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常識 中醫告訴你怎樣記住中藥

對於一些學習中醫的人來說,記住一些中藥是非常難的時候,有些中藥不僅名字相似,功效也相似,但是卻存在一些差距,我們必須熟悉每一種中藥才行。那麼怎樣才能夠記住中藥,有什麼巧記中藥的方法呢,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吧。

中藥不好記,也記不住,記著記著也混淆了,但是背中藥確實學習中醫最基本的東西,小編這裡有個方法,就是學會對比中藥,有時候這比記中藥,影響更深哦。

南沙參與北沙參:南沙參與北沙參之性能功用基本相似。但就養陰、清熱、生津之功效而言,南沙參力不及北沙參;就化痰作用而言;則南沙參優於北沙參,且有益氣之功。

麥冬與天冬:兩者藥性均為寒涼,均能養肺陰,常相須為用。但天冬寒潤之力強於麥冬,長於滋腎陰而清降虛火;麥冬則寒潤之力較弱,偏於養胃生津、潤肺與清心除煩。

麥冬和天冬這兩種中藥在作用部位上面,有著偏上偏下的差距。

龜甲與鱉甲:兩者均能滋陰清熱,潛陽息風,用治陰虛發熱,陰虛陽亢與陰虛風動等證,常相須為用。但比較其功力,相同之中略有差異,即滋陰以龜甲為主,潛陽則以鱉甲為長。故欲其滋陰為主之方多用龜甲;欲其退夜熱早涼、骨蒸為主之方多用鱉甲。鱉甲能軟堅散結,常用治癥瘕積聚、瘧母等症,則為鱉甲之所長,而龜甲則無此作用。但龜甲能補腎健骨,治腰膝酸軟,囟門不合,及固經止血,養血補心等,鱉甲很少應用。

當歸與熟地黃:均為補血常用要葯,用治血虛諸證。但當歸又入心、脾兩經,味辛,能活血,調經,止痛,潤腸。又可止久咳氣喘。對血虛而兼有瘀滯的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證均為要葯,對虛寒諸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證,亦可因其活血、止痛、溫散寒滯之功而有確實療效。同時,血虛腸燥便秘, 久咳氣喘等,亦可用以為治。

當歸既可用於瘡瘍初期,以活血消腫止痛;又可用於瘡瘍潰後,氣血虧虛,以補血生肌,故是外科常用藥。而熟地黃味甘厚,性微溫,質地柔潤,為滋補肝腎陰血不足的常用要葯。既能補血,治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月經不調、崩漏等證;又善滋陰,治腎陰不足的潮熱骨蒸、盜汗、遺精、消渴等證。對肝腎精血虧虛的腰膝酸軟、眩暈耳鳴、鬚髮早白等,又可益精填髓。

當歸與白芍:均入肝、脾經均能補血養血調經止痛。同可用於治療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等證。當歸味甘,性溫,入心經,既能補血又能活血,兼能補虛散寒,故血虛、血瘀、血寒之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均可使用,為補血和婦科調經要葯。且當歸偏於補血活血,散寒止痛,對虛寒諸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淤血作痛、跌打損傷、癰疽等證,又有潤腸通便之功效,故還可用於血虛腸燥便秘。

白芍苦、甘酸、微寒,重在養血斂陰,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用於肝陰不足、血虛肝旺,肝氣不舒、肝脾不和所致的胸脅脘痛,四肢攣痛。又能平肝抑陽、斂陰止汗之功效,用於肝陽上亢所致頭痛眩暈、煩躁易怒等證;與桂枝同用,又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應為不和之汗出務風,也可用於陰虛盜汗等。

白芍與赤芍:白芍與赤芍,均味苦性微寒,均入肝經,均能止痛。但白芍則長於斂陰、養血、平肝;赤芍長於清熱涼血、散瘀和清瀉肝火。在應用上,白芍則主治血虛陰虧,肝陽偏亢諸證,如血虛或陰虛有熱的月經不調,虛汗不止,肝陽偏亢的眩暈耳鳴,煩躁易怒等;赤芍主治血熱、血瘀、肝火所致諸證,如熱入營血的斑疹吐衄,血熱瘀滯的經閉癥瘕、癰腫瘡毒,肝火上炎的目赤翳障等;兩者雖皆能止痛,但白芍主治血虛或陰虛肝旺所致之痛,赤芍主治血熱瘀滯所致之痛。

