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王廷與「蔣發」畫像 揭示太極拳師承真實源流

蔣發先後傳授武當太極拳於趙堡鎮和陳家溝兩支

尊趙堡太極與陳氏太極在認出祖歸宗問題上的分歧

蔣發為先師是楊氏太極拳自立於張三丰武當門牆的標誌

陳王廷與「蔣發」畫像,畫像既已表明陳家溝太極拳導源於蔣發,那麼陳王廷就不是太極拳的創始者,而只不過是一位延請蔣姓僕夫為宗族武術教師,

示人以蔣發是陳家宴席的座上賓,從而透露出陳王廷向蔣氏請教太極拳的歷史畫面。看來,陳王廷對蔣發的態度,雖然是以封建倫理和社會地位觀念為背景的,但比起陳家溝的後輩對蔣發的曲解,或一無所知,或持子虛烏有態度,要客觀得多。

從陳王廷與「蔣發」畫像 揭示太極拳師承真實源流

(轉載)

1935年陳績甫所撰《陳氏太極拳匯宗·自序》誇飾陳王廷與「蔣發」畫像說:「清·康熙年間,先世奏庭公,系武舉,拳尤高超,曾降服河南登封縣玉岱山巨寇李積玉,隻身入山,眾不能敵,一寨驚拜投焉。後在山收孝子蔣發為弟子,授以真傳,名負當時。奏庭公老,繪一肖像,以蔣侍立,用示後人,至今像存祠中。」(中國書店影印,1988年10月第1版。以下簡稱《匯宗·自序》)

1984年7月,全日本太極拳協會《太極》雜誌在介紹陳家溝教練陳小旺談論太極拳各派歷史大致情況時,隨文刊登了其攜帶的底面呈棕黃色的陳王廷與「蔣發」畫像照片。陳小旺在照片右上方用毛筆歪歪扭扭地寫有「河南省溫縣陳家溝明末清初太極拳師陳王廷(坐)暨其長工蔣發遺像」,繁簡體雜出,共28個漢字。

最近陳家溝另一位教練陳正雷編著《陳氏太極拳械》(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一冊首頁也載出一幅蔣仆王廷畫像,畫面人物衣履服飾不倫不類,而且右上方題寫「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公與友蔣發遺像」;畫像下方編織說明文字「太極拳鼻祖陳王廷及徒弟蔣發像」。兩相對比,後者顯系作偽,姑且不論;只是這兩張畫像的畫面,取陳王廷(字奏庭)當中正襟危坐,蔣氏持大刀倚立於右側,頗類關雲長與周倉圖影情形。

能夠認定構畫陳王廷與「蔣發」這位外姓人在一起的圖影,是陳王廷收蔣發為弟子授以太極真傳的歷史紀念物嗎?誇飾與炫耀陳王廷與「蔣發」畫像能夠證實太極拳的鼻祖就是陳王廷嗎?蔣發與陳王廷悶來時造拳和陳長興傳習太極拳究竟有什麼關係呢?陳鑫著作透露「蔣發受山西師傳」又當如何解釋?為什麼趙堡太極異於陳溝砲捶而尊張三丰為祖師,王宗岳為宗師,蔣發為先師呢?為什麼楊露禪說「陳長師乃蔣先生髮唯一之弟子」呢?要回答這一系列問題,就必須研究太極拳師承授受的歷史過程,從而認識構思畫像的全部背景和揭示太極拳源流的全真面目。

一、蔣氏先後傳授武當太極拳於趙堡鎮和陳家溝兩支

1935年5月,河南省國術館館長陳泮嶺為杜育萬《太極拳正宗》(1931年編著,1935年開封石印版)撰寫序言時寫道:

「河南溫縣趙堡鎮之太極拳也,余觀其拳,系師承懷慶溫縣蔣先生髮。蔣發生於明·萬曆二年,學拳于山西太谷縣王林禎。王之師雲遊道人有歌曰:『太極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設教,宓子真傳。』宓子而後,代有傳人。因姓氏未傳,不克詳征。至三丰神而明之,發揚光大,號曰武當派。其後,由雲遊道人數傳至趙堡鎮。其術由來之久,而其神理奧妙,通天地人而成一家,可以養生,可以禦侮。技也,近乎道矣。」

杜育萬,字元化,先後任河南省國術館武士考試評判和訓練班教授。其《太極拳正宗·武當太極拳溯始》說:

