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點:職場新人要懂的52件事
這是一本對個人職業生涯具有指導意義的書。本書圍繞個人在職場中可能遇到的各類困境、現象和問題展開,結合相關管理理論、職場實踐,為讀者提供建設性意見和參考。本書通過對各類職場問題的探討,讓讀者在獲得愉快閱讀體驗的同時,對個人職業生涯有所思考和啟發。本書的文章短小精悍、獨立成篇,讀者可以從任意一個感興趣的話題開始閱讀。本書適合所有職場人士閱讀,尤其適合即將工作的大學生和具有三年以內工作經驗的職場人士。
作 者: 曾曉東 出 版:機械工業出版社 類 型:經管勵志>職場
第1節:職業生涯自己把控(1)
第一章 職業方向的選擇
每一個進入職場的人都需要回答兩個問題:選擇什麼樣的人生道路?實現什麼樣的人生理想?只有當我們對自己了解得越多、對職場了解的越深,才會在每一個關鍵時刻,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從而實現自己心底的夢想。 職業生涯自己把控 經常會碰到討論是「做公務員好,還是去外企工作好」這樣的老話題。當人們面臨選擇的時候,不免會生出很多的想法,總是希望找到最佳的途徑,即使是那些沒有面臨職業選擇的人,如還在讀大三的學生,為了以後走哪條路而做準備的時候,可能也會思考這樣的問題。如果是想以後去外企,自然需要把按照外企的要求來做準備,如練習好英語口語等;如果是準備考公務員,那麼英語可能不是很必要了,更重要的是準備行政能力測試、申論等。 更大的問題在於人們在做選擇的時候,會被很多表象所誤導。如公務員很輕鬆,收入還可以,性價比高;壟斷企業收入不比公務員少,靠壟斷過日子,日子自然過的很逍遙;外企對英語要求很高,混得好靠個人能力,搞關係倒是其次。其實,上面的幾句話都是泛泛而論。公務員也有忙得要死的職位,收入也不高,如在內地的一些公務員崗位;壟斷企業分很多種,不是所有的壟斷企業收入都高,或者都不忙的,就算是同一家壟斷企業里,也有很忙的職位,也有不太忙的職位;很多外企其實對英語要求並不是高,只要過了面試那個坎,會說說幾句就可以了,特別是在公司做底層員工的時候,你所接觸到的絕大部分都是中國人,最多也就稱這位TOM,稱那位JERRY,看的資料文檔什麼的,也是對於大學畢業生來說不難的英文;外企也是人組成的,關係在哪裡都是重要的。當我們面臨選擇的時候,必須具體分析才能做更好的抉擇。 就拿公務員的職位來說吧。就算是在那些所謂很輕閑的部門工作,也會因為個人的不同,有不同的結果。有些人認為那樣的崗位,收入不錯,工作輕鬆,性價比不錯,適合養老,但是對於有雄心壯志的人不適合。真的是這樣的么?其實還是要看個人的努力和方向。在這樣的職位,如果混到了領導幹部的位子,那是顯然比在普通的外企當個經理要強許多。 事實上,牛人在任何環境都會成為牛人。他們對自己有著深刻的認識,可以在任何環境下,選擇對自己最為有利的位置,同時又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居安思危的意識。 有個朋友舉了他的同學的兩個例子:一個是計算機碩士畢業,公務員,工作的前兩年就通過自學以及業務實踐的便利,通過了註冊會計師與註冊稅務師考試;另外一個文科碩士畢業,公務員,工作頭年就利用空閑時間攻下了全國英語口譯資格證書,至今英語與粵語都已相當流利,第二年攻下了司法考試,目前在考註冊會計師。這樣的人不管是在原來的單位混,還是有一天離開,都會在職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
第2節:職業生涯自己把控(2)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牛人是少數,自己恐怕做不到。事實上,在任何領域牛人都是少數,如果自己不努力而甘於平庸,那麼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會是個普通人。人很難逃脫強大的概率作用,不努力的結果多半最後是成為普通人。上面的兩個例子說明,即使在那種被認為很輕鬆的崗位工作的人,也可以充分利用時間,使自己更加強大而不是喪失鬥志。所以說,什麼樣的職業生涯其實自己是可以選擇的。 我們再拿外企來說,並非所有的外企都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競爭激烈。某些大外企可能越來越本土化和官僚化,像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國企」了。當然,如果沒有什麼上進心,在這樣的企業里混混日子還是很舒服的。但是,如果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當經濟危機或企業危機來臨的時候,最先被裁掉的可能就是這樣「混日子」、低職位、年紀大、薪酬高的老員工。因此,無論是公務員或者在企業里工作,都時刻應該保持危機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職業競爭力,這樣才能做到你選擇什麼樣的職業生涯,而不是被職業生涯所選擇。 管理學的研究表明,那些認為內在因素(個人努力)決定工作績效的人,通常能夠取得更好的績效;而那些認為外部條件影響工作績效的人,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約束,表現出較低的績效。在我們職業生涯的選擇過程中也是這樣,人不是只能受命運的擺布,人也能決定自己職業生涯的走向,從而很大程度上決定個人的命運。 成功或失敗,可能很多時候由不得個人,有很多的時候命運會給我們開玩笑。也許再多的努力也不夠,這個時候人們難免會灰心和失望,感嘆人世的無奈。然而,生命是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一次的成功或失敗,不太會完全決定人以後的命運。當我們認識到,職業生涯更多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時候,那麼通過不懈的努力奮鬥,機會和成功就會在眼前。
第3節:好工作的標準是什麼?
好工作的標準是什麼? 當我們找工作或者換工作的時候,最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什麼樣的工作才是好工作?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回答,開玩笑的說法是「位高權重責任小,錢多事少離家近,……」。已經工作過的人可能會認為錢多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可能還沒畢業或者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可能會回答,有發展前景的工作就是好工作。這些回答只是看到了「好工作」的表面。 不可否認,當我們衡量某人職業生涯是否成功的時候,多半會用權力、地位和薪水等外在的表現作為標杆來衡量個人的成功,但是地位和薪水這些東西總會有個盡頭。比如說,你在一家公司努力向上爬到了總經理的位置,那麼你就沒有再升的可能了,最多到另外一家公司去做總經理。薪水也類似,當薪水很少的時候,自然不會滿意,也不會認為是好工作,當薪水已經滿足了自己的需求的時候,薪水就不再是關注的重點了。另外收入也和地位一樣,到了一定程度向上增加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這並不是說,地位和收入不重要,而是把這些作為好工作的標準還不夠,如果能夠達到加德納的三個標準,則收入和地位就不是什麼問題,一來你可能不會把收入和地位看的那麼重,二來做到了上面三點,收入和地位則只不過是好工作的副產品而已,該有的自然都會有的了。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些標準: 做得好。好工作應該是你喜歡和擅長的工作。只有喜歡自己的工作,才可能花時間去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技能,去熱愛自己的工作,這樣的結果自然就是你會有好的工作績效。所以好的工作績效只是一個外在表現,證明你擅長於你的工作。當然,對於有的人來說,天分很好,喜歡不喜歡自己的工作都能把工作做好。做得好是外部評價也是內部評價。可能你的上司和同事會認為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但你自己並不滿足於你的工作。因為你可能是像你們行業里頂級專家的水平來要求自己的,這樣你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會越來越優秀,工作也做得越來越好。好工作就是你工作做得好的工作。 有意義。工作有意義這一點對職場中的每一個人來說太重要了。這個意義不一定是說對全人類有多大貢獻,而是說當我們在思考我為什麼要做這份工作的時候,能夠得到肯定的回答。也許對於某些人來說,工作的意義只有養家糊口一條,雖然這個的確也可以算作工作的意義,但是這並不能說明這是你要從事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因為其他的一份工作也可以養家糊口,那你為什麼不去做呢?最大的可能是,你沒有選擇或者是無法選擇了,不然你會去做那些對你更「有意義」的工作。人生其實就像掉進松脂里的昆蟲,隨著年紀和工作時間的越長,松脂越來越硬,逐漸凝固,最後人沒有了選擇,或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或許是失去了改變的勇氣,最後就像那隻昆蟲一樣,變成了琥珀。所以,我們需要趁自己還年輕,趁還有選擇的機會和勇氣的時候,考慮什麼樣的生活是你像要過的生活,什麼樣的工作是你願意付出終身的努力去做的工作,這樣才可能到中年的時候不會失望,到老年的時候不會後悔。這樣至少當我們老了的時候,可以對自己說,我曾經為自己喜愛的工作付出了努力,我過了有意義的一生。 很滿意。也就是說你應該在你的工作中得到快樂。以前讀書的時候,閱讀過許多關於工作績效和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係的文獻,總的來說高的工作績效可以導致高的工作滿意度。但是我們這裡說的滿意不僅僅如此,我們這裡是說你是否能夠在工作中獲得應有的快樂。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中獲得快樂的話,那麼就算你所做的工作幹得很好,也很有意義,那只是你的責任感和天分的驅使,這樣你很快會厭煩自己的工作。因為快樂本身也是一種對你工作的回報,在長期得到不到回報的情況下,可能任何人都會厭倦。
第4節:SWOT分析與職業生涯規劃(1)
三者缺一不可。我們如果稍微注意下就會發現,這三條標準是相通的,自然缺一不可了。因為你喜歡,所以你會花很多時間來改進你的工作,這樣工作績效自然會好,你喜歡的原因正是由於工作有意義,你在做你喜歡的工作而這工作又有意義,那麼你自然可能會從你的工作中獲得快樂和滿意。既然工作有意義,每天快樂地工作,工作績效又很好,那麼地位和收入這樣的副產品就會隨之而來了。三者不完全滿足的情況也不是沒有,如工作績效很好,但是做的事對自己也沒啥意義,也不能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這隻能證明這個人天賦很好或者責任心很強。當然更可能的情況是,工作績效不高,做著沒有意義的工作,也不能從中獲得快樂和滿足,這可能就是很多失去理想和動力的人的工作寫照。 因此,當我們找第一份工作,或者換工作的時候,多考慮一下上面的三個標準,這對我們的職業生涯會有幫助。不必老盯著收入和晉陞機會,我們應該用更長遠的目光和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可能你的職業會變動,但是那些內心深處的東西可能不會隨時間的改變而改變,隨時間改變的可能是你做事的心態和願意改變的勇氣,這些問題越早想清楚,也就越容易得到一份「好工作」或者說好的「職業」。 SWOT分析與職業生涯規劃 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是我們在職業生涯的任何一個階段都需要做的事情。希臘古城特爾斐的阿波羅神殿上刻有七句名言,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就是那一句:「人啊,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從廣義上來講,人類歷史就是一個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過程。 我們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怎麼看待自己,怎麼認識自己。實際上在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對未來的認識未必清楚,多少帶些盲目性,在找工作的時候,只是隨波逐流,沒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和目標來支撐自己的想法,或者沒有認真的分析自己,或者根本就沒什麼具體的想法,只是一些要賺更多的錢,要功成名就之類大而空又虛無的目標。如果能一直不斷的反思自己,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並為之付出努力的話,相信你一定會成為一個牛人。 還好,任何時候採取行動都不算晚。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分析的時候,經常會提到了解我們自己和環境的簡單方法莫過於著名的SWOT分析。SWOT是優勢 (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四個英文字母的縮寫。SWOT分析經常用於企業戰略和市場策略等方面,並且發展出好些複雜的模型。SWOT分析在管理學教材上一般都會提到,但是還沒發現教材提到這是誰最先發明的這個有用的模型,不管誰發明了這有用的工具,只要我們會用就行。
第5節:SWOT分析與職業生涯規劃(2)
我們來具體研究一下如何對個人做SWOT分析。通過SWOT分析,我們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職業偏好和職業機會。如果你認真細緻的對自己進行SWOT分析,那麼會明確地知道自己的優點和弱點,以及你的職業生涯中的機會和威脅所在。 SWOT分析可以分以下四步來進行: (1)分析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你可以用一張A4紙在正面列出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包括性格、技能、學習經歷等,越多越好,並對其重要性進行排序。在紙的反面,列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同樣也是越多越好,也對其進行排序。排出你最強的五項優點和最大的五項不足,這樣你就可以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了明確的了解。當然,你也可以讓你的父母、朋友等熟悉你的人為你做分析,這樣會更全面和客觀。對你的缺點和不足,你可以考慮是改進它們使之不再成為短板,還是說放棄這些你所不擅長技能所要求的職業。如你跑得只比烏龜快,那你還是放棄做劉翔第二的夢想吧;如果你想成為律師,那麼你先把司法考試先考出來。 (2)進行行業分析和職業研究。根據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選擇一兩個你感興趣的行業和職業進行研究,研究他們所面臨的機會和威脅。行業的選擇對個人非常之重要,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選擇有發展前景的行業而不是那些夕陽產業。另外一個是職業的選擇,雖然大學的時候學的專業對找工作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專業不對口的情況也非常常見,選擇自己喜歡並且有「錢途」和「前途」的職業。做行業分析和職業分析是比較辛苦的活,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搜集資料、整理資料,進行分析,不過功課做得越多越深,對自己今後的發展也越有利。 (3)為自己制訂五年規劃。列出你最希望實現的目標,如職位、薪水、技能。通過這些目標來激勵自己今後努力工作實現自己的目標。無論你希望達到什麼目標,都應該通過五年工作讓自己在所在行業成為「專家」級別的人物。 (4)制訂行動計劃。以前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想像五年後的你》,大致的意思是如果你五年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你四年的時候,你應該已經成為什麼樣的人並在做什麼?那麼你兩年的時候,你應該已經成為什麼樣的人並在做什麼?那麼你一年的時候,你應該已經成為什麼樣的人並在做什麼?你半年的時候,你在做什麼?你一個月的時候,你在做什麼?你今天你應該在做什麼?也就是說宏偉的計劃和目標必須一步一步地積累才能實現,要把長期目標化解為短期目標,難度大的事情化為難度小的事情去做,只有這樣一步一步地積累,五年之後,你才能實現自己的五年規劃。
