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基礎知識

中醫推拿學 一

捏而提起謂之拿 題型: 填空、單選、多選、判斷、簡答、問答。 名醫、名著、名言。

推拿學發展源流: 推拿起源,萌於人類本能的自我防護。 《素問》:導引按摩從中央來(中原地帶、殷商,今河南)

「推拿」一詞始見於明代萬全的小兒推拿著作《幼科發揮》

馬王堆帛畫《導引圖》描繪44種導引姿勢,(最早的按摩繪圖資料)(最早的世界性保健體操圖)

簡書《引書》—導引術專著,治療顳下頜脫位口內複位法,將按摩用於骨傷科診治。

《周禮註疏》:「扁鵲治虢太子暴疾屍厥之病,使子明炊湯,子儀脈神,子術按摩」---- 按摩用於急救。

我國第一部按摩專著《黃帝岐伯按摩十卷》—-- 已佚 。

《黃帝內經》成書於秦漢時期,概括了推拿具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鎮靜、止痛、退熱等作用。

《靈樞》記載了推拿可治療痹症、痿症、口眼斜和胃痛等多種病症。描述了推拿工具「圓針」、「釒是 針 」

秦漢時期,臨床已科學應用 體外心臟按摩 搶救自縊死者。

漢代淳于意以寒水推頭治療頭痛、身熱、煩滿; 《金匱要略》提到膏摩(將葯煎成膏劑,塗在患處進行按摩)

晉,推拿廣泛應用於搶救,治卒腹痛方:「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兩手抄舉其腹,令病人字縱重輕舉抄之,令去床三尺許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最早的捏脊法),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

葛洪《肘後救卒方》最早詳細介紹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整復方法。記載治卒心痛方、卒腹痛方。

隋唐,推拿發展為一門專業的治療方法。隋代太醫署里有按摩博士的職務。唐代太醫署有專門按摩科。

我國現存最早的骨傷科專著,唐代《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唐六典》中載有按摩可除風、寒、暑、濕、飢、飽、勞、逸。推拿廣泛應用於防病養生。

隋代《諸病源侯論》幾乎每卷都附有導引按摩法。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風。

宋、金、元時期,推拿的發展令人矚目,產生了豐富的診療理論,

宋,《聖濟總錄》開創治眼科疾病的先河。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發展了骨科。

宋,龐安,用按摩催產、助產。 金,張從正《儒門事親》認為按摩也具有汗、吐、下三法的作用。

明代,民間發展廣,現存最早的推拿專著,《小兒按摩經》。

推拿在明代兩個顯著特點:1.按摩之名開始有推拿之稱;2.形成了小兒推拿的獨特體系。

民間稱推拿為「推筋(驚);掐筋(驚)。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正骨推拿手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

魯東湘西的兒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禪推拿;山東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經穴推拿;上海的滾法推拿。

1956年上海成立了中國第一所推拿專科學校—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推拿治療內兒科疾病有較大進展,如推拿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腹瀉、糖尿病。

作為臨床醫學中相對獨立學科的標誌:

第一、學科主體邊際清晰;第二、有反映其特殊規律的理論;第三、有獨特的治療技術。

推拿學的特點:1.手法治療和功法訓練是推拿學的基本特徵;

2.中醫學和現代科學理論的緊密結合是推拿學的理論內涵;3.適應範圍的寬泛和嚴格的禁忌證是推拿學的臨床特點。

推拿意外發生的原因:1、診斷不明或誤診;2、對疾病的機理和手法作用的原理缺乏認識;3、手法操作或選用不當;4、未注意推拿治療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學習推拿的兩個環節:一、學習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和現代科學(包括醫學)的理論和技術。

二、刻苦學習手法和進行功法鍛煉,掌握手法的基本技能和臨床應用。

手法的技巧是關鍵;力量是基礎。兩者缺一不可。

學術代表人物:李墨林、王子平、鄭懷賢

推拿的治療原理:一、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二、理筋整復,滑利關節;三、調整臟腑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推拿的治療原則:一、整體觀念,辯證施術;二、標本同治,緩急兼顧;三、以動為主,動靜結合。

手法:(成人,操作要領,治療作用,注意事項。)

一、 扌袞 法:

【操作要領】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屈曲,小指、無名指的掌指關節屈曲,約達90度。使手背沿掌橫弓排列呈弧面,形成滾動的接觸面。以第五掌指關節背側附於體表施術部位上,以肘關節為支點,前臂主動推旋運動,帶動腕關節屈伸和一定的旋轉活動,頻率每分鐘120—160次。能用於虛證。肌肉豐厚或薄弱均可用此手法。

【治療作用】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腰椎間盤突出症、各種運動損傷、偏癱、截癱。也是常用保健手法。

【要求及注意事項】

1.肩關節放鬆下垂,屈肘成140度角。

2.操作過程中,腕關節前極限時屈腕約80度角,回滾40度角,使手背1 / 2面積(尺側)依次接觸治療部位。

3.前滾和回滾時著力輕重之比為:3:1,即「滾三回一」。

4.操作時不宜拖動、跳動、擺動。

5.在移動操作時,移動速度不宜過快,滾法頻率不變情況下,緩慢移動。

二、揉法:

1.大魚際揉:大魚際部著力於施術部。沉肘,屈肘成120—140度角,肘外翹,腕放鬆,呈微屈或水平狀,以肘關節為支點,前臂做主動運動,帶動腕關節進行左右擺動,使大魚際在治療部上輕柔靈活的揉動,頻率每分鐘120-160次。

2.掌根揉:肘關節微屈,腕關節放鬆並略背伸,手指自然彎曲,掌根附於施術部。肘關節為支點,前臂主動運動,帶動腕掌做小幅度迴旋運動,使掌根部在施術部位上進行柔和的連續不斷的旋轉揉動,頻率每分鐘120-160次。

3.拇指揉:拇指羅紋面吸附於施術部,餘四指合適位置助力,腕微屈或伸直。以腕為支點,拇指主動環轉運動,羅紋面在施術部上連續不斷旋轉揉動,頻率每分鐘120-160次。

4.中指揉:中指之間關節伸直,掌指關節微屈,以中指羅紋面著力於施術部。肘為支點,前臂主動運動,通過腕使中指羅紋面在術部上輕柔靈活小幅度的環旋或上下、左右揉動,頻率每分鐘120-160次。為加強揉動力量,可以食指搭於中指背側進行操作。