「余先師蔣老夫子,原籍懷慶溫縣人也。生於大明萬曆二年,世居小劉村,在縣之東境,距趙堡鎮數里之遙。至二十二歲學拳于山西太原府太谷縣王老夫子諱林禎。事師如父,學七年,禮貌不稍衰。師亦愛之如子。據聞王老夫子學於雲遊道人。學時即告以此拳之來歷久矣。此拳何時來乎?有歌為證。歌曰:『太極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設教,宓子真傳。玉皇大帝,正坐當筵。帝君真武,列在兩邊。三界內外,億萬神仙。傳與拳術,教成神仙。』今將此歌此道以及諸秘訣傳之於汝。汝必擇人而傳,不可不慎。所以蔣老夫子學成之後,歸家之時,王老夫子囑曰:『汝歸家,此術不可妄傳,並非不傳,汝傳是,不得其人不傳;果得其人,必盡情以教之。倘得其人不傳,如同絕嗣,能廣其傳更好。』歸家之後,其村與趙堡鎮相距甚近,趙堡鎮有邢喜槐者,素慕蔣老夫子拳術絕倫,因素無瓜葛,無緣從學,每逢蔣老夫子到鎮相遇,必格外設法優待,希圖浹洽,意在學拳。如此,蔣老夫子閱二年之久,見其待己忠厚有餘,待人誠敬異常,察知其意,始以此術傳之,其中奧妙無不盡泄。」

以上可見,太極拳伴隨著道教創立而啟原。道教尊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老君設教、宓喜真傳」,這兩句歌詞,內容豐富而深沉。據《莊子·天下篇》,宓喜是老子弟子,即尹喜,字公度,為函谷關令,故稱關令尹,列子曾向其請教遠古部落先民們潛水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的精神理念。

老子、宓喜,乃至列子、莊子以後,太極拳技術是在神仙學派中秘密授受的。至梁·韓拱月傳程靈洗,再傳至北宋程珌,珌著《落水集》,名拳勢為小九天。又,唐·許宣平所傳太極拳名卅七式,又名長拳,數百年後傳至宋遠橋。遠橋有後裔宋書銘,亦善太極拳術,頗有發明。近代太極拳家許靇厚、紀子修、吳鑒泉等人與其友善而多受業。又有唐·李道子者,安慶府人,嘗居武當山南岩宮,不火食,第啖麥麩數合而已,時人稱為夫子李,所傳太極拳名先天拳,亦名長拳,有寧國府涇縣俞氏得其真傳,世代相承,未嘗中斷。如宋·俞清惠、俞一誠,明·俞蓮舟等為最著名者。又有唐·胡鏡子者,宋仲殊受其業,所傳太極拳名後天法,復傳殷利亨等。太極拳經過上述眾多人物的繼承,、整理和研究,「至宋,張三丰乃大昌明,稱鼻祖焉。」(姚馥春、姜容樵《太極拳講義·太極拳之流派》)王漁洋先生云:「拳勇之技,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丰為內家。」黃百家述內家拳法云:「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學箕初稿·王征南先生傳》)

張三丰太極拳術經過武當道人而傳播於道教名山和著名道觀,如太白山、青城山、齊雲山、嶗山、白雲觀、千載寺、呂祖祠等風景名勝;以致明末千載寺武道李博傳河南省博愛縣唐村李氏八世李春茂,李氏家傳子侄李倫、李仲、李俊、李信等,從而流傳於李自成軍中;

經過明·成化年間的王宗傳浙江溫州陳州同、至海鹽張松溪而傳遞江南派;

明嘉靖年經雲遊道人劉古泉傳山西王林禎,再傳李際遇部將蔣姓先輩,又傳之於趙堡鎮邢喜槐,遞至張楚臣,再至陳敬柏,復至張宗禹,以至其孫張彥和陳清平,而後任長春、杜育萬等。

明萬曆年,經過山西王宗岳密授、乃至河南溫東劉村蔣發、陳家溝陳長興、廣平府楊露禪遞相傳承而於咸、同年間得以弘揚於河北、山東、直隸與京師,漸及於全國,當今更風靡於世界。其中,陳敬柏欲擴張武當太極拳術,廣收門徒至八百餘,是趙堡太極拳奠基人物。而蔣發傳授太極拳,陳家溝從學者多人,唯陳長興能統其宗緒。

明末,有李際遇(或寫作李積玉),率領農民義軍佔據河南登封縣玉岱山抗糧。因為蔣姓先輩亦在玉岱山中傳授忠義拳法,所以有李際遇部將蔣八之稱。陳家溝九世陳王廷於明末考舉失意,怒殺考官,遭通輯遠逃他鄉,以至於避難玉岱山李際遇處。