第6節:尋找「隱形冠軍」(1)
通過以上的講述,我們對如何使用SWOT分析來進行職業規劃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事實上,SWOT對職業生涯的每個階段都是有幫助的,SWOT分析不是靜態的分析,需要我們根據計劃的執行情況,不斷地進行調整和優化,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用。古人說「三省吾身」,而SWOT分析,正好給我們職業生涯的各階段提供了很好的認識自我,反省自我的工具。 尋找「隱形冠軍」 對於什麼是隱形冠軍以及隱形冠軍的作用,赫爾曼?西蒙在他的著作《隱形冠軍》中有詳細的論述。隱形冠軍通常是指那些在某些行業里領先,產品和服務在某些狹窄的領域都佔據著優勢地位,並獲得豐厚利潤的企業,但這些企業又常常不太被大眾所熟知。隱形冠軍的概念對於我們的職業生涯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每年大學生尋找工作的時候,各種聲名顯赫以及默默無聞的企業都會到學校開宣講會,訴說自己的企業如何有發展前途,如何重視新員工的培訓,如何提供富有競爭力的薪酬等。但事實上,很多著名的企業並非像他們所宣稱的那樣美好。比如說有些著名的家電企業,所提供的薪酬並不高,並且由於產業的限制,以後的薪酬也不太可能大幅提高;有些耳朵都聽起了老繭的著名外資企業也是這樣,甚至提供的薪酬還低於同行業普通的企業,那麼他們只好用描繪「一副美好的前景」或者所謂的「企業文化」來吸引學生,學生之間也在傳到去某某企業工作雖然薪酬只能算中等,但跳槽後就升值了等等的話語,以至於對這些企業趨之若鶩。 在光環的照耀下,學生喜歡選擇著名的外資企業或某些壟斷型企業,這樣情有可原,因為這些口口相傳的經驗證明他們的確有吸引學生的價值方面。但是,無論在企業還是在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都存在一些隱形冠軍,他們不是那麼有名,但是實際的性價比要遠高於一些名頭很響的企業。 同樣,比較有意思的是,有些有「背景」和「關係」的學生,最後找的單位,可能是我們沒怎麼聽說過的企業、事業單位,或者考的公務員也不是大家所熟知的稅務、海關等被認為有錢的部門,真是符合「悶聲發大財」的思路。再看看一些無背景無門路的學生,拼死拼活的擠進外企,結果最後許多人只是淪落為大城市裡的高級「打工仔」。 如果說這類「隱形冠軍」是我們普通人無能為力的話,那麼在企業里,我們還可以尋找可能成為「隱形冠軍」的職位。 在傳統的製造業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製造業里,在車間里的許多崗位,很可能不是最好的職業選擇。因為是傳統製造業,那麼他的利潤率不會很高,而且人員的替代性較強,不太會提供較高的薪水。當然有人可能會說從基層做起,了解基層的東西,才會對以後有幫助。就算是這樣,也不太需要呆太長的時間,因為這些職位的含金量比較低,縱然有再大本事,也很難顯現出個人的能力,在程序化和標準化的工作中,把人逐漸給埋沒了,過兩年一看,自己和機器上的螺絲釘一樣,跳槽也找不到很好的下家。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這樣,但是從概率上來講,在這樣的崗位上確實很難出彩。在製造業里,類似的崗位,還有品質管理、行政管理等職位。
第7節:尋找「隱形冠軍」(2)
眾所周知企業里銷售總是站在明處的冠軍,企業追求利潤,必然要通過銷售來完成。如果你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可以試一試。也許你最終就站到了最高處。銷售也是一個風險比較大的職業,好的很好,差的很差,最好的工作是銷售,最差的工作也是銷售,門檻不高,比較適合學歷稍微低一點的人士;當然,有些工業品銷售,門檻並不低。如果你某項專業比較拿手,並且對銷售不是很感興趣,你可以選擇那些「技術含量高」的工作。 在公司里,「隱形冠軍」的職位通常是在那些看上去有一點「技術含量」的崗位。比如說,財務。通常,財務部門人數不會很多,專業性較強,其他不是從事這個專業的人,即使在財務部門工作,提升的空間也不大。如果本身就是財務科班出身,考出CPA證書,那麼安定的在這一行做,通過積累,無論是在本單位按部就班的混下去,還是跳槽,都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在本職工作不能找到「隱形冠軍」的職位,那麼可以考慮兼職找。筆者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他和一個同事一起在住處附近開了一個小超市,他們雇了個老家的親戚來守店,超市的收益遠遠高於他們的工資收入。現在更流行的例子可能就是淘寶上開店了。你總是能夠聽到一些神話,某某淘寶開店發財了,甚至辭去工作專職做淘寶生意。這至少可以給我們一個思路,我們可以在工作之外尋找發財的途徑。也許有一天,你的兼職會變成你的正職工作。
第8節:讓自己成為越老越吃香的人
讓自己成為越老越吃香的人 由於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對於大部分有大學文憑的人來說,可能會擔心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但不會擔心找不到工作。然而,經濟的衰退期遲早會到來,如果到來的時候,而這些人又恰好就像現在所謂的「40、50人員」那樣經歷失業,可能會出現沒有足夠的技能來尋找下一份工作的困難境地。因此,未雨綢繆或者從自己的職業發展角度來看,讓自己成為越老越吃香的人或者是擁有一份越老越吃香的工作,是每一個職場中的人都應該認真考慮的事情。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還是要考慮今後的日子。越老越吃香才是我們要奮鬥的目標。最容易讓人想到越老越吃香的職業可能就是中醫了,如果是年輕的中醫,就算是有很大的本事,都不太可能得到一致的認可,但是老中醫就不一樣了,光那長長的花白鬍子就是招牌,保證越老越吃香。 越老越吃香的職業有兩個共同點:技術和經驗。技術又分為兩種,一種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技術越來越精湛,比如說拿手術刀的外科醫生;另外一種是達到一定水平後,技術就差不多就停滯,比如說計程車司機,開五年車的計程車司機和開十年車的計程車司機,可能技術不會差太遠,就算技術上有差別,在城市的街道上又不是在賽車場上,也沒有表現的機會。所以,這種可以認為到一定程度技術水平是停滯的,或者說有差異,但這種差異並不顯著。經驗也就是時間積累的過程。就拿五年駕齡的計程車司機和十年駕齡的計程車司機來說,我們顯然更相信十年駕齡的司機水平要高,雖然二者的技術水平可能並沒有顯著差異。 在西方發達國家,醫生和律師是非常好的職業。也是越老越吃香的典型。相信我們的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也會是這樣。在國外,一些技術工種如電焊工、管道工的收入也是不錯的,可惜中國人太多,這些工人的收入還遠不能和國外的同行來比。如果你裝修過新房,你就會發現從事裝修的工人,雖然比較辛苦,但收入比我們以前想像的要好得多,有技術又有經驗的工人,可能比大部分剛畢業的小白領的收入要高。另外,像學校里的教師、管理諮詢公司的諮詢師或者培訓講師、媒體的專欄撰稿人、作家等都是越老越吃香的職業。 但是公認的越老越吃香的職業就那些,不可能所有人都去從事那些職業。那麼,我們能做到就是讓自己成為越老越吃香的人。從越來越吃香的職業來看需要滿足技術和經驗兩個條件,那麼我們的努力方嚮應該是:成為你所在企業或者領域裡面的專家。專家這個詞已經給用濫掉了,但是我們不能否定專家所起的作用。不管是在企業里做研發、做財務、還是做銷售,如果能夠做到頂尖,發揮了技術和經驗的長處,那麼你也就成了越老越吃香的人了。 當然,公司裡面還是有很多吃「青春飯」的崗位,如果你正好在這樣的崗位上工作,請趕緊想辦法離開這樣的崗位,也許目前看起來收入還可以,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如一些外企的前台,對外表和外語等要求很高,但不會看到有多少前途和未來,還是另尋東家為妙。不要等青春已過,在職業上沒有什麼積累,最後被社會淘汰。 如果暫時還不能離開那些「青春飯」崗位,那麼我們所做的是為自己的下一份工作積累足夠的技能。如掌握提高外語水平、考一個想從事工作的資格證。當然,最好不過的是和自己的「青春飯」崗位相關的工作去尋找,如「IT民工」去做項目管理,前台去做綜合行政或人力資源相關崗位的工作。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越老越吃香的人,這樣當冬天真的來臨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有禦寒的棉襖,而不會因為身無所長,在經濟蕭條的時候不能自保。
第9節:選對職業最關鍵
選對職業最關鍵 是否選對職業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十分重要,不喜歡的職業會變成三十多年有期徒刑,喜歡的職業則可能過上快樂富足的一生。如何選對職業,對於跳槽換工作的人很重要,對於第一次找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可能會更加的重要,畢竟等到工作以後再跳槽換職業或行業,那是一條更為艱難的道路。 回想起我們上大學之前,高考填志願的情景,那個時候,我們對大學究竟怎麼樣其實不太了解,可能只是從網上看到學校的介紹,看到專業的情況,就以為某些專業好,或者說自己的數學、英語好、或者化學好,就認為自己適合去數學系、英語系、或者化學系讀書,而實際上高中接觸的這些東西,範圍太窄,有更多可能適合的選擇自己並不是很清楚,就算是數學、物理、化學,大學的這些專業與高中的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更多的情況是,自己的班主任或者親戚朋友的指導下填志願,而這個班主任或者親戚朋友可能已經大學畢業很多年,或者以前沒有讀過大學,對於大學的實際情況和專業、就業前景已經不了解,這樣的指導很可能沒有多大意義,而且對於老師來講,學生考上是第一位的,能夠考上一流名校的冷門專業,在他看來(也許許多家長也是這麼想的)要比考上其他學校的熱門專業要強得多。在這樣的指導下,學生進入大學後,可能會發現以前的選擇其實是錯誤的,於是忙著換專業,忙著輔修其他課程,白白的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到了大四,學生面臨考研、找工作的時候,又會面臨同樣的景況。對於選擇考研、還是找工作,找什麼樣的工作,許多人並沒有準備好,於是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會給予一些指導,一些人才測評公司,也來學校招攬生意,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行業和工作。這些情況感覺和高考的時候填志願極其相似。等真正工作以後,可能又有許多人會覺得所在的公司不適合自己,自己乾的工作是不喜歡的,在第一家公司屁股還沒坐熱就又尋思著跳槽了;那些工作了兩三年才考慮換職業或者行業的人,可能會經歷更多的曲折和痛苦――去找新的工作,別人把你當新人,甚至還不如新人;有些人又返回學校去讀自己認為更有前途的專業的研究生。剩下的人,可能就失去的改變的動力、害怕改變所帶來的煎熬,一直在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崗位上待下去,真的就變成了三十多年的有期徒刑了。 那麼怎麼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呢?這就需要從你想進入的某個行業中、某份職業的頂尖優秀人才那裡了解這一行、這份工作的情況,並且要把你最初的想法放到一邊。這樣你才可能獲得職業真實的情況,並且對自己可能達到的目標是怎麼樣的,會過什麼樣的生活等有清楚的把握。 有個朋友就遇到類似的情況。他的孩子讀高中的時候,打算以後做整形醫生,後來找到了他所在社區里一位非常優秀的整形醫生,孩子通過和醫生交流,孩子徹底改變了想法,後來選擇了完全不同的職業路徑,並且孩子非常滿意自己的選擇。的確,這樣面對面的交流所獲得的信息,是在書上、網上和職業評估中不可能得到的。 拿大學畢業生找工作來說,每年在找工作的季節,許多公司會來到學校開宣講會,許多公司非常會宣傳自己,特別是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他們產品的那些公司,因為這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廣告宣傳,他們會拿公司最光鮮的一面展示給學生看,設置簡歷篩選、筆試、一面、二面、終面等關卡,讓那些被選中的人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和最幸運的,並且擁有了一份很有前途的職業。不敢保證說選出的人是不適合的,但是我相信這些被選中的人可能會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不僅是在薪酬上,還包括前途上,許多學生放棄本專業去追逐在找工作那一刻的「榮耀感」是不太值得的。 更好的做法,是尋找那些行業里的優秀的人,看他們的真實想法是怎麼樣的,了解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己工作遇到的問題,他們是由於什麼樣的機緣走到現在的這一步的。這樣的途徑還是很多,最優秀的行業頂尖專家,可能在網上就能搜索到他們的事迹,雖然不是很可靠,但也值得參考。另外一個更可行的辦法是尋找本專業早幾年畢業的師兄、師姐,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怎樣看待職業成功的。如果能夠找到,師兄、師姐也一定會幫助後輩的校友。
第10節:進階思考
現在網路很發達,信息很多,多上一些自己希望從事工作的行業論壇,會對自己選擇職業很有幫助,在那裡可能集中了所在行業的許多精英,了解行業的動態和酸甜苦辣。也可以看到一些職場上不那麼如意的人是如何看待這個行業的工作。如果沒有辦法在生活中見到自己的前輩,這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因此,當面臨職業選擇時,無論是第一次尋找工作的大學生,還是跳槽換工作的職場中人,一定要找到你所在行業里最優秀的那些人,從他們那裡獲得對自己所作選擇最有幫助的信息。這樣才可能快樂的工作,而不是把工作當作坐牢。 進階思考 1、你人生三個最大的願望是什麼?你認為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和工作有助於實現自己的三個願望? 2、你現在所學的專業或從事的工作,與你想實現的人生理想密切相關嗎?如果相關,你準備怎麼去實現你的理想?如果不相關,你準備如何改變?