生地黃與熟地黃:生地黃與熟地黃均能養陰滋陰。但生地黃甘苦性寒,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以治溫病熱入營血,舌絳煩渴,血熱吐衄發斑,及陰虛內熱消渴等為主。熟地黃則甘而微溫。專主肝腎陰虛,補血滋陰而益精髓。以治血虛陰虧,精血不足的潮熱骨蒸,盜汗遺精,腰膝酸軟,心悸失眠,眩暈耳鳴,鬚髮早白及消渴等為主,而無清熱涼血之功。

五味子與烏梅:二葯均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生津止渴作用。用於久咳、久瀉不止、津傷口渴及消渴。但五味子又能滋腎、固精、斂汗、益氣及寧心安神,主治:肺腎兩虛之喘咳;遺精、滑精;自汗、盜汗;而烏梅又具安蛔止痛、止血及消瘡毒之功。主治:蛔厥腹痛、崩漏下血,外用能消瘡毒,治胬肉外突等。

肉豆蔻與白豆蔻:兩葯均能溫中形氣,可用治虛寒氣滯,脘腹脹痛、食少嘔吐。但肉豆蔻長於澀腸止瀉,又能溫中暖脾,適用於脾腎虛寒或脾胃虛寒久瀉不止之證。白豆蔻主治濕滯中焦,胃寒氣滯之嘔吐,長於芳香化濕。

蓮子與芡實:兩藥性味甘澀平,主歸脾、腎二經。兩葯均能益腎固精、補脾止瀉、止帶,補中兼澀,主治腎虛遺精、遺尿;脾虛食少、泄瀉;脾腎虛帶下。但蓮子又能入心經以養心,用治虛煩、心悸、失眠。而芡實在益脾腎固澀之中,又能除濕止帶,為虛實帶下證常用藥。

紅花與桃仁:共同點:1.心肝經2.破血之品有活血化瘀之功。常相須為用治婦科血滯經閉、痛經、癥瘕積聚、產後瘀阻腹痛,內科胸痹心痛,及傷科跌打瘀痛。不同點: 紅花:性溫,辛散溫通,又能化瘀消腫,治癰腫瘡毒、麻疹、斑疹,色不紅活. 桃仁:性平,苦甘潤降,破瘀生新為長;又能 潤腸通便,治腸癰、肺癰、蓄血發狂、津枯腸燥便秘;還能止咳平喘,治療咳嗽氣喘。

川芎與丹參:共同點:1.均為活血調經常用之品;2.皆能活血形瘀止痛,治婦科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產後瘀阻,內科胸痹心痛、脘腹痛、外科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等血滯證。不同點: 川芎:性溫味辛,又能形氣祛風止痛,故宜於血瘀有寒或兼氣滯之諸證,並治肝鬱氣滯脅痛、各種頭痛及風寒濕痹等。丹參:味苦微寒,又善涼血,故宜於血瘀血熱之婦內外諸證,並治風濕熱痹;還能清心安神,治無論外感內傷之血熱心煩不眠。

川貝與浙貝:均性寒而潤,能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為治熱痰、燥痰要經,也可用治瘰癧瘡癰。但川貝母主產四川,性潤而甘,尤宜於肺虛久咳;浙貝主產浙江象山,苦味較著,性偏苦泄,多用於外感、熱毒的痰火咳嗽、風熱咳嗽以及瘰癧、癰腫等證。

苦杏仁與紫蘇子:都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之功,但杏仁性微溫,臨證可配伍風熱、燥熱、肺熱等多種咳喘證;而蘇子長於降氣消痰,多用於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胸膈滿悶之證。

苦杏仁與桃仁:二葯都有潤腸通便之功。但苦杏仁長於止咳平喘,多用於咳嗽氣喘之證。而桃仁長於活血祛瘀多用於痛經、血滯經閉、產後瘀滯腹痛、癥瘕、跌打損傷、瘀阻疼痛,以及肺癰,腸癰等證,其用於治咳嗽氣喘時多作為輔助之品。

