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團圓的春節,單身未婚者就是「可恥」的嗎?

春節將近。「大齡(單身)青年」可能不太輕鬆。

單身生活的盛行其實自上世紀末以來已經漸成一種世界潮流。彼岸日本的東京政府最近還因此製作了一段叫「2020年你和誰一起看奧運」的視頻,苦口婆心地勸「低慾望」的年輕人走出家門,去戀愛、相親,甚至去結婚生子。

而中國也正在出現龐大的單身和獨居群體。

根據《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5》的數據,在2014年,中國20歲以上的單身人口——未能結婚以及自願保持單身——約為1.4億。這裡面,有超過5800萬人過著「一個人的生活」,其中青年(20-39歲)已達2000萬。

選擇單身獨居的青年,理由雖各有不同——比如,沒有遇上令自己心動的ta「寧缺毋濫」願意繼續等——但有一點是相通的,相比於父母輩,他們顯然更注重、更在乎個人內心的真實感受。

社會將之定義為「大齡青年」卻表明了一種婚戀觀念衝突。然而,為什麼春節是逼婚的高發期呢?到了春節,家人團聚、親戚互訪,在這樣一個象徵著大團圓的氛圍之下,未婚者的「孤獨不但顯得可憐,也顯得『可恥』」。春節是重申「家庭觀念」的一大時機,圍繞婚戀的代際衝突必然掀起一場又一場「催婚」。那麼,被定義為「大齡青年」的你還好嗎?你是否真的像其他人說的那樣因單身而孤獨?這個春節,你打算與父母的婚戀觀念和解嗎?

撰文 | 張豐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又將到來,對那些單身大齡青年來說,要迎來的很有可能是可怕的一周。他們不得不與自己的父母和一些親戚進行周旋,小心翼翼地應對「你怎麼還不結婚」的盤問。有好事的自媒體會提供一些「指南」,教人如何應對逼婚,比如「請把紅包準備好」之類的託詞,其實並不會有太大的作用。

逼婚有兩個變體:父母逼著子女去相親,或者子女花錢請一個臨時演員一起回家。據說,還有專門的租對象的APP。租女友回家的新聞,每年春節都會發生幾起。在文明社會,這樣的事情總讓人哭笑不得。

「易卜生主義」一百年

兩代人之間的鴻溝仍在繼續

1918年,《新青年》雜誌做了一期《易卜生專號》,介紹挪威天才劇組家易卜生的作品。《易卜生專號》的推手是胡適,他努力倡導一種適用於家庭的「易卜生主義」,把新文化運動的戰火燒向家庭。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婦女權利和婚姻自主問題,這一討論的餘波一直持續到1924年,魯迅在這一年還寫過一篇《娜拉走後怎樣》的文章。

1918年,站在社會思潮前沿的《新青年》雜誌做了一期「易卜生專號」。

今年,距離中國文化精英們倡導易卜生主義正好一百年,魯迅和胡適的孫子輩,也都成為老人。但是很明顯,中國的家庭模式,仍在一種「邁向現代」的過程之中。逼婚就是這一過程最核心的特徵,中國的父母仍在干預子女的婚事,而21世紀的青年,仍然會在這個問題上陷入掙扎。

在傳統農業社會,父母和子女所過的其實是同樣的生活。子女長大,理所當然地承擔傳宗接代的重任,完成家族的繁衍。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的鄉村社會關係,也是農業生產得以維持的關鍵。胡適和魯迅,分別是安徽績溪和浙江紹興人,比內地更早地接觸到現代觀念,胡適的父親更是有著現代意識的地理學家和官員,但是到了胡適和魯迅的母親,都做主給他們安排了婚事。對新文化運動巨匠來說,這無疑是苦澀的,他們倡導新生活和新觀念,但是自己的一部分,卻仍然屬於「舊社會」。

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徵,就是社會關係處於劇烈的變化之中。如今每一代子女,生活都會和父母有很大不同。迷茫的人們,會用使用「代溝」這個詞。對父母來說,如何理解子女的生活就成為很大的難題。

《中國社會的個體化》

作者: 閻雲翔

譯者: 陸洋 等

版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6年1月

閻雲翔展示了今天的中國文化正在見證並孕育著一種個體化。這在過去是不可言說的、不成熟的,而如今卻公開地發揮著影響力。

有兩組數據可以表明這種代際間的矛盾已經到了何種程度:有婚戀機構的統計說,國內40歲以下人群中超過70%的人曾被父母逼婚,在河南,被父母催過婚的青年比例高達89%。如果說這組數據反映了父母的「逼迫」,另一組數據則反映了逃脫:有超過一半的年輕人在朋友圈中屏蔽了父母,既然現實生活中逃不過,至少在社交媒體中能做到耳邊清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代父母。我們可以假定一個理想數據,一個人在30歲的時候被逼婚,他的父母,可能是55歲,出生於1962年。出生於1955-1965年的這一代人,可能正是逼迫子女的主力軍。這一代人大多成長在集體主義氛圍濃厚的環境中,等他們到了中年,他們童年時期的問題就集中暴露了出來:他們過的是一種單一性的生活方式,很難接受其他類型的生活方式。