第11節:新員工的五個注意事項
第二章 職場的渴望與困惑 職場中人渴望成功,但現實並非總是令人滿意,當不熟悉職場規則和工作倫理而不斷犯錯和遭遇職場困境時,難免會對職場中的一些人和事難免會產生困惑。 新員工的五個注意事項 通常情況下,公司總會為新進的大學畢業生組織新員工培訓,讓新員工了解企業的發展歷程、產品和業務、規章制度和企業文化等。但是,很少會有公司會告訴新員工在公司中最應該注意的是什麼。新員工的家長多半會告訴自己的孩子要少說話,多做事,好好表現等。但是這些忠告,對新員工來說並非最為重要。對新員工該怎麼做,以及如何做,確實需要有人指導一下。 一個職場高手,如果願意為員工指點迷津,並且新員工也樂意接受的話,那麼對這個新員工的職業生涯的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當然,有些新員工愛用「代溝」來拒絕幫助,事實上,只要對工作的基本價值觀是相同或者相似的話,其實所謂的代溝其實不存在的。很多人在沒有人指導的情況下,靠自己摸索,錯過的事業發展最為重要的開局階段。員工對自己的職業和工作的看法,以及工作的辦法等確實需要有一個職場高手來指導。也許各種組織對新員工的要求不一樣,但是總有一些相同的東西需要員工引起關注。 (1)學習不能停滯。在讀大學的時候,你可能會想以後上班了,晚上也不需要學習了,全是空餘時間,怎麼才能打發這麼多空餘時間啊。等真的畢業了,就會發現一晚上,東磨蹭一下,西磨蹭一下,一晚上就過去了。剛開始,還認真的看書學習,過段時間後,便懶散下來了,看看報紙一晚上就過去了。而現在有電腦和網路,晚上時間更好打發。加上在學習上沒有什麼目標,慢慢地也放鬆了自己的要求,最後就不再業餘時間進行學習了。 然而,工作其實只是新的學習的開始。一個人的進步多半還是要靠業餘時間去充實,不管是準備讀個學位,還是準備考一些證書,或者看行業相關的專業書籍,都需要有仔細安排。時間的威力是巨大的,也許幾個月看不出來,但是能在工作後學習,並堅持下來的人,要比那些毫無目標的人過得充實得多,進步也快。剛開始工作的幾年其實人職業生涯中非常關鍵的幾年。打好基礎後,以後就輕鬆了。而且,從走上工作崗位到結婚這段日子裡,還有很長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可以安心的學習。 學習有人會覺得是樂事,但更多的人,可能覺得是負擔。為了自己的美好未來,為了今後職業生涯更順利,那麼學習是必要和必須的。 (2)把每一件小事做到「完美」。這個可能很多新員工培訓的時候也會提到。剛開始工作的時候,由於經驗和技能的缺乏,很可能做的都是些打打字,整理文檔,這些類似的小事。不要忽視小事,這些是員工事業的起點,每一個職業人都是這樣過來的。正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小事就是大事,你的現在所能做的就是小事,但你的上級和你的同事就是從這些小事中來認識和看待你的學習態度、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只有從「小事」做起,以後才能做「大事」。 (3)放棄學生時代的成功經驗,儘快實現角色轉變。在學生時代,有哪些成功經驗呢?第一,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學習成績就會好。在工作中,很多時候是在團隊里工作,僅是靠自己努力,是很難有好的績效的,當然我們不反對個人努力,但個人努力,僅僅是最基本的,還需要學會交流和溝通,學會團隊協作。第二,儘力的表現自己。也許學生時代,你可以在課堂上置疑老師的講課,也許你可以在學生組織中、在老師面前儘力表現自己。但是,工作之後,要學會適當的表現自己,要把握分寸。這也就是「少說話,多做事」的註解。學生的角色和員工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學生多半只需要學習,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就行了;而員工的角色,不僅需要快速學習,更需要為公司創造價值,這就要求個人能夠儘快進入角色,熟悉工作方法和與其他同事交往的技巧,不斷學習,並儘快為公司創造價值。 (4)培養一個有益的愛好。也許在讀書階段,你有許多愛好,那麼這樣最好,這樣你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愛好,把他當專業一樣來培養。也許,你沒有形成特別的興趣愛好。那麼,工作之後,需要主動的培養興趣愛好,不要別人問你有什麼愛好的時候,你只能回答「上網」。因為工作並非生活的全部,當你在工作之餘,有所依託,也就有了釋放自己工作壓力的途徑。愛好不在多,在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專門從事一項業餘愛好,讓這種愛好發揮到專業水準。如果這個愛好能夠有「盈利」的能力,那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
窗體頂端
第12節:唐駿的兩條成功經驗(1)
(5)遠離多餘的擔心。在工作的初期,總是難免會遇到一些工作上挫折和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這需要我們讓自己的心「鈍化」一點,能夠安然的接受這些事情是工作一部分。不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對你好,如果熱情待你,那麼應該感謝,如果對你冷淡,那麼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就算是遇到的人主觀上對你不錯,也可能有這樣那樣的誤解存在,讓你覺得不自在。做新人的時候,時常可能會時常感覺到自己的無知、弱小和無助,對別人、對同事的言語、行動、甚至眼神都很敏感,擔心別人認為自己做得不好,擔心被老人「欺負」,這些擔心可能存在,但更多的時候是多餘的。要相信時間會解決所有遇到的困難和不愉快,有這樣的心態,才會讓自己進步更快。 說了以上這五點,似乎好些也是別人說過了無數次的話。我們的職業生涯上可能有很多這樣的「教條」,也許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並不能做得很好。就像每個人都知道要勤奮,但少有人能真正堅持一直勤奮下去一樣。職業生涯中的這些「教條」,需要我們在工作中的摸索、體會和感悟。當我們工作幾年後,再回顧這些教條的時候,也許會有另外一番的感慨。 唐駿的兩條成功經驗 唐駿是一個當代職場的傳奇人物。無論是在微軟中國做總裁,還是在盛大網路任總裁,以及到新華都任總裁和CEO,唐駿一直都是個話題人物。這兩年也出了好幾本關於唐駿的書。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可能更關注他在微軟當小兵的時候是如何成長起來的。2008年夏天他在大連理工大學的演講時提到了他是如何在微軟脫穎而出的。其實更早的時候,在2004年初唐駿剛離開微軟加入盛大,就參加央視二套《對話》節目,那次對話主題就是《唐駿:職業化生存》,在那次對話節目中他就已經把這件事情說得很清楚了。唐駿在微軟嶄露頭角總結起來就是兩條成功經驗,這兩條經驗也可以在今後的職業生涯中幫助我們成功。 (1)差異化競爭。差異化競爭其實是著名的戰略管理大師邁可爾?波特提出的。波特在研究企業的競爭優勢時指出,組織可以從三種基本的戰略中進行選擇: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專一化戰略。這裡只簡單的闡述一下差異化戰略。差異化戰略是尋求產業中與眾不同、別具一格的戰略,這種戰略靠區別於競爭對手,通過創新設計、高超的服務和質量等來和對手競爭,從而是企業走向成功。這幾年流行的藍海戰略,也就是這種差異化戰略思想的延伸。 我們來看看唐駿是怎麼做,是怎麼發現機會的。唐駿認為在技術上與其他工程師競爭,過二十年、三十年他也不過是個普普通通的人,頂多是個高級工程師。他想應該避開和他們正面競爭,走差異化競爭路線。他發現中文版的windows3.1和英文版的windows3.1發行時間差一年半時間,日文版也差一年的時間,windows95也將近8個月時間,這顯然是開發模式有問題。他發現了這個問題,並努力嘗試去解決。這就是他的差異化競爭,他採用了與眾不同的策略。也許唐駿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只是想把自己的工作比別人出色,並且他也做到了,這就是他比普通人強的地方。
第13節:唐駿的兩條成功經驗(2)
唐駿值得佩服的地方是,他能找到這樣一個切入點。我相信,他所考慮的問題,微軟當局不會沒有意識到,只有自己找到問題的難點也是公司關注重點,才會得到公司的重視,從而為自己打開局面。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也應學習唐駿這樣的大局觀,關注企業或部門目前最為重視的地方,結合自己的工作提出有益的建議,為自己的事業打開突破口。 對於職業生涯中的個人來講,唐駿所採用的這種差異化競爭的戰略或者戰術,對我們的職業生涯是非常有啟示作用。很多時候,我們都沉溺於日常性的工作,重複的勞動,不去思考是否工作中能夠有讓自己出彩的地方,顯然重複的勞動是不能體現個人的價值,因為這樣的工作多你一個不多,換一個人也照樣干,你只不過是組織這台大機器上的螺絲釘而已。人們所能記住的是那些閃光點。所以,要抓住這樣的閃光點。 (2)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僅有差異化的競爭策略是不夠的,還需要你為這件工作或項目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讓上司或企業能夠直接利用你提供的方案解決問題。唐駿也提到過當時他的老闆收到了八十多份的方案,他認為經理看到這麼多方案就會頭痛。因為經理不可能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他更可能希望看到是,有人提出的方案是能夠直接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果已經試驗能夠行得通的方案就更好。於是,唐駿做到了,並且成功了。微軟的經理們開會一致通過了唐駿的方案,並且決定公司3500個人都使用唐駿的研發模式,這樣就需要成立一個部門,在公司宣傳這種模式,理所當然的候選人就他一人,沒有競爭對手,就這樣在唐駿進入微軟八個月後他就當上了部門經理。唐駿的職業生涯從此就處於上升期。 作為職場新人,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的景象是,一群新人聚在一起抱怨,公司這裡不好,那裡不好,組織很多顯而易見的問題,為什麼公司的老總會不重視呢。這一方面可能是這些問題並非老總關注的焦點,老總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只能視而不見;另一方面,可能是老總對這些事情也沒有一個很好的辦法,不要以為老總在公司權力最大,就能左右所有的事情。我們經常能看到的有些公司聘請諮詢公司來解決問題,那不是老總不知道如何解決,而是老總需要藉助別人的力量來完成某些事情。比方說,做成了自然是老總的英名偉大;如果不成功,則是諮詢公司不行。對於老總是這樣,對於部門經理可能是這樣。所以作為個人來說,遇到這樣的問題,則需要能夠通過自己深思熟慮,提出完整解決方案,確實能夠解決公司或部門的實際問題。這樣個人在公司或部門的地位就會逐漸的提高。
第14節:正確地看待「勢利」的環境(1)
作為年輕人,自然希望自己在工作上有所作為,而不是混日子。最終能夠在事業上有所進步的人,總是那些積極主動的人。積極的投入自己的工作,並在工作中思考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要始終站在上司或者老總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可能發現一些不為人重視的關鍵點,這樣的關鍵點,很可能會對事業非常有幫助。同時,為這些關鍵點找出解決方法。這就是我們從唐駿那裡學到的兩條成功經驗。 正確地看待「勢利」的環境 勢利,其實不僅在公司里存在,只要在有人的地方就存在,否則就不會有「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感嘆了。公司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也不會是世外桃源,自然也無法避免勢利的人。 其實捫心自問,自己也多半有勢利的時候。也許在公交車上,看到一群剛從工地下班渾身是泥的建築工人上車了,自己趕緊躲遠一點;也許上級交辦的小事趕緊做了,其他部門交辦過來的重要工作先放著在說,只要期限到來之前完成就好,諸如此類的事情其實也就是「勢利」了。社會也在不停地作出「勢利」的劃分,如果哪個小區安排有拆遷房,那麼這個小區的房子價格就上不去。有的家長交代自己的孩子不要和成績差的孩子玩,擔心會染上不良習慣,擔心給自己的孩子帶來麻煩,於是從小就給孩子心裡栽下了「勢利」的種子。 勢利的人多半會讓人討厭,但大家又都免不了有勢利的時候。勢利並非完全壞事,勢利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人們常說的不要「以貌取人」、「真人不可貌相」,實際上正說明了我們經常「以貌取人」,並且「以貌取人」的確有他的道理。有些閱歷的人,很容易通過穿著打扮、人的神態等外部特徵,來確定對方大致是什麼樣的人。這也是我們經常採用的手段,比如說等公交車的時候,看到旁邊像小偷的人,我們趕緊站遠點,以免被偷,雖然可能判斷失誤,但就算失誤又不會損失什麼。 剛進公司的新員工,可能會感覺碰到更多的勢利眼。這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新員工的自尊和敏感。由於剛進公司,對什麼都還不了解,自己又什麼都不會,自然會更加在意老員工的目光。有時候,老員工不經意的一句話或一個眼神,也許會讓新員工想半天「這是什麼意思」。至於有些素質本來就不高的老員工的「欺生」,更會讓新人鬱悶不已。第二,確實可能會碰到勢利的人。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樣,勢利的人哪裡都有,在企業里也無法避免,如果是有背景的新人,可能這樣的人會收斂一點,對那些沒啥背景也什麼也不會的菜鳥,自然可能從內心裡瞧不起了。
