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雞湯到底是什麼?

心靈雞湯到底是什麼?

心靈雞湯到底是什麼?

文 沈嘉柯

寫作以來,我身上標籤特別多,以前有溫暖大叔、推理小說家、青春小王子、評論人等等。最近又多出了雞湯叔。再多一個也沒關係。標籤往往是方便大眾判斷選擇的一個參考。實際上,讀者真實的閱讀感受才是有意義的。

不過這個話題,又扯到了心靈雞湯。我接受專訪、上電台節目,去大學講座,時不時被問到。那好吧,我乾脆就好好說下「心靈雞湯」這個詞。

我的散文隨筆,其實就是最常見的文學雜誌報紙副刊發表的作品,很受文學編輯喜歡。但是出版的時候呢,換一種貼近讀者的包裝形式,結果就暢銷了。其實讀者讀到的還是那些散文隨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玩的情況。

這也說明一個問題,大眾其實仍然閱讀文學作品,喜歡文學作品,只是討厭作家們高高在上的姿態,或者說,有的出版方式故作高深嚇跑了讀者。有個作家同行,出版的書也特別暢銷,我看見她在朋友圈說,誰要說她是心靈雞湯,她就拉黑誰!

我當時樂了,也特別理解她的感受。她本身其實就是出版社的編輯,我看過她的書,內容也是常見的報刊散文隨筆,如果不出現在暢銷書里,不會被說是心靈雞湯。

有個叫「ElaineChouYang」的網友就提到,現在有一種很逗的趨勢,但凡優美點的散文,說理點的隨筆,都會被冠之以雞湯。

過一段時間,再冒出反雞湯。這種心態,本質上還是傲慢與自戀,彷彿唯有自己閱讀的很高大上,嫌棄他人低端。

心靈雞湯最初源自美國一套書系,是形容那些文章有內涵,並且好看易讀,是很高的評價。文章寫到深入淺出,乃是高手。

但就像任何詞語都會被濫用和改造一樣,這個詞也被毀了。換句話說,這個詞變成了想貶低誰的作品時候就隨便用的大帽子了,已經沒有任何意義。這也雞湯,那也雞湯,這也反雞湯,那也反「反雞湯」。變成了文字遊戲。

文章除了體裁之分,題材選擇,剩下的只有一個標準——精彩好看觸動人。文學批評里從來也沒有雞湯這種概念。要麼,就交給時代,反正該淘汰的,時間會淘汰,沒什麼可怨的。

很多人還有一個通俗說法,什麼是心靈雞湯?以《讀者》《青年文摘》為代表的雜誌,就是典型的心靈雞湯。

但是說實話,基本上微博能看見的,國內外寫作出名的人,多少都被《讀者》和《青年文摘》轉載過文章。看到這裡面有些人瞧不上這兩雜誌,我就想笑。這兩雜誌一直刊登的就是你們寫的東西啊。

這兩本雜誌以及同類刊物,是文摘,出處涵蓋了科技、文化、教育、生活、文學等等的一千多種國內外報刊圖書。

最常轉載的報刊有《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新京報》《南方周末》《三聯生活周刊》《讀書》,也有《小說月報》《人民文學》《收穫》這些。網路時代還多出了果殼、豆瓣、新浪博客、微博等等來源。作者來源里,海明威村上春樹莎士比亞雨果毛姆,魯迅莫言賈平凹劉墉閻連科史鐵生席慕容龍應台白岩松柴靜……古今中外的作家和作者一網打盡。說它們是心靈雞湯,相當於說來源刊物全部或部分也是心靈雞湯(如果是貶義的使用)。幾乎無人倖免。

當然這裡面也有我,這些年近百篇散文隨筆被這兩家雜誌轉載過。但是我同時也寫過很多評論啊,新聞報道啊……說是雞湯作家也不吻合實情呀!充其量叫二分之一雞湯作家。

事實上,很多職場指南、人生指導,是屬於廣義的文化圖書,跟文學有交集,但不是文學。那些本來就是類型工具讀物,都被丟到文學裡,順帶默認是雞湯,也挺冤枉的。作家一般是指搞文學的,作者包括所有寫作文章的人。

同一個作家,有時候寫優美抒情的散文,有時候也會寫點講道理的非文學文章。籠統說它們是雞湯,這不純粹是攪漿糊嘛。

歸根結底,偏見源自利益立場。作家應該清貧;鄉土故事就是高大上的文學,城市故事就是通俗;暢銷的都是雞湯,晦澀是因為深刻……其實不會理財因為蠢笨,清貧因為懶和固執,文學則是因為自以為的純,跟純種狗似的,實則純是一種基因缺陷。

心靈雞湯這個詞被用到泛濫,用到人人厭棄的時候,還會有新的類似詞語的。人類這種動物吧,在貶低他人的時候,一向是非常能夠花樣翻新的。這事說清楚,就明白了。

……………………………………………………………………………………

工作聯繫沈嘉柯:shenjiake@sina.com


推薦閱讀:

我想用一百種姿勢,一千種情話,一萬種風情來愛你 我愛你!
每日小情書,我愛你,若你願意,從此長眠你心上
清爽的風吹進心中
強者,都是含著淚奔跑的人
瓶頸,還是終點?

TAG:心靈雞湯 | 雞湯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