這幾乎是父母與子女矛盾的根源。每一代父母,年齡到了一定程度之後觀念都會固化,但是這一代父母,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觀是最單一的。我們有理由相信70後和80後們,將來不太會逼迫子女結婚,因為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見識過太多不結婚的人。但是對1960年前後出生的人來說,他們在青少年時期所見到的世界是單調的,這就是他們的時代局限。只有少部分人能夠克服這種時代局限,能夠以包容的心態看待世界。

這一代父母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對的。他們思維的一個核心原則,可以做這樣的簡單表述:「你看別人都已經結婚了」。他們希望子女像別人一樣生活,其實是希望他們像自己一樣生活。除了子女婚姻,他們看待別的問題也是如此。

《生育制度》

作者: 費孝通

版本: 群言出版社 2016年5月

費孝通以功能主義理論為基礎,既探討生育問題,但也不限於此,他關注凡屬因種族繁衍的需要、事物和制度,如配偶的選擇、婚姻關係、家庭組織、雙系撫育、父母的權力、世代的隔膜、社會繼替、親屬的擴展等。

春節與「家庭觀念」的重申

孤獨在團圓氛圍中顯得可憐

為什麼春節是逼婚的高發期?

這當然是因為對於大多數家庭,子女和父母都處在分離的狀況。春節是一個家庭團聚的節日,也是重申「家庭觀念」的最好時機。在這種大團圓的氛圍中,孤獨不但顯得可憐,也顯得「可恥」。它是一種失敗,也是一個家庭過年的不和諧因素。

更深的原因則是春節的本質決定的。春節作為傳統節日,其實是一個複雜的意義系統。農業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圍繞「節氣」進行,一切都服務於農業生產。但是春節卻並不屬於任何一個「節氣」,它是最大的節日,專門用來展示各種禮儀。

春節時,晚輩孝敬長輩,人們走親串友,其樂融融的背後,也是對一種秩序的確認。春節在本質上是屬於農業社會的節日,要在一系列禮儀活動中強化大家庭的組織原則,誰是這個家庭的掌權者,誰是更大的血緣系統的紐帶,都會通過拜年等一系列禮儀得到確認和強化。

網路上流行的「反催婚」漫畫。來源:網路。

本質上來說,春節最核心的要素是家庭權力。祭神,體現出宗教權力;拜年,則體現出了世俗權力。在這個節日中,長輩說了算。不管你在現實生活中是多麼飛黃騰達,在過年的時候,你都要向長輩臣服。類似「男方女孩和北方老公一起回老家過年要不要長輩磕頭」這樣的問題,其實很精確地表達了春節的核心。磕頭是北方農村的拜年儀式,它本質上就是讓人臣服。

當然,在21世紀還在談論磕頭,多少顯得有些滑稽。如今,春節的各種禮儀都已經淡化了,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人們感嘆「年味淡了」的原因。但是,春節最核心的一個要素卻還是保存了下來,那就是體現長輩的權力。從小,父母就通過發壓歲錢來強化這種認同,到了現在,和你談談心,談談你的婚事,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無言的博弈

「首先你要結婚」

農業社會,傳宗接代是一個家族最核心的事情。在新文化運動的語境中,傳宗接代被視為一種愚昧的舊觀念。婚姻自由已經成為現代人最基本的觀念,所謂婚姻自由,理所當然地包括了不結婚和晚結婚的自由,但是在相當長時間內,它在文學作品中,都被解讀為「和誰結婚的自由」。現在的父母,很少再搞包辦婚姻,但是卻推出了一種逼你去相親的替代品:你有和誰結婚的自由,但是,首先你要結婚啊。

前不久,有一位來自四川的北大畢業生,在網上公開了給父母的萬言書。這位高材生已經十多年沒有回家過年,更是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在對這一事件的討論中,你會看到鋪天蓋地譴責父母的聲音——不是譴責這位高材生的父母,而是譴責自己的父母。一個個化名的ID背後,是觸目驚心的對父母的恨意。建議廣大父母都去看看這個新聞後面網友的評論,看看有沒有你孩子的聲音。

《婚姻簡史》

作者: 斯蒂芬妮·庫茨

推薦閱讀:

女人越有錢越單身 經濟興促剩女
活該你還單身!
單身女生的九大特徵
兩個人相遇的積累是二千萬分之一,相愛不易請珍惜
單身是因為你配不上喜歡的人

TAG:春節 | 單身 | 團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