滿清開國,李際遇部成為反清力量之一支。此時,陳王廷已任職鄉兵守備,秉命率鄉勇參與清廷鎮壓李際遇部。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附錄《陳氏家乘》寫道:

「公與登封縣武舉李際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亂,以際遇為首,公止之。當上山時,山上亂箭如雨,不能傷公。遇一敵手,公追之,三週御寨未及。李際遇事敗,有蔣姓仆於公,即當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趕兔,亦善拳者也。」

陳王廷看中了蔣氏武功與拳技之精深造詣,所以在玉岱山義軍慘遭鎮壓之際,存了一個幫助蔣氏隱居的善念。這位蔣老夫子隱入陳溝,其正式身份是陳氏宗族武術教師和王廷之友人。

據河南省博愛縣唐村《李氏家譜·序》記載,早在明朝洪武鼎定,政府組織移民,唐村李氏始祖和劉村蔣氏始祖蔣培禮、常楊村陳氏始祖陳卜等人由山西遷移河南之時,中途有過千載寺拜聖結義的舉動。此後,李氏、蔣氏、陳氏等姓村民一直延續著祖祖輩輩的世代交誼。

陳卜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從山西洪洞縣遷至河南沁陽縣,隨又遷居溫縣城東十華里的常陽村,在清除附近清風嶺一帶的「匪類」之後,改村名為陳家溝,遂「定居於茲」(陳庚撰陳卜碑文)。

明末清初,陳氏先人有從山西姬龍鳳之弟子鄭氏學得六合拳者,「因就村內設武學社,廣傳其技焉」(匯宗·自序》)陳溝《三三拳譜·十大要序》說:「余從學鄭氏,得姬氏傳,雖未臻佳境,而稍得其詳。分為十則,以誨弟子,不敢雲能接姬氏薪傳也。」陳王廷在接識蔣姓友人以前,操的就是六合拳,又名六合形意拳。

蔣姓僕夫隱入陳溝,以終養老母而盡孝道。未久,陳王廷亦老病,獨自呻吟:「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於是以友誼延請蔣仆擔任陳氏宗族武術教師,從而協助「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陳氏家乘》)蔣仆將玉岱山忠義拳易名砲捶指授陳氏子弟,陳家拳法為之一變,以致有陳氏二路砲捶世代相傳。後來造作陳王廷與長工蔣仆之畫像,按輩份和年齡數算,則蔣姓僕夫的輩份和年齒均晚於陳王廷,此所以畫面取陳王廷正襟危坐,而蔣仆則持刀侍立,宛若關雲長與周倉之圖影情形。

民國初期,陳氏十九世陳發科走出陳溝到北京教拳,武術詩人楊敞季子詠陳發科演示砲捶的詩句云:「都門太極舊尊楊,遲緩柔和擅勝場。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剛強。」

解放後,由陳照奎演示陳氏一路太極拳和二路砲捶,沈家禎協助整理並且穿插陳發科拳照勢圖,形成《陳式太極拳》出版,陳式太極拳從而得以定型。陳發科之子照奎和沈家禎、李劍華、肖慶林、李經梧等人是當代以擅長陳式太極拳著名的武術家。

二、尊蔣發為先師是楊氏太極拳自立於張三丰武當門牆的標誌

蔣發在陳家溝傳授王宗岳太極拳的情形缺乏比較詳細的文獻記載,陳家溝只有陳長興真正繼承和掌握了蔣發傳授下來的太極拳技術與理論。因此,楊露禪撫語楊澄甫繼承家學以期廣傳於人時曰:「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丰,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長師乃蔣先生髮唯一之弟子。」(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今按:岳字,衍。)

陳長興傳習王宗岳太極拳,卻引起陳氏家族的不滿,他不在陳家溝家中教拳,卻在陳德湖家教拳,是其在陳家溝受到排擠的佐證。就是在陳德湖家教拳,學拳的對象依舊限定為陳氏宗族子弟,不傳外姓人。只是陳家溝並沒有人能夠繼承陳長興太極拳衣缽,相反,楊露禪自幼好武,慕名投師苦學太極拳,以天才的氣質和高深的武術修養至誠的心愿,得到了陳長興的真傳。楊露禪對楊澄甫講述其學拳經過,有這樣的話:

