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叫我如何不愛你 老外的七大中國情結

2011年03月11日 07:00:25  來源: 新華國際 【字型大小大小】【收藏】【列印】【關閉】

網上曾流傳這樣一個段子:「等咱強大了,全叫老外考中文四六級!文言文太簡單,全用毛筆答題,……惹急了一人一把刀一個龜殼,刻甲骨文!……到了考聽力的時候全都用歌,《雙截棍》聽兩遍,《菊花台》只能聽一遍……」在很多人看來,這不過是被英語四六級考試搞昏頭的調侃語錄。然而,近兩年能用《雙截棍》《菊花台》和大家飆中文的外國人不在少數。大大方方站在中國選秀舞台上,一板一眼純京劇范的老外更是大有人在。老外「中國通」越來越多,來中國旅遊、工作甚至定居的外國人也與日俱增,他們究竟愛上中國的什麼?有什麼理由讓他們背起行囊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什麼樣的情結讓他們對中國「一見鍾情」?情結之一:中國功夫

前幾天跟一位剛去美國留學不久的朋友聊天,問他最大的感受是什麼,他回答,感覺美國人對中國太不了解,他留學的地方,那些「老美」還都停留在李小龍階段,以為是個中國人就像李先生那樣咿呀叫個不停逮誰打誰。他試圖跟他們解釋中國目前巨大的變化,但收效甚微。朋友抱怨,誰說美國人開化,一個個也「軸」得要命。大家都知道外國人喜歡中國功夫,我們也都以此為傲,卻很少有人問為什麼。實際這與李小龍先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正是因為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唐山大兄》《精武門》,以及後來風靡世界的《猛龍過江》和《龍爭虎鬥》等影片大獲成功,才在海外世界颳起了一股中國功夫風,包括李小龍本人在內的諸多武術家藉此東風大力推廣,才讓中國功夫在全世界有了良好的口碑和聲譽,為我們後來的中華兒女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詳細

一位古巴小選手在男子太極劍規定套路比賽中

一位義大利選手在女子太極劍規定套路比賽中

一位外國選手在太極拳比賽後選購武術器械有著「武術奧運會」美譽的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在湖北十堰舉行,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武術愛好者在道教聖地武當山腳下各展奇功絕技。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些外國選手,感受到他們的中國武術情結,體會到「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的含義。記者首先和丹麥人喬·埃施利曼攀談起來。今年20歲的他習武7年,擅長棍術。「我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關於少林寺的影片時,就對武術產生了興趣。學習武術,磨鍊了我的意志。」他說。在談到將來的打算時,喬希米突然說起漢語。「我16歲開始學習漢語,特別喜歡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以後想當一名武術教練和翻譯,促進丹中兩國的文化交流。」穿著一襲深色道袍的愛爾蘭人布·凱利今年27歲,在都柏林習武7年。「武術在愛爾蘭很受歡迎,我的老師來自香港,他有上百名學生。」這位愛爾蘭年輕人的理想是開辦一所屬於自己的武術學校。為此,他千里迢迢來到武當山參加一個為期5年的培訓班,學習道教文化和武當武術。他睜大眼睛說:「我的新老師是武當山上有名的袁師傅!」記者在採訪時,一個小學生模樣的孩子手持長棍,在一旁模仿孫悟空的動作。他是來自美國的安·馬格南。別看他才8歲,習武已5年。「武術看起來很酷!」他說。記者了解到,這位美國小功夫迷已在中國、美國、墨西哥、加拿大等國家參加了40多場比賽,獲得30多個第一名。安德烈的父親也來到中國,送兒子去少林寺學習武術。父子倆將在中國待3年,而安德烈的母親則留在美國。」俄羅斯人尤·貝洛夫48歲,武齡32年。他說:「俄羅斯的各大城市都有武術學校,武術表演非常好看,習武還能學習中國哲學,使人全面受益。」拉脫維亞的35歲選手金·特爾津什習武10年,這位中學體育老師告訴記者:「我練的是武當武術,這對我平時的教學工作和家庭生活都有幫助。」來自南非的奧·勞厄今年24歲,是一名武術新手。他希望中國多舉辦國際武術比賽,多請外國人參加,多向國外派出優秀的教練,「這樣更多的外國人就會關注和愛上武術」。>>>詳細情結之二:漢語