第15節:正確地看待「勢利」的環境(2)
碰到以上兩種情況,新人所能做的是:把自己的心磨礪得堅韌一點,放下不必要的防備,真誠的和老員工交往。不要一遇到問題,就把事情往最壞的地方想,來日方長,也許今天讓自己很鬱悶的事情,到明天來看完全是自己的誤解和多慮。就算是真的遇到很不爽的事情,也可以阿Q一下:「他素質這麼低,一輩子也就這樣了。我以後肯定比他好得多。」用積極的心態去和老人交往,從老人那裡學會更多的東西,當然不好的就別學了。容忍和接納與自己做事方式不同的人,是自己能進步的必要條件。也許人家就是那樣為人處事的人,並不是鄙視你。當你有一顆堅強的心來對待那些看來對你不好的人,並把這些作為生活和工作中的常態的時候,你就會把一些工作中的不愉快看淡了。 如果你真遇到了那些讓你感到很勢利並讓你很不爽的人,那也不要緊。這樣把勢利擺在外面的人,在企業里很少有混得好的,多半那些是幹得不太如意的人。因為幹得好的人,往往都有較高的修養,懂得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這樣的人只要不是自己的直接上司,就把他當空氣,不必把他當回事。 也許有一天,你發現自己也是老人了,學會了各種「勢利」的做派,那麼首先恭喜你,你成熟了。熟悉一些勢利的規則,可以讓我們過得更好。但與此同時,你應該學會放下勢利,因為你會越來越發現,越是成功的人,獲得越簡單,勢利可能會給你帶來一時的揚眉吐氣和心情愉快,但卻可能埋下了無窮的禍患,隨時都能變成阻礙你事業發展的巨大阻力。 所以,即使有一天你成為老人了,遇到新來員工,也不要有「媳婦熬成婆」的想法,應該多給新人指點和幫助。從心理學的角度,在陌生的環境里,第一個對自己友善的人,人們通常會把這個人當作自己的朋友,所以給新人的幫助,也許會給你帶來新的朋友。
第16節:不要讓「想當然」誤了你的前程(1)
不要讓「想當然」誤了你的前程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時候「想當然」或者說「習慣」 會幫我們的忙。早上等公交車,公交公司規定8點07分有一班車這裡始發,那麼你每天在這個時間之前早五分鐘等著,一定會乘上8點07分的這班車。又如,你在十字路口看到斑馬線對面的綠燈亮了,則你可以放心大膽的穿越街道,因為你「想當然」的會相信停在紅燈前的汽車不會對著斑馬線上的你衝過來。這就是由於基於共同遵守的規則,你想當然的會相信所以人也會像你一樣的去執行。這種「想當然」通常會幫助我們節約很多時間,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可是並非所有的想當然都靠得住的,我們也要預防一些「想當然」會害了自己。就像上面的乘公交車一樣,倘若那天你正好有重要的事情,比如說約好和重要客戶見面、去參加一個你非常重視的面試,那麼你就不應該相信公交公司的公交車會像往日的那樣在8點07分準時經過你要乘的公交車站,也許那輛車在前面的一站拋錨了,公交公司需要下一輛車來接替這裡拋錨的車,也許公交車在前一站遇到其他車引起的交通事故而堵在那裡不能準點開到。 因此,大部分人如果有重要事情,正確的做法是提前15分鐘趕到車站以便早一點乘上公交車,或者搭乘計程車趕往目的,而不是老指望公交車會準時的開到。雖然絕大部分人遇到問題時,在也會這那樣去做。但是在工作上的一些類似8點07分公交車會準時開到「想當然」則可能會害了你。 可能在公司到大學裡開宣講會的時候,又或各大招聘網站上看到一些公司的介紹會有類似這樣的話語:讓你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就會承擔重要的職責;你可以在我們公司快速成長;表現突出,會得到快速的提升(並給你舉出一兩個實際的例子);有機會讓你表現自己的才華和教育背景;工作具有挑戰性,你可以在公司學到更多;有競爭力的薪酬,暗示你高薪。 不要以為這些是新鮮的東西, E.H.Schein1964年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的文章《How to Beak in the College Graduate》就提到了上面敘述的「好處」,這些好處正是大學畢業生第一次選擇工作時重視的東西。公司列出所謂的好處只是為了迎合大學畢業生心裡的想法而已,雖然我們不能否認的確有一些優秀的公司能夠提供這樣機會,但是很多公司更可能是這樣看待新員工的: 對晉陞等抱有過高的期望值。對公司來說,員工的升遷是要遵循公司的規則,晉陞也許是基於績效,也許還有一些比如說工作年限之類的「潛規則」所約束,儘管新員工可能在短時間內表現優異,但這不能充分說明員工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和技能獲得提升,以及面對更高層次的技術和管理職責。再加上可能前面還有好些績效優異、符合晉陞條件的老員工在排隊等著要晉陞呢。增加職責,也就是可能會將工作中的更大的風險讓員工承擔,在組織沒有足夠的把握下,公司是不願讓員工冒險而讓公司有可能承擔失敗的責任的。 理想化、學生氣息太濃,沒有轉變角色。在這一點上,是工作時間不長的員工經常會犯的毛病。如在大學裡學了管理學,看到公司裡面操作工工作效率不高,就想著用科學管理的辦法來規範操作工的工作,而不考慮科學管理的適用性,說不定公司的產能足夠大,多生產出產品就會多增加庫存,提高效率反而造成操作工的反感和公司管理的不便。如果把重要的任務分配給這樣的員工,可能把事情搞砸,保險起見,還是不要把重要的工作給工作不久的員工來做。 不願意做小事情。公司會認為新來的員工雖然可能會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但經常會抱怨做這些小事情,並且不會融會貫通,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工作,遇到新問題了就不會解決,這樣的結果,新員工無法承擔更加複雜和難度更大的工作,還需要在工作中不斷的提升自己。
第17節:不要讓「想當然」誤了你的前程(2)
想法很好,但是對公司的工作沒有實際的幫助。可能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剛開始工作不久的時候,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某天,公司的領導或者部門經理,召集所有的新人開會,先對新人近來的工作表示肯定,然後對大家說,你們是新鮮血液,老的員工已經習慣了公司的作法,很難看到公司的問題,所有大家有什麼建議和意見,可以提出來,有利於改進我們的工作。於是大家開始提意見和對公司某些事情的看法。如果你現在已經工作了三、四年,再回頭想一下你們當初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就會發現大部分意見可以歸納成本段的第一句話:想法很好,但是對公司的工作沒有實際的幫助。對了,這就是當時,公司領導對你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的看法。 所以,當你想當然的認為公司在宣講會上講的就是事實的話,等你到公司後就會失望了。任何的公司都不可能完全對每一個人提供公司宣稱的諸多好處。你需要更多的了解公司的真實想法和公司真實運作的情況。 新人還可能在工作中犯「想當然」的錯誤。遇到某個問題的時候,自己以為該這麼做,於是也不請示自己的老闆就去做,結果一做就錯,多做多錯,最後自己什麼事情都不敢做了。「多請示,多彙報」這句話的確是金玉良言,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對公司的運作情況、沒有寫在紙上「公司文化」和公司裡面人與人的關係不是很了解,還沒有掌握做事情的方法和途徑,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向自己的老闆請示、彙報如何做,特別是遇到以前完全沒有碰到的事情,不要輕易地去做,不要輕易地表態,否則會死得很難看。為了讓我們的職業生涯更順暢一點,我們要儘力避免這些想當然的作法,只有這樣才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第18節:怎樣才能晉陞?(1)
怎樣才能晉陞? 晉陞,對於在職場中工作的人來說無疑有著非凡的吸引力。升職,意味著得到組織的認可,獲得更高的地位,得到更多的薪水,晉陞也常常被認為事業成功的外在表現。企業也需要晉陞來激勵員工,保持企業人員的新陳代謝。但是,晉陞不一定全是好事。晉陞通常意味著更大的權力,同樣也就有更大的責任。「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如果不能負擔晉陞所帶來的責任、義務,甚至佔用更多的個人時間,那麼晉陞對於個人是否有利是值得探討的一件事情。 有一個著名的彼得原理說的是:在層級組織中,員工傾向於晉陞到自身不勝任的職位,其結果是,企業中的每個職位終將由不勝任的員工所佔據。如果企業只以晉陞作為「獎勵」手段,很可能就會造成彼得原理中所描述的那樣,這樣對於企業和個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在組織中採用管理路線和專家路線是十分有必要,特別是對於現在越來越趨向於扁平化的組織更是這樣。 不管組織怎麼認為,作為個人來說,得到晉陞直接的好處就是得到組織的認可,更大的權力、聲望和財富。那麼人們會不得不考慮,為什麼會晉陞,怎麼樣才能晉陞,以及怎樣更快的晉陞。工作表現優異的人,兩三年間可能已經有了一次小小的晉陞,當這些人在和以前大學的同學之間比較起來時,那種自我實現的成就感是其他東西所不能代替的。 其實關於晉陞,我們有些看似有道理而沒有證據的東西,實際上已經被一些管理學家所證實。管理學家弗雷德?盧森斯對成功的管理者(晉陞速度快)與有效的管理者(管理績效高)做過研究。盧森斯把管理者從事的工作分為四類:傳統管理(決策、計劃和控制)、溝通(交流例行信息和處理文件)、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懲戒、調解衝突、人員配備和培訓)、網路關係(社交活動、政治活動和外界交往)。他的研究表明,晉陞得最快的人用於維護人際網路關係時間佔48%,績效高的人只佔用了11%的時間去維護人際關係。 這似乎印證了人們常說的「陞官靠關係,而不是靠做事」。那麼,是否和傳統管理中的晉陞依賴績效有衝突呢?我們組織的績效管理體系是否能夠解釋這一現象呢? 做好本職工作更像大學裡面的成績,沒有好的成績不會是好學生,更不會是「三好學生」,但是成績很差也不行。要成為「好學生」恐怕還需要什麼社會實踐、在班級或學生會混過小頭目之類的。在組織里也是有同樣的情況,光是做好本職工作是不夠的,如果本職工作做得非常的好反而可能比較難晉陞--既然你對自己的業務很熟悉,那麼就更「好用」,上級希望有這樣的「好用」的人來替他幹活,最後多半成為專家,而不是晉陞為管理者。 我們可以發現,升職的人多半是工作做得還可以,但並不一定是工作做得最好的那一波人,也就是所謂的綜合素質高的人或者「複合型人才」。因為,晉陞是一個綜合的考慮,不僅要對業務負責 ,還要對下屬和上級負責,那麼溝通協調能力、「搞關係」或者「有關係」似乎就顯得更重要了。這樣的結果,似乎對於沒有關係或者溝通能力不強的人是一個打擊,但是,對晉陞更大影響的不是以上的兩個因素,而是可能以下一個因素:跟對人。 對員工的晉陞最大影響的其實是他的上級。雖然關係無所不在,但是並不是有關係或者能搞關係就能升上去。事實上,許多在職場中混的人都知道,非常成功的職業人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都曾經出現過影響他們至深的上級,有了領導的賞識,才有他們本人的表現機會,才有「好的績效」,同時有好的「績效」,就更能得到更多的機會和賞識。也就會出現彼得原理中的另外一條:多位貴人的共同提拔,可產生乘數的提拔效果。
第19節:怎樣才能晉陞?(2)
在組織中,最終還是要靠績效(利潤)說話的,也就是說,需要有做事的人。所以,普遍意義上來講,晉陞不是靠關係或者有關係,而是「做對事」(績效),但是,僅是「做對事」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能做事的人很多,說不定有人比你還做得更好。另外,很多時候,個人的績效優劣並不明顯(可能有很多靠數字說的崗位,比如說銷售績效明顯一點),很多技術、行政等崗位,不容易展現個人特別的長處,那麼有一個好的上級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上級能對員工各方面進行綜合的評價,認定他認為表現最好的員工。稍微留心一下,無論是政府組織,還是企業里,完全靠「先天」的關係上去的人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這可能就是有人說的「官員委託制」,上級總是會提拔他認為好的下級。 跟對人,那麼什麼是「對的人」呢?這個有點像名師出高徒、還是高徒出名師的問題。一個好的上級,不僅在工作方面,能夠給予下級的指導,同時,他在更上一級領導面前,也需要是一個好的上級。如果他本身不能做好一個下級,那麼他本人的前途可能有限,那麼他的下級的能夠從他那裡學到的東西也有限,並且由於他自己的不能升遷,那麼他的下級也就難有升遷的機會。如果一個人在職業生涯的初期,有一個好的上級和好的導師做指導,那麼這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情,當你懵懂無知的時候,有人指點一下做事做人的方式和方法,是多麼的重要和必要,有些東西不是自己短時間就能琢磨出來的,或者當你醒悟的時候,機遇早就離你而去了。就算只談論績效,很多時候員工的績效怎麼樣,取決於他有什麼樣的上級。我們所熟悉的兔子寫論文《論兔子如何吃掉狼》的笑話就是這樣,兔子能夠「吃掉」狼,是因為在兔子後面的山洞裡,還有他的導師獅子。 另外,另外要提一下的是,在組織中的升遷和個人的學歷和工作年限關係不大。雖然,在進入單位時學歷可能是門檻,但工作以後,這些學歷差別就顯得很小了。幹活的時候,可不管你是啥文憑。很多剛畢業不久的新人,特別是一些畢業學校較好的新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而這種優越感,如果不能表現得把工作做好的話,是非常令人厭惡的。而工作年限更是和升遷關係不大,雖然一定的工作年限是升遷的必要條件,但工作年限越長,越沒有升遷的人,得到升遷的就會就越少。 總之,對於升遷最為重要的因素是「跟對人」、其次才是「做對事」。