【治療作用】用於胃脘痛、便秘、泄瀉、癃閉、頭痛、軟組織挫傷、頸椎病、小兒斜頸、小兒遺尿、近視等。

【要求及注意事項】

1.所施壓力適中,受者舒適為度。揉動時要帶動皮下組織一起運動,動作要靈活而有節律。

2.要掌握好揉動頻率。在面部可以緩慢操作。

3.大魚際揉法前臂有推旋動作,腕部宜放鬆,指揉法則腕關節要保持一定的緊張度,掌根揉法則腕關節略有背伸,鬆緊適度。

4.不可在體表形成摩擦運動。

三、推法:【操作要領】

1.指推法:拇指端著力於施術部,余指置於相應位置以固定助力,腕關節略屈並偏向尺側。拇指及腕臂部主動施力,向拇指端方向呈短距離單向直線推進。有拇指平推、三指推法。

2.掌推法:以掌根著力於施術部,腕背伸,肘伸直。以肩關節為支點,上臂主動施力,通過前臂、腕關節,使掌根向前單向直線推進。

3.肘推法:屈肘,以尺骨鷹嘴突起部著力於施術部,另一側手以掌扶術手拳頂以固定、助力。

【治療作用】推法通經活脈,蕩滌積滯的作用較強。外感發熱,腹脹便秘,食積癃閉,高血壓病,頭痛失眠,腰腿痛,腰背筋膜炎,風濕痹痛,感覺遲鈍等病。

【要求及注意事項】緊貼皮膚,速度宜緩慢均勻,壓力適中,單向直線推進。不可推破皮膚。可用介質或間歇操作。

四、擦法:【操作要領】全掌、大魚際、小魚際著力於施術部,腕關節放平。肩關節為支點,上臂主動運動,使掌、或大魚際、或小魚際做前後方向的連續擦動併產生一定的熱量。

【治療作用】較好的溫經散寒作用,能治療一切寒證。用於風寒外感,發熱惡寒,風濕痹痛,胃脘痛喜溫喜按者,腎陽虛所致的腰腿痛、小腹冷痛、月經不調以及外傷腫痛等病。

【要求及注意事項】

1.著力部緊貼體表,不宜過度施壓,直線往返運行,往返距離盡量拉長,力量均勻,動作連續不斷如拉鋸狀。

2.產生熱量以透熱為度。

3.不可擦破皮膚。

4.不可屏息操作。

五、按法:【操作要領】

1.指按法:拇指端或羅紋面置於施術部,余指張開,置於相應部以支撐助力,腕關節懸屈。以腕關節為支點,掌指部主動施力,做與施術部位相垂直的按壓。壓力達到所需力度後稍停片刻,「按而留之」,然後鬆勁撤力,再做重複按壓,使動作平穩有節奏性。

2.掌按法:單手或雙手掌面重疊置於施術部。以肩關節為支點,利用身體上半身重量,通過手臂,垂直下壓,施力原則同指壓法。

3.肘壓法:按法去除手法操作的節律性,僅施以一種較長時間的持續壓力,則為壓法,多用肘壓。

【治療作用】有刺激強和舒適特點。可補虛瀉實。用於腰背筋膜炎、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疼痛性疾患,風寒感冒、高血壓、糖尿病、偏癱等多種病症。

【要求及注意事項】

1.用力宜由輕到重,穩而持續,使刺激充分達到組織深部。

2.用力方向多為垂直向下或與受力面相垂直。

3.操作要有緩慢的節奏性。

4.不可突施暴力。開始又輕而重,結束時又重而輕。掌握好患者骨質情況。

中醫推拿學 二

六、扳法:(扳頸、肩、肘、腕、腰、髖、膝、踝法)

【操作要領】

1.頸椎扳法:包括頸部斜扳法、頸椎旋轉定位扳法和環樞關節旋轉扳法。

(1)頸斜扳:受術者坐位,頸項放鬆,頭略前傾或中立位,術者立於其側後方,一手扶按其頭頂部,一手扶托下頜部,兩手協同施力,使其頭部相一側旋轉至有阻力時,略停片刻,隨即以「巧力寸勁」做一突發性的快速扳動。

(2)頸旋轉定位扳:受術者坐位,頸項部放鬆,術者立於其側後方。一手拇指頂按住病變頸椎棘突旁,另一手托住對側下頜部,令其低頭,屈頸至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動、關節間隙打開時,即保持這一前屈幅度。再使其相患側屈至最大限度。然後將頭慢慢旋轉到有阻力是略停頓一下,隨即用「巧力寸勁」做一個有控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

(3)環樞關節旋轉扳法:受術者坐於低凳上,頸略屈,術者立於其側後方,以一手拇指頂住第二頸椎棘突,另一手扶於對側頭部,肘彎套住其下頜部。肘臂部協調用力,緩慢將頸向上拔伸,同時使頸椎向患側旋轉,到達阻力位時略停,隨即以「巧力寸勁」做一突發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而頂住棘突的拇指亦同時進行撥動。

2.胸背部扳法 :包括擴胸牽引扳法、胸椎對抗複位法、扳肩式胸椎扳法。

(1)擴胸牽引扳法:受術者坐位,雙手十指交叉扣住並抱於枕後部,術者立於其後方。以一側膝部抵住其背部胸椎病變處,兩手分別扶住兩肘部,先囑患者做前俯後仰運動,並配合深呼吸,前俯時呼氣,後仰時吸氣。如此活動數遍後,待身體後仰至最大限度時,以「巧力寸勁」將兩肘部向後方突然拉動。同時膝部突然向前頂抵。

(2)胸椎對抗複位法:受術者坐位,兩手抱於枕後部並交叉扣住,術者立其後方。兩手臂自其腋下伸入並握住其兩臂下段,一側膝部抵頂病變胸椎棘突處。然後握住前臂的兩手用力下壓,兩前臂則用力上抬,使頸椎前屈並將其脊柱向上向後牽引,而抵頂病變胸椎的膝部也同時向前向下用力,與前臂的上抬形成對抗牽引。持續牽引片刻後,兩手、兩臂、膝部協同用力,以「巧力寸勁」做一突發性有控制的快速扳動。

(3)扳肩式胸椎扳法:受術者俯卧位,全身放鬆,術者立於其患側。一手以掌根抵住病變胸椎棘突旁,另一手扳住對側肩前上部,將其肩部扳向後上方,兩手協調,作相對抗用力。遇阻力略停片刻,隨即以「巧力寸勁」做一快速有控制的扳動。

3.腰部扳法:包括 腰部斜扳法、旋轉扳法、後伸扳法。

(1)腰部斜扳法:受術者側卧位,在上側的下肢屈髖屈膝,在下側的下肢自然伸直。術者以一肘或手抵住其肩前部,另一肘或手抵於臀部。兩肘或兩手協調施力,先做數次腰部小幅度的扭轉活動。即按於肩部的肘或手同按於臀部的肘或手同時施用較小的力使肩部向前下方、臀部向後下方按壓,壓後即松,使腰部形成連續的小幅度扭轉而放鬆。待腰部完全放鬆後,再使腰部扭轉至有明顯阻力位時,略停片刻,然後施以「巧力寸勁」,做一個突發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