Hello,各位,「馬愛雷」這個名字如何?給俺出個主意當我們把看《老友記》,聽BBC,背誦《I had a dream》當做學英文的捷徑時,老外們學中文時又會看什麼、聽什麼、背什麼?除了學校里正規的《漢語教程》,他們有哪些「課外教材」?近日,記者採訪了幾位留學生,他們是北京交通大學留學生漢語之星大賽的冠亞軍。看看他們學習中文都用了哪些獨門秘籍。預備教材《奮鬥》+QQ越南女孩武式玄絨本科期間在越南學習中文專業,課餘時間,她把《奮鬥》和《我的青春誰做主》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去年8月,她初次來到北京,已經一點也不感覺陌生。她知道計程車是什麼樣子(越南計程車顏色不同),也會說幾句正宗的北京話。「北京人表示同意不說行,說成。不說一起走,說一塊兒走。」最讓她興奮的是看到了798和心碎烏托邦LOFT,「跟電視劇里一樣!」另外,她還爆料,《還珠格格》和《西遊記》在越南也很火,儘管它們講述的是中國古代發生的故事,但絲毫不影響越南人看這兩齣戲學中文的熱情。小武還有邊查字典邊聊QQ的習慣,用這種方法,她中文進步神速。聽力教材《新聞聯播》+電影來自烏拉圭的馬利安告訴記者,他和其他留學生選擇聽《新聞聯播》練耳朵,儘管播音員的語速對於他們來說稍顯快,但標準的發音讓他們羨慕得不得了。如今,留學生的耳朵靈敏異常,有些說方言的中國學生講不好普通話,n、l不分,r、y不分,這幾位留學生時不時還上前給中國人糾正發音呢。頗有喜劇感的馬丁來自喀麥隆,他告訴記者,看電影、看電視也是他練習聽力的法寶,「只要看到趙本山和李金斗,我就不換台了。」儘管沒有外文字幕,但是影音結合的展現方式使情節變得簡單。記者和他閑聊得知,這位喜愛說相聲的留學生欣賞電影的標準和中國人大相徑庭,「《孔子》我看了好幾遍,《黃金甲》拍得太好了!」馬丁閉起眼睛,一副嘆為觀止的陶醉相兒。>>>詳細老外那些可愛又搞笑的中文名字

大山,應該是最出名的有中文名字的外國人很多時髦的年輕人,都有英文名字,特別是那些在外企工作的白領,更是絞盡腦汁為自己想一個好聽又好記的英文名。其實很多外國人也是一樣,「崇洋媚外」喜歡中文名字。隨著中國在國際上亮相的次數越來越多,中文在國外也越來越受歡迎。很多老外都開始學起中文來,這在我前面兩篇博文:美國人活學活用中國文化的趣事 以及遭遇老外能聽懂中文的那些尷尬里就談到過。老外學中文,往往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取一個中文名。外國人的取中文名字,還有一些笑話:有個荷蘭人名叫Kenzo Oijevaar,他請中國朋友幫他取中文名,結果別人給他取名為「熬夜娃兒·啃粥」,他還樂呵呵地選擇了後面這個,大概這位仁兄很喜歡熬夜喝粥吧,要不然也不會喜歡這麼個名字。哈哈,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叫「熬夜娃兒·啃粥」的老外,如果真有,說出來還不笑破人肚皮,到時候連喝粥也會漏。還聽說過,有一個美籍西班牙人Roberto取了一個「蘿蔔頭」的名號。只是西班牙人都很健壯,估計怎麼看都不像《江姐》中那個「小蘿蔔頭」。(一)老美律師不好意思用「雷鋒」這個名字關於給外國朋友取中文名字,我可是有點經驗:在紐約,好朋友的男朋友是義大利人,很會講中文,我們一起,給他取了一個精彩的中文名字叫「富貴」,他本人和我們都為這個名字而自豪,牛人。一個年輕高大的美國人,我就給他取名:「高虎」,跟我姓,朋友們說:「那不成了高娓娓的弟弟?」,害得我好像有責任感,在中國時,我還挺照顧他的,真是把他當弟弟了。那以後,就不敢再把誰跟我姓了,免得麻煩。一英國到成都教書的老師:「龍俊傑」,龍已經不錯了,還是龍中的俊傑,更是了不起。在美國,一老美律師與中國以及生活在這裡的華人都有一定的業務上的往來,他說一直想有一個中文名字,最好是現成的,比較有影響的中文名,我們一夥中國朋友都說:「雷鋒」,這個名字在中國那是家喻戶曉,如雷貫耳。他覺得很好,聽起來又響亮又好記。但在我給他介紹了雷鋒的故事以後,他說:「雷鋒做好人好事都不留名,更談不上收費,我做律師,不收費又不行,我還是別叫雷鋒算了,不要壞了雷鋒的英名。」我想想倒也是,於是我又給他講了諸葛亮的故事,他覺得好,於是,他決定自己的中文名字就叫諸葛亮。我本來想給他取名叫「包公」,哈哈,但後來想想還是算了,如果他是法官叫那個名字還比較適合。後來,美國「諸葛亮」願意做「活雷鋒」,當剛開始起訴CNN的海明律師撤退後準備免費幫我們起訴CNN,讓我們幾個朋友都很感動,後來地震了,我回中國到地震災區採訪,後來雖然CNN總裁出來道歉了,我們依然感謝那位「洋雷鋒」,看來,取什麼樣的名字很重要哦,名如其人......>>>>詳細情結之三:《孫子兵法》

