肴、輕歌曼舞酬謝神靈。如果求雨不應、祈福不靈,人們還可以將大神放到太陽下去曬、大雨中去淋,甚至還可以放到烈火中去燒。中國的原始神靈都有一顆無私奉獻、造福人民的慈悲心腸。如盤古神為人類開天闢地,奠定了天地乾坤,死後還將左目化成太陽、右目化為月亮、四肢化為四極五嶽、血液化為江河,筋脈化為地理、肌肉化為田土……只見他的無私奉獻,不見他的半點私心。摶土造人的女媧神,為她造出的人類鍊石補天、殺黑龍、止淫水,對人類不辭辛勞、愛護備至,卻不要人類的半點報酬。這樣的神靈在西方是打起鑼都找不到的。」[14]遺憾的是,在探詢中國與西方為什麼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人文差異時,大多數學者卻只是就差異而論差異,說不出產生差異的真正根源。

大多數學者不了解,中華民族所崇尚的無私奉獻精神,就植根於以古代中國天文學、中醫學為亮點的,非常發達的存在了萬年以上的中華傳統科學思想文化之中,這萬年以上的傳統科學思想文化,成就了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成就了漢唐盛世,成就了宋元明清的繼續繁榮,成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空前強盛,成就了任何力量也摧不毀打不散的中華民族凝聚力,更成就了中華優秀文化即將在21世紀的復興!而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相互交融為特色的本真中華文明,就是由陰陽五行思想貫而通之的,

儘管一些學者主張「以中國解釋中國」,把西方化了的中國文化還原為「中國的中國文化」。提倡用中國文化的解釋系統去了解六千五百年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伏羲畫卦至今約6500年)這一思路是相當正確的。但是因為不注重對傳統科學思想文化知識進行探討與發掘,所以對本真中華文明的認知程度卻是相當膚淺的。應該提請注意的是,就現今國際國內學術界對中華文明的闡釋、研究與評論而言,在相當大的範圍內是既混亂,又荒謬的。尤其是中國的學術界,諸多精英對本真中華文明所知甚少,對中華文化的內容、價值和意義還沒有一個共識,對中華文化的精華是什麼還說不清楚!只有儘可能把中華文明的本真面貌展現出來,才能真正把握中華文化的真精神、真價值與活的生命力!

3.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稍微想一想古代的文學藝術作品,無論是壁畫、繪畫、建築裝飾,還是民間傳說、故事、習俗,尤其是戲曲與四大名著,比如《西遊記》中,玉皇大帝、南天門、北天門、天兵天將、太白金星等內容,《三國演義》中《借東風》等內容,《水滸傳》中與天數相等的一百單八將等內容,《紅樓夢》中「頑石補天」等內容,就不難理解陰陽五行八卦、二十八宿、北斗、干支四柱等知識,為什麼會如此深入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不難認可中華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體系曾經是相當完整與相當成熟!以此為底本的創新科學文化產品、在今天中醫學術嚴重委瑣,空前低靡的現狀中,一定會成為吸引眾多國內國外讀者與觀眾的暢銷文化產品,具有相當寬廣的文化市場。

比如,中國福娃的設計者韓美林先生以「從民間藝術中汲取養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摸索相互融合的途徑」為指導思想,要設計出一種形象,表現出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表達出中國人民的熱情,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裡,要讓福娃的每一個細胞里都揉進『中國』這兩個字。」他從50件作品裡看到了一張五個小人兒的作品,突然找到了靈感,他說,「金、木、水、火、土」是中國對待宇宙萬物一個非常精闢的總結,是國粹,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值得驕傲的一個文化因素,為什麼不把它融合到吉祥物之中呢。」韓美林先生隨即設計出「五行」福娃,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這一設計的確表現出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每一個細胞里都揉進了『中國』這兩個字,滲透著相當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

而北京奧運會提出的三大理念(綠色奧運、科技奧運和人文奧運)中,人文奧運是最為核心的理念,是北京奧運理念的靈魂。2008北京奧運會,讓世界來到中國,讓北京觸摸世界,是歷史悠久的奧林匹克文化與源遠流長中華文明的偉大握手,是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一次雄偉交匯。多元創造、對話交往,是新世紀奧林匹克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

如果能夠按照韓先生的初衷,定名為木娃、火娃、土娃、金娃、水娃,再將五行是氣的五種本質屬性、與五大行星有無法分割的內在聯繫等內容鑲嵌進創意之中,自然會將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灌輸給當今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但是由於不全面深刻地了解「五行」所代表的人與自然有機聯繫,在2005年11月11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倒計時1000天的日子裡,面向全球正式發布吉祥物時,代表「五行」的吉祥物又被「魚、熊貓、奧運聖火、藏羚羊、京燕」為創意的叫做「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的「中國福娃」名字所替代。而「歡歡」、「迎迎」之類,曾經是一些大熊貓的名字。故僅從福娃的命名來看,就平庸俗氣,缺乏新鮮高雅的氣息。自然也就降低了北京2008年奧運會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如果韓先生及奧組委的先生們真正通曉了「五行」思想的實際內容,就很可能會為後來的修改結果而感到懊悔。

修改後的福娃,雖然幾加粉飾,但是因為不具備中華文明原生態的科學文化、人文細胞,這就讓相當一部分中國老百姓,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農村老百姓,很難記住他們的名字及其所代表的中華民族人文思想,失掉一定的市場空間自然難以避免。由此可見,不了解萬年以上中華民族極其豐富的實踐、知識、理論、經驗、智慧為一體的相當系統、相當完整、相當成熟的中華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體系;不了解陰陽五行與五大行星、北斗七星、二十八宿,與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關係,與歷史、民俗、文字、歷代典章制度等中華文明的關係,就無法生產出文化底蘊真正深厚的文化、科學、技術、藝術產品。即使有了中華文化揉進每一個細胞的文化產品,也會「中途變卦」而無法很好地實現其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正如鄒牧侖先生在《道德經旁說》中所說:「今日之世界,幾乎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翻版,世界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跨越國家、民族、種族、集團及個人利益之上的文化思想來扭轉或改變500年來弱肉強食、人慾橫流所造成的扭曲局面。」1988年74位諾貝爾和平獎評審委員一致宣稱:「人類要想永遠和平,需要從2500年前的孔子學說中尋求和平共處的方案。在不久的將來,儒家學說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逐漸成為人類文化的中心。」而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對人的深切關懷思想,則是來自萬年以之久世界上惟一從未間斷、綿延至今的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天道與人道之相互感應原理」。所以,陰陽五行思想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是不可企及也無法再造的世界文明的輝煌頂峰之一。

只有大力開發中華傳統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寶庫,以中華文明原生態知識來釋義中華人文理念,來釋義中醫學,中華文化、中醫文化產品,才會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創意、新資源,才會得到儘可能多的中國人民、世界人民的喜愛與關注。

中醫要發展,空間在哪裡?

----也談「100年:知識精英與中醫」

《100年:知識精英與中醫》中指出,中醫的危機加重,不只是因為西醫專業人員掌握醫政,也在於100年來,中醫漸漸失去了不少知識精英的信任。那麼,中醫為什麼會失去不少知識精英的信任呢?!一、中醫航船沒有安裝羅盤,是知識精英無法認可中醫的主要原因

誕生於1866年的孫中山,也曾是一名西醫醫生。在孫先生被確診患有晚期肝癌,西醫無能為力的時候,他認為中醫象「一隻沒有裝羅盤而能夠到達的船」,西醫象「一隻裝了羅盤有時反而不能到達的船」。科學化最深的中國人地質學家丁文江,「寧死不吃中藥不看中醫。」傅斯年的說法與丁文江更如出一轍:「我是寧死不請教中醫的,因為我覺得若不如此便對不住我所受的教育」梁啟超曾因尿血難愈前往協和醫院治療,被誤將一隻好腎切掉。當輿論變成一場對西醫的質疑時,梁啟超私下對協和的醫療方案並不滿意,但是他卻親自出面,撰寫題為「我的病與協和醫院」的文章,為協和醫院與西醫的治療原則做了辯護。

余岩等人提出「廢止中醫」的四個原因:一,作為中醫理論基礎的「陰陽五行六氣藏府經脈」學說是杜撰的;二,中醫源自緯候之學,荒誕無稽;三,中醫缺乏診斷方法,不能調查死因,進行疾病分類,無法防疫,更不能「強種優生」;四,中醫理論和政府普及現代衛生科學的目的相抵觸,阻礙社會科學化。

為什麼知識精英會「一邊倒」?除了長期接受西學教育的原因之外,現有的中醫學自身有沒有需要彌補的缺陷?中醫能不能證明自身的科學性?能不能把中醫是從哪裡來的展示出來?

要知道,1中醫學不是以解剖出來的實物比如肝、心、脾、肺、腎來命名人體器官,而是將人體內的臟器統稱為五臟六腑,只是在論述經絡理論時,才稱六臟六腑;(2)中醫不以細菌、病毒、紅白細胞增減異常等作為致病因素;(3)中醫不以生理、病理、生物化學作為基礎理論;(4)中醫與西醫的診斷、治療原理是不相通的。(5)中醫學臟腑、經絡,其數目、性質與功能,不是與解剖出來的器官、神經相吻合,而是與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數目分毫不差,而且其功能性質與這些數目所標示的天地之氣的功能性質也是直接對應的。這種對應的原理是「天地之陰陽五行」與「人體之陰陽五行」相參相應,人體之陰陽五行就是指五臟氣血的運行。

對應原理指導下,中醫學認為,經絡在內聯結著臟與腑,在外聯絡著四肢末節。經絡支撐著人體的生命活力、支配著人體的生理活動。尤其是臟腑、經絡的名稱、數目以及功能作用與玄奧、艱深的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直接對應。比如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五臟五腑與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正經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直接對應。說到臟與腑之間的關係,認為臟為陰,腑為陽;說到臟與臟之間的關係,則與五行的相生相剋相同。比如腎屬水生肝木,肝屬木生心火,心火屬生脾土,脾屬土生肺金,肺屬金生腎水。又比如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土,心火克肺金,脾土克腎水,腎水克心火。並以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分別與四時之氣相互感應為原則來判斷疾病的發生,如春季與肝相感應、夏季與心相感應、長夏季節與脾相感應、秋季與肺相感應、冬季與腎相感應。而且人的怒、喜、思、悲、恐這五種情志直接與五臟相通,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並以四時五行來判斷中藥的性能。

《黃帝內經》正是以陰陽五行、干支文字元號和數字元號為主描述了人體氣血運行規律;描述了在氣的作用下人體孕育、出生、成長、衰老、死亡的規律;描述了天地之氣、人體之氣與疾病的關係。如果只是籠統的講中醫以「天人相應」為主導,不了解具體的陰陽五行、干支文字元號所表示的天地之氣常規,與出現在特殊時段的「春不暖,夏不熱,秋不涼,冬不寒」規律,就很難真正掌握中醫學基礎理論與治療準則。

沒有展示陰陽五行、干支符號深刻含義的中醫文獻,的確使中醫如同沒有安裝羅盤的航船。儘管很多中醫依靠比照葫蘆畫瓢的方法可以治好病,也可以治不好病。但是,都很難把治好了病與治不好病的原因說清楚,更無法解釋中醫「是從哪裡來的」。只有把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這些事物的真實面目展現出來,才能把治好病與治不好病的原理解釋清楚,把中醫「是從哪裡來的」說清楚,為中醫航船安上羅盤!

然而,作為中醫學科自身能夠揭示其真實面目嗎?不僅100年以前沒有揭示,100年以後的今天仍然沒有揭示!

二、獨特的古代中國天文學知識能夠展示陰陽五行的科學依據

早在民國時期,惲鐵樵先生就批判了以往解釋五行生剋的庸俗偏見,明確指出:古人雖然愚笨,但是一定不會以為木生火即鑽木可以取火,水生木即樹木得水才能繁榮等等。《內經》中反覆談五行是由於「內經認定人類的生老病死全都稟受四時寒暑的支配,故以四時為全書之總骨幹。四時有風寒暑濕之變化,則立六氣說以屬之於天,四時有生長收藏之變化,則予五行之說以屬之於地。五行、六氣都是用來說明四時原理的。」人體的臟腑、經脈、氣血運行直接與陰陽五行相參相應,由人體肝心脾肺腎的脈象體現出來。即「春脈玄、夏脈洪、秋脈浮、冬脈沉。謂四時之經脈也。」惲鐵樵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古人內經所講的五臟不是血肉的五臟,而是四時的五臟。不明此理則觸處荊棘,內經沒有一句話可以讀得懂。」

惲先生非常清楚五臟與五行的關係,唯一欠缺的是沒有能夠說清楚五行與四時究竟是一種什麽關係,沒有能夠說清楚五行究竟是什麼事物。如果當時惲鐵樵等學者把中華傳統科學思想文化的陰陽五行準確含義予以證實,把五運六氣的內涵講清楚,把寸關尺理論與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的關係說明白,那麼,西醫規範、改良中醫的措施就很難施行。但是基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及學術水平,惲先生要想透徹的講明並讓學術界認同這些知識的科學性,也確實很難做到。因為能夠證明陰陽五行本來面目的彝族十月曆還沒有被發現,應該在古代中國天文學中探詢陰陽五行科學依據的路子還沒有被開拓出來!這些知識將清楚地證明古代中國人是如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觀測天體運行規律,記錄天體位置與地面氣候、物候的對應規律,在掌握了天地之氣運行與人體氣血運行相互感應規律基礎之上,建立起以「天人相應」----人體氣血運行與五運六氣相互感應為主導的中醫學術理論體系的。

三、回歸本真中醫,確認中醫自身的科學性

中醫存廢之爭的焦點,就在於中醫是否具備科學性。100年來,在中醫與西醫的較量之中,中醫最欠缺的,就是沒有能夠充分證明並確認自身的科學性。

堅持中醫具備科學性的學者,多是局限於大講特講中醫神奇、便捷的醫療效果,以能夠治好病來強調中醫的科學性。殊不知這樣做,就好比吃蘋果,只知道蘋果甜,卻不知道甜蘋果是怎樣培育出來的。等到蘋果在生長過程中由於授粉等原因發生了變異,香甜的蘋果變成了缺乏香甜味道的,則無法再讓它變回原來的甜蘋果一樣。也就是說,能夠證實中醫的療效好,不等於證實了中醫的科學性。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治學方法,導致今天的中醫及其很多著名的知識精英,很難認可中醫的科學性。比如以大名鼎鼎的科普作家方舟子為代表的精英就說:「中藥的有效,是心理暗示或是添加的西藥成分在起作用。」

只有掌握了建立起中醫學術理論的客觀科學依據,既能治好病,又能知道是用什麼方法治好了病,而且還要知道為什麼這種方法能夠治好病。也就是說,要知道中醫為什麼要運用陰陽五行原理及法則,對人體器官進行命名與劃分包括診斷與治療,才能自為地將中醫學治療原理與實用技術操控於股掌之中。否則,只要客觀條件發生了變化,比如時間、地域不同,人與人的體質有差別,就會出現中醫的現成方劑在此時有效,在彼時失效;對此人有效,對彼人無效。卻無法找出其中的原因,無法解釋中醫科學性的窘況。從而無法保證中醫學的生存與發展創新,不能使中醫學強有力地抵禦外來醫學的競爭。久而久之,中醫這棵參天大樹就會慢慢枯萎,走向衰亡。只有弄清楚中醫這棵參天大樹是怎樣種出來的,她的根扎在哪裡,用什麼養分才能滋潤她茁壯茂盛,才能使她經久不衰,青春永駐。這就需要我們的學術界塌塌實實進行研究,拿出無法被駁倒的真憑實據,揭示出中醫的真正科學性。

四、中藥西用、廢醫存葯只能斷送中醫中藥

當前,參與「中醫科學性」之爭的學人,大多迴避中醫學的臟腑、經絡、氣血、寸關尺等理論,是依據「天人相應」的準確含義----人體五臟與五季(陰陽五行)相互感應的規律而建立起來的。他們認為,「中醫五行學說既是中醫學之迷,也是中國文化之迷。能不能從現代科學技術的視角、用現代科技的語言予以解讀,是中醫學能否走向現代化的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關鍵是「現代科技」的諸如物理科學、生命科學名詞術語根本無法解讀中醫五行學說。在國內學術界整體學術水平低下的狀況中,很多人,包括相當一部分知名學者,習慣於只要嗓門大的群體認可,「那麼這個道理就會變成社會的公理」的道聽途說,認為中西醫「碰撞和對話以後,其育人模式、用藥思路、診斷方式、醫理研究等已經越來越多地帶上了現代醫學的色彩。在這種形勢下,中醫自身的價值評價體系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用動物和儀器做實驗、搞科研,似乎就上檔次,用西醫理論、西醫思維來研究中醫、分析中醫似乎就符合發展的潮流,在論文中運用現代的實驗數據、統計數據似乎就是科學的象徵。這些原本亦無可厚非,」是無可厚非還是必須予以厚非?!