桑白皮與葶藶子:二葯均能瀉肺平喘,利尿消腫。但桑白皮多用於肺熱咳喘、痰多之證,能清肺消痰而降氣平喘。而葶藶子多用於痰涎壅滯,咳嗽喘促的實證,有瀉肺、消痰、平喘作用治咳喘痰多甚效。在利尿消腫方面,桑白皮主要用於浮腫、小便不利之水腫實證,尚有一定的降壓作用。葶藶子用於水腫,小便不利時是取其瀉肺氣之閉塞,以利尿消腫,用於水腫實證,胸腹積水、小便不利。

酸棗仁與柏子仁:二葯均為養心安神之品,常相須為用,治療陰血不足,心神失養的心神不寧病症。但酸棗仁長於益肝血,更宜於心肝血虛的心神不寧證,並能斂汗,可治體虛自汗、盜汗;柏子仁長於治療心陰虛及心腎不交的心神不寧證,並能潤腸通便,可治腸燥便秘。

決明子與石決明:二葯均有清肝明目之功效。但石決明具有平肝潛陽之功用於頭暈目眩;決明子潤腸通便適用於熱結便秘或腸燥便秘證。

龍骨與牡蠣:二葯均能平肝潛陽,收斂固澀,常相須為用,治療肝陽上亢以及滑脫不禁諸證。但牡蠣還能軟堅散結以及制酸,可治痰核瘰癧、胃酸過多等病證;龍骨尚能鎮驚安神,可用治心神不寧證,以及煅龍骨外用能收濕斂瘡,可治濕疹濕瘡等病證。

羚羊角與牛黃:均有清熱解毒之功常用於溫熱病證,但牛黃解毒力強,還有息風止痙,化痰開竅之功。而羚羊角還有平肝息風,清肝明目之功效。

鉤藤與天麻:均能熄風止痙,平肝潛陽,常用治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以及肝陽上亢的頭痛、頭暈、目眩等證。但鉤藤能清熱,尤宜於熱極動風與肝經陽熱病症;天麻性平,無論寒熱虛實均可用,並能袪風濕,止痹痛,可用治風濕痹痛以及肢體麻木,手足不遂等證。

全蠍與蜈蚣:均能熄風止痙,並能搜風通絡止痛、攻毒散結,二葯常相須為用,治療肝風內動,風中經絡、風濕頑痹、頑固性頭痛、瘡瘍腫毒、瘰癧等病症。二葯均有毒性,但蜈蚣溫燥毒烈之性稍強。

麝香與冰片:均為味辛、氣香之品,走竄力強,都有開竅醒神之功,兩者常相須為用,主治閉證神昏之證。但麝香性溫、氣極香,有極強的開竅醒神作用,走竄之力甚強,為醒神回蘇之要葯,宜用治寒閉神昏,通過相應配伍可用治熱閉神昏。而冰片開竅醒神之力、走竄之力均不及麝香,且味苦性微寒,故更宜用治熱閉神昏。麝香除開竅醒神外,還具有活血通經、止痛、催產的功能,還可用治血瘀經閉、癥瘕、跌打損傷、痹證疼痛,以及難產、死胎、胞衣不下等證;能活血散腫止痛而治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冰片味苦、性寒,還具清熱姐毒止痛之效,還可用於治療火熱目赤腫痛、喉痹、口瘡及熱毒瘡瘍腫痛、潰後不斂等證。

人參與党參:均能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均可用於脾氣不足的體虛倦怠,食少便溏;肺氣虧虛的咳嗽氣促,語聲低微及氣虛血虛者。但人蔘能大補元氣,為治氣虛欲脫、脈微欲絕危重證候的要葯。人蔘還能益氣安神,益氣生血,益氣攝血和益氣,故又可用於氣津兩傷的口渴及消渴證,氣血虧虛、神志不安的心悸、失眠、健忘證,血虛證,氣不攝血的出血證等。党參補脾肺之氣及生津、養血、扶正祛邪等功效與人蔘基本類似而力較弱,故古今方中以人蔘治療一般脾肺氣虛及津傷血虧而證候較輕者,現多以党參代之。但党參並無大補元氣、復脈固脫之功,雖用大劑量,亦不能代替人蔘益氣固脫。