悉尼一家書店裡,在一摞摞外文書刊中,一本紅色燙金字中文的《孫子兵法》非常吸引眼球,書名譯為《The Art of War》(作戰的藝術)。奇妙的是,《孫子兵法》作為書店的熱銷品,竟然擺放在了一堆商業書籍之中,左鄰右舍都是商業奇才的著作,以及《經濟大蕭條》等。這讓我親眼見證了《孫子兵法》在知識經濟時代,被「知本家」們熱捧的現象。參與現代經濟競爭,同樣需要「The Art of War」,「知己知彼」、「以迂為直」、「趨利避害」、「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字字千鈞。>>>詳細「老外」逛京城 愛買中國書情結之四:筷子與美食

使用筷子對中國人來說幾乎是本能,可對外國人來說就是「技能」。國人從來也沒想過把筷子當成一種「先進工具」,而上升到一種理論高度去使用。然而,在美國卻能把使用筷子弄成一個「說明書」,讓食客在吃中餐的同時,還能充分體會到裡面的「中國文化」。

不久前,我在美國的里士滿市中心吃中餐,看到筷子是用一個紅色的小紙袋套著的,上面很鄭重其事地畫著示意圖。其實在國外,很多中餐館裡都能看到帶著「說明書」的筷子。讓我們仔細看看「說明」的內容,使用筷子要分成三步走:第一步,下面的這根為A,筷子A起到支撐作用,並不移動,把這根筷子放到中指和無名指之間(說明就是這樣寫的,我也不知道對不對)。第二步:上面的這根為B,將B放在中指和食指之間,並用大拇指固定住。第三部:開啟筷子的尖部,並試著將食物取出。不知哪個國人會這樣看說明去使用筷子,「老外」可是真有看的,還照著「說明」去比劃,等著夾起東西後,就會興奮地大叫。有時還能碰到「洋人」在我面前「顯擺」——我會用筷子了!「筷子說明書」估計是「老外」整出來的東西,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寫不出來,也想不出這「博大精深」的東西。>>>詳細

[資料圖]宮保雞丁:外國人最愛的中國菜之一情結之五:毛主席

一位前來北京觀看奧運會的外國遊客手持毛主席語錄在天安門前留影。中新社發 王東明 攝 【資料圖片】

一外國遊客在毛主席像下認真拍攝天安門。當天,北京晴空萬里,天安門廣場吸引大批遊客前來遊玩。中新社發 王東明 攝一個來自美國紐約的年輕帥小伙,能用標準的中文演唱《東方紅》、《我的中國心》、《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解放軍軍歌》等革命歌曲,他自稱「紅老外」。最近一段時間,「紅老外」的演唱視頻在國內幾家視頻網站上熱播。僅6月15日在優酷網上,「紅老外」的一首《我的中國心》,點擊量就接近10萬次。目前他一共翻唱了6首革命歌曲,演唱時,他一般僅穿一件小背心,或者乾脆赤裸上身,在視頻介紹中,他自稱是「無產階級」,所以「無衣可穿」。「紅老外」唱歌時的表情顯得雄赳赳氣昂昂的。在唱《我的中國心》時,他赤膊上陣,嗓音深沉,表情沉重,身後的白牆上貼著毛澤東的照片。唱到「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這一句時,他雙手捂在胸前,面露虔誠神色。為了和中國同志(「紅老外」稱中國人為「同志」)聯繫,他還在雅虎網站上開設了中文博客,他在網上信息里寫著:紅老外,身高186至190厘米,本科學歷,單身。為了讓中國網友更方便地看到他,「紅老外」又於2008年年初,將博客搬至新浪網,這次他貼出了自己的照片:頭戴綴有紅五星的綠軍帽。另外,他還將北京奧運會標誌作為背景畫面。「紅老外」博客中的文章用詞地道,讀來通順,很少見到錯別字。他時常對與中國相關的國際大事發表評論,對於中國四川特大地震,他寫道:「他們的每個故事都讓人感動……我最新的視頻是獻給解放軍的,(為他們)唱一首歌,因為現在他們的幫助很(有)決定性。」>>>詳細情結之六:針灸