「嗣聞豫中陳家溝陳氏有內家拳之名,躡蹻往從陳師長興學。雖不見拒於門牆之外,然日居月諸,迄未許窺堂奧。忍心耐守,凡十餘稔。師憫余誠,始於月明人靜時舉個中妙諦以授余。」

楊澄甫弟子陳微明著錄《太極拳術源流》說:

「長興授徒數十人,廣平楊先生露禪,名福魁,傾資從學。居數載,與同門諸人較,輒負。偶夜起,聞隔垣有呼聲,越垣,見廣廈數間,破窗隙窺之,其師正指示提放之術,大驚。於是每夜必竊往,久之,盡得其奧妙,隱弗言。長興以露禪誠實,一日召授其意,所言無不領會。長興異之,謂諸徒曰:『傾心授爾,爾不能得,楊生殆天授,非汝等所能及也。』厥後,與同門角,無不跌出丈余。」(《太極拳術》,中華書局1925年版)

陳長興破宗族慣例,傳授太極拳術與楊露禪這個外姓人,並且在八十壽辰興余,稱讚楊露禪「功夫不亞蔣氏,可以自給」,是實踐蔣老夫子學成出師,王老夫子叮囑其歸家之後,「不得其人不傳,果得其人,必盡情以教之」這一寄託師門希望的典範。

楊露禪三下陳家溝而返歸廣平老家。其鄉人言:「老祿果辦得好貨回來。」楊露禪復寄居於陳德湖在永年開設的太和堂葯號,以授拳為業。太和堂葯號的房屋租自武氏世族,適武禹襄兄弟甚愛露禪拳技,嘗以友誼就而問業,得其大概。稍後,楊露禪肩揹花槍行走河北、山東與直隸,以武會友,擇人傳藝。時武禹襄之兄武汝清中進士出任京官四川司員外郎,受友好委託,邀請楊露禪前往京師應聘教拳。據楊澄甫述作,董英傑筆錄《太極拳使用法》記載:

「昔有一軼事,京西有富翁庄宅如城,人稱為小府張宅。其人愛武,家有鏢師三十餘人,性且好學,聞廣平府楊露禪名著,托友武汝清者往聘。及請至,張見其人瘦小,身未五尺,面目忠厚,身著布衣,遂招待其禮不恭,宴亦不盛。露禪先師會意,遂自酌自飲,不顧其他。張不悅,曰:『嘗聞武哥談先生盛名,不知太極拳能打人乎?』露禪知謙不成,遂曰:『有三種人不可打。』張問曰:『何為三種?』答曰:『銅鑄的,鐵打的,木做的。此三種人不容易打,其外無論。』張曰:『敝舍卅餘人,冠者劉教師,力能舉五百斤,與戲可乎?』答曰:『無妨一試。』劉某來勢猛如泰山,拳風颼聲。臨近,露禪以右手引其落空,以左手拍之,其人跌出三丈外。張撫掌笑曰:『先生真神技矣。』遂使廚夫從新換滿漢盛宴,恭敬如師。」

楊露禪赴京開啟武當張三丰太極拳學派未久,楊氏父子由屢敗強手而名震京師,享譽楊無敵。至此,張三丰太極拳「北派由王宗岳傳河南蔣發,蔣發傳懷慶陳長興,傳至京師者,以陳氏高足楊露禪為第一人(徐致一:《太極拳淺說》,文化圖書印刷公司1927年版)。楊氏子孫著名人物如楊班侯、楊健侯、楊少侯世居北京傳授太極拳,繼承和發揚了楊露禪的技術,至楊澄甫演張三丰太極拳養生功架七十二路圖勢為八十五式而定型傳播,同時視弟子登堂入室,更秘授楊家老架太極拳108式(即太極十三勢長拳,簡稱太極長拳)和刀、劍、桿、推手、散手技藝。

楊家尊蔣發為先師,於上述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所載楊露禪的鄭重言辭可證。楊氏三代人物和第四代拜門傳人,如田兆麟、武匯川、陳微明、崔毅士、牛春明、董英傑、李雅軒、汪永泉,吳志青、鄭曼青、楊守中、楊振基、傅鐘文等,第五代傳人崔秀辰、吉良辰、滕茂桐、方寧、張滌、於家嵐、劉高明、黃永德、宋志堅、林墨根等當代名家,都歷尊蔣發為先師而將太極拳技藝列序於武當門牆。在楊派人物看來,不尊張三丰,不尊王宗岳和貶低蔣發傳拳地位,都是大逆不道的,這並不是一件小事,而是關係著流派的文化基礎和技術源頭問題,事涉認祖歸宗,豈容忽視和隨意歪曲?!