第20節:「論資排輩」並非一無是處
「論資排輩」並非一無是處 張偉辭職了。這個消息迅速在公司里傳開來,雖然張偉才工作一年,恐怕很多其他部門的同事都還不太認識他,但這次他是出名了。因為他把自己的不滿發布到了公司內部的論壇上。原來是他不滿上級連續給他的績效評價為C,認為沒有反映他的實際績效,因此措詞激烈的寫了封辭職信要求辭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反對論資排輩。 這樣的聲音是不是經常能聽見?在年輕人裡面,很容易聽到認為本單位存在論資排輩現象的聲音,並對此深惡痛絕之。他們認為,在這樣的企業氛圍里很難展示自己的才華,自己的貢獻得不到公司的肯定,自己的努力被別人「摘桃子」。他們認為,企業的管理者應該深刻的反思管理的薄弱環節,只有這樣才能激勵員工為公司工作,同時也才能給企業帶來最大的利益,論資排輩嚴重地影響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那麼,論資排輩是不是真的那樣一無是處呢? 在典型的日本企業里,員工基本上是以終身僱傭目標,員工和公司之間有心理契約,對自己的未來能夠較好的預期。所以,剛進公司的新人待遇最低,隨之年頭的增長收入不斷增長,這個可能是論資排輩的代表。在崇尚個人能力的歐美企業里,所聽到的是基於績效和能力為核心的績效管理和薪酬分配體系,這樣的體系被認為能最大的發揮個人的能力,為企業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樣企業的員工以提升個人素質和經驗為目標,在其職業生涯中,很可能在不同的公司里度過,通過努力實現收入不斷的遞增。這樣的方式和典型的日本企業有較大的區別。中國的企業里又是如何呢?中國改革開放時間也才三十年,那麼有的人可能在一個企業里做一輩子,有的人則不斷的變換著自己工作的公司。是不是日本企業里就不講究績效,美資企業里就沒有論資排輩了呢?顯然不是。無論是什麼企業里,總是融合了這兩種方式。 吳思在他的《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遊戲》書里提到「論資排輩是個好東西」。他指出:論資排輩是在一個組織裡面的阻力最小、壓力最輕、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肥缺分配辦法。資格和輩分是硬指標,不容易產生爭議,這就能夠持久;大家也不會覺得這個辦法對自己格外不公平,並且年輕人很難公開反對,這就讓反對者難以成勢;一旦開始了論資排輩,再要廢除就不太容易。 事實上,企業也是存在類似的情況,作為工作年限等資格這樣的硬指標,後來的員工很難提出反對意見,並且新員工也會熬成老員工,如果不是想跳槽離開的話,多半也只能排排隊,特別是是在績效和工作能力等軟硬指標差不多的情況下,資歷顯然變成了一個最為重要的指標了。作為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或者以績效為導向的部門或團隊,最為重要的集合團隊的力量,完成預定的目標。在部門或團隊中平衡各方面關係至關重要,只有團隊的合力最終才能完成目標,所以有的時候不得不犧牲個人的利益,以達到平衡。那麼論資排輩無疑是對企業、對員工相對來說容易接受的方案。 也許年輕人比較反感論資排輩,但是如果等他們年齡再大一些,後輩不斷的超過他們之後,還認為論資排輩是很差的設計,那麼比較佩服這樣的人。但更可能的一種情況像魯迅在他的《而已集?小雜感》中提到的那樣,「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所以,我們應該要承認論資排輩的確有的可取之處,並且在各種組織中都廣泛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第21節:給職場新人的理財建議(1)
可以這麼說,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全靠論資排輩,任何企業也不可能全是基於個人的能力和績效來進來利益分配。因為績效管理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績效考核的很多指標都不可能完全量化,特別是對於技術、綜合行政等崗位的員工。那麼,在上級的主觀評價中就容易摻雜著其他因素在裡面,比如說論資排輩、沒有功勞還有苦勞、平衡各方關係等。另外,人都趨向於過高估計自己的績效,過低評價別人績效,那麼即使是上司公平公正的對下屬的績效進行客觀評價,也可能被認為摻雜了論資排輩的因素。所以公司或者上級只能用一種大致公平的原則和方式來保持部門或團隊的動力。 在企業里,對員工起外在激勵作用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由績效而來薪酬的分配;一個是職位的晉陞。這兩個是最容易引起員工對論資排輩猜疑的東西。當然,任何「好處」的分配,都可能體現到論資排輩,但這兩個主要的激勵因素是最容易讓人詬病的。所以,企業對待薪酬和晉陞要特別的關注,把握好各方面的關係和平衡。 論資排輩的壞處也是很明顯的。那就是打擊後來者的積極性。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員工辭職就是這種壞處的明顯表現。作為個人當然可以不滿就走人,對於企業或者部門來講,如何平衡先來者和後來者的關係,才是領導的藝術。更多的時候,可能是企業文化或者說企業的歷史造就了論資排輩的程度。而如何把握這個度是考驗一名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的指標。作為後來者和新人,所能做的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爭取自己的利益,但同時也要「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少些抱怨,多些行動和思考。 給職場新人的理財建議 剛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的確太多需要花錢的地方。獨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所有的地方都要花錢,吃飯要花錢,租房要花錢,離上班比較遠得需要買輛電動車或者乘公交車、地鐵;工作了不能再穿學校里的衣服了,總得買點像樣點的服裝。還有同學、朋友之間的交際,這周別人請我吃飯,下周我得請他們吃飯了。諸如此類,讓新人感到第一年能存下錢簡直就是奢望。 但是不管怎麼樣,也沒有省錢和存錢的重要性來的大。當真正的危機來臨的時候,你會發現只有錢才能幫你的忙。如果關鍵時刻,口袋裡沒錢,那是一件很慘的事情。 好些年前,我和一個同事合租住在一起,當時我們的收入都不高,他由於在過年之前花錢太厲害,向我借了點錢回去過年,然後過年之後發工資將錢還給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由於以前工作的那家公司拖欠供應商的貨款,被供應商告到了法院,法院把公司的倉庫封了,公司所有的人都被放假回家,無事可做了,公司馬上要倒閉了。這傢伙可好,剛把錢還給我,又要向我借錢找工作了。公司的經濟危機來了,他個人的財務危機也就爆發了。
第22節:給職場新人的理財建議(2)
現在很多月光族似乎覺得花光每個月的收入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而且覺得失業是離自己很遙遠,或者壓根沒有考慮過自己會遇到失業等等的危機。前程似錦,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也許經濟一直會繁榮下去,也許他個人不會遇到嚴重的危機,也許在他遇到危機的時候父母會鼎力相助。但是,由儉入奢容易,由奢入儉很難。一個人對錢的控制力,大概能部分的預示他對個人命運的控制力。因為他能夠看到在不遠的將來,太多的地方需要用錢,個人學習提升要錢(比如說再去讀書),買房子要錢,結婚要錢,這種種的地方不可能完全依賴於父母,當然很多時候也靠不了父母。對於孤身一人在外闖蕩的人尤其如此,不要想指望別人能幫助自己,求人不如求己。 「會花才能賺」,這也是好些人的理由和借口。如果說會花在提升自己素質和能力方面,比如參加英語的培訓班之類的,那麼說能賺或許還有點道理,但是純粹的個人消費,就看不出和賺錢有何關係,把自己的工資花光,然後逼自己找到更高的收入的工作?這不是在搞笑么? 另外一種借口是「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這種說法仔細想一下也是沒有什麼道理的,的確是死工資再省也省不出多少錢來,只有多生錢出來才能有更多的錢,比如說找到高薪工作,或者搞個什麼兼職的。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高薪工作或者兼職的,大部分人只是在現有的條件下,也就是目前的收入下,省下錢來的。至於以後能搞到更多的錢,那是後話,就算是這樣,那現在就也能省下錢不是更好么。這些人不過是給自己的消費慾望找借口而已。希望這樣的人永遠不會出現個人危機,即使出現個人危機,都有眾人來幫助。 職場新人要想在財務上獲得更多自由,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減少不必要的消費。這個「不必要」可能很難說清楚,比如說有人覺得買兩件衣服穿穿就夠了,再買就沒有多大必要的了;也許有人覺得兩件衣服怎麼夠,換都換不過來,最少也得五六件。也許有人覺得每月看兩場電影是必要的,也有人覺得在電腦上看看就可以了。這樣的情況,只有看個人理解了。衝動消費就更常見了,很多人逛商場,會在買回一些以前沒有想過要買的東西回來,甚至買回來後又再也不用閑置著。還有的人特別喜歡買書,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屋裡堆著許多沒有碰過的書,下次逛書店的時候,還是要買。對整個國家來說,擴大內需是好的,對於個人來說,特別是新人來說,這樣的艱巨任務和崇高使命還是交給別人來做吧。 在這方面,尤其要注意信用卡的使用。按照目前的銀行政策,辦一張信用卡真的很容易,但是信用卡是適合於有穩定收入來源的人。對於職場新人來說,一方面,使用信用卡可能造成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透支,增加自己的財務負擔,而且要負擔很高的利息,另一方面,一旦職場上出現不穩定因素,收入出現下降,就會造成信用卡的還貸難以良性循環,如果再被銀行計入黑名單,以後房貸車貸都很難辦下來,而且也不能再享受銀行的車貸房貸優惠利率,可謂是因小失大。
第23節:給職場新人的理財建議(3)
(2)適度控制交際成本。新人花錢更多地方,可能是外面出去吃飯、喝酒、唱歌和旅遊等的消費。特別是工作在同一個城市的同學,或者是一起進入公司的同事,在這方面可能花費比較大。大家工作了嘛,手裡有錢了,自然你請我,我請你,最後錢就這樣嘩嘩的流走了。一旦形成風氣,就很難省下錢來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適度的控制。很多交際可能是不太必要的,或者選擇簡單一點的方式,或者頻率不要太高。 (3)強制儲蓄。即使剛開始工作收入不高,也可以開始每個月留下一部分錢儲蓄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存下的錢也可以做一些小的投資,這也可以幫助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但要注意最好是方便快速變現的投資品種,或者是變現費用比較低的品種。 最後要說的是,人更多是靠精神活著的,而非物質。這句話更像是阿Q說的,可能富人說這句話才會更有力量一些。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人總要應該有些精神、理想和信念。幸福的人多半是那些活在自己理想中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享受到內心真正意義上的平靜和平和。 一個專欄作家曾在一篇《不成功的三要素》的文章中,列舉了不成功的人三方面相似性:以舒適、安逸和享樂為生活的主要目的;拒絕承認自己生活的主要目的僅僅是舒適、安逸和享樂的生活;當有機會追尋自己想像中的生活目的時,又總是放不下舒適、安逸和享樂的生活。這三點尤其是職場新人應該深思的。 進階思考 1、在職場中,當你面臨機遇、困難或挑戰時,你怎麼考慮的? 2、當遇到與你的設想不盡相同的景況時,你將如何排除這些困惑和干擾,努力向前?
