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部電影看東西方家庭教育的差異
06-05
話題:興趣愛好,家庭教育,母親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電影,是文化風俗的折射,它可以讓我們了解各國不同的文化,有的還能反映不同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本文分析了《孔雀》和《阿甘正傳》兩部電影中的家庭教育方式,電影中兩個家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有一個在世人看來「傻」的兒子,然而最後卻培養出兩個截然相反的成年人。了解東西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思考教育差異的利弊,及時調整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更合理、更健康、更有利於兒童成長的家庭教育模式。[關鍵詞] 家庭教育;電影;文化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濰坊市社會科學規劃重點研究課題「從文化的差異看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部分研究成果。《孔雀》和《阿甘正傳》中的兩個家庭在最初有著相同的境遇:都有一位被世人認為是「傻子」的兒子,然而兩個家庭或者說其中的兩位母親卻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兩個迥然不同的孩子。一、《孔雀》中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先來看一下《孔雀》,它講述了中國北方一家五口的平常生活,爸爸媽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有三個孩子。一個是因為小時候得腦病而被認為弱智(或者笨)的大兒子;另一個是20歲左右的姐姐,消瘦清秀,看上去文文靜靜,但內心剛烈,有著清教徒氣質的女孩;弟弟,十六七歲,敏感憂鬱,內心過於豐富,讓人捉摸不定。面對自己弱智的兒子,父母親百般呵護,唯恐他受一點委屈,家裡的好吃的、好喝的都先讓給他。過節分糖時,一家五口有106顆糖,母親將其分為五份,多的一顆大兒子直接吃了,然後說:「按照老規矩,我和你爸一人給哥哥10顆,你們倆給哥哥5顆。」處處照顧大兒子,可見母親的偏心。多得的糖,兒子拿去給大白鵝吃,對於一直照顧、謙讓自己的弟弟妹妹還沒有大白鵝好。傻兒子學騎自行車,爸爸媽媽扶著,弟弟跟著扇扇子,妹妹拿著水杯,一家人跟著伺候他。從小就覺得自己理所應當得到大家的照顧,對自己的親人從來不知感恩。胖大的大兒子去澡堂洗澡,瘦小的弟弟反而要給他脫衣服、搓背,照顧哥哥,哥哥覺得一切理所當然,因為在家裡父母就是這樣要求他們的。反而對外人倒是非常地感激,去討好別人,因為別人從來不會特意忍讓他。因為自己受欺負,妹妹找人教訓別人,而高衛國(大兒子)卻買了燒雞給他們吃,自己饞得流口水也不吃,完全不是在家裡的樣子。其實高衛國不傻,他也知道該如何與人相處,也知道謙讓,只是他的這個能力被「愛」他的母親剝奪了,被家人時時處處的呵護、縱容、溺愛磨光了。對於在外的工作也是,任何一種工作只要有人欺負自己的傻兒子,母親趕緊給他換工作,從來不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去解決,連兒子都說:「我都換了六個工作了,交個朋友都交不長。」連看上去傻的兒子都明白的道理,父母卻不知道,不是不知道,是被這種愚鈍的母愛給蒙蔽了,不自覺地選了錯誤的處理方式。一味地保護,讓孩子失去了生活的基本能力,失去與人交往的能力。父母親對於弱智老大的偏心照顧,同樣深深地傷害了另外兩個孩子,讓他們覺得父母不愛他們,處於青春期的女兒會去別處尋找這份愛,急於擺脫這個家庭。當傘兵不成,找乾爸,受到羞辱後,不惜犧牲自己,嫁了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人,只因為這樣可以離開這個家,可以不用天天去工廠刷瓶子。弟弟也因為覺得有個弱智的哥哥是種恥辱而在哥哥給自己送傘時不承認他,甚至在哥哥被誤認為是流氓時,為了擺脫與他的關係,狠心地拿傘去戳自己的哥哥以證明自己的清白。所有這些錯誤的處理方式無一不是家庭教育的結果。