既然中醫自從走上了這條日益西化的道路之後,越來越多的中醫臨床治病不求中醫醫理、中藥藥性,望聞問切成為形式,療效不顯著,病人不信任,療效不明顯,形成了中醫現今如此無奈的局面。而在很多人眼裡,中藥西用、廢醫存葯似乎成了中醫最後的出路。這條出路的實質就好比同是用麵粉做食品,西醫做麵包必須用發酵的麵糰,中醫做餃子必須用不發酵的麵糰,屈從於西醫的壓力,用發酵的麵糰做餃子的面坯捍成麵皮,包出來的餃子會煮成什麼樣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中藥西用、廢醫存葯的後果只能是斷送中醫、中藥。

五、中醫要有所作為,空間在哪裡?

基於100年來的社會背景,陰陽五行八卦干支四柱究竟是什麼,已經很少有人能夠說得清楚了。這些幾乎屬於命相學的全套知識,只是聽由對算命「有研究」的江湖術士去解釋、去傳播。中醫精英也很難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在學術界已經認同中醫與西醫是兩種不同醫療體系的今天,中醫精英似乎也不屑於來解答這些問題。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中醫屬於經驗積累!能夠治好病就是科學!

尤其是發展到近代的中醫,缺乏系統、正規、全面的教育,比較依賴個體經驗,對醫生的天性稟賦(主要是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染的程度)要求更多。況且病的癥狀及其病因、用藥或者針灸取穴,都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的醫生有不同的治法。所用的術語很少有人能夠一聽就懂,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很難定出統一的標準,似乎一學就懂,比如按摩之類。真正掌握精髓卻很難,比如辨證施治及用藥、用針的原理。容易給渾水摸魚者提供濫竽充數的條件。

而系統的西醫知識,是明明白白的告訴讀者。比如西醫的器官命名是依據解剖出來的讓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物質,標準統一,易於傳播,便於習醫者快速掌握,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也比較容易定出標準。

中醫要想與西醫並駕齊驅,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西醫,首先要探討清楚中醫學術理論是怎樣依據人體氣血運行規律與天地之氣運行規律相互感應而建立起來的。而天地之氣運行規律是依據獨特的古代中國天文學觀測系統測定出來的。換句話說,就是中醫學術理論來自天文科學與人體科學的相互印證!而當今幾乎成為絕學的古代中國天文學知識,則需要在中華文明的多學科知識中努力探詢,綜合分析,反覆推敲,通過驗證才能找到。

中醫要有所作為,其空間不在於中藥西用、不在於廢醫存葯,不在於用「現代科技」的諸如物理科學技術探索經絡的存在,也不在於用化學手段敲定中藥的性能,更不在於用現代生命科學的名詞術語來解讀中醫五行學說。而在於綜合中華文明的多學科知識,整理出系統完整的中醫學術理論科學依據,圓滿的解釋中醫治療用藥原理,令人信服的闡明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科學原理。也就是說,讓習醫者掌握中醫學的靈魂;讓炮製中藥者洞悉中藥性能的認定原則;讓管理中醫行業者有章可徇;讓患者信賴;讓知識精英心服口服地稱頌中醫的科學性;讓中醫學術事業這棵參天大樹永遠葉茂根深!

中華文化,與我們貼近還是距我們遙遠?!

----也談讀經運動與政治保守主義

成慶先生在《讀經運動與政治保守主義》(原載《天涯》2005年第一期)介紹了近來關於兒童是否應該讀經的討論內容、爭論的根源、性質----未來中國的多種政治想像(political vision)之間的話語爭奪戰。  號稱現代大儒的蔣慶倡導兒童讀經,遠在美國耶魯大學攻讀中國史的薛涌反對強迫兒童讀經。試想一下,論辯的雙方真正弄懂得了中國經典的本真含義了嗎?如果沒有達到真正懂的程度,那麽雙方是否如同面對一個蘋果,誰也未來得及咬上一口,就憑各自的經驗來判斷這個蘋果是酸還是甜呢?!如此爭論下去又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呢?!

一、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儘管蔣慶、盛洪等先生主張的「以中國解釋中國」,把西方化了的中國文化還原為「中國的中國文化」。提倡用中國文化的解釋系統去了解六千五百年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伏羲畫卦至今約6500年)這一思路是相當正確的。但是在筆者看來,蔣慶、盛洪等先生對本真中華文化內容的認知程度卻是相當膚淺的。應該提請注意的是,不僅僅是這兩位先生,就現今國際國內學術界對中華文明的闡釋、研究與評論而言,在相當大的範圍內都是相當混亂的。尤其是中國的學術界,諸多文化精英對我們中國自已的文明還沒有一個共識,對自己這套中國文化學問的內容、價值和意義到底是什麽都根本說不清楚!

為什麽說不清楚?就是因為沒有深入到中華文明內部去透視。如果連中華文明的本真面目都沒有看清楚,又如何能真正把握中國文化的真精神、真價值與活生命呢?!

這一百多年來,中華文明被西方文化知識范型不斷解構,不斷按照西方文化的價值義理去塑造,其始作俑者不僅僅只是西方的政治家與漢學家,更多的是中國自己的知識分子!是受西學浸淫的中國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場上,用西方文化的知識范型來構築中國文化的解釋系統。他們實際上都是一些西方化了的中國國學家、道學家、儒學家。筆者在這些方面與蔣慶、盛洪等先生看法相同,在其他方面則與蔣慶、盛洪等先生存有異議。筆者認為,如果用作戰來比喻,就蔣慶、盛洪等先生對中華文明知識內容與了解程度而言,在重構中華文化的大潮之中,只能擔任先鋒,很難勝任中軍。因為他們的《以中國解釋中國》(以下簡稱《以》文)在以下六個問題上缺乏深度:

(一)中國文化根源處出了問題,問題在中學西范,清除中學西范的切入點應該在哪裡呢?並沒有說清楚。筆者認為只有把6500年以前伏羲畫卦的客觀科學依據講清楚,才能真正找到「出」問題的根源。而這客觀科學依據就是獨具特色的中華民族古代中國天文學、中醫學、農學、堪輿學等學科相當系統、相當實在、相當具體的科學知識。然而對這些學科廣博、深奧、本真知識的準確釋義,卻距離我們現代人已經相當遙遠了!

(二)在抵禦西方文化時,中國人自己先亂了陣腳,如何亂的陣腳?也沒有說清楚。筆者認為,有關這一問題可參見蔣南華先生《中華文明七千年初探》(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張鳴先生《舊醫,還是中醫?--70年前的廢止中醫風波》(2002年03月20日《世紀中國》網)、張建芳《世界中心語擠壓下中醫中學的嬗變》(《世紀中國》網2004年7月A《中國研究》欄目)、《獨特的古代中國天文學》(澳門2004.2期《中西文化研究》)、《中華文化的失傳與變質發微》(《弘明哲學季刊》2004年9月號)等文章。

(三)文化復興僅僅依靠「心靈是中國的」是遠遠不夠的,不注重中國傳統自然科學與思想文化的探討與實證,發掘、整理出來的中華文明累累碩果就會如同一盤散沙,不能形成一個鮮明、完整的體系,不僅無法展示其價值所在,也無法對有爭議的問題予以澄清、驗證。這樣闡釋出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是缺乏可信度、缺乏感召力、缺乏吸引力、缺乏凝聚力的。

(四)中國傳統文化不應該僅僅是儒學的專利,更不應該用僵化的、被曲解了的儒學來作為中華文化的主體。道學、墨學、易學、中醫學、農學、堪輿學、天文學等學科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尤其不應該忽略的是能夠使這些學科建立所依據的中華文明深厚底蘊。這底蘊自然是發展到相當高超水平的中華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實踐、認識、再實踐到再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驗證求真中得來,舍此決無其他。離開中國先哲們具體的科學實踐、認識、總結、驗證,空談諸子百家的名言警句,冥思苦想這些理論的準確含義,用後世人尤其是中學西解的理解方式、現代語言的修辭方法、望文生義甚至斷章取義,就很可能會將這些經典釋義得荒誕不經。

要想「以中國解釋中國」,把西方化了的中國文化還原為「中國的中國文化」。首先應該明確本真中華文明決不是現今學術界通常所解釋的那些內容!要恢復中國文化的固有解釋系統,必須用本真中國文化解釋系統去揭示六千五百年前博大精深中國文化(伏羲畫卦至今約6500年)的客觀科學依據。那麽,中國文化的固有解釋系統應該是怎樣的呢?伏羲畫卦實實在在的科學內涵為什麽幾千年來總也釋義不清楚呢?這兩者是應該先有伏羲畫卦,後有畫卦的科學內涵?還是二者相輔相成呢?筆者認為,應該是先有科學內涵,而後才有伏羲畫卦。

(五)《以》文提出:「要重建中國文化自身的解釋系統,史學也是必不可少的。」轉了一個大彎,才來談史學的重要,似乎史學只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並非是中流砥柱。究竟是因為史學界一貫食古不化呢?還是因為考證出來的輝煌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成果,與只研究朝代更替、官僚傾軋的「社會科學」史學「少」有瓜葛,很難為復興中華文化派上用場而不爭氣呢?抑或是因為自清代以來的考據學、疑古論等治學方法事倍功半,考據出來的結果缺少新意,而現今學術界又相當習以為常地將史籍記載與出土文物割裂開來,盲目崇奉「中國古代無科學」的主流意識,嚴格禁止確有實據的研究成果與讀者見面而消磨掉了史學的底氣呢?筆者認為,要重建中國文化自身的解釋系統,史學應該是頭等重要的學科,而不應該只是作為「必不可少的」陪襯!

(六)在相當一部分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科學思想文化名存實亡的重要關頭,今天的哲人真應該好好想一想,您所傳播的中國傳統文化,究竟是殭屍味兒的,奶油麵包味的,還是生靈活現的,餃子饅頭味兒的?作為主張「以中國解釋中國」的學人,您自己真正懂中國,尤其是真正懂古代的中國嗎?您是用我們本真中華文明的治學方法,還是懵懵懂懂未識本真中華文明真面目,受縛於西學浸淫的國學、漢學、儒學、道學卻無法自知,自覺或不自覺地扛著「中學西解」的枷鎖來認知、闡發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的相關知識呢?!

如果倡導讀經的學者對中國經典懂的相當膚淺,那麽反對讀經的學者對中國經典認知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不是我們的經典讓讀她的人蒙昧,而是失傳變質的中華文明還未能得到全面、準確的釋義,導致傳授者對經典的理解昏昏蒙蒙,故而無法使學習者明明昭昭。

二、被歪解、歪論、歪批的中華文化焉能體現「客觀性」、「普遍性」和「價值中立性」?!

長期以來,一些受文化帝國主義、西方中心主義霸權思想、世界中心語浸淫的學人認為,縱觀人類社會的認識史,知識的形態曾發生過數次重大的變化。就大的方面來說,人類社會的知識型就先後經歷了從原始社會的「神話知識型」到古代社會的「形而上學知識型」再到現代社會的「科學知識型」的連續轉變過程。……在現代社會中,科學家或研究人員取代了形而上學家,成為現代最主要的知識分子,支配著人們的知識生活。就知識的性質或標準而言,原始的神話知識型將「神秘性」、「敘事性」和「隱喻性」作為最主要的知識標準;古代的形而上學知識型將「本體性」、「絕對性」和「終極性」或「神聖性」作為最主要的知識標準;而現代的科學知識型則將「客觀性」、「普遍性」和「價值中立性」看成為衡量一種認識經驗是否為真的主要標準。

其實,古代中國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並不缺乏辨證思維與邏輯思維,也不缺乏「客觀性」、「普遍性」和「價值中立性」。只是在後世(究竟起於何時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知識因為失傳而被誤解了,故此才被現代人認為古代的形而上學知識型將「本體性」、「絕對性」和「終極性」或「神聖性」作為最主要的知識標準。況且,古代中國「形而上者謂之道」的「形而上」也不是現今學術界一些學者所釋義的內容(有另文分析)。現今學術界相當一部分學者主張依據西方知識范型對「儒學」自身進行研究(參見2004年3月24日《中華讀書報》《關於文化保守主義的筆談》《陳明問答錄》),實質上就是運用受中學西化影響而形成的一些約定俗成觀念,用西方知識范型去尋找中華文化中的「道」的準確含義。然而約定俗成的觀念如同一些具有相互制約利益的人所定的契約一樣,一旦這些人之間的利益失去了相互制約契約就會失效一樣,不具備客觀的、永恆的正確性。中國的學問如果遵循「西方知識范型」去整理與認知,試想一下,真正的意義能夠尋找到嗎?

要知道,我們自己的文化精神根源在原汁原味的古代中國典籍之中。如果我們不是盲目迷信和尊奉長期以來由一些文化精英「歪論」、「歪解」、「歪批」中華文明知識時所教條出來的模式,對史籍中的律曆志、天文學的《開元占經》、《皇極經世書》;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子午流注針經》、《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易學的《繫辭》、《周易參同契》;《周髀算經》、沈括《夢溪筆談》、孫星衍《問字堂集》等文獻記載的大量傳統科技知識,結合民俗學、考古學、文字學等學科的新成果,進行融會貫通、反覆發掘、反覆比較、反覆驗證,根據第一手資料客觀地進行梳理,並依據這些資料的本來面目分門別類地進行整理,實實在在地對本真中華文化進行實質性的探索、整理與展示。就會發現原始社會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多是後世人對遠古先哲與平民百姓實際生活的追憶,只不過在口傳身授的過程中進行了一些藝術加工而已。比如,屈原《天問》中的「天有九重,是誰測度的?如此巨大的工程,最初是由誰建立的?用什麽來維繫它?天極安放在哪裡?八根擎天柱在哪裡安放,?(地的)東南為什麽不滿?九天之邊際,在哪裡安放?」其中所談都與古代中國天文學對天地空間的界定、測量等知識息息相通。而且早就有學者斷言「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是以日月五星和二十八宿為骨架構築起來的。」(烏恩薄.周易----古代中國的世界圖示.吉林文史出版社,第46頁)即易學體系中的卦、爻等知識是依據古代中國天文學的具體內容建立起來的。如果根據古代中國天文學的具體內容,結合易學、中醫學等各學科理論來綜合分析,就會真正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開山之作----《易》的真諦(有關這方面內容筆者有另文分析)。這才是我們自己的文化精神所賴以產生的真正根源,只有在這一根源處才能真正發現中華文化精神的價值所在,也只有從這一根源中吸取力量,才能使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勇敢地創造出當今世界、當今中國切實可行的新秩序。

三、請不要把精力浪費在「讀」與「不讀」的論爭之中

應該說,倡導讀經與反對強迫兒童讀經,雙方都是憂國憂民心情相當迫切的學者。問題是與其把精力浪費在「讀」與「不讀」的論爭之中,不如在回歸本真中華文明上下一些實實在在的硬工夫,共同攜手並肩將儘可能本真中華文明展示出來。

應該清醒地看到,儘管古代典籍汗牛充棟,近萬年之內的出土文物數不勝數,但是現代的中國人與本真中華文明「貼」得並不近。自從私塾被洋學堂取代以來,西方知識范型已經將本真中華文化知識體系肢解得分崩離析,面目可憎。尤其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由「燙一個雞窩最時髦」開始以來的二十五年,「變成」鳥樣(《二十五年來,中國都發生了什麽變化》.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精神文明導刊.2004.11期)的相當一部分中國人,不僅從頭到腳穿著打扮日益西化,而且行動做派、思想靈魂、主流意識都在嚴重西化。正如張冠文先生在《視聽傳媒中西方文化霸權及抵禦對策》(編輯之友.2004.1:4-8)指出,視聽傳媒中,依靠昔日文化殖民主義的翻版----西方文化霸權,先進的傳輸技術比過去的那種赤裸裸的文化侵略方式更隱蔽、更快捷。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現代(垃圾)文化,通過「靜悄悄」的文化輸出,俘獲(敵對)目標國家的「民心」,培養親己勢力,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相當一部分中國學人已經對被西學貶損、醜化了的中華文明知識深信不移。他們對半中半西分析「中國文化知識」的文論還勉強能夠認可,惟獨將本真「中國文化知識」視為毒草或者垃圾,惟恐避之不及,揮之不去,盪之不盡。

因為不真正懂,中華文明的精華被當作糟粕;因為不真正懂,古代聖賢的金口玉言被當作蒙世讖語;因為不真正懂,大多數人對西化的中華文明知識,是「都都平丈我」專家學者多認可;「鬱郁乎文哉」,專家學者多看呆!(徐晉如《「都都平丈我」?誰才是夠格的老師》中華讀書報.2002.12.5日:「前人筆記裡面載過這樣一個笑話:有塾師授論語,『鬱郁乎文哉』念成了『都都平丈我』,後來新塾師念『鬱郁乎文哉』,學生都駭散。時人為詩嘲曰:『都都平丈我,學生滿堂坐。鬱郁乎文哉,學生都不來。』」用這個笑話來形容現今學術界的相當一部分從事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的專家,倒是相當的恰如其分!)因為不真正懂,本真中華文明知識體系被西方知識范型桎梏、砍削得體無完膚,充滿生機的中華文明精神命脈被阻斷,靈魂被嚴重扭曲,成了幾乎百病纏身的腐朽之軀。這些導致了近現代相當一部分的中國「文化人」失魂落魄,根本無法找到本真中華文化知識的真正中心。儘管他們也在高喊「保護」、「搶救」中華傳統文化遺產,但是卻只是在浮於表面的一些服飾、烹飪、飲食、習俗等方面下工夫。真正能夠凝聚中華民族靈魂的本真中華文明載體----中國學術的實質性內涵並沒有得到充分、全面、客觀、準確的展示,真正的中國學術並沒有被學術界的主流意識所認知。

試想,如果從事經典教育的施教者對經典的理解都似是而非,又怎麽能指望中小學生能對讀經發生興趣?!可見薛涌先生認為強迫兒童讀經是在「施虐」也是相當有道理的。

倡導讀經,首先要把準確、容易理解經文內容的方法解決好。古代經典流傳了好幾千年,很多斷簡殘編經過多人整理、補充、刪削,不僅版本繁多,而且由於整理者的學識所限,一些荒誕不經之語難免夾雜其中,況且傳統文化中也是精華與糟粕共存,一時難以分清優劣。不首先解決好應該學什麽?應該怎麽學這類問題,盲目讀經,誰又能保證不會陷入虐待讀經者的泥坑呢?!