第24節:滾雪球和堅持到底(1)
第三章 職業生涯成功法則 成功也許不能複製,但是成功一定能夠解釋和學習。僅僅靠用心和用功,恐怕很難成為職場上的「好鼓手」。掌握職場成功法則,才能少走職場彎路,才可能實現職業夢想。 滾雪球和堅持到底 每一個人都渴望在職業生涯中取得的成功,並為之而付出努力。事實上成功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個人努力因素,也有環境和機遇的因素。成功學教給我們許多的方法和途徑,但是真正有用的恐怕大家也都想像得到。但是,對於一些成功的法則仍然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 有一個有趣例子,史上最強的加拿大麴棍球員似乎都是一月、二月、三月出生的,這是因為,曲棍球比賽從小「分班」的方式是依出生年份,同一年出生的就在一起比賽,因此,一月就是班上最年老的,十二月就是班上最年輕的,年級雖然只大了幾個月,他們的力量強一點點、身高高一點點、智慧多一點點,讓他們一路下來較容易當小明星球員,自信心和能力的增強,之後也成功也就顯得比較順其自然了。 上面的職業成功法則可以歸結為「滾雪球」。無論是上面提到的棍球員,還是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滾雪球」效應都顯著的存在。很多職場新人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能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就開始滾雪球,結果一步晚,步步晚。以前的國有企業就有這樣的情況存在,當加工資的時候,一個人比另外一個人晚加一次工資,結果以後每次加工資都會比別人低一級,到退休那天都這樣,這樣一輩子的工資都比別人低,算算總的收入差距則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一群新員工進入公司後同樣可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人因為早期就表現突出,被評為季度優秀員工,或者率先成為幾個一起進來的新員工中的小小頭目。這樣,他就率先卡位,把別人甩到了後面,別人要超過他,則不知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如果對這個還沒有什麼體會,那麼大家在想想大學裡面的評獎學金之類很清楚了。有的人因為第一學年成績突出或者學生工作等表現優秀,獲得了獎學金或被評上了三好生,結果以後評什麼獎學金、優秀學生幹部、三好學生等都可能是以第一次為基礎的,逐漸所有的「好處」都集中到了少數的幾個人身上。 所以,在職業生涯的早期,我們要盡量地意識到滾雪球效應對自己以後的影響,積極的表現,積極的爭取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要以為某些東西沒啥用,等到用的時候,就後悔莫及了。 有些人,特別是想跳槽的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什麼也不去爭取。他們錯誤地以為,反正離開這個公司了,這些東西也不會帶到新的公司去,不用去管這些。我們可以發現,有這樣心態的人,無論在什麼公司都一樣,都不會去努力爭取,努力表現。試想,事事不主動的人,怎麼可能把自己的職業生涯雪球越滾越大。 在公司里積極爭取並非單指榮譽,也包括薪酬、績效、職位,好的導師、好的項目和表現機會等任何對自己前途有利的東西。這種爭取,實際上是要使成功變成一個日常的行為習慣和意識。人需要很多「硬」的東西來證明自己,你自己其實就是寫在你自己簡歷或履歷表上的一個個具體的文字或術語。 有人說過,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努力了十年而來。這十年間每天他都練習3小時,3 × 365× 10,一萬個小時之後才會成功。鋼琴家許多都是5歲彈琴,到了15歲就已經和別人不同;小網球選手都是6歲開始訓練,到了16歲就已經和別人不同。這恰恰應了我們的俗話「十年磨一劍」或者說「十年寒窗」的說法。 我們看到這又一成功法則實際就是堅持到底。堅持,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鐵棒磨成針的故事每個人都聽過,每一個人都知道要成功就得勤奮,但沒有幾個人能夠有足夠的毅力來堅持下來。我們大學四年讀書的話,算每天8小時學習,那麼也差不多一萬個小時,一個班的同學,有的人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已經變成了牛人,而一般的人只是混了一個畢業證。再來看工作以後,如果一個人每天花在工作的時間為8小時,花在提升自我的業餘學習時間為2小時,那麼10000小時也就是3年的時間。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第一次大的職位晉陞也發生在工作3、4年後的這段時間內。也就是說,一個新人從菜鳥到得到組織的認可也就是10000小時左右。
第25節:滾雪球和堅持到底(2)
當然,我們所謂的10000小時只是一個大致的時間,只是要說明一個人能夠在一件事情或一份工作上能夠堅持的努力上足夠的時間,總會有所收穫。當然,你能堅持20000小時、30000小時,那麼這個堅持的雪球也就越滾越大。 在堅持的過程中,最大的收穫莫過於你當初認為遙不可及目標,會變得觸手可及。很多事情是想起來難,做起來也就不會那麼難了,而且在不斷的努力過程中,一些小小的進步會讓你感到一步一步地靠近自己所確立的目標,這種喜悅是難以言表的。堅持努力總會有好的結局,只是你是如何來看待這個結局的問題。 我們在職業生涯中的堅持,可能還表現在對第一份工作的看法。如果第一份工作不是很糟糕,能夠學到東西,而且在這個職業也是你所喜歡的,那麼就算你對公司的某些地方不爽,也最好能夠堅持工作三年,這樣可以對這份工作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和積累,三年後跳槽也有資本讓別人認可。如果工作一兩年就跳槽的話,那麼新的東家只會把你當作「新人」和廉價的勞動力,雖然你換了工作可能收入比原來的公司高了許多,在新公司里這樣的「新人」收入不會比應屆畢業生高到哪兒去。 最後,用兩個詞來總結上面的成功法則:第一,積累;第二,堅持。這兩個詞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堅持才可能有所積累,而有所積累才會讓我們有動力來堅持下去。法則很簡單,但行勝於言,從現在開始大家就拿出行動來積累和堅持吧。
第26節:生活在夢想中
生活在夢想中 你是如何定義職業生涯的成功,或者說其他方面,如何定義個人生活的成功?這樣的問題值得我們花些時間來想一想明白。很多的人對未來並沒有十分明確的目標和想法,自然日子過起來也就感到沒有激情和意義。當然,也有人考慮過了這些問題,但是他們所謂的職業生涯的成功,也只是停留在腦子裡,並沒有付諸行動。如果你認真思考過你為之而奮鬥的成功具體是什麼樣的話,那麼這本身就是巨大的動力、動機和激情的力量來源。 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生活在夢想里。回想一下你高三準備高考的那段時間或者考研的那一年,就可以得到相同的感受。在那段時間裡,你所做的所有事情是圍繞著這一目標而進行。無論是看書、做題、討論,甚至吃什麼、如何睡覺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著怎麼通過入學考試而來,整個考試的這個目標已經完全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個方面。雖然過程辛苦而勞累,但走過以後回頭來看,的確那時是十分幸福而有意義的一段日子。 同樣,對於職業生涯的夢想也是類似的。說生活在夢想里,並非讓大家只是想想而已的做白日夢,而是要將自己所做的工作和自己的夢想相聯繫起來。如何達到職業生涯的成功?這就是要有一個明確而聚焦於日常工作中的具體行動,不管是工作中的大事小事,都要問問自己,成功看上去是什麼樣,或者感覺是什麼,然後採取積極的行動投入其中。這就是所謂的生活在夢想里。 如果你想改行成為一名律師,並將這作為你的職業或者職業夢想,那麼你不應該等到你正在看的電視連續劇全部播完,或者是等最冷的冬天過後,才開始行動,你應該就從今天開始把自己當作一個「准律師」那樣去行動――關注社會上的法律事務,馬上去買司法考試的書籍,聯繫周圍的有相同想法的人進行交流,現在就開始熟讀法條。通過這一系列的行動,你就的確生活在自己的夢想中了。當這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量變就會演變成質變,你可能就通過了司法考試、到一家律師事務所做助理和法律工作者,直到有一天真正的成為你夢想中的律師。 生活在夢想里,就是要把大夢想化成小的夢想,大的目標化作小的目標。大夢想固然激動人心,但是要實現它卻不容易,我們不妨將職業生涯中的大目標化作小的目標,這樣當小的目標實現的時候,你就會體會到小小成功的快樂,也可以感受到接近大目標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了。 生活在夢想里,就是要把中長期的目標化作短期的目標去實現它。或許你從長期目標是五年之內賺足一百萬,那麼你可以分解一下,今年賺十萬、明年十五萬、後年二十五萬……,甚至細化到今年上半年五萬,前三個月1.5萬,這樣,一個看來比較大的長期目標,就變成了短期而較小的目標,也就容易實現了,在這個過程中,你一直都在努力,一直都在為實現夢想而拼搏,也就是生活在夢想裡面了。 上面分解夢想或者目標的方法,還可以參考一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所提出的目標管理思想。目標管理不僅可以用在組織制訂和執行目標,還對我們制訂和執行個人的目標和計劃也十分有幫助。目標管理是指組織制訂大的目標,在大的目標轉化過程中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進行,公司為每個人制訂個人績效目標,反過來個人的績效完成又是大部門所實現的一個小小部分。它所具有的共同要素是:明確目標;參與決策;規定期限和反饋績效。 (1)明確的目標。這一點對於個人職業生涯來講,就是要有一個具體可選的目標,如五年內成為本公司的專家或五年後跳槽到其他公司應聘部門經理。一個明確的目標有助於個人採取行動。當然這個目標應該是有些難度,而可能實現的。如果太難,可能在中途的時候就失去的信心,太容易激勵效果不明顯,最好是把這個目標,分解成小的目標來一一實現。 (2)參與決策。對於這一條,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在德魯克談到組織的目標管理的時候,是指員工可以參與組織目標的設立和分解的決策。對於個人的職業生涯來講,我們個人自己本身就是決策者,那麼我們可以引進一些其他的人來參與你個人的職業生涯的決策。有的組織會為員工提供職業生涯規劃的幫助,那麼這樣你很可能有你的上司等人來幫助你進行生涯規劃,你也可以找你的父母、家人來提出參考意見,更應該找那些了解你學習和工作的大學同學、朋友等來提出意見。通過參考多方面意見和考慮,你就可以制訂好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目標了。
第27節:成為和自己賽跑的人(1)
(3)規定期限。這一點也很重要。如果沒有明確的期限,那麼工作會無限的延伸直到用完所有時間目標還沒有完成。如這個月要讀完十本書這樣有具體期限的任務才是比較可行的任務,如果變成這段時間要讀完十本書,那麼這段時間就會變成半年後甚至永遠,總有這樣那樣的借口讓自己無限的推遲目標的實現。 (4)反饋績效。對於個人職業生涯來講,這種反饋績效可能是要讓自己在過程中體驗到完成小目標的快樂,當任務沒有如期和很好地完成時,能夠及時做調整。對個人來講,沒有反饋,更多的時候是沒有自我反饋,自己就無法了解自己究竟完成的如何。如果閱讀十本書作為結果,那麼自己就可以做到給自己的反饋,當兩周後還沒讀完一本書的時候,則證明自己的閱讀速度需要一些調整,當你這個月終於按時讀完十本書的時候,那麼你就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如果對目標管理感興趣,可以找德魯克的書《管理的實踐》來看一下,也可以在網上搜索更多的相關資料來閱讀。總之,不管我們用到什麼樣的方法和途徑,我們所要做到的就是要讓自己生活在自己的夢想里,並且為這個夢想而努力奮鬥。 成為和自己賽跑的人 親愛的藍迪我的弟弟 /你很少贏過別人 /但這一次你超越自己 /雖然在你離開學校的時候 /所有的人都認為你不會有出息 /你卻沒有因此怨天尤人自暴自棄 /……在那時侯我們身邊都有一卡車的難題 /不知道成功的意義就在超越自己 /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為了更好的未來拚命努力…… 這首《和自己賽跑的人》是李宗盛的一首歌,歌曲說明了一個簡單而樸素的道理,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和自己賽跑的人,需要不斷的超越自己。這個看起來和標杆管理有些衝突的說法,其實是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看待我們所面臨的問題。 超越自我,是以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來比較。為什麼要用過去來和現在的自己作比較呢?因為如果你和別人作比較可能會給自己徒增煩惱。由於每個人的資質、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就算是做一樣的努力,可能最終的結果也會不同。就如大學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兩個差不多的學生,由於機緣不一樣,一個人進了優秀的大公司,另外一個人進了一個一般的小公司,那麼這兩個人的命運和走的路,會很不一樣,在優秀的公司里的人,也許一帆風順,高薪晉陞,在短短几年接蹱而來;而在小公司的那位,可能會經歷更多的折騰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後面的那位,不是怨天尤人、埋怨命運的不公,而應該就像歌里唱到的那樣「為了更好的明天拚命努力」,只有這樣才可能改變自己起點比別人差的現實。