人參與黃芪:兩者均為常用補氣要葯,同用還可相互增強補氣之功。所不同者,人蔘能補心、脾、肺之氣,且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安神增智,為治內傷氣虛第一要葯;黃芪則以補脾肺之氣為主,不如人蔘能大補元氣,但溫升之力強過人身,又能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善補肌表之氣,故表虛證常用黃芪。其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尿退腫等功效,乃人蔘之所無或所不及。

黃芪與白朮:兩者都能補氣、利水、止汗。所不同者:黃芪能脾、肺雙補,白竹僅補氣健脾;黃芪長於補氣昇陽,適用於中氣下陷,脫肛及臟氣下垂者;白朮長於健脾除濕,脾虛失運,兼見水濕內停者多用;黃芪甘溫,補氣之力較強,主治氣虛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白朮治水濕內停之證,雖亦以氣虛證為主,但濕盛而正虛不明顯者,亦可應用;黃芪益衛固表,止汗之力優於白朮。

蒼朮與白朮:兩者都能燥濕健脾,用於脾虛濕盛。但蒼朮以燥濕為主,又能祛風濕,發汗發散表邪,常用於濕阻中焦,風寒濕痹;而白朮則補氣健脾,又能固表止汗,利水,安胎。

杜仲與續斷:均能補肝腎,強筋骨,止血安胎,療傷續折。杜仲以補肝腎為重,故一般治肝腎不足的腰膝酸痛、下肢痿軟、胎動不安等,以用杜仲為優,且可降血壓;續斷補而不滯,形而不泄,為補益肝腎,宣通筋脈之要葯。凡肝腎不足腰痛腳弱,風濕痹痛,胎動欲墜,崩漏經多,及跌扑損傷,骨折腫痛等血脈郁滯不宣之證,均可用之。續斷功用近似杜仲,但在使用中各有側重。續斷味兼苦辛,補中有形,以調血脈、續筋骨為重,故常用治跌扑損傷,骨折腫痛,又能止崩漏。

半夏與天南星:均辛溫有毒,均能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主治濕痰、寒痰證,外用均能消腫止痛,用治瘡瘍腫毒以及毒蛇咬傷。但半夏善治臟腑濕痰,並能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常用於多種痰濕證、嘔吐,以及痞證、結胸等病證;天南星則善治經絡之風痰,並能祛風止痙,多用治風痰眩暈、中風、癲癇以及破傷風等病證。

硃砂與磁石:二葯均有鎮心潛陽安神之功。但硃砂還用於瘡瘍腫毒,瘴瘧諸證;硃砂內服或外用均有清熱姐毒的功效。而磁石尚用於肝腎虧虛,目暗耳聾;腎虛喘促等證。

杜仲與續斷:均能補肝腎,強筋骨,止血安胎,療傷續折。杜仲以補肝腎為重,故一般治肝腎不足的腰膝酸痛、下肢痿軟、胎動不安等,以用杜仲為優,且可降血壓;續斷補而不滯,形而不泄,為補益肝腎,宣通筋脈之要葯。凡肝腎不足腰痛腳弱,風濕痹痛,胎動欲墜,崩漏經多,及跌扑損傷,骨折腫痛等血脈郁滯不宣之證,均可用之。續斷功用近似杜仲,但在使用中各有側重。續斷味兼苦辛,補中有形,以調血脈、續筋骨為重,故常用治跌扑損傷,骨折腫痛,又能止崩漏。

如何巧記中藥

1.五行配屬記中藥

五行配屬記憶中藥是通過五行配屬的五色、五味的關係來記取中藥的性味、功效、主治等的一種記憶中藥的方法。

(1)五色記憶中藥:利用藥物的青、赤、黃、白、黑的五種顏色,按照五色入五髒的關係來記憶藥物的功效、主治。

青色入肝,青色藥物多治肝經疾病。如青皮入肝經,能疏肝破氣,散積化滯,善治肝氣不疏而致肋肋疼痛或乳房脹痛之證;青蒿清泄肝膽之功,善治濕熱黃疸;青箱子清肝明目退翳,善治肝熱目赤之證。