要想真正弄懂經典,就必須按照中華文明的原本體系,將道學、墨學、易學、中醫學、農學、堪輿學、天文學等相關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廣學多思,在深入探討、研究、傳播、各科學者相互切磋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本真中華文明知識體系。雖然重鑄趨善避惡、揚善抑惡、有血、有肉、康健、豐滿、永思進取的中華民族之魂是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但是,如果本真中華文明得不到全面、深刻、客觀、準確的展示,身居光怪陸離、享樂至上,消費主義盛行的現代社會之中,我們又怎能奢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使專事中華文化研究的學者與普通的平民百姓欲信、欲求、欲行呢?!

重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是一項龐大而艱巨的工程,如果我們把倡導讀經與反對盲目讀經比做由兩匹馬共同拉動的一輛為這項工程運載構築材料的車,二者的各執己見,則如同這兩匹馬的一匹向左拉,一匹向右拉,試想這輛車能夠走到工程所在地嗎?不管讀經運動的爭議是剛剛拉開序幕,還是已經告一段落,在筆者看來,我們都應該面對現實,將一桶水從地上去提高,要相互之間多考慮對方觀點的合理性,在力求儘快探知本真中華文明真諦的基礎上,統一目標,將各自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在重建、弘揚本真中華文明的工程之中,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中國知識分子報效國家,報效人民的良好願望,讓讀經運動為重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起到切實的推動作用。

中醫-西醫,同醫不同一

中醫是中華民族自伏羲黃帝時代創立並一直延續至今的醫學體系;西醫是包括英國、德國、義大利等國醫學在內的西方醫學體系,學術界稱它為現代醫學體系。雖然中醫與西醫都是研究

人體科學,但是各自在基礎理論、內容、診斷、治療方法等方面,卻好似木質材料與金屬材料的不能水乳交融一樣,有著本質與形式上的不同。講得通俗、直觀一點就是,西醫把人體看作一台機器,把人體的各個部位看作機器零件;中醫則把人體看作一個整體,把人的各個部位及毫毛肢節與人體的關係看作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中醫與西醫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中醫不以解剖實物命名人體器官

中醫學的解剖學開始於上古時代,五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就記載了人體內臟和骨骼的部位、長度、重量、體積等知識,明確使用了「解剖」兩字,其中有關消化道長度的數據與近代解剖基本一致。中醫學將人體內的臟器統稱為五臟六腑(只是在論述經絡理論時,才稱六臟六腑),認為支撐人體生命和支配人體生理活動的物質是「經絡」(也稱經脈)。並將人體的主幹經脈分為十二條,又稱「十二正經」。十二正經分手三陽經、手三陰經;足三陽經、足三陰經。它內聯臟腑,外絡肢節,由頭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頭,再由頭走足。循環往複,周而復始。就象圓環一樣,沒有開頭,沒有結尾(見圖1)。

現代醫學對人體的認識,是就解剖所發現的實際物質,來命名人體的內臟、血管、神經系、感覺器官和內分泌器官、運動器官(肌肉、骨骼與骨連接)的名稱。

在中醫學中,根本沒有現代醫學中的所謂盲腸、十二指腸、胰腺、神經線之類名稱,所有器官的生理、病理內容,全都包容在臟腑、經絡、氣血等學說之中。在現代醫學的解剖學理論中,也無法找到中醫的「命門」、「三焦」這一對臟腑。尤其是經絡,在解剖中,根本不象現代醫學的神經線一樣,能夠找到它的蹤跡,但是,經絡卻實實在在地存在於具有生命活力的機體之中。

中醫學不以解剖實物來命名臟腑、經絡被外國學者認作是:據內經記載,人體的內臟分為兩大類,其中一類為臟:肝、心、脾、肺、腎、命門;另一類為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其中的「命門」、「三焦」這一對臟腑,是中醫「想像的器官」(1)其實,按照現代醫學的認識方法,中醫「想像的器官」,並非只有「兩個」,就連其他十個與現代醫學名稱相同的臟腑、「經絡」,就中醫學所論述的臟腑、經絡的性質與功能而言,幾乎大部分會被現代醫學稱之為「想像」的理論。

二、中醫不以細菌、病毒、紅白細胞增減異常等作為致病因素

尤其是中醫學把臟腑、經絡理論與玄奧、艱深的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相提並論。如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即將五臟配屬五行;奇經八脈配屬八卦;五臟五腑配屬十干;十二正經配屬十二支。幾乎是言必稱陰陽五行,說到臟與腑之間的關係,即認為臟為陰,腑為陽;臟與臟之間的關係則與五行生剋相一致,如腎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又如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土,心火克肺金,脾土克腎水,腎水克心火。並認為,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分別與四時之氣直接感應,如春應肝、夏應心、長夏應脾、秋應肺、冬應腎。而且人的怒、喜、思、悲、恐這五種情志直接與五臟相通,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肝氣主宰人體「筋」的正常活動與病變;心氣主宰人體「血脈」的正常活動與病變;脾氣主宰人體「肉」的正常活動與病變;肺氣主宰人體「皮毛」的正常活動與病變;腎氣主宰人體「骨」的正常活動與病變。如果人體在春天患病,那麼主要原因在肝。春天要注重肝的保養。肝氣足,「筋」也柔和。肝氣不調,就會出現「筋」的遲緩或者拘急,甚而萎縮;如果人體在夏天患病,那麼主要原因在心。夏天要注重養心。心氣足,血脈環周不休,營養全身,就會面色紅潤光澤,脈象和緩有力。如果心氣不足,脈象就會鼓動無力,面色無華,甚而晦暗,唇舌青紫,胸悶憋氣和心區刺痛等。心失所養,就會面無光澤,心悸不寧。……人在天底下、地面上,生存於天地之中。人體的氣血運行繫於天地四時之氣的運行。天地之氣失去常規,比如春不暖,夏不熱,秋不涼,冬不寒,就會導致人體的生理異常,甚至發生病變。如此等等,就更難為現代醫學所認同。用現代醫學的認識方法,同樣會稱之為「想像」的理論,因為現代醫學認為細菌、病毒與紅白細胞的增減異常,等等,是人體致病的原因。

三、中醫不以生理、病理、生物化學作為基礎理論

對中醫學頗有造詣的學者,儘管精通臟腑、經絡學說,但是卻沒有明確地論述中醫學的這些臟腑、經絡理論,是依據什麼而建立起來的。只有醫學大家李時珍先生《奇經八脈考》曾談到「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2)即人體內部的經脈,只有練氣功達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夠體察到。但是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中醫學著作,也沒有告訴我們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是由那一位高超的氣功大師體察出來的。在各門學科都要求有科學依據的當代,學術界也只是差強人意地解釋說,中醫學術理論是依據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而建立起來的。

然而照此邏輯推斷,繼承中醫學術事業,就只能對古人所經驗過的病症照貓畫虎,從故紙堆里找出治療理論和方法;對古人沒有經驗過的病症,如近些年出現的艾滋病、因毒氣而導致的人體高位截癱,當前肆虐的「非典」等疾病,中醫學則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前去問津。簡而言之,就是「光靠臨床實踐,病歷分析,不能創造新醫學。」(3)如果僅僅以感性直觀的經驗為科學依據,那麽沒有經驗過的疾病就無法找到有效的醫治方法,中醫學就只能停留在已有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水平之上,不會再有新的發展與創新。這種僅僅以感性直觀的經驗為科學依據的膚淺認識,不知不覺抽掉了中醫學活的靈魂。

不是中醫學沒有嚴謹、系統、完整的科學理論作依據,而是現今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探詢方法走上了歧途。學術界對中醫學科學依據的探詢,不是從中醫學術理論的根本上去做文章,而是從中醫學的哪些內容與現代醫學的內容相一致上下工夫。全然不顧兩種體系之間根本就無法一致起來。比如稍加思考就會發現,西醫也不乏醫療實踐經驗,可是對中醫學的理論卻無法認同。中醫對現代醫學的理論同樣也無法接受。這究竟是為什麽呢?當然是各自的科學依據不同使然。中醫是依據陰陽五行,西醫是依據組織、器官、細胞、分子。比如中醫學的歷史上並沒有「非典」的記載,但是在廣州的首例「非典」病人發燒、憋悶,現代醫學使盡全身解數收效甚微的情況下,是「銀翹」等祛邪退熱的中藥,為病人解了燃眉之急。儘管西醫一直在研究「病毒學」,但是面對「冠狀病毒」卻束手無策。雖然中醫學不以「病毒」作為致病原因,在中醫學中也從未見過「冠狀病毒」的名稱,但是沒有經驗過的病症依據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只要對症下藥,仍然可以速見療效。難道這還不足以證明中醫的科學性、前瞻性嗎?

被現代醫學認為中醫學缺乏科學依據而「想像」的中醫學臟腑、經絡,其數目、性質與功能,不是與解剖出來的器官、神經相吻合,而是與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數目分毫不差,而且其功能性質與這些數目所標示的天地之氣的功能性質也是直接對應的。這種對應在中醫學界是眾所周知的,但是這種對應的原理卻不是眾所周知的。那麽這種對應的原理是什麽呢?是「天地之陰陽五行」與「人體之陰陽五行」相參相應,人體之陰陽五行就是指五臟。

《內經》則一再強調:「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4)即不懂得年節律,不懂得氣的盛與衰,不懂得人體虛實因何而發生,就不可以做醫生。

人體的臟腑直接與陰陽五行相參相應,由人體肝心脾肺腎的脈象體現出來。即「春脈玄、夏脈洪、秋脈浮、冬脈沉。謂四時之經脈也。」中醫學的臟腑經絡學說,不是實物學說,而是氣化學說。中醫學中被現代醫學稱為「想像」的理論,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依據「天地之陰陽五行」與「人體之陰陽五行」的代名詞——五臟相參相應「想像」出來的,這兩個五行的相參相應,即是通常學術界所說的「天人相應」,也稱「天人合一」。作為中醫學基礎理論的臟腑、經絡、氣血、滎衛、八綱(陰陽、表裡、虛實、標本)辨證等學說,都是在陰陽五行根基之上生髮出來的。尤其是對臟腑、經絡的名稱和功能、性質的認定,藥理性能的認定等,都取決於陰陽五行八卦這個根本(5)由此可知,中醫學是自成體系的學說,中醫學術理論體系的科學依據是「陰陽五行」,中醫學自成體系的特殊性也正在於此。這一特殊性與西醫的科學依據是細胞、生理解剖、病理、生物化學等沒有絲毫的共同點。

四、中醫與西醫的醫理無法相通

中醫依據人的先天稟賦如體質強健或虛弱、後天環境的不同特點、臟腑相對強弱的具體情況等條件,著眼於十二經這一人的整體來進行診斷與治療。僅舉咳嗽為例。

西醫認為,咳嗽可分干、濕兩種。乾咳,會有昏昏沉沉、灼熱的感覺,又咳不出痰。經常見於感冒、支氣管炎及肺炎初期。長時間持續乾咳,可能是肺結核。若干咳的癥狀加劇,會演變成濕咳。濕咳的癥狀是咳個不停,且喉嚨帶痰。咳嗽是常發生於肺部、支氣管擴張及心臟瓣膜等的疾病。咳嗽嚴重或咳嗽時痰中帶血或呈綠色,須留意有無胸痛、頭痛、腹痛或發燒等癥狀。西醫治療一般用止咳藥枸椽酸噴托維林片,右美沙芬、氨茶鹼與抗組胺類藥物合用,如異丙臻、苯海拉明等消炎、安眠藥物來治療。有時效果並不明顯。因而中國的醫生(包括西醫)往往採用中藥進行治療。

中醫認為,咳嗽的病因不單單在肺。五臟六腑都可以引起咳嗽。比如《內經》中黃帝問:肺的令人咳嗽,是怎樣的?岐伯回答說:五藏六府全都會令人咳嗽,不單獨只有肺。黃帝說:想聽聽這些病的癥狀。岐伯說:皮毛,是肺在體表的顯現;如果皮毛先感受了邪氣,邪氣就進入肺。如果寒涼的食物進入胃,由肺脈向上傳達則肺寒,肺寒則外與內的邪氣合在一起而停留在肺,則為肺咳。五藏各以其所對應的時節受病,不是其所對應的時節,則各自相傳以受病。

人與天地之氣相參,故五藏各以其所對應的時節感受寒邪得病,輕微的為咳嗽,嚴重的則為泄瀉、為疼痛。逢秋季則肺先感受邪氣,逢春季則肝先感受,逢夏季則心先感受,逢長夏季節則脾先感受,逢冬季則腎先感受。

黃帝問:如何進行區別?岐伯答:肺咳的癥狀,咳嗽喘息而有聲音,嚴重的則唾血。心咳的癥狀,咳則心痛,喉嚨中如有東西梗塞,嚴重的則咽喉腫痛。肝咳的癥狀,咳則兩脅下痛,嚴重的則不可以扭轉身體,扭轉身體則兩胠下脹滿。脾咳的癥狀,咳則右脅下痛,掣引著肩背,嚴重的則不能動彈,一動彈咳嗽就加劇。腎咳的癥狀,咳嗽則腰與背相互牽引著疼痛,嚴重的則咳吐黏液。

黃帝問:六府咳的癥狀什麼樣?怎樣受病?岐伯答:五藏之咳時間長了,就會移入六府。脾咳不愈,則胃受病;胃咳的癥狀,是咳嗽並且嘔吐,嘔吐嚴重了則會有長蟲吐出。肝咳不愈,則膽受病;膽咳的癥狀,咳嗽時嘔吐膽汁。肺咳不愈,則大腸受病;大腸咳的癥狀,咳嗽且遺糞便。心咳不愈,則小腸受病;小腸咳的癥狀,咳嗽而氣短、上不來氣。腎咳不愈,則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癥狀,咳嗽且遺尿。久咳不愈,則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癥狀,咳而腹部脹滿,不想吃飯喝水。這些全部積聚於胃,關乎於肺,這是使人多鼻涕痰涎而面部浮腫氣機上逆的病因。

因為以上這些病的原因不同,所以治療時所用的藥物與針刺時所取的穴位也不相同。比如中醫將咳嗽分為寒、熱、濕、燥等不同類型,進行辨證治療。治療熱咳時用橘紅丸等,清肺胃濁氣,化痰定喘時用白果丸等。運用針刺治療時,屬於胃咳的,在針刺時除取肺經的主要穴位以外,還要配合胃經的一些穴位;屬於膽咳的,則要配合膽經的一些穴位。諸如此類,即是中醫治療原則的方無定方,穴無定穴,同樣的病,比如都是咳嗽,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治;同樣的葯也可以用來醫治不同的病症,比如「六味地黃丸」,既可以治療由腎虛引起的頭暈耳鳴,又可以治療由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等症。

這其中的道理就好比人們每天從食物中攝取營養,可以從植物類食品,也可以從肉類食品,植物類中有麥類、穀類、薯類、豆類等;肉類中有豬、牛、羊、兔等,不同體質的人需要不同種類的營養,只要能夠保證各種體質人的身體健康,是無須必須強行規定人們食用某種食物的。而且與生俱來的自然療法是中醫中藥的根本屬性。然而,這些道理在迷信西醫學的方舟子看來,是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不科學」、「偽科學」!方舟子崇尚西方科學的標準化,崇尚西醫學的統一標準、定量、定性問題。

應該明確,定量、定性不應該僅僅局限於幾斤、幾兩。諸如濕性、燥性;熱性、寒性、硬性、軟性等的認定也都應該包括其中。比如,評劇《楊八姐游春》中,宋朝皇帝要娶八姐為妃時,佘太君機智地用要彩禮予以拒絕,唱道:「我要一兩星星,二兩月,三兩清風,四兩雲……」,當然,憑藉今天的高科技,弄一兩「星」或二兩「月」,已經不成問題。但是「風」、「雲」、「氣」怎樣用斤兩來稱?即使能用斤兩稱,稱出來又有什麽意義呢?何況氣對有形質物體的化生化滅,如同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無重量、無聲音、無體積、無面積、無形質,又如何來為它定性呢?!

