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對待孩子的叛逆期

作為一名教師,經常和現在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們"鬥志斗勇",那我們就必須了解這些孩子的心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老師會發現孩子不再那麼乖巧了,身上慢慢出現一些抵觸情緒。如任其發展,形成叛逆心理,勢必制約孩子的人生髮展。因此,必須採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消除孩子的叛逆心理。中學生形成叛逆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父母的管教方式失當、學校教育方式不當、受外界不良影響和發育成長的必經過程。怎樣消除中學生的叛逆心理呢?

目前,經濟高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信息瞬時遞進更新,社會各方面對學生的影響已不可迴避,學校的教育已不是圍牆內的凈土,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方式已力不從心,特別是中學生所展示的多彩的個性已讓我們教師不得不抬起埋在作業堆和教科書中的眼晴,去認識他們,研究他們。我們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我們的孩子越來越不好管了,你說什麼他就偏不做什麼。」「有時候你剛要說話他就非常煩躁,不願意聽你說下去。」在教學管理中我們也經常會遇到個別學生「不接受老師的教導」、「不聽老師的話」,常與老師「頂牛」、「對著干」等現象,有時處理不好甚至嚴重干擾課堂的教學秩序。有的學生明知自己做錯了事,面對老師的批評、家長的指責、同學的勸告,不但聽不進,反而反感、抵觸甚至採取過激的言行。其實,這種叛逆心理在中學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因為步入青春期後的青少年,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記憶力強,情感豐富,他們是時代的希望所在。但由於青少年時期是身心健康趨於定型的時期,是走向成年的過渡階段,亦是意識萌發和發展的時期,他們的心理發展和生理髮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因而,在他們心理素質發展的關鍵階段,容易產生心理失誤,甚至心理滑坡,常常構成心理的誤解區。如果沒有處理好,它對我們的教育管理存在很大的阻力。是什麼原因導致它的產生?如何消除不健康的叛逆心理?所有這些問題都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正確認識和研究,摸索一些好的方法去正確引導學生克服叛逆心理,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叛逆心理是指人們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是該年齡階段青少年的一個突出的心理特點。因為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如果不及時加以矯正,發展下去對青少年的成長非常不利。

叛逆心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好勝、好奇的虛榮心理

隨著生理上的發育和社會接觸面的擴大,青少年自尊心亦與日俱增。然而,這種自尊容易被追求虛榮所扭曲。例如用片面的虛榮去滿足自己某種好奇、好勝及自我表現的心理慾望。近些年來,青少年吸煙、喝酒的人數呈上升趨勢,主要原因是好奇心所驅使,使自己像個大人,容易交到朋友,更顯得輕鬆、瀟洒、大方,還有好勝和所謂的「心理叛逆性(亦稱逆反心理)」。有的女孩子過分追求穿戴打扮,未走上社會就強調高消費,這種不良心理若任其發展,極有可能走入歧途。

2.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滿心理

有此心理者以農村和邊遠地區的青少年為多。他們認為自己的現實生活與書本、影視中的生活方式差距甚大,文化生活內容貧乏,平時被日益沉重的學習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無暇享受文化生活的樂趣等等。枯燥而單調的生活滿足不了他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容易產生不滿或厭倦心理。為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他們就會「飢不擇食」地盲目去社會上尋求精神刺激和所謂歡樂。可想而知,如果任其發展,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3.不成熟的戀愛心理

由於機體的發育心理活動的發展以及客觀環境等影響,青少年逐漸產生了對異性的愛慕,求偶心理開始萌發。但他們受知識結構、認識水平和生活閱歷所限,對愛情的認識尚是膚淺而朦朧的,因而顯得幼稚和不成熟。有的躍躍欲試想尋找機會體驗一下戀愛滋味,於是就會出現早戀、多角戀愛等不良現象。不成熟的戀愛心理,對於自己,對於別人,乃至對於社會都是有害無益的。

4.貶低自己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青少年性格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缺陷,貶低了自己的能力和品質,同時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驗,諸如羞怯、內疚、悲憂、自責等。自卑心理往往會影響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不好相處又會反過來加深自卑感。大量事實說明:經常考試分數偏低,經常挨批評;甚至長相、身材不符合社會審美標準等,都可能成為產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自卑心理極易造成青少年自暴自棄,不求上進。

5.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

青少年大多涉世不深,閱歷較淺,如果對他們放鬆政治思想教育和缺乏正確的疏導,則容易產生是非觀念上的模糊心理。加之有的家長或教師採取封閉式的教育方式,致使青少年產生種種叛逆心理,其結果會導致他們是非不分,與正確的教育指導思想背道而馳,甚至誤入歧途。

