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寧遠之戰:袁崇煥獨卧孤城

戰場形勢圖

作戰武器

戰場

  在後金大兵壓境、明軍主力撤入山海關內的極不利形勢下,時官職為「寧前道」的袁崇煥,以不足兩萬的兵力,將遠道而來的五六萬後金鐵騎阻攔在了區區一座衛城之下。他的非軍人出身的謀略,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氣,能夠使努爾哈赤止步於寧遠、使皇太極無法逾越山海關,卻阻止不了朝廷內的閹黨覆手之間毀滅他的肉體。崇禎天聰四年(1630 年),袁崇煥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在北京西市磔死,慘烈凄厲更勝熊廷弼。《明史·袁崇煥傳》記載:「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文|蔡偉 製圖|向春

  逆行,出關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在北京會別剛剛因廣寧兵敗被革職的前遼東經略熊廷弼,單騎前往山海關走馬上任一個叫做兵部職方司主事的小官。二人話別時,也許誰也不會想到,熊廷弼這位令努爾哈赤不敢在關外輕舉妄動的名將,三年後會因為王化貞失廣寧而被明朝皇帝自毀長城,甚至在處斬後「傳首九邊」。如果袁崇煥能看透將來的命運,是否還會寫下「何用安危問去留」的句子?

  此前,袁崇煥不過是福建邵武縣一介縣令,這次進京是接受朝廷的考核。天啟一年,後金已攻佔了河東遼陽、瀋陽等大小七十餘城;廣寧一旦失守,相當於後金通向山海關的門戶已然洞開。「滿目兵燹,河西七百裡邊城,俱為煨燼,關以外幾成異域」,而「山海一關止有殘兵五萬,皆敝衣垢面,一帶城垣仍紙薄塌圮,羅城內器械填塞,莫為查驗,而潰兵逃民聚如斗之城,互煽互掠,立見獸散之勢」。 明廷絕大多數高級官員都視關外為死地:「屢敗之後,人情入關一步便為樂園,出關一步便是鬼鄉」, 惟有袁崇煥「自陳願備兵」,被奏許。

  今天的寧遠城叫做興城,出山海關不過100公里左右,是遼南的旅遊勝地。除了海濱,興城最有名的便是袁崇煥當年擊敗努爾哈赤的古城牆。經歷了1950年代末期的拆城牆風潮,曾經擁有2000多個城池的中國土地上,僅餘下四個擁有完整城牆的城市。微不足道的興城是其中之一,與西安、荊州和平遙並舉。寧遠小城在明宣德三年(1428年)才設「衛」,全城呈正方形,共四個門;周長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 池深一丈,寬二丈,周長七里八步,只不過比「所」稍大一點而已。

  這樣的小城,無論如何不能與有精銳明軍守衛的瀋陽、遼陽等關外重鎮相提並論。而後金攻克瀋陽和遼陽,幾乎可用摧枯拉朽來形容。當接替熊廷弼任兵部尚書、遼東經略的王在晉對已經經營建設了二百多年、被後金視為銅關鐵壁的山海關都毫無信心堅守時,袁崇煥卻向新任遼東經略孫承宗請命,欲以寧遠為第一道防線,誓死捍衛山海關門戶。他的確將生死置之度外,但卻並非試圖浪戰而死以求浮名。禮崩樂壞的時代,誰還看重浮名?

  修城,布陣

  袁崇煥似乎和明朝讀書人崇尚空談的普遍作風迥然不同。青年時代的他喜歡遊歷,好談論山川形勝、兵戈戰陣;在福建任知縣時,則熱衷與遼地老兵交談以了解邊事。一抵寧遠,袁崇煥首先重修城池,這是賴以守城的根本。就連明末名將祖大壽也不相信朝廷會有堅守寧遠小城的意志,身為修城監工的他於是偷工減料,工程僅完成了不超過十分之一。這些早已名震關外的大將,袁崇煥又如何能夠輕易把控?但他仍然堅持。1624年,寧遠城改建完工。

  今天,興城的城牆除了兩個瓮城已被拆毀,其餘城摟、城牆、重新修過的女牆和另兩個瓮城均還保存完好。在城牆上環城走一圈不過幾十分鐘,這就是當年袁崇煥在茫茫關外防禦的孤島。城牆頂部的四角放置著一些鐵火炮,誰也不知它們是否參與過寧遠大戰。但寧遠的勝利,關竅正在於火炮。