然而古代中國賢哲卻依據植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規律,來為天地之氣確定出了四時的規律性、五行的根本屬性。當然也包括人體臟腑、氣血、中草藥等事物的屬性。定斤、兩;濕、燥;熱、寒;硬、軟的量與性的方法,是很難適用於古代中國傳統科學中的相當一部分事物的。至於中草藥的斤兩不是十分精確,也自有可以不精確的道理,因為相當大的一部分中草藥,就是用來作為食物的植物、動物、礦物,尤其是中醫的食療,就如同吃飯一樣,誰又能將飯量定得准斤准兩呢?!又有什麽必要定得准斤准兩呢?!當然這樣講決不是反對對中草藥劑型施行量化規定措施。筆者想說明白的是:既然中醫與西醫的醫理無法相通,又何必依照西醫的基礎理論、製藥方法、治療原則來異化中醫、毀損中醫呢?!

五、結語

有一位著名京劇演員在拜師學戲時,老師問他說:「你跟我學,是把你揉碎了象我,,還是把我揉碎了象你呢?」這位演員不假思索馬上作答:「當然是把我揉碎了象你。」老師說:「不對,應該是把我揉碎了象你。」這難道不應該是我們對待中醫的態度嗎?!

我們只有揉碎了中醫學術理論,條分縷析的透視清楚本真中醫學術理論科學依據,才能知道中醫學的精髓是什麽,掌握了中醫學精髓,才能夠靈活運用中醫學原理,一方多治,多病一方有效地為患者解除病痛。而不至於象方舟子那樣,迷信科學系統只有一個,治病的醫學也應該只有西醫,即使治不好,也要用西醫方法治到死!其實相當一部分被西醫判了死刑的患者,在有病亂投醫的時候,還是有很多被中醫起死回生的!

只是近一百多年來的「以現代醫學解釋中醫」,中醫喪失了「以中醫解釋中醫」的能力,中醫學術理論淪為被現代醫學任意解釋的對象,中醫漸漸成了「西方的中醫」,中醫學術理論成了西方文化視野下的中醫學術理論。中醫異化的國內國際背景,導致中醫在回應現代醫學挑戰的過程中,自己先亂了自己的解釋系統,中醫和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文化知識變得整體性地失語了。這種失語使得中醫學術的言述方法、思維方式和制度方式喪失了科學性而走向異化,使原本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中醫、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文化知識被醜化、被踐踏、被桎捁,從而失去了昔時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和穿透性的世界性魅力。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文化知識中的關鍵詞,如不停歇地動感的「陰陽五行」被僵化為固體的「五種物質元素」;雙向的「陰平陽秘(陰氣平和,陽氣密固)」被釋義為單向的「陰陽平衡」(有另文分析);「十二支」、「二十四節氣」被戴上了希臘「黃道」、埃及「地平」的「桂冠」6;「天地」被「自然界」、「大氣層」所取代,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中醫的經絡,儘管高層次的專家學者也知道在解剖中找不到它的蹤跡,但是能享受高等教育者畢竟不佔多數,我們的初、高中生在接觸這些知識時,首先能理解到的是他們曾經接觸過的「神經線」知識。如此西化的國內國際背景,又怎麽能夠不使中醫異化、又如何不使像方舟子一樣長期接受西化教育的「精英」一定要使中醫滅絕才肯罷休呢?!

時至今日,認為「中醫有很好的臨床經驗,有些驗方很靈驗,但中醫將要在21世紀取得大發展,走向世界,為世人所接受,就必須經過分析化學、近代生理、解剖學、生物學的洗禮,把《黃帝內經》中樸素直觀的五行、陰陽、三焦、虛實、表裡等辨證施治經驗,用科學語言表達出來,才可以豐富醫學知識,為人類造福。」7這一「中學西范」觀念似乎已經成為國際國內文化精英和普通百姓的共識。而且,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們,一般只注重社會科學領域如政治制度、哲學思想、文化藝術等的研究,很少注重對自然科學領域如天文、醫學等的研究。在涉及到「自然科學」一詞時,多是稱「近代科學在西方產生,中國傳統科技在近代明顯落後於西方」8羞羞答答地不敢稱中國有傳統科學,勉勉強強承認有「中國傳統科技」,處處比西方要矮一節。

關鍵是他們認為:各國的信仰衝突來源於人文科學方面的差異。「眾所周知,有中國哲學、有美國哲學、有法國哲學,但是似乎沒有中國化學、美國化學、德國化學之說,自然科學是通用的。人文科學差異卻不可抹掉……」9這些學者不會不經常聽說「中國醫學」、「西方醫學」,也一定承認在醫學領域,有中、西醫的不通用。只是不太了解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思想文化與古代中國天文學的獨特性一樣,不與西方國家的相同,儘管中醫與西醫同是自然科學,卻無法象化學、生物學、微生物學那樣相通。作為權威性的學者,一定不會懵懂到只要聲音大的群體認可這種道理,那麼這個道理就會變成社會的公理的地步。只不過隔行如隔山,不可能親自探討深層次中醫學術理論的奧妙,只能聽從運用中學西范方法研究出來的現代中醫理論的誤導,故而不是對中國傳統醫學避而遠之,就是隨聲附和。

如果真正弄懂弄通了「陰陽無行」不是對客觀物質世界「樸素直觀」的認知,而是對客觀物質世界本質屬性的科學認知,我們就會發現,東西方人文科學方面的差異來自自然科學的不同認知方法和體系(有另文分析)。我們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與研究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的學者應該攜手並肩,正視處在西方強勢語境的中醫學,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西方科學用語包裝得置之於「盲點」之中,要想保持中醫的特殊性而不被西方觀念所牽引和異化,首要的任務就是應該恢復我們中醫固有的解釋系統。陰陽五行是中醫學術理論的根,這「根」置身於充滿靈性之光的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文化的沃野之中。用現代學術界的習慣用語講,就是中醫學術理論體系建立在中國傳統科學取得最高成就的基礎之上。只有明確中醫與西醫是兩套根本無法合二為一的醫學體系,才能依據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科學知識和語言,用我們真正的母語,透析中醫學術理論的臟腑、經絡、氣血等學說與陰陽五行八卦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及其用藥治療原理,真正恢復中醫固有的解釋系統,建立健全真正科學的中醫學術理論體系。讓那些致力於「告別中醫」的精英們心服口服地認可中醫的科學性,中醫這一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高科技精品在國際國內的重振雄風才能夠得以成為現實!