此外,在與孩子溝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父親只關心孩子的物質需求而忽視孩子生理方面的成長。當父親發現小兒子在複習功課時,書中夾著一張女人的手繪裸體圖片,青春期的男孩子對異性感興趣是很正常的,片中的父親沒有順勢引導,說服教育,而是大聲呵斥並且粗暴地冠以「流氓」的稱號給自己的親生兒子,甚至趕他出門。二、《阿甘正傳》中偉大的母親再來看《阿甘正傳》,看後首先我們會感覺:傻人真是有傻福啊!是啊,一個智商不及正常人的「傻子」從小還要帶「助走器」的人,就這樣一個傻子,帶著那股傻氣,一根筋的傻氣,聽到珍妮讓他跑,他就跑。跑,其實只是為了聽從珍妮,只是他沒有能力有別的想法,他就只知道跑,只是跑,跑……於是,跑掉了「助走器」,練就了善跑的本領,於是在後來越戰中因為善跑,只是因為善跑,不,只是因為一根筋,只是因為他傻,只是因為他沒有足夠的聰明讓他腦筋多轉個彎,他救出戰友,他立軍功,他受到總統接見。還有,他的善跑讓他一舉成名,而且有那麼多追隨者,無意中給一人帶來了無限商機,而且他也上了電視,上了報紙,上了雜誌,他只是傻傻地跑就給他帶來如此多的「幸運」。從表面看,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傻人,一個一根筋,腦筋不會轉彎的這麼一個人,他就有這樣的傻福,能夠讓他名利雙收,愛情、事業均圓滿。他三次受到總統的接見,他立了軍功,他代表國家進行與中國的乒乓外交,他堅持不懈地跑,只是跑而已,留下「解釋權」給媒體,暴風雨來了,只有這個傻子沒有開船躲避,並拼力將船隻保存,結果他大發橫財,也只有他這個傻子,能夠為了心中的那份感情在傻等,結果,感情方面功德圓滿,是,他傻,他有福。或許是阿甘傻,所以他搞不懂他的傻,他的一根筋與我們所稱頌的執著如此接近。他專心於、專註於他所乾的每一件事,從不多想,他專註於跑,他專註於那個小小的乒乓球,他專註於如何將船在暴風雨中保存下來,他專註於他從小就在心中的那份感情,他總是那麼專註,只因為他傻,只因為他不會想到別的想法。說實話,看《阿甘正傳》給我震動最大的是影片中反映出的家庭教育問題,雖然這不是影片的主要「主題」,但這點給我的觸動很大。影片的男女主人公阿甘和珍妮,他們因為別人的歧視「走到」一起,但他們卻經歷了不同的人生,究其原因,我想也是因為各自的家庭給予的影響,各自的家庭教育不同。阿甘生活在單親家庭,但母親在各個方面都給了他很好的教育。首先,她將一個甜美的感覺從小種在了阿甘的心裡,儘管阿甘小時弱智,帶著助走器行走,而且只是她一個人撫養,但她能夠帶著笑容去面對生活,也將這點教給了兒子。「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這是她向兒子做的對生活、對人生的解釋,巧克力,很迷人的東西,讓人回味無窮的東西,讓人痴迷的東西,「Mother said,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阿甘就是自小帶著這種對生活甜美的理解去面對別人異樣的眼光、同學的譏諷、對他的孤立以及對他的欺負。阿甘雖然傻,但他卻生活得很充實,有滋有味,而這最重要的是來自於家庭給予的祥和、平靜、充滿親情的家庭氛圍,而且母親給予他最好的一生的禮物就是尊重、勇敢與忍耐。「You son is different.」(你的兒子和別人不太一樣)這是阿甘申請上學時的校長對他母親說的話,「Everybody is different.」(每個人都與眾不同)這是母親的回答。就是這句回答,給予阿甘足夠的尊重。畢淑敏有篇文章《母親的級別》,這篇文章里把母愛分為兩種(儘管有些悲觀,文人特有的悲觀),一種是本能式的母愛,大多數的母愛停留在這個裡面,《孔雀》中的母親就屬於這種。還有一種是少數的母親,用她的理性的愛來教育撫養孩子,這是《觸龍說趙太后》中對長安君所用的那種「為之計遠」的大愛。阿甘的母親當數這一種吧,如果阿甘的母親只是動物本能式地去呵護阿甘,去疼愛阿甘,替阿甘做好一切,用如同大多數人理解的那種愛去愛阿甘的話,那阿甘在他母親去世後也就「死掉」了,甚至早就「死掉」了。阿甘的母親給予了他尊重,對於一個生命的尊重,就這一句話「Everybody is different.」就完全體現出母愛的真正偉大之處,而且她說得那樣的平靜,她的態度,她的思想,為阿甘的生活、人生奠定了基本的色調。如果阿甘的母親不是這樣平靜、祥和的態度呢?如果她因為自己撫養阿甘苦累等原因而感到委屈,心裡不平衡,遷怒於阿甘呢,如果她聽到校長的話觸動了她心裡自卑的那根弦而聲嘶力竭呢,那阿甘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呢?