(一)叛逆心理是中學生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是該年齡階段青少年的一個突出的心理特點。因為中學生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持批判態度。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從來沒有記日記的習慣和偶爾記一下的學生占被調查人數的80%,這說明中學生大部分人很少採用記日記來宣洩自己的情感和苦惱。而91%的學生偶爾都會認為自己太普通,6%的學生經常覺得自己太普通。認為自己太普通可能會造成很多後果,如可能產生自卑心理,又可能會想極力地改變自我,表現自我。14%的學生經常有發火的預兆,25%的學生有時有發火的預兆,這說明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情緒和情感豐富而強烈,但不穩定,容易衝動。馬斯洛的需要理論認為,人類的需要分為七大類,而尊重也是其中的需要之一。在調查中,有59%的學生經常想受到他人的尊重,從不想受到他人重視的只佔了1%。而一旦中學生受不到他人的重視,就會做出各種叛逆行為來尋求平等的地位。

(二)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法是導致學生產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在和睦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通常心理健康,待人禮貌、誠懇。而在嚴厲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往往膽小怕事、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棄。可見,家庭的思想傾向、文化素養、人際關係等都對學生心理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學生的教育上,家長的觀點、態度、方法如果不當,都有可能造成學生的心理畸形,導致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礙。如: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偏執,粗暴專橫家庭子女的逃學甚至出走,縱容包辦家庭子女的驕橫脆弱、自私自利等都屬於家庭原因所帶來的心理障礙。

1.傳統思想影響著家長。中國長期的家長專制思想仍然存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認為孩子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是「忤逆」、「對著干」,因此,孩子不會或很少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傾訴對象,怕自己做錯事後,受到家長責備。這就是為什麼有52%的中學生認為父母很嘮叨,自己做錯事後,最反感家長的指責,而對他們反感的原因是因為家長們盛氣凌人,態度強硬。

2.家長認識的錯誤,造成教育方式不當。很多家長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識,對子女教育急於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經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孩子們有了過失時,不是與孩子們一起分析錯誤,商量補救辦法,而是責罵甚至毆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錯誤時感到孤立無援,產生叛逆心理。調查中,有8%的中學生經常有離家出走的念頭,有25%的中學生有時有離家出走的念頭。

3.父母與子女缺乏雙向交流,產生思想矛盾。隨著中學生的成長,獨立意識漸強,要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長出於對子女的保護,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子女的渴望獨立與家長的好意關心,就會產生思想上的衝突、矛盾。或許有些家長因工作繁忙,很少與子女談心,只是定下一些嚴格的規定來限制子女的行為。因此,作為子女的中學生沒有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與父母缺乏交流,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調查中,只有13%的中學生喜歡向自己的父母吐露心事。

(三)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學生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學校教育及教育環境決定著學生的心理發展。通過正確地引導和科學地教育,逐步把學生領入一個充滿陽光雨露、健康向上的新天地,這是學校教育的責任、義務和方向。然而,在實際教育中,有些教師缺乏心理學教育的知識和經驗,往往採用粗暴簡單的教育方式,結果學生原有的心理障礙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火上澆油,又產生了新的心理障礙。更有個別教師無視師德、法紀,對學生體罰或變相體罰,這都容易導致學生心理障礙的產生,使學生產生叛逆心理。還有些老師不了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居高臨下,過於經驗主義而不考慮現實社會各種因素對學生的影響,簡單地要求學生必須怎樣想,必須怎樣做,根本不與學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脫離教育實際,這容易激起學生叛逆心理。 還有的學校只顧抓「升學率」,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難以根除。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8%的中學生經常與老師抬杠,不滿老師處理問題的方式。存在叛逆思想的同學,在成績上也會直線下降或起伏不定。

(四)大眾媒體不恰當的渲染是導致學生產生叛逆心理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一些韓國電影電視片,極力美化叛逆者的個人行為,誇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個人主義。調查中發現,有68%的中學生十分欣賞明星,65%的中學生喜歡模仿崇拜的人。

(一)作為中學生,應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調節自己。

1.要重視複雜的社會因素帶來的影響。中學生的心理活動,必然會受到社會經濟制度變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識形態發展,善惡、美醜、是非、榮辱等觀念更新等方面的影響。所以,要克服叛逆心理,不能僅局限在學校這個小天地里,要置身社會,把對自己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修養同社會政治生活、經濟文化活動以及社會道德風尚聯繫起來,以提高心理上的適應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不致迷失方向。

2.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努力升華自我。提倡自我教育,就要學會把自己作為教育對象,經常思考自己,主動設計自己,並自覺能動地以實際行動去努力完善和造就自己,把握自我。要經常提醒自己,虛心接受老師和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儘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