赤色入心,赤色藥物多治心經疾病。如丹皮入心經,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之功,善治熱入血分之出血證;丹參為植物丹參的根,色紅紫入心經,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經之功,善治瘀血證。

黃色入脾,黃色藥物多治脾經疾病。如:黃芪色黃而柔軟,能健脾益氣、固表昇陽,善治脾虛氣弱,中氣下陷之證;黃精色黃而帶黑,有補脾潤肺之功,善治脾虛食少或少氣無力之證。

白色入肺,白色藥物多治肺經疾病。如石膏清肺泄熱,除煩止渴,善治肺熱咳喘之證;貝母止咳化痰,清熱散結,善治痰熱壅肺之咳嗽痰稠之證。

黑色入腎,黑色藥物多治腎經疾病。如熟地為地黃反覆蒸曬後呈黑色之飲片,有滋補腎陰之功,善治肝腎陰虛而致腰膝酸軟、眩暈盜汗、消渴、遺精之證。制首烏是何首烏的塊根經加黑豆煮汁蒸曬而成,色黑入腎經,功能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善治陰虛血枯,鬚髮早白之證。補骨脂為補骨脂的黑色種子,功能補腎,善治下元虛冷所致的腰痛、遺尿等證。

(2)五味記憶中藥:利用藥物的辛、甘、苦、酸、鹹的五種味道,按照五味入五髒的關係來記憶藥物的功效、主治。

辛味的葯入肺(衛)經,善治肺衛之表證。如:麻黃辛溫,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善治風寒外束,肺氣不宣所致惡寒發熱,無汗而喘之表證。荊芥辛溫解表,善治肺衛表證,感冒頭痛。薄荷辛涼,疏散風熱、清喉利咽,善治風熱外感或溫病初起,病在肺衛之表證。

甘味的葯入脾(肉)經,善治脾胃病變。如:白朮甘苦性溫,能補脾益氣、燥濕健脾,主治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所致納少便溏、氣短、倦怠之證;甘草甘平,補中益氣、緩急止痛,主治脾胃氣虛,倦怠乏力及胃腹疼痛等證;山藥味甘性平,補脾益胃、養肺固腎,主治脾胃虛弱,食少倦怠,便溏久瀉等證。

苦味葯入心(血)經,善治心經病變。如:黃連味苦性寒,清心除煩,又瀉火解毒,主治心火亢盛,煩躁不眠等證;牛黃味苦性涼,清心解毒,主治溫病逆傳心包,高熱譫語,痙攣抽搐,神昏等熱閉之證;蓮子心苦寒之品,清心除熱而治溫熱病煩熱神昏。

酸味的葯入肝(筋)經,善治肝經病變。如:木瓜為酸溫,舒筋活絡,主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急,不能轉側之證;白芍酸苦微寒,有養血柔肝,平肝抑陽,緩急止痛之功。

鹹味葯入腎(骨)經,善治腎經病變。如龜板味咸、性平,能滋陰潛陽、補腎健骨,主治腎陰不足,骨蒸勞熱,盜汗遺精,或陰虛陽亢,眩暈耳鳴等證;鹿茸咸溫,有補腎,生精補血,強筋健骨之功;蛤蚧咸平,有補腎益肺,納氣定喘之功。

2.異部擅長記中藥

清代張仁安在《本草詩解藥性注》載歌賦雲。

質輕上行入心肺,質重下行入肝腎,

中空發汗內攻實,枝達四肢皮行皮,

為心為干走臟腑,枯燥入衛潤入營,

上下內外以此分,氣血亦以類相從。

我們從這首歌賦中可以體會到,中藥藥用部位的不同,其功效會有差異,而利用其不同藥用部分的擅長功效,可以幫助我們記取中藥藥性。

(1)以皮行皮:動、植物的表皮入葯,其藥性擅長作用於人體皮膚或皮里膜外、肌肉部位,常用於治療皮膚病及水腫病。如:冬瓜皮、茯苓皮、生薑皮、桑白皮、大腹皮利水消腫;檳榔的果皮,有下氣寬中,利水消腫之功。再如動物葯蟬蛻為蚱蟬羽化後脫落的皮殼,能疏散衛表風熱,透疹止癢,治外感風熱表證、麻疹初期,疹出不暢常用;蛇蛻(皮)善於疏風,可治皮膚瘙癢。

