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愛玲:花開一次,竟自萎謝

我對張愛玲,始終懷有一種近乎崇拜的喜歡。決定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猶豫了很久,直到真正開始落筆,又屢屢擱淺停滯。是的,我怕自己寫不出她真正的味道來。

張愛玲的美,帶著拒人千里之外的嚴寒,卻依然讓人神往。

14年年底我開始寫《二十六女》的系列書評,說是書評,倒不如說是借這個契機,給自己的民國夢做一個小小的總結。

從張幼儀開始寫,一篇一篇寫下來,本來井然有序的進行著,到了第八篇張愛玲這裡,我竟一度寫不下去,開了許多篇,寫著寫著就棄文了。我於是知道,現在的自己是無論如何寫不好張愛玲的。

但是不能放棄。

篇名用了張愛玲的一句話:「你到底是不肯。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

這句話,是她說給深深愛過卻屢次辜負她的男人聽的,這個男人就是胡蘭成。

張愛玲和胡蘭成的事情,我不欲多講,無非是痴情大才女愛上風流鳳凰男,最後無奈浪子難回頭,歡愛終成虛空,佳人於異地孤獨終老的故事。

張愛玲和胡蘭成

我初初知道張愛玲,年歲還小,那時候家裡書籍不多,每次去鍾祥,都必去新華書店買書回來讀。讀到一篇文章,裡面談到了張愛玲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當時心裡想著,這人何以如此輕狂?後來長大,開始真正接觸到張愛玲,發現這個從十歲起便穿高跟鞋,梳愛司頭的姑娘果然少年成名,文學上的才華早早地便展露出來。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麥根路。1932年,母親去往法國,張愛玲首次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於聖瑪利亞校刊。1933年,張愛玲在聖瑪利亞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並開始與父親學寫舊詩。1934年父親再婚,張愛玲寫《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紅樓夢》、《後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發表。1936年,母親攜美國男友返回上海,張愛玲在《鳳藻》上發表散文《秋雨》。1937年,張愛玲在聖瑪利亞校刊《國光》半月刊發表小說《牛》、《霸王別姬》及評張若謹小說《若馨評》,在《鳳藻》發表《論卡通畫之前途》。

她12歲即發表文章,從此筆耕不綴。而張愛玲真正步入文壇,是在1942年夏。這一年,張愛玲與炎櫻返回上海,與姑姑居住在愛丁頓公寓6樓65室,開始了寫作生涯,在《泰晤士報》上寫影評和劇評,在英文《二十世紀》月刊發表《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中國人的宗教》、《洋人看戲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評。1943年,張愛玲認識了當時月刊《紫羅蘭》的主編,作家周瘦鵑。五月,張愛玲在該刊物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這是張愛玲在上海嶄露頭角的開始。六月,張愛玲發表續作《沉香屑·第二爐香》。七月,張愛玲認識了評論家柯靈。此後張愛玲在《萬象》、《古今》等刊物發表《茉莉香片》、《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散文。1944年9月,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由《雜誌》出版,四天後即再版。張愛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壇大放異彩。

我讀張愛玲,從《小團圓》開始,那句「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他是因為下雨不來。」著實一瞬間抓住我的心。張愛玲寫情感,往往鞭辟入裡,深中肯綮。很難想像這樣一個芳華正茂的「青澀大學生」(來自胡蘭成第一次見張愛玲時的印象:「他一是覺得張愛玲個子之高,二是覺得她坐在那裡,幼稚可憐相,不象個作家,倒象個未成熟的女學生。」)一樣的姑娘,如何對人對事如此透徹明晰。但結合她成長起來的環境和經歷,也不難理解張愛玲為何早熟。

童年的經歷會很大程度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對張愛玲是這樣,對張志沂也是這樣。

張志沂的母親是李鴻章的女兒李鞠耦,當年李鴻章擇婿不按常理,選了張佩綸做女婿,這事說來也頗有淵源。

傳說是這樣:當年張佩綸因不受清廷重用,無事可做,入李鴻章幕司文案,某日,李中堂偶感風寒,喚佩綸入內室講話,張在案頭,見有詩稿,詩曰:「雞籠南望淚潸潸,聞道元戎匹馬還;一戰豈宜輕大計,四邊從此失天關。焚車我自寬房管,乘璋誰教使狄山;宵旰甘泉猶望捷,群公何以慰龍顏。」「痛哭陳詞動聖明,長儒長揖傲公卿;論才宰相籠中物,殺敵書生紙上兵。宣室不妨虛賈席,玉階何事終請終纓;豸冠寂寞丹衢靜,功罪千秋付史評。」情詞悱側,議論和平,對佩綸遭遇十分同情,張佩綸讀後,甚為感動,一問方知原來是李中堂的幼女祖玄小姐所作。

