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36)
複次,菩薩見人間有天祠,用人肉血五臟祀羅剎鬼,有人代者則聽。菩薩作是念:「地獄中若當有如是代理,我必當代!」眾人聞菩薩大心如是,則貴敬尊重之。所以者何?是菩薩深念眾生,逾於慈母故。
(又,菩薩見人間有天祠,用人肉血五臟祭祀羅剎鬼,有人代的就允許。菩薩這樣想:「地獄中如果當有這樣代的理,我必當代!」眾人聽說菩薩大心象這樣,就貴敬尊重他。為什麼?因為此菩薩深念眾生,過於慈母。)
信師恭敬咨受者,菩薩因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不信恭敬供養?師雖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養,則不能得大利。
(信師恭敬咨受的意思是,菩薩因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不信恭敬供養?師雖智德高明,如果不恭敬供養,則不能得大利。)
譬如深井美水,若無綆者,無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則功德大利歸之。又如雨墮,不住山頂,必歸下處。若人憍心自高,則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師,則功德歸之。
(譬如深井美水,如果沒有綆的人,無由得水;如果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則功德大利歸他。又如下雨,水不住山頂,必流到低的地方。如果人憍心自高,則法水不入;如果恭敬善師,則功德歸他。)
複次,佛說依止善師,持戒、禪定、智慧、解脫,皆得增長;譬如眾樹依於雪山,根、莖、枝、葉、華、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說於諸師宗,敬之如佛。
(又,佛說依止善師,持戒、禪定、智慧、解脫,都得增長;譬如眾樹依於雪山,根、莖、枝、葉、華、果,都得茂盛。所以,佛說對於眾師應宗敬他們如佛。)
問曰:惡師云何得供養信受?善師不能視之如佛,何況惡師?佛何以故此中說於諸師尊,如世尊想?
(問:惡師如何得供養信受?善師不能視之如佛,何況惡師?佛為什麼此中說於各種師尊,如世尊想?)
答曰:菩薩不應順世間法。順世間法者,善者心著,惡者遠離;菩薩則不然,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於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余惡。
(答:菩薩不應順世間法。順世間法是,善的心著,惡的遠離;菩薩就不是這樣,如果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於我有益,就盡心敬他,不念其餘的惡。)
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菩薩亦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
(如弊囊盛寶,不得因囊惡,不取他的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因人惡,不取他的照。菩薩也是這樣,從師得智慧光明,不計他的惡。)
複次,弟子應作是念:「師行般若波羅蜜,無量方便力,不知以何因緣故,有此惡事?」如薩陀波侖聞空中十方佛教:「汝於法師,莫念其短,常生敬畏!」
(又,弟子應這樣想:「師行般若波羅蜜,無量方便力,不知因什麼因緣,有此惡事?」如薩陀波侖聽空中十方佛教:「你對於法師,不要念他的短,常生敬畏!」)
複次,菩薩作是念:「法師好惡,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聞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無實功德,因發佛想故,得無量福德,何況是人智慧方便能為人說!以是故,法師有過,於我無咎。」
(又,菩薩這樣想:「法師好惡,不是我的事。我所求的,唯欲聞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無實功德,因發佛想,得無量福德,何況是人智慧方便能為人說!所以,法師有過,於我無過失。」)