一名外國留學生在上中醫實踐課「沒想到來學中醫的外國人那麼多,我接待留學生團的課程都已經安排到明年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的李醫生這樣感嘆道。從今年過完年李醫生就一直沒閑過,「來中國學中醫的外國留學生團一撥接著一撥,剛送走了墨西哥團和德國團,現在又來了巴西團,緊接著還有好幾個外國團,真是連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啊。」李醫生說,最近一兩年來中國學中醫的外國人特別多,她已接待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中醫學生團」了。留學生團主要來自歐美、中東、韓國等國家,而且越是發達國家留學生團就越多。但現在像摩爾多瓦等一些小國的留學生也加入了來華學中醫的隊伍。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學院對外培訓辦公室主任馬良宵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其實上世紀50年代就有外國留學生開始到中國學中醫,但當時是公費學習,一年也就幾個學生。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外國留學生到中國學習中醫的人數明顯增加,每年人數有100多人,而從2000年到2005年,每年達到了200多人。今年的人數比去年還要高出一倍,達到了400人左右。他們除了學習針灸還學習中醫藥、推拿、拔火罐等。美國醫生建議術後中醫調理今年2月底,江蘇省中醫院的醫生接到了一個來自美國的越洋電話,一位移居美國多年的張先生打電話說,他被檢查出患有胃癌,需要進行手術切除部分病變的胃,手術將在美國進行。「我的美國醫生建議,手術後最好能結合中醫的方法進行調理,他說中醫在術後起的作用比西醫大得多。」一位留學生正在課堂上學習中醫拔罐 張先生手術後的第二天,家人用數碼相機拍了一張他的照片發了過來,江蘇省中醫院的專家根據他的情況和各項指標給他開了中醫方子,然後張先生的家人在美國拿葯。「在美國什麼中藥都可以買到」,張先生的家人說。這樣的電子郵件過兩天就會往複一次,醫生說目前張先生恢復得很好。學中醫的經歷有助於晉陞「中醫很奇妙,小小的一根銀針,居然能治好那麼多疑難雜症,如果不是親眼看到,真的讓我很難相信。」身材魁梧的烏多是德國的一名醫生,他是來中國專門學針灸的。來自英國的小夥子埃克曼對中醫的迷戀程度令人吃驚,記者見到他時,他正目不轉睛地看醫生給病人扎針。面對記者「為什麼要學中醫」的提問,他居然像個老中醫一樣嘴裡念道:「西醫治表,中醫治本,骨頭斷了找西醫接一下,但一些慢性病還得靠中醫。」他向記者介紹說,現在中醫在英國變得越來越流行了,人們都知道當一些疼痛西醫沒法解決時,扎針可以緩解疼痛。埃克曼在英國的針灸學習班學了三年,但他覺得自己的臨床經驗很不足,於是選擇來到中國進修。「你知不知道,在英國有3000個中醫門診,在美國有100多個中醫學校,中醫在國外比在中國還流行。」埃克曼在北京呆了已經一年多了,他現在學會了針灸、推拿、搭脈,知道了各個穴位的準確位置。「我的目標很明確,等學好了,就回英國開個針灸診所。」埃克曼自信地笑著說。記者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遇到了一個來華學中醫的印尼團,他們說學習針灸不到中國,不算真正中醫「傳人」,畢竟中國才是中醫的發祥地。他們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在印尼中醫十分受歡迎,中醫診所隨處可見,很多人自費來華學習針灸,希望回國後在醫術上進一步提高。在印尼很多人認可中國學習針灸的經歷,因此在工作上會有更多機會得到提升。>>>詳細情結之七:京劇

美女老外唱京劇迎世博 [資料圖片]與在國內遭受的冷遇形成反差的是,京劇在國外演出總是備受推崇。在中國的不少外國人,也對包括京劇在內的中國傳統藝術鍾愛有加。人們不禁要問,難道優秀的傳統文化自己不懂得欣賞,反而要「老外」來捧這個場嗎?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評委、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院長孫毓敏曾多次帶團赴歐洲演出,她向記者講述了在法國的一次經歷。孫毓敏說:「演出結束,演員卸完妝、收拾完東西走出來,才發現法國觀眾還站在劇場,許多人圍上來喊『謝謝』,還有法國小孩在大廳里模仿武生翻跟頭。團里一位小演員說,『我在法國感覺自己像一個明星,在國內感覺不到』。」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張偉,每月都要參加公司的集體活動,包括去天橋聽相聲、進戲園子看戲等。她告訴記者:「以前我沒進過戲院,因為參加公司的集體活動和外國同事觀賞,才知道我們的『國粹』原來這麼美,頓時覺得特別自豪。」梅葆玖在接受一家媒體採訪時說:「京劇在國內、國外完全兩樣,真是『牆裡開花牆外香』!我們的京劇被提到與歌劇、芭蕾舞相當的地位。外國朋友到中國看電視,問為什麼京劇節目那麼少?京劇揚名國際,難道你們中國人自己不看嗎?」寧夏京劇團團長閻鳳亮說,面對我國古老珍貴的民族文化藝術,我們是不是應該多一點了解、多一點尊重?>>>詳細揭秘:老外最愛問中國人的十大問題