(2)腰椎旋轉複位法:受術者坐位,腰部放鬆,兩臂自然下垂。以右側病變向右側旋轉扳動為例。助手在患者左前方兩下肢夾住其左小腿部,兩手同時按壓患者左下肢股部以固定。術者半蹲於患者後側右方,以左手拇指端或羅紋面頂按於腰椎偏歪的棘突側方,右手臂從其右腋下穿過並以右掌按於頸後項部。右掌緩慢下壓,囑其做腰部前屈配合,至術者左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動,棘間隙張開時則其腰椎前屈活動停止並保持這一前屈幅度。然後右手臂緩緩施力,以左手拇指所頂住腰椎偏歪的棘突為支點,使其腰部向右屈至一定幅度後,再使其向右旋轉至最大限度,略停片刻,右掌下壓其項部,右肘部上抬,左手拇指則同時用力向對側頂推偏歪的棘突,兩手協調用力,以「巧力寸勁」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

(3)直腰旋轉扳法:受術者坐位,兩足分開,於肩同寬。以向右側旋轉扳動為例。術者與其同向站立,兩下肢夾住其左小腿及股部以固定,左手抵住其左肩後部,右手臂從其右腋下伸入並以右手抵住肩前部。兩手協調用力,即以左手前推其左肩後部,右手向後拉其右肩,右臂同時施以上提之力,如此,則使其腰部向右旋轉。至有明顯阻力位時,以「巧力寸勁」做一突發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

(4)腰部後伸扳法:受術者俯卧位,兩下肢併攏。術者一手按壓於患者腰部,另一手臂托抱於兩下肢膝關節稍上方並緩緩上抬,使其腰後伸至最大限度時,兩手協調用力,以「巧力寸勁」做一增大幅度的下按腰部與上抬下肢的相反方向施力的快速扳動。

4.肩關節扳法:包括 肩關節外展扳法、內收扳法、旋內扳法、上舉扳法。

(1)肩關節外展扳法:受術者坐位,術者半蹲於其側。將患者手臂外展45度角左右,肘關節稍上方置於一側肩上,以兩手從前後方將其肩部扣住鎖緊。術者緩緩立起,使其肩關節外展,至有阻力時,略停片刻,雙手與身體及肩部協同施力,以「巧力寸勁」做一肩關節外展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如粘連得以分解,可聞及「嘶嘶」聲。

(2)肩關節內收扳法:受術者坐位,一側手臂屈肘置於胸前,手搭扶於對側肩部,術者立於其身體後側。一手扶按於其肩部以固定,另一手托握於肘部並緩慢地向對側胸前上托,至有阻力時,以「巧力寸勁」做一增大幅度的內收位的快速扳動。

(3)肩關節旋內扳法:受術者坐位,一側上肢的手與前臂屈肘置於腰部後側,術者立於患者側後方。一手扶按其肩部以固定,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將其小臂沿其腰背部緩緩上抬,以使其肩關節逐漸內旋,至有阻力時,以「巧力寸勁」做一快速的、有控制的上抬其小臂動作,使其肩關節產生極度內旋位的扳動,如粘連得以分解,可聞及「嘶嘶」聲。(4)肩關節上舉扳法:手術者坐位,兩臂自然下垂,術者立於患者後方。一手握住一側上肢的前臂下段並自前屈位或外展位緩緩向上抬起,至120—140度角時,以另一手握住其前臂近腕關節處。兩手協調施力,向上逐漸拔伸牽引,至有阻力時,以「巧力寸勁」做一較快速的有控制的向上拉扳。

5.肘關節扳法:受術者仰卧位,一側上臂平放於床面,術者坐於其側。一手托握其肘關節上部,另一手握住前臂遠端,先使肘關節做緩慢的屈伸活動,如肘關節屈曲功能受限,則在其屈伸活動後,將肘關節置於屈曲位,緩慢加壓,使其進一步屈曲,向功能位靠近。遇到明顯阻力時,握前臂的手施加一個穩定而持續的壓力,達到一定時間後,兩手協調用力,以「巧力寸勁」做一個短促而有控制的肘關節屈曲位加壓扳動;如肘關節伸直功能受限,則向反方向依法扳動。

6.腕關節扳法:主要分為 屈腕扳法 和 伸腕扳法。(1)屈腕扳法:受術者坐位,術者立於其對面。以一手握住前臂下端以固定,另一手握住指掌部,先反覆做腕關節的屈伸活動,然後將腕關節置於屈曲位加壓,至有阻力時,以「巧力寸勁「做一突發的、稍增大幅度的扳動,可反覆為之。(2)伸腕扳法:受術者坐位,術者立其對面。以兩手握住指掌部,兩拇指按於腕關節背側,先做拔伸搖轉數次,然後將腕關節置於背伸位,不斷加壓背伸,至有阻力時,以「巧力寸勁」做一稍增大幅度的扳動,可反覆為之。

7.髖關節扳法:分為屈髖屈膝扳法、後伸扳法、「4」字扳法、外展扳法、直腿抬高扳法。

(1)屈髖屈膝扳法:受術者仰卧位,一側下肢屈髖屈膝,另一側下肢自然伸直,術者里於其側。以一手按壓伸直側下肢的膝部以固定,另一手扶按屈曲側的膝部,前胸部貼近其小腿部以助力。兩手臂及身體協調施力,將屈曲側下肢向前下方施壓,使其股前側靠近胸腹部,至最大限度時,略停片刻,再以「巧力寸勁」做一稍增大幅度的加壓扳動。

(2)髖關節後伸扳法:受術者俯卧位,術者立於患者一側。以一手按於其一側臀部以固定,另一手托住其同側下肢的膝上部,兩手協調用力,使髖關節儘力過伸,至最大阻力位時,以「巧力寸勁」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過伸扳動。

(3)「4」字扳法:手術者仰卧位,將其一側下肢屈膝,外踝稍上方的小腿下段置於對側下肢的股前部,擺成「4」字形,術者立於其側,以一手按於屈曲側的膝部,另一手按於對側的髂前上棘處,兩手協調用力,緩慢下壓,至有明顯阻力時,以「巧力寸勁」做一稍增大幅度的快速的下壓扳動。

(4)髖關節外展扳法:受術者仰卧位,術者立於其側方。以一手按於一側的膝部以固定,另一手握住其另一側下肢的小腿部或足踝部貼靠在術者外側下肢的股外側,兩手及身體協調用力,使其下肢外展,至有明顯阻力時,以「巧力寸勁」做一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

(5)直腿抬高扳法:受術者仰卧位,雙下肢伸直,術者立於其側方。助手以雙手按於其一側膝部以固定。將其另一側下肢緩緩抬起,小腿部置於術者近側肩上,兩手將其膝關節上部鎖住、扣住。肩部與兩手臂協調用力,將其逐漸上抬,使其在膝關節伸直位的狀態下屈髖,當遇到明顯阻力時略停片刻,再以「巧力寸勁」做一稍大幅度的快速扳動。為加強對腰部神經根的牽拉,可在其下肢上抬到最大阻力位時,一手握足掌前部,突然向下拉扳,使踝關節盡量背伸。患肢直腿抬高受限較輕的,可以一手下拉前足掌,使其踝關節持續背伸,另一手扶按膝部以保證患肢的伸直,再進行增大幅度的上抬,扛扳。