三、趙堡太極與陳氏太極在認出祖歸宗問題上的分歧

邢喜槐尊蔣發為師學得武當太極拳,太極拳的花樹便在趙堡鎮紮根並且蔓生支派。其一,為陳敬柏到陳清平演化定型的趙堡架(參見杜育萬《太極拳正宗》);其二,繼續演化為陳清平弟子和兆元、和慶璽、鄭悟清的和式架。和式今盛於西安一帶。趙堡架與和式架傳人均尊蔣發為先師,向上溯及宗師王宗岳直至祖師張三丰。

在歷代趙堡太極拳家看來,陳家溝陳氏太極拳不傳播王宗岳《太極拳論》,又不以蔣發為師尊,更不宣揚張三丰,特別是自唐豪斷言、顧留馨和唱的所謂太極拳創始於陳王廷的曲調以來,把陳王廷奉為太極拳的鼻祖。可是,陳鑫於「大中華民國十七年歲次戊辰(1928年)九月初二日」特意地撰寫短文《辨拳論》,爭辯拳技源流說:

「前明有父女從雲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莊,將拳棒傳予王氏,河南溫東劉村蔣姓得其傳,人稱僕夫,此事容或有之。至言陳氏拳法,得於蔣氏,非也。陳氏之拳,不知仿自何人?自陳氏遷溫帶下,就有太極拳。後攻此藝者代不乏人,如明之奏庭,清之敬柏、季□,好手不可勝數;後有趙堡邢西懷,張宗禹;又後有陳清平、牛發虎皆稱名手。」(和有祿:《和式太極拳譜》271頁,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又據河南省博愛縣唐村《李氏家譜》,李自成手下制將軍李岩,為李族九世,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四。他曾經和二哥李仲以及陳家溝小老表陳奏庭,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拜師結義,練傳無極功、十三勢、通臂功。老師乃李仲、李岩生父李春茂。李春茂乃陳奏庭舅父。李春茂拜師千載寺太極宮老道長李博,唐村人以「博公武道」稱頌之。這位道長收徒傳播張三丰先師十三勢拳、劍、槍藝,功不可抹。太極拳源於道家,亦屬不爭之歷史事實。陳王廷考舉,事與願違,怒殺考官變生禍患,避難御寨山李際遇處,沒能如李仲、李岩兄弟二人入千載寺再拳。很顯然,陳王廷素性氣盛,道緣淺薄,未成功器,勿名師門!

二十世紀的「五·四」運動後期,歸國留學生打倒「孔家店」,在開啟新文化思潮的同時,負面地拖帶著文化疑古風潮。有唐豪唐范生者,留日學政法,兼習劈刺,接受了日軍侵華前全面抹殺中華文化的奴化教育;歸國後,百無聊賴,借武藝園地刈芟之名,行全面抹殺中華傳統武術文化之實,居心叵測地作俑謬說「太極拳之祖,予斷為陳王廷」(《手臂余談》)。陳溝的砲捶後裔,學行衰落,一直流淌著唐豪余唾,謬說「太極拳鼻祖陳王廷」,其自誤誤人,又何其深耶!

趙堡太極拳與陳氏砲捶這兩個拳派歷代相互敵意的情緒很濃,究其原因,除蔣發教拳先後有別和尊蔣發為先師、王宗岳為宗師、張三丰為祖師與否之外,還有社會政治方面的敵對因素,例如,據地方志(《懷慶府志》和《溫縣誌》),「吳從海,北直隸人,崇禎末,以府判攝溫縣時,河南土寇猖獗,沿河而來,直叩溫城,從海率鄉兵守備陳王廷、千總郭忠等,親御諸河,縱火焚賊船,溺死者無數,遂遁去。忠中流矢死。」查《安平縣誌》,吳從海攝溫縣時為崇禎十六年(1643年)。若此,其時陳王廷正值壯年,當年過而立。又如前所述,清·康熙年間,陳王廷秉命率鄉勇參與了清廷鎮壓李際遇部,陳績甫《匯宗·自序》竭力粉墨,引為榮耀。滿清開國,陳王廷依附於朝廷以「享天家之賜」(康熙五十年,亦即公元1711年,陳庚撰陳卜碑文語),為鎮壓漢民族反清復明而充當鷹犬,卻也有可能蒙受朝廷恩賜。不過,蒙受恩賜是一回事,終不得志,則又是一回事!例如,所謂陳王廷的《長短句》云: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於此,可見其心情之一斑。又例如,近代史上,太平軍、捻軍起義時期,陳家溝拳手「仲牲、季牲、耕耘率子弟軍及鄉勇,捍禦捻匪」(陳績甫《匯宗·自序》)。

