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專題複習】——陶淵明

陶詩標誌詩歌古樸風格最高成就;創新:將「自然」提升為美的至境,將玄言詩註疏老莊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結合開創田園詩題材。

陶淵明的人生道路與思想性格

一、辭彭澤令,是陶淵明一生前後兩期的分界線。

二、陶集版本和作品。據梁蕭統整理,編《陶淵明集》(已佚),並寫序、作傳;此後的陶集,如已佚北齊陽休之本、北宋宋庠本、北宋僧思悅本,及今存的一些宋代刻本:如汲古閣藏十卷本、曾集刻本。今存詩121首,賦、文、贊、述等12篇。

三、思想。

(一)儒家入世精神,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但不拘守儒家經典的章句,通脫而不拘泥。讚揚孔子,又有孔子道家化的傾向。

(二)受老莊思想和魏晉玄學影響,但不沉溺於老莊和玄談,實際、腳踏實地。

(三)偶爾也有類似佛教的詞語,佛教是對人生的參悟,陶淵明參悟人生有時與佛教暗合,但他是從現實人生中尋找樂趣,不相信來世,與佛教迥異;在不懼怕死亡這一點上,與佛教雖近似,但思想底蘊不同,他是抱著「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形影神》)的態度對待死亡。

(四)其思想既融會儒道兩家,又來自個的生活實踐,具有獨特的視點、方式和結論;思考的結論又付諸實踐身體力行。

(五)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是陶淵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主要結論:

1、「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為人準則。其「道」偏重於個人的品德節操,努力保持品德節操的純潔,不肯同流合污,不為追求高官厚祿玷污自己,希望建功立業,又要功成身退,體現了儒家思想;在貧富問題上,用「道」來求得平衡:「貧富常交戰,道勝無戚顏。」(《詠貧士》)

2、崇尚自然思想及由此引導出來的順化、養真思想是對人生更深刻的哲學思考。

(1)「自然」一詞是老莊哲學特有的範疇。老莊所謂「自然」是一種非人為的、本來如此的、自然而然的狀態。世間萬物皆按其本來的面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規律變化,無須外在條件和力量。人應當順應自然的狀態和變化,抱朴含真。

(2)陶淵明希望返歸和保持自己本來的、未經世俗異化的、天真的性情。《形影神》:「形」指代人企求長生的願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願望,「神」以自然的之義化解它們的苦惱。形影神三者分別代表了陶淵明自身矛盾著的三個方面,三者的對話反映了他人生的衝突與調和。

3、陶淵明思想可概括為:通過泯去後天的經過世俗熏染的「偽我」,以求返歸一個「真我」。看到了社會腐朽,但無力改變,只好追求自身道德完善。

四、陶淵明是魏晉風流的代表。魏晉風流是魏晉士人所追求的一種人格美,或者說是他們所追求的藝術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詩文使自己的人生藝術化。

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他

一、陶詩題材可分五類:田園詩、詠懷詩、詠史詩行役詩、贈答詩。

(一)田園詩。

1、田園詩和山水詩的不同。田園詩雖寫農村風景,但主體是寫農村生活、農夫和農耕;山水詩主要寫自然風景,寫主體對山水客體的審美,往往和行旅聯繫。陶詩嚴格講只有《游斜川》是山水詩,第一次以田園生活為內容,並真切寫出躬耕的甘苦。

2、有通過描寫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樸,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

3、有著重寫躬耕的生活體驗,是其田園詩最有特點的部分,陶淵明是第一位親身參加農耕,並用詩寫出體驗的士大夫。如《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4、寫自己窮困和農村凋敝。如《歸園田居》其四:「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二)詠懷詩和詠史詩內容相近,以史實為媒介詠懷。

1、其詠懷詩有些以組詩形式寫成,如《飲酒》《擬古》《雜詩》。詠史詩所詠對象偏重古代人物,如「三良」、荊軻,《詠貧士》所寫的貧士;《讀山海經》也可歸入此類。

2、詠懷、詠史之作,繼承阮籍、左思詩歌傳統,又有自己特點:圍繞著出仕與歸隱中心,表現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1)其中有對自己生平的回顧,如《飲酒》其十九。

(2)有對社會的抨擊,如《飲酒》其二十。

(3)不乏惋惜激憤,如《詠荊軻》。《雜詩》二可看出陶淵明的憂憤是深廣的: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三)行役詩。都是宦遊期間作品,共同的主題是悲嘆行役的辛苦,表達對仕宦的厭倦,訴說對田園的思念和歸隱的決心,後兩者則是陶詩特有。失去自由的無奈之感,是這類詩的基調,如:「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四)贈答詩頗能見其對友人的敦厚之情。傳為蘇李贈答的詩歌以敘離情見長,曹植《贈白馬王彪》以抒幽憤著名,劉楨《贈從弟》表現高潔的品格,嵇康《贈秀才入軍》展示洒脫的情趣。陶淵明贈答詩的特點:以真摯的感情、家常的內容、雋永的意味、既不火熱也不冷淡的語調,為自己塑造了仁厚長者的形象。如:《答龐參軍》是其贈答詩中最深沉的一首:

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談諧無俗調,所說聖人篇。或有數斗酒,閑飲自歡然。我實幽居士,無復東西緣。物新人帷舊,弱毫多所宣。情通萬里外,形跡滯江山。君其愛體素,來會在何年。

(五)以發揮哲理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如《形影神》《連雨獨飲》《擬輓歌辭》等,可視為玄言詩,但與東晉流行的玄言詩不同,是將生活中的體驗提煉到哲學的高度。

(六)魏晉人重門閥,陶詩中有寫宗族關係或對兒子的訓誡,如《命子》、《責子》、《贈長沙公》等。

陶詩藝術及其淵源

一、自然:陶詩的總體藝術特徵。

(一)作詩不存祈譽之心,生活中有感觸就訴諸筆墨,無矯情也不矯飾。

(二)聲吻和節奏舒緩而沉穩,給人藹如之感。

(三)多用內省式話語,坦誠地記錄內心的波瀾,沒有奪人的氣勢,沒有雄辯的力量,也沒有軒昂氣象,不追求強烈刺激,沒有濃重色彩,沒有曲折結構,自然流露。

(四)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體驗真切深刻,所以原本寫出來就有感染力。宋黃徹:「淵明所以不可及者,蓋無心於非譽、巧拙之間也。」(《溪詩話》)

二、日常生活詩化,從普通生活中發現意義和詩味,用家常話寫家常事。

三、陶詩藝術物色:

(一)情、景、事、理的渾融。

1、描寫景物不追求形似,敘事不追求情節曲折,而是透過人人可見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達高於世人之情,寫出人所未必能夠悟出之理。

2、陶詩重在寫心,寫與景物融而為一的、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

3、無意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似與不似,只寫胸中天地。

4、發乎事,源乎景,緣乎情,而以理為統攝。

5、筆下事物既客觀又體現詩人主觀感情與個性,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如《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擬輓歌辭》其三(親戚或余悲):

6、陶詩中「理」是在生活中親自體驗到的,包涵生活情趣,表現了他對宇宙、歷史和人生的認識。格言般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語言,如:「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雜詩》其一)「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雜詩》其二)「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雜詩》其一)「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飲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歸園田居》其四)「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飲酒》其八)言淺意深,富啟示性。清潘德輿:「任舉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養一齋詩話》)

二、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

(一)陶詩描寫對象往往是平常事物,如雞犬、豆苗,一切如實說來,但警策;

(二)只用白描,樸素。如:「種豆南山下」,「今日天氣佳」,明白如話。但平淡中可見綺麗,如《擬古》其三(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蘇軾:「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

三、陶詩語言錘鍊而不露痕迹,顯得平淡自然。元好問:「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論詩絕句》)如:「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雜詩》其一)「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雜詩》其二)「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和郭主簿》。

四、藝術淵源:《詩品》:「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源出應璩不準確,應是源於漢、魏、晉諸賢,可以說源於《古詩》,又紹阮籍之遺音而協左思之風力。

陶淵明的散文與辭賦

一、《五柳先生傳》。

(一)之前司馬遷《自序》,王充《自紀》,只帶有自傳性質而已;阮籍《大人先生傳》,雖表現志趣,但不是自傳;

(二)《五柳先生傳》取正史紀傳體形式,不重敘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現生活情趣,帶有自敘情懷的特點,這是陶淵明首創。此後,王績的《五斗先生傳》、白居易的《醉吟先生傳》都是深受其影響的。

(三)以簡潔的筆墨表達不同流俗的性格,塑造了一個清高洒脫、怡然自得、安貧樂道的隱士形象,成為寄託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二、《歸去來兮辭》。

(一)托想像之辭表現對自由的嚮往。

(二)歐陽修:「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元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

三、《桃花源記》描寫美好的世外仙界。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的是普通人,不是神仙,但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是通過勞動取得的。

陶淵明的典型意義

一、被發現:陶淵明在當時不以文學創作知名,因為他平淡自然的風格與當時崇尚的華麗文風不合。蕭統第一次發現陶詩文價值,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學;宋之後經蘇軾、朱熹弘揚,及湯漢對其作品的詮釋,陶淵明才真正確立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二、士大夫的精神歸宿。

三、酒、菊、「孤雲」成為陶淵明的象徵:「萬族各有托,孤雲獨無依。暖暖空中滅,何時見餘暉。」(《詠貧士》其一)。

推薦閱讀:

詩歌,一枝搖曳多姿的花兒
月亮被包裹:一個涼涼的夢——2016年4月詩
十部電影,十首詩

TAG:詩歌 | 複習 | 陶淵明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