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阿甘的母親任勞任怨,像《孔雀》中高衛國的母親一樣,給予阿甘無盡的照顧、呵護,總是覺得阿甘什麼都不行而替他做好,這也許是很值得稱頌的,會給她帶來好母親的名聲。可幸虧阿甘的母親沒有這樣去教育阿甘,否則,阿甘就會真的被母親的這種愛給「葬送」掉,因為她早已認定了他的無能,甚至早就「剝奪」了他的生活能力,這是對一個生命最大的「污辱」。我們就被阿甘母親對阿甘的尊重,對他生命的尊重,對他生活,對他人生的尊重而感動著。家庭,能夠給人帶來什麼。記得看過一期《半邊天》「張越訪談」,採訪的是一個已屆五十歲的女人,因父母離異而造成的創傷,在她的婚姻中繼續延續著,離婚後自己一人生活了十幾年,年過半百,自己也「真正」平靜下來時,她對電視機前的男男女女說的一句話:如果還沒有組織家庭的能力就別結婚,如果還沒有能夠做人父母的能力就別要孩子。張愛玲在《造人》中說:「多麼仇恨的種子」,真是異曲同工,而且這種影響會延續下去,「恩澤」後代。家庭,能給人帶來什麼,在於父母給孩子營造的家庭氛圍。家庭中如果充滿敵意、批評、嫉妒、挑剔,甚至是恥辱,那孩子怎麼能夠很好地成長,如果家庭中充滿了愛、寬容、理解、體諒、互助、安寧呢?家庭就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不和諧的家庭會給社會帶來多少的不安定因素。阿甘的母親,她對生活的祥和態度,她對阿甘的理性的、真正的愛,對阿甘的尊重。她最偉大之處就在於她給了阿甘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甚至對死亡的態度。她極其平靜地告訴兒子死亡是:「a part of life」(生活的一部分),讓兒子很自然地接受這樣一個事實,而後依然平靜地生活,而不是讓他充滿恐懼。偉大的母親,偉大的女人。三、結 語兩部電影給我們帶來深深的啟示,幾乎相同的境遇,卻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所以家庭的教育方式是極其重要的。家長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無論是能力強的還是弱的,都要給予他平等的機會,讓孩子獨立自主、自由選擇。父母要成為孩子最親密的朋友,在發現問題時,要聽取孩子的意見,聽他解釋,聽他的心裡話,不要妄下結論。如果孩子確實有問題,也要耐心加以解釋,不能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服從父母的意見。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是啟蒙教育的引路人。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是齊驅並進不可或缺的,對於兒童的健康成長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仔細體會不同文化的電影所反映出的東西方家庭教育差異,有助於我們的家庭教育模式的改進和提高。[參考文獻][1]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2] 黃小勇,黃菜方.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較及啟示[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3] 卜德鎮,孫愛學.中美家庭教育差異產生的原因[J].當代教育論壇,2008(11).[4] 黃河清.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較[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11).[作者簡介] 陳愛玲(1971— ),女,山東安丘人,聊城大學英語教育在讀碩士研究生,濰坊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東西方文化與英語教學。分享:動我女神全擼倒 > 從兩部電影看東西方家庭教育的差異
推薦閱讀:
※夫妻之間最容易忽視的東西
※這東西,是福是禍自己看
※型款 | 袖扣這麼小的東西,竟然決定了你的約會成敗?
※卧室中一旦擺放這些東西, 預示著夫妻不和, 霉運纏身, 趕緊改吧!
※女人的腳上有這三個東西,一輩子富貴,老公夜夜睡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