與之相反,趙堡太極拳手又卻為農民起義的參加者而遭受鎮壓。例如,河南捻軍陳大喜部、安徽捻軍張宗禹、任化邦部與太平軍遵王賴文光部協同作戰,殲滅清廷僧格林沁、舒倫保、陳國瑞等騎兵部隊。張宗禹武藝高強,太平天國封為梁王。1868年7月被清軍包圍,在濟陽玉林鎮戰敗,從茬平南鎮渡過徒駭河,不知去向。(《辭海》縮印本第1088頁,1979年版)張、任捻軍使用的兵器為長矛、大刀和尖頭長竹桿,是太極門刀槍大桿的發揮。不難看出,趙堡鎮與陳家溝歷代政治矛盾衝突嚴峻,其為太極拳流派又豈能逾越社會政治鬥爭的鴻溝。

關於這樣的認識,向來研究太極拳史的學者未加關注,今予揭示,冀期明析趙堡鎮與陳家溝兩支太極拳流派彼此敵意的社會背景。

今天,趙堡太極與陳氏太極對立的社會背景已經改變,但是,武林門派的認祖歸宗問題依然存在,其自譽或攻訐之詞,騰挪閃展,躍然紙上,並未止息。在民國初年歸國留學生「打倒孔家店」進而開啟文化疑古之風潮影響下,武術史研究中的文化疑古政治偏見,卻是這自譽與攻訐的推波助瀾而不露外形的含蓄的勁力。因此,我們研究、分析太極拳流派問題,必須遵循嚴格而科學的治學態度,以揭示歷史的全真面目。

四、陳王廷與「蔣發」畫像說明的歷史真相

原來,陳家歷代秘傳六合形意拳。既為秘傳,便不傳外姓人,這是陳氏宗族的規矩。為什麼造作陳王廷與「蔣發」這位外姓人合畫的圖影呢?這除了說明確有蔣發其人之外,而且更說明蔣氏是以武技精深而受到陳氏家族器重的。不言而喻,蔣發的太極拳技藝在陳家世襲六合形意拳拳手之上,因此得而享受師尊的禮遇。又因為陳王廷曾經領銜鄉兵守備,幾次顛險,平叛有功,備受縣令吳從海賞識,雖說是地方地主武裝小頭目,但畢竟具有一定的社會政治地位,所以繪其居於畫面正中而正襟危坐,以表顯貴和榮耀;還因為蔣發沒有社會地位,在陳家,名為教師,實同僕從,所以繪其手持大刀倚立陳王廷右側也就不難理解了,更何況在封建社會,尊卑分明,不可逾越,「蔣發」又豈能不受到封建倫理的羈絆呢?畫像既已表明陳家溝太極拳導源於蔣發,那麼陳王廷就不是太極拳的創始者,而只不過是一位延請蔣姓僕夫為宗族武術教師,傳藝兒孫,以致形成陳氏太極拳流派的開明人物。

畫像對陳王廷與「蔣發」地位的處理,是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蔣發」持刀侍立,並不表明是從陳王廷學拳,而陳王廷居中危坐,也同樣不表明是向蔣發授拳。相反,陳王廷不牽涉陳氏宗族其他人物而單獨與一個外姓人共繪圖影,示人以蔣發是陳家宴席的座上賓,從而透露出陳王廷向蔣氏請教太極拳的歷史畫面。看來,陳王廷對蔣發的態度,雖然是以封建倫理和社會地位觀念為背景的,但比起陳家溝的後輩對蔣發的曲解,或一無所知,或持子虛烏有態度,要客觀得多。本文直抒感觸,藉以與太極拳愛好者進行交流,更希望就正於當今太極拳養生技擊和武術史研究家,以弘揚太極拳這份寶貴的中華文化遺產。(李濱)

從陳王廷與「蔣發」畫像揭示太極拳師承真實源流


推薦閱讀:

太極拳要領詳述——彭安寧 彭谷洋
[轉載]陳式太極拳擒拿技巧(下)
「第681期」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練好太極拳的幾大秘訣
第951期:練好太極拳的「八字方針」
太極氣功心法$陳式秘傳太極拳內功——丹田內轉論

TAG:太極拳 | 真實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