8.膝關節扳法:主要分為 伸膝扳法 和 屈膝扳法。

(1)膝關節伸膝扳法:受術者仰卧位,術者立於其側方。一手按於一側下肢膝部,一手置於其小腿下端後側,兩手相對協調用力,至有阻力時以「巧力寸勁」做一稍增大幅度的下壓扳動。

(2)膝關節屈膝扳法:受術者俯卧位,術者立於其側方。一手扶於股後部以固定,另一手握住足踝部,使其膝關節屈曲,至阻力位時,以「巧力寸勁」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膝關節扳法亦可以一手抵住膝關節內側或外側,另一手拉足踝部,向其外側或內側進行扳動。

9.踝關節扳法:分為 背伸扳法 和 跖屈扳法。

(1)背伸扳法:受術者仰卧位,兩下肢伸直,術者坐於其足端。一手托住其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其跖趾部,兩手協調用力,盡量使踝關節背伸,至有明顯阻力時,以「巧力寸勁」做一增大幅度的背伸扳動。

(2)踝關節跖屈扳法:受術者仰卧位,兩下肢伸直,術者坐於其足端。一手托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跖趾部,兩手協調用力,盡量使踝關節跖屈,至有明顯阻力位時,以「巧力寸勁」做一增大幅度的跖屈扳動。踝關節扳法還可一手握足根,另一手握足跗部,進行內翻或外翻扳動。

【治療作用】有整復錯位、松解粘連及滑利關節等作用。用於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腰椎間盤突出症、脊柱小關節紊亂、四肢關節傷筋及傷後關節功能障礙等病症。

【要求及注意事項】

1.要順應、符合各關節的各自生理功能和運動規律來實施扳法操作。

2.扳法操作宜分階段進行。第一步先小範圍活動或搖動,使其放鬆、鬆弛;第二步將關節極度屈曲或伸展、旋轉,使其達到明顯阻力位,稍停片刻再進行第三步扳法。

3.扳法實施時用的是「巧力寸勁」。 4.發力時機要准,用力要適當。

5.操作時不可逾越關節運動的生理活動範圍。 6.不可使用暴力和蠻力。

7.不可強求關節彈響及粘連組織的撕裂聲。

8.診斷不明確的脊柱外傷及帶有脊髓癥狀體征者禁用扳法。

9.老年人有較重的骨質增生、骨質疏鬆者慎用或禁用扳法。對於骨關節結核、骨腫瘤者禁用扳法。

10.時間久、粘連重的肩關節周圍炎在實施扳法時不宜一次性分解粘連,以免關節囊撕裂而加重病情。腰椎間盤突出症伴有嚴重側隱窩狹窄者,在實施直腿抬高扳法時不可強力操作。以免腰部神經根撕裂。

中醫推拿學 三

七、拔伸法:{ 拔伸 頸項、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 }

固定關節或肢體的一端,牽拉另一端,應用對抗的力量使關節得到伸展,稱為拔伸法。正骨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操作要領】

1. 頸椎拔伸法:分為掌托拔伸法和肘托拔伸法。

(1) 頸椎掌托拔伸法:受術者坐位,術者立於其後方。雙手拇指端及羅紋面分別頂抵住其枕骨下方的兩風池穴處,兩掌分置於兩側下頜部以托挾助力,兩小臂置於其兩側肩上部的肩井穴內側。兩手臂部協調用力,即拇指上頂,雙掌上托,同時前臂下壓,緩慢的向上拔伸1—2分鐘。

(2) 頸椎肘托拔伸法:受術者坐位,術者立於其後方。一手扶於枕後部以固定助力,另一側上肢的肘彎部套住其下頜部,手掌則扶住對側頭頂以加強固定。兩手臂協同用力,向上緩慢拔伸1—2分鐘。 頸椎拔伸亦可 仰卧位拔伸。

2. 肩關節拔伸法:分為 對抗拔伸法 和 手牽足蹬拔伸法。

(1) 肩關節對抗拔伸法:受術者坐位,術者立於其側方。以兩手分別握住其腕部合前臂上段,於肩關節外展45-60度角位逐漸用力牽拉,同時囑其身體向對側傾斜或有助手協助固定其身體上半部,以與牽拉之力相對抗,持續拔伸1—2分鐘。

(2) 肩關節手牽足蹬拔伸法:受術者仰卧位,術者坐於其身側。以近其身側下肢的足跟部置於其腋窩下,雙手分別握住其腕部和前臂部,將其上肢約外展20度角左右,身體後傾,手足及身體協調施力,使肩關節在外展20度角位得到一個持續的對抗牽引,持續一定時間後,再內收、內旋其肩關節。

3.肘關節拔伸法:受術者坐位,術者位於其側方。將其上肢置於外展位,助手兩手握住其上臂上段以固定,術者一手握住其腕部,另一手握其前臂下段進行拔伸。

4.腕關節拔伸法:受術者坐位,術者位於其側方。一手握住其前臂中段,另一手握其手掌部,兩手對抗施力進行拔伸。

5.腰椎拔伸法:受術者俯卧位,雙手抓住床頭或助手固定其肩部,術者立於其足端,以雙手分開握住其兩下肢足踝部,身體宜後傾,逐漸向其足端拔伸。

6.髖關節拔伸法:受術者仰卧位,術者立於其側方,助手以雙手按於其兩髂前上棘以固定。使其一側下肢屈髖屈膝,術者一手扶於膝部,另一側上肢屈肘以前臂部托住其腘窩部,胸脅部抵住其小腿。兩手臂及身體協調施力,將其髖關節向上拔伸。

7.膝關節拔伸法:受術者仰卧位,術者立其足端,助手以雙手合握住其一側下肢股部中段以固定,術者以兩手分別握住足踝部和小腿下段,身體後傾,向其足端方向拔伸膝關節。

8.踝關節拔伸法:受術者仰卧位,術者立其足端,一手握其小腿下段,另一手握住跖部,兩手對抗用力,持續拔伸踝關節。

【治療作用】有整復錯位、分解粘連的作用。用於關節脫位、骨折及各種軟組織損傷性疾病。

【要求及注意事項】

1.動作宜穩、用力宜均,要掌握好拔伸的方向和角度。

2拔伸的開始階段,用力要由小到大,逐漸加力。拔伸到一定程度後,則需要一個穩定的持續牽引力。

3.不可以暴力進行拔伸,以免造成牽拉損傷。

發汗力由強到弱:黃蜂入洞(強)、掐二扇門(中)、拿風池(弱)。

特定穴(小兒推拿特有穴):

叫線的點狀穴位(掌小橫紋)【掌面小指根下,尺側掌紋頭】清熱散結,宣肺化痰止咳。

推坎宮(線),又稱推眉弓。定位:【自眉頭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橫線】。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

