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港首位女特首林鄭月娥的教育觀

香港女特首的教育觀

來源:觀察網、三聯生活周刊、中國教育新聞網

綜合整理:L

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是灣仔一棟唐樓的板間房。

唐樓,相對洋樓而言,就是沒有電梯和沖水廁所的樓;板間房,就是內地正在整治的「群租房」。

沒有電梯、沒有沖廁、採光極差、極度擁擠、消防隱患巨大,這樣的居住環境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的一個投影。

近日以高票當選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的林鄭月娥,少年時代就住在這樣的房子里。

生平:唐樓子弟多虧母親的教育觀

3月26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結果揭曉。共有1163有效選票。林鄭月娥以777票的絕對優勢,在行政長官選舉中勝出,一舉成為特區特首。曾俊華獲365票,胡國興獲21票。林鄭月娥,被稱為香港「鐵娘子」,是香港回歸20年來,第一位女特首。

林鄭月娥的丈夫林兆波和長子林節思上台獻上鮮花

林鄭月娥生於1957年,即便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他們家也算得上是家境貧寒。父親早年從上海移民來港,母親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沒有受過教育。家裡五個孩子,她排行老四,家中幺女。

孩子多,但賺的少。一家人當時只能住在灣仔告士打道的唐樓里,20幾個人合租一間逼仄的公寓,從出世到21歲之前,除了一張高架床,破敗的連書桌都沒有,只能趴在床上做功課。

母親在林鄭的成長之路中是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大家子的飲食起居都由她一人操持。後來林鄭的奶奶、外婆、父親相繼中風,都是母親獨自照料、勉力維持。所以母親對林鄭的影響很大,自認性格里「任勞任怨」的品質就遺傳自母親。

林鄭月娥與丈夫林兆波及雙方家長在日本,攝於八十年代

更了不起的是,這個沒有受過教育,家庭狀況又不盡如人意的母親,卻還是極大認同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自小聰明刻苦的女兒找一間最好的學校。

7歲那年,百般努力之下,林鄭進入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讀書,這是一所灣仔地區條件較好又樂於招收中下層階級子女的教會學校。

中七就讀時的林鄭月娥

這也從此改變了林鄭的命運,她在這所學校一路走過了小學、中學、預科,最後進了香港大學,由此躋身香港社會的精英階層。

在貧寒家境中走出來的她,自然是很懂中下層人民的處境,上中學的時候就常常參加學校組織的義工,探訪老人院、福利院等。在中七,因為看了電視劇《北斗七星》深受劇中劉松仁飾演社工的啟發,希望未來也做一名社工,幫助有需要的人。

而在港大學習與接受的教育,更是堅定了她投身社會工作事業的志向。

從來都目標清晰的她,很少迷茫,畢業時從未考慮到私營機構工作,只報了三份工作:一份是政務主任(AO)、一份是行政主任(EO)、一分是廉政公署的社區關係主任。結果錄取為政務主任,開啟長達36年的公僕生涯。

出生寒門,十年苦讀、熱心公益的她,可以有很多詞來形容:果敢、執著、堅毅、不畏懼、不退縮,同時又滿懷同情心,懷著極大的熱情想要創造不同,想讓世界更好,更何況,她始終成績優異。

這樣的經歷和品質,即便是放在今天去爭過通往美國名校的獨木橋上,也一定是最後會順利抵達的那一個。

正是這樣的特質,讓她在36年政治生涯中,可謂一路順風順水,在擔任發展局局長的5年期間,還贏得「高民望、高效率、高政治能力」的「三高」美譽。

家庭:給孩子足夠的愛

被稱為香港撒切爾夫人的她,不消說是個地道的女強人,但一談起丈夫及兩個兒子,她卻頗有一些化百鍊剛為繞指柔。

  • 陪伴是最好的愛

  • 林鄭的兩個兒子,中學是在本地傳統津助學校華仁書院就讀,並不像外界傳言,讀的是國際學校。據大兒子林節思自述,母親很重視和他還有弟弟的感情,出任公職期間會盡量推掉不必要的應酬以回家多陪他們。

    沒有雇外佣,每天到街市買菜,每天親自做飯,晚飯後繼續OT(加班),這就是林鄭月娥的家庭管理學。

    林節思上中學時,林鄭月娥已經是政府高級官員,是半個公眾人物,同學經常會以此揶揄和攻擊林節思,導致林節思在學校與同學交惡,也無心學習。林鄭月娥由此作出一個重大決定,將兒子送去英國讀書,並且主動申請降職,出任職位較低的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在英國陪伴兒子成長。