(2)以枝達肢:植物的枝、枝梢、根尖入葯,其藥性擅長作用於人體四肢及人體末梢部位,常用於治療四肢、手指、足趾及陰莖等病證。如:桑枝祛風濕利關節,主治風濕痹痛,四肢酸痛,麻木拘攣;桂枝發汗解表,又溫經通絡,主治風濕痹痛,肩臂肢節冷痛。

(3)以仁潤腸:植物的果仁入葯,由於果仁多含潤質的油脂,多有潤腸通便之功,可治療便秘等證。

如:柏子仁養心安神,潤腸益脾,主治老人虛秘。

火麻仁潤燥滑腸,主治腸胃躁熱,大便秘結。

郁李仁潤腸緩下,主治氣血虛弱,津枯便秘。

松子仁潤腸益脾,主治老性習慣性便秘。

決明子祛風明目、潤腸通便,主治腸道積熱,大便不暢。

(4)以藤通絡(筋):纏繞性藤本植物入葯,其藥性擅長作用於人體之筋絡部位,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筋脈拘急等病變。如:絡石藤祛風通絡、化瘀止血,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筋骨疼痛之證;雞血藤活血、通絡、補血,主治風濕痹痛,關節酸痛,手足麻木等證;海風藤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主治風寒濕痹,筋骨酸痛,手足拘攣等證;千年健祛風濕、健筋骨,主治風濕痹痛,肢節酸痛,筋骨痿軟等證。

(5)中空發汗:用植物呈中空的梗、莖入葯,其藥性擅長作用於人體上部或肌表部位,具有發汗解表,疏散風邪的作用,常用治療表證、痘疹等。如:麻黃髮汗解表,宣肺平喘;升麻發表透疹。

(6)根多補益:用植物的根部入葯,其藥性擅長滋補人體之不足,治療人體虛證。由於植物根植深土中,營養物質豐富,故有根多補益之說。

如:人蔘補氣救脫、補益脾肺,主治氣虛欲脫或脾肺氣虛證。

党參補中益氣主治脾盛氣弱,納少便溏等證。

山藥補脾益胃、養肺固腎,主治脾胃虛弱、肺虛喘咳等證。

黃精補牌潤肺、生津養液,主治陰虛肺燥、陰血不足、脾胃虛弱等證。

何首烏補血益精、滋補肝腎、烏鬚髮,主治肝腎兩虛、精虧血虛證。

(7)以臟補臟(以腑補腑):是依照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與動物的臟腑組織器官對應關係,通過進食對應動物的臟腑組織器官,達到以臟補臟(以腑補腑)的目的。

如:雞肝、羊肝、魚肝等補肝明目,主治目盲。

豬腰、羊腰等補腎壯腰,主治腎虛腰痛。

豬肚(豬胃)、雞內金等健脾和胃、益氣養血。

豬心、牛心等補心安神。

魚腦、猴腦、豬腦等補髓養腦,主治髓海不足,健忘失眠等。

再如牛蹄、豬蹄、熊掌、鴨掌等有補益足力之功,主治腳跟疼痛等;虎骨、牛骨、豬骨、狗骨能補髓壯骨,主治小兒先天不足,足軟無力等證。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如何巧記中藥的一些方法,我們可以通過對比中藥來記,也可以通過五行配屬記中藥等。不管是什麼方法,我們都需要多看,這樣才能夠記住,不容易混淆或者記錯。

推薦閱讀:

中式的宴請禮儀常識
記住這54個詞,古代官制常識應該沒有問題了
這些錯誤的「健身常識」,你是不是一直遵守?
這些東西放進微波爐加熱,後果實在是太嚴重了!
人人應該具備的飲茶常識

TAG:中醫 | 常識 | 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