開天門(線),又稱推攢竹。定位:【兩眉中間至前髮際成一直線】。發汗解表,鎮靜安神,開竅醒神。

推天柱骨(線):定位:【頸後髮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降逆止嘔,祛風散寒。

耳後高骨(點):定位:【耳後入髮際高骨下凹陷中】。疏風解表,安神除煩。

脅肋:稱搓摩脅肋,又稱按弦走搓摩。定位:【從腋下兩脅至天樞處】。順氣化痰,除胸悶,開積聚。中氣下陷慎用。

小兒推拿:按、弦、走、搓、摩 是指什麼?指搓摩脅肋。

丹田:或揉或摩。定位:【小腹部,臍下2寸到3寸之間】。培腎固本,溫補下元,分清別濁。多用於小兒先天不足。

肚角: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或中指端按,稱按肚角。定位【臍下2寸(石門),旁開2寸大筋。止腹痛。

七節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長強)成一直線】。溫陽止瀉(推上),瀉熱通便(推下)

心、肝經宜清不宜補。

脾經:【拇指端羅紋面】自指尖向指根推方向為補。補脾經可健脾胃,補氣血;清脾經可清熱利濕,化痰止嘔。

肝經【食指端羅紋面】自指尖向指根推方向為補。平肝瀉火,熄風鎮驚,解郁除煩。

心經【中指末節羅紋面】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為補。清心經可清心瀉火,補心經可養心安神。

肺經【無名指末節羅紋面】自指尖向指根推為補。補肺經可補益肺氣;清肺經可宣肺清熱,疏風解表,化痰止咳。

腎經【小指末節羅紋面】自掌根向指尖方向推為補。補腎經可 補腎益腦,溫養下元;清腎經可清利下焦濕熱。

四橫紋【掌麵食指至小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掐、推、刺。掐能退熱除煩,散瘀結;推能調中氣,和氣血,消脹滿。

小橫紋【掌麵食指至小指掌指關節橫紋處】退熱、消脹、散結。掐(脾胃熱結、口唇破爛、腹脹)推治肺部乾性啰音。

胃經【大魚際橈側赤白肉際處】清胃經可清中焦濕熱,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渴;補胃經可健脾胃,助運化。

板門【手掌大魚際平面】健脾和胃,消食化滯,止泄,止嘔。

內勞宮【掌心中,屈指時中指、無名指之間中點】清熱除煩,清虛熱。(複式手法之—水底撈明月)小指根掐運起。

小天心【大小魚際交界處凹陷中】清熱、鎮驚、利尿、明目。揉小天心用於清心經熱;掐、搗用於驚風抽搐、夜啼。

運水入土、運土入水【手掌面、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邊緣一條弧線】自拇指至小指根稱運土入水。清脾胃濕熱,利尿止瀉;運水入土可健脾助運,潤燥通便。

大橫紋【仰掌,掌後橫紋,近拇指端陽池,近小指端陰池】分陰陽治氣血不和致寒熱往來、煩躁;合陰陽治痰結喘咳。

二扇門【掌背中指根本節兩側凹陷處】掐、揉。發汗透表,退熱平喘。

上馬【手背無名指及小指掌指關節後凹陷中】滋陰補腎,順氣散結,利水。治陰虛陽亢,潮熱。干啰音配揉小橫紋;

濕羅音配揉掌小橫紋 多揉有效。

一窩風【手背腕橫紋正中凹陷處】揉,溫中行氣,止痹痛,利關節,發散風寒。

三關【前臂橈側,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補氣行氣,溫陽散寒,發汗解表。本穴性溫熱,非虛寒病慎用。

六腑【前臂尺側,陰池至肘成一直線】清熱、涼血、解毒。自肘推向腕稱退六腑。

天河水【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曲澤)成一直線】自腕推向肘稱清天河水。清熱解表,瀉火除煩。本穴清熱不傷陰。

湧泉:引心火歸腎元,退虛熱。揉內勞宮 + 推湧泉= 清心經熱

脊柱移位的三種類型:動力型(運動造成移位);靜力型(偏歪);張力型(變形)

按摩什麼穴位可以清熱(清天河水、退六腑 等)

小兒腹痛按什麼穴位止痛?(拿肚角)

臨床如何治療 包括:1、治療目的;2.治療原則;3.取穴部位;4.臨床操作。

推拿學 四

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例分析、分型、治則、操作):

指腰部受較重外力作用,使腰椎間盤纖維環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外突,壓迫神經根或脊髓引起腰痛的一系列癥狀。多發於L4 / 5 、L5 / S1之間的椎間盤。多見於男性體力勞動者。20--40歲居多。

原因主要與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外力作用有關。人體青春期後,各種組織即出現退行性變化,其中椎間盤的變化發生較早,主要是髓核脫水,椎間盤失去正常的彈性和張力,在此基礎上由於較重的外傷或多次反覆的不明顯損傷,造成纖維環軟弱或破裂,髓核即由該處突出。

【診斷】

1. 臨床癥狀:腰痛合併下肢放射性疼痛,反射至小腿或足部;腰背部板滯、活動功能障礙。病程較久者,常有局限於小腿後外側、足背、足跟或足掌的主觀麻木感。直腿抬高、直腿抬高加強試驗(+);屈頸試驗(+),嚴重者坐位屈頸試驗不能完成;下肢後伸試驗(+)。腹壓增高時腰痛加劇,且伴有下肢反射性疼痛。L4 / 5、L5 / S1棘間韌帶側方可觸及明顯壓痛點,按壓痛點時可引起小腿或足部的反射性疼痛。小腿前外或後外側皮膚感覺減退,趾肌力減退,患側膝、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

2. 【體征】

1.壓痛點。2.麻木及感覺異常;3.腱反射異常;4.直腿抬高試驗陽性;5.肌力減退或肌萎縮;6.脊柱功能受限;

7.脊柱側凸;8.X線正位片見側彎;側位片見受限椎間盤變窄,腰椎前凹消失;

9. CT顯示神經根受壓、突出大小和相應位置。 10. MRI 顯示突出部位及椎管內情況。

3. 檢查:正、側位X線片,可見脊柱側彎,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唇狀增生。X線徵象不能作為確診腰椎間盤突出的唯一依據,可藉此排除腰椎結核、骨性關節炎、骨折、腫瘤和脊椎滑脫等疾患。

診斷有困難時,可考慮作脊髓碘油造影、CT掃描、核磁共振掃描等特殊檢查,以明確診斷及確切定位。

【鑒別】和 急性腰部軟組織損傷、腰椎增生性脊柱炎、梨狀肌綜合症、腰椎椎管狹窄症、感染性腰骶神經根炎、原發性坐骨神經炎、L3橫突綜合征等病鑒別。

【治療】目的:1.增加局部組織痛閾,改善腰肌高張力狀態;2.降低椎間盤內壓,增加盤外壓力,促使突出物回納;3.改變突出物位置,緩解神經根受壓狀態;4.加強氣血循行,促使神經根及周圍軟組織水腫的吸收。