祖玄小姐是繼室趙夫人所生,年方二十,善於作詩。李中堂於是順口詢問張佩綸有無合適人選介紹為婿,張問要求才學地位如何,李隨口答,像你這樣便好。張佩綸一聽,立刻抖了個機靈,索性趁勢跪下求婚,李中堂冷不妨這一著,只好答應了。這事傳到了趙夫人耳朵里,趙夫人氣得直罵李鴻章老糊塗,說:"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兒,高不成低不就,千揀百揀,這會倒選了一個四十歲的老囚徒,這事休想。」老倆口爭論不休,那祖玄小姐怕事情鬧大,便出來勸母親,表示擇婿才學第一,官職次要,同意了這門親事,趙夫人見此只得罷了。之後,李中堂為佩綸捐了一個三品道職,兩人婚後,情投意合,十分恩愛。

但是這樁被世人傳頌標榜的婚姻在李鞠耦和張佩綸唯一的兒子張志沂自己來看,卻是另一番景象。張志沂說,《孽海花》里李鞠耦在籤押房與張佩綸相遇相知,豪門小姐憐惜落魄才子,為他寫詩、情投意合且得到李鴻章贊同的這個情節是假的,所有唱和的詩都是張佩綸自己做的。他把這段光鮮亮麗歲月靜好的外衣一撕而下,揭出了深藏其中的真面目。

後來,清廷日益衰敗,豪門望族盛景難再,這時的李鞠耦在張佩綸身上已然看不到任何振興門楣的希望,於是,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於自己的一雙兒女——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和姑姑張茂源身上。

李鞠耦對待自己的兒子張志沂,頗為嚴厲。張志沂尚年幼時,李鞠耦就要他熟背四書五經,她的父親和丈夫都是少年進士,科考高手,靠文章起家,李鞠耦立意在兒子身上複製他們的成功,「三爺背不出書,打呃!罰跪。」這是老女僕的回憶。多年後,張志沂還能將古文甚至奏摺倒背如流。1905年,張志沂十歲左右清政府廢除了科舉,他搭進了整個童年並為此消耗掉所有可能的快樂時光的東西,全都變的分文不值。

後來張愛玲看自己的父親背書,張口就來滾瓜爛熟,心裡也是惋惜的,為了無用的東西,失去應有的快樂,到底不值當。

童年的不快樂和家族沉重的使命感,使得張志沂長成了一個壓抑放浪、憧憬自由又痛恨新時代生活的不得章法的遺老。他愛著黃素瓊(張愛玲生母)的熱烈、自由和鮮活,又無法從清朝的舊時代里跳脫出來,終於變成一個一身惡習、偏執、暴躁、啃著老本的舊社會男人。而他和黃素瓊註定失敗的婚姻,也造就了張愛玲不幸的童年。

父親對於張愛玲的意義,難以言喻。他是她的第一個知己、老師、伯樂,是啟蒙她寫作的人生導師,可是同時,他也是她的噩夢,她的憤怒悲傷的來源,是她難以癒合的一塊心病。

父母在她九歲的時候離婚,我在前文寫過,黃素瓊是熱情洋溢,追求自由的新女性,陳腐荒唐的張志沂根本留不住這樣生機勃勃的女人,離婚之後,黃素瓊出國定居、遊歷,活得鮮活張揚而自由,張志沂仍然沉浸在自己清朝遺老的世界裡無法自拔,這個家,在年幼的張愛玲看來,已然如同生鏽的銅鐵,腐爛的食物、發臭的死水,她要從中抽離出去,去呼吸新鮮的空氣,去接觸廣闊的世界。這個小小的女孩,遺傳了母親性格里獨立自由果敢的一面,她對未來毫不畏懼,她嚮往母親和姑姑的生活,所以她不惜一切地逃出去。

她和父親的全然決裂,是在17歲。

和黃素瓊離婚後,張志沂仍有序地生活著,他再娶,仍秉著門當戶對的原則,娶了原北洋總理孫寶琦的女兒孫用蕃。後媽與繼女之間總有天生的恩怨。張愛玲總偷偷去母親那兒,孫用蕃忍無可忍地發飆了,一個耳光打過去,張愛玲本能地要還手,被拉住,孫用蕃已經一路銳叫著奔上樓去:「她打我!她打我!」父親趿著拖鞋衝下樓來,揪住她,吼道:「你還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張志沂對於黃素瓊的感情是複雜的,每時每刻都不相同,恨中有愛,愛中生恨。心情相對平和時,她在他心裡,模糊是個可愛的女人;心情沒那麼好時,再想起這個女人,就是個尖銳的盛氣凌人的影像,一意投奔過去的張愛玲,也跟著變得可惡起來。他暴怒的另一面,是被傷害的感覺。張愛玲被她父親關了大半年,表面上看,張志沂處於絕對強勢,但是,當午夜夢回,張愛玲在被羈押的房間里看那月光如冷冷的殺機時,張志沂是否也曾輾轉難眠思量遍,仍然不知如何與女兒握手言歡?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如何讓自己柔軟下來。」

