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劇的皇帝,==,崇禎帝

最悲劇的皇帝,最努力的皇帝,最愛民的皇帝,也是大明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

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干。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對手李自成《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恆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污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明思宗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除楊鶴、熊文燦外,其他皆為撼世之名將,功名顯著華夏。

他六下罪己詔,勇於承認錯誤.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屍,勿傷百姓一人。」    這是崇禎在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於煤山自縊前,留在衣服上的那份遺詔。別說是一位至高無上的帝王,就算是孤苦伶仃的百姓,也希望自己死後留有全屍,使自己的靈魂得到安寧。    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崇禎作為一代帝王,為了保護全國百姓的安全,做出了「任賊分屍」的割捨。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但他依然是他,依然心繫百姓。

當農民起義軍在鳳陽燒掠明皇陵時,他毅然下《罪己詔》,檢討自己的過失,為大臣們背黑鍋。他僅僅是希望他們可以更加努力工作。    他很節儉,衣服都打了補丁。    他很努力,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每天要工作七八個時辰(十四至十六小時)。    他很堅定,即使知道自己的結局,卻依然盡心儘力、任勞任怨,直到最後,也沒有放棄。十七年間,曾六次下《罪己詔》。檢,你對得起你的名字!

大明祖訓曰: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在最後時刻,用生命詮釋了大明祖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溥儀說,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百姓,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只要不讓我當大清皇帝,我就不甘心。

十七即位,三十四殉國.17歲,談笑間斬殺魏忠賢的閹黨集團.果敢,機智.

然而現實讓崇禎幾乎人格分裂,大明似乎必亡,多努力都沒用,接手這個爛攤子久了,崇禎似乎人格分裂,社會學家說過童年沒有父母充足的愛,成人後會性格有嚴重缺陷.崇禎是苦命的孩子,朱由檢因父親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厭的太子,母親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非常痛苦。五歲時,其母劉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殺,朱由檢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西李生了女兒,照管不過來,改由另一庶母東李撫養至成人。他後為親生母親再次下葬,哭得幾乎暈厥.

他決事果斷,雷厲風行,如處理閹黨一案,也有心細多疑,優柔寡斷之一面,比如先攘外抑或先安內,一直拿不定注意,遂誤國家;既有刻薄寡恩、翻臉無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腸之一面,對周后互敬互愛;他自製極嚴,不耽犬馬,不好女色,生活簡樸;他也經常徵求左右的意見,但剛愎自用,不能做到虛懷納諫;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煥、楊嗣昌、洪承疇等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們時,言聽計從,優遇有加,一旦翻臉,嚴酷無情,果於殺戮,導致用人不專,出現崇禎朝五十相局面;他憫恤黎民疾苦,常下詔罪己;他勵精圖治,經常平台招對,咨問政之得失,與臣下論討興亡之道,為政察察,事必躬親,欲為中興之主,但求治心切,責臣太驟,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斷絕常謂所任非人,終成孤家寡人,至煤山殉國,從死者唯一太監耳。

「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槐花無知離人淚,    白綾無奈空寂廖。    磐石寡言孤月對,    寒風凄瑟毅魄消!

天命不可違阿

人倒霉,啥壞事都碰上,偏偏崇禎時期是20年的小冰河期,乾旱,歉收,偏偏歐洲出了戰爭,不進口瓷器茶葉絲綢了,木有銀子,啥也做不了.關寧鐵騎沒銀子調不到北京.關外還出了牛人努爾哈奇,命運哎.

推薦閱讀:

明朝的龍脈在哪裡?崇禎帝和李闖王的風水之斗
國之將滅,崇禎帝為何不南遷? - 今日頭條(TouTiao.com)
崇禎帝死因之謎
如何拯救大明朝?崇禎提了一個辦法
崇禎帝為何南遷不成?

TAG:悲劇 | 皇帝 | 崇禎帝 | 崇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