【分型】(一)根據髓核突出方向分:1.向後突出 (最重要) ;2.向前突出;3.向椎體內突出 (多發於青年)。

(二)根據向後突出部位不同分:1.單側型:臨床最多見,髓核突出和神經根受壓只限一側。

2.雙側型:髓核自後縱韌帶兩側突出,兩側神經根均受壓迫。

3.中央型:髓核自後中部突出,不壓迫神經根,只壓迫下行馬尾神經,引起鞍區麻痹和大小便功能障礙等癥狀。

(三)根據髓核突出程度分:1.隱藏型(幼弱型):纖維環不全破裂,外層尚保持完整。

2.突出型(移行型):纖維環裂隙較大,但不完全破裂,外層尚保持完整。

3.破裂型(成熟型):纖維環完全破裂,髓核從破裂的纖維環向外突出。

治則:舒筋通絡,理筋整復,活血化瘀。

部位及取穴:背腰部及下肢、腎俞、大腸俞、承扶、殷門、委中、承山、崑崙。

手法:揉法、按壓法、扌袞 法、彈撥法、運動關節類手法等。

腰椎間盤突出症 【治療操作】:

(1)松解腰肌、解痙止痛:腰臀部及下肢先用輕柔的扌袞 、按、推等手法。輕到重反覆約10分鐘。(加強氣血循行)

(2)拉腿抖腰,導引減壓:主要拉寬椎間隙,降低盤內壓。(降低椎間盤內壓)

(3)壓腰扳腿,增加外壓:患者俯卧,醫者雙手節奏按壓腰部,使腰部振動。固定患部,用雙下肢後伸扳法使腰部過伸。然後改為仰卧,腰部墊上一至二個枕頭,盡量延長後伸姿勢時間。(改變突出物位置)

(4)陰陽開合,調後關節:調節後關節,松解粘連。用腰部後伸扳法或旋轉扳、定位扳複位手法,從而相對擴大神經根管和椎間孔。持續十多天反覆進行,逐漸松解。

(5)直腿壓腳,剝離粘連:患者仰卧位,用強制手段進行直腿抬高、加強試驗等法牽拉坐骨神經、腘繩肌,用力逐步加大!不可用蠻力。

(6)促進受損神經根恢復功能:以上手法進行後,要沿受損神經根及其分布區域用扌袞 、按、點、揉、拿多種手法。

(7)隨證加減:1腎虛明顯者,腎俞、關元俞、命門等穴用直擦、橫擦督脈及腰骶,透熱為度。

2腰脊柱側彎兼後凸明顯者,經懸吊下肢壓腰法後無明顯改善者,加用踩蹺法。

骶髂關節紊亂症:

急性腰扭傷:指在外力作用下引起腰部兩側肌肉和腰背筋膜、韌帶、滑囊等軟組織的急性損傷,稱「閃腰」青壯年多。

【目的】增加局部組織痛閾,加強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滲出物的吸收,防止主症粘連,修復腰肌病損組織,恢復腰部活動功能。

【治則】急性扭傷24小時內,要進行冷敷,使受傷血管收縮,防止和減少繼續出血,減輕腫脹和疼痛,休息1-2天後可進行推拿治療。治以舒筋活絡,活血止痛。

【取穴和部位】腰陽關、腎俞、委中、環跳、承扶等。

【手法】扌袞 、按、揉、擦、提、拿法,以及腰部被動活動。

【操作】(1)腰部痛點扌袞 法:俯卧,醫者用扌袞 法在壓痛點周圍適力治療,逐漸移至疼痛之處,然後在外側順骶棘肌纖維方向扌袞 法操作,往返3-4遍從輕到重,要有滲透力。

(2)腰部諸肌提拿直擦法:患者俯卧,醫者用雙手拇指和其餘四指的指腹對合用力,提拿腰部各肌肉。提拿方向與肌腹垂直,從腰1至骶5至臀大肌,由上而下,由輕而重,先健側後患側進行。重點放在腰骶棘肌和痛點處,反覆3到5分鐘。然後,在受傷一側沿骶肌纖維方向直擦,透熱為度。

(3)腰部推揉舒筋法:俯卧,醫者掌根或小魚際肌著力,病變部作半環形揉壓。上而下,下而上,先健側後患側,微熱為宜,約2分鐘。再掌根部或小魚際肌緊貼患腰皮膚,掌根用力,沿脊柱作魚擺式推揉,由下而上,先健側後患側,重點在患處,反覆3到12次。

(4)腰部斜扳法:側卧位,兩手交叉於胸前,上肢伸直,下肢屈膝屈髖。醫者一手固定患者肩,右手推壓患者臀部。先搖松再閃動,可聽到自腰部的「咯嗒」聲。

(5)下肢單腿倒扳法;(6)雙下肢倒扳法;(7)點按揉拍腰結束法(重點在腰陽關、腎俞、腰骶部肌肉)。

梨狀肌綜合征:又稱梨狀肌綜合征或梨狀肌空狹窄綜合征。由於肌肉劇烈運動和神經衝動,突然引起的肌肉牽拉性損傷。引起患側臀部劇痛,腰部活動受限,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臀部及下肢肌肉萎縮,以致跛行

【癥狀】患者感覺臀部劇烈酸脹痛。部位較深,有時患者無法指出明確位置。疼痛時向刀割樣,蹲位加劇,夜裡疼痛明顯,並向下肢反射。可引起腓腸肌痙攣性疼痛,有時臀大肌深處可觸及包塊,疼痛可向腹部及會陰部反射。跛行。自覺患肢無力。可有肌肉萎縮。

【體征】

1.患側肌張力降低。臀部及下肢肌肉萎縮,觸、痛覺降低,溫覺正常,自覺患肢發涼,跟腱反射減弱。

2.直腿抬高試驗陽性(60°以前疼痛,超過60°以後減輕)

3.患肢小腿外展試驗陽性。

4.屈髖屈膝試驗陽性。

5.局部壓痛點試驗陽性:患者俯卧,由骶骨外側緣中點至患側下肢大轉子結節處劃一連線。連線中點臀大肌深處即為梨狀肌深在壓痛點。梨狀肌肌炎,該壓痛點試驗陽性。

【鑒別】1.腰椎間盤突出症;2.坐骨神經炎。

【取穴】膀胱經、膽經為主,如腎俞、白環俞、秩邊、環跳、殷門、委中、陽陵泉等。

【操作】1.梨狀肌掌根按揉法;2.雙下肢交叉按揉法;3.彈撥梨狀肌法;4.被動屈伸髖關節及牽抖下肢法。

臀上皮神經損傷:腰臀部軟組織損傷,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臀上皮神經,出現一系列癥狀,表現為急性或慢性的臀部腿部疼痛,稱「傷筋」、「筋出槽」等。

【癥狀】絕大多數患者有外傷史,。患側腰臀部疼痛,呈刺痛,酸痛、撕裂樣痛。且有患側大腿後部牽拉樣痛,多不過膝。彎腰受限,行走不便,起坐困難,體位變動時加劇。嚴重時行動須外力幫助。

【體征】1.患者下腰部或臀部皮膚及肌肉呈板硬狀痙攣。

2.髂嵴最高點內側2-3厘米處下方可找到「壓痛點」,傷部軟組織內可觸及「條索狀」物,觸壓有酸、麻、脹、刺痛感。

3.患側在臀上皮神經分布區壓痛明顯,直腿抬高受限,但無神經根刺激征。

【鑒別】1.腰椎間盤突出症;2.腰椎椎管狹窄症;3.梨狀肌損傷綜合征:此種損傷的疼痛在深部,並向下肢放射。患者怕痛而常迫於直腰側屈、屈髖、屈膝、足尖觸地等體位。壓痛點在梨狀肌的體表投影區(即髂後上棘與骶裂孔之連線中心,向大轉子頂部劃一連線為梨狀肌的下緣),並可觸及肌性隆起(梨狀肌攣縮)。梨狀肌試驗陽性。

【操作】1.松解手法;2.解痙止痛法(觸找條索狀物進行彈撥);3.舒筋活血法(沿血管、神經行走方向擦法,透熱為度,可熱敷)。

梨狀肌綜合征和臀上皮神經損傷的 對比異同?