第28節:成為和自己賽跑的人(2)
如果那個在小公司里工作的人能夠持續不斷的努力,不斷的豐富自己的閱歷、提高自己的能力,那麼說不定有一天,後面那個人離開公司自己出來創業,走出了另外一番天地,而前面的那位可能仍然在大公司里當螺絲釘,當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正擔心裁員會不會落在自己的頭上呢。所以說,職業生涯的起點固然很重要,當並不是決定性的。起決定作用的是自己是否全力以赴的去完善自己,改變自己,和自己賽跑。 和自己賽跑,有的時候,也是對一些可能無法改變的現實的妥協。我們大部分人可能都是普通人,可能只有普通的資質和能力,而社會的確還存在一些不那麼公平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和自己比較,只要做得比以前更好,那就很不錯了。有的人可能只看到了李澤楷生就富貴之家,什麼都已經被安排好了,甚至小小年紀就可以董事會去旁聽,卻沒有看到李嘉誠則是從一個窮苦之家成長起來,李嘉誠是千辛萬苦才有今天的基業。上半輩人努力,可能會讓下輩人站在一個更高的平台上。 和自己比較,超越以前的你。一個人要徹底改變命運可能很難,但是一點一滴的改變自己則是現實的。只要能做到今天比昨天好、今年比去年好,那麼由量變可能就會轉為質變。 一直在努力。這是以前非常有名的一句廣告詞,用到我們的職業生涯上也適用。以我個人自己的經歷來看,自大學畢業後的十來年,周圍一直在努力的朋友、同事或同學,可能走的路不一樣,遭遇不一樣,到現在來看,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都還是有所成,如果拿大學畢業的第一年來做比較的話,則都已經超越了自己。雖然,生活可能不可避免的走向平凡和庸俗,但我們應該相信,和自己賽跑的人,一直在努力的人,一定會有所收穫。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不少的人,也許剛開始工作的那幾年,還在努力奮鬥,可能過了三四年,還沒有成績,那麼這些人也就放棄了努力,工作能夠敷衍的就敷衍,變成了不思進取的人。有的努力的結果可能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比如說晉陞到某個管理職位,但是要成為所在領域、所任職公司里的行家或專家,則是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能夠做到的。如果一直能夠保持當初的鬥志,明白「前方沒有終點,永不停息」的道理,不斷的超越自我,那麼,終究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結果等著你。 也許有人會說,最終很多努力可能也是一場空。那麼如果有一天真的是這樣我們將如何面對呢?其實,這樣的說法本身是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的。努力是一個過程,也可以看作一個結果。在我們在努力的過程中,本身就享受到了這個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如果非要把最終結果看得那麼重的話,那麼人都是要死的,這就是終極的結果,其他任何結果都不會超過這個結果,從這個終極結果來看,沒有什麼事情有多大意義。
第29節:將Google的長項應用於職業生涯(1)
我們的意思是,不是不重視努力的結果,而是既要看到最終結果給我們帶來的變化,也要看到努力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十分有意義。「人生就像一場旅程,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以這樣的心態來做事情,當成功還沒降臨的時候,以積極進取的心態,全力以赴的去爭取,當沒有達到所要的結果的時候,又能拿得起放得下。 這也就是我們要和自己賽跑的意義所在。 將Google的長項應用於職業生涯 許多公司管理方面的思想、理論和方法都可以應用於我們個人職業生涯的管理,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把公司當作一個人那樣具有人的特質來分析,也會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論。 各家公司由於管理和組織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不同「性格」的公司,有的公司給人的感覺是「古板」如以前的藍色巨人IBM,有的公司讓人感覺「思維活躍」如3M公司,有的公司「好強好鬥」像狼群一樣如華為公司,這樣不同「性格」特點的公司,就像人性格決定命運一樣,他們以不同面孔展現在世人面前,並靠自己的鮮明的「性格」取得了行業內的地位。那麼我們可否向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之一——Google學習些什麼呢? Google是以什麼樣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呢?《華盛頓郵報》網站上的一篇的文章作者這樣寫道:如果把Google當作一個人,那麼他就是一個心理健康的成年人的典範。Google的公司文化和管理實踐依賴於合作、協作、不設防、非正式、創造性的心靈模式、靈活與敏捷,而所有這些都指向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的主動競爭性的清晰目標。這些性格特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事實如此,以前我們信奉在職場中設立清晰的目標並努力工作就可以獲得權力、認可和財務上的成功。這些東西仍然有用,但是單靠這些可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裡已經難以取得成功。而Google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它所具備的這些「性格」可能會助於我們職業生涯的成功。 (1)表裡如一。也許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不設防」,無論對一個公司來講,還是對一個職場中的人來說,要獲得社會和別人的信任,「透明」的方式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這樣人們對於公司和個人可以有一個穩定的預期,知道某家公司或某人將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做事,會做到什麼樣子。開誠布公也是有效溝通的必要條件。表裡如一的另外一種解釋是,既要在工作上取得成功,也要在個人生活上取得成功。很多人為了職業生涯的成功,不惜放棄人生中另外一些有價值的目標,如和家人共處的時間、教育小孩讓小孩健康成長,甚至最後因為工作把自己的身體給搞垮。這樣並不是完美的人生道路,兼顧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我們需要花時間和智慧去解決的問題,對很多人來說,工作和生活的衝突是個人壓力的最大來源。
第30節:將Google的長項應用於職業生涯(2)
(2)靈活適應。Google能夠取得商業上的成功來源這家公司對互聯網深刻的理解,抓住了搜索引擎這互聯網應用的關鍵點,所有的工作適應了人們對於信息的渴求。從以前的搜索引擎到之後的Google map、Google books、Google scholar,到發射衛星讓非洲人民都能上網的計劃,無一不是反映出Google對外部環境的創造性適應。我們可以發現,許多人對於我們所身處的環境變化並不敏感,他們以前成功的手段和方式,在變革的環境中已經不再適用。這就要求我們對已經變化的全球經濟大環境以及行業和公司內部的小環境做出正確的反應,以面對可能出現的種種危機。當危機的大雨來臨之前,我們已經關好了門窗。這樣當我們遭遇到變革,不管這種變革是否涉及到自己,我們無需過度反應,我們應該做的是集中精力用現實的策略去改進或改變這種狀況。 (3)專註目標。前面已經提到Google的公司文化和管理實踐最終都是為了達到明確而清晰的目標。作為職場中的個人,道理完全一樣。我們所有的思想和行動都應該圍繞著目標進行。不管是工作中的目標,還是生活中的目標,都應該專註於斯。這裡有一個前提:這個目標是明確和存在的。然而,很多人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並沒有明確的目標,或者說沒有目標,這樣也就無目標可達成。這其實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有些人在工作上和生活上都是過一天算一天,問他或者他內心問自己,可能回答是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是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怎樣做才會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實際上並沒有想法,這樣虛無的目標和沒有目標是一樣的。專註,不僅體現在目標上,更體現在行動上,「專註」這個動詞本身就含有行動的意思。 (4)合作共贏。競爭與合作實在是一個老話題。以前我們只把「合作」重要性停留在紙上,而現在愈發的引起人們的真正重視。因為我們現在大部分人的工作可不是靠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你所做的工作可能只是一項任務的很小一個部分,只有每一個部分都按時按量的完成,才能保證整個任務的完成。或者另外一種情況,你可以獨立完成工作,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必須授權給別人去做,這樣你也得考慮如何做才能做到共贏,以優質高效的方式完成工作。競爭並不總是有害,良性的競爭有利於提高團隊的績效,但是我們更看重合作共贏,合作共贏可能已經成為了個人職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以上四種Google的「性格」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四個方面,相信這四個方面是Google取得現在的地位的關鍵影響因素。最後,還需要強調的這一點,可能不能算做「性格」,但的確是Google成功的又一關鍵因素,這就是創新。Google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創新策略。這一點也是我們個人職業生涯中需要學習的地方,我們需要在工作中創新,需要表現得與眾不同、不同凡響,需要職業生涯的「藍海」,這些都要求著力培養我們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第31節:四種職場中的有力武器(1)
四種職場中的有力武器 職業生涯的成功並非易事。即使在公司發展最好的階段,公司中仍然充滿了變數、平衡和有限的提升空間等等障礙阻擋著人們的晉陞道路。所以許多人在尋找職場中能夠讓自己脫穎而出的方法,那麼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我們應該還要關注什麼呢?以下四種武器,也許會對我們的職業生涯有所啟示。 第一種武器:善待他人。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不要讓別人感到你認為他很笨。特別是對於那些搞技術的人而言,他們開發的產品或系統,在他們眼裡是挺簡單的,但是要讓他人(客戶)認為容易操作和使用,才會有意義。如果用戶覺得很難,那其實不是他們笨,那是你自己愚蠢,沒有讓用戶能理解並使用。時刻考慮讓別人容易理解,並且應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這樣日積月累,效力就會顯現。 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展現你善待他人的一面也很重要。在平時,要積累別人對你好印象,你的活力、熱情、和可愛之處,這些可能與實際的工作績效沒有關係,但是,卻能給周圍的人留下好的印象。不要低估這些印象的作用,當上層人物在考慮晉陞人選的時候,自然會考慮他們喜歡的人。你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是人們喜愛的對象。 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平時對於周圍的人提出的一些小的要求,可以盡量地滿足,如幫人解決電腦問題等,這些對你來說可能是小事一樁、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這些事情也會增加自己的影響力。 善待他人也要講原則。善待他人,不是刻意討好別人。也許你手裡有一些公司資源,正好是別人所需要的,但給他會違反職業規範或職業道德,那麼這樣的事情就不能因為關係好就去「幫助」別人。比如說,你由於你的工作是財務,所以知道公司的某些人的薪資情況,而公司對於薪資是保密的,那麼可能有人因為好奇來問你某某的年收入是多少,你最好的回答只能是「不清楚、不知道。」 第二種武器:熟悉業務。公司都是以業務為導向的,公司要獲取利潤,要永續經營,就必須集中力量來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高效的服務。整個公司都以業務為導向,那麼作為其中的員工自然也要關注公司的業務。有些人覺得,自己是搞技術的,只要搞好自己的技術,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即可,不需要管市場和銷售方面的事情,這樣的想法會給自己以後的發展設置障礙。試想,一個專家如果對用戶的需求不了解,對自己的產品可能的銷路不了解,那麼他怎麼可能設計出讓用戶滿意的產品呢?如果沒有客戶,也就了沒有公司生存和發展的源頭之水,那麼這樣的專家也就只能成為閉門造車的專家。公司是不需要這樣的專家,所以你也成不了專家。
第32節:四種職場中的有力武器(2)
