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堅教授治療皮膚病經驗采菁
杜志堅教授治療皮膚病經驗采菁
杜志堅教授早年畢業於天津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從事中醫臨床、教學、涉外交流、科研工作50餘年,學驗俱豐。杜教授選方用藥精妙,善於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每以經方起沉痾,尤善於治療肝膽病、呼吸系統疾病及皮膚病。筆者有幸多年跟師侍診,受益匪淺,現將杜師治療皮膚病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1.尋常型銀屑病
中醫藥治療銀屑病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文獻對於本病命名各異,臨床表現的描述頗為形象,明清時期出現了「白疕」的病名。其病因病機也由隋唐的風、寒、濕邪客於肌膚,到金元時期的火熱論,逐步演變至明清的血熱血燥論。杜師治療皮膚病重視肝脾,認為尋常型銀屑病的發生除了與血熱血燥有關外,與肝的疏泄功能、脾的運化功能異常亦密切相關。根據疾病發展特點,分為進行期、靜止期,治療上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疏肝健脾為法,自擬「消銀活血方」為基本方加減治療。
基本方: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苦參各20 g,鬼箭羽、徐長卿、水牛角粉、蚤休各15 g,皂角刺、八月札、炒僵蠶、全蠍、焦三仙各10 g,甲珠、蜂房各5 g。
病例1:患者,男性,34歲。2011年3月初診。反覆全身紅斑、丘疹、鱗屑、癢3年,加重1月。檢查:頭皮、軀幹、四肢均見紅斑、丘疹、鱗屑,斑塊肥厚,雙下肢、背部皮損融合成片,上覆多層鱗屑,薄膜現象(+)、滴露現象(+),舌紫暗、苔黃,脈弦數。患者3年前在越南工作期間,感冒後突然發病,初起四肢幣形紅斑,上覆多層鱗屑,考慮咽部鏈球菌感染誘發銀屑病,予西醫抗炎、抗敏、調節免疫治療,病情穩定後行扁桃體切除術。2010年5月,因生氣、工作勞累後病情反覆,皮損加重,遍及頭皮、軀幹,融合成片。舌暗苔黃膩,脈弦。診斷:尋常型銀屑病,血熱瘀滯型。治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疏肝理氣。處方: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苦參各30 g,鬼箭羽、蚤休、徐長卿、半邊蓮、柴胡、鬱金各20 g,水牛角粉15 g(包煎),皂角刺、八月札、炒僵蠶、全蠍、露蜂房、焦三仙各10 g,甲珠5 g。連續治療4周後皮損變薄開始消退,無新發皮損出現。舌紅、苔淡黃,脈弦數。原方加白茅根、貓爪草、大貝母20 g,沙參、玄參各15 g。軀幹、四肢外用呋喃西林軟膏,面部外用他克莫司軟膏。囑患者放鬆心情,減少精神負擔,忌煙酒、腥發、辛辣、甜膩食物。患者堅持服藥一年後,頭面部皮損完全消退,無明顯色素沉著,雙側上肢肘部、項背處遺留小塊片狀皮損。改配丸藥鞏固療效。患者定期複診,病情穩定無反覆。
按:患者病程較長,病情反覆,造成熱日久化瘀,耗傷陰液。以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苦參、徐長卿、水牛角粉、半邊蓮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以柴胡、鬱金、八月札等疏肝解郁,以鬼箭羽、蜂房、全蠍、皂角刺等活血化瘀、搜絡熄風,後以清熱滋陰藥物濡養陰液。
2.痤瘡
痤瘡又稱為「肺風粉刺」、「酒刺」、「面瘡」等,是由於皮脂腺及毛囊阻塞發炎所引發的一種皮膚病。多認為本病是因肺經鬱熱,熏蒸顏面,或恣食膏粱厚味,脾胃蘊熱所致。此外杜老認為,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氣滯不暢,郁而化火,脾失健運、氣血瘀滯為痤瘡發病的重要原因。治療以清肝瀉火、健脾除濕、活血散結為法。
