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蘭民俗博客(210)圖文(13)老裁縫

民俗博客(210)圖文(13)老裁縫

家門口的老裁縫

人們從布店、綢庄買來衣料。但是,要將布綢裁縫成衣裳,其中必須有能工巧匠,才能製成男女老少、貴人平民等既合身又體面的衣服。於是,各種各樣的裁縫店便紛紛在上海弄堂里開設,上海人常稱年長的裁縫師傅為「老裁縫」,成了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要成員。直到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上海弄堂裁縫還是極為普遍的事情。記得我小時候,居住在徐家匯老街。我的母親是一個極能持家的善良婦女,養育我們姊妹六人,她寧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把我們兄妹打扮得乾乾淨淨的。我們雖然比不得大戶人家,但穿著的衣服還是體面的。母親早年是紡織女工,九歲起就做紗廠的童工,她勤勉持家,但不會製作衣服,家裡所有的衣服都仰仗弄堂口的裁縫店。

記得那個老裁縫姓楊,他的裁縫店就在弄堂口的一開間,楊師傅中等個子,話不多,人挺和氣,由於常年的飛針走線,使他的眼睛一直眯縫著,從我記事開始,就不知道楊師傅跟誰紅過臉。那裁縫店,說是店,其實也不過是一塊燙熨衣服的橫板,一架老式的縫紉機,店裡地方很小,楊師傅肩上通常掛著一根皮尺,腕上帶著兩個褪了色的袖套。鼻樑上耷著一副大方眼睛。一把竹尺,一包彈粉(劃粉),一把烙鐵,當然裁縫店裡自然少不了一個煤球爐。裁縫店和裁縫是小時候一件很喜慶的事,做一件新衣服是過年的事情,家裡如果有諸如婚慶這樣的大事,還會把裁縫請到家裡來,老老少少大大小小一大家子每人都可以做上最少一件新衣服,這可是大事。這個時候,就是最開心的時候,其實男孩子並不關心什麼新衣服,最重要的是家裡請裁縫就一定有好吃的了。

到「楊記裁縫鋪」做衣服,有幾個優點:一是做功的精細,那個時候的手藝人,全憑自己的真本事吃飯,千針萬線,靠的是自己的艱辛勞作,完全比不得眼下的「討巧」與「省工減料」;二是收費的低廉,大部分平民人家要做衣服,還能承受得起;最主要的是,楊師傅的工錢可以賒帳,衣服做成了,你拿回去穿就成,至於工錢等你有了再給,楊師傅的口頭禪就是「沒事,回頭有錢再說。」所以,在我們弄堂里,他是人緣極好的一個人,大人小孩都喜歡這個人。在徐家匯老街,這個老裁縫楊師傅,幾乎受到整個裡弄居民的歡迎。1959年自然災害,交通大學擴建校區,我們家搬到虹橋路靠近番禺路的塘子涇,1964年再搬回虹橋路的後胡家宅,老鄰居分離,自此我就再也未見到過這個弄堂口的老裁縫——楊師傅。

楊師傅的身世,我知之甚少,但類似「楊師傅」裁縫店,在舊上海的大街小巷中,可謂星羅棋布,分布很廣,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文革」的爆發。

與其他行業的手工勞動者一樣,裁縫師傅也有他們的「行業規矩」,例如,他們尊敬地奉軒轅氏為行業的祖師,所用量布的尺也名為「軒轅尺」。學做裁縫要先當三年學徒,俗稱「吃三年蘿蔔乾飯」。當學徒的每天除了生爐子、燙熨斗外,有的還要為師傅、師娘「倒夜壺」、做雜活,小心服侍老闆夫婦和各位師傅,並且要學做「滾邊」和各種花色的鈕扣,三年滿師才能上案板。用尺量身、剪刀裁布、針線縫紉,都得用心用功。公館裡的老爺、少爺、太太、小姐,定做長袍馬褂、旗袍短襖,多一寸嫌太寬太長,少一分怪太緊太短。要剛巧合身才可得賞金,稍不滿意,當場退貨,還要賠料。許多後來成為時裝店老闆的創始人,多數是經歷過裁縫學徒生涯磨鍊的。

街市上的裁縫店,大小依規模不一,但大抵都有一個懸掛「蘇廣成衣鋪」市招的牌子,並不是老闆姓名叫「蘇廣」,而是一些裁縫手藝人的小型作坊,由富有經驗的裁縫為主,僱傭二三名裁縫工,加上家屬和學徒,專門代客加工各種來料,縫製蘇式、廣式等中式男女服裝,也代客配辦衣料。所以,稱為「蘇廣成衣鋪」。在這種行業市招前,稍有聲譽的也加上某某記的店號,以便顧客識別。他們的設備簡單:租間店堂,設置工作台板,全憑手工操作。稍後也備置了縫紉機。因他們做工精巧細緻、式樣新穎應時,又是量體裁衣,舒服適身,所以很受各階層人們歡迎,成為一個普及社會的行業。