都是在下腰部及臀部、股部等部位疼痛。嚴重時一樣會影響活動使體位受限,都有壓痛和條索狀物。年壯勞力多見。

梨狀肌:1. 疼痛在深部;2. 向下肢放射;3. 壓痛點在梨狀肌的體表投影區。

臀上皮神經:1. 下腰部或臀部皮膚及肌肉;2. 無神經根刺激征,是牽拉痛;3. 在臀上皮神經分布區壓痛明顯。

肩關節周圍炎:指肩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退變而引起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症,屬「肩痹」範疇,因風寒濕邪侵襲致病。多為50歲左右,又稱「五十肩」「凍結肩」「肩凝症」「粘連性關節囊炎」少數人可自己康復。

【X線】病程日久者,可見肱骨頭有斑點狀骨質疏鬆,肱骨大結節有不規則增生的緻密陰影,余無異常發現。

【鑒別】1.神經根型頸椎病;2.風濕性肩關節炎;3.岡上肌腱炎、肱二頭肌腱炎、肩部扭挫傷。

【治療目的】初期增加痛閾,改善血循環,加速吸收,促進修復;後期改善關節活動,松解粘連,加大活動度,促進功能恢復為主要目的。

【治則】1.急性期:手法柔和輕巧,以解痙活血、通絡和炎症吸收為目的;

2.恢復期:手法強度加大,功力要深透,主要松解粘連、活動關節為目的。

【取穴與部位】天宗、肩井、肩貞、肩前、缺盆、曲池、臂臑、合谷等穴。

【手法】扌袞 、一指禪推、點、按、拿、扳、拔伸、搖、搓、抖等。

【操作】

1.患肩松解法:患者坐位,垂肩或醫者托肘使外展,對肩頸及上臂周圍軟組織拿、揉、扌袞 。對胸大肌和背部肌肉反覆提拿,局部穴進行點、按、揉;

2.患肩分筋法:用於胸大肌筋膜攣縮,或肱二頭肌長頭腱粘連。醫在患肩斜前方,一手虎口按在患肩前方,大拇指扣住攣縮胸大肌筋膜,另一手拿住患肢四指,將患肢肘部屈曲抬高,手指到肩部,用力將患肢向斜前下方拔伸,同時扣住攣縮的性大肌筋膜的拇指,向上用力推按胸大肌筋膜。

3患肩點按彈撥法:在二頭肌腱短頭周圍和結節間溝的二頭肌長腱進行點按、彈撥。在三角肌前部鎖骨外1 / 3、肱骨粗隆附著處、肱骨大結節岡上肌附著處、岡下窩的岡下肌及大、小圓肌等附著處的反應點,進行點按、點揉和彈撥。然後用抖法、搓法疏解肩周肌肉和韌帶。

4.患肩搖扳法:根據病情酌情選用搖、扳法,循序漸進,以患者能忍為度,不可蠻幹。1托肘搖肩法;2肩關節多方向活動法;3患肩內收扳肩梳頭法;4患肩後伸屈肘摸脊法;5扳肩旋轉法;6患肩輕柔搓抖結束法。

肱骨外上髁炎 (網球肘):又稱肱外側疼痛綜合征。指前臂伸肌點(外上髁是肱橈肌和前臂伸肌總腱附著部)因急、慢性損傷造成肱骨外上髁周圍軟組織無菌炎症,出現患肢肘關節疼痛,乏力為主的一組症候群。分急性損傷和慢勞。

【體征】1.壓痛點:1肱骨外上髁上方壓痛---為橈側伸腕長肌起點損傷。2肱骨外上髁上壓痛點---橈側伸腕短肌起點損傷;3橈骨小頭附近壓痛---環狀韌帶損傷;4橈側伸腕肌上部廣泛而明顯壓痛,則為血管神經束受擠壓。

2.網球肘試驗陽性:伸肘,前臂旋前,腕關節被動屈曲時,肱骨外上髁疼痛。(橈側腕長伸肌起點處扭傷)

3.密耳征試驗陽性:前臂稍彎曲,手半握拳,腕關節盡量屈曲,然後將前臂完全旋前,再將肘伸直。伸肘時,肱橈關節外側發生疼痛則為陽性,(肱骨外上髁炎)。

4.X線檢查:有時顯示骨旁或骨膜有鈣化點甚至骨化,極少數患者也有外上髁邊緣骨質改變。

【鑒別】骨化性肌炎:骨化性肌炎疼痛面積廣泛,伴有肘關節活動功能障礙。

【治療】1.治則:舒筋活血,通絡止痛。2.取穴:尺澤、曲池、天井、阿是穴、外關、合谷。

3.手法:扌袞 、按、揉、彈撥、拿、推、擦法等。

4.操作:

(1)肘臂扌袞 法:重點在肘部的內外側周圍。(2)拇指按揉法:清冷淵、尺澤、曲池、天井、痛點、外關、合谷等。

(3)肘部推法:前臂,透熱為度。(4)肘部屈伸彈撥法:肱骨外上髁前方及前上方周圍。(5)肘關節運搖拔伸法;

(6)肘部旋轉運動;(7)肘關節扳法。屈肘曲腕前臂旋前,肘屈伸搖動數次,順勢向伸肘方向扳,常聞響聲。

退行性膝關節炎:又稱增生性膝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退化性膝關節炎,由退行性變和慢性勞損而成。以膝部關節軟骨變性、關節軟骨面增生、骨刺形成為主要病理表現。中老年多見,女性多於男性。

【體征】1.膝關節周圍壓痛,關節活動彈響及摩擦音,關節攣縮或股四頭肌萎縮。

2.X線檢查: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邊緣硬化,骨贅形成,股骨內、外側髁粗糙,脛骨髁間隙變尖,髕骨邊緣增生。

【鑒別】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骨折、半月板損傷、十字韌帶或副韌帶損傷,膝內外翻及關節感染。