  後金素來長於騎射,除了賴以起家的騎兵部隊,還擁有眾多攻城和野戰器械,比如在厚木板外包裹牛皮,下面有輪子的楯車。後金軍的戰術是:楯車在前,抵禦明軍發射的第一波火器;弓箭手其後,瞄準對陣和城牆上的明軍萬箭齊發;再後是一排裝載泥土的小車,專事填沒溝壑;最後則是精銳鐵騎,騎兵站馬都身披鐵甲,號稱「鐵頭子」,與宋金時代金軍的「鐵浮屠」同屬重騎兵一類。弓箭手憑藉楯車的掩護,迅速將之推抵城牆下的火器死角,並躲在楯車的厚木板下用大斧頭鑿城;一旦將城牆鑿塌,騎兵便可蜂擁而上。

  與採用冷兵器騎射的後金軍隊相比,明軍在明朝初年永樂年間便已進入到火器和冷兵器混合作戰的時代。二百多年前永樂大帝發明的戰陣,火器在第一線重重疊疊,步兵在後,騎兵再次;先以火器猛轟敵陣,待對方騎兵陣型混亂之後立刻出動騎兵發動衝擊。這種陣法在明初北伐蒙元時曾發揮過巨大的威力,但到了薩爾滸一戰卻遭遇了巨大挫折。同樣的陣型,何以在數百年後擁有了先進的弗朗機炮和紅衣大炮助陣,經歷了更多的戰爭考驗,面對後金的游牧騎兵反而一籌莫展?

  1618至1621年,三年間朝廷發往廣寧的火炮足有數千門,鐵銃鳥槍上萬,單單弗朗機炮便高達4090架;火器種類繁多,佔全部武器的半數以上;火藥一百多萬斤,其他刀槍弓箭更達百萬,數量相當可觀,但最終廣寧卻不戰而失。政治的腐敗導致軍隊訓練無方、軍心渙散已是短期內難以改變的事實。連續的勝利令後金軍愈發彪悍、明軍日漸孱弱,在野戰中徹底喪失對抗後金的能力和自信,一旦後金軍在火器發射的間歇登城,明軍的意志往往立刻崩潰。早在天啟初年,為明朝引進和製造西洋大炮的徐光啟就曾指出,對於機動性和攻擊力極強的後金軍隊,最好的對策是堅壁清野,利用大小火器堅守城池,而切勿將火器置於護城河外。因為一旦守不住陣地,所有的大炮都將被後金奪取。承認這個近乎恥辱的現實,體現出天朝大國的深深的悲觀和信心崩塌,代價是數十年間幾十萬兵士的性命,和遠不止百萬關外漢人百姓遭受屠殺。

  西洋大炮運至寧遠之初,同樣被放置在城外的壕溝以外。但袁崇煥放棄了在城外結寨、與城池互為犄角的陣勢,而將寧遠所轄中左所、右屯等所有兵馬,連同城外的西洋大炮、各種守城器械和百姓一併撤回到城內,城外房屋付之一炬。重修寧遠城是擬以其為火炮平台,雖然依然是中國城牆的樣式,但已加入了一些西洋炮台的元素。城牆四角各有一個方形敵台,三面伸出城外,一面和城池相連,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紅衣大炮便放置在敵台的特製炮車之上。火炮調轉,火力可覆蓋城牆外270度的範圍;相鄰城牆角敵台之間的大炮還可相對射擊城下的敵軍,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過去後金軍動手鑿城的火炮死角。

  這種紅衣大炮,在明末的遼東戰場幾乎是革命性的武器。天啟初年,明朝從澳門買入30門西洋大炮,並聘請葡萄牙人訓練中國炮手,今天故宮午門後廣場上展示的便是其中一門,另有兩門保存在軍事博物館內。據考證,火炮為鐵鑄前裝滑膛炮;炮身的徽章拓片顯示,應為天啟二年(1622年)由兩廣總督胡應台向北京解送;盾形徽章則表明,火炮本是東印度公司軍艦上的艦炮。英國製造的早期加農炮,無論在威力、射程、精度和壽命上,都是明軍當時火力最強的弗朗機炮無法比擬的。《明季北略》記載,當時袁崇煥在寧遠城共擁有西洋大炮11門;接受過葡萄牙人訓練的彭簪擔任火器總把,專司訓練炮手使用紅衣大炮;而袁早在福建便招募的軍人羅立,則成為紅衣大炮的發射者之一。

  所有這些改變,努爾哈赤一無所知。

推薦閱讀:

袁崇煥雙島斬帥:「你道本部院是個書生,本部院是朝廷的將首」
袁崇煥為何要殺毛文龍?
袁崇煥之死背後的疑雲有著什麼樣的真相
功罪袁崇煥|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黑袁崇煥、岳飛,吹捧崇禎趙勾甚至秦秦檜?

TAG:袁崇煥 |