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說禮(七)做客的講究
(出門會友,我們常常有禮物相贈,為了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心意,我們究竟該送什麼樣的禮物才是合適的呢?有了合適的禮品,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登門拜訪了。當我們來到主人家的時候,如果門是關著的,我們可以通過敲門或者按門鈴讓主人知道就可以了。但如果主人家的門是虛掩著的,裡面還有人說話,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怎樣做?主客交談的時候,我們又該注意些什麼呢?到他人家裡做客的時候,好客的主人往往會留下客人就餐,或者邀請我們出席酒宴。那麼在就餐時,為了不失禮,我們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說到做客,就想到要帶禮物,現在商場到處寫的著大大的「禮」字。禮品包裝得華麗。年輕人過年過節送禮的負擔很重。現在禮品里往往有問題在。比如送得太集中,一到中秋,一個老人家單位朋友家人都送,多盒月餅在。送有負擔,還也有負擔。古人有智慧在,古代的士第一次見面時拿一隻野雞。主人會說,來了就好了,為什麼還要拿禮物呢?第二步,甲拜訪乙,拿了禮物,幾天後要回訪也要拿著雉,這實際是幾天前帶去的那隻野雞。這得還回去,不敢收的。也是同樣的要還給你。
士與士間相交是清廉的。那麼國家與國家間呢?這個國家到你那個國家去,也不能空手,要拿代表國家的禮物,一般是玉器。這件玉器品質好,用絲帶綁上,放在專用的盒子里。古人的外交禮儀非常隆重。到達後,外交開始了。客人一方就說,我們有一件禮品要送給貴國國君,拿出禮品,東道主要「辭玉」,不敢當,這麼寶貴,怎麼敢收下呢?客人要說,這是誠心的願望,一定要收下,這個國君於是要舉行正式的儀式——「受玉」。這時,客人要恭恭敬敬地拿出來,交給他。主人也是恭恭敬敬地把禮物收下,讓人收藏起來。按照今天的儀式,好像結束了,可是古代不是這樣,外交使團要走時,還得還玉,把這件玉器還要還給客人。這不多餘嗎?
《禮記》里講,聘禮「以圭璋聘」,拿出珍貴的玉器放在聘禮上,是表達對對方的敬意。拿特別好的禮物,「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來看望,是為了情義來的,不是為了錢財。「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如果是送無價之寶,收下了,禮是對的,要另外做一件,價值與此相當甚至略高的玉器,再還,這個禮的交往就把錢財與寶貝做為了中心,不得了呀,趕快找一件好玉來給,對方一看,玉還要好,交往的重心轉移了,轉移到東西的價值上了。百姓知道了,另外的國家來了,又得琢磨,送什麼,這個禮成了商品交換了,百姓覺得,國家間重視的原來是這樣的東西,百姓間也重視錢財了。人的腦子就全在這裡面了。所以,在這樣的外交禮儀上,古人聰明,重義,不要重財。這樣,交往上,思想沒有了負擔。我到現在,印象最深的禮物是什麼?差不多二十年了,我在一間課室上課,到了元旦了,同學上來,送一張賀卡,打開來,全班同學簽名,老師收到這樣的禮物,心裡熱乎乎的。看到每個同學的名字,有許多回憶在,這個情義足夠了。
講話有兩種情況,兩個人講話一清二楚,沒有秘密。還有聽不清,說明二人在談論問題可能涉及到隱私,「言聞,則入」,敲門就可以進。「言不聞,則不入,勿側聽」,更不要偷聽人家隱私。這是不道德的。古人「將上堂,聲必揚」,故意說大聲點,讓他們把談話結束,讓人有個準備。千萬不要闖進去,每個地方都要恭敬。一個話題如果主人沒有提起,不要輕易提起。主人不傻,知道你無事不登三寶殿,到一定時候就會問你。如果問你,你再說,更不要在中途插嘴。「先生問焉,終則對」,說完了,再對,現在年輕人好插話,這不好。到老先生家做客,老先生問幾點了,我鞋呢?這是暗示你,他準備走,打呵欠,說明疲勞了。或者問,中午吃什麼,這時客人要知道你待久了,要主動告辭。主人會站起來送客。送客也有講究,長輩對晚輩在門內送客,如果身份相等,要送出去,越遠表示情義越深。至少要送到電梯口,這是不常來往的。特別熟的,就不必了。開車來的往往要送到車開動。《弟子規》說,過猶待,百步餘,要等待對方走了一百步,客人不再回頭了,再離開。