現在的中醫現代化是假的現代化轉自:中國中醫藥論壇原作者:北京大學 郝光明               採訪緣起:「不是中醫不行,是學中醫的人不行」   2003年上半年,非典型肺炎在全國肆虐,幾令現代醫學陷入無策可施的窘境,但面對來勢洶洶的非典型肺炎,沉寂已久的中醫學卻顯示出了她頑強的生命力。廣州中醫藥大學兩所附屬醫院以中醫藥為主中西醫綜合治療,療效顯著。至今年6月,附屬一院治療80餘名SARS患者,無一例死亡,平均退燒時間3天,平均住院時間9天,且醫護人員無一人感染。二附院至4月初收治112例患者,平均退熱時間7天,平均住院18天;二附院甚至純用中醫藥治好了15例SARS患者。鍾南山院士所在的醫院,初始收治17名SARS病人,10例死亡;他請中醫科大夫會診查房,中醫共介入治療71例患者,僅一例死亡。北京仝小林教授治療小組收治16名SARS病人,純用中醫藥治療,全部治癒,平均退熱時間僅4.5天。北京有關權威人士稱,北京中醫介入抗SARS鬥爭雖然較晚,成效顯著,介入後的死亡率是介入前死亡率的五分之一。全國著名老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的鄧鐵濤教授(以下簡稱鄧老)根據廣東中醫治療非典的經驗,斬釘截鐵地告訴記者:「中醫完全可以獨立地治療非典,當然,這個中醫必須是一個有水平的中醫。具體地講,一個有水平的中醫必須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熟諳中醫經典,精通辨證論治。」  鄧老還告訴記者:「全國其他地方的中醫之所以不能像廣州一樣很好地發揮作用,就是因為很多中青年中醫,包括六十歲左右的中醫,大多西化了,沒有真正掌握中醫的精髓,臨床經驗也很欠缺,對中醫信心不夠。而廣東省中醫院這兩年組織醫院的骨幹大夫拜師、溫習中醫學經典,所以這次在面對非典時,廣東省中醫院的大夫就敢於用中醫治療,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也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讚許。」  廣東省中醫院、著名老中醫焦樹德教授的師承弟子陳偉大夫剛剛結束一線抗擊非典的工作,他有些激動地告訴記者:「在這次非典的防治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如果我們這些年輕大夫的中醫學根基更紮實,如果我們這些年輕大夫的中醫修養能像老中醫們那樣深厚的話,我們會發揮得更好。這個體會特別深。在一線治療非典的過程中,在跟師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個徒弟都深深感覺到,不是中醫不行,是我們學中醫的人不行。確實是這樣。」  「不是中醫不行,是我們學中醫的人不行。」陳偉大夫的肺腑之言是沉痛的。   從防治非典的過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具有五千年傳統的中醫學以她神奇的療效和「以變應變」的巨大靈活性得到了上至中央領導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認可。但是,在中醫院校,一股不信任中醫的風氣卻在老師和學生中蔓延著。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怪現象?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歷時三個月,行程數千里,先後在全國各地拜望了一批在中醫界德高望重的老一輩臨床大家,北京的呂炳奎先生、焦樹德教授、王綿之教授,廣州的鄧鐵濤教授,南京的干祖望教授、周仲瑛教授,上海的裘沛然教授、顏德馨教授,杭州的何任教授,武漢的李今庸教授,哈爾濱的張琪教授。在採訪途中,一些中壯年中醫中的佼佼者也與記者交流了看法,一些青年學子還向記者傾吐了他們的心裡話。  老一輩對中醫未來的思考是沉重的,對中醫教育的批評是尖銳的。愛之尤深,責之也切。衷心希望老人們的忠告不會付之東流。畢竟,這一輩中醫是海內外公認的中華醫道的真正傳人,很可能就是中華醫道的最後傳人,因為老中醫稱他們是一代完人。(也就是說,隨著這一代老中醫的過世,中醫將走向消亡。)在沉痛的話語背後包藏著的是老中醫們對中華仁術的拳拳之心。在深沉的思考底下昭示著的是歧黃學脈的坦途和正道。          中醫教育的危機是信心的危機  前些日子,廣西中醫學院一附院召開了一次座談會,座談會除了院領導之外,主要就是畢業班的同學。在會上,同學們的一個共同心聲就是對中醫沒有信心。這實在是一個怪現象,並且這個現象還不僅局限在廣西,幾乎所有的中醫院校都面臨這個境況。廣西中醫學院的劉力紅教授告訴記者:「我們的教育花了五年時間,或者八年時間,如果再讀博士,那就是十一年的時間,儘管花了這麼多時間,可是相當多的人對中醫還沒有一個基本的信念,也就是說,我們相當多的本科畢業生、碩士畢業生、博士畢業生還沒有入中醫的門。如果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這應該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因為我們花了那麼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花了那麼多的時間,搞這麼一門教育,而最後卻得到這樣一個結果,這難道還不足以發人深省嗎?」    劉力紅教授還談到:「在中醫博士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看中醫經典了。如果哪一位博士的案頭放上一部《黃帝內經》,那是要被笑話的。博士的案頭都是些什麼書呢?都是分子生物學一類的現代書。博士這個群體,無疑是個高層次的群體,所以,讀些現代的書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作為中醫博士為什麼不願讀中醫書尤其不願讀經典呢?我想答案只能有一個,就是在他們的心目中,中醫只不過如此,經典只不過如此。」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一位博士告訴記者:「現在有的中醫博士連四大經典的名字都說不全。」  鄧老不無憂慮地指出:「中醫教育的一個最基本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確立對中醫學的信心,是否對中醫學具有信心其實也就是中醫是否入門的一個標誌。而在目前,中醫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危機,而中醫教育的危機從根本上說就是信心的危機。中醫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沒有能夠解決學生的信心問題。」  全國著名老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的顏德馨教授(以下簡稱顏老)告訴記者:「中醫教育的失敗,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就是學中醫的人對中醫沒有信心。古代的大學者墨子說:『志不堅,智不達。』如果對一門學問沒有信心,我們怎麼可能學好它呢?怎麼可能在遇到重大疑難時排除萬難迎頭而上呢?而攻克疑難、解決疑難正是中醫學在五千年歷史中保持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針對中醫院校流行的不信任中醫的風氣,全國著名老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的裘沛然教授(以下簡稱裘老)毫不客氣地指出:「現在中醫院校的老師和學生對中醫沒有信心,就是因為沒有學好中醫,對中醫學的精髓一無所知。其實,西醫治不好的病,中醫治好的很多。中醫教育落到今天這樣一個局面,實際上是自己不爭氣。本來,中醫院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高級中醫師,最低要求是培養出合格的中醫師,可是現在,中醫院校培養不出來合格的中醫,培養出來的中醫簡直就是廢品,連庸醫的水平都達不到,庸醫也還是要懂一些中醫的湯藥方劑,可現在培養出的學生對中醫的理法方葯根本不懂。這是中醫教育很大的失敗。中醫教育走入了誤區。」    丟掉了根柢的中醫被拋入無家可歸的命運之中  為什麼會出現中醫學人不信中醫的怪現象呢?裘老的答案一針見血:「問題的根源恐怕還不在教師,而在政策的導向。現在的政策導向就是要中醫走向現代化。中醫走向現代化是對的,中醫要創新也是對的,可是中醫現代化應該是繼承了五千年中醫傳統的現代化,而不是中醫的西醫化。中醫學從來就不是一個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體系,而是始終處在一個返本開新的創造之中。張仲景的《傷寒論》就是對《內經》的豐富和發展,這才是中醫學術的創新,而仲景也由於對中醫學的巨大貢獻而成為一代宗師。歷代的中醫名家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對中醫學的豐富和發展,重大的創新曆代層出不窮。」  裘老痛切地指出:「中醫現代化,首先要知道幾千年來無數的大醫和先哲們嘔心瀝血的成果是什麼。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談得到中醫的現代化。對幾千年的中醫學術成果茫然無知,你搞什麼現代化,你根本不懂啊,沒資格來講中醫的現代化。可是現在,由於中醫現代化的含義錯了,中醫現代化成了中醫的西醫化。現在所謂的中醫現代化其實是一種假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是一種華而不實的現代化,是一種趕時髦。他們不相信中醫幾千年來通過臨床在幾億人身上實踐的成果,他們只相信小老鼠身上實驗的結果。不相信幾千年的偉大傳統而相信小老鼠,這是對中醫根本不了解,是一個錯誤。在這樣一種現代化的指導下,所謂的中醫創新是空話,中醫學術陷入了錯誤導向的混亂之中。我們必須牢牢記住:只有返本才能開新。無論是中醫現代化還是中醫創新,只有與五千年的傳統一脈相承,只有在中醫學自身的規矩準繩內發展,中醫的現代化才能真正開花結果,中醫的創新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也才可能出現真正有價值的成果。」    顏老也痛心地指出:「裘老認為現在的中醫現代化是假的現代化,是有道理的。中醫現代化成了事實上的中醫西醫化。」  全國著名老中醫、中日友好醫院的焦樹德教授(以下簡稱焦老)告訴記者:「現在的政策導向就是強調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其實就是用西醫替代中醫,美其名曰中醫現代化,實際上就是消滅中醫!」  全國著名老中醫、黑龍江中醫研究院的張琪教授(以下簡稱張老)也指出:「中醫教育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導向問題。」  全國著名老中醫、浙江中醫學院的何任教授(以下簡稱何老)也指出:「沒有很好地繼承,怎麼能談得上發揚呢?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還發揚什麼呢?」  西方著名思想家懷特海的一段話發人深省:「生命有要求原創的衝動,但社會與文化必須穩定到能夠使追求原創的冒險得到滋養;如此,這種冒險才能開花結果而不至於變成沒有導向的混亂。」換句話說,維護科學文化繁榮和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一個豐富而有生機的傳統。這個傳統內純正權威(中醫界古代的張仲景、孫思邈等,現代的鄧鐵濤、焦樹德等臨床大家)潛移默化的指引是這門學問保持生機和創造的源頭活水。西方著名思想家海德格爾也深刻地指出:「從我們人類的經驗和歷史來看,只有當人有個家,當人紮根在傳統中,才有本質性的和偉大性的東西產生出來。」而中醫在近現代的最大矛盾則是,一方面希望在「中醫科學化」和「中醫現代化」的口號下實現中醫的繁榮和興盛,另一方面卻不願與自身傳統血脈相連,對自身傳統採取一種漠然甚至是排斥的態度。  於是,不相信中醫有獨立的學術地位,盲目崇拜西醫學方法,再加上對自身傳統的冷漠勢利之心,就構成了今天中醫界的學術現狀。在這樣一種形勢下,中醫界把改造傳統中醫、簡單模仿西醫當成中醫現代化的方向。中醫被連根拔起。丟掉了根柢的中醫被拋入了無家可歸的命運之中。中醫學術的所謂「現代化」和「創新」也就不得不陷入錯誤導向的混亂之中,「竟逐榮勢,企踵權豪」,變成了一種「嘩眾取寵的趕時髦」(裘老語),「其結果只能是中醫理論或學術靈魂的『火化』和死亡」。(北京大學張祥龍教授語)          「幾十年了,一個真正有價值的成果都沒有」  眾所周知,中醫中藥參照或按照何種標準開展研究,在中醫界始終沒有形成共識。目前,評估中醫療效和科研成果的整套評價體系是來自西醫的,造成評價體系與中醫學體系相脫節的情況,如以動物模型為核心的中醫實驗體系的建立。這給以後的中醫學術和中醫教育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雖然剛剛在非典一線立下大功,廣東省中醫院名老中醫的師承弟子們仍然對中醫學的前途懷著深深的憂慮。他們告訴記者:「許多人都在談論,中醫的科研成果出來之後為什麼沒法推廣。實際上,現在中醫界的科研工作者就相當於中醫學的翻譯人員,他們的工作只是把中醫學的內容翻譯成西醫和國外的人都能接受的信息而已。它本身並沒有真正發展中醫。比如西醫的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特效藥。在沒有研製出來之前,許多自體無法產生胰島素的患者面臨著死亡。該產品一旦開發出來,馬上就可以推廣,糖尿病患者就開始使用它,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胰島素的出現解決了一個現代醫學曾經無法解決的疑難。中醫學幾千年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她的存在造福了億萬生靈,他的每一次發展都解決了人類健康的重大難題,例如傷寒論的問世、溫病學派的產生等等。只不過,中醫的發展是在一個非常成熟、完善、符合客觀規律的理論框架之內,這種發展可以是無限的,但不應該任意「突破」這一理論框架,否則很容易違背客觀規律,即離經叛道。可是,我們現在的中醫學術研究是一種什麼情況呢?比如說像活血化淤治療心臟病。在這樣一項科研進行之前,誰都知道活血化淤治療心臟病。等到所謂的科研成果出來之後,一切照舊。可以這麼說,這樣一種中醫學術研究,只不過是給中醫學穿了一件邏輯語言和數學語言編製的外衣而已,對中醫的實際內容沒有任何觸動。何況,活血化瘀只是中醫博大精深的理論中普普通通的一個方法而已,當今之所以倍受關注,無非是套用西醫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微循環等理論罷了。」    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把簡單模仿西醫當成學術創新的後果就是導致中醫的學術水平在一個低層次上重複。他們尖銳地指出:「比如說活血化瘀。現在很多人用現代醫學的方法去研究,最後的成果是:無病沒有瘀,無葯不化瘀。這種研究完全失去了中醫活血化瘀的內涵,其實是把中醫活血化瘀的內容給抽象掉了,偷換掉了。中醫的活血化瘀本來是非常高超的、微妙的,要辨人、辨部位、辨臟器……,非常入細入微。可是這樣一種研究的結果是把原本非常精妙細微的活血化淤弄成了沒有內容的空洞的抽象,把中醫活血化瘀的內涵降為一個很低的水平。這種研究是不成功的,甚至於導致濫用和治療方向的錯誤。」中醫研究院已故名老中醫岳美中先生幾十年前曾撰文說:「冠心病之治療,常用『活血化瘀』之法,認為是『血瘀』所致,但需深入分析。依中醫理論,胸陽衰弱,濁陰乾犯清陽之府,乃是該病之基本病機。」岳美中老先生是真正在中醫理論框架內研究中醫理論,其撰文的苦衷可以理解。可怕的是,種種研究上方向性的錯誤,不會因為幾位老中醫的呼籲而扭轉,反而由既得利益者們「發揚光大」,從各級中醫教育到新葯開發、臨床治療無不貫徹到底,落實到每一個醫生心中、每一個治療方案里、每一位患者身上,出現「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可悲局面。  焦老的一番話尤其令人心痛:「我們老中醫在一塊的時候就討論,現在的政策導向是強調用現代科學的方法研究中醫,實際上就是用西醫的方法研究中醫。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也不知花費了多少,得出個什麼結果呢?中醫的理論學說是有道理的。完了!沒有一個把中醫幾千年的成果否決了,都證明中醫是對的。幾十年來,每年花費多少個億,多少大學、多少研究所、多少研究院參加進去搞,搞來搞去,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中醫是有道理的。我們這些老中醫就想,如果從黨的中醫政策一下達,就按照中醫自身的理論體系和規矩準繩研究中醫,這幾十年,這麼多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怎麼也能出三個、五個成果,就是出一個成果也好啊。沒有!幾十年了,一個真正有價值的成果都沒有。這麼大的財力、人力、物力投入,全白花了,時間也耽誤了。」           「這些畢業出來的博士沒有幾個能看病的」  廣東省中醫院的一位師承弟子難過地告訴記者:「前些日子,別人委託我看了一些博士生答辯的論文,我說不出話來。我只能說這些畢業出來的博士沒有幾個能看病的。這是鐵一樣的現實!中醫的教育是失敗的。」  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一位博士告訴記者:「中醫院校的碩士生做實驗做到細胞水平,博士生做實驗做到基因水平,這種中醫還是中醫嗎?這種中醫到臨床能看好病嗎?實驗室里的老鼠能檢驗中醫的成果嗎?比如說對中醫的一味葯進行中藥提純。這味葯在整體上沒有毒性,療效很好。提得越純、越細,毒性就越明顯,療效就越低。那麼是以療效判定葯的好壞,還是以純度判定葯的好壞?而現在所謂的中醫現代化是以純度為標準判定葯的好壞,這恰恰說明不能用西醫這一套標準評價中醫。可是,我們中醫科研的經費卻全都浪費到老鼠身上去了。所謂的科研成果其實都是泡沫。我們中醫界應該認真反思,我們的科研是在發展中醫還是在消滅中醫?中醫的學位是不是授予了那些中醫學得好的人?」  張老也指出:「根據主管部門要求研究生必須做動物實驗,否則不允許論文答辯。研究生把大量精力花費在動物實驗上,畢業後到了臨床全都用不上,浪費人力物力,這也是困擾中醫研究生教育的問題。」  全國著名老中醫、湖北中醫學院的李今庸教授(以下簡稱李老)告訴記者:「中醫藥學的生命是臨床療效。一些人以犧牲中醫臨床療效為代價,來換取對中醫藥學發展毫無裨益的動物實驗結果,培養的博士生不能用中醫思路看病,因而不願看病,還名之曰『研究型人才』。」  鄧老也指出:「中醫為什麼推不倒?就因為它能治好病。你不相信也得相信。你說它不科學,你說它是經驗醫學,你說它什麼都好,但它能夠治好病。鄧小平同志說得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不承認不行。可是我們的中醫教育培養不出來的偏偏是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臨床的高明中醫。我很早就說過,中醫的教育失敗就是臨床教育的失敗。」            「碩士、博士論文的數據大多是假的」  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一位博士還談到一種可怕的現象:「更為嚴重的情況是,現在碩士、博士論文的數據大多是假的。沒有人敢保證自己的論文沒有水分,水分太大了。」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一位博士也告訴記者:「現在大部分碩士、博士的論文數據是造假。」   那麼,中醫院校的碩士、博士們為什麼要給論文編造假數據呢?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一位學友告訴記者:「幾千年來,中醫都是從臨床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可是現在中醫界講究用實證科學的方法和手段驗證中醫,行不行得通呢?行不通。可是現在的情況就是行不通還要行。那麼學生怎麼辦呢?只好造假。」  來自美國的留學生李博安談到:「中醫界碩士、博士這種嚴重的數據造假現象,和中醫政策的導向有關係。去年,一位老師告訴我們:以後研究生實驗論文的結果可以有陰性的了。也就是說,在這之前的政策導向就是要求中醫研究生的實驗結果必須是陽性的。這對中醫界影響很大。因為在學校和醫院,不管是升級、升職,還是申請經費,如果實驗結果不是陽性的,就很困難。」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一位學友很無奈地談到:「現在的中醫學術研究僅僅是對中醫做了一點形式上的改變,而且大多還是摻假的,對中醫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推動。可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去做這種有水分的、形式上的改變,而不去真正推動中醫發展呢?那麼多人學了中醫,為什麼不用中醫、不在臨床發展中醫呢?就是因為背後有一種利益的驅使。在現在的體制下,老老實實從事中醫發展的事業,對他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沒有任何好處,會讓他犧牲很多。說到底,是我們的學術體制和教育體制出了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要求中醫走向所謂的現代化,其實是西醫化。」            一個難以解開的死結   由於導向的錯誤,所謂的「中醫現代化」也就成了「中醫的偽現代化」,把中醫帶上了一條名存實亡的道路。就像一位中醫界人士所說的,當年為「中醫不能丟」所做的努力,中醫機構的增加,中醫院校數量的增加等等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空殼,鄧老(鄧鐵濤)稱之為「泡沫」,干老(干祖望)稱之為「蟬蛻」,是很形象深刻的比喻。而真正有志於中醫的學子也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在一所中醫藥大學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規規矩矩學習中醫,中醫死掉;認認真真拜師學藝,自己死掉」。一位從中醫藥大學畢業不久的碩士這樣總結自己的學習生涯:「三年研究生學習的最大收穫是『走出校門,跳出正規』」。也就是說,走出已經學不到中醫的中醫藥大學,到民間參訪明師尋求真知;跳出已經「走入歧途」(裘老語)的中醫正規教育,到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體認中醫的正道。  我們看到,在這種「中醫偽現代化」的桎梏下,中醫與價值之源的聯繫完全被切斷了,她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完全被窒息住了,五千年來根深葉茂的中華醫道已經到了「花果飄零奄奄待斃」的慘境。可是中醫界的一些領導和學術領頭人仍然頑固地堅持著這樣一條不歸路,還要沿著這樣一條道路「脫胎換骨改造中醫」。一位中醫界著名學者就宣稱:「我們所有的努力就是要把中醫學納入到現代科學的體系之中,用邏輯、數學語言來描述它,用動物實驗驗證它……」。一位中醫藥大學的校長還揚言「中醫現代化沒商量」。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如此固執呢?  鄧老的一段話意味深長:「我相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衛生部的同志都想把中醫的工作辦好,這一點我是堅信不移的。儘管大家誠心誠意想辦好中醫,可是如果你的方向錯了,你就要遭到失敗。但是,這裡面有一個根子,就是大家心中有疑慮:中醫能夠獨立地發展嗎?自然科學在二十世紀的成就那麼大,中醫要是沒有自然科學的幫助,能行嗎?」  全國著名老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周仲瑛教授(以下簡稱周老)的看法與鄧老不謀而合:「中醫現代化成了中醫西醫化,究其根源,在於中醫的科學性始終沒有真正得到確認,中醫學是否具有獨立的學術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正視和承認。」  全國著名老中醫、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王綿之教授(以下簡稱王老)也指出:「中醫的科學性是否已得到真正的確認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沒有自然科學的幫助,讓中醫順著自己的道路獨立地發展,能行嗎?這是中醫界從上到下心中難以解開的一個死結,也是儘管現在的中醫現代化變成了「中醫的偽現代化」,也要在這條道路上堅持下去的根源所在。

*創意產業是在全球化條件下,世界各國面臨嚴峻的資源與能源制約,力求走出低耗能、高附加值發展道路的一項跨行業、跨部門、垮地域重組或創建的新興產業。

*創意產業以文化創新為核心,以高科技為依託,通過產業鏈的延伸而創造生產價值。

*創意產業的核心與源頭是文化、文化與技術、資本三個要素的共同作用與緊密結合,支撐這個具有全新內涵的新興產業,並成為帶動相關產業整合的新型產業鏈形式。

*創意產業是腦力勞動佔主導地位,「以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來獲取發展動力,並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勞動成果擁有知識產權的產業。

*創意產業貫穿於第一、二、三大產業,是「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這種組合包括以下內容:依據新創意,引進新技術,建構新的生產方式;開闢新的市場;開拓並應用新的原料,實現工業的新組織。

*創意產業的產品運用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新創意作為文化資本增強競爭力,依託於文化的輻射力。因為以往的發展經驗給我們兩個至關重要的教訓。一是僅僅依靠發展經濟來減少貧困和保護髮展的持續性是不夠的;二是技術絕對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辦法。這些提醒我們必須改變錯誤的觀念和行為方式,而改變的源泉就是文化。所以文化不僅是藝術、音樂、舞蹈和戲劇,而是整個的生活方式。從某種程度來說,文化是一種提升的過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產品則會成為「提升」之動力。

創意產業是從創造者、策劃者、設計者出發的理念,它強調創意者的個人創造力。不同國家或地區鑒於自身優勢和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創意產業所適宜的行業也不盡相同。比如英國將廣告、建築、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設計、時裝設計、電影、互動休閑軟體、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體、電視廣播等行業確認為創意產業。歐洲、美國、澳大利亞和其它國家則將廣告、表演藝術、廣播媒體、博物館、軟體開發乃至交響樂等確認為創意產業。

那麼,中醫是不是國家總體發展戰略中,中國最具有自身優勢的創意產業施展拳腳所適宜的空間呢?!