如果你還沒有關注公司的業務,那麼現在是時候了解公司的業務了。關注公司業務並非難事,你不一定要成為營銷專家,當然能夠成為這方面的專家那你的競爭優勢就很大了,但你一定要知道公司業務的基本面的情況,這樣可以了解整個公司發展趨勢,諸如去年公司營業收入多少,利潤多少,跟前年比怎麼樣等這些基本數字要敏感。你一定要能夠說出自己的工作對公司業務的貢獻度和促進情況,這是你的立身治本,你的工作對公司越重要,你本人就對公司越重要。 第三種武器:洞穿全局。這就是要理解公司的組織架構和組織目標。公司的組織架構和層級,可以讓你看到自己的職業生涯可能要經過的路線,經歷這些路線需要什麼樣的技能,需要在什麼人面前表現優秀品質,混個臉熟說不定那一天有用。了解公司中真正擁有權力並對你的未來能施加影響的人。公司裡面總有一些重要人物,不一定有多高職位,但他們可能在關鍵的時候,會影響大局,或者說他們可能掌握一些你不曾了解的信息,這些信息對你來說至關重要,這些人能保持良好關係最好,如果不熟,也不要留下壞印象。 同時,你必須以戰略的目光來看待公司,要知道高層關注的焦點是什麼,什麼是讓他們讚賞的行為,他們希望員工如何的工作。了解的這些,你才可能抓住重點,讓上級眼睛一亮。你需要理解公司的目標,理解這些目標是如何分解到你的本職工作,你的工作對這些目標有何貢獻。如有機會應該做公司最為關注的事情。如公司因為某個非常重要項目,臨時成立的一個項目小組,那麼你就應該爭取成為項目小組的一員。你在項目小組的工作,會讓你在公司的曝光度大增,同時項目的完成,也會讓高層注意到你的能力和才幹,也許你在這個項目中只是一個小小的角色,但不用擔心,項目成功就是你的成功,人們會因為項目的成功而記住其中的成員,等下一次有什麼重要的工作,或者位置時,後備人選中可能會先想到你。 第四種武器:建立信任。這裡的信任是指你的上級對你的信任。你的上級是真正決定你的職業生涯命運的人,因此建立和他的信任關係,不是必要而是必須,如果這你都做不到,那麼你最好趁早走人。建立信任的過程除了要做好本職工作這一最基本事情外,還需要和上級之間有很好的溝通。知己知彼,讓上級放心你做事情。總的來說,讓上級需要知道真實情況,這才有利於他做判斷,如果你怕暴露自己的工作中的失誤,不敢和他溝通,而這工作失誤讓他的上級知道了,他自己還不知道,那麼你們之間的信任就解體了。
第33節:一個老闆的誠懇建議(1)
一個老闆的誠懇建議 《華爾街日報》網站上有這麼一篇文章,How I Got Here: From Odd Jobs To the Corner Office(我怎麼坐到這個位置:從臨時工到老闆),文章介紹的是一個從厄瓜多到美國淘金最終創立了一家以電話銷售的方式銷售床墊等傢具的公司的老闆Napoleon Barragan。在文中的Napoleon Barragan介紹了一些他如何從一個英語不怎麼流利的外國人取得成功的經驗,這些經驗對於我們的職業生涯來說會有所幫助,特別是對於那些有志於創業的年輕人,更應該了解。 最佳建議:從錯誤中學習。Barragan認為你在為明天做計劃的之前,必須了理解你昨天所作所為。這建議和我們的老話「失敗是成功之母」一樣,看來東西方很多思想是相通的。我們要能夠從以前的錯誤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這樣才能改進自己的不足,最終從哪裡跌倒才能從哪裡站起來。沒有一個人不犯錯誤,關鍵是犯錯以後,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以及如何從錯誤中學習,以免再次犯錯。 所需技能:傾聽客戶的能力。Barragan認為商人應該理解客戶的需求是什麼、什麼時候有需求以及有怎樣的需求。的確,了解客戶的需求並滿足客戶的需求,是任何一家企業成功的不二準則。對於個人也同樣如此,你能滿足你的客戶(包括你的上司、同事等內部客戶,以及外部客戶)的需求,也是你職業生涯成功的最為基本法則。如果你不具備這最基本的能力,那麼你無法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成功。 努力程度:越高越好。這一條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大部分人的智商相差不大,差異的地方可能表現在努力的程度。勤奮工作,並始終保持這種狀態,是取得職業生涯成功的又一法則。同樣的一件事情,別人用1個小時去做,你用1個半小時去做,自然你做得會比別人好。 從哪裡開始:核心業務職能。Barragan認為應該從企業的核心業務職能去獲取經驗,比如說市場、銷售、財務、人力資源等崗位。這一點是這篇文章要重點討論的問題。 在企業裡面有許多不同的崗位,但是每一種崗位的重要性是不一樣的,如果以CEO或者說以創業為奮鬥目標,那麼有些崗位可以不必考慮,雖然不排除某些崗位也會達到最高位置,但是從概率上來講,那些崗位能達到最高職位是少數。比如說,研發崗位,對於一些高新技術企業來說,研發的確非常受公司重視,以技術和創新為生的企業沒有辦法不重視研發,但是作為研發人員,希望通過這條職業路徑走到CEO的位置卻非常難。也許某人有專業的技術能力,自己可以出來創業,但是單純的技術能力創業,很容易遭遇失敗,因為任何企業都是要以獲取利潤為最終手段,重要的是賣出去,而不是生產、研發,除非創業的時候,自己只做技術這一塊,其他的公司運營交由其他人來做。
第34節:一個老闆的誠懇建議(2)
在公司裡面市場和銷售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兩個部門了。理由前面已經提到,公司是以盈利為目的,能為公司帶來效益的員工就是好員工。因此明星銷售人員在任何公司都是受到追捧的對象,從銷售這條職業途徑上去,可能是銷售管理,到市場,到市場管理,最終是公司高層管理者。最好的工作就是銷售工作,但同樣最差的工作也是銷售工作。因為不適合的人無法在這個崗位待下去,績效可以靠數字說話,不像其他崗位還可以渾水摸魚。如果說銷售是為公司賺錢,那麼市場則是為了賺錢而要花錢的部門和崗位了。市場部的崗位,需要的是對營銷有整體的把握,然後根據需要制訂營銷和宣傳方案,這樣的工作經歷,自然有助於爬到公司高層或者自己創業。 下面再來說一下財務。財務對於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司和個人的奮鬥目標都圍繞著「錢」而展開。在國外,公司的總經理大部分為營銷崗位出身,剩下的差不多就是財務出身的了。就算是營銷出身的老闆,到最後都要懂得財務知識,不然連報表都看不懂,如何制訂戰略和領導下屬呢。 至於說人力資源崗位,我覺得比前面的營銷、財務崗位要差一些,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幾乎沒有從事人力資源的人能夠做到總經理或CEO職位。這是因為,人力資源崗位,固然對於公司的組織架構和人員比較熟悉,對於領導和激勵員工很熟悉,但是通常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人對公司的整體運營不會有所把握,特別是對於公司至關重要的「賺錢」能力不了解,所以從人力資源這條路上去的最終可能是公司高層副職。當然,如果能從做一段人力資源工作後到營銷崗位去歷練,那麼對於今後的職業發展十分有幫助。 除了這些核心職能的崗位外,公司其他的一些崗位和輔助性的工作,可能前途不是很大,如果你在這些崗位,那麼應該想辦法離開這些崗位,或者到那些以這些崗位為核心崗位的公司去工作。比如說綜合行政崗位、生產製造崗位、質量管理崗位等。就拿質量管理崗位來說,這些崗位在製造型的企業里,自然屬於輔助型崗位,但是如果到了質量技術監督、商檢類的單位,又可能變成了核心崗位了。雖然起點不一定就會決定終點,但是當我們有機會選擇更好的起點的時候,還是要努力的去爭取。 在早期的職業生涯中,如果有機會到不同的崗位工作,則一定要努力爭取。這對今後的職業生涯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當你在那些輔助性的崗位工作後,能夠到核心崗位去工作,要比那些一直在某一單純核心崗位工作的人還有競爭力,因為公司在考慮後備人選的時候,總是希望後備人選能夠對公司各個方面都了解,這樣有多崗位和多部門經驗的候選人就更容易脫穎而出了。
第35節:在森林裡長成大樹(1)
在森林裡長成大樹 好些年前,在報紙上看到了TCL李東升的一句話「只有在森林裡才能長成大樹」,當時他是在談和其他彩電企業的競爭情況時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覺得非常有道理,不僅是在商業上是這樣,在我們個人的職業生涯中也是這樣。的確,只有在同樣一個好的圈子裡,才可能讓自己成長起來,正像大樹一樣,孤零零的一棵大樹很少見,但是在森林裡,卻能見到整片的大樹。 讀過Paul Graham的《市井雄心》(Cities and Ambition)一文後,對這句話又產生的共鳴。雖然在《市井雄心》一文中主要談到的是不同的城市表現出不同的「性格」,而不同特點的城市又吸引著相似的人集聚在一起,從而使城市有其特有的風貌。但是Paul Graham在Cities and Ambition中的以下文字,還是認可的:無論你如何堅定不移,周圍的人對你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雖然沒到淪為城市意志的傀儡的地步,但是身邊如果沒有一個志同道合的人,難免有點沮喪。這和「只有在森林裡才能長成大樹」從不同的側面表達了相同的意思。 如果你在工作上有足夠的運氣,周圍的人都能在學習和工作上進行充分的交流,那麼這對你個人的成長無疑是最為有利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想破頭都想不出的解決方法,其實在別人眼裡是早已發生過的事情,只需要一句話就能將難題搞定。並且,這種交流對於處於職業初期個人的幫助尤為明顯。我們應該抓住這樣的機會,從其他人那裡獲取有益的「營養」。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需要用開放的心態來得到有用的信息。遇到問題,首先要自己考慮一下是否能用簡單的方式(如網上查詢)能解決,如果不能找到答案,則請教身邊的同事,可能就得到答案了。也許這樣的交流是相互促進的,你的觀點可能對他來說也是啟發。說不定他也有工作上的小問題(如Word排版老是排不好)也需要你的幫助呢。切記遇到問題,不要自己想都還沒想,自己就開口問人。當然,緊急的事情除外。 但很多的時候,可能你所處的環境不是那麼理想。當年段永平剛畢業在北京一家工廠工作的時候,大家都無所事事,他大發感慨地說:「大家都覺得自己很能幹,大家都覺得自己待遇低,可是大家什麼也幹不了」。他改變了自己,考上了人大經濟管理系的研究生,畢業之後從小霸王到步步高,他的傳奇人生就此上演。在他周圍的人都混日子的時候,他沒有那樣,那他是不是有另外一群和他有相同想法的人存在呢(比如說考研)?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只有他自己或者他當時的同學才會知道了。
第36節:在森林裡長成大樹(2)
除了同事圈子以外,對個人影響最大的是大學裡的同學。因為這些同學專業相同,一同畢業,而且很可能從事相似的行業,共同語言會更多一些。也許這個就是你的大樹圈子。應該好好地利用這個圈子。很多人大學畢業之後,可能開始還聯繫的多一點,之後一兩年就不在有熱情聯繫了,QQ群上總是隱身,同學錄也是只上去看看,不發表任何言論。其實,這樣錯過了許多很好的交流的機會。人的很多想法,要在交流中才會碰撞而產生火花,也許別人的一句話就可能改變你今後的人生道路,也可能機會就這樣白白的流失掉了。珍惜大學同學之間的情義,這是你一生的財富。 在和同事或同學交流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受到不良情緒的干擾,這可不是你的「森林」。工作一兩年後,大家可能對所在公司的抱怨會增多,看到別人跳槽獲得高薪,自己越發的看不慣所在的公司。這樣的不良情緒會相互傳染,最終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我們所作的交流不能有太多的抱怨,而是要著眼於解決工作、人際、學習以及生活等各方面的實際問題。只有有意識的迴避那些負面情緒和信息的干擾,才能做好我們手邊的事情。我們應該用積極的心態看待這些工作和生活中的煩惱和抱怨,這些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談來談去都是這些負面的東西,那麼整片的小樹都長不成大樹了。 除了同事和同學之外,你可能由於一些興趣、愛好,結識了一些朋友。這些朋友,特別是從事相似職業的朋友,可能對你的事業會有很大的幫助。他們能給你帶來不同的觀點,讓你知道自己的不足,也讓你知道了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如一些協會,如活躍在網路上、在線下有面對面交流的同行。 也許,對我們生活影響最大的是網路。由於網路的存在,我們更容易和志趣相投的人聯繫在一起,也許你會在網路上遇到你現實生活中無法遇到的「高人」。記得我第一次擁有屬於自己的電腦、可以不受限制的上網時的感覺就是這樣,感覺世界突然鋪開在自己的面前,自己可以在網路上得到幾乎所有需要得到的東西。也許有一天,區分人的不是物理區域,而是網路的虛擬社區。 我們可以在網上找到自己所在行業、專業的論壇,以及和自己有共同背景的大學BBS。在這些論壇或BBS里,我們能接觸到自己的前輩、同輩和晚輩,在這些地方和比自己優秀的人交流思想和心得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情。很多在現實生活中無人給你答案的問題,在網上的「高人」也許會給你指導。至於一些小事情,也許你用Google找半天,別人一句話就給你答案。比如說我曾經想知道如何將Excel中的兩列文字加在一起,我在一個BBS上發一個貼子,立即就有人隨手回復:用&。這樣的地方也許就是你的森林所在。 談了這麼多,總結一下前面的文字。我們要充分利用周圍同事、大學同學、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網路,為我們的成長加力,只有這樣,我們有機會長成參天的大樹。
窗體底端
推薦閱讀:
※在職場上,與客戶吃飯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細節?
※冷門行業爆料,15年業績量2000萬,你真覺得讀書無用嗎?
※電話面試,面試官最在意的事是?
※如何在職場中,學會說:「不」
※當你感覺手裡的活忙不過來了該怎麼跟領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