    從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

    雖然後來她回港工作,但兒子留在英國讀書,原因包括學習香港沒有的學科,「他們想讀俄羅斯文、古希臘文,作為家長我隨便他們學。」

    她從來沒強迫孩子學醫學律師或是學門手藝,而是給他們足夠的空間,鼓勵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兩個兒子「從來沒有補習,也沒有學小提琴,也沒有學奧數什麼的」,結果卻雙雙升入著名學府——劍橋大學,學習數學。這也是她和丈夫相識相戀的地方,亦是丈夫的母校。目前大兒子林節思已經畢業,任職於科技公司,小兒子林約希仍在劍橋讀書。

    林鄭月娥一家的自拍

    要啟發而不是強行灌輸

    她以過來人身份分享道:「小孩自己會學,你只要給他一個啟發、富滿足感的環境,他們自己會學,尤其是今天網路發達,不用你灌輸知識,反而要培養追求知識的熱誠跟動力。」

    因時因材施教

    林鄭月娥非常疼愛兩個兒子,總是爭取時間一起吃飯,還常常親自下廚做飯。

    她提及自己的兩個兒子時稱,自己從來不打兒子,又指子女的不同成長階段需求不同,「比如年幼時,他們需要父母的關懷照顧,時間是必不可少。所以我從來不請海外傭工,這樣會讓自己有『紀律』,準時下班照顧兩個兒子。」

    林鄭月娥說,到子女稍微年長時,就要平等交流,不要以大人的口吻去教訓他們,「我們當時還是青少年的時候,和今天完全不同,當時不能上網,吸收的知識有限,但現時青少年每天都知道世界在發生什麼事。」

    要學會放手

    林鄭月娥又指,到子女長大之後,就要以朋友方式和他們相處,學會放手讓子女去經歷。

    中國父母對於孩子總是放心不下,不管兒女多大年紀,都覺得她們還小,需要經驗指導,國外也有直升機父母這一說,時刻盤旋在孩子上空,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生怕出錯受傷,也怕孩子一旦離得遠了會生隔閡。

    林鄭月娥笑言:當初孩子們說要出外闖時自己也會擔心,但明白也要放手讓他們開拓眼界。她更認為,父母過分關心會造成無形壓力,而現時互聯網發達,距離不是問題,只要有心就不會阻礙溝通。

    她強調,要達至家庭共融,重點就在於「一齊講、一齊聽、有商有量」,若父母可以多從子女的角度了解他們,子女不但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更會享受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政策:最好的投資是培養年青一代

    在一檔採訪中,林鄭用流利的英文回答記者有關自己教育政策的問題。她說,一個政府可以做的最好的投資就是培養年青一代,因為年輕人是我們的未來,所以我希望幫助年輕人,使他們成為有責任感的一代,使他們不僅能擁有自己的事業,還能奉獻社會。

    教育政策是各特首候選人的重點政綱之一,林鄭月娥的選舉工程雖然起步較遲,但分階段公布政綱時亦是由教育開始。她接受專訪時進一步闡述她的教育理念時說:教育政策的目標是要培養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具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教育不應該靠硬銷,反而應該為學生、老師、家長等,提供穩定、關懷、具啟發性和滿足感的環境。

    她傾向為學校提供一個寬鬆的教學環境,並在教學以外讓年輕人多接觸國家發展。她舉例指,除了讓學生到內地交流,電視台也可以多播放有關國家的節目。

    她提出的教育、民生政綱令人眼前一亮。有人刻意批評其不懂經濟,但其實她不止有眾多財經界牛人出謀劃策,還運用經濟圖表告知記者她如何「把脈斷症」。

    她在政綱中提出每年增加50億元的教育經常開支,並承諾確立幼師薪級表、增加學位教席。教育界指出,對比三名特首候選人的教育政綱,林鄭月娥的政綱最為務實,競選期間,不斷與不同教育團體會面,親身聆聽意見,「貼地」回應了教師的訴求,為教育界帶來新氣象,也頗得教育界讚揚。

    從對教育的理解到她的期待,從與一線從業者的深度對話,到可落地的教育剛領的提出,林鄭一次又一次得向大眾表明她的教育理念,並釋放出鐵腕與能力。

    而自身的教育經歷和成長、面對家庭教育以及國家教育政策。林鄭月娥無疑比大多數普通人面對更多要時時思量又必須拿捏清楚的教育問題,但從目前來看,她都處理得還不錯。這果真應了那句,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


    推薦閱讀:

    烏克蘭留學攻略第一篇—行前準備
    上饒哪個區(或縣)教學水平最高?
    國家如何引導民間科學家走向正軌?
    成功的家庭教育有哪些指標?
    為什麼在很多寺廟看見佛像佛頭缺失,是因為三武一宗滅佛,還是八國聯軍洗劫,或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壞?

    TAG:教育 | 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