【治療】治則:舒筋活絡,活血止痛,滑利關節。

【取穴】內外膝眼、梁丘、血海、陰陵泉、陽陵泉、犢鼻、足三里、委中、承山、太溪、患膝髕周部位。

【手法】扌袞 、按揉法、彈撥法、搖法等。

【操作】1.點按扌袞 揉拿捏膝髕法;2.推擠按揉髕骨法;3.被動運動膝關節法;4.腘窩扌袞 動法。

踝關節扭傷:承山、崑崙、足三里、太溪、絕骨、解溪、陽陵泉。新傷:點穴、搖、拔伸;舊傷:分筋法、按揉、搖。

中風後遺症 (操作):

1. 治療原則:本病以早期治療為主,一般在中風後2星期,適宜推拿治療。平肝熄風、行氣活血、舒筋通絡、滑利關節是本病的治療原則。

2. 基本治法:

取穴及部位:大椎、肩井、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居髎、環跳、殷門、承扶、委中、承山、崑崙、血海、足三里、陽陵泉、風市、梁丘、腎俞、大腸俞、命門等穴。

手法:扌袞 法、一指禪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搖法、捻法、配合患肢關節的被動運動。

操作:1患者取俯卧位:醫者先以扌袞 法於背部脊柱兩側為時5—8分鐘,在扌袞 腰骶部的同時配合腰後伸被動運動,接著扌袞 臀部及下肢後側及跟腱,為時3分鐘,在扌袞 臀部的同時配合髖外展被動運動,然後按揉大椎、膈俞、腎俞、命門、大腸俞、環跳、委中、承山、,諸穴以酸脹為度,擦腰骶部以熱為度。

2患者取側卧位:醫者施扌袞 法於居髎、風市、陽陵泉3分鐘,並按揉上述諸穴以酸脹為度。

3患者取仰卧位:醫者施扌袞 法於大腿前側、小腿前外側至足背部並對患側膝關節作極度屈曲,足掌踏床的姿勢下扌袞 足背部,然後按揉伏兔、梁丘、兩膝眼、足三里、丘墟、解溪、太沖諸穴以酸脹為度,拿委中、承山、崑崙、太溪,以酸脹為度。

4患者取坐位:醫者施扌袞 法於肩井和肩關節周圍到上肢掌指部5分鐘,在扌袞 肩前緣時結合肩關節上舉、外展的被動運動,扌袞 腕部時結合腕關節屈伸被動運動,按揉肩內陵穴以酸脹為度,拿曲池、合谷穴以酸脹為度,搖掌指關節,捻指關節,最後搓肩部及上肢。

5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醫者施一指禪推法於下關、頰車、地倉、人中、承漿穴5—8分鐘,拿兩側風池、肩井結束。

發熱:指體溫異常升高,分外感發熱、肺胃實熱、陰虛內熱、氣虛發熱。

【外感發熱】:苔薄黃,指紋紅紫者為風熱。指紋鮮紅為風寒。 (酒精浴、耳尖放血)

【治法】清熱解表,發散外邪。

【處方及操作】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清天河水、清肺經。風寒加推三關、揉二扇門、拿風池、推天柱骨;風熱多清天河水,加推脊、揉大椎、揉曲池、揉外關、揉合谷。

【肺胃實熱】 舌紅苔黃燥,指紋深紫。

【治法】清瀉里熱,理氣消食。

【處方及操作】清肺經、清胃經、清大腸、揉板門、運內八卦、清天河水、退六腑、揉天樞。便干推下七節骨、摩腹。

【陰虛內熱】脈細數,指紋淡紫。 (水底撈月 清虛熱)

【治法】滋陰清熱。

【處方與操作】揉二馬、清天河水、運內勞宮、補脾經、補肺經、揉足三里、推擦湧泉。盜、自汗揉腎頂、補腎經、捏脊、補脾經;煩躁不睡者,加清肝經、開天門、揉百會、掐揉五指節。

【氣虛發熱】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或沉細無力,指紋色淡。

【治法】健脾益氣,佐以清熱。

【處方及操作】補脾經、補肺經、運內八卦、摩腹、分手陰陽、揉足三里、揉脾俞、揉肺俞、清天河水、清大腸、捏脊。腹脹、納呆加運板門、分推腹陰陽、摩中脘;便稀,逆時針摩腹、推上七節骨、補大腸、板門推向橫紋;噁心嘔吐,推天柱骨、推中脘、橫紋推向板門、揉右端正。

腹瀉:指小兒大便次數增多,便稀,甚如水樣。多見於1歲一下嬰兒。多發於夏秋季。相當於單純性消化不良。

夏多為細菌感染;秋多為病毒感染。 止瀉: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治則:消食導滯,理腸止瀉。

1傷食瀉:治法:消食導滯,和中助運。方:運板門、運內八卦、補脾經、清大腸、揉中脘、摩腹、揉天樞、揉龜尾。

2寒濕瀉:治法:溫中散寒,化濕止瀉。方:補脾經、揉臍、按揉足三里、推上七節骨、推三關、補大腸、揉外勞宮。腸鳴腹痛加揉一窩風、拿肚角;體虛加捏脊;驚惕不安加掐揉五指節、清肝經、開天門。

3脾虛瀉:治法:健脾益氣,溫陽止瀉。方:補脾經、補大腸、推三關、摩腹、揉臍、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捏脊。

久瀉不止加按揉百會;腹脹加運內八卦;腎陽虛加補腎經、揉外勞。

4濕熱瀉:治法:清熱利濕,調中止瀉。方:清脾經、清胃經、清大腸、清小腸、退六腑、揉天樞、揉龜尾。

疳積:指疳證和積滯總稱。積滯指傷於食,積聚留滯;疳證指氣液干凅,身體羸瘦。感染諸蟲,可轉為疳證。

1. 積滯傷脾:補脾經、揉板門、推四橫紋、運內八卦、揉中脘、分腹陰陽、揉天樞、按揉足三里。

2. 氣血兩虧:補脾經、推三關、揉外勞、運內八卦、掐揉四橫紋、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單用捏脊配合針刺四橫紋治療,隔日一次或周二次,效果亦好。

腹痛:此指腹中寒,乳食積滯所引起腹部絞痛。分:寒痛、傷食痛、蟲痛、虛寒腹痛。

1.寒痛: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方:補脾經、揉外勞、推三關、摩腹、掐揉一窩風、拿肚角。

2.傷食痛:消食導滯,和中止痛。方:補脾經、清大腸、揉板門、運內八卦、揉中脘、揉天樞、分腹陰陽、拿肚角。

3.蟲痛:溫中行氣,安蛔止痛。方:揉一窩風、揉外勞、推三關、摩腹、揉臍。

4.虛寒腹痛:溫補脾腎,益氣止痛。方: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揉外勞、揉中脘、揉臍、按揉足三里

標籤: 推拿


推薦閱讀:

保健知識集錦
送朋友們100條養生知識,祝大家都健康
樂律知識
什麼是風水?風水基礎知識
苦惱,知識到底有什麼用

TAG:知識 | 推拿 | 基礎知識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