但是,這場長達半年的幽禁,使得張愛玲差點因痢疾而喪命,逃走之後的張愛玲徹底與父親決裂。此後出現在她小說里的父親的形象,都是惡霸一樣,張牙舞爪,全然不顧女兒的感受,讓人發恨。

血濃於水,兩個不知道如何表達感情握手言和的人,夜深人靜之時,心裡難道就沒有一絲絲對親情的希冀和夢想?但是,猶豫著猶豫著,這一輩子,也就這麼過去了。很多年以後,張愛玲在美國,著文回憶父親帶她去買點心。她要小蛋糕,他總是買香腸卷,那年在多倫多,她看見類似的香腸卷,一時懷舊起來,買了四隻,卻不是那個味了。

許多事情,不及時把握,等到回頭再尋的時候,早已物是人非。

也許正是因為童年與父親這樣的經歷,讓張愛玲心生這樣的信念:及時生活,想做什麼馬上去做,想要什麼立馬著手。這種對生活的信念,應驗在胡蘭成的身上,就是她絲毫不介意他的賣國賊嘴臉和卑劣人性,只因為他是除父親之外第二個如此懂她的男人,所以她愛的孤注一擲,不計後果。

張愛玲的愛,持久、穩定、專註而無怨無悔。在那封著名的分手信里的話:「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依然透著名門才女的涵養和人品。

她選擇在他已經脫離困難之後才選擇分手,哪怕是他傷她一次又一次,她也時時處處為他著想。愛一個人,要怎麼才能做到這樣的深情而剋制、熱烈而冷靜呢?在文字的世界裡,她像俯視人間的上帝,每一樣事物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在自己的身上,這位轟動民國的才女,依然只是一個陷入愛情痛苦掙扎的女人。

「有一次,胡蘭成有機會途徑上海,在危險之中,他在張愛玲處住了一夜。他不但不懺悔自己的濫情,反倒指責張愛玲對一些生活細節處理不當。當夜,兩人分室而居。第二天清晨,胡蘭成去張愛玲的床前道別,俯身吻她,她伸出雙手緊抱著他,淚水漣漣,哽咽中只叫了一句"蘭成』,就再也說不出話來。這就是兩人最後一次見面。」

從此,他還是那個花天酒地情人不斷的浪子,她轉身去了美國,嫁給了老作家賴雅。天各一方。

張愛玲和賴雅

我愛張愛玲,由衷地愛她筆下的每一篇文章,講述的每一個故事。《傾城之戀》里因戰亂終成連理的范柳原和白流蘇,《多少恨》里陰差陽錯讓人遺憾的夏宗豫和虞家茵,《紅玫瑰與白玫瑰》里對感情懦弱無能的振保和為感情熱烈奔放的嬌蕊,《色戒》里愛上特務頭子易先生乃至甘願喪命的王佳芝……這許許多多的形象,一點一滴的描摹,每一筆都像是帶著我去親身經歷體會,她就是有這樣的才情,有這種動人的魅力。

寒假在家裡翻閱她的全集,以前讀過的故事重新開始讀,竟然屢屢讀不下去。當時讀《半生緣》的恍惚和難過已然留存在記憶里,我一讀到故事的開頭,它們就全部蘇醒了。斷斷續續讀到一半,心裡竟然如同哽了一塊堅硬的石頭,知道後面的發展會是如何,心一狠,合上書,再不去看它。終於明白巴爾扎克在寫到高老頭的死時,為何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他創造了高老頭這個角色,卻無法直接給他設定結局。直至書中的高老頭在自己的命運里即將死去,他才恍悟,悲痛不已。書中人物的生死,始終靠這些人物自己來決定。

其實何止是書中人物自己呢?在這個世上生存著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推手。你無法告知未來的自己,選擇這個職業不要選擇那個職業,去這裡不要去那裡,愛這個人不要愛那個人。無非是,選擇之前多斟酌,做了之後不後悔。

世界廣袤奇詭,宇宙浩渺無垠,人生在世不過螻蟻一瞬,這一生,做錯了也不要緊,生活是自己的,快樂還是不快樂,幸福還是不幸福,都是自己的,無關他人。

所以我想,即便早慧如張愛玲,即便她洞悉所有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這樣不顧一切的愛上一個人,她心底,依然不後悔。

後記:文章歷史資料部分來源有:1.百度百科 2.李筱懿《靈魂有香氣的女子》

白夜行:簡書原創作者。微信公眾號:白夜行(baiyexing220)

版權所屬,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推薦閱讀:

我讀張愛玲
張愛玲經典愛情語錄,張愛玲經典語錄
從七巧到曼璐——試析張愛玲小說女性「變態」形象的轉變 (上)
張愛玲小說細讀筆記
再看張愛玲

TAG:張愛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