3.要學會理解他人。學著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家長、老師以及他人言語行為的真實動機,父母的羅嗦、老師的批評都是善意的,是好心,是好意,就不要在乎言語態度如何;老師、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也會誤解人,我們只要抱著寬容的態度去理解他們,也就不會叛逆了。另外,還要主動與他們接觸,向他們請教,這樣就多了一份溝通,多了一份理解。

4.要學會適應。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適應能力,如多參加課外活動,在活動中發展興趣,展現自我價值,這樣,叛逆心理也就克服了。同時,學會融合採納多方意見是一種能力。未來的社會並非強調個人能力與成功成正相關,而強調合作能力及集思廣益的能力,成功的意義是集體成功中的個人價值。

5.要培養獨立性。獨立自主是指不依靠他人,不受外來力量控制和支配,自己做主的意識。獨立自主是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成功離不開獨立自主。

6.要培養多向思維。叛逆心理的產生往往是由於青少年缺乏多渠道認識問題的思維方式。思想一旦被叛逆心理所控制,視野就變得狹隘,思想僅僅是在「對著干」的軌道上盲目滑行。只要你冷靜下來分析整個事端,就會發現你所強烈反對的意見也許並非真理,但"對著干"起碼說明你的思維和對方一樣狹隘。因此,對總是懷有叛逆心理的中學生來說,努力培養發散思維,從多方面考慮,理智多於情感,就會有助於開闊思路,從偏執的習慣中超脫出來。

(二)作為老師和家長,應有一顆寬容的愛心,要懂得理解和愛護學生。

1.老師和家長要充分認識叛逆心理是中學生處在青少年時期一個正常的心理特徵。不要認為子女平時的一些叛逆行為有意跟自己過不去,甚至認為是思想品德問題。其實只要家長、老師全心全意,能平和地與學生交流對事物的看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中學生一時的叛逆心理是很快消失的。

2.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這就要求老師、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充分尊重他們,多以平等、友好的態度與子女談心,決不能專制獨裁。調查表明,59%的中學生都希望家長、老師採用平等、民主的方式來教育自己。在學生犯錯誤時,希望老師和家長要給予理解,幫助引導他們認識錯誤的原因,指導吸取經驗教訓;要耐心教育他們,要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去悔過;不要給他們太多的責備,他們畢竟還是學生。

3.要極力提倡一種平等和悅的師生關係和父母子女關係,父母和老師應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尊重學生的思想,自尊和個性。在這一點上,應經常注意鼓勵和肯定學生的優點和成績。不能帶有色眼鏡看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人,處理學生的問題或錯誤要客觀公正,切忌主觀感情用事,甚至把個人的不快的情緒夾雜到理性的判斷之中去,以免主觀化,傷害學生的感情。應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實質和利弊,引導學生放眼長遠未來,冷靜處世,知錯改錯。其實,每位學生都是願意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肯定與表揚的,這也是人之常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以朋友的誠心對待學生,學生是會理解的,畢竟中學生是懂道理的。當然,這需要老師和家長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不斷地提高個人的修養,多研究中學生階段的青少年心理特徵,真正成為他們人生的引路人和鋪路石.

4.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中學生在這個階段叛逆心理是一個心理的弱點。因為他們容易情緒衝動,看問題還很不成熟,對事物缺乏全面客觀的認識,所以不要什麼時候都堅持認為自己是完全正確的或者對待問題情緒化,甚至總是與他人唱反調。要引導他們不斷地豐富知識,提高對社會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採納別人好的建議,要學會寬容,胸懷要寬廣,目光要遠大,不要鑽牛角尖,走死胡同,學會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5.對於老師而言,最重要的一條是必須注重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學術能力,不斷更新知識,掌握新的教學手段,研究新的教學方式、方法。要善於研究學生的知識需求心理,充分利用報刊、影視等媒體傳播的影響作用,結合教學,聯繫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課本知識去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

6.要積極推動課堂教學改革,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思維,把課堂還給學生,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大膽質疑,大膽發言,正確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創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在班級管理方面,切忌班主任的「一言堂」作風,要發動學生實行民主管理,建立一個「講紀律 講文明 講榮譽」的優秀班集體。

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標誌。引導、處理得法,它有利於學生的個人的健康成長,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若引導、處理不當,則會導致學生人格不健全,不利於個人的全面發展,甚至是誤入歧途、傾覆沉淪。所以,不論是社會、學校,還是家庭,都應該共同關注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問題,協調一致,形成合力,把這一問題處理好、解決好,讓青少年們能夠順利度過青春期,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為其今後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推薦閱讀:

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一段時間的叛逆期,如果青春期忍著沒有叛逆過,對以後的性格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陪伴,像陪伴一隻老虎
討厭自己的媽媽 應該如何處理?
智取「叛逆娃」:如何與青春期小孩溝通直播課

TAG:孩子 | 叛逆期 | 叛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