1、現代醫學(西醫)高度發展的危機

1.1、西方有史以來首次對醫藥界的大革命

張緒通先生在《中醫戰略》序七(賈謙.中醫戰略——中醫傳承與發展的認識和思考.中醫古籍出版社。2007.01)介紹了美國名醫,曾任美國知名大醫院的院長,著名研究所的研究員,醫學院教授,伊利諾州醫師執照局的局長,美國醫學會(AMA-AmericaMedical Association一個具有超強政治力量的工會組織-美國醫師工會)的領袖----曼戴爾松醫學博士(Robert SMendelson MD)(以下簡稱:曼博士)1980年出版的巨著:《一個醫學叛逆者的自白 Confession of aMedial Heretic》。這本書再版過無數次,他忠實的讀者們紛紛站出來,組織成立一個叫做:全國健康聯盟 NationalHealthFederation,公舉曼博士為會長,美國大城小鎮都有分會,定期舉行集會,並邀請名人演講,還有定期會刊。這就是西方有史以來首次對醫藥界的大革命。

曼博士書的副題是:如何捍衛自己的生命,不受醫生、化學藥物和醫院的坑害。封面上列出六個重點:

1.1.1、醫院的年度身體檢查是一個陷井。

1.1.2、醫院是患者的險地和死所。

1.1.3、大多數的外科手術給患者的傷害過於益處。手術每次必定都是非常成功的,但病人傷了或死了。

1.1.4、所謂疾病化驗或檢驗,檢驗的體系和過程不合理,簡直是腐敗一團,即使是科學儀器,也是錯誤百出,完全不可信任。

1.1.5、最大多數的化學藥物不但沒有治療的真實效果,抑且是致病、添病的緣由。

1.1.6X光的檢驗是診斷程序的重點和特色,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它不但輻射線對人十分危險,而且檢驗結果錯誤頻出。

書中對以上六點,作了詳細的說理和舉證,使行家讀後,覺得:一點也不錯,他替我把我心裡的話都說出來了;使外行人讀後,如惡夢初醒,覺得:是他替我說明我生病時所受到的萬般委屈和無辜的災難。所以曼博士的書一出來,就轟動全美國。……

1.2中國的醫療現狀

或許是今天的中國「對抗療法醫學」(也就是專以化學和器械檢驗,化學藥物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為本的醫學。即中國人習慣稱謂的西醫)還沒有發展到象美國那樣的高水平,曼博士的言論可能會讓中國的讀者覺得危言聳聽。

但是,《財經文摘》所刊登的《危險的醫療》:「越來越多的高級知識分子群體對醫療主體抱有成見和憂慮。醫療主體也被進一步醜化。人們總是擔心醫療主體不僅不能夠使自己的健康更有保障,反而會傷害到自己。」

「50來歲的北京學者田南雁則打開他的手機,逐字逐句地向《財經文摘》念他收到的一些簡訊,其中有兩句令人記憶深刻,他說,『醫生見死不救,草菅人命,越來越像殺手;殺手出手麻利,不留後患,越來越像醫生。』」

《有多少人被醫療拖累?》:一個小小的闌尾炎手術就要花費4000元!

「衛生部信息統計中心的主要官員說,有超過40%的城鄉居民有病不去就診,29%應住院而不住院。過高的醫療花費使人們對醫療服務望而卻步,2003年單次住院的平均花費將近4000元,相當於平均收入的43%。」

《白衣天使還是人民公敵》:「目前,看病難、看病貴、大處方、過度醫療、見死不救、醫療糾紛、天價賠償等辭彙以超高頻率在媒體和公眾中傳播。」

「近期調查顯示:94%的人認為醫生的聲望比10年前下降,41%的人認為聲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於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對81種職業的社會聲望進行排名,醫生排在第29位,低於機關科長、政工幹部、銀行出納員和警察。」

以上可見大力發展現代醫學(西醫)的中國醫療現狀,其負面效應幾乎可以和美國平分秋色!這裡應該說明的是,指出西醫的弊病,並不是全盤否定西醫在內、外科治療中比如西醫斷指、斷骨再植手術的成功等所具備的優勢。希望不會引起讀者的誤解。

1.3、以犧牲溫情為代價的現代醫學迫使醫學界與中國傳統醫學接軌

《白衣天使還是人民公敵》:有人預言,(現代)醫學的發展可能是以犧牲溫情為代價的。醫學的飛速發展導致現代醫學分工日益細化,其後果是使得幾千年前一個醫生面對一個病人的對話氛圍,在短短几十年內切換成「一個醫生面對一個器官」,甚至是「幾個醫生面對一個病人。」當醫生面對病人的時候,在他們的眼中很容易將對象分割成系統、器官,試圖通過純粹的技術手段消滅病原。當然技術的手段是必要的,但技術主義邏輯往往會忽視人際關係,將人視為由一個個零部件組成的機器,而不是具有情感依賴的社會化的人。如果這種預言成為現實,那麼,作為保衛人體健康的「醫學」將失去醫學的意義!

曼博士指出,因服用化學藥品而受到傷殘、致死的美國人,每年至少150萬人,這是政府公布的數字。美國不僅用這套制度危害本國的無數哀黎,而且用這套制度作為對外的戰略武器。美國威逼利誘使別國在醫療制度上必須與它接軌。富豪大佬常公開地說:「這比正式掠奪人家的政權更實際,更權威,更沒有風險。」因此,當「富豪」要征服一個地方,就去那裡「行慈善」、「做好事」,去「捐贈」「藥品」、「疫苗」,辦一個或多所「醫院」!

以曼博士為會長的《全國健康聯盟》最主要綱領是,喚醒民眾:生命權是天賦的,維持健康也是人民天賦的權利。人民有權選擇對自己最合適及最有利的治療方針與方法。美國人民有權利在各種現有的醫學中,選擇一種或多種的治療法。其次,《全國健康聯盟》的宗旨是鼓勵人民認清情況,真正的醫療,應該著重於「預防醫學」,所謂「一個盎司的預防勝過一鎊的(對抗)治療」

由於曼博士領導人民團結起來,堅決抗爭,迫使美國政策逐漸放寬,逐步准許各種療法合法化,或是採取不干涉主義,准許他們自由發展。後來針灸療法由尼克松總統從中國帶回美國,也享受合法化的待遇。在美國准許辦中國醫學醫學院及各種訓練班,這是美國向中國接軌。《全國健康同盟》是在美國對中國醫學心嚮往之的一群力量。這個力量還正在茁壯、穩定地成長中。

2、對傳統中醫中藥的重新認識

西方有史以來首次對醫藥界的大革命,激發了學術界對傳統中醫中藥的重新認識。

2.1、中醫學誕生於五千多年前

以往學術界多是認為傳統中醫藥誕生於兩千多年前,其實這是有失公允的。考古學發現的針刺工具、開顱術、代表疾病與治療的甲骨文字,都是在五千年以前!與中醫藥臟腑、經絡名稱數量直接對應的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曆法,及其古代中國天文學赤道坐標系的誕生時代,則是在七千年以前!而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曆法,及其古代中國天文學赤道坐標系的詳盡知識,到漢代就已經相當模糊了!換句話說,傳統中醫中藥的基礎知識,比如中醫的臟腑經絡命名、用藥規則、針刺迎隨補瀉、按摩、推拿等理論的生成原理,比如為什麼要按「天數」確定進針的深度?為什麼針刺入穴位後向右旋轉為補,向左旋轉為瀉?諸如此類的中醫深層次原理,到漢代就開始失傳了!然而要弄清楚這類知識,則必須弄清楚「天數」是如何從古代中國天文學中測定出來的。一百多年來中醫的被閹割和被扭曲,就是因為與中醫學無法分割的古代中國天文學知識,從周秦以後就沒有被全部承傳下來!故而無法解答中醫學術理論的科學原理,無法消除中國近現代精英對中醫科學性的質疑。

比如梁啟超提的問題是,中醫儘管能夠治好病,卻沒有人能夠說明中醫之所以能夠治好病的道理。陳獨秀的回答是,因為中國的醫學不知道科學,所以回答不了這個道理。一直有人說,中醫一不了解人體的構造,二不從事藥性的分析,細菌和病毒的傳染更沒有聽說過。

胡適的問題是,西醫能說清楚病人得了什麼病,雖然治不好,但西醫是科學的;中醫雖然能治好病,但是因為說不清楚得的是什麼病,所以中醫不科學。

儘管中醫界一直在努力證明自己是科學的,但是所運用的「科學依據」卻不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中醫「天人相應」的準確含義----人體臟腑經絡氣血運行與天地陰陽五行相參相應!不是告訴大家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等曆法究竟是怎樣從古代中國天文學中測定出來的科學原理!而是西方醫學的分子生物學之類。即使有的學者知道要到天文學中探詢中醫所講的與人體相互感應的「天地」,也因為不了解現今學術界「普世天文學」的「天地」----地球及其大氣層,根本不是中醫學「人與天地相參」中的天地框架!

2.2、欲求「病從何來」, 「治向何去」,首先要通曉古代中國人的物質生成觀念

中醫學所講的「天地」,是渾天坐標系所界定的雞卵形狀的天地、是運行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生長化育五穀(「四時行焉,五穀生焉」)的天地!簡而言之,「天地」就是春夏秋冬四時之氣!

古代中國人認為,「氣」是化生萬物的本原!更是化生人體的本原!換句話說就是:「氣」是古代中國先哲對於物質世界化生本原的科學認知。陰陽五行是天地之氣的五種根本屬性!人體臟腑經絡的周身氣血運行與天地陰陽五行相參相應,就是以氣的「五種根本屬性」為科學依據。早在二十四節氣誕生的六、七千年以前,這一認知體系就已經形成。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以來的思想家們所論述的: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天地之間的一切事物,包括宇宙、天地自身以及其中的萬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構成。諸如此類對氣本質屬性的深刻揭示,都是對遠古中國先哲「氣」科學思想的承傳。

遺憾的是自商周以下,制訂二十四節氣的科學依據----「測地氣」沒有完整地保留下來(有另文詳細分析),談論「氣」的思想家們逐漸忽略了闡釋「氣」是從哪裡來的這一關鍵問題,加上當今學術界對「氣」的理解無法擺脫西學定義的束縛,進而導致了中華文明「氣」的概念無法得到準確釋義。中醫非常精粹的科學內涵也就蛻掉了原有的光彩!「治向何去」自然也就很難找到正確的方向。儘管按照醫書上所講的癥狀下藥,也同樣能夠治癒很多病例,但是,「沒有安裝羅盤也可能到達目的地的船」----中醫,不能夠用現代人容易懂的語言講清楚「病從何來」,「治向何去」,故總是比「安裝了羅盤有時反而不能到達的船」----西醫(孫中山語),而讓人心有怵惕。中醫的被冷落自然在所難免!

2.3、為中醫航船找回失落的羅盤

儘管今天的中醫航船沒有安裝羅盤,但是中醫航船卻並非沒有羅盤。這羅盤就是人體氣血運行與天地陰陽五行相參相應原理----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的科學依據。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是對天地之氣運行規律的準確標識,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等理論的確立,就是以人體臟腑經絡氣血運行與天地之陰陽五行相參相應為科學依據。五臟五腑與五行相通,五臟主五志(怒、喜、思、悲、恐)。《內經》明確指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悲、恐。」.五臟主五體(頭面與四肢)。五志與五體均為五臟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正常的五志對五臟功能沒有不良影響,但五志的太過與不及,均可傷及五髒的相關功能,使各髒的氣血運行出現異常,進而影響五臟主五體的功能。表現於五體之上則出現筋脈失養、面色無華、肌肉枯萎、齒搖發脫等虛損之象,影響人的形體容貌。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針灸、按摩、推拿的扶正祛邪、調整經絡氣血等治療方法,都是以這一「天人相應」為主導。然而在數千年中醫航船的行駛中,這一羅盤卻散佚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比如,自《黃帝內經》中就出現了將人體的雙目與太陽月亮直接對應,認做是「天人相應」的錯誤說法。諸如此類的失誤流傳下來,加上近現代以來中醫的名詞術語被西醫的所替代,就更加使中醫航船找不到正確的航向。

可喜的是,考古學、民俗學、、天文學、文字學等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將失落的羅盤「零件」----組成本真中醫學的要素打撈了上來。這些零件就是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科學原理因為《黃帝內經》就是以陰陽五行、干支文字元號和數字元號為主來描述人體氣血運行規律;描述在氣的作用下人體孕育、出生、成長、衰老、死亡的規律;描述天地之氣、人體之氣與疾病的關係。所以展示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科學原理,就能夠弄清楚中醫是從哪裡來的,就能夠知曉中醫應該向何處去!換句話說,天地之陰陽五行與人體之臟腑經絡氣血運行相參相應原理就是羅盤。重新組裝成完整的羅盤並安裝在中醫航船之上,則需要考古學、民俗學、、天文學、文字學、中醫學、易哲學等學科學者共同努力,將打撈出來的七千年前古代中國天文學知識重新梳理、整合,並與中醫理論進行對接、融合、相互驗證。安裝了羅盤的中醫航船,完全能夠說明患者得的什麼病、得病的原因,中醫能夠治好病的原理,令人信服地回答「病從何來」,「治向何去」的問題。

3、陰陽五行八卦是古代中國先哲對物象變化、時空變遷規律的科學認知

常識告訴我們,樹冠有多大,樹根有多深。中醫學術理論這棵參天大樹,枝繁葉茂,就是因為它的根深深扎在中華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的沃野之中!當今中醫學的各科知識被嚴重歪曲,很多精華被當作糟粕清除出中醫學界,即使是赫赫有名的中醫學專家也很難區分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因此,要發掘中醫藥寶庫,首先要提高從事中醫工作者明辨精華與糟粕的鑒別力。其中,最大的困難在於很多中醫學名詞術語的定義含糊不清,無法用現代人尤其是西化了的「中醫專家」能夠聽得懂並且信得過的語言,解釋中醫各門學科的真正科學含義。「含糊不清」的原因,除了漢語流傳數千年導致的語義變化萬千之外,就是中醫中學的西化。要想準確釋義中醫名詞術語,對學術界誤解的中醫學術理論撥亂反正,就必須展示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科學原理。

3.1、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科學原理

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很長時期被看作是迷信與讖緯。其實卻是古代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曆法。

1983—2001年發掘的大約距今為9000-7800年之間的賈湖遺址,出土甲骨所顯示的契刻符號,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卜辭4000多年;用於測地氣定八節(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十六根骨笛與《後漢書.律曆志》記載的:「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鐘律,權土炭、效陰陽。效則和,否則占。」相吻合;9000年前賈湖人掌握的酒的釀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而「酒」,最初主要是藥用,在《內經》中有十分明確的記載。

1987年夏,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的45號墓,墓主頭南腳北,在骨骼兩旁和腳下,有用蚌殼排列成的圖形。東方是龍,西方是虎,形態生動,其頭均向北,足均向外。龍虎兩蚌塑分別代表東宮蒼龍和西宮白虎,而足下的圖形則為北斗,其配置與實際天象相符,是天空中四象系統的早期形象。據C14測定並經樹輪校正,該墓年代大約在六千年以前,即公元前4000年左右。

以上這類出土足以證實以北斗、蒼龍、白虎為主要特徵的北斗觀象授時系統,就是延續至今並被現代天文學承傳下來且仍在使用的赤道坐標系。由這一系統中制訂出來的二十四節氣、十干紀一年分十個月、十二支紀一年分十二個月、干支四柱紀連續的60時、60日、60月、60年的曆法,也由甲骨文字中筆法秀麗、排列整齊的干支60一周表,與文獻記載的干支曆法在伏羲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得到相互印證。

與陰陽五行八卦內容息息相通的干支60一周曆法(俗稱干支四柱)則與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通。二十四節氣曆法則由以北天極為中心,以二十八宿為圓形天道,以斗柄旋轉為指針的赤道坐標系(渾天坐標系)來進行測定在一回歸年內,從冬至開始,斗柄由直指正北轉向直指正東、正南、正西,到第二年的冬至,整整徊轉一周天。

周天分四個方位的二十八宿,是古人用假想的線條連結起來的二十八組星象。每個方位的七宿連結起來像四種動物----青龍、白虎、朱雀、神龜(玄武):

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

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

北方神龜—斗、牛、女、虛、危、室、壁

只要在黃昏時觀測斗柄指向二十八宿的位置,就可以知道是什麼季節。這就是中華文明中「四象」的由來。加上四立時節斗柄分別指向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維),共八個主要節氣(與八卦直接對應),即是「四象生八卦」的由來。如此系統的、較專門的、歷時久遠的中國天文曆法科學體系及其相關知識,影響到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司馬遷的《史記》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五十多萬字。十二是十二月,是地支、十是十天干、八是卦數、三十取老子三十輻共一轂的意思,表示「輔弼肱骨之臣」「忠信行道以奉聖上」,七十表示人壽之大齊,因為列傳是記載人物的。《史記》以外的其他著作也不乏用「天數」描寫事物的內容。

3.2、中華文化中的四象八卦內容遺存

在文藝作品與民間故事中,「伏羲觀天法地,而作八卦」,是對遠古時代觀象授時的最為古老的記載,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帝王,三皇之一。女媧是古之聖女,傳說中她補天濟世,創造了人類,人們將它們視為人類的始祖。《藝文類聚》卷一一引曹植《女媧傳》云:「二皇人首蛇形」。伏羲和女媧圖像自戰國以來,在壁畫和石刻上多有出現,廣泛分布於中國北方、南方和四川等地。僅舉新疆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壁畫為例:

1960年,在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的唐代古墓中,出土了二三十幅古老的《伏羲女媧圖》(見圖1-1)。