1。哪個是姓,哪個是名?對我們中國人而言,姓在前名在後,很符合邏輯。而西方人則不然,要先說名字,然後再說姓。所以外國人見了中國人的名字,不知所以然,往往要問:那個是姓,那個是名?回答當然是:我的前面的名字是姓,後面的名字是名字。別看這麼簡單,用英語說就羅嗦了,老外總是弄混。所以現在好多中國人出國後自報家名時乾脆把姓名顛倒。2。你不高興嗎?記得那次去法國,在戴高樂機場有法國朋友來接,張牙舞爪,連親帶吻,誇張的動作好像幾輩子沒見面。同時來接機的還有在巴黎的中國同學,老鄉遇老鄉,雖然是兩眼淚汪汪,但僅僅是握握手而已,臉上卻平靜如水。這令老外大為不解:難道你們不高興嗎?怎麼跟外國人解釋呢?中國人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主要指心情的愉悅,而不是嘻嘻哈哈的外在表現。當然,凡事總有個例外。我的一位中國朋友愛說愛笑,表情發達,雖然也是黑眼睛、黑頭髮和黃皮膚,但是總是有洋人打聽她是美國還是拉美哪個國家的人?3。你最驚訝的事情是什麼?到了西方,剛結識的外國同事、朋友或老師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到了我們國家,最令你震驚和奇怪的事情是什麼?」如果我們要以誠實的態度去回答這個問題的話,那答案應該是:這裡的一切和我的想像差不多。原因很簡單,今天的中國人通過報刊、電視、電影、網際網路等媒介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實的了解,來到國外,除了一時語言還有所不適應以外,真的怎麼也體會不到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許多外國朋友對這個答案自然很不過癮。以他們對中國的了解,覺得你們來自「黃土地」上那個至今還「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窮鄉僻壤,乍一到我們這燈紅酒綠的發達世界一定覺得頭暈目眩,有很多感觸吧!4。你有沒有「關係」?中文「關係」(guanxi)一詞已經成為打入西方語彙的少數中文詞之一。有一次我在一家出口公司申請職位,公司人事主管以神秘的口吻問我:「在中國有沒有『關係』?」實際上,西方人與中國人一樣講究關係。我的一位美國朋友告訴我,美國人從小學起就知道「KISSING-UP」,類似於中文的「溜須拍馬」,專門用來取悅老師拉關係,以「提高」課程分數。有一次,一位美籍華人試圖說服我中國人所說的「關係」和美國人心目中的「關係」還是不一樣。他舉了個例子:假設比爾?蓋茨介紹一個年輕人到另一家電腦公司去工作,如果這是家美國公司,那麼那美國老闆會想蓋茨介紹來的人,素質一定不錯,留下;如果這是家中國公司,中國老闆會想這可是蓋茨介紹來的人,我不僱用他豈不是太不給人家面子了嗎?老外看中國:打死都想不明白的中國怪事

1.枕頭裡塞滿了麥子或玉米殼。(編者註:可能指蕎麥皮)2.一張床板就是床了(人就睡在床板和被子之間)。3.清早起床,得把被子疊起來放在床的另一頭。4.玉米棒子被當作快餐在街頭叫賣。你甚至可以買到有棒棒糖和冰淇淋味兒的玉米。5.在申請銀行賬戶時,我得在「教師或醫生」這個選項中打勾。

搜索更多外國人中國 的新聞

菲律賓移民局將恢復給外國人簽發配額移民簽證

外國人為何關注中國兩會?

細數外國人學中文時經常發生的尷尬趣事(組圖)

承認接受旅日外國人捐款 日本外相辭職
推薦閱讀:

為什麼韓國女人都想嫁中國男人
2011年中國公民赴美簽證數首破百萬
鄭永流:實踐法律觀要義:以轉型中的中國為出發點
中國式離婚指數不斷飆升,三種方式讓離婚不再發生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易理篇(7)

TAG:中國 | 情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