病例2:患者,男性,28歲,2012年1月初診。患者痤瘡遍布面頰和額頭部位,新發、舊發均有,痘疹消退後呈褐色色素沉積,舌質紅、苔薄,脈滑數有力。證屬相火旺盛,瘀血阻絡,治以清肝瀉火,活血化瘀。處方:柴胡10 g、夏枯草20g、皂角刺10g、三棱15 g、莪術10 g、土茯苓20 g、三七塊6 g、路路通10 g、苦參20 g、雙花15 g、浙貝15 g、白僵蠶10 g、穿山甲(先煎)5 g、山慈菇10 g、徐長卿15g、 焦山楂10 g、八月札10 g、蘆薈5 g、鬼箭羽15 g、翻白草15 g、川芎20 g、水牛角粉(包煎)5 g,七劑水煎服,2次/d,飯後溫服。二診:痤瘡無新發,破潰處無滲出、開始結痂,仍遵前法,原方七劑。三診:痤瘡皮損開始癒合:上方去水牛角粉繼服14劑。四診:皮損繼續癒合,有部分色素沉積,二便調,囑節制辛辣油膩食物,調暢情志,加党參20 g,改配丸藥鞏固療效。
按:杜教授認為,該患者本病根於脾、助於肝,以夏枯草、苦參、金銀花、浙貝等清熱涼血;柴胡、川芎、茯苓、焦山楂等疏肝健脾和胃;鬼箭羽、路路通、八月札、山慈菇等活血化瘀散結。四診後皮損基本癒合,加党參以培土固本,防止複發。
3.濕疹
濕疹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真皮淺層及表皮炎症的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關。治療當以祛濕為主,輔以清熱,疏風,養血,通絡,調理脾胃等治法。
病例3:患者,女性,22歲,2011年3月初診。患者一月前雙手食指、中指關節出現紅斑丘疹漸至破潰,流出少量液體,伴瘙癢,入夜尤甚,後發展至兩側肘關節處,大便干,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證屬濕熱型濕疹(熱重於濕型)。處方:夏枯草15 g、苦參20g、土茯苓20g、黃柏10g、佩蘭10g、雙花15g、白茅根20 g、大火草15 g、三七塊5 g、生大黃3 g、白鮮皮20 g、地膚子20g、黃連10g、磁石20g、全蠍6 g、野菊花10 g、水牛角粉(包煎)5 g,7劑水煎服。二診:皮損明顯減輕,瘙瘁緩解,無新發丘疹。原方加赤白芍各20 g,雞血藤15 g,七劑。三診:皮損進一步減輕,糜爛面已無滲出,部分恢復的皮損部位有色素沉著。原方去雙花,水牛角粉,加生地10 g,雲苓15 g,當歸10 g,七劑。三診後患者皮損基本恢復,惟有色素沉著無改變,囑三診方續服七劑,電話隨訪濕疹未複發。
按:杜老認為,濕疹內因多為稟賦不耐、飲食失節、情志失調夾風、濕、熱等外邪合而發病治當初以清熱化濕、活血化瘀,漸以涼血消風,終以健脾養血為法。
4.結語
中醫對皮膚疾病的診療淵源以久,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甲骨文中就有「疥」,「疤」的記載,(補充參考文獻)《周禮》記載:「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仲冬行春令,民多疥癘」。由於歷代對皮膚病不甚重視,認為「皮毛之疾,不足為患」,所以歷代醫籍中並沒有皮膚病專著,而是將皮膚病隸屬於外科學的範疇。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皮膚病不但是多發病,常見病,且病情嚴重者亦不鮮見,應當予以充分的重視。杜師認為皮膚病的發生除遺傳因素外,吸煙、嗜酒、精神焦慮、感染、喜食海鮮、辛辣、甜膩、居住地濕冷可作為獨立危險因素,對皮膚病的發病有一定影響作用。皮膚病患者病程長且易於複發,導致多數患者情緒焦慮煩躁影響治療效果。杜教授在治療中重視情志療法,因勢利導,明確診斷後耐心勸導患者端正心態從中西醫不同角度給予解釋,鼓勵患者以樂觀心態堅持治療。與此同時,服藥期間應忌煙酒,飲食以清淡為宜。
推薦閱讀:
※校園霸凌的解決可以吸收美國的經驗
※治療小兒特應性皮炎(中醫稱奶癬、浸淫瘡、四彎風)經驗分享
※六爻應期的經驗總結
※選宅及布局經驗上
※內分泌科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