圖1-1《伏羲女媧圖》圖1-2《東漢袖珍圭表正、俯視圖》

的伏羲持矩,女媧持規。伏羲的右手抱住女媧,女媧的左手抱住伏羲,兩人斜著瞳仁深情相望,下身均為蛇形且相纏相交。背景是天空,二皇頭上有日,日內的圖案是三足烏,腳下有月,月內的圖案是玉兔,滿布四周的大小斑點是天空中的星辰。有「曆象日月星辰」的內涵。規和矩是伏羲觀象授時的器具,其中規可用來畫圓,又可用來量角,古人就是用這樣的器具觀測星體之間的角度。伏羲所持之矩是用來觀測日影使用的圭表。圭表的形狀與矩相同,都是L形。可用「規矩」畫出「日月」及「星宿圖」。

1965年在江蘇儀征縣石碑村的一個東漢墓中出土了一具袖珍式的L形銅圭表。如圖1-2《東漢袖珍圭表正、俯視圖》所示,立者為圭,平者為表。圭和表有銷軸連接,平時將圭放倒,與表合成一把尺子。使用時將圭翻出,表面上出現一個長方形槽。槽中注水可以觀測水平。圭的上端有一個小圓孔,插入一小木棒,可以懸掛鉛垂,以校正垂直度。圭表測影不但可以測定季節,而且可以用來測定方向,在《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中,就有匠人在建築工程中用來測定方向的記載。因此,圭表是古代的重要測量工具。如《管子「輕重己」》云:「規生矩,矩生方,方生正,正生歷,歷生四時,四時生萬物。聖人因而理之,道遍矣。」即運用天文儀器測定天體位置移動規律,對應地面上四季的規律性變化,制訂出曆法。有賢能的人掌握了世間萬物運行規律的宏觀性,就有總體規範可以遵循了。

應該說,極具代表性的古人觀測天文現象活動繪畫作品,是1976年出土的西漢卜千秋墓壁畫。在13塊磚上依次繪有女媧、月亮、朱雀、白虎、仙女、玉兔、蟾蜍、伏羲、太陽、黃蛇等,流動的彩雲縈繞其間,充滿飄動活躍的氣氛(見圖3)。

從年代上看,楚帛書的記載應在戰國或更早。1972年從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發掘出土的彩繪《西漢帛畫》,以人首蛇身的女蝸為中心,把她描繪為一個頭無冠,披長發的婦女形象。上半身穿藍色衣裙,兩手抄在袖中,向左而坐,顯得端莊肅穆。足以下作紅色的蛇身,環繞這位人類始祖「天帝」,還表現了一系列的「天國」景象:有「鶴壽千秋」的五隻仙鶴,有「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的兩隻飛舞鴻雁。月下一女,似乘龍輕揚而上。兩隻獸首人身的司鋒騎在異獸上振鐸作響。有金鳥的太陽和八個小太陽坐落扶桑之間。兩條巨龍相對飛舞,祥雲繚繞。這幅天國圖,真是氣象萬千,美不勝收(見圖1-3《河南洛陽卜千秋墓室壁畫之朱雀圖》。因篇幅所限不贅附原圖)。

圖1-3《河南洛陽卜千秋墓室壁畫之朱雀圖》

中華文化中的四象八卦內容遺存數不勝數,本文僅圍繞與中華文化各學科知識的領先學科----古代中國天文學知識相關的文藝作品作了點滴介紹。意在提醒讀者,古代中國先哲對世間萬物變化規律與時空變遷規律直接對應的科學認知----伏羲陰陽五行八卦,是諸多中華文化遺存的底本。只有透徹理解陰陽五行八卦的科學原理,才能夠從諸多中華文化遺存中,透過直觀的藝術畫面,看到其中蘊涵的古代中國先哲們曾經輝煌過的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盛況。

3.3、「效法天地」是因為萬物無法逃脫天地之氣的化生與化滅規律

中國先哲掌握了天地之氣運行規律---陰陽五行八卦後,在安排農事、制定法度時,都是效法天地。《太史公自序》指出:「維昔黃帝,法則天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當時通曉四時五行的運行規律以教化百姓是王者攝天子政的最高責職。法則天地,首先是效法五行。依五定製,分五事、五紀、五福。反映在天文曆法中,則認為「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解放前彝族十月曆中,一年被分為土、銅、水、木、火五季,五行作五個季節。自然地理上定五嶽;農藝上分五穀;生理上分五臟;醫學上有五色診。社會也多以五定製。《曆書》記載:「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余,於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

古代中國倫理道德標準也是法則天地。天有天極,人有皇極,星空天道繞北極,百姓人道繞帝王,極為軸心,為最高規範。西漢董仲舒則定三綱五常作為倫理準則,成為歷代王朝統治的思想基礎(黃麟雛.論《史記》反映的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傳統.自然科學史研究. 1996.4:297-308)。

中國傳統科學所創立的「八卦」,上統天文,下包地理,是因為它所標識的是天文地理現象的內在規律(有另文詳細分析)。古人將「人道」一詞與「天道」、「地道」並列,並將人道釋義為「仁義」。如在易學中「人道」專門指人的道德規範。易學認為,「仁義」是天地之氣賦予人的本性,行仁義之道,則符合天道。由此承傳了伏羲之學的《周易》,「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兩條重要的道理:一是理性地做人,二是智慧地做事。」。《皇極經世書》也依據天道闡釋了做人應該遵循的守則,如中醫學的養身之道主張養心即能養身,《皇極經世書》則具體闡釋為:「言發於真誠則心不勞而逸久。……得天理者不獨潤身,亦能潤心,至於性命亦潤。」即發自內心的真話不會使身心疲憊,遵循天道賦予人的本性,不只滋潤身體,也能夠滋潤心田,還能夠滋潤性命。考據學家孫星衍在《問字堂·卷一·雜文一·原性篇》,對先哲們的這一主張做了詳細論述:「……不明陰陽五行者,不可以言性。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在天曰命,在人曰性。故神農經言養命以應天,養性以應人。……天先成而地後定,……五六天地之中合,性有五常,情有六欲,五常者,仁義禮智信;六欲者,喜怒哀樂好惡也……」即不懂得陰陽五行原理的人,沒有資格言說人性。人稟受天地之氣而生,在天曰命,在人曰性。故《神農經》說修養生命要順應天道,修養性情要順應人道。天先形成而地後定位,五運六氣在天地之中交接和合,人性有五常,人情有六欲,五常是:仁義禮智信;六欲是:喜怒哀樂好惡。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將人道與天道的關係歸納為:人類符合天地之道的道德規範為「仁義禮智信」。可知中國傳統文化用來規範人們道德的標準----人道,是以中國傳統科學所認知的天地之道----「陰陽五行」化生萬物為依據的。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中華民族精神之根基;也是中醫學術理論立論的基本出發點。

3.4、可以得到充分驗證的中醫學術理論科學性

大家知道:

3.4.1中醫學不是以解剖實物來命名臟腑、經絡,它將人體內的臟器統稱為五臟六腑,只是在論述經絡理論時,才稱六臟六腑。並認為支撐人體生命和支配人體生理活動的物質是「經絡」(也稱經脈);

3.4.2、中醫不以細菌、病毒、紅白細胞增減異常等作為致病因素;

3.4.3、中醫不以生理、病理、生物化學作為化生人體的本原;

3.4.4、中醫與西醫的診斷、治療原理是不相通的;

3.4.5中醫學臟腑、經絡,其數目、性質與功能,不是與解剖出來的器官、神經相吻合,而是與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數目分毫不差,而且其功能性質與這些數目所標示的天地之氣的功能性質也是直接對應的。

這種對應的原理是,氣血在五臟周而復始的運行支撐著人體的生命活力。五行通五臟,五臟通五智、五體、五官。這也是中醫眼科、中醫兒科、中醫骨科等都以陰陽五行八卦為指導思想的根本原因所在。

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曆法知識與中華文明,比如歷代典章制度、中醫、易學、文學、藝術等各學科知識無法分割。換句話說,就是不懂陰陽五行八卦之類知識,就無法真正讀懂中華文明各學科尤其是中醫學知識!失卻了古代中國天文學天空命名、曆法等方面的知識,就無法找到陰陽五行八卦之類知識的真正科學依據!就沒有資格奢談中華文明的精華與根基!

「中醫科學化」、「中醫現代化」完全拋開了中醫學真正的科學依據----古代中國天文學知識,自以為高明地用西醫基礎知識來替代中醫基礎知識,這種掐斷了中華文明根本,截斷了中華文明源頭的治學方法。不僅使西方學者無法真正讀懂中華文明知識,甚至連土生土長、土生洋長的中華民族的一些子孫,都分不清陰陽五行八卦是精華還是糟粕。以致於相當一部分學者談到陰陽五行,就會以為是腐朽沒落的東西,惟恐避之不及!導致中醫學的科學性無法被學術界所認可,故而發展中醫阻力重重。

要知道,中醫將人體與陰陽五行八卦直接對應,決不是拘泥於古人對陰陽五行八卦的盲目信仰與崇拜,而是這一對應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內在規律。這一規律完全可以從天體位置移動與四季變化規律直接對應;人體脈象變化、致病因素、愈病原理及愈病過程以及人與動物的生長壯老已、植物的生長化收藏中得到充分驗證!

4、階段性誤區給創意產業施展拳腳以廣闊的空間

自近現代以來,受中華文明停滯論、中國古代無科學、中國上古無歷史論的影響,大多數自然科學史研究者是以西方科學標準、運用西方天文學、西醫學基礎知識來對待中華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知識。尤其是深受80多年前國民黨政府取締中醫的影響,不相信中醫有獨立的學術地位,再加上對自身傳統的冷漠勢利之心,中醫越來越難以實現真正的自我。時至今日,無論是科技精英還是文化精英,包括平民百姓,大多數人已經不習慣於去中華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中探討中醫科學性了。

4.1、階段性誤區----中醫西化

比如,現在中醫學的課程體系,是仿照西醫學的教學模式設立的,基礎理論課與臨床理論課嚴重脫節;西醫課時過多,中醫課時過少。六個版次中醫教材的編寫,將原本精鍊簡略的內容弄得繁瑣重複,將原本相對系統完整的內容肢解得缺乏要領。將中西醫這兩種從理論構建、思維模式、學科形成、技術應用都不相同的理論強行匯通,結果只能是匯而不通,非驢非馬。

如何運用西醫學的理論來驗證中醫理論是否正確、如何通過實驗來驗證中藥的有誤療效,在與中醫證候風馬牛不相及的所謂模型上,利用西醫學研究領域一些已經過時或落後的生化指標,進行中藥作用機理或者病症本質的研究,從一開始就走上了歧途,而正是這些被移植的標籤性時髦語言,被一些人奉為高科技而津津樂道。中醫科研「幾十年了,一個真正有價值的成果都沒有」。比如,經絡實質的研究應該是持續時間最長,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多,研究最深入最廣泛的,然而迄今為止還僅限於各種假說並存,沒有令人信服的定論;中藥復方的研究,難點重重,關鍵性問題得不到解決,而中藥西化「變異」出的「毒副作用」,卻一次又一次在國內外被炒得沸沸揚揚;某些中藥雖然遠離了「粗、大、黑」的外貌,但其應用已與中醫的辨證論治不大相干,不過是在藥典里增加了一味「西藥」而已……

中醫中藥本應以陰陽五行為指導思想來進行研究,可是,學術界一些人卻對中醫講陰陽五行橫加指責,認為這是不務正業。認為要向現代醫學學習,只應該講臨床,不應該講哲學。實質上是只許講治病,不許講治病原理。西醫在中醫臨床的介入,導致了中醫臨床辨證論治思維的異化。中醫基礎理論的基礎----陰陽五行原理的缺失,導致了中醫教育,猶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失去了生命活力。屬於「正規軍」有話語權的中醫專家有很大一部分成了「西化中醫」的「中醫掘墓人」;屬於「土八路」的民間中醫,即使能夠治好多種病例,也因為講不清楚治療原理而倍受實際醫療管理制度的刁難。中醫走向衰敗自然在所難免!

中醫西化不過是一個階段性誤區。中醫的困境也是中醫的發展良機,面對當代中醫教育培養的一批批中醫的掘墓人,面對被西醫判了死刑而由中醫起死回生的一個又一個奇蹟,面對中醫在戰勝新出現疾病中體現出來的神奇療效,面對國際國內人民對中醫的模糊認識與強烈好奇心理,運用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知識來解讀中醫各科知識,將本真中醫的科學原理揭示出來,遵循中醫經典的準確含義指導中醫進行診斷、治療,運用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原理指導中藥研究,廣泛搜集民間中藥秘方、單方、驗方及特效治療方法,開發中藥丸散膏丹的製造,等等。並將這些知識編寫成教授者願意教授,學習者願意學習,從醫者明白,患者信任的中醫教材、中醫輔導教材、中醫科普讀物,製作成象廣州電視台拍攝的60集《黃帝內經》、中央台《走進中醫科學》那樣的科教片。再結合全國各地尤其是如彝族、苗族、壯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仍然保留的神奇中華醫藥療法,拍攝成象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錄製的洛陽「郭氏正骨術」那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紀錄片,抑或將「百年郭氏正骨」等題材編寫成象《大宅門》那樣的文藝作品。尤其是中醫學涉及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曆法及其古代中國天文學、物候學、音律學、文字學等諸多學科知識,就更是科教片豐富多樣的精美素材。著作版權、光碟版權、中醫處方專利權等具有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自然是接踵而至。

4.2、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稍微想一想古代的文學藝術作品,無論是壁畫、繪畫、建築裝飾,還是民間傳說、故事、習俗,尤其是戲曲與四大名著,比如《西遊記》中,玉皇大帝、南天門、北天門、天兵天將、太白金星等內容,《三國演義》中《借東風》等內容,就不難理解陰陽五行八卦、二十八宿、北斗、干支四柱等知識為什麼會如此深入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不難認可中華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體系曾經是相當完整與相當成熟的!以此為底本的創意創新文化產品、在今天中醫學術嚴重委瑣,空前低靡的現狀中,一定會成為吸引眾多國內外讀者與觀眾的暢銷文化品,具有相當寬廣的文化市場。

比如,中國福娃的設計者韓美林先生以「從民間藝術中汲取養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摸索相互融合的途徑」為指導思想,要設計出一種形象,表現出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表達出中國人民的熱情,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裡,要讓福娃的每一個細胞里都揉進『中國』這兩個字。」他從50件作品裡看到了一張五個小人兒的作品,突然找到了靈感,他說,「金、木、水、火、土」是中國對待宇宙萬物一個非常精闢的總結,是國粹,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值得驕傲的一個文化因素,為什麼不把它融合到吉祥物之中呢。」韓美林先生隨即設計出「五行」福娃,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這一設計的確表現出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每一個細胞里都揉進了『中國』這兩個字,滲透著相當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

而北京奧運會提出的三大理念(綠色奧運、科技奧運和人文奧運)中,人文奧運是最為核心的理念,是北京奧運理念的靈魂。2008北京奧運會,讓世界來到中國,讓北京觸摸世界,是歷史悠久的奧林匹克文化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偉大握手,是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一次雄偉交匯。多元創造、對話交往,是新世紀奧林匹克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

如果能夠按照韓先生的初衷,定名為木娃、火娃、土娃、金娃、水娃,再將五行是氣的五種屬性、與五大行星有內在聯繫等內容鑲嵌進創意之中,自然會將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灌輸給當今的中國與世界人民。但是由於不全面了解「五行」所代表的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繫,在2005年11月11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倒計時1000天的日子裡,面向全球正式發布吉祥物時,代表「五行」的吉祥物又被「魚、熊貓、奧運聖火、藏羚羊、京燕」為創意的叫做「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的「中國福娃」所替代。而「歡歡」、「迎迎」之類,曾經是一些大熊貓的名字。故僅從福娃的命名來看,就缺乏新鮮感。自然也就降低了北京2008年奧運會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如果韓先生及奧組委的先生們真正通曉了「五行」思想的實際內容,很可能會為後來的修改結果感到懊悔。

修改後的福娃,雖然幾加粉飾,但是因為不具備中華文明原生態的科學、文化、人文細胞,讓相當一部分中國老百姓,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農村老百姓,很難記住他們的名字及其所代表的中華民族人文思想,失掉一定的市場空間自然是難以避免的。由此可見,不了解七千年以上中華民族極其豐富的實踐、知識、理論、經驗、智慧為一體的相當完整、相當成熟的中華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體系,不了解陰陽五行與五大行星、北斗七星、二十八宿,與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等知識的關係,與歷史、民俗、文字、歷代典章制度等中華文明的關係,就無法生產出文化底蘊真正深厚的文化、科學、技術、藝術產品。即使有了中華文化揉進每一個細胞的文化產品,也會無法很好地實現其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正如鄒牧侖先生在《道德經旁說》中所說:「今日之世界,幾乎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翻版,世界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跨越國家、民族、種族、集團及個人利益之上的文化思想來扭轉或改變500年來弱肉強食、人慾橫流所造成的扭曲局面。」1988年74位諾貝爾和平獎評審委員一致宣稱:「人類要想永遠和平,需要從2500年前的孔子學說中尋求和平共處的方案。在不久的將來,儒家學說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逐漸成為人類文化的中心。」而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對人的深切關懷思想,則是來自近萬年以上的,世界上惟一從未間斷、綿延至今的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天道與人道之相互感應原理」,所以,陰陽五行思想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是不可企及也無法再造的世界文明的輝煌頂峰之一。

只有大力開發中華傳統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寶庫,以中華文明原生態知識來釋義中華人文理念,來釋義中醫學,中華文化、中醫文化產品,才會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創意、新資源,才會得到儘可能多的中國、世界人民的喜愛與關注。才會有創意產業在中醫行業施展拳腳的廣闊空間!