前兩年去外地講課,東道主請吃飯,年輕的東道主有職務有身份,兩人隔著圓桌,他站起來,雙手捧杯,說我敬你。我說,你說敬我,你的動作就是不敬。對方驚訝。我說,我們間要隔著桌子,要我跟你一樣,這是不敬呀。我說,你看到過周恩來敬尼克松嗎?要親自到尼克松身邊,說祝酒的話,再到第二個人身邊,一個個走到前邊來。要給誰敬要走到他身邊。他學會了,跑到身邊來了,敬酒。面對面喝了。我說,又不敬了。不對在哪裡?我說,哪個年齡大?我說,長輩跟晚輩,你沒有資格面對面地干。晚輩不可以面對面地干。我說,碰了後,要表示不敢與我平起平坐,得有表達方式,碰後,要微側身子,然後喝,再說謝謝。表示,我跟你隔著很大。
(比方說,起來敬酒,那麼有的人呢給你碰了杯以後,他說先干為敬。那麼有的地方呢,說你喝兩杯我喝一杯,你喝三杯我喝一杯。那麼還有的呢,就是說敬酒的時候大家都拿著杯子都在桌子上敲,叫「過電」。這些做法到底怎麼樣?是對他人的尊重嗎?老怕做錯,怎麼沒有規矩呢?其實規矩是有的,而且規矩很大,很多,只是大家沒有機會去接觸它。在彭林教授看來,參加宴會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心中有「禮」,這樣我們內心深處對他人的尊重才能由內而外地表達出來。要想在宴會上不失禮,我們在吃飯時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在這方面,我們的古人智慧地總結出了「十四毋」,那麼,這十四條應該注意的事項都有哪些呢?)
「毋摶飯」,一次,我們一起吃飯,有些人把飯盒裝得滿滿的。再要一份菜,心滿意足地吃,再要,沒了。有些人聰明,第一次排隊過去的時候,飯盒只盛了一碗,他過去時,還有,就盛了一碗滿的。當時有心態,多吃。古人不可以,傷廉,損害你的廉潔形象。現在,有吃的了,大家做得好了。二是「毋放飯」,那時是用手直接拿著吃,不要把沾在手上的再撥回去。「毋流歠」,喝湯時優雅一點。「毋吒食」,不要吃東西時嘴裡發出聲音,讓主人覺得是不是菜飯不好,不要吧唧嘴。「毋嚙骨」,吃肉時,帶了骨頭,吃得差不多就算了,不要吃到後來啃得嘎嘎響,一是主人很難堪,弄的東西似乎太少,人家吃不飽;二是也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動物。「毋反魚肉」,你吃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毋投與狗骨」,以前曾遇到過朋友請吃飯,叫了好多菜,我們吃不完,我埋怨他叫太多,他說,沒事,打包回家給狗吃,當然他說完,覺得不妥當。骨頭不能往地上扔。「毋固獲」,不能這個菜我特別喜歡吃,不吃別的,固定地專門吃這個菜,這個「獲」還有跟人搶的意思。「毋揚飯」,飯熱,大家要優雅地請,有人竟然拿手來扇。「飯黍毋以箸」。「毋嚃羹」,古人喜歡拿梅來調味的,千萬不要吃了一口,不行,加點鹽什麼的,主人就會臉上掛不住。「毋絮羹」。「毋刺齒」,牙齒時塞東西了,難受了,我就看到過有人趕快找魚刺來,在大庭廣眾下不停地扣,給人感覺非常不好,不能當眾剔牙,至少要掩著點。「毋歠醢」,這是調味的肉醬,不要自己都獨吞了。這些地方都是要講究的。結束了,就要端茶上來,客人應該主動站起來,幫助主人撤走飯菜。主人應該勸阻,會說客人應該安坐,請他坐下。一般來說,吃完後,習慣喝茶,一直到興盡。然後提出告辭。
到現在談的就結束了。衷心希望通過這個講座能夠喚起大家對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
(編輯:huyong)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之《彭林說禮》筆記
※「隨師學《易魂》 江南萬里行」之六--彭林
※怎麼評價FView元老眼鏡哥孫城與彭林的糾紛?
TAG:彭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