在老上海裁縫行業中,浙江奉化裁縫最為有名。浙江奉化的人們為了謀生,離鄉背井,到外地去求活路,有的流落海外。就象揚州人外出憑自己手中的三把刀一樣,奉化人兩手空空,告貸無門,也是憑得三把刀——萊刀、剃頭刀和剪刀,去燒菜、剃頭和當裁縫。他們不少人走南闖北,有的甚至飄洋過海,到異國他鄉,學得了一手做西裝的技藝,回國後來到上海開西服號。上海剛開埠時,來淘金的洋人都自帶西服,中國人也不習慣穿外國衣裳。第一家「王興昌西服店」開辦後無人問津。老闆王浚才在焦急中終於等到第一位顧客,這位顧客竟是當時有名的革命黨人徐錫麟。徐錫麟要求在三天之內為他完成一套西裝。老闆如期趕出,徐錫麟十分滿意。「王興昌」也因此而名聲大振。

1910年(清宣統二年)由裁縫王浚才的兒子王財榮(一說王才運)開設「榮昌祥呢絨西服號」,地址在南京路(今南京東路)西藏路(今西藏中路)口(今中百公司址),為上海第一家具有規模的男式呢絨西服店。王財榮十三歲從奉化到上海學裁縫,繼承其父西服製作技術後,決心開拓西服行業,施展抱負。西服號開設後,王財榮精心設計,擴大業務,將呢絨零售、批發、配料、裁剪、製作融為一體,併兼營襯衫、羊毛衫、領帶、鞋帽等與西服有關的附件商品,以花色繁多,一應俱全,而吸引中外顧客,從此榮昌祥以「奉幫裁縫」名店而享譽海內外。王財榮協助孫中山先生裁製中山裝的故事,更是傳為佳話。隨後,王財榮在奉化的同鄉和親友(大多是王漵浦人),都來上海學藝,開設西裝店。店中既有工場裁縫師傅,又有商場、店員,還有經銷人員。因為他們都是奉化人,所以人們稱做西裝的為「奉幫裁縫」。王財榮不僅培養大量西服製作人才,而且具有愛國心,被推舉為各馬路商界聯合會總會長,1931年病逝。後由徒弟王宏卿接任經理。1934年,廣東籍資本家蔡昌暗中買下該店地產權,欲造大新公司(今中百一店)。「榮昌祥」與其對薄公堂而敗訴,經調解獲得賠金後,拆房遷店至新雅粵菜館旁。一年後又遷至重慶參店旁(今為王星記扇子店),由於店鋪縮小,人員大量減少。解放後,改稱榮昌祥西服店。1959年,併入春秋西服商店。

上海「老裁縫」中手藝高超的,有傳統一技:高級毛料衣服以舊翻新,此技堪稱國內一絕。就是穿了幾年的高級毛料,可以以舊翻新。在那些物資較為匱乏的歲月里,這個手藝真是解決市民不少穿衣問題,諸如過去較為貴重的毛嗶嘰與海軍呢衣料,即便是再上等的面料,也有陳舊的時候,對一般民眾而言,扔掉可惜,再穿也如同穿舊衣服,但上海的裁縫師傅就能當從中捕捉商機,適時地推出以舊翻新業務,而且還可以郵寄,很是方便了廣大市民。只要你將舊衣服打成一個包裹,徑寄上海這家時裝店,並匯寄了一筆手工費。過不了多久,你收到的經過翻新的衣服,美不勝收,不但長短寬窄與原件幾乎一模一樣,而且完全是改舊如新,與原件新時毫無二致!舊西褲上下調了個頭,原先臀部磨損處,已分別轉移到兩隻褲腳管的下端內側,只要別人不是把頭湊近你的腳跟,是決計看不出有一絲破綻的。中山裝呢大衣,則是內外翻了個身兒。那時的毛嗶嘰與海軍呢,質地厚實細膩,幾乎分不出正反面。翻新以後,原衣的反面成了正面,活脫脫又是一套新裝!只是鈕扣洞變換了方向,原洞織補得天衣無縫,上面又縫了鈕扣,根本不見原來的痕迹了。再看今天的服裝行業,今非昔比,服裝已進入了鼎盛時期,各式各樣的漂亮衣服,新潮服裝鋪天蓋地,讓人眼花繚亂,而且質地結實得咬不斷、扯不裂、磨不破,再也無人會象當年拿到裁縫店或時裝鋪去舊裝改制、內外翻新了。

仲富蘭

2011年8月12日於上海

推薦閱讀:

【民俗文化】中國面部痣相大全圖解占卜 男人女人痣相大全算命
小麥澆蒙頭水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時間?
「外公外婆」這個稱呼是否有性別歧視的成分?孩子是否可以叫母親的父母「爺爺奶奶」?這麼做是否矯枉過正?
"你也不撒泡尿照照",這句話出自於哪裡?

TAG:民俗 | 博客 | 裁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