5、中醫復興勢不可擋,中醫創意產品商機無限

誕生在七千年以前的古代中國天文學、中醫學、易哲學,是世界上自成科學體系與自成哲學體系的一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融為一體的中國學術體系。其中的中醫學術體系,只要天地之氣存在,它就是既科學又不違背自然,適應性超強,不破壞原生命結構,特等的智慧和辯證方法論的結晶。它既是治療的,又是預防的。同時,它更是能夠證明中國學術合理性的中華民族本土科學思想與技術豐碩成果,它代表著中華民族之魂,閃爍著中華文明的燦爛光輝。

然而,據有關方面調研,全國所有中醫院中,已經沒有一家真正的完全意義上的中醫院了。在絕大多數醫院的中醫因為接受西化中醫教育,已經很少有會運用中醫思維方式來進行治療的窘境之中,一些民間中醫的聲望與經濟效益卻越來越好!

比如,某縣(徐水縣)某鄉(戶木鄉)某村(南城村),有一位雙目失明的中醫,現在五十來歲。二十多年前是由妻子用三輪車拉著走街串戶,也由其妻代筆開藥方來為患者治病。十多年前,就發展成為診所,有了汽車,雇有一名司機、一名司櫥。今天診所擴大為衛生所,雇有一名司機、一名司櫥、一名司葯、一名熬藥的工人。這位中醫主要依據把脈與傾聽病人口述來判斷病情,平均每天接診八十人左右,除每周五休息一天以外,患者天天爆滿。因為市場經濟所迫,由十多年前的五付葯能夠解決問題,現在幾乎都改成了十付葯。方圓百里甚至二、三百里的患者都來光顧。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些市級定點醫院的救護車,還時不時地滿載本醫院的工作人員與家屬,來找這位中醫治病!就因為這位中醫的葯吃了見效!而且與大醫院僅僅一個感冒就要花費三四百元錢相比,這位中醫收取的費用要便宜得多!這位中醫非常注重自己所開藥方的知識產權保護,藥方從來都不給患者帶走!按平均每天每位患者(費用最底的)十付葯130元左右,熬藥的費用20元(每付葯2元)計算,日毛收入最少也有1.2萬元,其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其他地區也有一些類似這位中醫療效顯著,深得患者信任,經濟效益奇佳的事例。這說明,在越來越多的民眾「總是擔心醫療主體不僅不能夠使自己的健康更有保障,反而會傷害到自己」的狀況下,中醫的復興是沒有人能夠阻擋得住的。因為從病人心理依賴角度看,無論什麼疾病都希望找到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醫生來診斷、治療。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患者卻時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人如果進了醫院,就會遇上「騙你沒商量」。某些醫療機構和醫生在利益的驅動下,醫德喪盡,對人的生命與健康漠不關心,對金錢卻是利欲熏心。吃藥商回扣有一套,忽悠患者有一套,逃避醫療事故責任有一套,醫德醫術卻乏善可陳。「新的醫療器械和檢測方法,不是被醫生作為診斷與治療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作為忽悠你上當的賺錢道具。不管需要不需要,不管患者經濟條件如何,提高設備的使用率是最重要的,因為使用率就意味著經濟效益。驗血、驗尿、胸透、腔鏡、心電圖、腦電圖、CT、超聲波、核磁共振等等,先讓你掏出錢來再說,「望聞問切」?太老土了吧?偽科學!迷信!絕對不要相信,要絕對相信醫生,相信『科學』,我們醫院的設備都是最先進最科學的,都是美國的德國的。」檢查結果出來了,唬人的事情也就出現了(葉季夏.就這樣快快把你治死!——唯科學主義醫學的社會危害))當民眾多次被現代醫學的弊病戕害,唯科學主義直面真相的時候,美麗的謊言就不攻自破。恐怕這就是一些能夠使患者病情減輕或者痊癒的中醫,固守傳統中醫的思維方式,保留用純中藥為病人解除病痛的方法深得患者信任,經濟效益奇佳的原因所在吧!

只有回歸本真中醫,才能保持中醫特色,真正為患者解除病痛,這是中醫行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而真正具有特色的中醫創意產品,則能夠將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治療實踐密切結合,使醫者與患者共同堅信中醫的科學性。從與中醫學術理論密切相關的文化、科學、藝術、影視、健康宣傳與體驗(太極、氣功、武術)等產品的開發,到屬於第一產業----農業的中草藥種植;屬於第二產業----工業的中成藥生產;屬於第三產業的中草藥炮製(用蒸、煮、曬、浸等方法,也包括熬藥、葯膳等);以中醫從業人員為中心的治療空間,以及所有與以上所談相關的中醫物質、文化產業將商機無限!

6、中醫是國家總體發展戰略中,中國最具有自身優勢的創意產業施展拳腳所適宜的空間

中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她是系統、完整、成熟的人體科學理論體系,可以預防與治療各種疾病,包括現代醫學認為是新出現的疾病,可以使人體健康長壽,無疾而終。中醫代表了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中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自然科學,其「天人相應」的準確含義能夠導引民眾尊崇淳樸,崇尚誠信,美化心靈,升華思想道德,促進社會和諧,引領社會進步。中醫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振興中醫就是振興中華文化,就是讓民眾欲信、欲求、欲行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只有那些對本真中醫一無所知的人,才會缺乏民族自信心,才會不斷排斥、攻擊、毀滅自己祖國的優秀文化,才會主張告別中醫正因為如此,創意產業才更應該在中醫行業大展拳腳!

6.1、政府應該給中醫創意產業以政策性支持

然而,現實是,中醫藥的科研經費太少,基礎理論的研究幾乎沒有經費;大多給了中西醫結合研究;大多給了中藥研究,而中藥研究經費主要給了植化分析研究即西方植物葯的研究,並未去研究中藥的性味歸經與升降沉浮。所謂中醫的科研大部分是耗子實驗。其結果一則導致學者西化,二則「成果」對中醫臨床毫無正確的指導作用。尤其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沒有培養出多少像樣的中醫,絕大多數畢業生(至少95%)做醫藥代表或改行其他,從事中醫者寥寥無幾。

學術界沒有能力,也不允許展示中醫學的真正科學性。在有些時候誠如王澄先生所說:「我和中國大陸的大學校長們,以及比他們更大的官都有過接觸。我發現他們心裡好明白。他們與國際社會打交道多,接觸廣泛,很容易接受我的種種意見,和我很能談到一起。但是他們告訴我,他們在中國大陸只能做不能說,只能暗中給中醫下絆子,不能公開反對中醫。因為中國的舊文化勢力太大。」(王澄醫生寫給中醫學院和中醫藥大學青年學生的一封信)王澄先生的話有他想要達到的目的,不可全信,但似乎說明了一點:有關官員中有一部分要消滅中醫,儘管這種人只是少數,但是卻給中醫造成了很難掙脫的桎梏。根本原因就是從政府官員、文化科學精英到平民百姓,都無法了解中醫的科學性。即使有介紹中醫學科學性的科研成果,也會被對「暗中下絆子」政府官員心領神會的傳媒控制者,死死地擋在傳媒場地之外。受百年來中學西化浸淫的政府領導者,其知識結構整體存在問題,他們對文化產品的分辨與判斷力不足以正確辨別什麼是好什麼是差,這使得文化資源的控制者可以用自己生產的自欺欺人垃圾學術,為政府領導者提供參考。以致於政府的決策往往會不自覺地抑制中醫發展。這就使中醫行業的創意產品即使生產出來很難在市場上立足,弄不好還會被當作文化垃圾而焚毀掉。

而科學文化部門的制度改革和產業改革相對封閉,往往是在行業和部門內翻來覆去,自我修補,很難拋棄西學的捆綁,走出開創性的大思路,大手筆。相信政府官員在通曉了中醫科學性之後,一定會改變以往不利於發展中醫的錯誤觀念和行為方式,打破專業界限,建立能夠評價出真正高水平中醫科研成果、療效水平的機構,打破被西學同化了的中醫專家一統中醫學術界的封閉評價系統,組織各學科相關人員共同重建本真中醫學術理論體系。允許中醫學界廣開言路,虛心吸收並大力展示民間中醫科研成果,大力支持與宣傳民間保留的中醫診斷治療方法與成就,吸收一定比例的民間中醫加入到評價機構中來,儘快地把中醫學的真正科學性展示給學術界,給本真中醫以真正的支持與扶助!並以此作為政府官員建立真正符合中醫自身規律科學化整體框架的指南。相信政府官員一定有能力組織起學術界天文、醫學、哲學、文學、藝術、文字、民俗、考古等各相關學科學者,充分利用、合理開發民族文化、科學、人力資源,生產出無窮無盡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中醫文化產品。有了政府的實質性支持,一定會迎來有能力策劃與投資中醫文化產業的有識之士進行經營,生產出的中醫創意產品將改變全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將會成為「提升」中國乃至世界人民身體素質、文化素質之原動力。

6.2、用高附加值的中醫文化產業方式取代耗費大量物質資源的低附加值產業方式

中醫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養生、衛生的具有深厚科學文化底蘊的行業,中國是中醫文化資本最富有、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國度,中醫的文化輻射力遍布全球的各個角落。中醫學術的本質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在科學主義盛行了一百多年的今天,這是嶄新的健康觀念,它必將引導民眾享受真正的身心愉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中醫這種養生保健治病必求於本的中醫診療思想所產生的物質性、精神性文化產品的需求將在總體上日益提升,且需求量越來越大,這是中醫創意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將與中醫學關係密切的中華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知識製作成各種類型的文化產品,自古至今的文藝作品如壁畫、壁畫、繪畫、建築裝飾、詩歌、戲劇、小說等等,已經開了很好的先河。在汗牛充棟的典籍中,中華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知識俯拾皆是。如果今天的中國人不開發這些科學、技術、文化資源,就很難把握不被其他國家開發了去。比如,美國版動畫片《花木蘭》就是利用了中國的文化資源!投資兩億美元的《花木蘭》,在全球有10億美元的回報。而中國出口「八億件襯衫」才能換一架空客380飛機」!這樣的交換背後要有多少資源和人力的耗費----從棉花的種植到紡織印染等排污量驚人的產業鏈,有多少廢水廢氣的排放,又有多少人因為這樣帶來的污染而患病呢?天文數字低端產品的背後,只能是環境承載力的每況愈下,生存基礎的透支!

發展中醫創意產業,正是中國面臨嚴峻的資源與能源制約,能夠走出低耗能、高附加值發展道路的一項跨專業(綜合中醫、天文、考古、哲學、文字、文學、藝術等多種專業);跨行業(聯合中醫、農業、工業、傳媒等行業);跨部門(融合中醫科學、自然科學、文化、教育、個體中醫等部門);垮地域(聚合全國各地的中醫有識之士),重組或創建的堅不可摧的新興產業。

中醫創意產業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核心,以高科技手段服務於這一核心為依託,通過中醫從業人員自身的脫胎換骨,拋棄中醫西化的陳舊知識,掌握本真中醫學新知識為患者服務,來帶動中草藥種植、中草藥加工、中草藥炮製、中醫藥文化等產業鏈的延伸而創造生產價值。

中醫創意產業的源頭是中華文化、中華傳統科學技術、中醫中藥產業的資本運作這三個要素的共同作用與緊密結合,支撐這個具有全新內涵的新興產業,並成為帶動相關產業整合的新型產業鏈形式。

中醫創意產業是腦力勞動佔主導地位,以專事中華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研究與中醫中藥研究人士、中醫從業人士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來獲取發展動力,並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利用,使勞動成果最容易擁有知識產權的產業。

中醫創意產業貫穿於第一、二、三大產業,是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文化、科技、醫務人員共同對中醫中藥理論的開發與整合,醫療理論與醫療實踐經驗密切結合併使之相互驗證為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這種組合包括以下內容:依據本真中醫學產生新創意,引進本真中醫的新技術,建構本真中醫的新生產方式;開闢本真中醫的新市場;開拓並應用本真中醫的新原料,實現擁有巨大潛力就業市場的中醫藥工業、中醫藥文化產業新組織。

中醫創意產業的產品運用具有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新創意作為文化資本增強競爭力,依託於中華文化的輻射力。我們必須改變錯誤的觀念和行為方式,比如依靠透支物質資源----只發展中草藥生產與加工中成藥來來創造經濟價值。而改變的源泉就是中華優秀文化。宣傳普及中華優秀文化知識是提升中華民族身體健康、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的過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中醫創意產品則會成為「提升」之動力。

每個中醫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離不開前人智慧的結晶,但是,中醫創意產業的產品卻不能沿襲陳規俗套的不講經濟效益,比如不收或者少收費用。美國做一次針灸治療的花費通常是60~90美金,按兌換比例1/7計,摺合人民幣約400到600元。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中醫中藥必須重視經濟效益,比如,扎一次針灸的費用不得超過4元(中等醫院西醫的一次挂號費就是3元!)的醫療制度規定!諸如此類的中醫非藥物療法根本養活不了自己!因此,必須改革以往中醫的不合理收費標準,按照中醫各科所具有的知識含量收取合理的費用。只有象那位盲人中醫既保護自己的處方專利,又根據市場經濟的變化以及患者的承受能力來收取具有智力附加值----除了中藥的價值以外加上培養醫生的費用與醫生的腦力勞動創新價值。比如,開出的中草藥價值50元,加上培養醫生的費用與醫生的腦力勞動創新價值100元或者200元分別為150元或250元,都是不足為過的!即使如此,比起西醫花上數百甚至上千元的檢查費用卻仍然無法為患者解除病痛,都要強過不知多少倍!只有如此,中醫才能凸現獨具的特色,才能「擊中」人心,在市場上獲得超值的效益。

中醫創意產業是從與中醫相關的學科知識創造者、策劃者、設計者出發,強調創意者的個人創造力,能夠組成中國經濟中非常龐大的部門。最具有知識產權版權的是中醫教材、中醫輔導教材、中醫科普讀物、與中醫知識密切相關的中華文明知識讀物、影視作品的解說詞、圖象光碟等。最具有專利權的是中醫處方尤其是秘方、針灸、正骨、推拿技術等。每一位病人有每一位病人的特殊性,能夠具體病人具體治療並取得明顯療效的醫生,應該屬於「擁有主意的人」,比如前文介紹的那位盲人醫生。如果沒有醫生針對特定病例進行治療的運籌帷幄,用藥配伍合理,就很難有顯著療效,也很難獲得患者的公信力。沒有中醫師多年理論與經驗的積累,很多植物就是爛草一堆,有了中醫師的高超技藝,金石草木、果核、果皮、草根樹葉,就會製作成為玉液瓊漿!就這類個例而言,「擁有主意的人」的中醫創意,開始變得比使用高科技醫療機器的西醫人士能量更大,在「很多人為現代醫療所累」的情況下,這位盲人醫生大大勝於那些視力較好的擁有高科技醫療機器的人。如果沒有西化中醫的階段性誤區,中醫能夠堅守住本真中醫學的治療原則與方法,中醫的新創意就會衍生出無窮的新產品、新市場和財富創造的新機會。這才是推動中醫經濟,廣而言之是推動中國經濟生長的原動力。

本真中醫的各種文化產品最有資格獲取知識產權,注重加強對中醫知識產權的保護,鑒於中國自身優勢和國家總體科學發展觀戰略,用高附加值的中醫文化產業方式取代低附加值的其他產業方式,應該說存續了近萬年以上的中醫行業,是中國創意產業施展拳腳的最適宜空間。


推薦閱讀:

地道的東北家常菜做法大全,來看看吧!
尋找回民街最地道的小吃!嘹咋咧!
30張大圖演繹正宗地道意式肉醬面
如何將「心靈雞湯」翻譯成地道英語?
?旺角美食特輯:10家港人最愛去的餐廳+街坊地道小吃店

TAG:轉載 | 人道 | 天道 | 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