如世尊想者,我先說菩薩異於世人。世人分別好醜,好者愛著,猶不如佛;惡者輕慢,了不比數。菩薩則不然,觀諸法畢竟空,從本已來,皆如無餘涅槃相;觀一切眾生,視之如佛,何況法師有智慧利益!以能作佛事故,視之如佛。
(如世尊想是,我先說菩薩異於世人。世人分別好醜,好的愛著,猶不如佛;惡的輕慢,更不能相提並論。菩薩則不然,觀一切法畢竟空,從本已來,都如無餘涅槃相;觀一切眾生,視之如佛,何況法師有智慧利益!因能作佛事,視之如佛。)
勤求諸波羅蜜者,菩薩作是念:「是六波羅蜜,是無上正真道因緣,我當一心行是因緣。」
(勤求諸波羅蜜是,菩薩這樣想:「此六波羅蜜,是無上正真道的因緣,我當一心行此因緣。」)
譬如商人、農夫,隨所適國土,所須之物,地之所宜種子,勤修求辦,事無不成;又如今世行布施後得大富,持戒後得尊貴,修禪定智慧得道。
(譬如商人、農夫,隨所到的國土,所須的物,地所宜的種子,勤修求辦,事無不成;又如今世行布施後得大富,持戒後得尊貴,修禪定智慧得道。)
菩薩亦如是,行六波羅蜜則得成佛。勤求者,常一心勤求六波羅蜜。所以者何?若軟心漸進,則為煩惱所覆,魔人所壞。以是故,佛說於二地中勤求莫懈!(二地竟)
(菩薩也是這樣,行六波羅蜜就得成佛。勤求是,常一心勤求六波羅蜜。為什麼?如果軟心漸進,就被煩惱所覆,魔人所壞。所以,佛說於二地中勤求不懈!(二地竟))
多學問無厭足者,菩薩知多學問,是智慧因緣,得智慧則能分別行道;如人有眼,所至無礙。是故菩薩作是願:「十方諸佛有所說法,我盡受持!」
(多學問無厭足是,菩薩知多學問,是智慧的因緣,得智慧則能分別行道;如人有眼,所到無礙。所以菩薩這樣想:「十方一切佛有所說的法,我都受持!」)
聞持陀羅尼力故,清凈天耳力故,得不忘陀羅尼力故。譬如大海,能受持一切十方諸水;菩薩亦如是,能受持十方諸佛所說之法。
(因為聞持陀羅尼的力,清凈天耳的力,而得不忘陀羅尼力。譬如大海,能受持一切十方眾水;菩薩也是這樣,能受持十方一切佛所說的法。)
凈法施者,如苗中生草,除穢則茂。菩薩亦如是,法施時不求名利,後世果報,乃至為眾生故,不求小乘涅槃;但以大悲於眾生隨佛轉****。法施相,莊嚴佛國相,受世間無量勤苦,住慚愧處,不舍阿蘭若住處,少欲,知足,如先說。
(凈法施是,如苗中生草,除去穢草莊稼就茂盛。菩薩也是這樣,法施時不求名利,後世果報,乃至為了眾生,不求小乘涅槃;但用大悲對眾生,隨佛轉****。法施相,莊嚴佛國相,受世間無量勤苦,住慚愧處,不舍阿蘭若住處,少欲,知足,如前面說的。)
問曰:種種因緣,在生死中不厭,何以故但二因緣說不厭?
(問:種種因緣,在生死中不厭,為什麼但二因緣說不厭?)
答曰:是善根備具故,在生死中苦惱薄少;譬人有瘡,良藥塗之,其痛瘥少。菩薩得善根清凈故,今世憂愁、嫉妒、噁心等,悉皆止息;
(答:因這些善根備具,在生死中苦惱薄少;譬人有瘡,用良藥塗它,他的痛少好。因為菩薩得善根清凈,今世憂愁、嫉妒、噁心等,全都止息;)
若更受身,得善根果報,自受福樂,亦種種因緣利益眾生;隨其所願,自凈世界,世界嚴凈,勝於天宮,視之無厭,能慰釋大菩薩心,何況凡夫!以是故,雖有多因緣,但說二事無厭。
(如果再受身,得善根果報,自受福樂,也種種因緣利益眾生;隨其所願,自凈世界,世界嚴凈,勝於天宮,視之無厭,能慰釋大菩薩的心,何況凡夫!所以,雖有多因緣,但說二事無厭。)
慚愧雖有種種,此中大者,聲聞、辟支佛心。菩薩發心,欲廣度一切眾生,得少苦惱,便欲獨取涅槃,是可慚愧!譬如有人大設餚膳,請呼眾人,慳吝心起,便自獨食,甚可慚愧!(三地竟)
(慚愧雖有種種,此中大的是,聲聞、辟支佛心。菩薩發心,欲廣度一切眾生,得少苦惱,便欲獨取涅槃,這樣應該慚愧!譬如有人大設餚膳,請眾人,慳吝心起,便自獨食,甚可慚愧!(三地竟))
推薦閱讀:
※大智度論 白話譯(78)
※陳益峰:《天玉經》下篇白話註解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24)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卅九 勸進往生
※14-2.《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四)》白話選(下)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